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测定实验(精)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闪点和燃点区别以及测试区别闪点又叫闪燃点是指可燃性液体表面上的蒸汽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接触而初次发生闪光时的温度。
各种油品的闪点可通过标准仪器测定。
闪点温度比着火点温度低些。
燃点又叫着火点是指可燃性液体表面上的蒸汽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接触而发生火焰能继续燃烧不少于5S时的温度。
可在测定闪点后继续在同一标准仪器中测定。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和燃点表明其发生爆炸或火灾的可能性的大小,对运输、储存和使用的安全有极大关系。
闪点在一稳定的空气环境中,可燃性液体或固体表面产生的蒸气在试验火焰作用下被闪燃时的最低温度闪点就是可燃液体或固体能放出足量的蒸气并在所用容器内的液体或固体表面处与空气组成可燃混合物的最低温度。
可燃液体的闪点随其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温度的升高,燃油表面上蒸发的油气增多,当油气与空气的混合物达到一定浓度,以明火与之接触时,会发生短暂的闪光(一闪即灭),这时的油温称为闪点。
测定闪点的方法有开口杯法和闭口杯法两种,开口杯法测定的闪点要比闭口杯法低15—25℃,闪点的高低与油的分子组成及油面上压力有关,压力高,闪点高。
闪点是防止油发生火灾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敞口容器中,油的加热温度应低于闪点10℃;在压力容器中加热则无此限制。
当油面上油气与空气的混合物浓度增大时,遇到明火可形成连续燃烧(待续时间不小于5秒)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燃点高于闪点。
从防火角度考虑,希望油的闪点、燃点高些,两者的差值大些。
而从燃烧角度考虑,则希望闪点、燃点低些,两者的差值也尽量小些。
闪点是指石油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加热到它的蒸汽与火焰接触发生瞬间闪火时的最低温度。
油品越轻,闪点越低。
油品的危险等级是根据闪点来划分的。
从闪点可判断油品组成的轻重,鉴定油品发生火灾的危险性。
用闭口闪点测定器测定的闪点称闭口闪点,一般用以测定轻质油品。
闪点越高越安全。
闪点是表示石油产品蒸发倾向和安全性质的项目。
油品的危险等级是根据闪点划分的,闪点在45℃以下的叫易燃品;45℃以上的为可燃品。
可燃液体燃点与闪点综合测定一、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闪燃现象,了解燃点闪点的测定原理及所需实验设备,掌握燃闪点的测定的方法、步骤及数据处理。
二、主要仪器设备大气压力表三、实验原理原理:随着液体温度升高,液体上方蒸气分子浓度逐渐增大,当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到爆炸下限时,如果遇上火源,就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瞬间燃烧现象,此时液体的温度即为该液体的闪点。
实验设备连接图如下:1、搅拌软轴2、搅拌开关3、燃气调节阀4、电压表5、电压调节6、油杯7、温度计8、点头旋手9、油杯架10、电源开关11、液化气瓶开关12、减压阀13、点火气调节螺丝四、实验步骤1.将油料注入油杯内,装满至环状标记处。
2.盖上油杯,连接搅拌软轴,插上温度计,打开电源,调节电压(约40~50伏),打开搅拌开关。
闭杯放好油杯,插上温度计,打开电源,调节电压(约80~100伏)。
开杯3.温度约至40℃时,将电压降至10~20伏,以减缓加热速度。
闭杯温度约至60℃时,将电压降至10~20伏,以减缓加热速度。
开杯4.打开液化气开关,再打开减压阀,同时手持点火装置将点火器点燃。
5.调节点火器调节螺丝,将火焰调节成球形,直径约3~4mm。
6.温度约至55℃时,关闭搅拌开关,旋转点头旋手,进行点火试验。
闭杯温度约至75℃时,旋转点头旋手,进行点火试验。
开杯7.如果出现蓝色火焰,则记录温度计读数t1,同时记下大气压力P1,关闭石油液化气开关和减压阀,关闭电源,打开杯盖,取出油杯冷却,然后,再重新加热测第二组数据。
8.如果没有出现蓝色火焰,则继续加热,以后,温度每升高1~2℃,转动点头旋手,进行点火试验,直至出现闪燃现象为止。
9.继续加热,至约75℃时,旋转点火旋手,进行点火试验,测定燃点。
闭杯继续加热,至约95℃时,旋转点火旋手,进行点火试验,测定燃点。
开杯10.关闭电源,停止加热,旋转点火旋手,旋转微调螺丝,观察自由射流扩散火焰。
开杯五、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公式Δt =0.25(101.3-P)求出闪点修正系数。
关于油品的闪点、燃点与自燃点油品的闪点、燃点与自燃点是油品的平安性指标,是大多数油品的必检项目之一,本文主要是介绍它们的概念以及与油品组成的关系一油品的闪点、燃点与自燃点概念解释:1.闪点油品的闪点是预示消失火灾和爆炸危急程度的指标,采纳标准的开口闪点测定仪或闭口闪点测定仪来进行测定,是评价石油产品平安性的指标。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同空气的混合气在接近火焰时,发生短暂闪火的最低温度。
闪火是微小的爆炸,意味着在此温度下油品挥发产生的油蒸气已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所需的浓度。
