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中考物理复习方案(苏教版)第8课时 物体的质量 物体的密度
- 格式:ppt
- 大小:920.00 KB
- 文档页数:25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四节密度知识的应用(复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四节,主要包括密度知识的应用。
本节课将回顾和复习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理解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不同物质的沉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其中的作用。
2. 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典型的密度应用题,如“一个木块浮在水面上,已知木块的体积和水的密度,求木块的密度。
”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密度应用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团队协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密度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自主学习:教师布置一道拓展性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实际应用案例。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密度公式计算一个体积为200cm³的木块的密度,已知木块的密度为0.6g/cm³。
答案:木块的质量为200cm³ × 0.6g/cm³ = 120g。
2. 一块冰熔化成水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答案:质量不发生变化,因为冰熔化成水只是状态发生变化,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6.3 物体的密度课题 6.3 物体的密度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认知技能情感)知识与技能了解密度的单位,会查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2.教学难点:(1)用比值法反映物质的性质。
(2)密度概念的建立和认识。
教具板书设计第三节物质的密度(2)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密度公式:Vm=ρ(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1g/cm3=1000kg/m3=103kg/m3(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教学环节学生自学共研的内容方法(按环节设计自学、讨论、训练、探索、创新等内容)教师组织引导激励等内容(启发、精讲、联系评价等)一激趣导入二合作探究三课堂练习四反馈评价五课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你能识别桌子上的几种物质吗?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你能识别桌子上的几种物质吗?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
但有时单凭颜学生仔细观察,提出各自的见解。
如:颜色、质量、体积、气味等。
学生讨论得出不能仅根据体积或质量的大小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学生猜想: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就能鉴别它们的种类了!学生设计出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和实验表格:1、用天平测出金属的质量;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边长,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3、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寻找规律。
《巧求密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教学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实验器材】量筒、烧杯、水、盐水、细线。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二、进行新课1、引导学生认知学习目标。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
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平稳);(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是哪几步?(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分组实验(一):测橡皮泥的密度提问:测橡皮泥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法。
1.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1,再将被小石块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V2,V2-V1即是该固体的体积。
三、物质的密度一、学习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重难点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三、自学指导及练习【要点1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活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猜想: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体积越,质量越,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的。
方案:选取三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分别用测出它们的质量,用,测量出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再算出木块和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进行比较。
填入下表交流:(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或相近?(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小是否相同?总结:练习:课本P11 WWW第3题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的;(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的。
2.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作为区分的重要依据。
【要点2】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定义:某种物质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表示。
公式:类比速度的定义式试写出密度的公式。
单位:(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 ,它们的换算关系:。
思考(1)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
(2)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3)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答:。
练习:1.一铁块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铁块密度多大?2.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它的()A.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B.质量变小,体积变小,密度不变C.质量变小,体积不变,密度变小D.质量、体积、密度都变小3.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0×10-3kg/m3=________g/m3 7.9g/m3=________kg/m3四、达标检测1.密度公式是ρ=m/V,对这个公式的正确理解是( )A.ρ与m成正比B.ρ与V成反比C.ρ与m成正比又与V成反比D.对某种物质来说,ρ是常数,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和体积成正比2.物体a的体积是物体b的体积的1/2,将物体a放在已调好的天平左盘,物体b放在天平的右盘,天平恰好平衡,则物体a的密度ρa与物体b的密度ρb的比值( )A.2:1B.1:2C.4:1D.1:4五、课后巩固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用来降妖除魔的如意金箍棒本来是东海中的一根“定海神针”,.书中写道:“该棒长两丈多,斗来粗细,有13500斤.”其体积用国际单位表示大约是0.86 m3。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2. 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3. 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2. 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密度计算公式的理解;2. 密度在实际应用中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天平、砝码、体积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书本、桌子、椅子等,思考这些物体的质量是否一样。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体的质量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比较它们的“密度”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m/V。
2. 讲解密度的单位:国际单位是kg/m³,还有g/cm³等。
3. 讲解密度的特性: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
4. 讲解如何查找密度表和使用密度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砝码和体积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 教师讲解答案,解析难题。
五、生活中的密度应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鉴别物质、设计建筑物等。
2. 学生举例说明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特性及实际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基本知识,能够计算不同物体的密度,并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6.3 物体的密度》学案苏科版6、3 物体的密度》课题学习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学习重点密度的概念、公式,用公式进行计算。
学习难点公式进行计算。
一、自学质疑1、活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猜想: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体积越,质量越,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的。
方案:选取三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分别用测出它们的质量,用测量出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再算出木块和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进行比较。
2、总结: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的;(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的。
2、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作为区分的重要依据。
3、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定义:某种物质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表示。
公式:类比速度的定义式试写出密度的公式。
单位:(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它们的换算关系:。
思考 (1)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
(2)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练习:1、一铁块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铁块密度多大?2、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它的()A、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B、质量变小,体积变小,密度不变C、质量变小,体积不变,密度变小D、质量、体积、密度都变小3、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010-3kg/m3=________g/m37、9g/m3=________kg/m3二、交流展示1、密度公式是ρ=m/V,对这个公式的正确理解是 ( )A、ρ与m成正比B、ρ与V成反比C、ρ与m成正比又与V成反比D、对某种物质来说,ρ是常数,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和体积成正比2、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性质,小刚用水和酒精进行了实验探究、实验时,他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出了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数据如下所示:表1 表2物质实验次数体积(cm3)质量(g)物质实验次数体积(cm3)质量(g)水11010酒精1108220202xx3303033024小刚仔细地分析了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归纳出了以下的结论:①分析表1或表2中的数据,可以归纳出结论:同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量密度》章节复习一、学习目标: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调节天平平衡,会使用游码,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记住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4.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二、重点、难点:重点:1.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测量工具2.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其实验测定方法难点:1.天平的原理和使用方法2.密度公式的物理意义及灵活运用密度公式一、质量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你知道什么时候物体的质量会发生变化吗?请举例说明)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换算关系: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平等。
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5、托盘天平(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制成的.(2)调平:水平台上放天平,游码拨到标尺零,调节螺母针示中,此时天平就平衡。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有些天平,只在横梁右端有一只平衡螺母.有些天平,在横左、右两端各有一只平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
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动态调平:如果指针左右摆动的角度相同也可以判断天平被调平了.)(3)称量:测质量,物放左,镊加码,动游码,直到天平再平衡,求和便得测量值.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按先大后小的顺序加砝码,再通过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这时一定不能能调节平衡螺母调,实验完毕按先大后小的顺序减砝码)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如果砝码质量变大了测量值会小)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苏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m/V。
(2)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3)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密度的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3)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和影响密度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体积和质量的概念,进而引出密度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掌握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3. 课堂讲解(1)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 = m/V。
(2)讲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3)讲解影响密度的因素:温度、压力和物质的状态。
4. 实验演示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冰块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潜水员潜入深水需要穿潜水服等。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密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课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密度的影响因素,增强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仍有一定困难,因此在课后需要加强对密度公式的练习和讲解。
此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