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液体闪点燃点测定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闪燃现象的基本特征。
2. 掌握闪燃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分析闪燃发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闪燃是指可燃性液体挥发出来的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的浓度,或者可燃性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遇明火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闪燃实验通过加热可燃性物质,观察其是否发生闪燃,以研究闪燃发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乙醇、酒精灯、酒精、棉花、镊子、试管、玻璃棒、温度计等。
2. 实验仪器:实验台、实验架、计时器、记录表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乙醇倒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棉花,用镊子将棉花固定在试管口。
2. 调整实验台,将酒精灯放在实验台上,调整火焰至适合实验的强度。
3. 将装有乙醇棉花的试管放在实验台上,用温度计测量试管口的温度。
4. 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口,观察乙醇棉花是否发生闪燃。
5. 记录闪燃发生的时间、温度和实验现象。
6. 改变实验条件,如改变乙醇的浓度、棉花的种类、加热强度等,重复实验步骤,观察闪燃现象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闪燃发生的时间与温度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当乙醇棉花加热至约180℃时,发生闪燃。
随着温度的升高,闪燃的时间逐渐缩短。
2. 乙醇浓度对闪燃的影响:实验中,乙醇浓度从5%逐渐增加到20%,闪燃现象逐渐明显。
当乙醇浓度为20%时,闪燃现象最为明显。
3. 棉花种类对闪燃的影响:实验中,分别使用棉线和羊毛线作为棉花,结果显示,棉线棉花的闪燃现象比羊毛线棉花更为明显。
4. 加热强度对闪燃的影响:实验中,调整酒精灯的火焰强度,结果显示,加热强度越大,闪燃现象越明显。
六、实验结论1. 闪燃现象的发生与可燃性物质的浓度、温度、加热强度等因素有关。
2. 在实验过程中,乙醇棉花加热至约180℃时发生闪燃。
3. 乙醇浓度、棉花种类和加热强度对闪燃现象有显著影响。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2. 实验操作时,严格遵守实验步骤,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可燃液体闭口闪点测定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1、了解测试仪器和使用方法。
2、提高学生对可燃液体燃爆危险性的感性认识。
3、提高学生对防火与防爆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1、SYD—261闭口闪点试验器。
2、电源(220V,F=50HZ)3、插座(三相)和导线4、传动软轴1根5、乳胶管1根6、罐装煤气7、软管.8、温度计(-30-170℃)一支,温度计(100-300℃)一支9、被测样品:石油产品。
如戊醇(闪点49℃)、甲酸(闪点69℃)、丁苯(闪点52℃)。
三、实验原理:被测样品在密闭的油缸中加热,样品受热蒸发,产生试油蒸气,该蒸汽与周围的空气形成混合气体,该气体在与火焰接触时产生一闪即灭(〈5S)的闪火现象,此时该试油的最低温度,即为该被测样品的闭口杯法闪点。
四、实验步骤1、连线:将煤气、传动软轴、乳胶管与闭口闪点仪连接好后,将温度计分别插好。
2、取少量的被测样品置于油杯(50ml左右)中,盖好油杯盖。
3、插上电源,开启电炉,对样品进行加热升温。
4、立即启动电机,对样品进行搅拌,使之受热均匀。
5、调节调压旋转钮控制电炉的加热功率,同时观察温度计,控制温升率为1~2度/秒6、当温度升到离预计的闪点低5℃时,注意观察温度每升高0.5℃,观察温度表一次。
7、打开煤气,通放煤气,点燃引火器,将火焰调整为标准形状。
8、扭转旋手,使滑板转动,露出油杯盖孔口,操作引火器向下摆动,伸向油杯点火孔内进行点火试验,反复操作,直到发火闪燃现象,记下此时温度计最低读数,即闪点,填入表格。
9、重复以上的操作四次,将测得结果记录填入记录表格。
10、实验结束时,先关闭煤气,然后取出未用完的样品保存,最后拆除其它连接,整理仪器设备。
注意事项:试样液面上方最初出现火焰后,立即从温度计读出温度作为闪点的测定结果。
然后继续进行点火试验,应能继续闪火,否则应更换试样重新试验,只有重复实验的结果依然如此,才能确认测定结果有效。
试样在实验期间都要进行搅拌,只有在点火时停止搅拌。
可燃液体燃点与闪点综合测定一、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闪燃现象,了解燃点闪点的测定原理及所需实验设备,掌握燃闪点的测定的方法、步骤及数据处理。
