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操作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175.00 KB
- 文档页数:29
血小板执行标准
血小板执行标准通常指的是与血小板相关的医学或实验室操作的规范和准则。
这些标准的目的是确保对血小板的处理、测试和使用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学实验的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血小板执行标准中的主要要素:
1.采集和保存:
•规定了采集血小板的方法,包括采血管的选择、采血的技术、血液保存条件等。
2.血小板计数:
•确定了血小板计数的标准化方法,包括使用自动血液分析仪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计数的规程。
3.血小板功能测试:
•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可能需要进行血小板功能测试,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功能。
执行标准应规定测试的方法
和解释结果的标准。
4.血小板成分分离:
•当需要分离血小板用于特定的治疗或实验目的时,标准应规定分离过程的方法,确保纯净度和有效性。
5.质控标准:
•制定了质控的要求,包括使用标准样本进行质控、设立质控图表等,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贮存和运输标准:
•对于采集后的血小板,规定了贮存条件和运输方式,以保持其活性和质量。
7.感染控制:
•对于血小板的采集和处理过程,应制定感染控制措施,以防止血液传播的感染。
8.使用标准:
•当血小板用于患者治疗时,规定了使用血小板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这些标准通常是由医学专业组织、卫生部门或国际卫生组织等机构制定和发布的。
执行这些标准有助于确保血小板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水平。
在实际操作中,医疗机构和实验室应当密切遵循相应的标准和指南。
单采血小板采集操作规程1、目的: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和单采血小板的采集质量。
2、范围:适用于单采血小板的采集。
3、职责:3.1由具有相应资质并经岗位培训合格的医护人员或经培训合格的卫生技术人员承担。
3.2负责采集血小板,血小板质量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3.3负责对献血者的全程护理和献血反应的处理。
4、操作步骤:4.1机采室工作人员接到献血办的机采血小板通知后,献血者的接待实行首问负责制,欢迎献血者参加献血。
4.1.1请献血者出示有效身份证件,严格核对献血者身份证件,在计算机系统献血管理界面查询既往献血记录及体检记录有无淘汰项目。
4.1.2严格遵照《献血者健康征询和体检操作规程》进行单采血小板者的健康征询和体检。
4.1.3体检合格后留取献血者2ml、5ml血样交与检验人员,用于血常规和输血传播性疾病检测。
离心血样标本后观察血浆上清有无乳糜浑浊,如上清清亮透明,则符合采集要求。
4.1.4血常规检测:记录血常规检测的结果,针对血常规不合格的和初检合格的献血者进行反馈。
初检结果不合格的,交专人进行统一反馈。
对初检程序合格的献血者,核对无偿机采献血登记表和血常规检测报告。
血常规检测合格要求:红细胞压积0.36~0.45,PLT≥170×109/L,无其他异常情况。
4.2开始开集前给予献血者葡萄糖酸钙口服液20ml—30ml口服。
4.3管道安装见《MCS+血细胞分离机管道安装操作规程》。
4.4实施采集步骤:4.4.1预冲耗材完成后操作人员再次核对献血者信息,根据该献血者献血参数和采集要求设置献血参数和目标产量,需修改的献血者信息:性别、身高、体重、采前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目标产量2.5ELL(单份)、采集血浆量10 ml、记录采后血小板的数值,献血参数和目标产量可在采集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
4.4.2扎袖带,之后按“CUFF”键,使袖带充气。
4.4.3静脉穿刺根据《血液采集操作规程》中的静脉穿刺部分执行,严格进行穿刺消毒,消毒面积不小于6 cm×8 cm。
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使用操作方法1、平衡室温取出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血小板抗体检测用指示红细胞(固相凝集法)、血小板抗体筛检细胞(冻干粉)放在室温中平衡至室温。
2、检测样本准备将血浆(血清)3000转离心5-10分钟。
3、配制浓缩洗涤液将浓缩洗涤液以1:24比例与蒸馏水混合(满瓶20ML浓缩洗涤液兑480ML蒸馏水)。
