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陈共第七版)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 格式:ppt
- 大小:479.0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复习与思考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
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
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
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
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 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财政学习题集第1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二、填空1、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
2、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3、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4、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
6、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7、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0.3~0.4 之间被称为合理区间。
8、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体平衡,包括进出口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
9、自马斯格雷夫于1959年出版的《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首次引入公共经济学概念,随后冠以公共经济学的著作得以陆续出版。
四、不定项选择1、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2、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准公共物品: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3、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垄断B、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C、收入分配不公D、经济波动4、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立法和行政手段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C、财政手段D、强制手段5、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A、政府决策失误B、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C、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D、寻租行为6、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包括:A、历史性B、非排他性C、非竞争性D、单一性7、财政的基本职能是:A、资源配置职能B、调节收入分配职能C、组织生产和销售职能D、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8、财政的特征包括:A、阶段性与公共性B、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C、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D、历史性9、完整的市场体系是哪几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A、家庭B、企业C、政府D、中介10、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B、规范工资制度C、加强税收调节D、通过转移支出第2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二、填空1、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二是政府。
一.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一)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更你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1.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二)公共物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个别人需要……)1.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混合物品:只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或只具有不充分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桥梁)(三)公共需要: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所满足的社会需要,公共物品从供给方面表达,公共需要从需求方面表达。
1.特征:是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单个公众无差别享用的、也要付出代价、是政府的指责。
(四)公共财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应该是公共财政,针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性财政提出的。
为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分配行为。
(五)市场失灵:市场无法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情形1.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六)政府干预:政府与市场互补,并非替代,来弥补市场失灵。
1.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与物品3财政手段2.弊端:1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或失误4政府职能越位、缺位(七)财政职能: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固有的功能,要说明的是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或者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1.资源配置职能:广义指社会总产品,狭义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核心是效率问题,机制与手段有:(1)明确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与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经济增长。
财政学(第七版)名词解释第一章市场失灵: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政府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公共需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是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额外成本为零。
第二章免费搭车: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公共提供:指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资金和经费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私人提供:指市场上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用自有资金提供你私人产品的经济行为。
公共生产: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财政支出的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
财政支出效益: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
财政监督: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财政学陈共著(第七版)知识要点和部分课后问题答案第一章财政概述1.财政概念1.1财政的基本含义和特征1.1.1财政的基本含义:经济部门,经济范畴1.1.2财政的基本特征:公共和阶级,强制和非直接偿还,平衡性1.2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财政学基础概念1.2.1公共物品:提供者,非排他,非竞争,混合物品1.2.2公共需要:公共与私人需要;共同需要,无差别享用,付出代价但非等价,政府的职责,涵盖广;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1.3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2.政府和市场关系——财政学基本关系2.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研究政府和市场关系:两个资源配置的系统关系是理论前提2.2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2.2.1市场和市场效率:信息,价格,资源配置,优胜劣汰2.2.2市场失灵:垄断-高价,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收入不公,经济波动 2.3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2.3.1政府的经济作用:厘清政府职责;提供公共物品,宏观调控2.3.2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法政,公共生产和提供,财政手段2.3.3政府干预失效:政治全力不创造财富却能支配经济;决策失误,寻租,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3.财政职能3.1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3.2资源配置职能:有限的资源,资产、产业、技术、地区结构,优化配置,效率;提供物品和经费,引导资源,弥补市场缺陷;手段-明确划分、优化支出结构、优化狗子规模和结构、投资税收等手段、本身3.3收入分配职能:公平分配;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手段-划清市场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工资制度,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3.4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3.4.1经济稳定: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3.4.2经济发展:增长,经济结构,3.4.3手段:总共需平衡,财政的自动稳定作用,通过投资补贴等消除经济发展瓶颈,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的满足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包括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指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者损失的现象。
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一、收入效应所谓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
税收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分析课税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多方面的影响。
这里仅以课税对商品购买的影响为例。
收入效应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下面以图形来说明。
图7一4水平轴和垂直轴分别计量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数量。
假定纳税人的收入是固定的,而且全部收入用于购买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变的,则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即图中AB线,此时纳税人对衣物和食品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
纳税人为消费偏好可以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每条曲线表示个人得到同等满足程度下在两种商品之间选择不同组合的轨迹。
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线呈下凹状。
AB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I,切点为P1。
在这一切点(P1)上,纳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如个人所得税),税款相当于AC乘以衣物价格或BD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移至CD。
CD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几相切,切点为比。
在这一切点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比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比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比移至P2,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