二、主要仪器设备大气压力表三、实验原理原理:随着液体温度升高,液体上方蒸气分子浓度逐渐增大,当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到爆炸下限时,如果遇上火源,就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瞬间燃烧现象,此时液体的温度即为该液体的闪点。
实验设备连接图如下:1、搅拌软轴2、搅拌开关3、燃气调节阀4、电压表5、电压调节6、油杯7、温度计8、点头旋手9、油杯架10、电源开关11、液化气瓶开关12、减压阀13、点火气调节螺丝四、实验步骤1.将油料注入油杯内,装满至环状标记处。
2.盖上油杯,连接搅拌软轴,插上温度计,打开电源,调节电压(约40~50伏),打开搅拌开关。
闭杯放好油杯,插上温度计,打开电源,调节电压(约80~100伏)。
开杯3.温度约至40℃时,将电压降至10~20伏,以减缓加热速度。
闭杯温度约至60℃时,将电压降至10~20伏,以减缓加热速度。
开杯4.打开液化气开关,再打开减压阀,同时手持点火装置将点火器点燃。
5.调节点火器调节螺丝,将火焰调节成球形,直径约3~4mm。
6.温度约至55℃时,关闭搅拌开关,旋转点头旋手,进行点火试验。
闭杯温度约至75℃时,旋转点头旋手,进行点火试验。
开杯7.如果出现蓝色火焰,则记录温度计读数t1,同时记下大气压力P1,关闭石油液化气开关和减压阀,关闭电源,打开杯盖,取出油杯冷却,然后,再重新加热测第二组数据。
8.如果没有出现蓝色火焰,则继续加热,以后,温度每升高1~2℃,转动点头旋手,进行点火试验,直至出现闪燃现象为止。
9.继续加热,至约75℃时,旋转点火旋手,进行点火试验,测定燃点。
闭杯继续加热,至约95℃时,旋转点火旋手,进行点火试验,测定燃点。
开杯10.关闭电源,停止加热,旋转点火旋手,旋转微调螺丝,观察自由射流扩散火焰。
开杯五、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公式Δt =0.25(101.3-P)求出闪点修正系数。
可燃液体闪点的测定
可燃液体的闪点是指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开始能够被点燃的温度。
测定可燃液体的闪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储存和运输提供关键信息。
闪点测试主要是通过开放杯法和闭杯法两种方法来进行的。
开放杯法是将待测液体加入一个开口的容器中,在室温下加热,通过测试点燃液体的蒸气来确定闪点。
闭杯法则是将待测液体加入一个密闭容器中,通过加热让蒸气达到饱和状态,然后用点火枪在容器上方点燃空气与蒸气混合物来测试闪点。
对于不同类型的可燃液体,闪点测试的条件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挥发性液体的闪点测试需要在标准压力下进行,而高沸点液体的测试则需要在高压下进行。
总之,可燃液体的闪点测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实验,能够为工业领域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 1 -。
闪点测试实验报告闪点测试是一种用于确定液体或固体材料的闪点的实验方法。
闪点是指在给定条件下,液体或固体材料能够释放出足够的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物,并能引燃的最低温度。
本实验使用闭杯法测定液体的闪点。
实验步骤:1.准备所需材料:闪点测试仪、试样液体、点火装置以及实验记录表。
2.将试样液体倒入测试仪的闭杯中,注意不要超过标示线。
3.关闭闪点测试仪,通过控制仪器的温度逐渐升高,记录下试样液体开始释放气体并出现可燃火焰的温度。
4.重复实验2-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闪点温度。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闪点温度是确定液体或固体材料可燃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它能够反映出材料的易燃性程度。
2.实验中,我们通过闭杯法测定了试样液体的闪点温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能够在一定温度下蒸发产生可燃气体的液体材料。
3.闪点温度越低,说明液体的易燃性越高。
闪点低的液体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发生燃烧。
实验影响因素:在实验中,闪点测试结果可能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试样液体的种类:不同种类的液体具有不同的燃烧性质,因此其闪点温度也会不同。
2.环境温度: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对液体的蒸发速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闪点测试结果。
3.测试仪器的精度:测试仪器的精度与灵敏度也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
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闪点测试时,应注意以下安全事项:1.保持实验环境通风良好,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对实验人员造成伤害。
2.在测试中应避免有火源或剧烈摩擦,以防止液体因此而引发火灾。