4、配制血小板抗体筛检细胞(冻干粉)将冻干粉依比例与生理盐水混合(冻干粉0.5ML与0.5ML生理盐水混合),混合后放置5分钟,使用前轻轻摇匀。
5、标识由包装内取出一条反应板,平衡至室温。
标记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检测样本序号。
6、加血小板向反应板孔中各加入1滴(约50µl)混匀的血小板悬液,轻摇反应板约10秒钟。
7、固着将反应板用平板离心机以50g离心5分钟(专用血小板离心机用程序1)。
8、洗涤将反应板用洗涤液洗3至4次,洗涤过程中轻摇微孔板,然后再轻轻甩掉洗涤液。
最后一次洗涤后将残余液体蘸干。
9、加样先向各孔中加入2滴(100µl)低离子强度溶液,再分别滴加1滴(50µl)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检测样本。
10、孵育将反应孔用封口胶纸封好,轻摇混匀后置湿盒中37℃孵育30分钟(或气浴孵育35至40分钟)。
11、洗涤(同步骤8)反复洗涤5至6次。
12、加指示物立即向上述各孔加入1滴抗人IgG(50µl)和1滴(50µl)混匀的血小板抗体检测用指示红细胞悬液,轻轻振荡混匀。
13、离心将反应板以200g离心5分钟(专用血小板离心机用程序2)。
14、结果判定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阳性反应为指示红细胞黏附在反应孔底部表面,而阴性反应为指示红细胞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聚集于反应孔底部中央,弱阳性反应格局介于两者之间。
血平板计数的操作方法
血小板计数是通过血液学实验室采取的一种常见的检测项目,该检测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以下是血小板计数的操作步骤:
1. 准备所需的材料:手套、无菌试管、无菌血液采集针、无菌乙酰酚、无菌棉球、计数板、显微镜。
2. 穿戴手套并静脉穿刺,将血液采集到无菌试管中。
通常采集的血量为2-5毫升。
3. 用乙酰酚润湿一根无菌棉球,用它紧紧地按住穿刺部位,以防止出血。
4. 打开计数板,将乙酰酚与血液以1:20的比例混合。
确保混合均匀。
5. 用显微镜观察计数板上的小板。
在显微镜下,血小板呈蓝色,有着典型的圆形状。
6. 使用计数器数累积的小板数。
在计数板上选择一个视野,记录每个小方格内的血小板数。
最后,将每个小方格的计数相加,得到总血小板数。
7. 通过乘以稀释倍数并除以计数区域的总方格数,计算出血小板计数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血小板计数之前,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对显微镜、计数板等器材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
血小板输注操作规程目前血小板制品有两种,一是从全血中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二是单采血小板。
当使用的剂量相同时,二者具有相似的止血效果。
临床上血小板输注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或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
一、适应症和相对禁忌证(一)适应证是否要输注血小板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血小板的计数和功能以及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来综合考虑。
根据血小板输注的目的不同,临床上又分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l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输注血小板制品以达到迅速止血目的称为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主要有以下几种临床情况:(1)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血小板减少:这是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适应证,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衰竭,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导致出血;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程度是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的主要依据。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20)×109/L 时,常有自发性出血,多需要进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2)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因库存全血或红细胞中无有功能的血小板,大量输血时会引起稀释性血小板减少。
