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数字委婉语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247.85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内容摘要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
语言中数字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规模、大小的数和量,而由于各自语言中所包涵的文化传统、思维观念、以及对数字的感知取向不同,故而赋予数字的社会文化涵义也不尽相同。
本文主要针对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语言中数字包含的内涵意义以及在英汉文学及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便利。
关键词:英汉数字;内涵意义;翻译;实指义;虚指义;词汇空缺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of Figu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AbstractEvery language in the world takes root in a spe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language reflects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e. Figure is the count and quantity which reflects the scope and siz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social meanings of figure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tradition, the concept of think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f the figure among all kinds of languages.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ig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the meanings of the figure and the translation with figur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 aim from which is expected to make an advant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fig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mplied meaning; translation; grammatical meaning; false meaning; vocabulary vacancy“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2302018年37期总第425期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背景下中西委婉语差异文/侯婷婷【摘要】委婉语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中普遍存在,并且使用极为广泛。
但是不同文化系统中,委婉语的使用也存在显现的差异。
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委婉语的对比研究,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在宗教、等级观念以及价值观三方面的差异,便于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弥合不同文化间鸿沟,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
【关键词】跨文化;委婉语;中西差异【作者简介】侯婷婷,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委婉语(euphemis)又被称之为“含糊词”(weasel words),单词来源于希腊语。
其中前面两个字母“eu”的代表是“好的”意思,而后面部分“phemism”是 “言语”的意思。
二者合在一起组成的意思是“words of good omen”( 吉言) 或“good speech”(好的说法)。
委婉语简单的说,就是用一种迂回婉转的表达方式来避免某些词语或概念给人带来的不快。
同时。
使用委婉语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和语言修养。
而且某种程度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民族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的使用正如D.J.Enright所说,“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也将充满怨恨。
”委婉语同时也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不可抛弃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指示着其所在的文化形态。
即委婉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委婉语的不同表现形式和交际作用指示出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其民族文化的特点。
二、委婉语分类及产生的原因委婉语一般情况下可分成两大类: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euphemisms)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 euphemisms)。
传统委婉语又被称作讳饰性委婉语(negative euphemisms),它的产生是刻意对某些事物的避讳。
与禁忌语密切相关,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避讳都是产生委婉语的主要心理基础。
122《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委婉语在现实意义中有着语言以及文化两方面的影响。
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导致汉英委婉语有区别的根本原因,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方式和场景的不同。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汉英委婉语在生老病死、颜色词及姓名称谓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为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冲突和不必要的误解,人们应当注重汉英委婉语的使用,并减少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 键 词] 委婉语;汉英对比;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下汉英委婉语的对比研究李佳秀1 李博宇2一、委婉语的含义与起源(一)委婉语的含义委婉语是指在交际中运用的一种特别的言语形式,具有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习语化和模糊性等特点。
委婉语是利用不同的发音技巧以及有方向地选择不同的词汇来进行搭配,在巧妙运用语法的加持下,有效避免粗鄙词汇和句子的使用,最终实现礼貌表达忌讳或粗俗话语的目的。
对于委婉语的准确定义,社会各界都有不同的观点。
其中李军华在其著作《关于委婉语的定义》中明确阐述:委婉语是在不便于直接交流的场所或不能违背的某种社会道德规范标准下而产生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主要作用是采取意思相近的词语来委婉阐述讲述者本身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1]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委婉语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交流而使用的语言表达。
(二)委婉语的起源“委婉语”(euphemism)与大部分英文词汇相同,都是起源于希腊。
其前缀eu-在英语中的主要含义为well,good,pleasant;-pheme-意为 speech,language,甚至可以解释为talk,say,speak 等与‘说’有关的行为。
[2]委婉语其实是一种间接性的语言表达,通过说将其展示出来。
委婉语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的思想、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等。
正确使用委婉语对人们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汉英委婉语的不同(一)对生、老、病、死的理解不同生、老、病、死是人类必然会经历的自然过程。
摘要: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隐喻的翻译尤其复杂,在隐喻翻译过程中为了保持隐喻特征,并成功传递文化内涵,本文提出了直译法,转换喻体法和解译法三种翻译策略。
论文关键词:隐喻,文化,翻译,策略隐喻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研究至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了,关于隐喻的研究和认知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隐喻研究的初级阶段,传统修辞学的类比理论占了主导地位,认为隐喻仅仅是一个修辞手段,是按照类比的原则进行的隐性比较。
