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体系建设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体系建设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体系建设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体系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a11831027.html,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体系建设

作者:迟青山安家璐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第06期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体系创新的意义,分析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

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创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体系,促进科技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科研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科研管理应加强创新管理的研究,在构建高校科研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更多工作。若要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必须建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形成一流的科研管理体系。

1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

管理活动的目标就是追求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管理的最大目标应该是追求科学技术的创新。因此,科技管理工作体系创新就是根据科技活动的特点,通过对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发展变化的不断认识,通过对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和重构,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技活动发展的过程[1]。

高校科技管理的创新要符合国家创新系统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动力和资本[2]。

2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高校本身基础和条件的差异性、认识的不统一性、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科技工作本身的艰巨性,致使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未能得到很好利用,优势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使高校科技工作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影响了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附科技兴趣小组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我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南化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实施,遵循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培养规律,实行点面结合,基本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 第二条“南化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的建设宗旨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筑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得到科研项目的训练和科学素养的培养,积极倡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挑战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科技团队的领军人物和高水平的学生创新研究团队,进一步推动我院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发展,形成高职教育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和科研实践动手能力。 第三条“南化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的实施,同时也为择优向院外推荐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充分的项目申报及验收的准备。包括 1、各类大学生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专利)评选与推广; 2、省教育厅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个人、团队)、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立项评选(并完成项目验收结题); 3、“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4、省级、国家级大学生专业学术科技竞赛(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器人、机械创新设计、电脑网络设计等大赛); 5、积极鼓励大学生通过参加“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多种科技创新活动。(见附件一)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四条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南化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的组成: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分管科技、教学的院领导担任,成员包括院团委、学工处、科技处、教务处、高教所、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学院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南化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调整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措施,审查项目经费资助使用情况,评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第五条南化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办公室设在团委。由院团委主持负责项目的日常综合管理,部署每年大学生科技工作安排。 1、院团委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相关大学生科技活动项目),营造优良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氛围。负责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总结工作。 2、学生工作部(处)负责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并将活动成果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管理创新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管理;创新 论文提要: 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建立适应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为目标,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服务政府建设为切入点。“十一五”规划从“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未来五年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完善体制机制是谋求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体制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 重要问题。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1、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果能顺利实现率先突破,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 2、行政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 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发展。这就要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协调一致,统筹兼顾才能谋求这种和谐。而能完成这一务的必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否则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制度保障。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新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获得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例如,推进国企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1、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制约各项改革的突破口 和瓶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各项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更强了,难度也更大了。特别是在深化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又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如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各项改革就很难深入。 2、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切身利益的关注度越来越强,这与政府能够 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形成矛盾。我们正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过渡期,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期望值也不断增强。但是,我国具有特殊的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同时,由于财力有限,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只能逐步增加和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只能逐步加快步伐。这种状况,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和期望值形成了反差。同时,人民群众不仅要参与改革,也要求分享改革的成果,希望尽快获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就要求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既要引导群众参与改革,又要教育群众着眼于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3、政府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的方式向主要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间接 管理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更新政府管理理念,彻底抛弃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官本位的思想,实现由政府主体向市场主体的转变。其次,要改变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做法,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实行依法行政。再次,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这一切,都需

高校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管理办法

高校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管理,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学院治理结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校章程》和《高校机构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是学校在教学科研单位内部设立的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的组织实施机构,其主要形式为系、教研室、中心和研究所。 第三条设置条件 (一)教学基层组织 根据教学科研单位学科专业特点及承担教学任务类型,在教学科研单位内设立系、教研室或中心作为教学基层组织机构。一般以一级学科或本科专业为基础设立系;承担公共课教学任务的教学基层组织可以设置为教研室;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的教学基层组织可以设置为中心。 (二)科研基层组织 根据科学研究需要,以学科方向为基础,在教学科研单位内设立研究所作为科研基层组织。科研基层组织应有明确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具备开展研究工作的人员、空间、设备等条件。 第四条设置程序 教学科研基层组织设置方案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议、党政联席会议通过后,报学校机构编制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五条组织管理 (一)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由各单位自行管理,接受所在单位党政的统一领导。