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可根据患者自体血容量被替换数来推测。
一般来说,输注一个循环血量的血液,患者自体血小板约剩余35%-40%。
虽然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微血管出血,但接受1~2个循环血量的输血很少发生这种情况,只有当继续输血,血小板进一步被稀释而致血小板计数更低时,有出血倾向或伴有出血时才需要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有的患者,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和阿司匹林类药物所致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虽然血小板计数正常,但功能异常。
当这些患者出现威胁生命的大出血时,需要输注血小板以及时控制出血。
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是指通过输注血小板使各种血小板生成障碍患者(如恶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移植等)的血小板计数提高到某一安全水平,防止出血。
临床大部分血小板输注是预防性的,但血小板究竟低到什么程度才需要预防性输注,目前尚无统一的阈值。
血小板计数方法及公式
血小板计数是一种用于测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检测方法,它通常用于诊断和监测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疾病,如血友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血小板计数的方法通常包括手工计数和自动计数两种。
手工计数方法:
手工计数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中的血小板,并使用血液计数室或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在显微镜下,血小板通常呈现为小而圆的细胞片状结构,通过仔细观察和计数来确定其数量。
这种方法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且耗时较长。
自动计数方法:
自动计数是利用血液分析仪器进行血小板计数,这些仪器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血小板的数量。
常见的自动计数仪器包括血细胞计数仪和流式细胞仪,它们通过光学或电子学原理来进行血小板计数。
这种方法速度快、结果准确,但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操作技能。
血小板计数公式:
血小板计数的公式是指用于计算血小板数量的数学公式。
在手工计数中,公式通常为:
血小板计数(每升)= 平均每个小方格内的血小板数× 10,000 × 稀释倍数。
在自动计数中,公式会根据具体的仪器和原理而有所不同,通常是由仪器内部的算法计算得出。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手工计数还是自动计数,都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血小板计数结果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医院检验中心血小板抗体测定(PAIgG,PAIgM,PAIgA)操作规程
(1)试剂
1)鼠抗人IgG多抗 cat NO 0279 蒸馏水复溶后分装,每支50ul,置-30℃贮存
2)鼠抗人IgM多抗 cat NO 0285 同上3)鼠抗人IgA多抗 cat NO 0278 同上4)FITC羊抗鼠荧光单抗 cat NO 0279 按说明书复溶,置-30℃贮存
(2)方法
血小板固定:取富含血小板的血浆0.4ml加1mlTEN缓冲液中。
再取上述稀释血浆0.4ml加等量2%的多聚
甲醛,室温固定15分钟。
洗涤:在已固定的血小板试管中加2mlTEN缓冲液,3000转/分,离心5分钟,洗涤2次。
弃上清液,加TEN
缓冲液0.4ml。
测定:测定管中分别加入IgG、IgM、IgA单抗50ul,将固定血小板50ul分别加入测定管和对照管。
室温
20分钟,用2mlTEN 3000转/分离心5分钟洗涤一
次后,再加0.6mlTEN。
上机:用各自的阴性对照。
阴性对照值在1.0左右,计数1万个血小板。
( 3 ) 参考范围
PAIgG 6.3-20.3%
PAIgM 2.6-14.5%。
使用血小板的流程介绍本文档旨在介绍使用血小板的流程,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血小板进行相关操作。
步骤以下是使用血小板的流程步骤:1.收集血样–准备必要的材料,如采血盒、针头、酒精棉球等。
–按照标准操作程序,从患者的指尖准确、无菌地采集血样。
