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食品品质分析之小麦和面粉检验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国好粮油挂面检测标准中国好粮油挂面是国内一种重要的粮食制品,其检测标准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从挂面的原材料、加工工艺、产品标签及质量要求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好粮油挂面的检测标准。
首先,挂面是由小麦制成的主食之一,其主要原材料是小麦粉。
检测标准需要确保原材料的品质安全和合格。
小麦粉的检测项目包括水分、面筋度、粗蛋白、筋力指数、泛酸值等。
水分是判断小麦粉是否潮湿的指标,过高的水分可能导致面粉发霉、变质。
面筋度和粗蛋白是判断面粉蓬松韧性的重要指标,它们直接影响挂面的口感和质地。
筋力指数则表明小麦粉的黏性和延展性,是判断面条弹性好坏的指标。
泛酸值是判断小麦粉质量的重要依据,高泛酸值可能暗示面粉发酸,降低挂面的口感和品质。
其次,挂面的制作过程也需要严格把控。
挂面的加工工艺一般包括制粉、和面、延展和烘干等环节。
制粉需要使用专业的面粉加工设备,确保小麦粉的纯净度和加工效果。
和面过程需要控制水粉比,确保挂面的韧性和口感。
延展过程需要采用适当的工艺和设备,确保挂面的形状和长度一致。
烘干过程需要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时间,确保挂面内部受热均匀,保持挂面的良好口感。
此外,产品的标签信息也是检测标准的重要部分。
产品标签上需要包含挂面的品牌、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以便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基本情况。
同时,产品标签上还需要标明挂面的营养成分和食用方法等,帮助消费者选择和使用。
最后,挂面的质量检测要求是检测标准的核心部分。
其中,挂面的外观、色泽、气味、滋味等方面是最直观的检测项目,需要确保挂面的色泽鲜艳、光滑、无异味。
另外,挂面的水分含量、灰分含量、过氧化值、酸挥发物等也是重要的检测项目。
水分含量和灰分含量是判断挂面保存期限和品质的重要指标,过高的含量可能会导致挂面变质。
过氧化值和酸挥发物则是判断挂面氧化程度和新鲜度的重要依据。
总结而言,中国好粮油挂面的检测标准包括原材料的品质、加工工艺、产品标签和质量要求等多个方面。
1.全面客观地研究与评定其品质变化的一门学科。
2.粮油品质检验的性质:①是粮食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②是开展粮油及其加工品质量管理的主要技术手段③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术④具有多样性,系统性,灵活性和发展性⑤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又具有高度统一性3.粮油品质检验涉及的主要环节有粮油收购,销售,调运,储藏,加工等4.粮油收购、销售、调运环节检验的目的:①为粮油定等作价提供依据②为更好的贯彻优质优价的价格政策提供依据5.粮油轮入环节检验的目的:①判定粮油是否符合储备粮油的入库质量标准②检查粮油的新陈程度以及储存品质指标是否适宜储存③为粮食分类储存提供科学依据6.粮油储存时定期检验:①探索粮食储存指标的变化规律,指导科学储粮②为“推陈储新适时轮换”提供科学依据不定期检验:探查局部粮情异常的原因。
7.粮油轮出时检验的目的:①检测粮油的综合品质②对储存期间曾经使用的熏蒸剂进行残留检测,看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是否能投放市场8.粮食:以收货成熟果实为目的,经去壳,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为人类基本粮食的一些作物。
9.粮食根据领域和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原粮、成品粮、混合粮、贸易粮;根据化学成分的含量及用途分为:谷类、豆类、油料、薯类10.稻谷的分类:按品种分为籼稻,粳稻;按生长期分为早稻、中稻、晚稻;按淀粉性质分为粘稻和糯稻。
