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课程精编版
- 格式:docx
- 大小:49.17 KB
- 文档页数:10
《声声慢》教案四篇《声声慢》教案篇一一.说教材《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有时代色彩。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像平常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
因此,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采用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
同时通过听觉让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
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
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的妙处。
3.缘愁选景学生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
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涉及教材的诗词欣赏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声声慢》的背景介绍、词牌特点、诗句解析、意境把握及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掌握诗句的解析方法,深入领会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分析并欣赏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意境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了解及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声慢》。
2. 新课导入:介绍《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7.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声声慢》2. 主要内容:李清照生平简介《声声慢》词牌特点诗句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诗句解析方法,分析《声声慢》中的两句诗句。
请从《声声慢》中选取一个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2. 答案:解析示例: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字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修辞手法示例:拟人。
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位于教材第七章第二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声慢》的词牌、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详细解读诗句,品味李清照的词作之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掌握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李清照词作的情感魅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声声慢》词牌的理解,以及对诗句中情感内涵的把握。
重点:诗句的艺术特色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背景介绍: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声声慢》的背景。
3. 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探讨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以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声声慢》2. 板书内容:a. 词牌特点b. 艺术特色c. 情感表达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声声慢》中的词牌特点。
b.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c. 仿写一首以《声声慢》为词牌的词。
2. 答案:a. 《声声慢》词牌特点:七言律诗,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b.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仗等。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情感的理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2. 拓展延伸:a.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对比分析。
b. 探讨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c.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词牌特点与背景介绍。
2. 教学目标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声声慢》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声声慢》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经历。
1.1.2 分析并欣赏《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和韵律美。
1.1.3 解读《声声慢》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1.1.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2.1 简介李清照和《声声慢》的背景。
1.2.2 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结构和韵律特点。
1.2.3 解读《声声慢》中的意象和情感内涵。
1.2.4 讨论《声声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2.1.1 引入:介绍李清照和宋代词的背景。
2.1.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声声慢》。
2.1.3 讲解:解析《声声慢》的词牌结构和韵律特点。
2.1.4 深入分析:讨论《声声慢》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讲解词牌结构、意象解读。
2.2.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讨论。
2.2.3 互动式教学法:提问、回答、小组讨论。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3.1.1 教材:《声声慢》原文和相关注释。
3.1.2 参考资料: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宋代词的背景资料。
3.1.3 多媒体资源:相关音频、视频材料。
3.2 教学材料3.2.1 学生用书:包含《声声慢》原文和相关注释。
3.2.2 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回答、讨论的情况。
4.1.2 作业完成情况:对《声声慢》的理解和解读。
4.1.3 课堂表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4.2 教学反馈4.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
4.2.2 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反思。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5.1.1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5.2 时间安排5.2.1 第一课时:引入和自主学习《声声慢》。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活动6.1 教学拓展6.1.1 李清照其他作品的学习:推荐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著名词作,如《如梦令》、《武陵春》等,以加深对她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声声慢》教案汇编8篇《声声慢》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设置法、四、教学手段PPT展示五、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
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
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1.作家作品简介: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PPT展示: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范例引导) 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妻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声声慢》的教案《声声慢》的教案(精选7篇)《声声慢》的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词在遣词用字、韵律运用与布局谋篇上的独特之处。