–将血样转移到采血盒中,加入血小板激活剂,并轻轻摇晃使其混合均匀。
2.离心分离血小板–将采集到的血样密封好,并放入离心机中。
–设置适当的离心参数,如转速和时间。
–开始离心,以分离血浆和血小板。
3.血小板质控–取出离心后的血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试等方法,检测血小板的浓度和功能状态。
确保血小板质量符合要求。
4.使用血小板–针对不同的研究或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血小板使用方法。
常见的使用方式包括:•输注:将血小板输注给需要的患者,以增加其血小板数量。
•培养:将血小板培养在合适的培养基中,用于细胞培养或研究。
•分离:将血小板与其他成分分离,以获得纯净的血小板样品。
•其他:根据具体需求,可以采用其他适当的方法处理血小板。
5.后续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对使用后的血小板残余物进行处理。
可选择丢弃、回收或其他适当的方式进行处理。
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血小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严格遵循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的无菌性。
•使用前后进行质控检测,确保血小板的质量符合要求。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血小板使用方法。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对血小板的保存和处理条件的控制,以保证其有效性。
•在使用后,及时进行后续处理,避免对环境和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总结通过本文档,我们了解了使用血小板的流程。
从收集血样、离心分离血小板、质控、使用到后续处理,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
希望这份指南能够帮助读者正确使用血小板,并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以上是使用血小板的流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医院检验中心血小板糖蛋白测定操作规程CD41 / CD61 (GPⅡb /Ⅲa复合物)CD42a / CD42b(GP Ⅰb / Ⅸ复合物)CD36 / TSP (GPⅣ /凝血酶敏感蛋白)CD31 (GPⅡa)(1)试剂1)CD41 P Cat NO 14162)CD61 F Cat NO 17583)CD42a F Cat NO 17574)CD42b P Cat NO 14175)CD31 F Cat NO 14316)CD36 F Cat NO 07657)TSP P Cat NO 14998)同型对照 F IgG1 / P IgG1(CD42A为IgG 2a F对照)(2)方法1)血小板固定:EDTA K2 抗凝全血500转/分钟,离心3-5分钟。
取富含血小板血浆200μl加入1ml TEN 中,吸取200μ2%多聚甲醛中,室温放置15分钟2)加单抗于下列试管底部<1> CD41 P / CD61 F 各加5μl<2> CD42b P / CD42a F 各加5μl<3> TSP P / CD36 F 各加5μl<4> cd31 F 各加5μl<5> 同型对照10μl必要时加IgG2a f/IgG P 10μl(用于CD42a/CD42b 对照)3)各加固定血小板50μl于上述试管中,室温暗处放置15分钟4)加TEN缓冲液ml于上述各试管中混匀5)在FCM仪上计数10000个以上的血小板,记录各自的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荧光峰值。
(阴性对照控制在0.5%左右)(3)参考范围CD41 87.1 — 100% CD61 92.5 — 100 %CD42a 84.9 — 100% CD42b 92.0 — 100 %CD42a/CD42b 84.1— 100% CD36 73.3 —91.3%CD41 /CD61 92.1 — 100% TSP 61.0 — 78 %CD31。
血小板抗体检测实验操作流程
【实验步骤】
1、试剂盒平衡至室温(18-25℃)
2、将25倍的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稀释成工作液(浓缩洗液与蒸馏水1:24稀释)
3、制备血小板悬液(将冻干血小板复溶后直接使用);
每支加500ul生理盐水→室温静置5分钟后混匀(现用现制备);
1滴(50ul)血小板抗体筛选细胞
10秒钟
5分钟(程序1)
3次
2滴(100ul)低离子强度溶液(紫色液体)
50ul患者样本;阴性对照(绿色)、阳性对照(红色)
℃水浴箱孵育30分钟(气浴35分钟)
5次
1滴(50ul)抗人球IgG
1滴(50ul)指示红细胞
5分钟(程序2)后即可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
