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第四章 病毒
- 格式:docx
- 大小:2.91 MB
- 文档页数:7
第四章病毒名词解释:毒粒: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形式卫星病毒:是寄生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的病毒。
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和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从而使宿主致病。
类病毒: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德分子病原体。
噬菌斑:噬菌斑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
枯斑: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枯斑。
空斑:由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的。
病毒的感染单位:能够引起宿主或细胞一定特异性反应的病毒最小剂量。
病毒的效价:表示每毫升式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半数效应剂量:以实验单元群体中的半数个体出现某一感染反应的病毒剂量来确定病毒样品的效价。
血凝抑制实验:根据特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有血凝活性的蛋白质结合,可抑制病毒血细胞凝集反应的实验。
中和抗体:能抑制相应抗原的生物学活性的特异性抗体。
包膜:有些复杂的病毒,其核衣壳外还被一层蛋白质或糖蛋白的类脂双层膜覆盖着,这些膜就是包膜。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增值性感染:这类感染发生在病毒能在其体内完成复制循环的允许细胞内,并以有感染性子代产生为代表。
非增殖性感染:这类感染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导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环。
流产感染:是一类普遍发生的非增殖性感染,有①依赖于细胞的流产感染:病毒感染的细胞是病毒在其内不能复制的非允许细胞②依赖于病毒的流产感染:由基因组不完整的缺损病毒引起的。
限制性感染:因细胞的瞬时允许性产生的,其结果或是病毒持续存在于受染细胞内不能复制,直到细胞成为允许细胞,病毒才能繁殖,或是一个细胞群体中仅有少数细胞产生病毒子代。
潜伏感染:是受染细胞内有病毒基因组持续存在,但无感染性病毒颗粒产生,而且受染细胞不会被破坏。
第四章病毒1 病毒具有哪些特点?病毒壳体有哪几种对称类型?答:①体积微小②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主要成分是核酸跟蛋白质③严格活细胞内寄生④对干扰素敏感,对抗生素不敏感⑤繁殖方式是复制,且具有感染性;有螺旋对称型、二十面体对称型、复合对称型。
2 什么是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包括几个期?各有何特点?答:主要以烈性噬菌体为例,一步生长曲线是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曲线,反映了每种噬菌体的三个重要的特征参数:潜伏期、裂解期的长短及裂解量。
包括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潜伏期细胞正处于复制噬菌体核酸和合成蛋白质衣壳的阶段,裂解期宿主菌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颗粒急速增加的阶段,平稳期宿主细胞已经全部裂解,溶液中噬菌体效价达到最高峰的时期。
3 以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的增殖过程。
答:①吸附和侵入: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其尾部为吸附器官,能识别宿主菌表面的特殊受体,然后分泌酶类溶解细胞壁,使细胞壁出现小孔,讲头部的核酸注入宿主菌内,蛋白质外壳留在宿主菌细胞外;②生物合成:进入宿主菌内的噬菌体核酸,首先转录翻译产生早期蛋白,进行晚期转录并复制子代核酸,再转录产生噬菌体的结构蛋白,子代核酸和蛋白质按一定程序装配成完整的子代噬菌体颗粒;③当宿主菌细胞内的子代噬菌体达到一定数量时,子代噬菌体从宿主细胞释放出来。
4 比较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的不同。
答:①烈性噬菌体是指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装配、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烈性噬菌体进入菌体后就改变宿主的性质,使之成为制造噬菌体的工厂大量产生新的噬菌体,最后导致菌体烈解死亡。
②温和噬菌体是指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 DNA 只整合在宿主的核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 DNA 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5 溶源性细菌有哪些特点?病毒鉴定的方法有哪些?