国家标准按其收获季节粒形,粒质分为:⑴早籼稻:生长期较短,收获期较早,米粒腹白较大,角质部分较少⑵晚籼稻:生长期较长,收获期较晚,米粒腹白较小或无⑶籼糯稻:糙米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米粒乳白色,不透明,粘性大⑷粳糯稻:椭圆形,米粒乳白色,不透明,粘性大⑸粳稻谷:长椭圆形,粘性较大胀性较小11.小麦的分类:按播种期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按皮色分为红皮麦和白皮麦;按硬度指数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不低于60为硬质,不高于45为软质)。
国标按皮色硬度指数分为:⑴硬质白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色的麦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数不低于60⑵软质白小麦:. 不高于45⑶硬质红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数不低于60⑷软质红小麦:不高于45⑸混合小麦:不符合上述规定的小麦12.玉米的分类:按粒色分为黄玉米和白玉米;按生育期长短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按用途分为食用,饲用和食饲兼用。
粮油食品品质分析——小麦和面粉的检验一、小麦概述(一)小麦的分类小麦的类型通常按以下三种方法分类:1、按播种季节分: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冬天播种第二年夏季收获的小麦称为冬小麦;春天播种当年收获的小麦叫春小麦,春小麦籽粒两端较尖,腹沟较深,皮层较厚,出粉率较低。
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2、按皮色分:分为白皮小麦和红皮小麦白皮麦呈现黄白色或乳白色、皮薄,胚乳含量多,出粉率较高;红皮麦呈深红或红褐色,皮较厚,胚乳含量少,出粉率较低。
3、按胚乳结构呈角质或粉质多少来分: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
角质(胚乳结构紧密,呈半透明状)占粮粒横截面1/2以上的籽粒,称角质粒,含角质粒50%以上的小麦称硬质小麦。
角质不足粮粒横断面1/2的籽粒,称粉质粒,含粉质粒50%以上的小麦,称为软质小麦。
硬质小麦蛋白质含量高,面粉面筋含量多,延伸性和弹性好,适于做馒头、面包等发酵食品,相反软质粒小麦磨出的面粉只适于生产饼干、糕点等食品。
北方冬麦以白硬为主,南方冬麦以红硬为主(二)小麦的籽粒结构及营养物质分布1、小麦的籽粒结构小麦籽粒由皮层、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小麦籽粒各组成部分质量比例2、与面粉加工相关的结构部位①小麦腹沟:腹沟是小麦籽粒的一大特点。
这条腹沟使小麦的清理和去皮变得困难,增加了制粉的难度。
②糊粉层:小麦的外皮共分六层,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外果皮、内果皮、种皮、珠心层、糊粉层,外面五层含粗纤维较多,营养少,难以消化。
最里一层是糊粉层,约占麦皮重量的40-50%,比其他皮层有较丰富的营养价值,粗纤维含量较少。
因此在生产低质量面粉时,应尽量将糊粉层磨入粉中。
但由于糊粉层中尚有部分不易消化的纤维素,五聚糖和很高的灰分,因此在生产优质面粉时,不宜将它磨入粉中。
③胚乳:胚乳是磨制面粉的基本部分在正常麦粒中,胚乳约占全粒重量的80%左右。
它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约占胚乳的78%,还有少量蛋白质。
胚乳含纤维极少,灰分低,易为人体消化吸收,是麦粒中生产面粉的主要部分。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粮油面粉特性测试,了解面粉的基本性质,包括粉质特性、蛋白质含量、吸水率、面筋含量等,从而为后续的面粉加工、食品制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面粉的特性受小麦品种、产地、加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实验可以测定面粉的粉质特性、蛋白质含量、吸水率、面筋含量等指标,从而评估面粉的品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小麦面粉、蒸馏水、淀粉酶、碘液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电子粉质仪、显微镜、滴定管、烧杯、试管等。
