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态脑磁图抑郁症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6
抑郁症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性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调查,抑郁症在全球疾病负担中排名第四,并且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的头号病因 [1]。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抑郁症使精神卫生相关从业人员及公共卫生部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目前对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充分,在遗传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均提出了各种假设,透析其发病机制成为攻克抑郁症的关键之所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磁共振成像为代表的神经影像学方法不必为了解人脑结构和功能进行创伤性介入,为抑郁症的研究提供了非侵入性途径,能帮助我们了解自杀行为背后所潜藏的脑部结构与功能改变。
改变了人们关于抑郁症是功能性疾病的看法,并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改变上。
本文将简述近年来抑郁症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
1 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研究传统的结构磁共振影像分析多采用人工绘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方法,主观性较强,可重复性差。
近年来,VBM方法被大量用于抑郁症的结构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它对图像进行后期分析处理的过程具备自动化、全面客观、可重复性强等优势,能定量分析脑部结构细微改变,帮助发现隐匿性的脑部损伤。
Sheline YI[2]首先提出抑郁症患者存在边缘系统-皮层-纹状体苍白球 -丘脑(Limbic-cortical-striatal-pallidal-thalamic,LCSPT)神经环路的器质性病变,尤其是额叶、海马、扣带回、杏仁核的改变。
其后的多项研究不同程度地证实了这一假设。
Chen MC等 [3]对 23名一级亲属中患有抑郁症的高危人群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危组大脑海马区域灰质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抑郁症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摘要:在当前医学研究中,关于抑郁症这种病例的研究备受关注。
在抑郁症患者中,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是当前进行抑郁症诊治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进行抑郁症患者的诊治过程中,通过进行磁共振影像学的研究可以促进对抑郁症患者的诊治效果达成,推动抑郁症患者救治的效果提升。
所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就抑郁症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中的结合血氧依赖水平的功能磁共振(BOLD-fMRI),三维结构磁共振(3D)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三种不同的磁共振技术,探讨了抑郁症患者可能的脑功能和脑结构病理机制,通过对三种磁共振影像成像的病理机制分析,总结出抑郁症磁共振影像学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及进展情况。
关键词:抑郁症,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引言在当前的医学领域中,关于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在近年来不断提升。
尤其是抑郁症,作为精神领域中一种常见的病例情况,在近年来的医学研究领域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项调查表明,我国有四成半的人存在睡眠障碍。
急剧上升的失眠症患者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也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据统计每年的交通事故中,失眠症的司机开车事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每年失眠抑郁患者自杀率、犯罪率均高于正常人。
这些问题的发生引起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极大关注!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生活等节奏的加快,世界各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痴呆、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已成为20世纪末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给个人健康和家庭生活危害最深的常见疾病。
据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如今我国的精神病已经成为疾病总负担排名的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和恶性肿瘤等疾病,形势之严峻令人揪心。
多年以来,医治精神病多采用一些镇静、抗抑郁、抗焦虑、催眠等一类药物,但疗效不甚理想,且长期服用反而会引起不良的副作用。
采取服用大量抗神经兴奋药的方法,病发时采用强制手段,一来使患者产生很大的抵抗情绪,不宜治疗;二来服用大量的抑制神经药物,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更不易康复,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首发抑郁症患者静息态及任务激活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通过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在静息态和任务激活态下的脑功能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脑区的功能异常。
通过fMRI技术,我们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大脑在不同状态下的神经活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
This article aims 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brain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 first-episode depression patients in both resting and task activated states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technology. Depression, as a common psychological disorder, its pathogenesis involves functional abnormalities in multiple brain regions. Through fMRI technology, we can non-invasive observe the neural activity of the brain in different states, thereby gain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processes of depression.本研究将首先采集首发抑郁症患者在静息态下的fMRI数据,分析他们的大脑在无任何外界刺激时的自发活动情况。
