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研究第四讲(谢朓)
- 格式:ppt
- 大小:1007.50 KB
- 文档页数:39
谢脁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范式意义
谢脁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在唐诗中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范式意义。
谢脁的诗歌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湛的艺术技巧。
谢脁的诗歌语言流畅、清新,他擅长运用比喻和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的诗歌节奏感强,音韵优美,常用对仗和押韵,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二、深邃的思想内涵。
谢脁的诗歌思想深刻,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的诗歌既有抒情的情感表现,也有慷慨陈词的社会批判,更有寓意深刻的哲理性思考。
三、独特的艺术风格。
谢脁的诗歌风格独具一格,以丹青、怀古、山水、咏物等为主题,风格清新高雅,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谢脁的诗歌在唐代诗歌中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
他的诗歌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也影响了后来的诗人。
他的诗歌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强调诗歌的意境和美感,这对后来的山水诗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也重视个性和情感的表现,这对后来的抒情诗和闲情诗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总之,谢脁的诗歌艺术成就和范式意义都非常重要,他的诗歌不仅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也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谢朓诗歌的思想内容
谢脁宣城诗从思想情感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官而向往隐逸,二是出游赏山水之乐,三是勤政恤民之情。
谢脁在宣城写下22首诗,占留传至今的作品三分之一。
宣城诗标志着他诗歌创作的高峰,谢脁在山水诗创作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个成就是在宣城期间实现的。
“诗言志”,“诗缘情”都强调诗是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工具。
谢脁在宣城创作的这些诗,其思想情感与他当时的生活与心态密切相关。
宣城时期是谢脁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如前所述,在此之前,他曾遭受嫉妒与谗毁。
从荆州回到京师,他一方面受到齐明帝的赏识和一再提拔重用,一方面亲眼目睹了政治风云变幻中的血腥。
身边友朋的零落令他悲伤,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令他深感前途命运凶险难测。
宣城离任返京,他被卷入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终于逝去。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也。
祖述,吴兴太守。
父纬,散骑侍郎。
朓少好学,有关名,文章清丽。
解褐①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度随王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
子隆在荆州,好辞赋,数集僚友,朓以文才,尤被赏爱,流连晤对,不舍日夕。
长史王秀之以朓年少相动,密以启闻。
世祖敕曰:“朓可还都。
”寻以本官兼尚书殿中郎。
隆昌初,敕朓接北使,朓自以口讷,启让不当,不见许。
高宗辅政,以朓为骠骑谘议,领记室,又掌中书诏诰,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
出为宣城太守,以选复为中书郎。
建武四年,出为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启王敬则反谋,上甚嘉赏之。
迁尚书吏部郎。
朓上表三让,中书疑朓官未及让,以问祭酒沈约。
约曰:“撝让之美,本出人情,若大官必让,便与诣阙章表不异。
”朓又启让,上优答不许。
东昏②失德,江祏欲立江夏王宝玄,末更回惑,与弟祀密谓朓曰:“江夏年少轻脱,不堪负荷神器,不可复行废立。
始安③年长入纂,不乖物望。
非以此要富贵,政是求安国家耳。
”遥光又遣亲人刘讽密致意于朓,欲以为肺腑。
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
少日,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事,朓惧见引,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
祏闻,以告遥光,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曰:“谢朓资性险薄,王敬则往构凶逆,微有诚效,自尔升擢。
而溪壑无厌,著于触事。
窃论宫禁,间谤亲贤,轻议朝宰,丑言异计,非可具闻。
无君之心既著,共弃之诛宜及。
”又使御史中丞范岫奏收朓,下狱死。
时年三十六。
朓初告王敬则,敬则女为朓妻,常怀刀欲报朓,朓不敢相见。
及为吏部郎,沈昭略谓朓日:“卿人地之美,无忝此职。
但恨今日刑于寡妻。
”朓临败叹曰:“我不杀王公,王公由我而死。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注】①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做官。
②东昏:萧鸾死后,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
③始安:即始安王萧遥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秘书丞,未拜拜:授予官职B.长史王秀之以朓年少相动相:观察C.卿人地之美,无忝此职忝:辱没D.丑言异汁,非可具闻具:皆,都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导致谢朓被杀的一组是()①度随王东中郎府②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③启王敬则反谋④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⑤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⑥窃论宫禁,间谤亲贤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朓先因举报岳父,引起妻子揣刀报复。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完成15~16题。