答:为双链DNA,其DNA有整合能力,有自发裂解、诱发裂解、免疫性和复愈性;6 名词: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裸露病毒和包膜病毒、缺陷病毒、毒粒、原噬菌体、溶源性转变、溶源菌、噬菌斑、病毒效价、亚病毒因子、类病毒、卫星病毒、朊病毒答:烈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中复制增值,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导致宿主菌裂解;温和噬菌体:以前噬菌体的形式存在,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裂解宿主菌,噬菌体DNA随宿主菌基因组复制而复制,并随宿主菌的分裂而分配到子代宿主菌中;裸露病毒:没有包膜的病毒;包膜病毒:有包膜的病毒;缺陷病毒: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发生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毒粒:是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颗粒,有固定形态和大小,而且一般具有侵染性;原噬菌体: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处于这种整合状态的噬菌体;溶源性转变:由于前噬菌体存在于宿主菌内,导致宿主菌基因和性状发生改变的现象;溶源菌: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菌;噬菌斑:噬菌体裂解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菌液由混浊变为透明,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可出现透亮的无菌生长的溶菌空斑,即噬菌斑;病毒效价:待测样品中病毒数量通常以单位体积病毒悬液的感染单位数目来表示亚病毒因子:包括卫星病毒跟朊病毒;类病毒:一类能感染某些植物的单链闭合环状RNA分子,侵入宿主细胞后能够自我复制,使宿主致病或死亡;卫星病毒:是研究类病毒过程中发现的一种与植物病毒有关的致病因子,它必须依赖于辅助病毒才能完成复制;朊病毒:一种比病毒小,不含核酸、有侵染性的蛋白质分子。
第四章病毒习题一、名词解释1.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2.溶源性(lysogeny)3.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4.原噬菌体5.溶源性细菌6.自发裂解7.诱发裂解8.半数致死剂量9.包涵体10.卫星RNA11.类病毒(viroid):12.一步生长曲线13.逆转录病毒14.噬菌斑(plaque)二、填空题1、病毒的存在范围是病毒能够感染并在其中复制的。
2、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的病毒统称噬菌体,它们包括、和等。
3、病毒属名的词尾是、科名的词尾是、亚科名的词尾是,目名的词尾是。
4、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和。
5、血凝抑制试验是根据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作用可能抑制性质设计的。
6、螺旋对称病毒体的直径是由决定的,而其长度则是由所决定的。
7、病毒蛋白质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和两类。
8、病毒包膜糖蛋白是由多肽链骨架与寡糖侧链,通过将糖链的与肽链的连接形成。
9、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
前者为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的平均数目。
10、病毒的复制过程依其发生事件顺序分为以下、、、和5个阶段。
三、选择题1、病毒显著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是()。
A.具有感染性 B.独特的繁殖方式C.体积微小 D.细胞内寄生2、病毒纯化方法均是根据病毒的基本理化性质建立的,包括()A.病毒的核酸是DNA或是RNA;B.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是蛋白质;C.病毒含有脂类和糖类;D.病毒体积微小3、病毒物现颗粒计数方法测定的是()。
A.有活力的病毒数量B.无活力的病毒数量C.有活力的病毒与无活力病毒数量的总和D.致病性的病毒数量4、描述螺旋对称壳体特征的参数有()。
A.核酸的相对分子质量B.螺旋长度与直径C.螺旋的外观D.蛋白质亚基大小5、SsRNA能够按照它的极性或意义分为()。
A.感染性核酸和和非感性核酸;B正链RNA,负链RNA和双意RNA; C.反意RNA 和正意RNA;D.嗜肝DNA 病毒7、T4噬菌体的装配包括的亚装配过程有()。
第四章非细胞型生物4.1 概述1892年俄国植物病理学家D.Ivanovsky 研究了烟草花叶病的病原,认为它是能通过细菌滤器的“细菌毒素”或极小的“细菌”。
1898年荷兰学者M.W.Beijerinck 独立进行了烟草花叶病病原的研究,首次提出其病原是一种“传染性的活性液体”或称“病毒”。
1935年美国的Stanley首次提纯并结晶了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非细胞型生物包括:1.病毒(euvirus)、2.亚病毒(subvirus)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4.2 病毒(Virus)4.2.1 病毒特征病毒是既有生活特性又具有非生活特性(living and nonliving characteristics)的感染因子。
能够感染动物、植物、甚至其他的微生物。
只感染细菌的病毒称为噬菌体(bacteriophages);只感染真菌的病毒叫真菌噬菌体(mycophages)。
(1)病毒的生活特征:它们在活的宿主细胞内以极快的速度增殖;能变异。
(2)病毒的非生活特征: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acellular);不能独自进行新陈代谢,必须依赖宿主细胞的新陈代谢机制。
它们不能生长和分裂,新的病毒组件必须在已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组装;它们具有DNA 或RNA,不能兼而有之。