随后,通过设计一系列认知任务,激活患者的特定脑区,再次利用fMRI技术记录任务激活态下的脑功能活动。
临床进展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重性抑郁障碍(MD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该病患病率逐年增高,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就诊率底,识别率及规范治疗率低的特点,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主持的“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16.57%,其中心境障碍的患病率为4.06%。
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3.59%。
WHO和世界银行在全球范围进行的疾病负担研究显示精神障碍占疾病总负担的7.4%,至2020年,MDD在全球疾病总负担中将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位列第2,成为全球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1]。
MDD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及愉快感缺失,伴随着焦虑、认知缺损、躯体不适、睡眠紊乱等症状,目前临床医生对于疾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病程和精神检查中的临床症状等,而神经生化检查、实验室检查、神经生理等检查结果主要用于排除诊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Zung等他评及自评量表能反映患者抑郁的程度及症状的维度,只能作为辅助诊断的工具。
近年来对于MDD的功能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特别快,主要包括结构及功能磁共振影像学技术。
对脑形态学改变的研究主要依靠结构性磁共振影像学,对于脑功能状态变化的反映采用功能磁共振。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增多,研究内容取得了很多的突破,为MDD的发病机制、诊断及疗效评估等提供了客观的生物学参考依据。
本文就MDD的脑结构及功能磁共振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脑结构影像学研究脑结构影像学主要的方法为2000年由Ashburner等人提出的基于体素的形象学测量(VBM),并由Good等人进一步提出优化的结构磁共振研究。
VBM是一种以体素为单位,对大脑结构图像中每一体素进行逐一组间比较,通过对大脑体素密度变化的计算来定量对脑灰质(GM)、脑白质(WM)及脑脊液(CSF)的密度、体积进行检测,以此反应大脑结构变化及脑组织成分差异的分析方法。
抑郁症的静息态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抑郁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精神疾病,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给抑郁症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对目前应用磁共振对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抑郁症静息态磁共振脑结构【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7-0376-01抑郁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
国外的研究显示其终身发病率从1%到6%不等。
据2008年WHO报告称,抑郁症已成为全球首要的疾病负担,超过了残疾所占的比例。
抑郁症引起的精神残疾给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沉重的负担。
抑郁症还有着极高的复发率,对成年人和青少年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抑郁症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是相对较新的研究方法,发表的研究报告数量仍持续稳步增长。
迄今的文献中已经发现,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对照之间在大量的脑部区域存在差异。
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代表了一种日益流行的观点,即精神疾病背后的病理生理改变是神经网络的功能异常而不是那些离散的大脑结构。
本文将简述近年来抑郁症的磁共振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的额叶功能(主要是涉及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降低和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活动的增加。
一些研究结果提示在患者的两侧扣带回和丘脑存在异常。
Gallagher等[1]通过反馈回路与互补网络所确定的神经基质和它们相关的网络是高度相关的,主要负责识别客观方面的信息,其中包括MPFC。
重性抑郁症可能是由于协调这些皮质—边缘通路之间的相互联系出现异常所导致的。
通常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是在一个连续的静止状态下进行的。
这极大地避免了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的患者可能无法执行令人满意的认知任务水平的限制。
目前,文献研究重性抑郁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文献虽然很多,但在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分析以及随后的结果解释等方面缺乏一致性,因而导致许多矛盾的发现和缺乏对这些变化的解释。
抑郁症(depression)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时间的心境低沉,并伴有睡眠障碍、意志活动下降、思维迟缓等特点,情况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轻生念头[1]。
抑郁症病人本身不仅感到痛苦,还会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2]。
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抑郁症的病因学,包括遗传、生物标志物和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研究[3],尽管不少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主要在脑结构和脑功能表现异常[4-5],然而关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仍尚未明确。