3.在操作过程中应佩戴防护手套和护目镜,以防止液体溅入眼睛或皮肤。
总结:通过闪点测试实验,我们能够确定液体或固体材料的闪点温度,从而判断其易燃性。
该实验方法简单可行,但测试结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闪点测试时,应注意操作安全并在多次测试中取平均值以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液体自然点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自燃点的概念及可燃液体自燃点的测定原理。
2、了解自燃点测定仪的构造。
3、掌握二分查找法测定自燃点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基本概念自燃: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火焰或火花)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
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主要方式:①氧化发热;②分解发热;③聚合放热;④吸附放热;⑤发酵发热;⑥活性物质遇水;⑦可燃物与强氧化剂的混合。
影响液体、气体可燃物自燃点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①压力:压力越高,自燃点越低。
②氧浓度:混合气中氧浓度越高,自燃点越低。
③催化:活性催化剂能降低自燃点,钝性催化剂能提高自燃点。
④容器的材质和内径:器壁的不同材质有不同的催化作用。
容器直径越小,自燃点越高。
本实验测定的自燃点是物质在大气压下的空气中,没有外界着火源(如火焰或火花)帮助下,其易燃混合气体因放热氧化反应放出热量的速率高于热量散发速率而使温度升高引起着火的最低温度。
2、实验操作原理着火是燃烧的开始,实验中若观察到清晰可见的火焰和爆炸,且伴随着气体混合物温度的突然升高,则认为发生着火。
本实验中用注射器将0.05mL的待测试样快速注入加热到一定温度的200mL开口耐热锥形瓶内,当试样在烧瓶里燃烧产生火焰(或烧瓶内气体温度突然上升至少200~300℃)时,表明试样发生了自燃。
物质从加热到着火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即着火延迟时间。
实验中它是从试样加入烧瓶中到试样着火瞬间之间的时间。
温度越高,着火延迟时间越短,理论上着火延迟时间趋向于无穷大时的温度为最低自燃温度。
工业应用中通常要求着火延迟时间不大于5min。
如果可燃物质与空气混合物在一定温度下着火延迟时间大于5min,则认为该温度低于该物质的自燃点,否则认为温度高于自燃点。
因此,通过设定不同实验温度的重复试验可以确定自燃点的范围,当该范围足够小时将发生自燃现象时的最低温度,作为该试样在空气中大气压下的自燃点。
可燃液体闭口闪点测定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1、了解测试仪器和使用方法。
2、提高学生对可燃液体燃爆危险性的感性认识。
3、提高学生对防火与防爆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1、SYD—261闭口闪点试验器。
2、电源(220V,F=50HZ)3、插座(三相)和导线4、传动软轴1根5、乳胶管1根6、罐装煤气7、软管.8、温度计(-30-170℃)一支,温度计(100-300℃)一支9、被测样品:石油产品。
如戊醇(闪点49℃)、甲酸(闪点69℃)、丁苯(闪点52℃)。
三、实验原理:被测样品在密闭的油缸中加热,样品受热蒸发,产生试油蒸气,该蒸汽与周围的空气形成混合气体,该气体在与火焰接触时产生一闪即灭(〈5S)的闪火现象,此时该试油的最低温度,即为该被测样品的闭口杯法闪点。
四、实验步骤1、连线:将煤气、传动软轴、乳胶管与闭口闪点仪连接好后,将温度计分别插好。
2、取少量的被测样品置于油杯(50ml左右)中,盖好油杯盖。
3、插上电源,开启电炉,对样品进行加热升温。
4、立即启动电机,对样品进行搅拌,使之受热均匀。
5、调节调压旋转钮控制电炉的加热功率,同时观察温度计,控制温升率为1~2度/秒6、当温度升到离预计的闪点低5℃时,注意观察温度每升高0.5℃,观察温度表一次。
7、打开煤气,通放煤气,点燃引火器,将火焰调整为标准形状。
8、扭转旋手,使滑板转动,露出油杯盖孔口,操作引火器向下摆动,伸向油杯点火孔内进行点火试验,反复操作,直到发火闪燃现象,记下此时温度计最低读数,即闪点,填入表格。
9、重复以上的操作四次,将测得结果记录填入记录表格。
10、实验结束时,先关闭煤气,然后取出未用完的样品保存,最后拆除其它连接,整理仪器设备。
注意事项:试样液面上方最初出现火焰后,立即从温度计读出温度作为闪点的测定结果。
然后继续进行点火试验,应能继续闪火,否则应更换试样重新试验,只有重复实验的结果依然如此,才能确认测定结果有效。
试样在实验期间都要进行搅拌,只有在点火时停止搅拌。
可燃液体闪点1. 什么是闪点?闪点是指液体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蒸发出足够的可燃气体,形成可以燃烧的混合物的最低温度。
通常以闭杯闪点和开杯闪点来衡量。
2. 闭杯闪点闭杯闪点是指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将液体放置于闭杯中,向其中通入外部的火焰源,以观察液体是否发生闪燃现象。
通常使用阿贝尔闭杯方法来进行闭杯闪点测试。
•阿贝尔闭杯方法:1.将待测液体置于闭杯中,通常为图纸制成的闭杯。