只有混合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达到肯定数值时,遇火才能爆炸。
浓度过小或过大都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界限。
在爆炸界限内,可燃气在混合气中的最低体积分数称为爆炸下限;最高体积分数称为爆炸上限。
油品的闪点就是指常压下,油品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下限或爆炸上限的油温。
通常状况下,高沸点油品的闪点为其爆炸下限时的油品温度。
由于该温度下液体油品已有足够的饱和蒸气压,使其在空气中的含量恰好达到油品的爆炸下限.因此一遇明火马上发生爆炸燃烧。
由于在试验条件下油品用量很少,着火后瞬间可燃混合气即已烧尽,所以人们看到的只是短暂的火苗一闪。
而低沸点油品,如汽油及易挥发的液态石油产品,在室温下的油气浓度已经大大超过其爆炸下限,其闪点实际上是它的爆炸上限的油品温度。
若冷却以降低汽油的蒸气压,也可以测得爆炸下限所对应的闪火温度。
由于闪点是衡量油品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平安程度的指标,所以测定低沸点油品爆炸下限的温度没有实际意义。
2.燃点在测定油品开口杯闪点后连续上升温度,在规定条件下可燃混合气能被外部火焰点燃,并连续燃烧不少子5s时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通常称为开口杯法燃点,是采纳标准开口闪点和燃点测定仪进行测定,原则与测定开口闪点全都。
闪点低子45℃液体的称为易燃液体,闪点大于45℃的液体称为可燃液体。
3.自燃点将油品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后,再使之与空气接触,无需引火点燃,油品即因猛烈氧化而产生火焰自行燃烧,这就是油品的自燃现象,能发生自燃的最低油温,称为自燃点。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点的概念及其在材料科学和燃烧安全领域的应用。
2. 学习使用适当的仪器和方法测定不同物质的燃点。
3. 掌握燃点测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分析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燃点是指物质在规定的条件下,能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在实验室中,通常使用开放式或封闭式的方法来测定燃点。
本实验采用开放式方法,即在一个开口的燃烧皿中,将待测物质加热至其表面出现持续燃烧的现象,此时所达到的温度即为该物质的燃点。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酒精灯、燃烧皿、温度计、铁夹、镊子、秒表、玻璃棒、天平等。
2. 试剂:待测物质(如木材、纸张、塑料等)、酒精、石蜡油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确保酒精灯火焰稳定。
2. 用天平准确称量待测物质的质量,放入燃烧皿中。
3. 将燃烧皿固定在铁夹上,确保其稳定。
4. 将温度计插入燃烧皿中,确保温度计的感温部分与待测物质接触良好。
5. 点燃酒精灯,对准燃烧皿加热,同时用玻璃棒搅拌待测物质,使其受热均匀。
6. 观察待测物质表面是否出现持续燃烧的现象,记录温度计读数。
7. 重复步骤5-6,至少进行三次实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 记录每次实验中待测物质燃点达到的温度。
2. 计算三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实验结果。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燃点差异及其原因。
2. 结合材料科学和燃烧安全知识,讨论燃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不同物质的燃点,并了解了燃点在材料科学和燃烧安全领域的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质的燃点存在差异,这与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有关。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物质的燃点有助于评估其燃烧安全性能,为防火和灭火工作提供依据。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发生。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加热过程中,注意观察待测物质表面燃烧现象,及时调整加热速度。
[详解]闪点、燃点、沸点、初馏点的定义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加热试样,当试样达到某温度时,试样的蒸汽和周围空气的混合气,一旦与火焰接触,即发生闪燃现象,发生闪燃时试样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意义闪点是可燃性液体贮存、运输和使用的一个安全指标,同时也是可燃性液体的挥发性指标。
闪点低的可燃性液体,挥发性高,容易着火,安全性较差。
石油产品,闪点在45?以下的为易燃品,如汽油、煤油;闪点在45?以上的为可燃品,如柴油、润滑油。
挥发性高的润滑油在工作过程中容易蒸发损失,严重时甚至引起润滑油粘度增大,影响润滑油的使用。
一般要求可燃性液体的闪点比使用温度高20,30?,以保证使用安全和减少挥发损失。