目前,多种影像学技术对脑部疾病和功能异常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抑郁症而言,对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疗效评价等方面提供了客观依据,从而对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关键性的辅助作用。
例如,颅脑CT以脑部的解剖为基础,通过对功能磁共振成像在抑郁症的应用现状及进展研究黄丹,刘勇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磁共振室(泸州646000)【摘要】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多种影像手段,包括X线、CT、MRI、PET/CT等,在抑郁症的研究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多种分析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抑郁症诊断及指导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就磁共振功能成像“弥散张量成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几种技术在抑郁症应用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抑郁症功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2096-3351.2021.06.016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depression:Currentstatus and research advancesHUANG Dan,LIU YongDepartment of Magnetic Resonance,the Affiliated T.C.M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 646000,China【Abstract】Depression is a serious mental disorder that has a great impact o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Vari⁃ous imaging methods,including X-ray,CT,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and PET/CT,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depression.Various MRI-based analytical methods,with their unique ad⁃vantages,have taken a plac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ance of depression.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tatus and advances in several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echniques in depression,includ⁃ing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and voxel-based morphometry.【Keywords】Depression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Voxel-based morphometry基金项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018XYLH-011)第一作者简介:黄丹,硕士研究生。
临床痊愈抑郁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并且具有高发率、复发率和致残率。
治疗抑郁症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同时也可以减少相关成本。
然而,不同于很多疾病,对于抑郁症的治疗疗效的评估是较为主观的。
因此,在了解抑郁症治疗过程中患者脑功能变化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对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估。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方法来研究神经基础和虚拟操作状态行为的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神经系统的局部和全局的联系。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抑郁症患者治疗过程中脑功能的变化,以及病情好转后脑功能的恢复情况等。
在探究脑功能的变化基础上,同时寻找与临床痊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三、研究内容和设计1. 研究对象:抑郁症患者。
选择20名刚刚完成临床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
2. 研究过程:通过3.0T头部磁共振成像扫描做静息态下的血液氧化水平依赖fMRI数据采集。
患者针对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三个不同时期进行扫描,以探究治疗过程中脑功能的变化。
3.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磁振成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多种脑区的静息态下的功能连接特征,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与临床痊愈相关联的生物标志物。
四、研究预期结果1. 控制组和治疗组之间静息态下的脑区功能联结的差异。
2. 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三个时期的脑功能联结比较,探讨自我调节过程中脑功能的变化,分析脑功能连接是否与治疗有关联。
3. 将研究结果与完整的临床资料相结合,目的是找到现有治疗方法下与痊愈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
五、研究意义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抑郁症的疾病机理和加深我们对其治疗效果的评估是非常有益的。
此外,在了解临床治疗背景下脑功能连接的变化的同时,寻找到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更好地识别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基于静息态脑电数据的高阶脑网络分析和抑郁识别研究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大脑网络的研究备受关注。
高阶脑网络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可用于理解大脑的功能和疾病。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于静息态脑电数据的高阶脑网络分析和抑郁识别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阶脑网络分析是指研究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和信息传递模式。
通过分析大脑网络的拓扑特性,可以揭示大脑信号的传播路径、信息整合和协调功能。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在脑网络的拓扑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高阶脑网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脑网络的变化,并为抑郁症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而静息态脑电数据则是通过记录人在静息或无任务状态下的脑电信号来研究大脑的功能状态。
