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的种类与基本特性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59
知觉的概念和种类知觉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外界的基础,也为我们的行为起到了思想上的指导作用。
知觉的概念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
在这些知觉之间,它们的相互作用使我们的感知更加准确,从而比单一的知觉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信息。
视觉是我们捕捉外部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知觉方式,它是一种远程感知,可以提供较多的抽象信息。
视觉可以提供静态图像和动态影像,从而为我们提供从主观到客观的信息。
人们可以利用视觉来判断、认知、辨别和比较物体,并从中获取丰富的信息。
听觉是我们感知外界环境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一种远程感知。
听觉的基本特点是,可以听到远距离的声音,也可以辨别出不同的声音。
通常,听觉会以声音的大小、频率、节奏等来表示不同的东西,从而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外界信息。
触觉作为一种即时感知,是我们感知外界的重要方式。
触觉可以分为轻触、细触和按压三种不同的触觉。
通过触觉发出的皮质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硬度等特点,弥补了视觉和听觉的不足。
味觉是我们感受食物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它也是一种近距离的即时感知。
味觉通过口腔内的味蕾感受到食物的口味,由此可以分辨出不同的口味,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食物。
嗅觉也是我们感知外界的重要知觉方式,是一种近距离的即时感知。
嗅觉是借助于鼻腔内的嗅觉神经感受到外界气味的过程。
嗅觉可以让我们辨识出不同的气味,从而有助于判断环境的危险性。
总之,以上是知觉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它们之间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使我们更好地捕捉外部信息,其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是最基本的知觉方式,并给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知觉进⾏不同的分类。
根据知觉是更正确,可将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
根据知觉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感受器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物体知觉就是对物的知觉,对⾃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物种种现象的知觉。
任何事物都具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因⽽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距离、形状和⽅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是⼀种较复杂的知觉,需要⼈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来实现。
在我们的⽣活、学习中,空间知觉具有重要的作⽤。
例如,学习汉语拼⾳、汉字时,需要正确辨别上下、左右,否则难以顺利地掌握汉字的结构和识别汉语拼⾳;下楼梯时,如果我们不知道有⼏个台阶、每个台阶有多⾼,就容易摔倒。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位知觉等。
形状知觉指对物体的轮廓和边界的整体知觉。
形状知觉是⼈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但⼈类的形状知觉能⼒⽐动物的更⾼级,因为⼈类能识别⽂字。
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觉、运动觉来实现的。
我们可以通过物体在视膜上的投影、视线沿物体轮廓移动时的眼球运动、⼿指触摸物体边沿等,产⽣形状知觉。
⼤⼩知觉指对物体长短、⾯积和体积⼤⼩的知觉。
依靠视觉获得的⼤⼩知觉,决定于物体在视膜上投影的⼤⼩和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在距离相等的条件下,投影越⼤,则物体越⼤;投影越⼩,则物体越⼩。
在投影不变的情况下,距离越远,则物体越⼤;距离越近,则物体越⼩。
⼤⼩知觉还受个体对物体的熟悉程度、周围物体的参照的影响。
对熟悉物体的⼤⼩知觉不随观察距离、视膜投影的改变⽽改变。
对某个物体的⼤⼩知觉也会因该周围参照物的不同⽽改变。
对物体深度和距离的判断可以依据的线索很多,如⼩的物体似乎远些,⼤的物体似乎近些;被遮挡的物体远些;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模糊,能看到的细节少;远的物体显得灰暗,近的物体⾊彩鲜明;看近物时,双眼视线向正中聚合,看远物时,双眼视线近似平⾏等。
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所以,空间知觉就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大小知觉大小知觉是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的大小、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以及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的。
在形成大小知觉的时候,运动觉和触摸觉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判断物体大小的时候,视像的大小和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是结合起来起作用的。
观察者根据经验知道,在距离相同的条件下,视网膜像越大,物体越大,视网膜像越小,物体越小。
在视网膜像相等的条件下,物体离观察者越远越大;反之,物体离观察者越近越小。
所以,观察者是把视网膜像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结合起来判断物体大小的。
人们不见得意识得到这个过程,但人们是这样来判断大小的,这叫大小一距离不变的假设。
(二)形状知觉视网膜像提供了视觉信息,视线沿物体边界的扫描运动提供了动觉信息,手的触摸提供了触觉信息,这些信息的结合形成了形状知觉。
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信息结合得非常牢固了,只要其中一个信息起作用,就可引起对物体形状的反映。
例如,看到茶杯,尽管视觉提供的可能是一个椭圆形的茶杯口的视网膜像,人们也并没有去摸茶杯,但是人们也知道茶杯是圆的而不是椭圆的。
(三)方位知觉方位知觉可以以自身作为参照,头顶为上,脚底为下;脸对着的方向为前,背对着的方向为后;左右也可以以身体作为参照。
方位知觉也可以以双耳听觉提供的信息为参照,因为从不同方位来的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和强度都会有差异。
从左边来的声音先到达左耳,后到达右耳,当声音从左到右绕过头部的时候,其强度也减弱了。
双耳听觉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就给判断声音的方位提供了线索。
时间和强度的差别越大,声音方位的知觉越清晰。
如果声音来自正前方或正后方,到达双耳的时间和强度相等,那么对声音方位的判断就很难了。
(四)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是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又叫深度知觉、立体知觉。
人们是依据什么线索来判断距离远近的呢?1.肌肉运动线索(1)眼睛的调节作用。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觉312版●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三种作用:●1.觉察:●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
●2.分辨:●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分开来。
●3.确认:●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他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围。
●三者的关系:●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
●(三)知觉和感觉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1)两者都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
●感觉和知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一旦客观事物离开感觉器官所及范围,感觉和知觉也随之停止。
●(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纯粹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特性而存在。
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事物的整体不可分割,因而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2.区别:●(1)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2)知觉虽然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要比感觉复杂得多,它并不是感觉的简单集合。
●(3)感觉是单个分析器作用的结果,知觉需要多个分析器共同作用。
●(4)知觉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它既包括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可分为:●(1)视知觉;●(2)听知觉;●(3)触知觉;●(4)嗅知觉;●(5)味知觉。
●2.(详情如下)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分为:●(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错觉。
●3.根据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1)阈上知觉;●(2)阈下知觉:●阈下知觉也叫做无觉察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即个体可以在低于知觉阈限的情况下对刺激进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