2.将火焰源拉近闭杯顶部,点燃液体顶部蒸汽区,持续5秒钟。
3.观察是否发生明显的闪燃现象。
闭杯闪点可以用来评估液体的可燃性,判断其安全运输和储存条件。
3. 开杯闪点开杯闪点是指液体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将液体放置于开杯中,通过加热使其温度逐渐上升,观察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开杯闪点通常使用俄式和美式方法进行测试。
•俄式方法:1.将待测液体置于开杯中,将温度计插入液体中。
2.将液体加热,使用电炉或火焰源,加热速率通常为每分钟2度。
3.当观察到液体的蒸气区域中出现微弱火焰时,立即记录此时的温度,即为开杯闪点。
•美式方法:1.将待测液体置于开杯中,将温度计插入液体中。
2.将液体加热,加热速率为每分钟5度。
3.使用火焰源靠近液体表面,每隔1度测量一次温度。
4.当观察到液体的蒸气区域中出现微弱火焰时,立即记录此时的温度,即为开杯闪点。
开杯闪点是对液体可燃性的更准确测试,可以用于评估液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燃烧危险性。
4. 可燃液体分类根据液体的闪点,可将可燃液体分为以下四类:1.非可燃液体:闪点大于100℃。
2.易燃液体:闪点在0-60℃之间。
3.高度易燃液体:闪点在-18℃以下,但蒸气与空气形成易燃混合物。
4.极易燃液体:闪点低于-18℃,且与空气形成易燃混合物。
根据液体的闪点,可以判断液体的燃烧危险性,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5. 影响闪点的因素液体的闪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点:1.蒸汽压:蒸汽压越高,液体在给定温度下蒸发的速度越快,闪点越低。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可燃液体的燃烧特性;2. 掌握可燃液体燃烧实验的操作步骤;3. 分析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得出燃烧条件。
二、实验原理可燃液体燃烧是指液体燃料在氧气存在下,发生氧化反应,释放出热能和光能的过程。
燃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预热阶段、燃烧阶段和燃尽阶段。
本实验主要研究可燃液体的燃烧特性,探讨燃烧条件。
三、实验器材1. 烧杯(500mL)1个;2. 可燃液体(如酒精、汽油等)适量;3. 火柴或打火机1个;4. 钳子1把;5. 铁夹1个;6. 秒表1个;7. 温度计1个;8. 量筒1个;9. 记录本1本。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烧杯洗净、晾干;2. 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可燃液体,倒入烧杯中;3. 将烧杯放置在铁夹上,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4. 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液体,观察燃烧现象;5. 记录燃烧过程中火焰的颜色、火焰高度、燃烧时间等数据;6. 实验结束后,用钳子熄灭火焰,将烧杯洗净、晾干。
五、实验现象1. 可燃液体燃烧时,火焰颜色呈蓝色;2. 火焰高度与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火焰高度越高;3. 燃烧时间与液体种类和浓度有关,浓度越高,燃烧时间越长;4. 燃烧过程中,液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说明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发生蒸发。
六、实验结论1. 可燃液体燃烧需要氧气;2. 液体温度越高,燃烧越剧烈;3. 液体浓度越高,燃烧时间越长;4. 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发生蒸发。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2. 实验操作要规范,防止污染实验环境;3.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便于分析。
八、实验讨论1. 可燃液体燃烧的条件有哪些?2. 影响可燃液体燃烧的因素有哪些?3. 如何提高可燃液体燃烧效率?九、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可燃液体的燃烧特性,掌握了可燃液体燃烧实验的操作步骤,分析了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得出燃烧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安全、规范地操作实验器材,为今后进行类似实验打下了基础。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点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2. 掌握使用燃点测定仪进行实验操作。
3. 分析不同物质的燃点差异。