1、阳性结果:指示红细胞平铺在反应孔底部表面;若指示红细胞只结合到部分孔底有平铺趋势,细胞外沿有不规则毛刺,并且结合的区域比阴性对照大为弱阳性。
表明患者血清或血浆中含有血小板抗体;或血小板交叉配型不合。
2、阴性结果:指示红细胞在反应孔底部中央形成红细胞聚集或红细胞聚集区出现少许中空形状但聚集区外沿光滑。
表明患者血清或血浆中不含血小板抗体;或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反应格局
-±1+2+3+4+如果结果可疑,或阳性对照和/或阴性对照未出现正确结果,则必须重新检测。
血小板采血操作流程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有关血小板采血操作流程的详细指导,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请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步骤1. 洗手:- 使用温水和肥皂充分洗手,确保双手彻底清洁。
- 干燥双手,可以用纸巾或干净的手巾擦干。
2. 准备:- 检查所需材料的有效期,确保其可靠性。
- 准备一次性手套、针头、采血管、消毒剂、贴片、带子等所需物品。
确保这些物品已经过适当的消毒或灭菌处理。
3. 确认患者身份:- 与患者确认其个人信息,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 根据患者的要求,解释采血过程,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4. 采血点选择:- 确定采血部位,通常在患者的前臂处,以静脉处可见犹如网线细条之地方为佳。
- 选择适当的血管进行采血。
5. 清洁采血部位:- 使用消毒剂(如酒精棉球)在采血部位周围彻底擦拭数次,确保清洁。
6. 打开一次性手套:- 注意不要碰触手套内侧,以防止污染。
- 将手指插入手套,确保手套套好。
7. 采血过程:- 插入针头:用一次性针头以扎入静脉的方式插入患者的皮肤。
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受伤。
- 连接采血管:将采血管连接到针头上,并确保血液能够顺利流出。
- 放松手臂:请患者放松手臂,避免过度动作。
- 等待血液流出:等待血液自动流出,不要用力挤压。
- 塑封管到达一定血浆满量后,松开贴片。
- 抽取足够数量的血液:根据需求抽取足够的血液量。
8. 铲除针头:- 把针头拔出,用消毒棉球轻轻按住针孔,帮助止血。
- 将使用过的针头放入专用的废弃物中,确保安全处理。
9. 丢弃一次性用品:- 将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手套、贴片等)放入垃圾袋中,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标准进行处理。
10. 整理和记录:- 整理采血区域和工作区域,确保清洁和卫生。
- 记录血小板采血的日期、时间和采血量等信息。
11. 再次洗手:- 再次用肥皂和温水洗手,确保彻底清洁。
- 干燥双手,完成操作。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和痛苦感。
- 需要确保操作区域的卫生,并遵守医疗废物处理的相关规定。
PL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简易操作卡1、装机要求:1.1 室内环境要求:22-26℃;安静、无震动设备、电源电压稳定,放置血小板仪的实验室平台稳定结实。
仪器应远离冷、热源或直射阳光;1.2 电源电压为交流220,电压波动小于±10V。
地线接地要求良好地线与零线之间电压应小于交流3伏。
2、开机2.1 仪器:打开仪器背面左侧的电源按钮,仪器自动进行清洗、自检;自检完成后,屏幕上方显示“等待测试。
就绪”字样,此时方可进行检测。
2.2 恒温混匀仪:打开恒温混匀仪背面的电源按钮,将温度设置为25℃。
3、样本准备3.1采血时间:空腹或餐后2小时;3.2 采血注意事项:所用真空采血管应选用Greinar Bio-One公司生产的3.8%枸橼酸钠抗凝真空采血管。
若采血量不足说明采血管漏气,需更换新的采血管重新采样;3.3采血顺序:采血时第一管采集血样用于常规检测或其他项目,将第二管采集血样用于血小板功能检测,避免采血过程中血小板活化。
3.4血样采集后应在2小时内完成检测,不可低温保存,也不可震动,检测前仅仅需要轻揉颠倒混匀即可。
采集的血样可以放在设置为25℃的恒温混匀器中转动混匀。
3.5 采血及仪器工作室内温度不低于22℃,低温条件下采血前采血器材需提前预温后30分钟后方可使用,样本检测前需放置在25℃恒温混匀仪上育温10分钟后方可检测。
3.6 样品需要传递时一定轻拿轻放,避免震荡并注意保持温度不低于22℃。
3.7 其他影响因素:抗血小板药物、外伤手术、妊娠、避孕药、以及一些中成药等均可影响血小板功能水平,检测前应关注。
4、上机检测4.1 检测前,从恒温混匀仪内取出采血管,轻轻上下颠倒混匀5次。
4.2 打开采血管盖,根据检测需要一次性分装到各样品管中(每个样品管0.5ml样本),分装完毕后的样品管如不能立即检测,应分别盖上瓶塞,放置在恒温混匀器上部的保温位中保温,尽快完成检测。
检测前将样品管倾斜呈30°混匀(轻微摇匀5次,切忌猛烈摇晃)。
血小板计数操作流程