影响因素闪点的高低,取决于可燃性液体的密度,液面的气压,或可燃性液体中是否混入轻质组分和轻质组分的含量多少。
可燃性液体使用过程中若闪点突然降低,可能发生轻油混油事故或水解(对某些合成油而言),必须引起注意。
可燃液体的闪点随其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闪点的高低与油的分子组成及油面上压力有关,压力高,闪点高。
闪点是防止油发生火灾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敞口容器中,油的加热温度应低于闪点10?;在压力容器中加热则无此限制。
当可燃性液体液面上挥发出的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物浓度增大时,遇到明火可形成连续燃烧(持续时间不小于5秒)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燃点高于闪点。
从防火角度考虑,希望油的闪点、燃点高些,两者的差值大些。
而从燃烧角度考虑,则希望闪点、燃点低些,两者的差值也尽量小些。
应用临界点闪点是指石油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加热到它的蒸汽与火焰接触发生瞬间闪火时的最低温度。
油品越轻,闪点越低。
当油面上油气与空气的混合物浓度增大时,遇到明火可形成连续燃烧(持续时间不小于5秒)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燃点高于闪点。
危险等级油品的危险等级是根据闪点来划分的,闪点在45?以下的叫易燃品;45?以上的为可燃品。
从闪点可判断油品组成的轻重,鉴定油品发生火灾的危险性。
安全性质闪点是表示石油产品蒸发倾向和安全性质的项目,闪点越高越安全。
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测定实验实验二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测定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型实验学时:4 实验要求:选做一、实验目的1.掌握可燃液体闪点、燃点的定义及液体存在闪燃现象的原因;2.掌握用开口杯闪点测定仪测量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利用开口杯闪点测定仪测定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
注意加热温度的控制和测量,明确闪点和燃点的区别。
三、仪器设备基本部分:盛油样的容器、加热升温装置、控温电路、测温装置、点火源手动开口杯闪点和燃点测定仪:内坩埚、外坩埚、气体导管、温度计、电炉、电气装置、挡风板等(1)内坩埚的材料是0.3优质碳素结构钢,上口内径为64?1mm,底部内径为38?1mm,总高度为47?1mm,在距上口边缘12mm及18mm内壁处各有一道刻线,表面镀黑。
(2)外坩埚的材料同于内坩埚,上口内径为100?5mm,底部内径为56?2mm,总高度为50?5mm,表面镀黑。
(3)气体导管喷口直径0.8,1.0mm,内孔表面光洁,能使火焰调节成直径为3,4mm的球形火焰,总高度为50?5mm。
(4)支架是由底座、立杆、电炉托、温度计夹组成,电炉托、温度计夹和紧固螺钉固定在支柱上,并可上、下调节高度,温度计夹应保证温度计位于电炉内孔中央。
(5)电炉部分由碳化硅电炉盘、碳化硅垫圈、220V/800W电热丝组成,根据使用要求,通过电气装置控制加热功率。
(6)电气装置由一套电子调压线路、指示灯、钮子开关、变压器、精密多圈线绕电阻器和交流电流表组成。
四、所需耗材1.煤油2.柴油五、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当液体温度比较低时,由于蒸发温度低,蒸发速度慢,液面上方形成的蒸气分子浓度比较小,可能小于爆炸下限,此时蒸气分子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是不能被点燃的。
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当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到爆炸下限的时候,可燃液体的饱和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会发生一闪即熄灭的现象,这种一闪即灭的瞬时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液体自然点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自燃点的概念及可燃液体自燃点的测定原理。
2、了解自燃点测定仪的构造。
3、掌握二分查找法测定自燃点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基本概念自燃: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火焰或火花)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
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主要方式:①氧化发热;②分解发热;③聚合放热;④吸附放热;⑤发酵发热;⑥活性物质遇水;⑦可燃物与强氧化剂的混合。
影响液体、气体可燃物自燃点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①压力:压力越高,自燃点越低。
②氧浓度:混合气中氧浓度越高,自燃点越低。
③催化:活性催化剂能降低自燃点,钝性催化剂能提高自燃点。
④容器的材质和内径:器壁的不同材质有不同的催化作用。
