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二个十年的 文学创作
- 格式:ppt
- 大小:359.50 KB
- 文档页数:71
第二个十年散文、诗歌(4月9日)第二个十年散文一、闲适小品林语堂编《论语》、《人间世》、《宇宙风》鲁迅的批驳:《<论语>一年》、《小品文的危机》(写于1933年,均收1934年《南腔北调集》)二、“左翼”散文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鲁迅风》”杂文:瞿秋白、唐弢、徐懋庸萧红散文:散文小说合集:《跋涉》(1933、萧军)、《桥》(1936)、《牛车上》(1937)散文集:《商市街》(1936)、《萧红散文》(1940)、《回忆鲁迅先生》(1940)散文名篇:《蹲在洋车上》、《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回忆鲁迅先生》……三、京派散文:《画梦录》:李广田:《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丽尼:《黄昏之献》、《鹰之歌》陆蠡:《海星》、《竹刀》开明同人散文:报告文学:夏衍《包身工》(1936)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邹韬奋《萍踪寄语》、《萍踪忆语》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萧乾《人生采访》《小品文的危机》:“而小品文的生存,也只仗着挣扎和战斗的。
晋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
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竖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明末的小品虽然比较的颓放,却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
……”“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最寂寞的人往往是最倔强的人。
有的忍不住寂寞,投到人海说话,有的把寂寞看做安全,筑好篱笆供他的伟大徘徊。
哈姆雷特就爱独语,所有莎士比亚重要的人物全是了不得的独语者。
寂寞是他们的智慧;于是上天惩罚这群自私的人,缩小他们的脚,放大他们的脑袋,而这群人:顶着一个过大的脑袋,好象患了一种大头瓮的怪病,只能思维,只好思维,永久思维。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新诗】(第二个十年)第二个十年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1.早期无产阶级诗歌1)邓中夏向诗人发出“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的号召。
2)蒋光慈《新梦》:开创无产阶级革命诗歌新诗“平民化”的极端,消解主观性和个人性;注重理性理想的灌输而趋于平实。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大众化(非诗化)”创作趋向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
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
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诗人蒲风、穆牧天、任钧、杨骚等是主要发起者。
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
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有以下的特点:1)及时反映时代的重大事件,表现工农生活及革命斗争,注重宣传鼓动作用。
如殷夫的《1929年的5月1日》;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
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加强,强调表现集体的大我。
如殷夫;3)在艺术表现上,采取直接描写现实生活的方式。
在诗歌形式上,提出“歌谣化”的主张。
如殷夫的《我们的诗》;4)得失扩大了表现领域,表现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别具一种刚健壮阔的力的美。
不足之处: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与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大都是急就之章,艺术上比较粗糙;把反映现实生活重大题材推于极端,完全否定与抹杀了非重大题材的作品,也导致了诗歌的单一化。
由于思想、艺术观念的片面、绝对,却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狭隘化。
3.臧克家1)“坚忍主义”:臧克家在他的诗中为苦闷、彷徨中的中国青年提供了另一种人生态度,这就是诗人自称的“坚忍主义”: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从棘针尖上去认识人生”;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
臧克家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的深刻联系,形成了清醒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
2)臧克家始终眼光向下,注视着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
第二个十年小说政治和商业对文学的影响明显,因而形成了三大派别左翼,京派和海派左翼拥抱政治,海派拥抱商业,京派两个都远离。
左翼从一开始的幼稚,到后来的讽刺和剖析小说,日渐成熟。
除此之外还有丁玲和萧红的创作京派的总体特点是文化保守主义,其代表有废名和师陀,还有萧乾林徽因海派则是立足于上海图书市场,最重要的是新感觉派,代表是施蛰存|左翼小说左翼小说以左联的创作为核心,其并非是一个纯文学派别,而是一个政治文学性兼有的团体。
其成熟时期的核心是以矛盾为首的现实主义社会剖析小说,其中张天翼和沙汀带有讽刺文学的特点,吴组缃和叶紫的一般现实主义小说,还有艾芜、萧红的抒情小说。
其未成熟时期有所谓革命罗曼蒂克的小说,其代表是蒋光慈,柔石和胡也频,我觉得巴金也属于此行列。
①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和革命浪漫主义小说左联成立以前以太阳社为代表的小说鼓吹革命,不过有概念化的通病,还具有“革命+恋爱”的主题。
后来在这一框架内不少青年作家得以突破自我,走向成熟,其题材从写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革命和恋爱,变为直接表现工农领袖领导的革命风云。
一般认为丁玲的《水》标志着对概念化的“普罗文学”,也即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突破,而瞿秋白等五人为华汉的《地泉》作序,则开始批判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
蒋光慈,在五卅时就写出了中篇《少年漂泊者》,27年完成《短裤党》,之后有《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
其作品是典型的革命罗曼蒂克文学,背景是时代斗争和重大事件,宣传性极强,但是作品水平不高。
从《丽莎的哀怨》开始,蒋光慈开始力图写出更加复杂的人物,后期有《咆哮的土地》,转向写实和农村革命题材,在各方面都有所突破。
不过其英年早逝。
柔石,前期有《疯人》集,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三姊妹》,后期多写家乡之事,表现青年知识分子追求,开掘下层劳动人民命运,有中篇《二月》,短篇《人鬼和他底妻底故事》《为奴隶的母亲》。
《二月》风格深沉抒情,心理描写细腻。
《为奴隶的母亲》朴素平易。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三胡适、周作人与新闻学初期理论建设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二章鲁迅(一)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二说不尽的阿Q三《野草》与《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第四章通俗小说(一)一民国旧派小说二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第五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第六章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第七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第八章戏剧(一)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三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四“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三十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第十章茅盾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二茅盾的小说成就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第十一章老舍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第十二章巴金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二《家》的杰出成就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第十三章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三文学理想的寂寞第十四章小说(二)一“左联”和左翼小说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三海派小说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一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二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三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第十六章新诗(二)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三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第十七章鲁迅(二)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第十八章散文(二)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三“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四报告文学与游记第十九章曹禺一从《雷雨》到《原野》二《北京人》与《家》三曹禺剧作的命运第二十章戏剧(二)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第三编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第二十二章赵树理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三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第二十三章小说(三)一暴露与讽喻二体验与追忆三通俗与先锋四现实与民间第二十四章通俗小说(三)一雅俗对立的逐渐消解二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三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第二十五章艾青一艾青的历史地位二独特意象与主题三忧郁的诗绪四诗的艺术与形式第二十六章新诗(三)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二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收与创造第二十七章散文(三)一报告文学的勃兴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第二十八章戏剧(三)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第二十九章台湾文学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