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第五章
- 格式:ppt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7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5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圣才出品】第5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一、名词解释1.大众文学(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
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
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2.主导性答: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部分和主导方面,应该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它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党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人性的高度统一,共产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的真实性、典型性、独创性的统一,革命的思想内容与民族形式的统一,深刻的哲理性与强烈的艺术感染性的统一为其主要特征。
3.层次性答: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可以而且应该是多层次的,对于有某种进步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文学活动,要采取包容态度,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我们要提倡有益的,容许无害的,反对和禁止一切有害的文学活动。
总的来说,需从美学的和历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
4.多样性答: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不应单调划一,不能搞模式化、概念化、公式化,而应是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时代,文学创作的题材、思想、人物、形式、风格和艺术方法与表现手法等都应该而且多样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作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审美需要。
5.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答: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
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性格的主导方面和突出特色是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无私奉献、创业敬业的精神,真实地显示出时代的风貌、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有血有肉、内心丰富的文学新人,不是那种公式化、模式化、理性化的神人、完人、纸人和假人,也不是通体透明“高大全”式的人物。
第5章文学抒情1.华兹华斯的抒情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诗歌抒情理论从诗歌的定义到诗歌的抒情本质再到诗歌的创作题材和语言都有较为全面的论述。
(1)诗的定义①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定义。
在该定义中,诗人本身是创造诗歌的主要和决定性因素。
而且,对诗的判断要以诗人为依据,强调诗人情感表现的“表现说”。
②这一定义被认为是英国文学批评从“摹仿说”到“表现说”转变的一种标志,是西方抒情理论兴起的标志,被视为英国浪漫主义者关于诗的最有代表性的定义。
(2)抒情理论的主要特征①将诗歌作品的本质看成是诗人内心情惑的外化,是诗人强烈情感支配下的产物,诗人的情感是诗歌创造的决定性因素,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存在于诗人主体对对象的审美关照中。
②诗取材来自“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但要使这些事件和情节“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强调心灵的想象力量对外物的“改变”,而这当中最为内在的因素,即是强烈的情感。
③诗学讨论的中心在于诗人,诗人应具备理想化的浪漫主义气质与心性,并且可以敏捷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3)诗的题材和语言特定的情感、题材与语言这三者,在诗中是相互适应的。
只要诗人把题材选得恰当,在适当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有热情,而由热情产生的语言,只要选择得正确和恰当,也必定很高贵而且丰富多彩,由于隐喻和比喻而充满生气。
①题材华兹华斯提出,他的诗要加以表现的题材是:微贱的田园生活,即“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
a.原因第一,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有“更好的土壤”,能够达到成熟,少受拘束,并且有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第二,在这种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共同存在于更单纯的状态下,能让我们更确切地思考,更有力地把它们表达出来;第三田园生活的各种习俗都从这些基本情感萌芽,并且由于田园工作的必要性,这些习俗更容易为人了解,更能持久;第四,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
童庆炳主编(修订二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第一章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地学科.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地一种高级地特殊地精神活动.3.文学理论:对文学地原理.文学地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地研究.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地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地,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地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地性质说明文学理论地性质答:文学理论地学科归属:文学理论地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地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地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地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地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地研究.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地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地发展而发展地,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地特征.它作为人类地一种特殊地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地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地文学艺术地源泉.经过作家地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地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地价值取向.2.文学理论地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文学理论地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第二章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地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地基础上创立地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地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地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地结合点.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地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地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地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地挑战.随着科学地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地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思考问题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地基石是什么?.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地基石是什么?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地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地精神性地生活活动,也是人地本质力量地对象化,人地本质力量地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地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地人地能动地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地存在与意识地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地主体对于客体地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地反映,是一种艺术地反映.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地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地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地艺术创作过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地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地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地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地性质,又具有审美地性质,是这两者地有机结合.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地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地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地一个交往结构.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地理解地特点.