二、实验原理燃点是指物质在空气中受热时,能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测定燃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直接法(使用燃点测定仪)和间接法(利用热电偶等传感器测量)。
本实验采用直接法,通过燃点测定仪测定不同物质的燃点。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燃点测定仪2. 乙醇3. 乙醚4. 氢气5. 氮气6. 火柴7. 秒表8. 量筒9. 试管10. 烧杯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检查燃点测定仪是否完好,包括温度传感器、点火装置、电源等。
(2)将乙醇、乙醚、氢气、氮气分别倒入试管中,备用。
(3)将燃点测定仪的探头插入烧杯中,并确保探头与烧杯底部接触良好。
2. 测定乙醇的燃点(1)打开燃点测定仪,预热至设定温度。
(2)将乙醇倒入烧杯中,将探头插入烧杯底部。
(3)点燃乙醇,观察温度变化,当温度达到乙醇的燃点时,计时停止。
(4)记录乙醇的燃点。
3. 测定乙醚的燃点(1)重复步骤2,测定乙醚的燃点。
4. 测定氢气的燃点(1)关闭燃点测定仪,将氢气充满烧杯。
(2)打开燃点测定仪,预热至设定温度。
(3)将探头插入烧杯底部,点燃氢气,观察温度变化,当温度达到氢气的燃点时,计时停止。
(4)记录氢气的燃点。
5. 测定氮气的燃点(1)关闭燃点测定仪,将氮气充满烧杯。
(2)打开燃点测定仪,预热至设定温度。
(3)将探头插入烧杯底部,点燃氮气,观察温度变化,当温度达到氮气的燃点时,计时停止。
(4)记录氮气的燃点。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乙醇的燃点:xx℃2. 乙醚的燃点:xx℃3. 氢气的燃点:xx℃4. 氮气的燃点:xx℃六、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物质的燃点存在差异,例如乙醇的燃点高于乙醚,氢气的燃点高于氮气。
2. 使用燃点测定仪进行实验操作简便,能够准确测量物质的燃点。
3. 燃点测定仪在实验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可燃液体挥发的蒸汽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发生一闪即逝的燃烧,或者将可燃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遇明火会发生一闪即燃的闪燃现象,叫闪燃。
发生闪燃时的固体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闪点就是可燃液体或固体能放出足量的蒸气并在所用容器内的液体或固体表面处与空气组成可燃混合物的最低温度。
可燃液体的闪点随其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温度的升高,燃油表面上蒸发的油气增多,当油气与空气的混合物达到一定浓度,以明火与之接触时,会发生短暂的闪光(一闪即灭),这时的油温称为闪点。
测定闪点的方法有开口杯法和闭口杯法两种,开口杯法测定的闪点要比闭口杯法高15—25℃,闪点的高低与油的分子组成及油面上压力有关,压力高,闪点高。
闪点是防止油发生火灾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敞口容器中,油的加热温度应低于闪点10℃;在压力容器中加热则无此限制。
当油面上油气与空气的混合物浓度增大时,遇到明火可形成连续燃烧(持续时间不小于5秒)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燃点高于闪点。
从防火角度考虑,希望油的闪点、燃点高些,两者的差值大些。
而从燃烧角度考虑,则希望闪点、燃点低些,两者的差值也尽量小些。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闪点是指石油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加热到它的蒸汽与火焰接触发生瞬间闪火时的最低温度。
油品越轻,闪点越低。
油品的危险等级是根据闪点来划分的。
从闪点可判断油品组成的轻重,鉴定油品发生火灾的危险性。
用闭口闪点测定器测定的闪点称闭口闪点,一般用以测定轻质油品。
闪点越高越安全。
闪点是表示石油产品蒸发倾向和安全性质的项目。
油品的危险等级是根据闪点划分的,闪点在45℃以下的叫易燃品;45℃以上的为可燃品。
在储存使用中禁止将油品加热到它的闪点,加热的最高温度,一般应低于闪点燃20~30℃。
在油品使用过程中,闪点也有重要意义。
例如:使用中的发动机油闪点显著降低时,说明发动机油已受到燃料稀释,应对发动机进行检修和换油。
在规定的条件下,加热润滑油,当油温达到某温度时,润滑油的蒸气和周围空气的混合气,一旦与火焰接触,即发生闪火现象,最低的闪火温度,称为润滑油的闪点。
实验二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测定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型实验学时:4 实验要求:选做一、实验目的1.掌握可燃液体闪点、燃点的定义及液体存在闪燃现象的原因;2.掌握用开口杯闪点测定仪测量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利用开口杯闪点测定仪测定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
注意加热温度的控制和测量,明确闪点和燃点的区别。