血小板计数操作流程概述如下:
1. 标本采集:采集静脉全血样本放入含有抗凝剂(如EDTA-K2)的试管中,轻轻颠倒混匀,避免血细胞破裂。
2. 制备血涂片:将血液均匀滴于载玻片上,制成血涂片,待自然干燥后染色(瑞氏染液或Wright-Giemsa 染液)。
3. 显微镜观察:在显微镜下,选取适当倍数视野,对血涂片进行计数,通常选取大型血小板聚集区至少三个不同视野进行计数。
4. 计算血小板数量:依据所见血小板数目,乘以相应的校正系数(考虑放大倍数、血涂片面积等因素),得出每升血液中血小板总数。
5. 报告结果:根据仪器法或手工计数的结果,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出具血小板计数报告。
现代实验室多采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其流程更为便捷,包括样本加载、自动分析、结果审核及报告生成等步骤。
血小板聚集仪中文操作手册第一章原理和功能介绍一、综述血管损伤后,血小板黏附于血血管的损伤处,聚集、合成前列腺素,释放5-羟色氨、ADP、ATP。
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产物会引起更进一步的聚集。
同时血浆凝固开始、凝血酶产生、纤维蛋白形成和血小板栓子堵塞损伤的血管。
由于细胞膜糖蛋白、细胞内存储颗粒、血小板酶血浆凝血因子缺乏常引起过量出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鼻衄、损伤、擦伤失血过多。
另外,外科手术的患者尽管经常存在血小板功能障碍,但经常到出血不止或术后出血不止才能发现。
在1962年,Born描述了用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改革用比浊计测量富血小板血浆的聚集过程。
这种改变包括:预温37度,搅拌和用记录笔记录一定时间内透过光的变化。
在1977年,Feinman设计了一台仪器,同时测量血小板聚集和ATP释放。
这台仪器利用紫外光测量聚集,在聚集光路的的右侧放置敏感的光度计,通过荧光的产生测量ATP的释放。
在1980年,Cardinal和Flower设计了电阻法测量全血中的聚集,非常小的电流通过两个电极,当电极刚与血接触时,在其表面会附着一层血小板,当聚集剂加入后,更多的血小板会聚集在其表面,引起电阻增加。
电阻法的测量又构成了一台全血荧光聚集仪。
在1984年,Wojenman和Slier设计了一种快速的方法去进行常规实验室的操作。
这种方法就是同时测量聚集和ATP的释放,用血量为5ml,30分钟内完成检测。
这种方法避免富血小板血浆的准备时间。
在1985年johnson创造了一种方法去检测洗涤血小板的钙流,这种方法有利于研究钙离子在血小板聚集中的作用。
二、血小板聚集仪的功能-----定量血小板的功能缺陷:粘附缺陷von Willebrand disease—定量或定性血浆内vWF因子的缺乏,Bernard-Soulier Syndrome-伯-苏综合症(BBS)亦称巨血小板综合症缺乏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Ib)聚集缺陷Afibrinogenemia-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Glanzmann’s Thrombasthenia-苏格茨曼血小板功能不全缺乏膜糖蛋白IIb-IIIa血小板颗粒释放缺陷储存池缺陷(SPD)-致密颗粒内容物缺陷Gray platelet syndrome-α颗粒内容物缺陷(PF4、vWF、血小板反应素、促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花生四稀酸代谢异常血小板膜花生四稀酸释放缺陷环氧化酶缺陷血栓素酶合成缺陷正常颗粒内容物和花生四稀酸代谢途径释放异常胞内钙流缺陷早期反应缺陷-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磷脂酰肌醇代谢对特异诱导剂的受体缺陷或受体受阻(包括巨血小板综合症和血小板无力症)肾上腺素受体缺乏-脊髓增生混乱(MPD)胶原受体缺乏U46,619药物缺陷-血栓素A2类似物血小板凝集活性缺陷-血小板构成凝块的骨架三、原理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相互粘附的过程。
血小板聚集仪中文操作手册第一章原理和功能介绍一、综述血管损伤后,血小板黏附于血血管的损伤处,聚集、合成前列腺素,释放5-羟色氨、ADP、ATP。
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产物会引起更进一步的聚集。
同时血浆凝固开始、凝血酶产生、纤维蛋白形成和血小板栓子堵塞损伤的血管。
由于细胞膜糖蛋白、细胞内存储颗粒、血小板酶血浆凝血因子缺乏常引起过量出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鼻衄、损伤、擦伤失血过多。
另外,外科手术的患者尽管经常存在血小板功能障碍,但经常到出血不止或术后出血不止才能发现。
在1962年,Born描述了用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改革用比浊计测量富血小板血浆的聚集过程。