容器直径越小,自燃点越高。
本实验测定的自燃点是物质在大气压下的空气中,没有外界着火源(如火焰或火花)帮助下,其易燃混合气体因放热氧化反应放出热量的速率高于热量散发速率而使温度升高引起着火的最低温度。
2、实验操作原理着火是燃烧的开始,实验中若观察到清晰可见的火焰和爆炸,且伴随着气体混合物温度的突然升高,则认为发生着火。
本实验中用注射器将0.05mL的待测试样快速注入加热到一定温度的200mL开口耐热锥形瓶内,当试样在烧瓶里燃烧产生火焰(或烧瓶内气体温度突然上升至少200~300℃)时,表明试样发生了自燃。
物质从加热到着火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即着火延迟时间。
实验中它是从试样加入烧瓶中到试样着火瞬间之间的时间。
温度越高,着火延迟时间越短,理论上着火延迟时间趋向于无穷大时的温度为最低自燃温度。
工业应用中通常要求着火延迟时间不大于5min。
如果可燃物质与空气混合物在一定温度下着火延迟时间大于5min,则认为该温度低于该物质的自燃点,否则认为温度高于自燃点。
因此,通过设定不同实验温度的重复试验可以确定自燃点的范围,当该范围足够小时将发生自燃现象时的最低温度,作为该试样在空气中大气压下的自燃点。
试验一 燃气法向火焰传播速度(验证)一、试验目旳1.火焰传播速度(又称燃烧速度)是燃气燃烧旳重要特性之一。
它影响火焰旳稳定性,是燃气燃烧器和燃烧设备旳重要根据,也是鉴定燃气互换性旳基本参数。
2.本试验采用本生火焰法测定燃气旳法向火焰传播速度,规定掌握测定原理、测定措施,理解测定旳操作过程和所需旳仪器设备。
二、试验原理火焰前沿面沿其法线方向朝邻近未燃气体移动速度称作法向火焰传播速度。
法向火焰传播速度仅与可燃混合气体旳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决定法向火焰传播速度值旳基本量有:燃气成分、可燃混合气体旳预热温度以及燃气与氧化剂混合浓度。
运用本生火焰法测定法向火焰传播速度是一种应用广泛并且较为完善旳措施。
本生火焰有内焰和外焰两部分构成。
当燃烧稳定期,内焰是静止火焰旳焰面,焰面上任意点旳法向火焰传播速度Sn 与该点旳气流速度对焰面旳法向分量Vn 相等。
因此,测出Vn 即可得到Sn 。
实际上内焰并非是一种几何正锥体,焰面各点上旳Sn 也并不相等。
但为了得到比较简朴旳计算公式,可假定焰面上Sn 值不变,内焰为几何正锥体则有: cos n n S V V φ== (1)cos φ=(2)22g a L L LV r rππ+== (3)(1)L L L V Sn α++==(4)其中:L:混合气体流量;h:火焰高度;r:管口半径;Lg:燃气流量;La:空气流量;α:一次空气系数;V:理论空气需要量三、试验仪器燃烧管:用来混合燃气和空气,并使燃气在管口处燃烧。
湿式气体流量计:2台,分别测定燃气和空气流量;空气泵:供应燃烧所需得空气;卡尺:用于测定燃烧管得管口内径;测定仪:放大倍数12X,有效工作距离1-4m,最小读数值0.02mm。
四、测量系统燃气与空气分别通过湿式气体流量计进入燃烧管,根据燃气与空气旳流量以及燃气旳理论空气量可以算出一次空气系数α,可调整空气阀或燃气阀得到不一样得α值。
五、试验环节1.准备工作(1)校正空气和燃气旳流量计(2)按测试系统图连接仪器设备(3)进行气密性试验,打开气源阀门,关闭燃烧管上燃气阀门,规定5分钟流量计指针不动。
可燃液体闪点1. 什么是闪点?闪点是指液体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蒸发出足够的可燃气体,形成可以燃烧的混合物的最低温度。
通常以闭杯闪点和开杯闪点来衡量。
2. 闭杯闪点闭杯闪点是指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将液体放置于闭杯中,向其中通入外部的火焰源,以观察液体是否发生闪燃现象。
通常使用阿贝尔闭杯方法来进行闭杯闪点测试。
•阿贝尔闭杯方法:1.将待测液体置于闭杯中,通常为图纸制成的闭杯。
2.将火焰源拉近闭杯顶部,点燃液体顶部蒸汽区,持续5秒钟。
3.观察是否发生明显的闪燃现象。
闭杯闪点可以用来评估液体的可燃性,判断其安全运输和储存条件。
3. 开杯闪点开杯闪点是指液体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将液体放置于开杯中,通过加热使其温度逐渐上升,观察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开杯闪点通常使用俄式和美式方法进行测试。
•俄式方法:1.将待测液体置于开杯中,将温度计插入液体中。
2.将液体加热,使用电炉或火焰源,加热速率通常为每分钟2度。
3.当观察到液体的蒸气区域中出现微弱火焰时,立即记录此时的温度,即为开杯闪点。
•美式方法:1.将待测液体置于开杯中,将温度计插入液体中。
2.将液体加热,加热速率为每分钟5度。
3.使用火焰源靠近液体表面,每隔1度测量一次温度。
4.当观察到液体的蒸气区域中出现微弱火焰时,立即记录此时的温度,即为开杯闪点。
开杯闪点是对液体可燃性的更准确测试,可以用于评估液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燃烧危险性。
4. 可燃液体分类根据液体的闪点,可将可燃液体分为以下四类:1.非可燃液体:闪点大于100℃。
2.易燃液体:闪点在0-60℃之间。
3.高度易燃液体:闪点在-18℃以下,但蒸气与空气形成易燃混合物。
4.极易燃液体:闪点低于-18℃,且与空气形成易燃混合物。
根据液体的闪点,可以判断液体的燃烧危险性,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5. 影响闪点的因素液体的闪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点:1.蒸汽压:蒸汽压越高,液体在给定温度下蒸发的速度越快,闪点越低。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可燃液体的燃烧特性;2. 掌握可燃液体燃烧实验的操作步骤;3. 分析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得出燃烧条件。
