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指南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941.00 KB
- 文档页数:21
指南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xx年xx月xx日•背景与概述•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评估•治疗与管理目•预防与生活方式管理•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录01背景与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和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
FD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器官功能紊乱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FC是指排除器质性病变的一种功能性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费力、粪质较硬或呈球状、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时费力、排便不尽感等。
定义与分类•FD和FC的发病率都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FD 的症状通常在餐后更为明显,尤其是饮食不当或摄入脂肪量过高时。
FC的症状通常表现为排便费力、粪质较硬或呈球状、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时费力等。
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FD和FC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对于FD,诊断标准包括至少一个月的持续性或间歇性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同时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对于FC,诊断标准包括排便费力、粪质较硬或呈球状、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时费力等至少25%的排便不符合正常标准。
鉴别诊断主要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相关症状,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结直肠癌等。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02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病因学•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因•饮食因素:如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油腻食物等。
•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压力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
•功能性便秘(FC)病因•饮食因素:如食物中纤维素不足、饮水不足等。
•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排便习惯不良等。
•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等。
病理生理机制•FD病理生理机制•胃动力异常:如胃排空延迟、胃窦运动异常等。
•胃酸分泌异常:如胃酸过多、胃酸分泌不足等。
2023-10-30CATALOGUE目录•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功能性胃肠病与心理因素•诊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01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患者常有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嗳气、反酸等症状,但胃肠道结构和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
分类根据症状的不同,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两型: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
定义与分类餐后不适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嗳气、恶心等,可伴有失眠、焦虑等精神症状。
上腹疼痛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可伴有恶心、嗳气、早饱感等症状。
疼痛多与进食有关,常在餐后加重,可因进食冷、辣、油腻食物而诱发或加重。
症状与表现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以及是否有胃肠道疾病家族史等。
病史采集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等,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体格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
实验室检查对于一些难以诊断的病例,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特殊检查,如胃镜、肠镜、超声等,以进一步了解胃肠道情况。
特殊检查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酸药、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
对于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给予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和刺激性饮食。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心理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心理治疗也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方法之一。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案,如认知行为治疗、心理疏导等。
02功能性腹痛综合征定义与分类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A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表现为慢性腹部疼痛,疼痛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但无特异性定位体征,且与饮食、情绪等因素有关。
2022 BSG指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管理推荐要点(全文)2022 年7 月,英国胃肠病学会(Brit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BSG)发布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管理指南。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肠-脑互动障碍。
本文主要针对FD的管理提供循证指导建议。
FD的医患沟通、诊断和检查临床医生应意识到,大多数消化不良患者在检查后都将FD作为其症状的根本原因。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在无上消化道报警征象的情况下,存在恼人的上腹痛或烧灼感、早饱感和/或餐后饱胀不适持续超过8周时,应诊断为FD。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极低)建立有效、移情的医患关系和共同的理解是FD管理的关键。
这可能会减少医疗利用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建议向患者解释FD的诊断、潜在的病理生理学和疾病自然史,包括常见的症状诱发因素,FD应被介绍为一种脑-肠互动(DGBI)障碍疾病;并向患者简单介绍脑-肠轴以及其如何受到饮食、压力、认知、行为和对症状的情绪反应以及感染后变化的影响。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极低)建议对年龄>55岁的消化不良患者行血常规检查,对所有FD重叠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的患者进行腹腔血清学检查。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如果未报告其他上消化道报警征象,仅对年龄>55岁、消化不良伴体重减轻的患者,或年龄>40岁、来自胃癌高风险地区/有胃食管癌家族史的患者,建议行紧急内镜检查。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极低)对年龄>55岁的难治性消化不良患者,或消化不良伴血小板计数升高、或恶心/呕吐的患者,建议考虑非紧急内镜检查。
