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守林人》的主要内容,并能对课文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评价。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守林人》的主要情节和文化内涵,能够理解课文所传递的思想和意义。
2.能够正确朗读和书写生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守林人》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
2.通过阅读课文中生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
三、课前准备1.教师应熟悉课文《守林人》的内容,准备好相关的教学素材和课件。
2.学生需要准备好课前所给出的预习内容,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教室需要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设备,如电视、投影仪等,方便课堂教学使用。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通过相关引导,让学生回忆起生活中那些保护环境和生态的英雄人物。
2.引出《守林人》的故事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度和阅读兴趣。
2. 阅读和讲解1.教师为学生逐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生疏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归纳,理解课文中所传递的思想和意义。
3. 讨论和思考1.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和生态。
2.让学生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
4. 活动和游戏1.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深入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
2.活动和游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社交能力。
5. 总结和评价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价,学生也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自我评价。
2.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和责任感,保护好我们珍贵的自然资源。
五、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再次阅读《守林人》,理解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文中蕴含的美,体会音乐大师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采用的插叙方式,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1、读懂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礼物之珍贵,从而感受大音乐家信守诺言的崇高品质,体会做人要信守诺言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提纲导学谈话导入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
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
(生读课题)展示导纲1、葛利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这是一份怎样的礼物?勾画关键词句,写下你的体会。
2、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3、勾划描写达格妮心理活动的语句,想一想达格妮收到礼物时情绪有什么变化?学生自主学习二、合作互动小组交流:在组长的组织下,每个成员围绕三个习题逐一交流汇报,认真听取同伴发言,并补充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展示评价,全班交流A 、小组展示:葛林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这是一份怎样的礼物? 追问1、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引读句子,感受这支美妙的乐曲是女孩童年生活的写照,是音乐大师用心写出的精品。
★想象说话:沉浸在乐曲中的达格妮如痴如醉,她还听到了(……)(树叶的低语,蟋蟀的弹奏,青蛙的歌唱,海浪的敲打)这是来自故乡的声音,让我们跟随着达格妮的思绪回到十年前。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作品主题及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懂得珍惜亲情,关爱他人。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敢、坚强、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基本内容。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作品主题及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字典,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及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2)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评和反馈。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归纳所学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情感升华。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2. 家庭阅读任务:阅读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习效果。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的阅读理解成绩,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故事情境等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语文下第9课《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写“馈、赡、颂、悼”等12个生字,会写“馈赠、赡养、颂扬、悼念”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课文对守林人一家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会写“馈、赡、颂、悼”等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提问:你们知道“守林人”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守林人的课文。
(2)简介作者:郭风,我国著名作家,擅长写散文,文笔优美,情感真挚。
2.字词教学(1)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教师范读。
(2)引导学生用形声字、会意字等方法识字,巩固生字。
(3)学习生词,理解词义。
3.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学生分组朗读,注意语调、节奏。
4.体会课文思想感情(1)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提问:课文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守林人一家的赞美之情?(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1)提问:作者在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举例说明作者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思考: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四、教学反思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2.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想象法: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1.部分学生对生字词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加强巩固。
2.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体会诗歌的美感。
3. 引导学生理解守林人的辛勤付出和女儿的无私奉献,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4. 通过对诗歌的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故事情节概括:让学生概述《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3. 诗歌意境分析: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如森林、守林人、女儿等,体会诗歌的美感。
4. 主题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表达的感恩、奉献、守护等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故事情节,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以及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实例分析法:以诗歌中的具体意象为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故事情节概括:让学生概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4. 诗歌意境分析: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如森林、守林人、女儿等,体会诗歌的美感。
5. 主题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表达的感恩、奉献、守护等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6. 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感和主题思想。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感恩、奉献、守护等主题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与其他描写守林人生活的文学作品,分析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教案第一章:简介与背景1.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故事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守林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1.3 教学活动:1.3.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守林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1.3.2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作品风格。
1.3.3 学生分享他们对守林人和森林的了解和感受。
1.4 作业:学生预习第一章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故事梗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2 教学内容:介绍故事的主要情节和角色。
2.3 教学活动:2.3.1 教师简要介绍故事的主要情节和角色。
2.3.2 学生阅读故事,并完成相关阅读理解题目。
2.3.3 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4 作业: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准备参与讨论。
第三章:角色分析3.1 课程目标:使学生深入理解《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中的主要角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3 教学活动:3.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3.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感受。
3.3.3 学生分享他们的分析和感受。
3.4 作业:学生完成角色分析的写作任务,准备参与讨论。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主题,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探讨故事中的主要主题,如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亲情与成长等。
4.3 教学活动:4.3.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故事中的主题。
4.3.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4.3.3 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感受。
4.4 作业:学生完成主题探讨的写作任务,准备参与讨论。