二、实验原理可燃液体燃烧是指液体燃料在氧气存在下,发生氧化反应,释放出热能和光能的过程。
燃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预热阶段、燃烧阶段和燃尽阶段。
本实验主要研究可燃液体的燃烧特性,探讨燃烧条件。
三、实验器材1. 烧杯(500mL)1个;2. 可燃液体(如酒精、汽油等)适量;3. 火柴或打火机1个;4. 钳子1把;5. 铁夹1个;6. 秒表1个;7. 温度计1个;8. 量筒1个;9. 记录本1本。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烧杯洗净、晾干;2. 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可燃液体,倒入烧杯中;3. 将烧杯放置在铁夹上,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4. 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液体,观察燃烧现象;5. 记录燃烧过程中火焰的颜色、火焰高度、燃烧时间等数据;6. 实验结束后,用钳子熄灭火焰,将烧杯洗净、晾干。
五、实验现象1. 可燃液体燃烧时,火焰颜色呈蓝色;2. 火焰高度与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火焰高度越高;3. 燃烧时间与液体种类和浓度有关,浓度越高,燃烧时间越长;4. 燃烧过程中,液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说明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发生蒸发。
六、实验结论1. 可燃液体燃烧需要氧气;2. 液体温度越高,燃烧越剧烈;3. 液体浓度越高,燃烧时间越长;4. 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发生蒸发。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2. 实验操作要规范,防止污染实验环境;3.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便于分析。
八、实验讨论1. 可燃液体燃烧的条件有哪些?2. 影响可燃液体燃烧的因素有哪些?3. 如何提高可燃液体燃烧效率?九、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可燃液体的燃烧特性,掌握了可燃液体燃烧实验的操作步骤,分析了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得出燃烧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安全、规范地操作实验器材,为今后进行类似实验打下了基础。
《防火防爆技术》课程实验指导书作者:张丽丽木拉里新疆工程学院安全教研室目录1 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测定实验 (1)2燃烧热测试实验 (5)1 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测定实验实验类型:综合性 实验学时:2 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1. 掌握可燃液体闪点、燃点的定义及液体存在闪燃现象的原因2. 掌握用开口杯闪点测定仪测量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的方法二、实验内容测试润滑油的开口杯闪点和燃点。
三、实验仪器手动开口闪点和燃点测定仪。
闪点测试仪基本部分包括盛油样的容器、加热升温装置、控温电路、测温装置、点火源。
手动开口杯闪点和燃点测定仪主要装置包括内坩埚、外坩埚、气体导管、温度计、电炉、电气装置等,如图1所示。
(1)内坩埚的材料是0.3优质碳素结构钢,上口内径为64±1mm ,底部内径为38±1mm ,总高度为47±1mm ,在距上口边缘12mm 及18mm内壁处各有一道刻线,表面镀黑。
(2)外坩埚的材料同于内坩埚,上口内径为100±5mm ,底部内径为56±2mm ,总高度为50±5mm ,表面镀黑。
(3)气体导管喷口直径0.8~1.0mm ,内孔表面光洁,能使火焰调节成直径为3~4mm 的球形火焰,总高度为50±5mm 。
(4)支架是由底座、立杆、电炉托、温度计夹组成,电炉托、温度计夹和紧固螺钉固定在支柱上,并可上、下调节高度,温度计夹应保证温度计位于电炉内孔中央。
(5)电炉部分由碳化硅电炉盘、碳化硅垫圈、220V/800W 电热丝组成,根据使用要求,通过电气装置控制加热功率。
(6)电气装置由一套电子调压线路、指示灯、钮子开关、变压器、精密多圈线绕电阻器和交流电流表组成。
图1 闪点燃点测定仪结构图 电器控制部分内坩埚外坩埚电炉点火器温度计夹温度计四、所需耗材液化石油气、润滑油。
五、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当液体温度比较低时,由于蒸发温度低,蒸发速度慢,液面上方形成的蒸气分子浓度比较小,可能小于爆炸下限,此时蒸气分子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是不能被点燃的。
闪点、燃点及自燃点一、何为油的闪点、燃点及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