四、实验方法1. 粉质特性测试- 将面粉与蒸馏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制成面团。
- 将面团放入电子粉质仪中,进行粉质特性测试,记录峰值时间、稳定时间、形成时间等指标。
2. 蛋白质含量测定-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面粉中的蛋白质含量。
- 称取一定量的面粉,加入浓硫酸和催化剂,加热消解,使蛋白质转化为可溶性物质。
- 将消解液用蒸馏水稀释,用碘液滴定,根据消耗的碘液量计算蛋白质含量。
3. 吸水率测定- 称取一定量的面粉,加入蒸馏水,搅拌均匀,制成面团。
- 将面团放入吸水率测定仪中,记录吸水率。
4. 面筋含量测定- 将面粉与蒸馏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制成面团。
- 将面团放入面筋测定仪中,记录面筋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粉质特性- 本实验测得的面粉粉质特性指标如下:| 指标 | 数值 || ------------ | ------ || 峰值时间(s) | 3.5 || 稳定时间(s) | 8.2 || 形成时间(s) | 2.3 |- 结果表明,本实验所用的面粉具有良好的粉质特性,适合用于制作面包、面条等食品。
2. 蛋白质含量- 本实验测得的面粉蛋白质含量为13.5%。
- 结果表明,本实验所用的面粉蛋白质含量较高,有利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3. 吸水率- 本实验测得的面粉吸水率为60%。
- 结果表明,本实验所用的面粉吸水率适中,有利于面团的形成和加工。
小麦面粉的品质检测与标准制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它涉及到从原粮进货到最终产品的一系列环节,以确保面粉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以下是对小麦面粉品质检测与标准制定的详细回答:一、检测内容1. 外观检测:观察面粉的颜色、颗粒大小和均匀度,以确定其新鲜度和品质。
2. 水分检测:测量面粉中的水分含量,以确保其储存和加工的稳定性。
3. 蛋白质含量检测:蛋白质是面粉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其含量影响面粉的筋度、弹性和烘焙性能。
4. 脂肪酸检测:面粉中的脂肪酸含量可能影响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5. 矿物质检测:面粉中的矿物质对食品的营养价值和质量有影响。
6. 微生物检测:检查面粉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如真菌和细菌,以确保食品安全。
二、标准制定1. 品质标准:根据国家标准,面粉的品质应根据其蛋白质、脂肪酸、矿物质等成分进行分级。
例如,特等面粉应具有高蛋白质、低矿物质和良好的加工性能。
2. 卫生标准:面粉的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应符合卫生标准,以避免微生物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
3. 添加剂标准:规定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种类和用量,以确保面粉的质量和安全性。
4. 包装和储存标准:规定面粉的包装方式、储存条件和期限,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5. 检测方法标准:制定科学、准确的检测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三、实施与监管1. 建立完善的品质检测体系,包括抽样、检测、记录和报告等环节,确保检测过程的规范化和准确性。
2.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监管面粉生产和销售环节,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