(二)教学基层组织纳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组织体系,所有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归属于相应教学基层组织。 (三)教学科研基层组织一般设主任(所长)1名,根据需要设副主任(副所长)1-2名,不设行政级别。教学科研基层组织负责人人选经教学科研单位党政联席会研究确定后,由单位自主发文聘任,报人事处备案。在年度考核时,各单位可对教学科研基层组织负责人补贴相应工作量,具体办法由单位自行制定。 (四)教学科研单位以教学科研基层组织为基础设立党支部。 第六条基本职责 (一)教学基层组织 1.组织、协调、安排本系(教研室、中心)的本科教学工作。 2.深化教学改革,制定或完善教学计划和大纲,健全课程体系。 3.组织教学研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组织完成与本科教学有关的各类评奖评优、检查和评估。 5.制定教师培训和进修计划,协助有关单位开展培训工作。 6.承担学校和本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 (二)科研基层组织 科研基层组织工作职责由各教学科研单位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自行制定。 第七条本办法由机构编制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a11831027.html, 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王勇 来源:《楚商》2016年第04期 摘要: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仅在2015年国家用于高校项目研发的经费投入为1.4万亿元,创历年来的新高。但是从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效来看,却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事实上,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历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文章首先分析了现阶段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随后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强化科研管理、预防学术腐败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现阶段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相对之后,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首先,在高校科研工作的管理形式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计划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相对“热门”的学科领域,部分科研人员或高校教师,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项目研发思想,大量申请科研项目,套取国家的科研经费,但是其科研工作往往停留在基础的理论研究上,并不具备实际的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部分科研管理人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官僚作风,例如为了部门业绩,硬性要求科研人员每年发表多少论文,或是完成多少科研课题。在这种量化的管理体制下,许多科研工作人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科研质量。 国内许多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比较淡薄,部分教师在专业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后,不仅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申请专利,而且不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保密措施。许多高校采取论文发表、学术研讨等方式将科研人员的成果进行公开,导致知识产权的流失,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除此之外,由于科研项目得不到保护,科研人员的个人利益也受到损坏,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今后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也产生的较大负面影响。 (二)科研管理业务不熟,缺乏必要激励机制 高校科研管理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的工作,尤其是在一些教学资源丰富、教育经费充足、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高校,科研项目数量非常之多,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是从整体上看,国内许多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其中具有管理专业出生的科班人员,也有许多其他部门调任的非专业人员。除此之外,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市场形势的改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6篇 社会管理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相关领域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下面是美文网带来的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1: 通过一个星期的网络学习,使我明白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许多知识和道理,深刻体会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深刻了解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许多知识:排查治理企业安全隐患,应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必须把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要积极鼓励和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 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实现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重要课题。社区是派出所预防、控制违法犯罪的主阵地。实施科教强警战略,要加强公安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把更多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治安防控工作中去,不断扩大技防覆盖面,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对事故查处实行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层层挂牌督办,重大事故查处实行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要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

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要积极推进城市应急中心建设,逐步实现110、119和122三台合一,并网运行。对企业安全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与监督,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的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是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从而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趋势是,实现由传统的政府一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向多元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参与,要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行动的指南。 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范文2: 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