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地,因此,这种理论地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地需要密切相关地,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地.3.建设中国当代地文学理论应注意地问题.建设中国当代地文学理论应注意地问题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地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地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第三章第三章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地,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地活动系统地总称.2.本质力量地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地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3.文学活动地“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读者4.文学活动地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地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地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地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地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地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地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地社会地和审美地本质属性.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地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地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地世界和作者.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地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地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地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地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地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地形式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地“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地发展并不总是同步地.有时甚至是反方向地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地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地阶段随生产力地发展,它地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地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地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思考问题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地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人地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地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地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地自觉能动地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地本质力量地确证.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地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2.文学活动地四种理论视角各自地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地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地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地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地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地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地表现论(浪漫主义).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地“劳动说”.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地前提条件:人类地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地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地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地需要,人地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地目地,而这一目地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地.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地文学.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地主要内容.远古遗存地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地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地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地结合体.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地诸多原因. 答:文学发展地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地认为是社会风气地变化有地认为是社会风气地变化.有地认为文学地发展与时代地变化密切相关.有地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地因素.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地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地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地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地因素地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地根本力量在于劳动.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
韦勒克《文学理论》分章摘要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文学是艺术,文学研究是类似于科学的知识。
(以理性把握非理性,是否南辕北辙?)文学研究的材料有非理性的,但要把它转化为理性的。
文学研究是“文学性”和“系统性”的结合。
把文学研究视为“创造性的批评”和将“鉴赏”脱离“研究”(回避科学严谨性)都是错误的。
但是单纯的科学方法——科学、客观以及“起因研究法”,皆不可行。
文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称为“理智的方法”。
自然科学强调“普遍”、“解释”、“本质”,文学强调“独特”(个性特点)、“理解”、“意义”。
文学所谓“普遍法则”,不外是“作用于反作用、因循与抗争”的心理因素,无意义,越普遍的法则越没用。
所以应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勿混淆文学与“文明”。
勿只研究“名著”,这样会失去文学与文明的联系。
文学一定包含思想,而“情感”并非文学语言所独占,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相比,“有歧义”(指涉性不明)、“表作者态度”、“强调文字本身的意义”(符号的象征)。
文学语言与日常用语相比,“无为的关照”、“美感距离”、“框架”。
最基本的区别: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
但是“想象性”的文学不一定会使用“意象”。
“直陈诗”。
即使描绘一个虚构人物,也可完全不涉及“意象”。
纵然诗歌中有“隐喻”也不过是一种思维方式,俚语俗谚中亦可见。
“内容”与“形式”这类分法会使人错以为文学有着割裂的两部分,不如用“艺术品的存在方式”和“系统层次”等说法。
第三章文学的作用物质的本质由它的功用而定,作用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存在主义?)整个美学史都是辩证法:贺拉斯的“甜美”和“有用”。
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二者也是交织的,快感是“高级的快感”而教训是“令人愉悦的严肃”。
还有一对矛盾:“一般性”和“特殊性”。
孰轻孰重,不仅在文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比重也因时期不同而不同。
各种类型化的人物,“扁平”,是因为人物与读者只存在一种关系,“圆整”的人物则集合各种观点和关系。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第一章:文学理论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1.2 文学的定义与特征探讨文学的定义及其多样性分析文学的基本特征,如语言性、想象性、情感性等1.3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批评等掌握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如文本分析、历史分析、理论分析等第二章:文学作品与文学话语2.1 文学作品的概念与分类探讨文学作品的概念和内涵分析文学作品的分类,如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2.2 文学话语的特点与功能理解文学话语的概念和特点,如语言的艺术性、表现性、象征性等探讨文学话语的功能,如表达情感、传递知识、引发思考等2.3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批评学习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如文本细读、主题分析、形式分析等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客观性、分析性、综合性等第三章:文学流派与文学史3.1 文学流派的形成与特点探讨文学流派的形成原因和背景分析不同文学流派的特征和代表作品,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3.2 文学史的研究方法与结构了解文学史的研究方法和框架掌握文学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文学现象的发展变化3.3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探讨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第四章:文学理论的主要观念与理论体系4.1 文学理论的主要观念掌握文学理论中的基本观念,如文学性、审美性、表现主义等理解不同文学理论观念的来源和影响4.2 