3. 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认识,加强社会监督,促进面粉产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小麦面粉的品质检测与标准制定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和要素的过程,需要相关部门、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以确保食品安全、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面粉的测定与分析面粉的品质特性是小麦粉的理化特性、面团的物理特性、面粉食用品质特性及其他特性的总和。
面粉的品质特性一般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原料小麦的品质特性。
因此原料小麦在加工过程中要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这些因素中有机械的、物理的,也有化学的,这些因素对面粉品质特性的影响有时是不可忽略的。
一、面粉的理化特性(一)色泽和加工精度小麦粉的加工精度即小麦在制粉工艺中的去皮程度,一般加工精度愈高、粉色愈好、麸星愈少,其直观评定通常以粉色、麸星的比较来衡量。
小麦面粉的色泽简称粉色,是指面粉颜色的深浅、明暗,它是面粉划定等级的基本项目。
正常的面粉色泽为白色或乳白色。
在储藏过程中,由于空气的氧化作用,面粉的白度将增加。
面粉粉色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一是面粉等级。
不同等级的面粉,其中的麸星比例是不同的。
面粉等级越低,麸星比例越大,粉色越差。
面粉等级越高,麸星含量越少,面粉的色泽就越好。
实际上,麸皮中的色素并非面粉本色,但却直接影响面粉色泽的明暗。
二是胚乳本身的颜色。
小麦胚乳中含有一种橘黄色素,它会转变成为商品面粉的淡黄色,当然,这种淡黄色不仅与叶黄素、叶黄素酯、胡萝卜素及某些天然物质的数量有关,还与这些物质被添加剂漂白程度有关。
三是小麦的软、硬红白品种。
通常软麦的粉色好于硬麦的粉色,白麦的粉色优于红麦的粉色。
四是面粉的粗细度。
面粉研磨得越细,越显现出亮色。
这是由于每一粉粒产生的暗影降低了粉粒发光的效果。
五是小麦加工前外来物的污染和黑穗病孢子等的存在。
此外面粉的水分含量对面粉粉色也有影响。
水分含量越低粉色越亮。
面粉粉色的测定方法有五种:干法、湿法、湿烫法、干烫法和蒸馒头法。
但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其结果容易受操作者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常常造成人为误差,并且没有数量概念,对粉色差异较小的面粉难以分辨。
利用白度仪测定面粉的白度是一种反映面粉色泽的有效方法,目前这种方法已被国内外广泛使用。
粮油食品品质分析——小麦和面粉的检验一、小麦概述(一)小麦的分类小麦的类型通常按以下三种方法分类:1、按播种季节分: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冬天播种第二年夏季收获的小麦称为冬小麦;春天播种当年收获的小麦叫春小麦,春小麦籽粒两端较尖,腹沟较深,皮层较厚,出粉率较低。
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2、按皮色分:分为白皮小麦和红皮小麦白皮麦呈现黄白色或乳白色、皮薄,胚乳含量多,出粉率较高;红皮麦呈深红或红褐色,皮较厚,胚乳含量少,出粉率较低。
3、按胚乳结构呈角质或粉质多少来分: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
角质(胚乳结构紧密,呈半透明状)占粮粒横截面1/2以上的籽粒,称角质粒,含角质粒50%以上的小麦称硬质小麦。
角质不足粮粒横断面1/2的籽粒,称粉质粒,含粉质粒50%以上的小麦,称为软质小麦。
硬质小麦蛋白质含量高,面粉面筋含量多,延伸性和弹性好,适于做馒头、面包等发酵食品,相反软质粒小麦磨出的面粉只适于生产饼干、糕点等食品。
北方冬麦以白硬为主,南方冬麦以红硬为主(二)小麦的籽粒结构及营养物质分布1、小麦的籽粒结构小麦籽粒由皮层、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小麦籽粒各组成部分质量比例2、与面粉加工相关的结构部位①小麦腹沟:腹沟是小麦籽粒的一大特点。
这条腹沟使小麦的清理和去皮变得困难,增加了制粉的难度。
②糊粉层:小麦的外皮共分六层,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外果皮、内果皮、种皮、珠心层、糊粉层,外面五层含粗纤维较多,营养少,难以消化。