对年龄*0岁、有腹痛和体重减轻的患者,建议考虑紧急腹部CT扫描,以排除胰腺癌。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极低)建议为所有其他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 )感染的无创性检查“检测和治疗”),如果感染,给予根除治疗。
“中成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应用指南”解读wl 医贯 2022-01-20 17:49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目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是一组以持续性或反复性发作上腹部疼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嗳气、呃逆、恶心等上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症状群,属功能性胃肠病范畴。
归属中医学“胃痞”“胃脘痛”等范畴。
消化不良中以上腹胀满为主要表现的为“胃痞”,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为“胃脘痛”。
(编者注:FD的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与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功能异常、精神心理因素、低度炎症[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免疫功能等相关。
)■推荐意见1:可单独使用枳术宽中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并促进胃动力。
其可缓解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的早饱和餐后饱胀症状(1B)。
据文献报道,枳术宽中胶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上腹痛、大便次数增多,可自行缓解。
枳术宽中胶囊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文献提示其可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体倦乏力的症状,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见体倦乏力的患者。
(编者注:枳术宽中胶囊源于《金匮要略》"枳术汤"和《内外伤辨惑论》的经典验方枳术丸,由历代医药学家筛选调整而成,由白术、枳实、柴胡及山楂等组成。
其中白术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枳实归脾、胃经,破气消积、化痰散痞;柴胡归肝、胆及肺经,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山楂归脾、胃、肝经,消食健胃。
诸药合用,健脾和胃、理气消痞。
)■推荐意见2:可单独使用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改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症状(1B)。
文献报道,气滞胃痛颗粒可能出现轻度口干、轻度胆固醇升高。
气滞胃痛颗粒具有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作用,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情志不畅、或因情志不畅诱发加重者。
(编者注:气滞胃痛颗粒主要由柴胡、延胡索[炙]、枳壳、香附[炙]、炙甘草中药组成的中成药,其主要作用是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定义和流行病学一、FD的定义罗马Ⅲ标准中消化不良是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感和早饱感[3]。
我国2007年消化不良诊治指南对FD的定义是指源于上腹部,血生物化学和内镜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部饱胀感和早饱感,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
亚洲FD共识意见则将上腹部胀气也纳入定义中,因为多数专家认为上腹部胀气在亚洲消化不良患者中十分常见[4]。
国内一些研究也表明上腹部胀气在我国FD患者中亦较为常见。
如一项针对福建省1 075例FD患者进行的调查发现,约55.2%的患者存在腹胀症状[5]。
吴改玲和柯美云[6]对300例FD和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患者研究分析,发现上腹胀、早饱和呃逆在FD组中更常见,而上腹痛在OD组中更常见。
武汉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纳入了158例FD患者,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15.2%的患者有腹胀症状,13.9%的患者存在上腹饱胀,其他主要症状为上腹痛(75.3%),此外还有上腹烧灼感(10.8%)、早饱(7.6%)、餐后饱胀(20.9%)[7]。
此次2015年FD共识对消化不良的定义亦将上腹部胀气纳入定义,具体表述为"消化不良指位于上腹部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感及早饱,也包括上腹部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等(证据等级:高质量62.1%,中等质量37.9%。
推荐级别:A+82.8%,A 17.2%)"。
慢性消化不良症状可持续存在,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或反复发作。
罗马Ⅲ标准中FD的诊断标准要求病程6个月或以上者诊断为慢性消化不良。
而亚洲FD共识中多数专家认为,对于亚洲人群来说,6个月及以上的病程时间作为诊断标准有些过长。
日本一项研究发现,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大多在病程6个月以内就会首次就医[4]。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解读主要内容:发病机制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订了《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1],对消化不良,尤其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在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帮助临床医师深刻理解FD,规范诊治FD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外对FD的不断深入研究,在FD发病机制方面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和相关循证医学证据。
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于2015年制订了最新版的FD共识意见[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2]]。
现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该共识意见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部分进行解读。
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相比,部分临床医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内容不够重视,这点在FD这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的功能性疾病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实际上,明确FD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指导临床诊治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加深对FD的深层次认识;另一方面,不同患者、不同症状的发病机制各不相同,相似症状也可能源于不同的发病机制,明确FD的发病机制,有助于选择靶向针对相应机制的药物,指导个体化治疗。
一、明确多种因素在FD发病中的相互作用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类似,目前F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普遍认为,FD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介导的。
这些因素包括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以胃排空延迟和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为主要表现)和内脏高敏感,胃内局部环境影响因素(胃酸和H.pylori),脑肠轴异常(精神心理因素),以及其他受到广泛关注但尚未得到高质量支持证据的因素,如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等。
FD的各种发病机制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一般认为不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与FD的不同症状相关,但各种机制与特定症状之间的具体关系尚不十分明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