推进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调查

------------------------------------------------------------------------------------------------------------------------------- ------------- 改革开放以来的4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是侧重于从横向调整政府的部门设置,但却没有从纵向减少政府的层级设置。目前,我国“地区”一级建制逐渐演变成了实体型政府,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建设与市政管理;而过去由议事、决策、行政、司法、财政为一体的县级行政体系被肢解,逐渐形成了“双重衙门体制”;乡镇政府又长期处于责任大、权利小、效率低的被动施政状态;村民自治也一直受到了地方行政权力的制约、且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结果造成了农村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因此,下一步应按“撤地、强县、精乡、实村”的整体改革思路,撤消“地区”建制,强化县级政府的功能,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和人员,充实村民自治必要的经费供给,建立和完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国情的地方行政体制和农村公共财政制度,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合理界定职能,正确处理党、政、群、企之间的关系。 (1)克服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存在行政化的倾向。发端于革命战争年代,建立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习惯于“一元化”的集中管理方式,大包大揽农村行政性事务,由此造成党、政、群、企不分,产生了行政化倾向。这不利于乡镇政府依法行使管理农村社会经济工作的行政职能,限制了市场中介组织自由发展壮大,从而使广大农民缺乏对市场信息变化的独立判断和自主选择。 (2)克服乡镇政府行政权力弱化的倾向。长期以来,党组织对农村基层政权和执法机关干预过多,而“条块”分割又肢解了乡镇政府行政的职能,形成责任大、权力小、部门工作难协调的被动局面。 (3)克服市场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准行政化的倾向。目前乡镇的“七所八站”仍以准行政组织的身份出现,经常干扰农村或社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村民自治组织又受到乡镇党、政、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等“外部性”因素制约,实际上也无法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工作。 (4)克服农村社区群众性组织松散化的倾向。新时期农村出现的民间公益性组织和群体性自治组织,一直处于一种自生自灭、放任自流、自由发展的状态,甚至呈现出迅速蔓延的趋势。这对于长久地保持农村社会秩序稳定构成威胁。因此,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带领和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精品文档---------------------------------------------------------

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体制方面的几点思考

文章编号:1001-8611(2017)02-0032-03 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体制方面的几点思考 熊立根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南昌 330200) 摘要:文章从学科发展、经费保障、人才引进、工作效能、考核机制、管理队伍等方面阐述了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体制存 在的主要问题,并简要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明确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简化科研项目检查评估程序、建立健全人才考核机制、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基层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管理体制;创新;存在的问题;思考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49/https://www.doczj.com/doc/3a11831027.html,KI.ISSN1001-8611.2017.02.010 收稿日期:2017-02-14 作者简介:熊立根(1977-),男,副研究员,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科研管理,畜牧。 第36卷第2期2017年4月农业科技管理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6,No.2Apr,2017 科研管理创新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根据国家全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在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一些明显成效。但如何更为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仍然是摆在基层科研单位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1]。笔者由院部机关的人事管理岗位调整到下属基层科研所的科研管理岗位后,在履行管理工作职责的同时,还直接参与完成了一些具体的科研任务。通过调研、座谈、科研工作亲身经历,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并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1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主 要问题 1.1学科发展不均衡,团队协作不够紧密基层科研院所根据地方产业布局及生产实际需要分门别类设立多个研究学科,学科设置小而全,基本上实现了产业全覆盖,但受人员编制限制,有些团队人员配备不足,缺乏学科领军人才,致使学科发展极不均衡。一些小团队研究方向和重点不明确,难以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申请研究课题,大多处于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而艰难维持生存的尴尬境地。另外,研究所基本上是在原有课题组、项目组的基础上组建团队,直 接把管理课题组的那套办法生搬硬套用于研究团队 管理,团队之间的科研合作方式比较松散,统筹学科布局、联合协作攻关的能力普遍不强,各自为战、条块分割问题依然存在[2]。1.2事业经费保障不足,科研人员生存压力较大基层科研单位普遍实行事业经费包干制度,科研人员没有像公务员一样被纳入地方财政工资统发体系,新增人员、编外聘用人员的基本工资开支,工资外的公积金、社会保险、奖励性工资等大部分经费都需要自筹,而项目经费又有不能挤占挪用的严格规定。作为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开发创收渠道过窄,自主经营收入有限,因此,必须投入较大精力应付如何弥补人员经费开支缺口的问题,导致科研人员生存压力较大,无法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1.3高学历优秀人才引不进,一般性实用人才进不来受地域及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基层科研单位的工作条件、试验平台及收入待遇与高校和企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很难吸引到高层次优秀人才。另外,受现行人才流动趋势及事业单位进人政策制约,一般性人才准入门槛较高,空余的有限编制只能优先用于引进高学历人才,一般性人才进入的通道受阻,一些基层科研所多年来都没有招进硕士学历以下的人才,从而导致科研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人才梯队结构的不合理。1.4项目中途检查评估过多,科研人员不能全身心