将油品加热,随油温的升高,油蒸汽在空气中(油液面上)的浓度也随之增加,当升到某一温度时,油蒸汽和空气组成的混合物中,油蒸汽含量达到可燃浓度,如将火焰靠近这种混合物,它就会闪火。
把产生这种现象的最低温度称为石油产品的闪点。
在闪点温度下,只能使油蒸汽与空气所组成的混合物燃烧,而不能使液体油品燃烧。
这是因为在闪点温度下,油蒸发速度慢的缘故。
这时油蒸气混合物很快烧完,还来不及蒸发出一批燃烧所必须的新蒸汽,于是燃烧也就停止。
实质上,闪点不是别的,而是微小的爆炸。
即可燃气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爆炸混合物,当火焰靠近它时就发生爆炸。
但不是所有的混合物都能够爆炸,在混合物中可燃气体过少或过多都有不会爆炸。
过少时由于过剩的空气吸收爆炸点放出的热,因此没有使热扩散到别的部分及引起其它部分气体燃烧的可能;过多时,因为混合物内含氧不足,混合物也不会爆炸。
按物理本质,闪点相当于加热油品使空气中油蒸汽浓度达到爆炸下限时的温度,也就是说,油品通常在爆炸下限时闪火。
除汽油外,所有其它油品在室温条件下,不能形成爆炸混合物所需的蒸汽浓度,必须对油品加热才引起闪火。
在一定的条件下加热油品,当油品的温度达到闪点后,继续加热油品,使油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接触火焰时,燃烧不于5s时的温度,称为油品的燃点。
如油品加热到更高的程度,其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无需点火而自行燃烧之温度,称为自燃点。
自燃点和闪点的温度约相差数百度。
二、影响油品闪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影响油品闪点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⑴与油品的馏分有关。
一般来说,闪点随馏分沸点的升高而升高,随馏分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反之则降低,通常重馏分闪点高,轻馏分油的闪点低⑵与油品的化学组成有关。
含挥发性组分多的液态石油产品如汽油、煤油等,其闪点特别低。
反之含不易挥发组分多的油品,其闪点就高,如汽轮机油、汽缸油的闪点均较高。
各种烃类的闪点也不同,如烯烃的闪点低于烷烃、环烷烃及芳香烃。
实验二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测定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型实验学时:4 实验要求:选做一、实验目的1.掌握可燃液体闪点、燃点的定义及液体存在闪燃现象的原因;2.掌握用开口杯闪点测定仪测量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利用开口杯闪点测定仪测定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
注意加热温度的控制和测量,明确闪点和燃点的区别。
三、仪器设备基本部分:盛油样的容器、加热升温装置、控温电路、测温装置、点火源手动开口杯闪点和燃点测定仪:内坩埚、外坩埚、气体导管、温度计、电炉、电气装置、挡风板等(1)内坩埚的材料是0.3优质碳素结构钢,上口内径为64±1mm,底部内径为38±1mm,总高度为47±1mm,在距上口边缘12mm及18mm内壁处各有一道刻线,表面镀黑。
(2)外坩埚的材料同于内坩埚,上口内径为100±5mm,底部内径为56±2mm,总高度为50±5mm,表面镀黑。
(3)气体导管喷口直径0.8~1.0mm,内孔表面光洁,能使火焰调节成直径为3~4mm的球形火焰,总高度为50±5mm。
(4)支架是由底座、立杆、电炉托、温度计夹组成,电炉托、温度计夹和紧固螺钉固定在支柱上,并可上、下调节高度,温度计夹应保证温度计位于电炉内孔中央。
(5)电炉部分由碳化硅电炉盘、碳化硅垫圈、220V/800W电热丝组成,根据使用要求,通过电气装置控制加热功率。
(6)电气装置由一套电子调压线路、指示灯、钮子开关、变压器、精密多圈线绕电阻器和交流电流表组成。
四、所需耗材1.煤油2.柴油五、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当液体温度比较低时,由于蒸发温度低,蒸发速度慢,液面上方形成的蒸气分子浓度比较小,可能小于爆炸下限,此时蒸气分子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是不能被点燃的。
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当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到爆炸下限的时候,可燃液体的饱和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会发生一闪即熄灭的现象,这种一闪即灭的瞬时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深入理解油品的闪点、燃点与自燃点,让分析检测更简单油品的闪点、燃点与自燃点是油品的安全性指标,是大多数油品的必检项目之一,为了能更好的进行分析检测,今日咱们就来说说它们的意义和油品构成之间的关系。
在油品检测的指标中,有一个紧要的指标,那就是闪点。
闪点是衡量油品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安全程度的指标,因此做好闪点检测至关紧要。
闪点油品的闪点是预示显现火灾和引爆不安全程度的指标,采纳标准的开口闪点测定仪或闭口闪点测定仪(可点击进行认真了解)来进行测定,是评价石油产品安全性的指标。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同空气的混合气在靠近火焰时,发生短暂闪火的低温度。