登山曲谢朓天明开秀崿,澜光媚碧堤。
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
暮春春服美,游驾凌丹梯。
升峤既小鲁①,登峦且怅齐②。
王孙尚游衍,蕙草正萋萋③。
【注】①小鲁:语出《孟子·尽心》:“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②怅齐:语出《晏子春秋·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③末二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
《招隐士》极言深山老林环境险恶,招募隐士出山做官。
尚:爱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句以“光”喻水,以“碧”写岸,“媚”字活画出“澜光”“碧堤”的生机。
B.三、四句写风使莺乱,行云被芳树吸引,写出了风的顽皮和云的多情。
C.五、六句由写景转叙游。
“暮春”总括前四句写景,又暗示此时节正合登临游赏。
D.七、八句由叙游转抒情。
诗人登山想到孔子和齐景公,忽觉人生短暂,悲不自胜。
15.D(对诗句的理解有误。
诗人借古抒情,意在告诫:人生短暂,要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悲不自胜”有误。
)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16.《招隐士》极言深山老林环境险恶,招募隐士出山做官。
谢朓在此反用其意,是说:山景风光如此美好,士子正好来此隐居恣意游赏。
(3分)末两句,不悦于官,羡慕归隐之意溢于言表。
(3分)(这一典故和用法在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亦已接触过。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的《陋室铭》由山水仙龙入题,以类比的方式引出了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朓山水诗介绍_谢朓玉阶怨介绍谢朓是永明时期最具有代表力的文人,谢朓的山水诗技艺细密,他的作品中光色的描写细微。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谢朓山水诗介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谢朓山水诗介绍谢朓是永明时期最具有代表力的文人,谢朓的山水诗技艺细密,他的作品中光色的描写细微,诗中处处体现着与传统山水画相通的空间透视力,其作品的风格和文学影响直接推动了南朝风景诗歌的发展。
谢朓山水诗中对山水景物的描摹大多采取工笔淡抹的写作手法,这与他对景物细微的观察是离不开的,如其山水诗《观朝雨》中的“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对细雨的描写相当入微细致,可见其非凡的观察力。
谢朓的山水诗大多都为五言律诗,还有一些乐府体的诗歌。
因为谢朓极其讲究诗歌的音律和对仗,和近体诗有异曲同工之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其的诗为“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谢朓的山水还以其“清丽”的特点闻名,因为他的诗人情操很高,还有江南秀丽如画的风景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江南作为文化发展重地,其地方本身活泼的民歌和有七八十年之久的山水诗的历史为谢朓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
在其诗歌作品《江上曲》、《王逊游》中有直接的体现。
当然谢朓的诗歌也不是没有被人批评过,后人有评价谢朓的山水诗“有句无篇”,这和当时山水诗的发展阶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当时山水诗的发展是处于初级阶段,山水诗因为是描写山水的,所以直接将山水作为描写对象,心有感触便直接有感而发了,没有达到后期的山水诗那样情景交融、人景合一的境界也是可以理解的。
谢朓玉阶怨介绍《玉阶怨》是南朝齐代的诗人谢朓在其作品中少有的宫怨诗,诗歌中借助描写班婕妤的哀怨,表达封建时期被君王遗弃的妇女所遭遇的哀愁,这首诗后来被作为乐府诗被收入《乐府诗集》中。
谢朓的《玉阶怨》是在晋代陆机的《班婕妤》的基础上有感而发,诗歌中的故事背景是汉成帝时期,班婕妤在汉成帝有了新宠赵飞燕之后渐渐失去皇帝的宠爱,对自己的地位很是担心,便写下了《纨扇诗》和《自悼赋》,基调凄凉惨淡。
论谢朓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837-867),字成贞,号泷门,唐末中原诗派创始人之一,山水诗和绝句创作者。
他的诗作气韵悠远,有惊人的艺术成就,受到后世诗人们的借鉴和赞赏。
谢是一位独特的山水诗人,他以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之美的情怀而被称为“山水谢”。
他的山水诗主要以山水景致为题材,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崇拜。
他最重要的获得是山林、溪流、瀑布、风景等山水景观,在他的诗里,山水形象通常出现在非常逼真的场景中,使他的诗句更加深入。
比如谢的《咏富贵山福源寺》:“崇山高数仞,舞嶂翻重嶂;攒翠当坐碧,行云射松容。
”他运用了诗情画意的手法,将山水景观描绘得栩栩如生。
谢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贡献:绝句创作的艺术成就。
他的绝句融合了传统的节奏手法,他的绝句以节奏感为特点,并将诗歌内涵与节奏结合,使绝句在诗歌创作中达到最高境界。
比如谢的《定海神针》:“奈何桥边头,清景自有时;空山不见人,但闻声啼。
”他立足于传统的节奏手法,创造出清新脱俗的绝句,在绝句创作中取得了杰出成就。
谢的山水诗和绝句都重视抒发情思之美,他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传统节奏的融合,使他的作品具有艺术性和节奏感,从而受宠于后世诗人。
谢的诗作教会我们,要以一种抒情的眼光去描写自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热爱大自然的情怀,重视人文及其情感素质,赞美自然景色,在节奏上也创造出绝美的诗句。
谢朓诗的特质及其对唐诗的影响谢朓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质,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谢朓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以宽广豪放的情感表达见长。