三、仪器设备基本部分:盛油样的容器、加热升温装置、控温电路、测温装置、点火源手动开口杯闪点和燃点测定仪:内坩埚、外坩埚、气体导管、温度计、电炉、电气装置、挡风板等(1)内坩埚的材料是0.3优质碳素结构钢,上口内径为64±1mm,底部内径为38±1mm,总高度为47±1mm,在距上口边缘12mm及18mm内壁处各有一道刻线,表面镀黑。
(2)外坩埚的材料同于内坩埚,上口内径为100±5mm,底部内径为56±2mm,总高度为50±5mm,表面镀黑。
(3)气体导管喷口直径0.8~1.0mm,内孔表面光洁,能使火焰调节成直径为3~4mm的球形火焰,总高度为50±5mm。
(4)支架是由底座、立杆、电炉托、温度计夹组成,电炉托、温度计夹和紧固螺钉固定在支柱上,并可上、下调节高度,温度计夹应保证温度计位于电炉内孔中央。
(5)电炉部分由碳化硅电炉盘、碳化硅垫圈、220V/800W电热丝组成,根据使用要求,通过电气装置控制加热功率。
(6)电气装置由一套电子调压线路、指示灯、钮子开关、变压器、精密多圈线绕电阻器和交流电流表组成。
四、所需耗材1.煤油2.柴油五、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当液体温度比较低时,由于蒸发温度低,蒸发速度慢,液面上方形成的蒸气分子浓度比较小,可能小于爆炸下限,此时蒸气分子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是不能被点燃的。
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当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到爆炸下限的时候,可燃液体的饱和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会发生一闪即熄灭的现象,这种一闪即灭的瞬时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实验4 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的测定(克利夫兰开口杯法)3学时教学过程[板书]:实验4 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的测定(克利夫兰开口杯法)一、试验目的[讲述]1、克利夫兰开口杯法闪点和燃点的测定和大气压力修正计算方法。
2、克利夫兰开口杯测定器的使用性能和操作方法。
[板书]二、试验原理[讲述]油品闪点测定方法是一个严格的条件性试验。
油品的升温速度,蒸发空间的大小,油面的高低及仪器的规格等都必须严格规定,才能对各种油品的闪点作相对比较。
测定闪点的仪器有两种,闭口闪点仪和开口闪点仪。
它们的区别在于加热蒸发及引火条件的不同,所测闪点数值也不一样,适用于不同的油品。
开口闪点仪一般用来测定重质油,闭口闪点仪则对轻重质油都适用。
同一油品的闭口闪点比开口闪点低得多,油品的闪点越高,这种差别也就越大。
一般同一油品的开口闪点比闭口闪点高10~30℃。
适用范围: GB/T 3536-2008规定了用克利夫兰开口杯仪器测定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的方法。
适用于除燃料油(燃料油通常按照GB/T 261进行测定)以外的、开口闪点高于79℃的石油产品。
将样品倒入试验杯至规定的刻度线,先迅速升高试样的温度,当接近闪点时再缓慢地以恒定的速度升温。
在规定的温度间隔,用一个小的试验火焰扫过试验杯,使试验火焰引起试样液面上部蒸气闪火的最低温度即为闪点。
如需测定燃点,应继续进行试验,直到试验火焰引起试样液面的蒸气着火并至少维持燃烧5s的最低温度即为燃点。
在环境大气压下测得的闪点和燃点用公式修正到标准大气压下的闪点和燃点。
三、仪器与材料[讲述](1)仪器克利夫兰开口杯试验仪开口闪点温度计:符合GB/T 514中GB-5号的要求。
大气压力计:精度0.lkPa,不能使用气象台或机场使用的已预校准至海平面读数的气压计;加热浴或烘箱:用于加热样品,要求能将温度控制在5℃之内。
可通风且能防止加热样品时产生的可燃蒸气闪火,推荐使用防爆烘箱。
防护屏:约460mm×460mm,高610mm,有一个开口面(2)清洗溶剂:用于除去试验杯沾有的少量试样(清洗溶剂的选择依据被测试样及其残渣的粘性)。
表头填写格式:实验中心(室)名称:火灾调查实验室项目名称:液体开口闪点测试实验开放时间:2011.10.31学时数:2学时表格中填写的登记日期和安排日期如下:登记日期:2011.10.27 安排日期:2011.10.31 指导教师:贾海林实验报告的实验时间就是安排日期,即2011.10.31实验五液体开口闪点测试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液体闪点的定义及液体存在闪燃现象的原因2. 掌握用开口杯闪点测定仪测量液体开口闪点的方法二、实验仪器:全自动开口闪点测定仪三、实验原理:当对液体进行加热时,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当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到爆炸下限的时候,可燃液体的饱和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会发生一闪即熄灭的现象,这种一闪即灭的瞬时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表面发生闪燃时所对应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闪点。
在闪点温度下,液体只能发生闪燃而不能出现持续燃烧。
