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噬菌体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19
1.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试验,格里菲思推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
2.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的体外转化试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
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4.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自主学习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1.格里菲思转化试验(体内转化)。
(1)原理:S型细菌可以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过程:①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②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③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④注射S型死细菌+R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3)结论:S型死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使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使小鼠死亡。
2.艾弗里转化试验(体外转化)。
(1)过程:①S型细菌――→分别DNA+R型细菌→R型细菌+S型细菌;②S型细菌――→分别蛋白质+R型细菌→R型细菌;③S型细菌――→分别荚膜多糖+R型细菌→R型细菌;④S型细菌――→分别DNA+DNA酶+R型细菌→R型细菌。
(2)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把握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1)标记大肠杆菌: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培育基中培育大肠杆菌,获得分别含35S和32P的大肠杆菌。
(2)标记T2噬菌体:用分别含35S和32P的大肠杆菌培育T2噬菌体,得到DNA 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
(3)对比试验:用分别含35S和32P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4)同位素检测:对两组大肠杆菌培育液进行离心检测。
3.结果:35S标记的T2噬菌体离心后,上清液中放射性高;32P标记的T2噬菌体离心后沉淀物中放射性高。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掌握肺炎双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重、难点) 2.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及结论。
(重、难点) 3.理解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
知识点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学生用书P41]阅读教材P43~P441.肺炎双球菌的特点种类S型细菌R型细菌项目菌落表面光滑表面粗糙菌体毒性有毒性无毒性2.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的实验(1)原理:S型细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实验过程及现象(3)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3.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的实验(1)原理:只有加入DNA时,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
(2)过程(3)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1.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项目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培养细菌在小鼠体内体外培养基实验对照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照S型细菌各组成成分的作用进行对照巧妙构思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发生了转化将物质提纯分离后,直接、单独地观察某种物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实验结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联系(1)所用材料相同;(2)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3)两个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2.实验拓展分析(1)在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活性。
(2)转化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
(3)在转化实验中,使小鼠致死的是S型细菌,不是S型细菌的DNA。
1.(2019·菏泽高一检测)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能在死亡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①有毒的R型活细菌②无毒的R型活细菌③有毒的S型活细菌④无毒的S型活细菌A.①④B.②③C.③D.①③[答案]B2.(2019·北京延庆高一期末)下图表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DNA酶的作用是水解S型菌的DNAB.结果1中S型肺炎双球菌占绝大多数C.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结果2中全部为R型肺炎双球菌[解析]选B。
江阴市山观中学必修2总复习第3章基因的本质一、单选题1.如果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当它侵染到细菌体内后,经多次复制,所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A.不含32P B.含少量32P C.含大量32P D.含少量35S2.一条染色体含有一条双链DNA分子,那么一条染色单体含有()A.1条双链DNA分子 B.1条单链DNA分子 C.2条双链DNA分子 D.2条单链DNA分子3.DNA分子能够自我复制的结构基础是()A.DN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B.连接两条链的碱基有互补配对能力C.磷酸和脱氧核糖交互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D.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4.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 ( )A.DNA B.RNA C.DNA和RNA D.DNA或RNA5.实验室内模拟生物体DNA复制所必须的条件是下列的哪几个①酶②游离的脱氧核苷酸③ATP④DNA分子⑤mRNA⑥tRNA⑦适宜的温度⑧适宜的酸碱度()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⑦ C.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⑦⑧6. 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C+G)=a,则其互补链和整个分子中该比值为()A.a和1B.1/a和1C.1 和aD.1-1/a 和17.某双链DNA分子共有含氮碱基1400个,其中一条单链上A+T/C+G =2/5.问该DNA分子中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A.150B.200C.300D.4008.在含有4种碱基的DNA区段,有腺嘌呤a个,占该区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 )A.b≤0.5B.b≥0.5C.