到20世纪后半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研究的核心和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对语词的修饰或者美化,而且是思维和认知现象,是人用甲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的一种手段。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物(Lakoff&Johnson)。
这样,隐喻的范围或领域大大扩大了,不但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的文本(如诗歌、小说)中,而且大量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语言是隐喻的载体,隐喻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理智、情感、人生意义等,都是用隐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大隐喻。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Newmark曾指出:英语语言中有3/4是使用隐喻语言。
汉语中使用隐喻的情况也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习语和谚语中。
中国学者刘振前、霍兴花在其论文中也提及:人一生大约使用470万个新颖的隐喻,2140万个定型化的隐喻。
隐喻的频繁使用无疑提高了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引来一波隐喻研究热潮。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手段。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二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就是隐喻汉英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
隐喻翻译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汉语隐喻的喻体根据相似点在我们思维中创新,在译文中建立起与原文一致的喻体寓意相似点。
从跨文化视角看英汉委婉语的差异作者:吕拾元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11期摘要: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委婉语的主要社会功能包括:避讳,礼貌和掩饰。
英汉两种语言有不同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英汉委婉语的内涵及用法也存在差异,深入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文化;委婉语;差异一、委婉语的定义委婉,是语言使用中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束定芳徐金元,2005:195)英语中的委婉语(euphemism)来自古希腊语euphemismos,希腊语中的前缀“eu-”表示“good”或“pleasant”之意,而词干“pheme”是指“speech”,因此整个词的意思是“讲好听的话”,也就是用令人愉快的、礼貌的词语来代替令人不快的、无礼的词语。
同样,在汉语中,委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汉语委婉语也被称为婉转辞,其内涵指的是说话时不直截了当,而是转弯抹角、含蓄隐晦,以便达到良好的交际氛围。
从上文的定义可以看出,英语的“euphemism”和汉语的委婉语基本对应。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作为社会语言现象的委婉语,受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影响。
由于中西方社会的不同,英汉委婉语在使用过程中很自然地体现出某些文化差异。
二、委婉语的社会功能社会语言交际过程中,有些特殊的语境场合,我们觉得不宜直接表白,害怕冒犯对方,形成尴尬的局面,这时我们就采用含蓄委婉的话把它烘托出来,进而轻松地来表情达意。
这样人类的委婉语就出现了。
一般来说,委婉语的主要社会功能包括:避讳功能,礼貌功能和掩饰功能。
(一)避讳功能由上文可知,委婉语是由于对禁忌的回避而产生的。
古今中外,语言被当作一种具有魔力的思想意识,意指说凶即凶,说福即福。
当人们谈到死与病的话题时,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敢说或不愿说,如不得不表达这方面的意思,便使用委婉说法替而代之。
如英语中to die (死了),委婉语说成pass away (逝世), be gone(走了),cross over(进入来世)等。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作者:黄理坚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2期摘要:委婉语体现为一种语言现象,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通过对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不但可以加深对英汉语言深层次文化的了解,而且有利于对英汉委婉语的理解和翻译。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241-02引言委婉语(Euphemism)较有代表性定义的是出自《语言与语言学词典》( 斯托克和哈特曼等编) [1]:委婉语是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
Richards,Plat*编著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pplied Linguistics)中,“Euphemism is the use of a word which is thought to be less offensive or unpleasant than anot her word.”,可见委婉语的两大特征:内容的禁忌性和效果的愉悦性。
而不同的文化中的委婉语可能在本族文化中的某些语言在外国文化中就是禁忌语,这是在翻译委婉语时需要重视的问题。
为此,本文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委婉语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对委婉语的翻译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以期达到正确理解和翻译委婉语的目的。
一、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差异1.礼貌原则不同不同的文化对礼貌原则的各准则重视程度不一样,因而由此而产生的委婉语也就不同。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交往中都注重礼貌,但实质并不完全一样。
汉文化重视“伦理道德”,本质是对“礼”的重视。
“礼”在中国是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最重要规范。
“上尊下卑”和“鄙己尊人”是“礼”的具体表现。
这种礼与西方文化的礼貌完全不同。
在主体上,西方是平等取向,人与人之间是基于平行的关系。
所以,汉语表达谦称的“臣”、“仆”、“奴”、“鄙人”、“贱内”等等委婉语,在英语中却完全出现空缺,因为西方文化没有这种故意贬低自己的礼貌原则。
引言委婉语(Euphemism )较有代表性定义的是出自《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曼等编)[1]:委婉语是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
Richards ,Plat*编著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pplied Linguistics )中,“Euphemism is the use of a word which is thought to be less of-fensive or unpleasant than another word.”,可见委婉语的两大特征:内容的禁忌性和效果的愉悦性。
而不同的文化中的委婉语可能在本族文化中的某些语言在外国文化中就是禁忌语,这是在翻译委婉语时需要重视的问题。
为此,本文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委婉语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对委婉语的翻译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以期达到正确理解和翻译委婉语的目的。
一、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差异1.礼貌原则不同不同的文化对礼貌原则的各准则重视程度不一样,因而由此而产生的委婉语也就不同。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交往中都注重礼貌,但实质并不完全一样。
汉文化重视“伦理道德”,本质是对“礼”的重视。
“礼”在中国是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最重要规范。
“上尊下卑”和“鄙己尊人”是“礼”的具体表现。
这种礼与西方文化的礼貌完全不同。
在主体上,西方是平等取向,人与人之间是基于平行的关系。
所以,汉语表达谦称的“臣”、“仆”、“奴”、“鄙人”、“贱内”等等委婉语,在英语中却完全出现空缺,因为西方文化没有这种故意贬低自己的礼貌原则。
再如,当你请求一个西方人帮助时,他很可能会说“I ’d be happy to.”,而讲汉语时,会用“愿效犬马之劳”来回答。
可见,在交际礼貌方面,汉英文化委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
2.社会地位等级观念的不同西方文化中讲究人人生而平等,对等级和地位的高低没有特别的在意,所以英语中由于避讳崇敬的事物而产生的委婉语就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