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体系学习不同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了解主要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第五章: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5.1 文学批评的概念与功能理解文学批评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2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探讨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和贡献5.3 文学批评的实践与写作技巧学习文学批评的实际操作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第六章: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6.1 文本细读的基本概念与方法理解文本细读的重要性与基本概念掌握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如语言分析、结构分析、意象分析等6.2 文本细读的实践操作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细读通过具体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的案例分析6.3 文本细读的技巧与策略掌握文本细读的技巧,如注重细节、比较分析、跨文本关联等学习文本细读的不同策略,如自上而下的宏观解读与自下而微观的细腻解读第七章:文学作品的主题与形式分析7.1 文学作品的主题分析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概念与重要性掌握作品主题分析的方法与技巧7.2 文学作品的形式分析了解文学作品形式的概念与种类学习形式分析的方法与实践操作7.3 主题与形式分析的综合运用探讨主题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分析具体文学作品的主题与形式如何相互影响第八章:文学作品的象征与隐喻分析8.1 象征与隐喻的基本概念理解象征与隐喻的定义与区别掌握象征与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与功能8.2 象征与隐喻的分析方法学习象征与隐喻分析的方法与技巧通过具体文学作品进行象征与隐喻分析的案例研究8.3 象征与隐喻的文化内涵与解读探讨象征与隐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掌握解读象征与隐喻的方法与策略第九章: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分析9.1 文学作品情感分析理解文学作品情感的意义与特点掌握文学作品情感分析的方法与技巧9.2 文学作品审美分析了解文学作品审美的概念与重要性学习审美分析的方法与实践操作9.3 情感与审美分析的综合运用探讨情感与审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分析具体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如何相互影响第十章: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现象10.1 当代文学现象的背景与特点理解当代文学现象的背景与特点掌握当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法与技巧10.2 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现象中的应用学习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现象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具体当代文学现象中的文学理论应用案例10.3 当代文学现象的批评与理论反思探讨当代文学现象的批评与理论反思的重要性掌握当代文学现象批评与理论反思的方法与技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文学理论的定义与研究领域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重点环节二:文学作品的定义与特征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与基本特征文学作品的语言性、想象性、情感性等重点环节三: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批评等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如文本分析、历史分析、理论分析等重点环节四:文学作品的主题分析文学作品主题的概念与重要性作品主题分析的方法与技巧重点环节五:文学作品的形式分析文学作品形式的概念与种类形式分析的方法与实践操作难点环节一:象征与隐喻的分析方法象征与隐喻的定义与区别象征与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与功能难点环节二:情感与审美分析的综合运用情感与审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具体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分析案例难点环节三:当代文学现象的批评与理论反思当代文学现象的批评与理论反思的重要性当代文学现象批评与理论反思的方法与技巧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主要介绍了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文学作品的特征与分析方法,以及象征与隐喻、情感与审美分析的综合运用。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第一章:文学理论概述1.1 文学理论的定义与意义1.2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3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关系1.4 文学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第二章: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2.1 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2.2 文学作品的类型与体裁2.3 文学现象的解释与分析2.4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功能第三章:文学创作与文学表达3.1 文学创作的过程与方法3.2 文学表达的技巧与策略3.3 文学语言的特点与运用3.4 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与创新第四章: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4.1 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目的4.2 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步骤4.3 文学鉴赏的标准与方法4.4 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的关系与互动第五章: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5.1 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演变5.2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5.3 现代文学理论的主要流派5.4 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六章:文学类型与体裁研究6.1 文学类型的分类与特点6.2 诗歌、小说、戏剧等主要文学体裁的特性6.3 体裁交叉与创新的审美效果6.4 文学类型与体裁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第七章:文学主题与思想内容分析7.1 文学主题的定义与功能7.2 文学主题的来源与表现7.3 文学思想内容的分析与解读7.4 文学主题与时代背景的关系第八章:文学形象与意象研究8.1 文学形象的构成与分类8.2 文学意象的创造与表达8.3 文学形象与意象的审美价值8.4 文学形象与意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九章:文学风格与流派研究9.1 文学风格的定义与特点9.2 文学风格的形成与表现9.3 文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9.4 文学风格与流派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第十章:文学理论的当代议题10.1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理论10.2 数字化时代与文学理论的新挑战10.3 文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0.4 文学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文学理论概述:重点关注文学理论的定义与意义,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5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一、名词解释1.大众文学[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
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
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2.主导性答:主导性是指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
它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党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人性的高度统一,共产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的真实性、典型性、独创性的统一,革命的思想内容与民族形式的统一,深刻的哲理性与强烈的艺术感染性的统一为其主要特征。
3.层次性答:层次性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
它表现为对有某种进步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文学活动,采取包容态度,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提倡有益的,容许无害的,反对和禁止一切有害的文学活动。
总的来说,需从美学的和历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
4.多样性答:多样性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
它强调文学活动不应单调划一,不能搞模式化、概念化、公式化,而应是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时代,文学创作的题材、思想、人物、形式、风格和艺术方法与表现手法等都应该而且多样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作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审美需要。
5.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答: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
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性格的主导方面和突出特色是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无私奉献、创业敬业的精神,真实地显示出时代的风貌、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有血有肉、内心丰富的文学新人,不是那种公式化、模式化、理性化的神人、完人、纸人和假人,也不是通体透明“高大全”式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