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18 KB
- 文档页数:1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
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
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
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
“塞”指边塞,“河”指黄河。
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
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C(2)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
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
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分析】(1)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
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故选C。
(2)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安徽省宣城中学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诗歌,达成下边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川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绚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孤独,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 此诗作于公元762 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 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闪避战乱走开长安,往荆州依赖刘表。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二句描绘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况,从正面描绘出路上雾气浓厚,连续时间长。
B.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
蚊虫飞舞,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开才忽自觉,缄默顷刻,四散而去。
C.本诗既借景抒怀,又运用典故,寄望了深沉的感情。
D.写山中湿气浓厚,阴云层层,一如诗人心里的沉郁。
写蚊蚋集、凫鸭乱,以动衬静,那种静寂也是诗人心里的孤单的外化。
(2)请剖析最后四句中诗人表达出的感情。
【答案】( 1) A(2)孔父伤时,王粲去国,我这一世,流浪不定,不由感叹不已。
作者借此表达生不逢时的愁闷,飘零异乡的哀思,对国家命运的忧愁。
【分析】【剖析】( 1) A 项,“从正面描绘出”错误。
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衣裳沾雾而自湿,向来到中正午分,雾气才散尽。
“衣裳沾雾而自湿”是侧面描绘,应当是正面与侧面联合写出路上雾气浓厚,连续时间长。
应选A。
(2)最后四句的意思为突然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吾道穷矣”的一声浩叹,忧时伤生之意顿生。
突然就想到了王粲,想到了“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的悲伤无奈。
而后就想到了“我”——这一世苦于飘泊,转徙江湖,不由发出一声惋惜。
已进老境的杜甫久病于飘泊,心中的悲苦一如江水漫漶。
但是,无穷江山,孤身一人,这种悲苦又能向谁倾倒呢?所以唯有一声长叹而已!连用两典,把个人不幸与家国情怀连在了一起,写出了飘零异乡的哀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秋登宣城谢跳北楼①李白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离开长安游至宣城,谢北楼又名谢公楼,著名诗人谢跳在南齐宗室争权夺势的闹剧中,受到猜忌排挤,外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②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
③两水:宛溪、句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画里”三字高度概括了美丽的江城风景,暗含着诗人流连忘返的闲适之意。
B.首联开门见山,一个“望”字上承首句,下拓中间四句,提纲挈领,总摄全篇。
C.“双桥落彩虹”运用了比喻,同时化静为动,“落”字给双桥增加了飞动之势。
D.“寒”“老”二字,把感觉融入视觉形象之中,既写出了秋景,也写出了秋意。
16.结尾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分析作答。
(6分)参考答案:15.A“暗含诗人流连忘返的闲适之意”错,“如画里”总摄全篇之景,“流连忘返”属于过度解读。
16.①对谢眺的怀念之情。
“临风怀谢公”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谢眺的怀念。
这不仅因为谢眺在宣城遗留下来像谢公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谢眺和自己有类似的遭遇,对宣城有着相同的情感。
②四处漂泊的客中之愁。
李白过着漂泊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感伤和寂寞的心情,是难以排遣的。
③有才不得用的苦闷惆怅。
李白在政治上被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内心苦闷惆怅。
(每点2分,满点计6分)诗歌赏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想南齐诗人谢公?“谁念”“怀”直接表达对谢眺的怀念之情。
四处漂泊的客中之愁。
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使诗人的心情非常寂寞。
宣城是他旧游之地,此时他又重来这里。
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这不仅因为谢在宣城遗留下了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眺对宣城有着和诗人相同的情感。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全诗及赏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全诗及赏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
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参考译文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赏析《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怀旧诗,前面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描写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而在最后点明怀念谢脁,抒发了诗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
全诗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
宣城地处皖南,向以名山胜水而著称,所以开篇就以“江城”、“山晚”领起,指明宣城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明丽的画面:秋天的一个傍晚,登上宣城北楼眺望,晴空之中,远山之上,一抹斜阳,照耀着眼前的江城,就象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诗人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把所见景色概括了出来,马上抓住人心。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接下来他用“明镜”“彩虹”突出“江城如画”,具体地展现了双桥流水的美丽景色。
宛溪、句溪这两条溪水,清澈透亮,如同明镜,夹城而流;宛溪上的凤凰桥,句溪上的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建造的拱桥),如同两条美丽的彩虹横跨河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像在画中。
第三联写地上风物。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形象地描绘出人家炊烟在秋空里袅袅升起,炊烟笼罩下的橘树柚树,已带有几分寒意,梧桐也已染上枯黄的秋色,显出了衰老的姿态。
在这里,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景色也发生了变化,感情也随景而迁。
李白古诗《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原文译文赏析《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唐代: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山晚一作:晓)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赏析】谢眺北楼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登览的胜地。