(3)病毒的判定标准:只拥有一种类型的核酸(nucleic acid )即DNA 或RNA,不能兼而有之;必须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增殖,是严格的非细胞寄生物;新的病毒组件必须在已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组装成完整的病毒粒子(virions )后才能感染其他宿主细胞。
(4)病毒的实验室培养:由于病毒缺乏新陈代谢机制,它们完全依靠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病毒不能在合成培养基上生长。
动物病毒在动物体、无菌卵(embryonated eggs)、或细胞内增殖。
而合成细胞必须在合成培养基内生长。
4.2.2 病毒的形态和大小(1)病毒的大小(Size):病毒常常比细菌小,它们属于亚显微结构(submicroscopic);绝大多数病毒的大小在5~300 nm (nanometers);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es)能达到14,000 nm。
非细胞生物:分为病毒和亚病毒两大类。
其中亚病毒又分类病毒、拟病毒/卫星与朊病毒;拟病毒又细分为卫星病毒和卫星核酸;朊病毒分颈椎动物与真菌朊病毒。
一、病毒(virus)/病毒粒子/病毒颗粒1、定义:指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2、特点:①不具细胞结构;②只含一种类型的核酸作为遗传信息载体(DNA 或RNA);③以复制方式繁殖,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增殖;④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量合成系统,不含有功能性核糖体或其他细胞器;⑤严格的细胞内寄生;⑤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3、宿主范围:病毒具有宿主专一性,病毒识别蛋白/反受体(VAP)是一种毒粒表面的结构蛋白分子,可以特异性识别宿主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
由此病毒可分为噬菌体、植物病毒、动物病毒。
4、形态结构:(个体微小,单位常以nm表示)1)病毒粒的基本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核酸位于它的中心,称为核心或基因组, 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衣壳。
衣壳是由许多壳粒所构成。
核心和衣壳合称核衣壳①衣壳/蛋白质外壳/壳体:指由蛋白质亚基或颗粒排列形成的有规则的壳样结构,是病毒粒的主要支架结构和抗原成分,有保护核酸等作用。
②壳粒:由一种或几种病毒蛋白形成的寡聚体,通常为5聚体或6聚体。
③核衣壳/核壳体:指衣壳与病毒核酸结合而成的复合物,无包膜病毒的核衣壳就是病毒体④包膜:指围绕核衣壳的双层脂质膜,由脂类、蛋白质和寡聚糖组成。
有的包膜上还长有刺突等附属物。
包膜的有无及其性质与该病毒的宿主专一性和侵入等功能有关。
2)壳体结构:①螺旋对称壳体(如烟草花叶病毒TMV、狂犬病毒);②二十面体对称壳体(如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③复合对称壳体(如痘病毒、大肠杆菌T偶数噬菌体)5、化学组成:主要是核酸和蛋白质,包膜蛋白和某些裸露蛋白还有类脂和糖类等1)核酸:病毒核酸有四种存在类型:双链DNA(dsDNA)、单链DNA(ssDNA)、双链RNA(dsRNA)、单链RNA(ssRNA);除dsRNA外其他均有环形和线性之分,单链还有正链和负链的极性之分2)蛋白质:包括结构蛋白(衣壳蛋白、包膜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编码,在复制表达调控中有一定功能,但不结合与病毒颗粒中的蛋白质)✦毒粒酶:参与病毒感染复制的酶,分为①参与病毒侵入、释放等过程(如T4的溶菌酶);②参与病毒大分子合成(如逆转录病毒的逆转录酶)3)脂类:主要存在于包膜,以磷脂和胆固醇为主4)糖类:核糖/脱氧核糖、糖蛋白、糖脂等二、典型病毒:病毒主要分为三类:噬菌体、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噬菌体:是原核微生物的病毒,包括噬细菌体、噬放线菌体、噬蓝细菌体。
第四章病毒 P70-92第一节概述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二、病毒的定义与特点1、定义病毒是一类结构极其简单、能够自我复制并具有侵染性的独特非细胞生物体;是既具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又具有生物体基本特征,既具有细胞外的感染性颗粒形式,又具有细胞内的繁殖性基因形式的独特生物类群。
病毒分两个阶段(以两种形式)存在:胞外阶段:“毒粒”形式存在,可抵抗几乎所有酶的侵袭,但不能独立于活细胞增殖;胞内阶段:主要以正在复制的核酸形式存在,诱导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组分;真病毒:至少含核酸和蛋白质二种组分(主要介绍)类病毒: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亚病毒拟病毒:只含不具侵染性的RNA组分朊病毒:只含蛋白质组分2、特性(与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P711)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2)不具有细胞结构,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故称为“分子生物”3)一种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类型的核酸;4)绝对的细胞内寄生,在细胞外不能增殖: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的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5)没有个体生长,不能像原核和真核生物一样进行细胞分裂,以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然后装配的实现其大量繁殖;6)在离体条件下,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保持其侵染性;7)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三、病毒的分类分类依据:核酸的特征、壳体的对称形式、有无包膜、宿主的种类、引起的疾病种类、复制和释放方式等。