科研管理系统用户手册科研处

科研管理系统用户手册 适用对象:科研人员(个人权限) 北京易普拉格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第二章快速入门 (1) 2.1系统功能整体布局 (1) 2.2 系统的通用功能 (2) 2.2.1 新增 (2) 2.2.2 查看 (2) 2.2.3 报表 (2) 2.2.4 权限 (3) 第三章操作指南 (3) 3.1 综合办公 (3) 3.1.1通知公告 (4) 3.1.1.2 通知公告查看 (4) 3.1.2 接收消息 (4) 3.2 个人资料 (4) 3.3科研项目 (4) 3.3.1 项目一栏表 (5) 3.3.2 项目申报 (6) 3.3.3项目结项 (7) 3.3.5 年度工作量 (7) 3.3.6 年度经费 (8) 3.4科研成果 (8) 3.4.1论文成果 (9) 3.5 学术活动 (11) 3.5.1 参加会议 (11) 3.6 科研考核 (12) 3.6.1考核结果 (12) 3.6.2 奖励结果 (12) 3.7 退出系统 (13) 第四章常见问题 (13) 4.1 项目、科研成果录入 (13) 4.2 成果新增页面关联字段 (13)

第一章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高校办公自动化的建设,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一个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已显得非常重要。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学术论著管理、机构人员管理、文件资料管理等等。 编写目的 本文档面向科研人员用于指导《科研管理系统》的操作、使用,读者为本系统的最终用户。第二章快速入门 2.1系统功能整体布局 进入科研管理系统首页,页面分为LOGO区域、一级菜单区域、主操作区域三部分。一级菜单区域主要是各个科研业务间功能的切换;而主操作区域主要是某个科研业务内各个操作功能的切换。进入科研系统页面分为:LOGO区域、一级菜单区域、主操作区域三部分如如图2.1: 图2.1 (1)LOGO 区域: LOGO区域主要是学校的校徽及名称。 (2)一级菜单区域: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以下简称“研究生创新项目”)是我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子项目之一,旨在调动我校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加强我校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保证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顺利开展,保证创新科研项目质量及规范项目资金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创新项目的评选及管理工作应遵循“公正公开、注重创新、科学规范、强调效益”的原则,择优资助,加强项目日常管理及结项审核。 第三条研究生创新项目优先支持具有原创性的研究课题,鼓励研究生在理论上、内容上、研究方法上进行探索、创新。研究类型应以基础研究为主,鼓励有价值的实际应用研究。 第四条研究生创新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重点项目资助将与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相结合,资助对象为博士研究生,以利于培养科研创新高端学术人才。 第五条研究生创新项目的管理工作是在学校领导下,由研究生院联合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共同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检查、结项等环节。研究生院是研究生创新项目的主管单位,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及指导教师协同负责追踪项目的开展情况及检查