这种改变包括:预温37度,搅拌和用记录笔记录一定时间内透过光的变化。
在1977年,Feinman设计了一台仪器,同时测量血小板聚集和ATP释放。
这台仪器利用紫外光测量聚集,在聚集光路的的右侧放置敏感的光度计,通过荧光的产生测量ATP 的释放。
在1980年,Cardinal和Flower设计了电阻法测量全血中的聚集,非常小的电流通过两个电极,当电极刚与血接触时,在其表面会附着一层血小板,当聚集剂加入后,更多的血小板会聚集在其表面,引起电阻增加。
电阻法的测量又构成了一台全血荧光聚集仪。
在1984年,Wojenman和Slier设计了一种快速的方法去进行常规实验室的操作。
这种方法就是同时测量聚集和ATP的释放,用血量为5ml,30分钟内完成检测。
这种方法避免富血小板血浆的准备时间。
在1985年johnson创造了一种方法去检测洗涤血小板的钙流,这种方法有利于研究钙离子在血小板聚集中的作用。
二、血小板聚集仪的功能-----定量血小板的功能缺陷:粘附缺陷von Willebrand disease—定量或定性血浆内vWF因子的缺乏,Bernard-Soulier Syndrome-伯-苏综合症(BBS)亦称巨血小板综合症缺乏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Ib)聚集缺陷Afibrinogenemia-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Glanzmann’s Thrombasthenia-苏格茨曼血小板功能不全缺乏膜糖蛋白IIb-IIIa血小板颗粒释放缺陷储存池缺陷(SPD)-致密颗粒内容物缺陷Gray platelet syndrome-α颗粒内容物缺陷(PF4、vWF、血小板反应素、促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花生四稀酸代谢异常血小板膜花生四稀酸释放缺陷环氧化酶缺陷血栓素酶合成缺陷正常颗粒内容物和花生四稀酸代谢途径释放异常胞内钙流缺陷早期反应缺陷-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磷脂酰肌醇代谢对特异诱导剂的受体缺陷或受体受阻(包括巨血小板综合症和血小板无力症)肾上腺素受体缺乏-脊髓增生混乱(MPD)胶原受体缺乏U46,619药物缺陷-血栓素A2类似物血小板凝集活性缺陷-血小板构成凝块的骨架三、原理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相互粘附的过程。
当一定数量的诱导剂存在时,血小板在各种情况下均能发生聚集现象。
因此在富血小板血浆中或全血加入诱导剂即可检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
血小板的聚集依赖钙离子、纤维蛋白原、一个或多个血浆因子及诱导剂的存在,对于不同的诱导剂、不同的诱导剂浓度血小板聚集各异。
在光学法检测血小板聚集时常用ADP、肾上腺素、胶原、瑞氏托酶素等诱导剂进行监测,并为临床诊断提供直接信息。
试剂选择的理论基础:血小板的储存颗粒内含有ADP和肾上腺素,在初级血栓形成时从储存颗粒内释放,诱导进一步的聚集。
实验证明,体外血小板对诱导剂的反应有助于诊断出血性疾患的本质。
血小板内无胶原的存在,但见于血管壁的结缔组织中,所以胶原被认为是第一步聚集或为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的前期因子。
因此体外研究血小板对胶原的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的试剂如:凝血酶、A23187钙离子载体、花生四稀酸、瑞氏托酶素、Ⅷ因子、5-羟色氨也应用于不同目的。
血小板聚集是目前能获得检测血小板功能最有效的实验。
血小板聚集仪能帮助诊断、选择正确治疗方案。
血小板聚集仪在诊断遗传性或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时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对不同诱导剂的反应是诊断血小板功能缺陷的基础。
如下表;四.光学法聚集与电阻法聚集的比较PRP-富血小板血浆全血聚集1.将静脉血1000转/分离心10分钟, 1.用等量盐水稀释获得PRP。
2.离心剩下红细胞3000转/20分获得PPP。
2.加入1000ul稀释的标本到反应杯3.用PPP调整PRP中的血小板数为3X108/ml4.加入500ul标本到反应杯中。
所需时间45分钟所需时间5分钟总结1、电阻法聚集不但可应用于全血,亦可应用于PRP2、电阻法聚集不引起聚集波的震荡,因为在光学聚集中磁棒会干扰光的透过3、电阻法聚集与光学法聚集具有一致性的结果4、在全血中聚集与PRP聚集相比应较慢,这是由于红细胞存在降低了血小板间的相互作用5、全血中血小板会保存更长时间电阻法与光学法特点比较:第二章血小板聚集试剂水用于复溶剂,要求为无离子和保护剂如:乙醇会抑制聚集和释放生理盐水用于复溶剂,要求为无离子和保护剂如:乙醇会抑制聚集和释放collagen-胶原货号:385保存浓度:1mg/ml使用浓度:2μg/ml试剂保存:未开封2-8℃保存至效期开封后的试剂分装稳定期为1个星期2-8℃使用方法:全血标本:2μL的试剂到1ml的样本中,终浓度为2μg/mlPRP:加1μL的试剂到500μL的样本中,终浓度为2μg/ml正常和ATP释放使用的浓度为2-5μg/mlArachidonic Acid:花生四稀酸货号:390成分:99%花生四稀酸和100mg白蛋白保存浓度: 50mM/L使用浓度: 50mM/L试剂的准备:加入1ml的生理盐水到白蛋白内,至少放置15-30分钟直到完全溶解。