根据宿主种类噬菌体(phage)真菌病毒(mygoviruses)或真菌噬菌体(mycophage)植物病毒(plant viruses)动物病毒(animal viruses)四、病毒的培养和纯化1、病毒的培养(1)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含足够量的活病毒,加入抗生素或离心、过滤除菌,研磨或超声波处理破碎细胞,标本经处理后立即接种或置-20℃以下或干冰保存)。
(2)标本的接种与感染表现实验宿主(动物、植物、细菌)、鸡胚或细胞培养A. 噬菌体的培养噬菌体细菌培养物培养液细菌培养液变清亮营养琼脂平板中的细菌培养物噬菌斑(plague)噬菌斑(plague)定义: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宿主细胞混合后,在合适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后,在平板表面布满宿主细胞的菌苔上,出现一个个肉眼可见的透明小圆斑。
(“负菌落”)双层平板法:可对样品中含有侵染性噬菌体粒子的数量(效价)估算下层固体培养基(2%琼脂)上层培养基(1%琼脂,45℃)+敏感菌(浓度高,对数期)+噬菌体样品保温培养约10h,对平板上噬菌斑进行计数。
B. 动物病毒的培养实验动物动物病毒鸡胚各种动物细胞培养致细胞病变效应(显微表现的改变)蚀斑或空斑(培养的细胞单层上形成)病毒包涵体(inclusion body):定义:在某些感染病毒的宿主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出现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大小、形状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a病毒感染细胞内出现的特异性染色区域。
不同病毒所形成的包涵体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的定位不同;其染色性质也不同,即有的嗜酸性染料,有的嗜碱性染料;b大小、形态和数量亦有区别,所以包涵体在病毒的实验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包涵体是病毒粒子的聚集体、病毒结构蛋白与感染有关蛋白质等病毒组分的聚集体。
多角体:昆虫细胞内形成的多角形包涵体,可作为病毒杀虫剂。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棉铃虫、粘虫桑毛虫昆虫质型多角体病毒(CPV)C. 植物病毒的培养局部坏死斑或称枯斑2、病毒纯化标准:保持感染性理化性质均一方法:蛋白质提纯方法(盐析、等电点沉淀、有机溶剂沉淀、凝胶层析、离子交换等)差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第二节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毒粒(virion):又称“病毒粒子”(virus particle),指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结构1、毒粒的形状和大小大小:nm,电镜下观察形状:球形或拟球形(大多数动物病毒);杆状(植物病毒和昆虫病毒);复杂形状:蝌蚪状(大肠杆菌T偶数噬菌体)弹状(狂犬病毒)、砖块状(痘病毒)、丝状(大肠杆菌f1、fd、M13噬菌体)等2. 病毒的结构和衣壳(capsid)的对称性(1)病毒毒粒的结构基本构造:核衣壳(nucleocapsid)核心(core):DNA或RNA衣壳(capsid):蛋白质非基本构造:包膜(envelope):脂蛋白或类脂糖蛋白刺突裸露毒粒(naked virion):仅由核衣壳构成有包膜的病毒(2)衣壳(capsid)的结构大量壳体蛋白质亚基通过次级键、按对称形式、有规律地排列而成。
螺旋对称衣壳)代表:TMV衣壳结构二十面体对称衣壳代表:腺病毒复合对称衣壳头部:二十面体对称代表:大肠杆菌T偶数噬菌体尾部:螺旋对称二、病毒(毒粒)的化学组成核酸基本组成蛋白质脂类糖类1、病毒的核酸一种病毒的毒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是RNA;病毒核酸类型多样。
ss DNA四种基本类型 ds DNAss RNAds RNA正链RNA(plus strand RNA):若病毒的ssRNA可以作为mRNA直接翻译,则规定为+RNA;负链RNA(minus strand RNA):若病毒的ssRNA序列与其mRNA互补,则规定为-RNA。
小DNA病毒的基因组为单链DNA,如φX174,M13;大多数DNA病毒的基因组为双链DNA。
大多数RNA病毒基因组为单链RNA,少数病毒为双链RNA基因组,它们均为分段基因组。
2、病毒的蛋白质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编码,在病毒复制中产生并具有一定功能,但并不结合于毒粒中)结构蛋白(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粒所必需的蛋白质)衣壳蛋白包膜蛋白存在于病毒中的酶类(T4噬菌体的溶菌酶,逆转录酶流感病毒刺突中的唾液酸苷酶)第三节病毒的增殖(主要介绍T4噬菌体)潜伏期:不同病毒的潜伏期长短不同,噬菌体以分钟计;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以小时或天计。
裂解量:噬菌体的裂解量一般为几十到上百个;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可达数百至上万个。
一部生长曲线:以适量的病毒接种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的敏感细胞,待病毒吸附后,离心除去未吸附的病毒,或以抗病毒抗血清处理病毒—细胞培养物以建立同步感染,然后继续培养并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病毒效价,并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即一步生长曲线。
