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九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
2、税收的收入效应指由于征税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3、税收的替代效应指国家实行选择性征税使纳税人相对(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减少)含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
4、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表现为课税(激励)纳税人更多地工作,以维持税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5、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表现为课税降低了实际工资率,使劳动者以更多的(闲暇)来替代劳动。
6、古典经济学认为一切税收都减少各阶层收入,影响资本积累,妨碍经济发展,因而主张(税不重征)。
7、以(瓦格纳)为代表的社会政策学派反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认为税收不仅仅是财政收入的手段,而且也是经济调节手段。
8、凯恩斯学派认为税收是调节经济、避免经济危机、保持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既是经济本身的(自动稳定器)、又是政府可运用的稳定经济的(人为稳定器)。
二、单项选择题1、课税使纳税人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是指(D)A、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B、税收的替代效应C、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D、税收的收入效应2、课税降低了实际工资率,使劳动者以更多的闲暇来替代劳动,是指(C )A、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B、税收的替代效应C、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D、税收的收入效应3、从纳税人的应税所得额中,按一定比例扣除因通胀所增加的名义所得部分,是指所得税指数化的(A )。
A、特别扣除法B、税率调整法C、指数调整法D、实际所得调整法4、税收既是经济本身的“自动稳定器”、又是政府可运用的稳定经济的“人为稳定器”,是由(D )提出的。
A、斯密B、瓦格纳C、凯恩斯D、萨缪尔森三、判断题1、就对商品比价关系的影响而言,税收的收入效应是非中性的。
(×)2、就对商品比价关系的影响而言,税收的替代效应是非中性的。
(√)3、如果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主要是激励作用。
西方经济学视分析税收筹划微观效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及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愈演愈烈。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除了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降低成本。
税收作为企业总成本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它的存在制约着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企业只有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税收筹划的基本含义税收筹划又称税务筹划、纳税筹划。
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很早就开始了税收筹划的研究,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美国就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并在税收实践中加以广泛地运用。
国际上对于税收筹划的概念不尽一致,概括地讲,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依据所涉及的税境和现行税法,遵循国际惯例,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对企业的涉税事项进行的旨在减轻税负、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谋划、对策和安排。
二、税收筹划的必要性分析西方经济学中有两个著名的规律“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
“需求规律”的内容是: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供给规律”的内容是:生产者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正方向变动(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规律中,商品价格都是自变量,分别影响着供需情况)。
分别画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如下: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该市场上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供求力量达到一种平衡时,价格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此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供求相等的数量就是均衡数量。
政府征税会使商品价格上扬,但并非所有的税赋都由消费者承担。
消费者承担由税收造成的均衡价格上升的部分,而生产者则承担了另外的部分。
分析如下:根据需求规律,当商品价格上扬,消费者的需求量将会减少,以博弈的思维分析,若此时生产者仍维持甚至的生产规模,那么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造成存货积压的现象,于是生产者开始减少供给量,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直到与需求曲线达到新的平衡。
跨国公司税收优化的经济效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MNC)在国际经济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
这些公司不仅在本国市场上活动,同时在世界各地进行投资和运营,以便实现更为广泛的市场覆盖和利润最大化。
然而,跨国公司在全球运营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复杂的税收制度和政策的影响,通过税收优化手段来降低整体税负、提高盈利能力已成为其普遍的经营策略。
这种税收优化有可能对不同国家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探讨跨国公司税收优化的经济效应显得尤为重要。
跨国公司的税收优化策略跨国公司的税收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转让定价跨国公司通过合理设定其国际交易中的转让价格,可以将利润转移至低税率国家,从而减少整体的税务负担。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企业合法地选择它们希望实现利润的地点。
利用税收协定不同国家之间为了避免双重征税,引入了各种税收协议。
跨国公司通过仔细规划其投资结构,可以有效利用这些协议,实现税负降低。
设立离岸实体在许多情况下,跨国公司还会在一些低税或免税国家和地区设立离岸实体,从而完成利润转移。
这些地域通常拥有宽松的监管环境,使得转移利润变得更加简单。
资本结构优化跨国公司通过调整资本结构,例如增加债务融资而不是股权融资,可以通过利息支出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因为利息支出在大多数国家是可以抵扣的。
利用研发和投资激励政策各国为了吸引外资和促进技术创新,通常会提供一些研发和投资激励措施。
跨国公司通过将需求部件或者创新团队设立在享受这些激励政策的国家,也能实现有效的税收优化。
税收优化对东道国经济的效应跨国公司的税收优化活动必然会对其投资所在国家,即东道国经济产生一系列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税收收入受损失当跨国公司通过转移利润、设置离岸实体等手段实现税负优化时,东道国就可能丧失潜在的税收收入。
体现在实质上就是政府在原本可以征收较高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却因政策设计不当或地区间竞争导致无法获得应有的财政回报。
这种财务损失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可能影响当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中税收的经济效应与改进政策一、供给侧改革中税收的重要性二、税收对供给侧改革的经济效应三、税制改革的意义四、税收调节的作用五、如何优化税收政策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形势也在发生变化,中央政府围绕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进行了大力推进。