相比于任务状态下的脑电信号,静息态脑电数据更能反映大脑的固有活动和自组织性。
通过对静息态脑电数据进行高阶脑网络分析,可以了解大脑的功能连接模式和信息传递特性,为抑郁症的识别和治疗提供帮助。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然而,通过基于静息态脑电数据的高阶脑网络分析,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项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功能连接更为紧密,信息传递更为强烈。
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负性思维、情绪调控障碍等症状。
另外一项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网络中核心节点的连接强度较低,说明患者在信息整合和协调方面存在缺陷。
这些研究揭示了抑郁症患者大脑网络的异常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
在抑郁识别方面,基于静息态脑电数据的高阶脑网络分析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些研究表明,利用脑网络特征可以有效地区分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
例如,通过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利用大脑网络连接矩阵中的特征,实现对抑郁症的快速识别。
这为抑郁症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虽然基于静息态脑电数据的高阶脑网络分析对于抑郁识别具有潜力,但仍存在许多挑战。
研究生课程考试成绩单(试卷封面)院系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学生姓名田水学号143369课程名称学习科学技术与研究方法课程编号S301117授课时间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周学时 2 学分 2简要评语考核论题静息态脑磁图抑郁症研究进展总评成绩(含平时成绩)备注任课教师签名:日期:注:1.以论文或大作业为考核方式的课程必须填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
“简要评语”栏缺填无效。
2.任课教师填写后与试卷一起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
3.学位课总评成绩以百分制计分。
静息态脑磁图抑郁症研究进展摘要:脑磁图可探测大脑神经电磁生理变化,具有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优势,本文将国内外脑磁图在抑郁症脑病理生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脑磁图抑郁症静息态1.前言人脑神经细胞内、外带电离子的迁移能在脑的局部产生微弱的电流,这些电流可产生微弱的磁场。
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m,MEG)即是探测神经元兴奋时产生的电流所伴随的磁场变化[1-2],为一种无创伤性脑功能检测技术,通过脑磁图设备所具备的超导量子干涉仪(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 device,SQUID)可精确地测量大脑产生的微弱的电磁波信号[1-2]。
由于脑磁图具有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和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因此可以实时记录脑电磁信息。
现代脑磁图技术的进步,研制出多通道脑磁图设备,提高了探测效率,定位更加精确,与磁共振图像融合成的磁源成像技术(magnetic source imaging,MSI)以其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特点在科研临床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
我们研究脑磁图在抑郁症脑病理生理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2.抑郁症静息状态脑磁图研究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非任务状态也存在协同活动,并保持着传统认为只有在执行任务时才出现的复杂网络系统,这种非任务状态目前被广泛地称为静息态。
更具体地说,静息态是指被试者保持清醒、不接收任何外部刺激或执行任何高级功能的状态。
静息态的研究多以大脑神经活动产生的慢波为主,既往研究发现异常脑区神经电磁变化可以在相应脑区附近产生慢波活动。
2.1 国外抑郁症静息状态脑磁图研究Brigitte[1]等研究分析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2例情感障碍或轻度精神障碍患者相对于116例正常人脑区慢波变化,发现抑郁症患者额叶和顶叶中央区域的慢波活动减弱而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两个脑区慢波活动增强,精神疾病患者额叶的异常慢波活动与情感障碍相关。
Christian[2]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组比抑郁症患者组及对照组有着更加显著的颞叶和顶叶慢波活动,慢波对应的偶极子密度增加;相比之下,抑郁症患者组比其余两组前额慢波活动的显著减弱,相对应的慢波偶极子密度降低;还发现抑郁症患者组比精神分裂症组波偶极子百分比在全脑区显著减少,而抑郁症组比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只有在额叶区域的差别具有显著性;这些脑区异常慢波活动与临床靶症状相关,如左侧颞叶的慢波活动增加与精神分裂症幻觉相关,左前额叶慢波活动减少与抑郁症状相关。
另一项类似的研究虽未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前额脑区的功能变化;却发现了未经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右侧枕区的慢波活动异常,枕区波偶极子密度增加可能是抑郁发病的危险因素[3]。
Klaus[4]等研究中使用5~100ms时间范围内探测、波振幅自主波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技术(LRTC),利用校正的波幅分析方法(DFA)在闭眼觉醒静息态(16min)中研究重症抑郁患者脑波变化,结果显示左侧颞中回区域波频段LRTC的波动强度越弱,抑郁症状越重;抑郁症患者波频段(3~7Hz)LRTC几乎消失,而在正常人则比较活跃。
Wolfgang[5]等研究发现在接受右单侧ECT治疗后慢波(0~7Hz)相对应的偶极子密度增加,这种变化与临床抑郁症状的改善一致,而药物治疗组则没有这种变化;偶极子的位置显示了由前及后的梯度变化,最主要集中在额叶和颞叶皮质;在12.5~30Hz波频段ECT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相比颞叶及枕叶区域偶极子活动明显降低。
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在ECT治疗后抑郁症患者右侧前额和枕区波(3~7Hz)活动增强;增强的左前额皮质的波活动与ECT的治疗效果相关;还发现双侧前额与枕区的波的比率变化与治疗效果正相关;这说明有效的ECT治疗可以增强前额的波活动[6]。
而Maihäfer[7]的一项跨颅磁刺激(transcr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治疗前后脑磁图信号研究却记录到了相反的结果,治疗前抑郁症患者左侧前额皮质慢波(2~6Hz)活动增强,经过10d的TMS治疗后慢波活动减弱,这一变化与临床抑郁症状的好转相一致。