花生四稀酸为油滴状物,务必将此试剂沉至瓶底后加入0.7ml溶解的白蛋白,轻轻混合。
复溶后的花生四稀酸悬液应呈奶状并带有小气泡,加入10uL到1mL标本中最终浓度为0.5mM。
试剂使用前一定要充分混匀。
试剂保存:未开封白蛋白:2-8℃保存至效期花生四稀酸:-20℃以下冰冻保存至效期复溶后:1、试剂需分装在-70℃,暗处保存3个月2、-20℃,在暗处冰冻保存1个月工作中保存:在阴暗处2-8℃保存8个小时使用方法:全血标本:加10μL的试剂到1ml的样本中,终浓度为0.5mM PRP:加5μL的试剂到500μL的样本中,终浓度为0.5mM正常聚集和ATP释放花生四稀酸的最终浓度为0.5-1.0mM。
Ristocetin:瑞氏托霉素货号:396保存浓度: 125mg/mL使用浓度:1mg/ml试剂保存:未开封:2-8℃保存至效期复溶后:-20℃的分装冻存3个月试剂的准备:加入0.5ml蒸馏水所获得的最终浓度为125mg/ml,复溶试剂时不能摇晃试剂和颠倒混合试剂。
使用方法:全血标本:加8μL的试剂到1ml的样本中,终浓度为1mg/ml PRP:加4μL的试剂到500μL的样本中,终浓度为1mg/mlADP:ADP :二磷酸酰苷货号:384成分:2.5mg的二磷酸酰苷保存浓度:1mM使用浓度:10uM试剂保存:未开封0℃以下保存至效期复溶后:1、试剂需分装在-70℃,保存一年或至效期工作中保存:2-8℃保存8个小时试剂准备:加入3ml的生理盐水得到ADP试剂瓶中,充分混合后,转移至一较大玻璃容器内,再加入2ml生理盐水,充分混匀。
使用方法:全血标本:加10μL的试剂到1ml的样本中,终浓度为10uM。
正常聚集和ATP释放在全血标本中的最终浓度5-20μMPRP:加5μL的试剂到500μL的样本中,终浓度为10uM。
正常聚集和ATP释放在PRP标本中的最终浓度5-10μMThromin –凝血酶货号:386储存浓度:10U/ml使用浓度:1Unit试剂保存:未开封:0℃以下冻存至效期复溶后:-70℃保存3个月工作中保存:2-8℃24小时试剂准备:加入1毫升生理盐水所获得的浓度为10 U/ml使用方法:全血标本:加100μL试剂到1ml样本中,终浓度为1 U/mlPRP:加50μL试剂到500μL样本中,终浓度1U/ml正常ATP释放使用凝血酶的浓度为1U/mlEpinephrine :肾上腺素货号:393储存浓度:10mM/1mM使用浓度:50μM/10μM试剂保存:未开封:2-8℃保存至效期复溶后:-70℃分装避光冻存3个月工作中保存:2-8℃8小时,避光试剂准备:加入5毫升去离子水,做全血检测使用。
用生理盐水做1:10稀释保存,做PRP检测使用使用方法:全血标本:加5μL试剂到1ml样本中,终浓度为50μM。
正常聚集和ATP释放在全血中的浓度为50μMP RP:加5μL1:10稀释的试剂到500μL样本中,终浓度1μM。
正常聚集和ATP释放在PRP中的浓度为5-10μM CHRONO—LUME Reagent 荧光试剂货号:395成份:0.2mg荧光素、22,000units 荧光素酶、硫化镁、血清白蛋白、稳定剂和缓冲液储存浓度:0.2mg荧光素加22,000units 荧光素酶/1.25ml使用浓度:2μM/L荧光素/荧光素酶/1.25ml水试剂保存:未开封:0℃以下冻存至瓶上效期复溶后:-20℃保存30天工作保存:2-8℃避光8小时试剂准备:加入1.25ml的蒸馏水,轻轻转动混合,使用前至少放置20分钟,直到试剂完全溶解使用方法:稀释式全血样本:加入100μL的试剂到900μL的稀释/全血标本中测量ATP 的释放PRP:加入50μL的试剂加入到450μL的PRP中检测ATP的释放CHRONO—LUME ATP Standard ATP标准品货号:387成分:冰冻5、-三磷酸酰苷储存浓度:2μmol使用浓度:2nmol试剂保存:未开封:0℃以下冻存至效期复溶后:-20℃冻存两周工作中保存:2-8℃24小时试剂准备:加入5ml的生理盐水得到浓度为2μmol标准中至稳定使用。
使用方法:稀释/全血:5μL试剂到1ml标本中,终浓度为2 nmolPRP:5μL试剂到500μL的PRP中,终浓度为2 nmol试剂用量如下表:编号试剂名称储存浓度最终浓度全血试剂量PRP试剂量全血聚集标本量(test)PRP聚集标本量(test)参考值(ohm)390 花生四稀酸50mM 0.5mM 10ul 5ul 1.0ml 0.5 ml 11±3 396 瑞氏托酶素125mg/ml1.0mg/ml 8ul 4ul 1.0ml 0.5 ml 12±3 384 ADP 1mM 20uM 20ul 10ul 1.0ml 0.5 ml 9±4 386 凝血酶10U/ml 1unit 100ul 50ul 1.0ml 0.5 ml -----393 肾上腺素10mM/1mM 50uM/10uM5ul 5ul 1.0ml 0.5 ml -----第三章标本的收集全血标本的要求:将静脉血与3.2%或3.8%枸橼酸钠按9:1混合(除肾上腺素外),若使用肾上腺素作为诱导剂建议标本的采集抗凝剂使用为1.5%的枸橼酸钠和2U/ml肝素,比例为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