项目经费的使用等具体事宜。. 第二章申报与立项 第六条申请研究生创新项目的基本条件为: 1.项目申请人应为我校在读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已基本完成学位课课程学习(专业学位研究生此条件可适当放宽)且成绩合格。2.申请人应具有较强的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3.所申请的研究生创新项目应是申请人独立设计的创新课题,研究课题应与本人学位论文选题一致(如不一致,必须通过跨学科导师指导组指导),课题应在理论、内容、方法上具有原创性或创新性。4.课题论证应客观、充分,研究思路清晰,可行性强。预期可取得创新性成果,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5.申请人所在培养单位、学科及其指导教师能够积极支持创新项目研究工作并提供相应条件保障。 第七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研究生,不得申报研究生创新项目:1.至毕业前,项目开展时间不足一年的; 2.有研究生创新项目在研、尚未结项的; 3.其指导教师以往指导的研究生创新项目中有无故未按期结项的。第八条我校研究生创新项目申报工作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重点项目开展周期一般为2年,一般项目开展周期一般为1年。 《黑龙江研究生创新项目由研究生本人自主申请并填写第九条. 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立项申请书》,经指导教师及其所在培养单位推荐申报。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北京为例

从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直把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作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和现实载体,如何通过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其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积极功能,就成为当前社会建设进程中需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组织管理面临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我国原有的社会组织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单位体制走向解体,街居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社区自治组织深陷于“行政化”的泥潭无法自拔,基层XX发展有限,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所造成的“去集体化”、“去组织化”趋势构成了社会组织模式改造和重组的时代背景。社会建设的推进呼唤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全面变革,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成为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社会组织更灵活,更适应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虽然社会组织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组织管理还面临很多难题。 首先,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困境。我国1950年颁布的第一部社团管理法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中规定,社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政务院下属的内务部和地方各级政府,这实际上是一种“分层管理”体制。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社团管理的职能才被明确移交给民政部门。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是目前规X中国社会组织行为最主要的法律框架。该《条例》确立了社团的“双重分层管理体制”。“双重管理”即社会组织的筹备、成立、开展活动,乃至社会组织变更、注销等都要由“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双重审查和批准。“分层管理”指社会团体的登记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行政管辖X围,应与社团的住所X围相一致。在“双重分层管理体制”下,社会组织想获取合法的“社会身份”,有着严格而繁琐的程序。民间团体的注册要由业务主管部门核准,需要从属或“挂靠”于某个政府部门,这就大大提高了社团准入的门槛。一些业务X围不易界定或跨行业的社会组织因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办理登记。有的公益类社会组织只得采取变通策略,以工商登记的形式达到合法注册的目的,以营利性企业的身份从事非营利性的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这必然使其运行成本大为增加。1998年国务院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但原有的“双重管理体制”并未在根本上得以改变,社会组织仍然存在准入门槛偏高的问题。同时,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得成立业务X围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组织,这客观上导致了社会组织从成立伊始就缺乏竞争、缺乏活力。另外,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个人设立基金会要寻找业务主管单位等规定,也限制了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2] 其次,社会组织管理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民间社团的注册申请手续和审批条件繁杂、严苛,以致大量社会组织因找不到合适的“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注册。另一方面,注册成功的社会组织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对政府部门有着很强的依赖关系。《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只有政府机构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才有资格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而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真正的决策机构的角色。并且,这种成立之初建立的依赖关系也使主管部门有机会干预社会组织领导的选任、结构的设置和事务的执行。社会组织则在组织的运作上、资金的获取上、以及公