这是因为在闪点温度下,可燃液体的蒸发速度小于其燃烧速度,液面上方的蒸气烧光后蒸气来不及补充,导致火焰自行熄灭。
从消防观点来看,闪燃是火险的警告,着火的前奏。
掌握了闪燃这种现象,可以很好地预防火灾发生或减少火灾造成的危害。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a)检查电源系统及燃气系统无误后通电开机。
b)按任意键(“复位”键除外)。
输入显示分为四位:回 O O . OA B C D位c)由“⊿”键选择光标后,由“△”键选择光标所在位的数码。
d)A. B. C. D. 位选好后,在按功能输入键。
e)标准选择:i.A位为数字“3”,按“气压”键,显示ISO-2592(GB/T3536),仪器按此标准工作。
ii.A位为数字“2”,按“气压”键,显示GB261—83。
按GB261—83标准操作,此步骤可省略。
f)当A为数字“4”,按“气压”键,就完成一次升降操作。
g)当A为数字“5”,按“气压”键,左自动点火系统打开,此时可调节煤气火焰大小。
可燃性液体闪点的测定实验指导书可燃性液体闪点的测定(开口杯+闭口杯)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直观认识可燃液体的闪点。
2.明确闪点的实用意义,重点是闪点对可燃液体火灾的重要意义。
3.掌握实验测量的原理和开口杯、闭口杯测量闪点的方法。
4.熟练使用开(闭)口闪点全自动测量仪测量液体的开(闭)口闪点,并掌握混合液体的闪点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1.闪燃和闪点研究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时,闪燃是必须掌握的一种燃烧类型。
闪燃,是指可燃液体遇火源后,在其表面上产生的一闪即灭(少于5s)的燃烧现象。
闪燃的发生是可燃液体着火的前奏,是火险的警告。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可燃液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即为闪点。
闪点是衡量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闪点越低,液体火灾危险性越高。
闪点是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分类、分级标准:甲类危险可燃液体:闪点<28℃乙类危险可燃液体:28℃≦闪点<60℃丙类危险可燃液体:闪点≧60℃油品根据闪点划分,在45℃以下叫易燃品;45℃以上的为可燃品。
在储存使用中禁止将油品加热到它的闪点,加热的最高温度,一般应低于闪点20-30℃。
根据可燃液体的闪点,确定其火灾危险性后,可以相继确定安全生产措施和灭火剂供给强度的选择。
2.开口闪点和闭口闪点同一种物质,开口闪点总比闭口闪点高,因为开口闪点测定器所产生的蒸气能自由的扩散到空气中,相对不易达到闪燃的温度。
通常开口闪点要比闭口闪点高20-30℃。
3.混合液体的闪点纯组分可燃液体的闪点,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来获得。
但是随着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及化工产品的多样化,许多行业在实际生产中却常常大量使用混合可燃液体,例如:油漆、涂料、冶金、精细化工、制药等。
这些行业场所的危险等级都取决于混合液体的闪点,而混合液体的闪点随组成、配比的不同而变化,很难从文献上查得。
需要实际测量混合闪点,为研究其变化规律提供依据。
重质油使用过程中,即使混入少量轻组分油品,闪点也会降低。
中南大学消防工程教学实验实验报告实验三:可燃液体闪点燃点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可燃液体闪点、燃点的定义及液体存在闪燃现象的原因;2.掌握用开口杯闪点测定仪测量可燃液体的闪点和燃点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可加附页)当液体温度比较低时,由于蒸发温度低,蒸发速度慢,液面上方形成的蒸气分子浓度比较小,可能小于爆炸下限,此时蒸气分子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是不能被点燃的。
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当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到爆炸下限的时候,可燃液体的饱和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会发生一闪即熄灭的现象,这种一闪即灭的瞬时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表面发生闪燃时所对应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闪点。
在闪点温度下,液体只能发生闪燃而不能出现持续燃烧。
这是因为在闪点温度下,可燃液体的蒸发速度小于其燃烧速度,液面上方的蒸气烧光后蒸气来不及补充,导致火焰自行熄灭。
继续升高温度,液面上方蒸气浓度增加,当蒸气分子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到火源能够燃烧且持续时间不少于5秒时,此时液体被点燃,它所对应的温度称为该液体的燃点。
从消防观点来看,闪燃是火险的警告,着火的前奏。
掌握了闪燃这种燃烧现象,就可以很好地预防火灾发生或减少火灾造成的危害。