胞嘧啶为a﹙1/2b -1)D.胞嘧啶为b﹙1/2a -1)9.假定某大肠杆菌含14N的DNA分子的相对分子量为a,若将其长期培养在含15N的培养基中,得到含15N的DNA,相对分子量为b,现在将含15N的DNA分子大肠杆菌再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那么,子二代DNA的相对分子量平均为()A.(a+b)/2B.(3a+b)/4C.(2a+3b)/2D.(a+3b)/410.分析一个DNA分子时,发现30%的脱氧核苷酸含有腺嘌呤,由此可知该分子中一条链上鸟嘌呤含量的最大值可占此链碱基总数的 ( )A.20% B.30%C.40% D.70%11.某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含胞嘧啶m个,则该DNA分子复制3次,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7(a-m) B.8(a-m)C.7(1/2a-m) D.8(2a-m)12.下面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每个双链DNA分子通常都会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B.每个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C、每个DNA分子的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D.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段若含有40个胞嘧啶,就一定会同时含有40个鸟嘌呤13.一双链DNA分子,在复制解旋时,一条链上的G变成C,则该DNA分子经n次复制后,发生差错的DNA占 ( )A.1/2 B.1/(2 n-l)C.1/2n D.114.分析某生物的双链DNA,发现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64%,其中一条链上的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30%,则对应链中腺嘌呤占整个DNA分子碱基的比例是( ) A.17% B.32% C.34% D.50%15.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是()①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②能自我复制,保持上下代连续性③能指导蛋白质合成④能产生可遗传变异⑤能指导蛋白质的分解,形成氨基酸⑥分子结构具有多变性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⑥D.③④⑤⑥16.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是()A.噬菌体吸附在细菌细胞上B.噬菌体把DNA注入到细菌体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体外C.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与感染噬菌体相同D.DNA有自我复制现象17.一段多核苷酸链中的碱基组成为:35%的A、20%的C、35%的G、10%的T。
噬菌体知识点总结一、噬菌体的结构噬菌体的结构包括头部、尾部和纤毛等部分。
头部包含病毒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尾部和纤毛负责连接并注射病毒的遗传物质到细菌内。
噬菌体具有一定的遗传物质,有些噬菌体还带有一些蛋白质酶和结构蛋白,其结构紧凑而高效,能有效感染细菌。
二、噬菌体的生命周期噬菌体的生命周期包括寄主细胞感染、复制、组装和释放等多个阶段。
当噬菌体感染到细胞表面后,病毒会通过尾部和纤毛注射遗传物质到细胞内,遗传物质随后开始复制并制造新的病毒颗粒。
最终,新的病毒颗粒会组装成完整的噬菌体,并释放到环境中去感染其他细菌。
三、噬菌体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噬菌体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抗菌剂,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疾病,如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由于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噬菌体治疗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替代方法。
目前已有一些临床试验表明,噬菌体治疗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对人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四、噬菌体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细菌性疾病是造成农作物减产和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而噬菌体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抗菌剂,用于预防和治疗作物上的细菌性疾病。
例如,噬菌体可以用于防治番茄、土豆、玉米等作物上的细菌性病害,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五、噬菌体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应用由于其对细菌的高效杀灭作用,噬菌体可以被用于食品加工和保存中。
例如,在食品加工中,可以使用噬菌体对肉类、奶制品等食品中的细菌进行控制,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此外,噬菌体还可以被用于抑制食品中的致病菌,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六、噬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人们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关注不断增加,噬菌体治疗作为一种替代疗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噬菌体进行改良,使其更加高效、安全和稳定,以满足不同领域应用的需求。
同时,研究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噬菌体的生存机制和感染方式,以拓展其在医学、农业和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2.真病毒3.亚病毒4.噬菌斑5.烈性噬菌体6.温和噬菌体7.溶源性细菌8.原噬菌体9.自发裂解10.诱发裂解11.包涵体12.半致死剂量13.卫星RNA14.类病毒15.一步生长曲线16.逆转录病毒17.噬菌斑二、填空题1.病毒的存在范围是病毒能够感染并在其中复制的()。
2.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的病毒统称噬菌体,它们包括()、()和()等。
3.病毒属名的词尾是()、科名的词尾是()、亚科名的词尾是(),目名的词尾是()。
4.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和()。
5.血凝抑制试验是根据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作用可能抑制()性质设计的。
6.螺旋对称病毒体的直径是由()决定的,而其长度则是由()所决定的。
7.病毒蛋白质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和()两类。
8.病毒包膜糖蛋白是由多肽链骨架与寡糖侧链,通过()将糖链的()与肽链的()连接形成。
9.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
前者为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的平均数目。
10.病毒的复制过程依其发生事件顺序分为以下()、()、()、()和()5个阶段。
11.病毒在寄主体外,很易因外界环境如高温,射线等作用而();带封套的病毒容易被()破坏,因而可用消毒剂如()来消毒。
12.溶源性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有大约10-5细胞会发生()现象,这是由于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变成了()的缘故。
13.温和噬菌体能以()整合在寄主胞的染色体上,形成()细胞,该细胞具有()、()、()、()、()等几个特征(填三个特征即可)。
14.烈性噬菌体入侵寄主的过程可分为()、()、()、()、()等五个阶段。
.15.TMV病毒粒子的形状为(),所含核酸为()。
16.T4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胞依靠()将()注入寄主细胞。