试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Beijing Electric Power College D No.7.2010 307 理论探索与创新摘要:本文从创新行政管理理念、创新行政管理手段、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和创新行政管理组织结构等方 面探讨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完善中图分类号:F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7-0307-01 一、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靠法律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行政管理制度则是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体制,具体是指行政组织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人事制度及运行机制等的关系模式。行政管理体制在政治、经济、社会的运行中占重要地位,起着基础性作用。 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速发展的贸易全球化不仅仅使国际贸易的地区空间扩大,而且意味着国际竞争也更加激烈了。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的整个经济活动提出了挑战,而与国家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体制无疑也受到了冲击。而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是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 二、行政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在行政管理创新中,一定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定要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具体来说要坚持两个重要原则:(一)政府要做正确的事。即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的权力边界,逐步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放权于民,着力提高政府效率。一是与企业合理分权,实行政企分开,解决什么该管的问题;二是与社会进行合理分权,培养和发展中介组织,形成政府权威组织、市场交换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三种相互独立而又相互支持的组织体系,解决管不好的问题;三是政府内部的合理分权,自上而下将部分行政审批权和社会事务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各地方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解决管不了的问题。通过还权放权,使现行的政府转变为一个有限的政府和有效的政府;(二)政府要把事做正确。即在明确了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边界后,还要进一步弄清楚哪些事一定要政府亲历亲为,哪些事要通过引进民间组织来做,哪些事要通过外包、引进竞争等方式来做才能使效率更高。 三、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途径(一)创新行政管理理念,强化公共服务意识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僵化理解,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我国特定的法制传统,全社会形成了深厚的"政府高明"、"政府至上"的理念,甚至还混合着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官重民轻"的封建思想残余。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处于日益活跃的状态;经济关系呈现出网络式的倍增态势。为此,政府必须创新公共行政管理理念,改变过去重审批轻监管、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加快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二)创新行政管理手段,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伴随着行政管理的实践而产生的,对规范管理、促进发展有过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不断完善,现行审批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审批事项过多过滥,审批行为不规范,有些审批事 项甚至成为行政效率低下、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成为 机构雍肿、人浮于事的症结,成为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载体,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大力进行改革。 (三)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广"政府超市"模式 在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当中,政府直接面对社会,直接从事大量的具体而微观的管理活动,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由于政府直接管理社会事务,而社会事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会使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当社会事务管理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不得不进行新的权力划分,增加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编制,这样就形成了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恶性膨胀;另一方面,"企业办社会"、"机关办社会"抑制了社会的自我发展,即政府的统制功能越强,社会的自治功能就越弱。 四、行政管理创新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当前,行政管理创新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个:一是需要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服务体系,二是构建专业化制衡的政府管理体制,三是营造一个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的共生环境。 构建公共行政服务体系框架,就是要大大缩减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缩短行政审批时间,降低行政审批成本,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构建专业化制衡的政府管理体制,就是通过导入信息手段、市场力量和新公共管理理念,借用成功的企业再造管理理念,重新构建现代政府目标任务、激励机制、公务员队伍、行政文化等层面,促成行政组织彻底转型,大幅提高政府效率效能、适应能力、革新能力以及治理能力。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机构重组和精简,而是政府体制、机制和权力架构的再造。现阶段,就是要逐步使政府的管理机制制衡化、管理机构扁平化、管理职能专业化、管理手段电子化以及管理制度标准化,最终以标准化的执法来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服务。 营造和谐的共生环境,就是充分整合政府、企业、个人、社区的社会资源,构筑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平台,营造政策环境和创新氛围,培育一批大师级的企业家群体,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和产业群,造就一批市场化的、现代化的研发群体。 五、综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加快政府管理创新,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主要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进一步来说,政府管理体制不改革、不创新,就会阻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政府效率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政府管理创新又成为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春华.行政管理学[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史正宪,杨亮军.行政学概论[M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 试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 张翠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00029)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汪国莲1,谢忠道1,陈明2,徐文静1,高明洁1 (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2.淮安市科技局)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1期381-382 摘要: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从课题的选题、申报、立项、中期监督以及结题,直至最终的归档,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科研管理工作,重视科研,加强科研管理创新至关重要。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创新;对策 近年来,农业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及科研管理水平却与农业科技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吻合,从一定意义上讲,科研管理水平制约了科研的快速发展。因为科研工作是专业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如何开展,科研管理机制如何创新,如何使科研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显得十分重要[1]。当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相对滞后,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现从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提出一些对策。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科研基础较薄弱,管理意识相对滞后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因为地处基层,科研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理念相对薄弱,往往还意识不到科研管理工作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很多时候还停滞在以前的习惯做法,科研管理人员的思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滞后于时代潮流。对于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1.2 管理体制较僵化,经费投入不足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程序较混乱,管理人才素质不高。归根结底在于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比较僵化,没能从根本上进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致使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鱼龙混杂,没有能够深入挖掘一些年轻的更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讨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讨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数据成为重要的科研战略资源。作为科研管理的桥头堡,大数据的应用是高校科研管理建设的组成部分,着眼科研发展现实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建设理念,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完善调研规划,加强沟通交流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科研管理;高校 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资源平台的互联互通,互联网存储数据规模内容、增长量级、发展速度日益提升,大数据的战略性、社会性与多元性得到广泛认可,在生产、生活及教育等方面应用更加广阔,产生了巨大的商机与价值。开展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高学校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展现高校办学实力、治理能力与社会服务水平的主要参考指标。在这个大数据时代,高校科研管理也必须进行创新管理理念,在申请、立项、论证等众多环节进行相应的变革与调整,以优化科研管理思路,理顺管理关系,促进人、事、物的规范管理,提升科研管理效率,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深化科研管理工作的保障支持与战略支撑作用。基于此,在科研管理建设过程中,要深化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管理规律认知,契合当前的科研管理需求与现实需要,为科研工作开展提供有效助力,引导科研工作者感受到自身在科研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带动科研管理中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等内容有效推进,从而使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管理产生实效。 一、强化调查研究,提升科研管理规划性 从高校科研管理的现实需要看,大数据应用必须服务于科研研究、服务社会的大局中。注重从现实社会需要、从学校办学特色出发,将大数据渗透到立项、申报、论证等各个方面,纳入科研管理的总体布局中,提升科研管理建设的保障效果,使其能够充分为科研管理服务。科研管理建设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获得了更强的资源支持,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具备了更多的方向选择。然而为了使科研管理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使其与学校的办学发展目标与科研主攻方向相吻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在科研管理建设过程中,做好相关调查研究,针对现阶段的教学与科研需要,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建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考量前瞻性与实效性、宏观性与个体性、先进性与经济性等方