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其中,税收调节是重要的政策工具,对实现供给侧改革的效果影响巨大。
一、供给侧改革中税收的重要性税收在经济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调节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影响到市场信心、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
在供给侧改革中,为了优化市场环境和促进经济增长,税收的作用也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税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通过降低企业和个人税负,可以降低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提高其盈利能力和消费能力,进而促进市场需求增长及经济增长。
其次,税收可以引导产业升级。
通过税收政策可以鼓励关键性行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强研发和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对于传统产业,则可以通过加大对环保、节能等方面支持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最后,税收可以调节资本流动。
税收调节资本的流通,可以遏制凭空涨价和资产泡沫,使资本流向合理的领域,但同时也不能对市场体系带来过大的干扰,防止出现“资本掠夺”。
二、税收对供给侧改革的经济效应税收对于优化市场环境,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结构性改革等多个方面影响巨大,具体如下:1. 税收降低成本促进消费:通过加大对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的优惠力度,降低个人和企业税负,增加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和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消费者和企业盈利能力。
2. 税收促进产业升级:对于关键性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等重点扶持领域,适当调节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推进产业升级。
3. 税收调节财政:对于税收政策的制定,应考虑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财政赤字的问题。
4. 税收引导资本流入实体经济:适当地调节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的税负,防止炒作和投机行为出现以及资本大规模外流等问题,引导更多的资本流入实体经济领域。
教案2008 ——2009 学年第二学期注:课程性质应为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
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授课时间:第101周学时:2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内容本章讲授税收的经济效应作用机制,税收的经济影响,税收与经济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税收的收入效应和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影响,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和“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减税政策等内容。
2、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税收的收入效应和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影响,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了解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和减税政策的内容。
难点是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影响,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实验等)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四、思考题、讨论题、作业1、试述税收的收入效应。
2、试述税收的替代效应。
3、试述税收居民储蓄的影响。
五、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或网站等)(1)《财政学》陈共.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五版。
(2)主要参考书:①《财政学(第四版)学习指导书》陈共.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②蒋洪:《公共经济学(财政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③郭庆旺,赵志耘:《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④哈维·罗森:《财政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⑤大卫·海曼:《财政学: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应用》(第8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⑥《中国财政》杂志,财政部主办。
⑦《财政研究》杂志,中国财政学会主办。
⑧财政部网站/index.htm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⑩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公共经济学版块)/subjectlist.asp?classid=8#⑾地方财政研究:/六、教学内容及课件设计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第一节税收效应一、税收效应的概念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的决策的影响。
税收效应:收入效应和税收替代二、税收收入效应1、概念收入效应对纳税人在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2、机制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纳税人收入水平下降减少商品购买量消费水平下降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不变。
三、替代效应1、概念替代效应是指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和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无税或轻税水平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2、机制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纳税人减少征税和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无税或轻税水平的购买量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第二节税收的经济影响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2、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二)我国的实际情况二、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一)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1、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收入效应2、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替代效应(二)我国的实际情况三、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一)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1、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2、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二)我国的实际情况四、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一)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1、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收入效应2、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替代效应(二)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节税收与经济发展一、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的多少不一定按照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以按照反方向变化。