抑郁症静息状态脑磁图研究比较一致的发现抑郁症患者以额叶为主的全脑区慢波活动异常,这可能与额叶功能的不足有关。
而经ECT或TMS治疗后慢波活动被逆转,这种逆转与抑郁症临床症状改善相关。
2.2 国内抑郁症静息状态脑磁图研究汤浩[8]等选择24例复发单相重性男性抑郁症患者,以及23名年龄、受教育年限、居住地近似匹配的男性健康对照者入组实验,查看激活脑区的解剖位置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静息态下患者组delat波活动增强的脑区有左额内侧回、左枕中回、左颖下回、右枕中回;theta波活动增强的脑区有右梭状回,alpha波活动增强的脑区有右角回、左颖中回、左颖下回,beta波活动增强的脑区有右额下回、左顶上小叶、左梭状回、左枕回, gamma波活动增强的脑区有右中央前回、右梭状回、左颞下回、左颞中回;患者组alpha波活动减弱的脑区有右额下回、右中央前回,beta波活动减弱的脑区有右枕中回,其余频段未发现激活减弱的脑区。
韩颖琳[9]等利用脑磁图检测14例抑郁症患者及14名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近似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识别表情时的脑部反应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识别负性动态表情时双侧杏仁核在不同时间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度正激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识别负性动态表情时左右杏仁核在不同时间段表现的不同程度的过度正激活。
卢青[10-11]等选择12名女性中青年(20一45岁)重性抑郁症患者(HMAD17>24)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的12名健康对照入组。
处理其脑磁图结果显示:(1)抑郁症患者右顶叶alpha频段能量显著增强,双侧顶叶、双侧枕叶,beta频段能量显著增强;(2)抑郁症患者左枕叶delta频段能量显著减弱,右中央区、右颖叶,theta频段能量显著减弱。
结论为慢波(theta,delta)以及alpha频段能量的异常,反应了抑郁症患者边缘一丘脑一皮层环路的功能紊乱,与抑郁症神经病理环路的分支吻合,可与神经影像学的结果相互补充,从多角度为抑郁症的脑机能异常提供证据。
顶、枕叶的快波增强可能导致抑郁症患者静息态与任务态功能转换过程的紊乱,对抑郁症的发病尤其是情绪和焦虑症状的产生以及维持可能较为重要[12]。
姚志剑[13]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识别负性动态表情时双侧杏仁核在不同时间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度正激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识别负性动态表情时左右杏仁核在不同时间段表现的不同程度的过度正激活,根据临床医学经验探讨得知杏仁核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与既往研究[14]已发现抑郁症患者杏仁核功能异常,结合本研究结果,提示其异常可能导致对负性情绪识别,加工早中期的异常,提高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敏感及负性情绪的记忆提取的速度且杏仁核功能侧化偏向右侧,可能对于负性情绪识别的速度有提高作用及增加了对负性情绪的记忆形成的敏感性,且杏仁核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与周围功能联合性下降,进而降低对情绪的认知调控能力,增加了对负性刺激的加工和自我相关。
所以,抑郁症患者杏仁核,尤其右侧杏仁核,与负性情绪刺激的加工密切相关,可能诱发或加重抑郁症患者的情绪障碍。
参考文献:[1]Brigitte SR,Christian W,William JR,etal.Abnormal oscillatory brain dynamics in schizophrenia:a sigh of deviant communication in neural network[J]. BMC Psychiatry,2007,7:44[2]Christian W,Stephan M,Thomas E,etal.Source distribution of neuromagnetic slow wave activity in schizophrenic and depressive patients[J].ClinicalNeurophysiology,2003,114:2052-2060.[3]Alberto F,Alfonso RP,Maria LI,etal.Increased occipital delta dipole density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determined by magnetoencephalography[J].PsychiatryNeurosci.2005,30:17-23.[4]Klaus LH,Simo M,Heikki R,etal.Breakdown of Long-Range Temporal Correlations in Theta Oscillations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5,25:10131-10137[5]Wolfgang S,Peter M,Marcus A.Evaluation of neuronal effects of electroconvulosive therapy by 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J].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and Biol Psychiat.2000,24:1339-1354.[6]Heikman P,Salmelin R,Mäkelä IP,etal.Relation between frontal 3-7Hz MEG activity and the efficacy of ECT in major depression[J].ECT,2001,17:136-40.[7]Maihäfner C,Ropohl A,Reulbach U,eral.Effects of repetive transcran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depression:a magnetoencephalographicstudy[J].Neuroreport,2005,16(16):1839-42.[8]汤浩,江海腾, 姚志剑, 卢青. 静息态抑郁症患者脑磁波异常活动的分频研究.中国精神疾病杂志2011, 124: 76-80[9]韩颖琳,姚志剑. 脑磁图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精神疾病杂志.2008, 34:572—573[10]卢青, 江海腾, 汤浩, 王国平. 中青年女性抑郁症静息态的脑磁频谱分析.中国医学会2011,41: 86-90[11]卢青, 姚志剑, 汤浩, 王国平. 静息态下抑郁症患者脑功能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 l, 2009, 9:680—683[12]Van den Heuvel M P, Stam C J, Kahn R S, et al. Efficiency of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sand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 J Neurosci, 2009, 29:7619—7624[13]韩颖琳,姚志剑,江海腾,卢青.识别负性表情时抑郁症患者杏仁核的磁源性影像动态变化.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年第21卷第1期[14]王丽,姚志剑,卢青,等.抑郁症静息态大脑双侧杏仁核的功能连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