关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构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提案

关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构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格 局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52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构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办)办理 提案人:民革中央 主题词:管理,创新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当前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在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执政党和政府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管理的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政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其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如何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基层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管理与发展相协调,我们认为,应以转变街道办事处职能为突破口,在城市形成街道重服务,功能区重经济,市辖区政府抓管理的体制,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 由此,我们建议: 一、剥离街道经济职能,强化街道服务职能 改变街道“重经济、轻管理、弱服务”的现象,将街道工作中心转移到强化公共服务上来,实现街道办事处职能“归位”。建议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经济统计等经济职能,将街道职能具体界定为基层党建、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综合治理等。同时调整街道办事处内设机构,撤销街道经济职能科室,增设社会事业科、社区建设科、街道公共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指导中心等,以充分保障街道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此次街道职能转变的近期目标是,完全剥离街道的经济管理职能,将街道办事处这一区级政府派出机构的职能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转化。而改革的远景目标是,撤销街道办事处,实现政府在社会管理的方面的扁平化指挥,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良好借鉴。 二、完善街道配套制度,强化职能调整保障措施 一是调整街道财政体制,取消街道的一级财政职能,街道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暨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 年8 月19 ~20 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玉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夏书章、顾家琪,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国内行政管理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共380 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38 篇。 根据年会主题,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四大专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依法行政,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绩效评估。与会人员经过深入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政府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现将会议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议首先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存在辨证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管理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正确的发展观是高效管理的保证,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全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认为改革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一是始终没有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理论研究尚不足,改革目标不清晰。二是由于改革总体目标不清晰,转变政府职能思路比较模糊,缺少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只注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而忽略了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转变职能没有新突破,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强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行政体制改革的进步能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其滞后则会对各方面改革造成体制性障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