他善于以简洁而质朴的文字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其诗作中常融入对自然和生活琐事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真实感和生动感,给人以亲近和流畅的感觉。
其次,谢朓的诗歌充满了坦率的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他的诗中常常表达对时世的忧虑和对民生乐困的关注,他曾经亲身经历隋末唐初的战乱和社会动荡,这种经历使他产生了对时局深切的感受和关切。
因此,他的诗作常常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社会批判,对唐代社会和人文气象的描写非常犀利和深刻。
此外,谢朓的诗歌语言简练如画,以艳丽的景象和多元的意象为特色。
他善于以简短而有力的词句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多用色彩丰富的形象和充满情感的修辞手法,使他的诗作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艺术表现力。
谢朓的诗歌对唐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诗歌在形式上开创了新的探索。
他在诗的构思、节奏和韵律方面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桎梏,为后来的诗人拓宽了创作的空间。
其次,他的诗歌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重要的写作范本和启示。
谢朓的诗作充满了真实和感人的情感,使人们意识到诗歌是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有效方式。
他的诗作激发了后来诗人们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探索。
最后,谢朓的诗歌在揭示社会弊端和抒发正义情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诗作对社会的不公和丑恶现象进行了直接而坦率的揭示,对于人文关怀和道义批判具有一定的影响,为后来的社会批判诗歌提供了范本。
总而言之,谢朓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真实感人、坦率直接的风格为特点,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推动了唐诗的发展,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重要的创作启示。
谢朓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
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
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
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
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
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
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
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
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生平
世家传承
谢朓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
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
永明九年(491年),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朓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
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
建武二年(495年)出为宣城太守。
建武四年(497年),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萧鸾天生残废的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太守。
少学成名
谢朓青年时代即以文学知名,《南齐书》本传称其“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
谢朓善草、隶书,长于五言诗,好奖掖人才。
谢朓的创作实践谢朓(464-499年)字玄晖,亦出生于陈郡谢氏,高祖谢据为谢安之兄,曾祖以下累仕晋宋两朝,家世颇为显赫。
宋元嘉二十二年,伯父谢综卷入所谓范烨谋反一案,与二伯父谢约同被处死,朓父因尚主免于一死,但流放广州达十年之久,从此时起,谢家遂家道中落。
谢朓自幼有好学而文章清丽的美名,但父辈的遭遇和少年时代亲眼见到刘宋宗室相残,在他思想上留下很深的阴影,造成他性格中的矛盾,影响到他的婚姻和仕途。
谢朓19岁出仕,前后任职于齐豫章王嶷和随郡王子隆府中,其间又在竟陵王子良的西邸中参加了许多文学活动,与沈约等创立“永明体”,成为“竟陵八友”成员。
这一时期谢朓在几位好文的贤王手下,过着优游暇裕的文学创作生活,除了写一些歌功颂德及刻意咏物的作品之外,也运用四声理论,摄取自然风光,写出许多象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①,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②这样清俊澹美的诗篇;同时还模仿民歌,作了不少精美的类似古绝的名篇,如《玉阶怨》、《和王主薄有所思》等。
对这些作品,沈约赞之为二百年来无此诗.永明九年,谢朓作为随王文学跟子隆去荆州。
荆州生活开阔了谢朓的眼界,令他创作了不少好诗,但很快就由于和随王关系过于密切而被人告发,在永明十一年秋奉召还京,改任新安王记室参军。
此时政局大变,萧鸾在武帝死后起兵,杀尽高武子孙,西邸文士零落殆尽,谢朓因是萧鸾党羽王敬则女婿而幸免,不久后出任宣城太守。
此时他既有感于山水之趣,又怀有政治上的忧惧,复杂的情感都写入诗中,宣城时期遂成为他创作上的一个高峰。
未几,齐宗室相残又转激烈,王敬则被迫起兵反叛,498年失败破杀,谢朓则因有告发之功得到迁升。
谢的行为是为了避祸自保,而于良心有愧,尽管如此,他最终仍未能逃脱政治机网,次年即因不愿卷入萧遥光的废立阴谋而被诬谋反,下狱而死,年仅36岁。
谢朓一生政治上没有大的抱负,但内心里对仕与隐充满矛盾,一方面对门户利禄攸关的官爵不能舍弃,另一方面则对当时朝中的政治风涛深怀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