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了宣城。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首联是说,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眺楼远眺晴空。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
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
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的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
这就是李白常用的“开门见山”的表现手法。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颔联是说,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两水”指句溪和宛溪。
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
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的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
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
“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
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
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映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清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赏析 【题解】 谢公楼在旧宣城县北,原为南朝齐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名高斋,唐前期 名谢公楼、谢朓北楼。
晚唐咸通中,刺史独孤霖扩建,改名叠嶂楼。
是唐以后为 历代文人登临吟咏的胜地。
此诗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令人神往的北楼周围的景物, 一方面表达了对北楼建造者谢朓的怀念之情, 而这种怀念在摇落秋风时节里显得 格外抑郁和感伤,实际上反映了他为权贵所排挤,在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感。
【全诗】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唐].李白 .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 】 ①江城:指宣城。
宣城有宛溪、句溪二水绕城流过,故称“江城”。
②山: 指陵阳山。
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诗》有“陵峦抱江城”句。
③两水:指宛溪和句溪。
④双桥:据《江南通志》,宛溪上有凤凰、济川两桥, 隋开皇时建。
⑤“人烟”两句谓秋日人家炊烟升起,衬托柚橘,使之带上寒意, 秋天柘枯黄之色染于梧桐,使之显得苍老。
谢朓《宣城郡内登望》:“切切阴风 暮, 桑柘起寒烟。
”⑥“谁念”两句谓谁能想到今天北楼之上有人独自对着秋风 怀念着谢朓呢? 【赏析】 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 谢公楼, 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本诗是唐玄宗天宝十二年 (753)李白三游宣城时所 作。
地处祖国东南地区的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多次吸引了诗人的游踪。
开 头两句,就登临高处的开阔视野取景,写诗人对秋日黄昏江城的总体印象,绘出了旷远、 绚丽的宣城晚晴图。
由于诗人站在楼的高处, 放眼远眺, 眼前秋阳夕照、 晴空万里的感受是那样鲜明、 强烈, 他仿佛置身于一幅意境深远的古画之中, “杳 然如在丹青里!” (李白《当涂赵少府粉图山水歌》) 这是从大处落墨的手笔, 为中间两联工笔描绘勾勒了清晰的背景。
如果说开头两句是全局式地展现画面, 则以下四句就是引导读者深味“画” 中浓郁点缀和精妙刻画之处。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古诗鉴赏。
秋登宣城谢胱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谢胱(tiǎo)北楼:即谢雕楼,为南宋诗人谢挑任宣州太守时所建。
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宜城。
两水:指句溪和宛溪。
双桥:指风凰桥和济川桥。
[1]本诗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首联开门见山,把登览时所见景色总括出来,统摄全篇,吸引读者。
B.领联以静写动,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江城美景。
C.尾联写出了李白对谢公的怀念之情,与题目遥相呼应。
[3]“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 (修辞方法)句。
[4]颔联一个“_________”字写出二溪河流绕城的情景;一个“_________”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来。
2. 课内阅读。
(一)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批双耳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向无空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骁腾有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充诗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
3.诗中写出了作者寄希望于马的主人房兵曹能建功立业于万里之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马诗大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充诗句。
2.本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
3.这首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9分)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①夹明镜,双桥②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 ①两水:指句溪和宛溪。
②双桥:指横跨溪水的凤凰桥和济川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晴朗秋天的傍晚,诗人登楼远眺,满目是如画的风景,放眼皆是万里的晴空。
B.诗人以“望”字领起了中间四句,选取典型意象,绘形绘色,勾勒出深秋的轮廓。
C.颔联将溪水比作明镜,双桥比作彩虹,写出了双桥倒映水中的画面,想象丰富奇妙。
D.诗人追忆着在北楼度过的时光,遥想着先贤诗人谢朓,可惜无人领会他登临的慨叹。
(2)律诗讲究起、承、转、合,请赏析本诗的“转”之妙。
(6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9分)寄沈鄱阳①王安石离家当日尚炎风,叱驭②归时九月穷。
朝渡藤溪霜落后,夜过麾岭月明中。
山川道路良多阻,风俗谣言苦未通。
惟有鄱君人共爱,流传名誉满江东。
[注] ①北宋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任江东提刑,巡按各地,工作结束后作此诗。
②《汉书·王尊传》载:琅玡王阳为益州刺史,行至邛来阝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
及尊为刺史,至其阪……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交代了作者此次巡按的时间和工作的艰难,从夏到秋,至九月底才完成任务。
B.颔联详细介绍了一天劳累的行程,既写了水陆的转程,又道出一天行程耗时之长。
C.作者一路考察下来,听到了许多对各地官员的不实评价,独对沈鄱阳是一致好评。
D.这首诗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语言简洁明快,描写具体可感,直抒胸臆,意味深长。
(2)对王安石的诗作,前人向有擅说理,精修辞,善用典之评论。
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
(6分)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王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颔联写登楼远眺之景,请说说为什么写的好?(4分)(2)尾联言简意明,意味却深沉丰富,请简要赏析其中的思绪和情感。
(4分)12、(1)①从整体上写登高览胜,不但宣城秋境尽收眼底,而且间接写出“山晚”“晴空”的澄彻明净,可任意纵目的畅快惬意。
②用比拟,以“明镜”写秋水的澄明和“晚晴”时的水光潋潋,用“彩虹”状双桥在夕阳下的倒影,写出秋色斑斓的水光天气。
③以动写静,“夹”不但写出宣城处于双溪之中的轮廓,而且活化了溪流绕城而过的形象;“落”使地上桥影拥有从天而降的动感,令人遐想。
④江水,双桥相映成趣,互为烘托。
“明镜”让彩虹的色彩更为瑰丽,“彩虹”使“明镜”更为清澈晶莹。
(能从两个角度,用贴切的表现手法支持阐释即可)⑵①诗人临风缅怀南齐的谢朓,心情复杂,但没有人理解,也无人愿理解,深刻的孤寂溢于言表。
(2分)②诗人有怀想、追慕谢公的绵绵情思;诗人才华卓著而仕途困顿,与当年谢朓的命运如出一辙,临秋登谢朓之楼,思慕中有纠结,纠结中有感叹,感叹中有悲苦;不被理解,孤寂和苦闷;秋风袭袭,正是诗人心中凄风苦雨的写照。
③诗人登高所眺,人烟苍寒,橘柚黛青,梧桐泛黄,秋色冷凉,沉重抑郁,凄怆荒寒;诗人追远怀人,思绪跨越古今,走得越远,受伤越深,深沉苦闷,五味俱陈。
(②③两点,点到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