三、实验仪器、设备SC-261D全自动闭口闪点测定仪.基本部分:盛油样的容器、加热升温装置、控温电路、测温装置、点火源克利夫兰油杯、点火器、电炉、温度计、温度传感器、微电脑控制板、控制键盘、显示器、挡风板等。
四、实验步骤及数据仪器试验步骤(1)、打开电源开关,显示屏显示以下界面(图4)按功能键分别进入个功能界面。
(2)按“参数设置”键进入图7界面1、该界面对预置试温度、标号、试验杯数、大气压强、滞后温度、打印状态,进行设置。
增加数值:按此键增加数据设置。
减小数值:按此键减小数据设置。
移动光标:按此键移动光标设置。
光标换行:按此键光标换行设置。
时钟设置:按此键进入时钟设置界面。
中南大学
消防工程教学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三:可燃液体闪点燃点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可燃液体闪点、燃点的定义及液体存在闪燃现象的原因;
2、掌握用开口杯闪点测定仪测量可燃液体的闪点与燃点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可加附页)
当液体温度比较低时,由于蒸发温度低,蒸发速度慢,液面上方形成的蒸气分子浓度比较小,可能小于爆炸下限,此时蒸气分子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就是不能被点燃的。
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当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到爆炸下限的时候,可燃液体的饱与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到火源会发生一闪即熄灭的现象,这种一闪即灭的瞬时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表面发生闪燃时所对应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闪点。
在闪点温度下,液体只能发生闪燃而不能出现持续燃烧。
这就是因为在闪点温度下,可燃液体的蒸发速度小于其燃烧速度,液面上方的蒸气烧光后蒸气来不及补充,导致火焰自行熄灭。
继续升高温度,液面上方蒸气浓度增加,当蒸气分子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到火源能够燃烧且持续时间不少于5秒时,此时液体被点燃,它所对应的温度称为该液体的燃点。
从消防观点来瞧,闪燃就是火险的警告,着火的前奏。
掌握了闪燃这种燃烧现象,就可以很好地预防火灾发生或减少火灾造成的危害。
三、实验仪器、设备
SC-261D全自动闭口闪点测定仪、
基本部分:盛油样的容器、加热升温装置、控温电路、测温装置、点火源
克利夫兰油杯、点火器、电炉、温度计、温度传感器、
微电脑控制板、控制键盘、显示器、挡风板等。
四、实验步骤及数据
仪器试验步骤
(1)、打开电源开关,显示屏显示以下界面(图4)按功能键分别进入个功能界面。
(2)按“参数设置”键进入图7界面
1、该界面对预置试温度、标号、试验杯数、大气压强、滞后温度、打印状态,进行设置。
增加数值: 按此键
增加数据设置。
减小数值: 按此键减小数据设
置。
移动光标: 按此键移动光标设
置。
光标换行: 按此键光标换行设
置。
时钟设置: 按此键进入时钟设置界面。
保存退出: 按此键保存数据返回主界面
2、移动光标按提示选择设定位置,按“增加数值,减小数值”,键修
改相关的参数值
3、设置,预置温度、试油标号、油样的顺序号便于记录,可记录1~
999编号
4、设置,滞后温度,打印设置“开“的状态
5、按“时钟设置”界面:按增加、减少、移动光标,设置时间
6、步骤A(B)(实验的搅拌速度),两种选择
A表示搅拌速度90~120转/分,
B表示搅拌速度250±10转/分(选择搅拌速度,请按GB/T
261-2008标准要求)
(3) 样品测试(参数设置好以后,按“样品测试”键,进入下图界面)
再按“开始“键,升降臂自动落
下,气源接通,试验开始计时,试
验工作开始,进入下图界面
⑴该界面显示当前试样温度。
⑵时间与温升函数曲线关系。
⑶预置试验温度,试验滞后温度,
打印机状态
3、温度达到闪点值自动检测闪点值,液晶屏锁住当前温度值、试验时
间,大臂自动上升,数据被存储,实验失败数据不被存储,打印试验数
据,自动关闭气源阀门,测试工作完成。
4、试验结束界面见图10,打印数据见图11。
(仪器强制风冷,当仪器
冷却达到低于预置温度60℃时,方
可进行下一次试验)
实验数据
步骤:A
预置温度: 45℃
预置标号: 001#
大气压强: 101、3kpa
压强修正: +0、00℃
闪点温度: 47℃
五、实验结果讨论
本实验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实验结果准确,与实际相符,实验很成功。
六、安全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前,应准备灭火器一台。
2、引燃点火器时,应先打开液化气开关,然后再打开减压阀,注意:减压阀由松到紧为打开。
3、在引燃点火器的过程中,如果闻到煤气味,点火器仍然未被点燃,则,迅速关闭液化气开关与减压阀,打开门窗通风,然后,再关门窗,更换点火装置重新引燃点火器。
4、闭点火器时,也应先关闭液化气开关,然后再关闭减压阀。
5、在实验过程中,不得站在液化气气流的正前方,也不得与实验桌与液化气瓶有身体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