最里一层是糊粉层,约占麦皮重量的40-50%,比其他皮层有较丰富的营养价值,粗纤维含量较少。
因此在生产低质量面粉时,应尽量将糊粉层磨入粉中。
但由于糊粉层中尚有部分不易消化的纤维素,五聚糖和很高的灰分,因此在生产优质面粉时,不宜将它磨入粉中。
③胚乳:胚乳是磨制面粉的基本部分在正常麦粒中,胚乳约占全粒重量的80%左右。
它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约占胚乳的78%,还有少量蛋白质。
胚乳含纤维极少,灰分低,易为人体消化吸收,是麦粒中生产面粉的主要部分。
④胚:胚位于小麦籽粒背部的下端,胚中含有一定数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等,把它磨入粉中,会增加面粉的酸度,不适宜长期保管,黄色的脂肪还会影响粉色,因此,在磨制高等级粉时,不宜将胚磨入面粉。
但其实麦胚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可在生产过程中将其提出加以利用(如小麦胚芽油)。
二、小麦的加工流程(一)麦路——原粮小麦经一系列的处理达到入磨净麦要求的整个过程麦路流程:小麦清理流程中进行筛选、风选、密度去石和磁选等除杂方法及设备与清理水稻中杂质的过程基本相同,但由于制粉工业的特殊性,进入制粉流程的整粒小麦,虽清除了绝大部分杂质,但麦粒表面尚未达到理想的干净程度,仍附有可能污染成品面粉的微粒,所以在小麦入磨之前必须将粘附在表皮上,麦沟中的泥砂、尘土、有害微生物等污染较彻底地清除,称为小麦的表面清理流程,主要包括打麦、洗麦两个工序。
此外,为了在制粉工序中麦皮更易完整脱除,面粉更易与种皮分离,并磨制成粉,还需进行润麦等小麦的水分调节工序;为了得到各种筋性、各种用途的面粉,在制粉时还需进行硬质、粉质、白麦、红麦等不同品质小麦的搭配使用,以提高各种小麦的利用价值,获得良好的商业价值。
以上,就是麦路的全部过程,为后续的粉路打下良好的基础1、打麦(1)目的:打下麦粒表面的各种附着物(2)设备:打麦机工作原理:打麦机的主要工作构件是高速旋转的打板和耐磨的工作圆筒表面。
在打板与圆筒之间形成环形的工作区,打板与圆筒之间的间距即工作间隙,进入工作间隙的麦粒受到一定强度的打击、碰撞、可振落粘附在其表面的杂质,2、洗麦(1)目的:洗去麦粒的表面的污染物(2)设备:去石洗麦机工作原理:根据物料的比重、大小形状不同来分离杂质,比重小于水的颗粒上浮,因而一些病粒可以分离出去,比重大于水的颗粒下沉(和麦粒大小相似的石子称为比肩石,其与麦粒的沉降速度不同),从而将小麦和砂石分离的目的。
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绞龙翻滚洗去麦粒的表面污染物。
洗麦过程还可增加小麦的水分,对于含水量低的小麦,起润水作用。
3、配麦:配麦法生产专用粉是根据目标专用粉的关键品质指标(如蛋白质、淀粉的含量和质量等)要求,将不同品质的小麦按一定比例搭配加工,以实现目标专用粉的品质要求。
既可以实现品质互补,又可以降低成本。
4、润麦(1)目的:在于调整小麦水分,使其适合于制粉工艺的要求,获得良好的工艺效果。
(2)作用:①使小麦皮层韧性增加,在研磨过程中,便于保持麸皮完整,以刮净麸片上的胚乳,有利于保证面粉的质量及提高出粉率。
②使麦粒皮层与胚乳先后吸水膨胀,,由于膨胀率不同而产生位移,减弱皮层与胚乳间的结合力,便于皮层与胚乳分离③胚乳中所含的淀粉和蛋白质由于吸水速度不同,引起两者颗粒间产生位移,使胚乳结构变得松散,强度降低,易于磨细成粉,有利于降低动力消耗。
(3)步骤:一般经过着水和润麦两个步骤,小麦着水后的润麦时间一般为18-24小时。
(二)粉路——利用研磨、筛理、清粉等设备,将净麦的皮层与胚乳分离,并把胚乳磨细至粉,制成成品面粉的过程。
在粉路中,小麦要进过多次研磨和清理,所以同一个工序要进行多道反复处理,由多个进行同一处理工序的设备组成的工艺体系称为系统,粉路从大的工艺工序上分为研磨、筛理、配粉三个系统。
1、研磨系统:将胚乳和皮层分离并将胚乳研磨成粉一般设置皮磨、心磨、渣磨三个系统。
皮磨和心磨是其中的两个基本系统。
目前由于工艺改进,常将清粉系统也囊括其中。
(1)皮磨系统:剥开小麦,在保证皮层不过度破碎的前提下,逐道刮净皮层上的胚乳,提取胚乳粒(麦心)。
(2)清粉系统:分离皮磨和渣磨系统中颗粒大小及质量不一的混合小麦粉物料,利用风、筛等设备将纯净的麦心和略带麸皮的麦心(麦渣)分开,提取出较纯净的胚乳颗粒,送入心磨系统,并吸走部分麸皮。
(3)心磨系统:将来自于皮磨、清粉、渣磨系统的较纯净的胚乳粒,逐道研磨成具有一定细度的面粉,并提出麸屑。
(4)渣磨系统:对前中路提供(皮磨和清粉系统)的连麸胚乳粒进行轻研,使麸皮与胚乳分开,再经过清粉系统分离出纯净的胚乳送往心磨制粉,带有麸皮的麦心仍送往渣磨系统处理。