2.掌握物境与心境相融的表现手法。
3.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
4.初步体会性别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教学要点1.叠字运用的妙处。
2.用韵的特点。
3.细腻而又步步深入的感情蕴涵。
4.国家变动与个人创作之间的关联。
三、文本详析这首词一名《秋情》,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代表作之一。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汉族政权南迁,始为南宋。
这一重大变故给当时社会各阶层带来影响,李清照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变。
千古名篇《声声慢》即写于这样的背景下。
词的开头落笔见奇,以七组十四个叠字描绘出一个凄然寡欢的愁妇形象。
第一句“寻寻觅觅”不是写实,而是表现一种无可寄托、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词人所寻觅的是什么呢?词中没有明说,但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却不难体味。
南渡前,李清照与丈夫感情融洽,志同道合,有着文雅而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趣。
然而,靖康之难葬送了昔日的一切,丈夫赵明诚离开人世,心爱的文物古籍毁于兵乱,失于窃贼,更令人痛心的是北方国土的沦亡。
词人在多难的岁月里备尝艰辛,故而坐立不安,情不自禁地希求寻到一点慰藉。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这种心理,而是赋无形于有形,通过“寻寻觅觅”这一虚化的行动来形象地加以表现。
第二句借环境的凄清、肃杀来表现心情,“冷冷清清”既写出深秋气象,也刻画出词人的暮年心境,饱含着只身飘零、孑然独处的寂寞之感。
第三句则直抒愁怀。
这句中的六个叠字是近义词,相互间有细微区别:“凄凄”言其悲凉;“惨惨”写其抑郁;“戚戚”则绘其忧惧。
词人由浅入深,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国破家亡为自己造成的极深的精神创伤。
接下去四句,通过眼前生活叙写愁情。
“最难将息”表面上是就清晨气候而言,实际又与上文“寻寻觅觅”相呼应,表明女主人公从一清早便心神不宁,沉痛的家国身世之感蕴于其中,却又无处遣愁。
声声慢教案(优秀6篇)《声声慢》教案篇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
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
(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
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
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声声慢》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声声慢》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声声慢》的背景、作者及其时代背景;2.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中“慢”的概念及其与快的关系;3.熟练掌握《声声慢》的词句及其表达的情感;4.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诵能力,锻炼学生的感受能力。
知识点分析:1.《声声慢》的背景和时代背景;2.《声声慢》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慢”的概念;3.《声声慢》的基本内容和意义;4.《声声慢》的词句及情感的表达;5.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诵读《声声慢》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请学生简单感受下,有什么情绪和感受。
2.引出本课的主题:《声声慢》。
二、讲述《声声慢》的背景及其作者(10分钟)1.介绍《声声慢》的作者温庭筠,及其时代背景。
2.特别强调温庭筠是唐朝文学家代表之一,提出《声声慢》反映唐朝后期风气渐暗,人民情绪愁闷的事实。
三、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慢”概念(20分钟)1.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平时都说什么东西是“慢”的,举例让学生说出几个,“慢”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课堂 Brainstorming。
2.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认识到“慢”的含义,并且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慢”的概念。
四、讲解《声声慢》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0分钟)1.让学生朗读整首《声声慢》,以感受其节奏和情感。
2.分段讲解《声声慢》的基本情节和主旨,由浅至深,循序渐进。
五、讲解《声声慢》的词句及情感的表达(30分钟)1.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解释学生不会理解的生僻词汇,如“憔悴”。
2.详细解说几个比较重要的词句,如“庭院深深,绿草如茵”,请学生感受此诗的意境及情感的表达。
六、朗读训练(20分钟)1.首先让学生合唱课文。
2.随机出几个学生或者全班学生轮流朗读,让学生锻炼诗歌朗诵和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育反思(10分钟)1.让学生回顾《声声慢》的主要内容及情感的表达。
2.教育学生,品读一首优秀的诗歌不仅是为了欣赏美,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情感世界,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质。
《声声慢》教案《声声慢》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教学内容:一、导入以猜字谜方式导入。
“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请一个学生)初中学过她的词吗?能背出来给大家听听吗?忘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回忆一起背好吗?背得真好。
背得很整齐。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
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过日子。
又是一年秋风起,秋叶落,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写下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补充介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
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
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一路历经战乱。
不久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病逝离开了她,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她只能终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赶着那个南宋小朝廷。
在流离失所之中在战乱之中在匆忙之中,她与丈夫多年收集的视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多少痛,多少伤啊。
在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答应了当时一个财政部长求婚,带著名节被毁的耻辱,只想晚年能过一些平静安定的生活。
《声声慢》教案三篇《声声慢》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词人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一句?四、具体分析(一)导入思考: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在任上,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这是一首悼亡诗,主旨是哪一句?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反问句式,意味绵长,感慨深沉,一唱三叹,发人共鸣。
突出“愁”之深之重(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二)探究作者选取了哪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个人看法。
明确:淡酒/急风――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意绪全无,愁云更浓重北雁――丈夫故去,锦书不再,雁叫声声心欲碎“愁”〈黄花――花开花落,无人共摘,难堪彻骨孤独梧桐/细雨――化用,以声衬情,顿挫凄绝㈢名句欣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
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
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
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