二、“拉弗曲线”简介“拉弗曲线”对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1)税率高不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取得高的税收收入;高的税收收入也不一定需要高税率。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图中C 、E点是高税率,D、F点是低税率。
(3)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组合是最佳税率。
第四节最适课税理论一、最适课税理论的基本含义最适课税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征收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
代表人物:詹姆斯•米尔利斯(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维克里(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义教授)税制结构:最适课税理论是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应税行为和结果的合理征税。
课税原则:最适课税理论是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体系进行分析的学说。
最适课税理论研究三问题:1、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合理搭配问题;2、寻找一组特定效率和公平基础上的最适商品税。
商品课税容易实现效率目标,而最适课税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商品课税具有公平分配的功能。
3、假定收入体系是以所得课税而非商品课税为基础,如何确定最适累进程度,以便实现公平又兼顾效率。
所得课税容易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目标,而最适课税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所得税促进经济效率。
二、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1、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直接税是一种良税,而差别商品税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也是所得税所比能取代的。
所以,最适课税理论首先承认无论是商品税还是所得税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2、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在复合税制情况下,主体税的选择影响到税制的总体功能。
所得税适用实现分配公平目标,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以公平为主,应选择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的税制模式。
商品税适用实现经济效率目标,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以效率为主,应选择以商品税为主体税的税制模式。
(二)最适商品课税理论1、逆弹性命题。
在最适商品课税理论体系中,当各种商品的需求相互独立时,对各种商品课征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例。
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征税的潜力也大。
因此,最适商品课税理论要求,对弹性相对小的商品课以高的税率,对弹性相对大的商品课以相对低的税率,以实现总体超额负担最小化。
(图)从效率角度看:需求弹性与超额负担正相关,为了使社会效益最大化,超额负担应尽量小,应对需求弹性大的商品课征低的税率,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征高的税率,这符合效率原则。
从公平角度看: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基本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基本是非生活必需品。
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征高税率,对需求弹性大的商品课征低税率,这不符合公平原则。
2、最适商品课税理论要求开征扭曲性税收。
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获得完全的消息,而且征税能力受到限制,按逆弹性命题课征商品税不能保证生产高效率,因此需征收其他扭曲性税收。
要使商品课税具有公平收入分配功能,需要两个前提条件:(1)要有一套差别税率;(2)对必需品适用低税率或免税,对奢侈品适用高税率。
(三)最适所得课税理论1、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
在政府目标是使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的前提下,社会完全可以采用较低累进程度的所得税来实现收入再分配。
过高的边际税率不仅会导致效率损失,而且对公平分配目标的实现也无益。
差距大累进程度高效率X 公平V差距小累进程度高效率V 公平X2、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U”型。
对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适用相对较低的边际税率,而对中等收入者适用较高的边际税率。
在同样的效率损失情况下,政府通过提高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从较为富裕者那里取得更多的收入,而通过降低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增加这一群体的福利,从而即能实现帕累托改进,又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三、我国深化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一)税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1、税制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政府确立的目标;2、税制改革的可持续性;3、税制改革产生的合意的或不合意的副产品的程度。
(二)现行税制存在的问题1、流转税比重过大,并没有形成双主体的税制结构,2001年流转税为70%,所得税为24%。
2、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鼓励技术进步;3、企业所得税内外两套税制,不适应加入WTO的要求;4、税收管理电子、网络化程度不高;5、税收征管不严,偷漏税现象严重存在。
(三)根据最适课税理论深化我国税制改革《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步推进税收改革。
1、统一内外企业税收制度,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2、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
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将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
3、改进个人所得税,调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减轻低收入者负担。
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4、实施城镇维护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研究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
5 、修订后的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运行平稳,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
资源税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条例。
6 、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税政管理权。
复习题一、关键词1、税收的收入效应2、税收的替代效应3、拉弗曲线二、思考题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