闪火是微小的爆炸,意味着在此温度下油品挥发产生的油蒸气已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所需的浓度。
只有混合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达到肯定数值时,遇火才能爆炸。
浓度过小或过大都不会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界限。
在爆炸界限内,可燃气在混合气中的低体积分数称为爆炸下限;最高体积分数称为爆炸上限。
油品的闪点就是指常压下,油品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下限或爆炸上限的油温。
通常情况下,高沸点油品的闪点为其爆炸下*的油品温度。
由于该温度下液体油品已有充足的饱和蒸气压,使其在空气中的含量恰好达到油品的爆炸下限,因此一遇明火立刻发生爆炸燃烧。
由于在试验条件下油品用量很少,着火后瞬间可燃混合气即已烧尽,所以人们看到的只是短暂的火苗一闪。
而低沸点油品,如汽油及易挥发的液态石油产品,在室温下的油气浓度已经大大超过其爆炸下限,其闪点实际上是它的爆炸上限的油品温度。
若冷却以降低汽油的蒸气压,也可以测得爆炸下限所对应的闪火温度。
由于闪点是衡量油品在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安全程度的指标,所以测定低沸点油品爆炸下限的温度没有实际意义。
燃点在测定油品开口闪点后连续上升温度,在规定条件下可燃混合气能被外部火焰点燃,并连续燃烧不少于5秒时的低温度,称为燃点,通常称为开口杯法燃点,是采纳标准开口闪点和燃点测定仪进行测定,原则与测定开口闪点一致。
[详解]闪点、燃点、沸点、初馏点的定义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加热试样,当试样达到某温度时,试样的蒸汽和周围空气的混合气,一旦与火焰接触,即发生闪燃现象,发生闪燃时试样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意义闪点是可燃性液体贮存、运输和使用的一个安全指标,同时也是可燃性液体的挥发性指标。
闪点低的可燃性液体,挥发性高,容易着火,安全性较差。
石油产品,闪点在45?以下的为易燃品,如汽油、煤油;闪点在45?以上的为可燃品,如柴油、润滑油。
挥发性高的润滑油在工作过程中容易蒸发损失,严重时甚至引起润滑油粘度增大,影响润滑油的使用。
一般要求可燃性液体的闪点比使用温度高20,30?,以保证使用安全和减少挥发损失。
影响因素闪点的高低,取决于可燃性液体的密度,液面的气压,或可燃性液体中是否混入轻质组分和轻质组分的含量多少。
可燃性液体使用过程中若闪点突然降低,可能发生轻油混油事故或水解(对某些合成油而言),必须引起注意。
可燃液体的闪点随其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闪点的高低与油的分子组成及油面上压力有关,压力高,闪点高。
闪点是防止油发生火灾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敞口容器中,油的加热温度应低于闪点10?;在压力容器中加热则无此限制。
当可燃性液体液面上挥发出的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物浓度增大时,遇到明火可形成连续燃烧(持续时间不小于5秒)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燃点高于闪点。
从防火角度考虑,希望油的闪点、燃点高些,两者的差值大些。
而从燃烧角度考虑,则希望闪点、燃点低些,两者的差值也尽量小些。
应用临界点闪点是指石油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加热到它的蒸汽与火焰接触发生瞬间闪火时的最低温度。
油品越轻,闪点越低。
当油面上油气与空气的混合物浓度增大时,遇到明火可形成连续燃烧(持续时间不小于5秒)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燃点高于闪点。
危险等级油品的危险等级是根据闪点来划分的,闪点在45?以下的叫易燃品;45?以上的为可燃品。
从闪点可判断油品组成的轻重,鉴定油品发生火灾的危险性。
安全性质闪点是表示石油产品蒸发倾向和安全性质的项目,闪点越高越安全。
实验二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测定实验
实验类型:综合型实验学时:4 实验要求:选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可燃液体闪点、燃点的定义及液体存在闪燃现象的原因;
2.掌握用开口杯闪点测定仪测量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利用开口杯闪点测定仪测定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
注意加热温度的控制和测量,明确闪点和燃点的区别。
三、仪器设备
基本部分:盛油样的容器、加热升温装置、控温电路、测温装置、点火源
手动开口杯闪点和燃点测定仪:内坩埚、外坩埚、气体导管、温度计、电炉、电气装置、挡风板等
(1)内坩埚的材料是0.3优质碳素结构钢,上口内径为64±1mm,底部内径为38±1mm,总高度为47±1mm,在距上口边缘12mm及18mm内壁处各有一道刻线,表面镀黑。
(2)外坩埚的材料同于内坩埚,上口内径为100±5mm,底部内径为56±2mm,总高度为50±5mm,表面镀黑。
(3)气体导管喷口直径0.8~1.0mm,内孔表面光洁,能使火焰调节成直径为3~4mm的球形火焰,总高度为50±5mm。