这种出粉的位置重心在心磨系统,通过心磨、清粉、皮磨系统的反复交叉运行,改善面粉的质量,提高高等级面粉的出粉率,配以打麸机、刷麸机、松粉机等辅助配备,常用于生产高质量的面粉,并有较高的出粉率。
称为“轻研细分”,这种制粉方法是目前国内外较常使用的方法。
2、筛理系统:物料每经过一道磨粉机(主要是心磨)后,即须筛理一次。
研磨后得到的是混合物(麸皮、麦渣、麦心及面粉),须筛出面粉,其他混合物再经清粉系统分离后送往不同研磨系统处理(清粉系统其实也是筛理系统的一部分)。
3、配粉系统:将不同面粉分别存放,再按一定比例搭配、添加和混合配制成各种不同用途的成品面粉。
三、小麦品质检验1.小麦子粒品质①千粒重:千粒重反映子粒的大小和饱满程度。
千粒重适中的小麦子粒大小均匀度好,出粉率较高;我国小麦一般的千粒重为17-41克。
②容重:指每升小麦的绝对质量。
与子粒的形状、大小、饱满度、整齐度、腹沟深浅、水分等多种因素有关。
容重大的小麦出粉率较高。
我国一般的净麦容重在705-810克/升。
③子粒形状:子粒形状越接近圆形,磨粉越容易,出粉率越高。
④腹沟深浅:腹沟深的子粒,皮层比例较大,易沾染杂质,加工中难于清理,会降低出粉率和面粉质量。
⑤种皮颜色:白皮小麦一般皮层较薄,出粉率较高。
我国居民对白皮小麦有习惯性偏好。
2、小麦的制粉特性①出粉率:指单位重量子粒所磨出的面粉与子粒容重之比。
容重与出粉率关系密切,容重高,胚乳组织致密,子粒饱满整齐,出粉率高(如硬质小麦)②面粉灰分:灰分是矿质元素、氧化物等占面粉的百分含量,是面粉精度的重要指标。
子粒外层灰分多于内部,在磨粉时,糊粉层常伴随麸皮一起进入面粉中,在增加出粉率的同时,也增加了灰分含量。
③白度:指小麦面粉的洁白程度,是磨粉品质的重要指标。
白度与小麦类型(红、白、软、硬)、面粉粗细度、含水量有关。
在制粉过程中,小麦心粉在制粉前路提出,色白,灰分少,质量高,后路出粉的粉色深,灰分多。
四、小麦粉品质检验小麦粉国家标准(GB1355-86)所列的质量指标有:加工精度、灰分、粗细度、面筋质、含砂量、磁性金属物、水分、脂肪酸值、气味和口味等。
不同等级面粉的差别主要在加工精度和灰分指标方面。
1、加工精度:加工精度是小麦粉定等分级的基础项目。
(1)判定指标:小麦粉的加工精度通常以粉色、麸星来表示。
粉色是指小麦面粉颜色的深浅;麸星是指小麦面粉中麸皮含量,即面粉中所含麸皮的程度。
(2)影响粉色、麸星的因素:影响粉色、麸星的因素很多,粉色受小麦品种、皮色、粒质、含杂、加工工艺以及面粉储藏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e.g.加工精度:加工精度高,麸星少,粉色较白,但出粉率低。
反之,麸星含量多,则粉色加深,加工精度低,其出粉率高;小麦性质:通常软质小麦粉的粉色比硬质小麦粉的粉色稍淡;种皮的颜色:红色较白皮小麦粉的粉色深。
(3)粉色和麸星的关系(同一品种小麦):麸星含量低,粉色较白;麸星含量高,粉色较深‘但是粉色深,其麸星含量不一定高,小麦粉中麸星含量的多少取决于加工精度,加工精度高,麸星含量低,加工精度低,麸星含量高。
(4)测定方法:有搭粉板法、白度计法及蒸馒头法。
其中搭粉板法又分为干法、湿法、湿烫法、干烫法。
以干、湿烫法为仲裁方法。
湿烫法对比粉色,干烫法对比麸星。
1)搭粉板法:<1> 仪器和用具:搭粉板、粉刀<2> 操作方法:①干法:Ⅰ、取标准样品:用洁净粉刀取少量标准样品置于搭粉板上,用粉刀压平,将右边切齐。
Ⅱ、取试样:取少量试样置于标准样品右侧压平,将左边切齐,用粉刀将试样慢慢向左移动,以便使试样与标样相连接。
Ⅲ、用粉刀把两个粉样紧紧压平(注意:标准与试样不得互混),打成上厚下薄的坡度(上厚约6mm,下边与粉板拉平),切齐各边,刮去标样左上角,对比粉色麸星。
②湿法将干法检验过的粉样,连同搭粉板倾斜插入水中,直至不起泡为止,取出搭粉板,待粉样表面微干时,对比粉色、麸星。
③湿烫法将湿法检验过的粉样,连同搭粉板倾斜插入刚停止加热的沸水中,约经1min取出,用粉刀轻轻刮去粉样表面受烫而浮起的部分,对比粉色、麸星。
④干烫法先按干法打好粉板,然后连同粉板倾斜插入刚停止加热的沸水中,约经1min取出,用粉刀轻轻刮去粉样表面受烫浮起部分,对比粉色、麸星。
2)白度计法:白度是指小麦粉的白净程度,可以间接反映加工精度,方法是以氧化镁白色作为标准白色,读数在0~110。
通常百度越高,加工精度越好。
只是白度与加工精度没有法定的对应关系规定,加工企业可做为工艺指标自行掌握。
3)蒸馒头法:将标样与试样分别用同样的方法做成馒头。
<3> 检验结果的表示方法:粉色:①同于标样;②暗于标样或甚暗于标样;③好于标样;麸星:①同于标样;②次于标样;或③好于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