5.1 课程目标:使学生对《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故事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故事情节,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优美的文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学生理解作品传达的环保主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主人公形象特点的分析,作品优美的文字欣赏。
2.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传达的环保主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环保主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优美文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献给守林人的女儿》原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守林人的工作及其对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环保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献给守林人的女儿》原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
3. 文本欣赏: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优美文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环保主题,让学生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环保。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保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现在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环保建议。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守林人的工作对于生态环境的贡献,以及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做到环保。
2.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研究,寻找更多关于环保的资料,了解我国环保政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主人公形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文本欣赏方面的进步,以及对环保主题的认知和参与度。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小学生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案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之情。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守林人的工作及其对生态环境的贡献,认识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通过手工制作和故事讲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守林人的工作意义及其对环境的贡献,感受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
难点:如何通过具体行动体现对环境的尊重和爱护,将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通过展示美丽的森林图片和守林人工作的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森林和守林人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分享对森林和守林人的认识,了解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体验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守林人工作的纪录片,让他们深入了解守林人的日常工作和责任。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守林人,体验巡林、记录、保护等工作环节,感受守林人的艰辛与付出。
手工制作引导学生制作“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手工艺品,如环保卡片、自然元素拼接画等,表达对守林人女儿的敬意和祝福。
在制作过程中,强调使用环保材料,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体验将创意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喜悦。
故事讲述邀请学生分享关于守林人或森林的故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守林人相关的故事。
通过故事讲述,加深学生对守林人工作的理解,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之情。
总结反思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爱护环境,关爱自然。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所学,成为环保的践行者。
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手工制作法、故事讲述法、讨论交流法。
手段:多媒体课件、森林图片和视频、环保材料、手工制作工具、课堂讨论等。
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观察并记录校园或附近环境的细节,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
分组讨论,提出改善环境的具体措施,并评选出最具创意的方案。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教案第一章: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牛了解和掌握《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故事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牛对阅读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故事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主题。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有过送礼物给别人的经历,礼物背后有什么寓意。
2. 简介故事背景:介绍守林人的工作及女儿的情况。
3.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4. 讨论: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主题。
【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故事内容及自己的感悟。
第二章:词汇学习【教学目标】1. 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2. 培养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2. 词汇的运用练习。
【教学步骤】1. 学生自读课文,标记出生词。
2. 教师讲解生词,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3. 词汇运用练习:学生用所学生词造句。
【作业】1. 学生回家后,用所学生词编写句子,家长签字确认。
第三章:语法学习【教学目标】1. 学生掌握课文中使用的语法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中的语法知识。
2. 语法运用练习。
【教学步骤】1.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使用的语法知识。
2. 教师讲解语法知识,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3. 语法运用练习:学生用所学语法知识进行表达。
【作业】1. 学生回家后,用所学语法知识编写句子,家长签字确认。
第四章: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理解题目。
2. 阅读理解技巧的讲解与应用。
【教学步骤】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阅读理解题目。
2. 教师讲解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技巧。
3. 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检验学习效果。
【作业】1. 学生回家后,完成类似的阅读理解题目,家长签字确认。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案教学设计入情入境,感受美
1. 齐读课题,围绕课题,你想到哪些问题?
2.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发生的事情。
4.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针对课堂上生成,进行引导。
二、自读自悟,感悟美
1. 文中蕴含哪些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勾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感受。
3.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美丽的光芒”“交响乐的美妙旋律”“旋律是那样美”“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等词,进而引出最珍贵的礼物:《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当她年满18岁的时候》。
三、细读分享,深悟美
1. 欣赏乐曲,感悟美妙。
陌生的大城市不同于家乡的大森林,是什么使达格妮仿佛回到了她熟悉的生活呢?
引导学生根据动作、神态,体会达格妮的心理活动。
喜悦——联系上文,就能读懂“陶醉”。
“陶醉”表明了达格妮的心情,她忘我地沉浸于音乐会,沉浸在美妙旋律中。
读句体会达格妮的陶醉以及她对美的向往。
激动——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她问了自己一连串的问题。
她激动得无法静听音乐。
惊喜——感受音乐的美妙,引读:忽然,她……因为……她不由问自己……由于激动……可……她听到了……
达格妮无法静听音乐,可她仍听到了,不只是听到,是……她怎样沉浸在乐曲中?她为什么能这样沉浸?因为献给她的乐曲旋律是那样美丽,那样动人。
我们再轻声读课文第1~4段,把描写音乐带给达格妮美好想象的有关语句用自己熟悉的符号勾画下来,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
抓住课后2题中的句子读书,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独特的体会。
2. 回忆往事,体会美好。
深究为什么说“我一定要送的,但不是现在”。
通过对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二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
学习第9段,回顾第4段:联系上文,抓住“信守”“奇妙”展开对话。
再联系下文,抓住“珍贵”展开对话。
此时,学生再读这个部分,体会音乐家的这份心意。
3. 接受祝福,感受美意。
⑴调换顺序导读,让学生感受写作顺序。
我们再按照时间顺序来读读这个故事。
先读第5~8段。
那时,她还是个8岁的小姑娘,秋天……十年过去了,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梳着金黄色的长辫……现在,她知道了……体会插叙用在这儿的好处。
⑵要联系下文,抓住“珍贵”展开对话。
通过深读深悟,感悟音乐家的美好祝福。
引导学生听音乐,读第11段。
在读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教师适当点拨,引出乐曲主题——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
感悟年老的音乐家对青年人的祝福。
四、整体感悟,受启迪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的文中蕴含的美。
此时,达格妮想对音乐家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五、抄写背诵,积累美
总结写法。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抄一抄,并把它背下来。
☆爱德华·葛利格
爱德华·葛利格(1843—1907),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
生于卑尔根,15岁时去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去哥本哈根从加德为师。
1864年结识了作曲家里夏德·诺德拉克后,共同从事研究挪威民间音乐的工作。
1867年创
办了挪威音乐学校,根据挪威诗词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整理改编民间歌曲。
葛利格能巧妙地将主题用古典结构形式和现实的传统音调
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它与真正的民间音乐难以分辨。
在创作中,他经常突破一些清规戒律。
1868年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使他成为当时作曲家中的佼佼者。
后期作品,一般都采用短小抒情形式,十分成功。
代表作为交响组曲《培尔·金特》。
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德彪西等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他在挪威威望很高,逝世后受到国葬。
☆关于作者
巴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苏联作家。
在苏联文学界,巴乌斯托夫斯基以抒情散文独树一帜,影响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