(4)支架是由底座、立杆、电炉托、温度计夹组成,电炉托、温度计夹和紧固螺钉固定在支柱上,并可上、下调节高度,温度计夹应保证温度计位于电炉内孔中央。
(5)电炉部分由碳化硅电炉盘、碳化硅垫圈、220V/800W电热丝组成,根据使用要求,通过电气装置控制加热功率。
(6)电气装置由一套电子调压线路、指示灯、钮子开关、变压器、精密多圈线绕电阻器和交流电流表组成。
四、所需耗材
1.煤油
2.柴油
五、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当液体温度比较低时,由于蒸发温度低,蒸发速度慢,液面上方形成的蒸气分子浓度比较小,可能小于爆炸下限,此时蒸气分子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是不能被点燃的。
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当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到爆炸下限的时候,可燃液体的饱和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会发生一闪即熄灭的现象,这种一闪即灭的瞬时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表面发生闪燃时所对应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闪点。
在闪点温度下,液体只能发生闪燃而不能出现持续燃烧。
这是因为在闪点温度下,可燃液体的蒸发速度小于其燃烧速度,液面上方的蒸气烧光后蒸气来不及补充,导致火焰自行熄灭。
继续升高温度,液面上方蒸气浓度增加,当蒸气分子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到火源能够燃烧且持续时间不少于5秒时,此时液体被点燃,它所对应的温度称为该液体的燃点。
从消防观点来看,闪燃是火险的警告,着火的前奏。
掌握了闪燃这种燃烧现象,就可以很好地预防火灾发生或减少火灾造成的危害。
六、实验步骤
基本步骤:装试样→放置在电炉上→装温度计→加热升温(按规定)→点火试验→记录数据
手动开口杯闪点测定仪
(1)将内坩埚放入装有细纱的外坩埚中,使细纱表面距离内坩埚的口部边缘约12mm,并使内坩埚底部与外坩埚底部之间保持厚度5~8mm砂层。
(2)将试样注入内坩埚中,对于闪点在210℃和210℃以下的试样,液面距离坩埚口部边缘为12mm(即内坩埚内的上刻度线处),对于闪点在210℃以上的试样,液面距离坩埚口部边缘为18mm(即内坩埚内的下刻度线处)。
注意:首先把坩埚平放在实验台上,然后将药品倒入小烧杯中,再用小烧杯往坩埚里加,加到快与刻度线平齐时,改用滴管滴。
注试样时不应溅出,而且液面以上的坩埚壁不应沾有试样。
(3)将装好试样的坩埚平稳地放置在支架上的电炉上,再将温度计垂直固定在温度计夹上,并使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内坩埚中央,与坩埚底和试样液面的距离大致相等。
(4)打开可燃气阀门(注意阀门不宜开得过大),将点火器点燃(点火器的火焰长度为3~4mm,不宜太长),点火器距离试样液面约10~14mm(即点火器与坩埚相切但不摩擦)。
接通闪点测定仪的加热电源进行加热升温,使试样温度逐渐升高。
当试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60℃时,调整加热速度,试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40℃时,严格控制升温速度为每分钟升高4±1℃(即控制电流为1A)。
当试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10℃时,开始扫描点火,点火
器从坩埚的一边移至另一边的时间为2~3秒,试样每升高2℃重复一次点火试验。
(5)当在液面上方观察到一闪即灭的蓝色火焰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此温度即为该试样的闪点。
继续对外坩埚加热并连续点火,直到液面上方出现持续燃烧时间不少于5秒钟的蓝色火焰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此温度即为该试样的燃点。
注意在读燃点时,应先读取数据,再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并将火焰盖熄。
(6)关闭电源,用坩埚钳取出内坩埚和外坩埚,将内坩埚的试样倒入废油回收烧杯,将外坩埚内的热砂倒出,换取冷的坩埚和冷砂,换上新鲜的试样,重复上述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7)每种试样各测两次,要求两次闪点误差不超过2℃,燃点误差不超过4℃。
七、实验结果处理
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平均结果。
手动开口杯闪点测定仪数据记录表格(℃)
八、实验注意事项
1.柴油、煤油都属于易燃物品,在存放和使用时都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要求,注意安全2.实验完后按老师指定将油倒回废油罐
3.实验后关闭电源,将仪器擦洗干净
九、预习和思考题
1.为什么实验用油每次都要取新鲜的油液?坩埚内的油能不能连续使用?
2.开口杯法所测的两组实验数据中哪一组值可能大些?为什么?
3.影响测定结果准确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十、实验报告要求
1、试验报告应写明实验目的、内容、操作步骤;
2、整理分析实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