17.检查细菌是否被噬菌体感染的方法,通常是()、()。
18.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即()或();植物病毒多为()病毒;噬菌体多为()病毒。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临漳县第一中学王军强一、教学设计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本课内容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式,深入理解生物学原理,感悟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促使学生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本课采用问题引导呈探究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提出质疑→引入下一个实验”的教学程序,使各个实验一环扣一环,认识到科学实验在一步一步地完善,最后才得出最具说服力的结论,并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二、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是继前两章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后,对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等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来学习的。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思维过程,从早期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到中期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探索,到后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验证,整个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严谨的思维历程,与前面第一章和第二章所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与类比推理法遥相呼应,是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渗透的典型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无法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完成,所以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
本节内容既对前两章的基因的有关知识作本质性的阐述,也下启后三节关于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遗传效应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同位素标记法”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的运用。
“微生物学”练习题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一、选择题1、噬菌体是一种感染()的病毒。
A、酵母菌B、霉菌C、细菌和放线菌D、原生动物2、病毒缺乏()。
A、增殖能力B、独立代谢的酶体系C、核酸D、蛋白质3、溶源菌遇到同一种噬菌体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噬菌体时表现为()。
A、抗性B、免疫性C、再次溶源化D、裂解4、最先发现病毒的是()。
A、巴斯德B、柯赫C、尹万诺夫斯基D、列文虎克5、病毒纯化方法均是根据病毒的基本物化性质建立的,包括()。
A、病毒的核酸是DNA或RNAB、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是蛋白质C、病毒含有脂类和糖类D、病毒体积微小6、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在溶源性细菌内可以下列状态存在()。
A、复制,表达产生子代病毒B、整合于宿主染色体或质粒形式C、自发或经诱导进入裂解循环D、产生成熟的病毒质粒7、烟草花叶病毒的典型形状为()。
A、杆状B、球状C、砖状D、不规则状8、以二十面体对称的病毒粒是()。
A、烟草花叶病毒B、T4噬菌体C、腺病毒D、流感病毒9、以复合对称的病毒是()。
A、烟草花叶病毒B、T4噬菌体C、腺病毒D、流感病毒10、噬菌体感染宿主后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透明斑称为()。
A、噬菌斑B、植斑C、菌斑D、空斑11、动物病毒在其宿主的单层细胞培养物上所形成的聚集体,称为()。
A、包含体B、噬菌斑C、空斑D、枯斑12、从本质上看,病毒应是一种既可以感染态存在,也可以非感染态方式存在的()。
A、非细胞生物B、分子生物C、遗传因子D、分子病原体13、病毒的增殖方式为()。
A、裂殖B、芽殖C、孢子生殖D、复制14、引起牛、羊搔痒病的病原是()。
A、类病毒B、拟病毒C、朊病毒D、噬菌体15、1971年,T.O.Diener在患仿锤病的马铃薯块茎中,发现了最小的只含有裸露RNA分子的寄生生物()。
A、类病毒B、拟病毒C、核形多菌体病毒D、颗粒体病毒16、病毒壳体的组成成分是()。
A、核酸B、蛋白质C、多糖D、脂类17、组成病毒粒子核髓的化学成分是()。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R型菌:无荚膜,无毒,菌落粗糙S型菌:有荚膜,有毒,使人患肺炎,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菌落光滑结论: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菌转化成S型细菌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结论:转化因子是DNA,即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不是三.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噬菌体:专门侵染大肠杆菌,将DNA 注入大肠杆菌体内,蛋白质外壳留在外侧,借助大肠杆菌体内的原料进行自身DNA 的复制以及蛋白质外壳的合成,然后重新组装成新的个体,,达到一定数量时,大肠杆菌裂解,释放新的T2噬菌体注:上清液中含有未侵染的T 2噬菌体和侵染后的T 2噬菌体外壳,沉淀物中含有被感染的细菌。
※ ①此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巧妙地将噬菌体的和核酸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两者在遗传上的作用。
※ ②因噬菌体蛋白质含有DNA 没有的特殊元素S ,所以用35S 标记蛋白质;DNA含有蛋白质没有的特殊元素P ,所以用32P 标记DNA ,因为DNA 和蛋白质都含有C 、H 、O 、N 元素,所以此实验不能标记C 、H 、O 、N 元素。
四.RNA 是遗传物质(少数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RNA →感染病毒 1.过程:烟草花叶病毒→蛋白质→→未感染病毒2.结论:在RNA 病毒中,RNA 是遗传物质3.例举以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细胞生物(原、真核生物)、DNA 病毒。
(一般只要是有DNA ,就以它为遗传物质)4.例举以RNA 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一般在只有RNA 时,才以它为遗传物质)5.总结: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2DNA 分子的结构一.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二.DNA 分子的结构 1.化学组成2.空间结构3.遗传信息:DNA 分子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4.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应用5.DNA和RNA的比较3.3DNA的复制一.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1.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技术2.实验原理:根据离心后DNA带在试管中的位置判断,密度越大,位置越低3.实验过程:4.结论:DNA进行半保留复制三.DNA复制过程1.DNA复制: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