一、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研究病毒复制的经典实验1、实验方法①将噬菌体和敏感细胞以1:10混合;②数分钟后,高倍稀释病毒-细胞培养物,或加入一定量的该噬菌体的抗血清(以除去未吸附的噬菌体,以建立同步感染);③保温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④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噬菌体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曲线;2、烈性噬菌体在宿主细胞中复制的不同阶段:①潜伏期(latent period):该阶段无病毒粒子释放隐蔽期:无成熟的噬菌体粒子胞内积累期②裂解期(rise period):宿主细胞迅速裂解,并大量释放侵染性病毒。
③平稳期(plateau period):指受染细胞已全部裂解,此时不再有病毒粒子释放。
3、二个特征性数据:①潜伏期②裂解量:每个受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平均数目。
裂解量=全部释放的子代病毒数目÷被感染的敏感细胞数目(其值等于稳定期病毒效价与潜伏期病毒效价之比)二、病毒的复制周期(replicative circle)T4噬菌体,5个阶段:1、吸附病毒吸附蛋白(viral attachment potein,VAP),亦称“反受体”:能特异性地识别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的病毒表面的结构蛋白。
细胞受体:能被病毒吸附蛋白特异性地吸附并与之结合,介导病毒侵入的宿主细胞表面的成分。
其大多数是蛋白质。
2、侵入与脱壳区别:内裂解:宿主细胞内大量噬菌体分泌酶引起的细胞裂解,释放大量噬菌体。
自外裂解(lysis from without):如果大量噬菌体在短时间内吸附于同一细胞上,使细胞壁产生许多小孔而引起细胞裂解。
3、病毒大分子的合成病毒复制的时序性主要表现为基因组转录的时间组织。
4、装配(4个独立的亚装配途径)5、释放T4:裂解细胞方式;丝杆噬菌体(如M13或fd):以分泌方式第四节噬菌体 P77一、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定义: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引起宿主细胞迅速裂解的噬菌体。
二、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1、定义:感染宿主细胞后,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整合于宿主的基因组上或以质粒形成独立存在),并随宿主基因组的复制而同步复制,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这种噬菌体与宿主之间的关系称为溶源性(lysogeny)。
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其宿主称为溶源菌。
2、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有3种:游离态:指成熟后被释放并有侵染性的游离噬菌体粒子整合态:已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的噬菌体核酸,称为前噬菌体(prophage )。
营养态:指前噬菌体经外界理化因子诱导后,脱离宿主核基因组而处于积极复制、合成和装配的状态3、λ噬菌体:了解最充分的一种温和噬菌体大肠杆菌K12为宿主;头部为二十面体,非收缩性长尾;线状dsDNA,具有12个碱基的粘性末端,进入宿主细胞后形成环状。
噬菌体是进入裂解循环还是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形成溶源态,主要取决于CI 蛋白与Cro蛋白的合成及它们的调控作用。
三、溶源菌(lysogen或 lysogenic bacteria)表示:E. coli K12(λ) P821、定义: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宿主细胞,称为溶源菌。
(或:在核基因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并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宿主细胞。
)2、溶源性感染对细胞的影响:(1)免疫性(原噬菌体的同源噬菌体)(2)溶源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菌除免疫性以外的其他表形改变,包括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
第六节亚病毒一、类病毒(viroids)P891、定义:低相对分子质量的侵染性RNA、没有蛋白质外壳,亦不具编码的功能,在感染的细胞内利用宿主酶独立复制。
2、致病性: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3、与其它病毒不同点:1)没有衣壳;2)闭合ssRNA (250-370bp);3)碱基配对的杆状区与未配对的环状区相间排列(棒状闭合环状分子)4)不作mRNA指导蛋白质合成;能在宿主细胞内自我复制。
二、拟病毒(virusoids)P901、定义: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子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基因组缺陷,必须依赖辅助病毒才能复制,但辅助病毒的复制不需其参与,与辅助病毒基因组无明显的同源性)卫星RNA:必须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ssRNA片段,它们被包装在辅助病毒的壳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