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语篇整体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0.93 KB
- 文档页数:2
《西地平线上》说课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从文中学会一二点景物描写的手法;2、学会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研习方法;3、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等解读能力;2、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人文情感目标:通过落日之美的赏析引导学生树立自觉感悟自然,感悟历史,体验“世间有大美”的意识,从而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
【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
对“世间有大美”的解读;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对联想内容的深层思考和解读。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研习文本、探讨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大自然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无论是月涌江流还是鸟语花香。
古往今来,都让人陶醉其中。
今天带大家去一个地方,那里对你们而言是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着戈壁浩瀚、沙漠茫茫的死亡地带;那里也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风情;也有着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美景;那里是我们民族的源,文化的跟。
那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大西北。
让我们带着对它的尊重和好奇一起走进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去感受那里的雄伟风景。
二、作者介绍高建群,创作多以西部生活为题材,是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
代表作有《最后一个匈奴》、《西地平线上》、《胡马北风大漠传》等。
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是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三、研习(一体会谈一谈你认为哪一次落日写得最好或者你最喜欢哪次落日,并说说理由。
首先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有感情的朗读;再结合落日的特征和作者的感受来说说理由。
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对三次落日的美以及为何美作个简短的总结。
《西地平线上》赏析《西地平线上》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本书分三辑: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
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
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
《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标志文脉的语句是: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底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由此给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段至第二十五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一层,第二段到第六段,描写了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
在写落日的过程中,作者由做落日背景的树引出清末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故事,叙写他开发边疆所立下的功绩。
第二层,第七段到第十八段,描写了罗布淖尔荒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
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
《西地平线上》课文解读优秀6篇《西地平线上》课文解读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审美品位。
2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
3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同学习目标1【学习难点】同学习目标2【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反复阅读;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
课前预习一、知识积累:搜集描写西北风光的诗句(至少三句)并谈谈你对西北的认识(可从地理位置,风光,作家作品方面来谈)提示:查阅资料;初中已学诗句;上网查询。
二、基础知识在括号内给加粗字注音震撼()轮廓()停滞()诳语()垭()泥淖()酝酿()惊世骇俗()安谧()喷薄()弥漫()攫取()胭脂()雾霭()瘴气()浑沌()提示:a、课文下注释;b、查字典;c、要能够默写三、课前先学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提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景段落,加以概括。
1、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本文的文眼是什么?2、找标志文脉的语句,理清思路。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课中探索1、作者是怎样抓住日落景象的特征来写三次落日的不同之处的呢?(填下面表格)西地平线上观察地点观察过程落日景物特征(含背景)作者联想作者的审美感受定西高原转过垭口停车、拍摄血红的,像勒勒车的轮子;柔和美丽安谧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跳跃着颤抖着降落背景;群山;左公柳左宗棠惊呆了、恍然若一场梦境罗布淖尔荒原匆匆行旅偶尔回头不经意突然看见下车观看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边缘也不太清晰;不死不活地。
血红(胭脂色)背景: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无人区荒凉空旷;瘴气雾霭弥漫;《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罗曼·罗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阿勒泰草原迎着落日西行落日制造的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背景:辽远的西地平线匈奴民族成吉思汗卑微平庸惊世骇俗2. 在感受完以上三副日落图后,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次落日,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可从写作手法上来谈) 3.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观赏落日时,作者有了三次联想,你能说说它与落日有什么关系吗?归纳小结达标反馈深情地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八年级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壮美的落日景象,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高建群,他是一位当代重要的小说家。
其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厚重感。
2、写作背景作者通过对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也可能反映了他在特定时期的内心感受和思考。
二、字词积累1、生字词诳(kuáng)语垭(yā)口攫(jué)来混沌(dùn)瘴(zhàng)气罗布淖(nào)尔物什(shí)蓦(mò)地2、词语解释诳语:骗人的话。
垭口:两山之间狭窄的地方。
攫来:抓取、拿过来。
混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瘴气: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从前认为是瘴疠的病原。
三、文章结构1、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总写了“我”在西地平线上看到落日的情况,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 2—18 段):具体描绘了在不同地点看到的落日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第 19—24 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2、段落分析第 1 段开篇点明“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落日的特殊情感,引起读者的兴趣。
第 2—6 段描写了在甘肃定西高原上看到的落日,突出其“柔和、美丽、安谧”的特点。
第 7—18 段重点描绘了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到的落日,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展现了落日的雄伟、庄严、神秘等特点。
第 19—24 段总结前文,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西地平线上落日的赞美和思考。
四、主要内容1、定西高原上的落日作者在定西高原上看到的落日“没有火焰的灿烂,没有彩云的变幻,没有翻腾的烟尘,一切平静得如同一幅水墨画”,给人一种柔和、美丽、安谧的感觉。
2、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一是先写了落日的“不死不活”,这看似平淡的描写实则为下文的壮丽做铺垫。
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苏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苏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苏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西地平线上》教学目标1.欣赏大自然壮观奇异的一面,体悟悲剧式的美丽,从而激发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2.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1、想象训练:一提起“大西北",你会想起什么,请用一些词来形容。
2、基础演练(1)了解作者作品并填空。
高建群,男,1954年生,陕西西安临潼人。
当代著名西部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其代表作,是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被誉为“"。
他被认为是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的作家。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惊骇(hài) 垭口(yà)安谧(mì) 攫来(jué)B.颤抖(zhàn)雾霭(ǎi) 轮廓(kuò)鬼域(yù)C.酝酿(niàng)阴霾(mái) 扫帚(zhǒu)诳语(kuáng)D.戈壁(gē)炫目(xuàn)混沌(dùn)抵达(dǐ)(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炫目瘴气焦燥不安荒凉空旷B.震撼偷懒喷薄而出死气沉沉C.观注胭脂热泪盈眶回光返照D.弥漫魔杖稳丝不动群山之巅3、导语“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自留人。
高一语文上册《西地平线上》知识点总结课件www.5yk一、作者简介:高建群,当代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
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中篇小说《雕像》、《大顺店》等,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中国西部》、《胡麻北风大漠传》等。
他是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
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
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很大的未知数。
”高建群自称“爱恨永远在西部”,作者对西部是情有独钟,正因为他对西部的爱,他用心去发现西部的美,才会有那么多描写西部的优美文字流淌于他的笔端。
二、基础字词:诳语、垭口、攫取、雾霭、混沌、安谧、泥淖船棹颤抖湖泊瘴气瞅着揪住啁啾眼眶惊骇言简意赅灰蒙蒙阴霾土坯胚胎三、文本研读当中表现作者这个写作思路的句子呢?或者说哪些句子我们能够看出作者要写些什么了?迅速浏览全文,回答问题。
明确: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行文思路: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先总写x疆的雄伟风景尤其是落日令我震撼,并用三次落日总领全文。
然后具体描写了不同地点三次落日以及带给我的感受。
最后总结三次落日及特征,照应开头。
课件www.5yk课件www.5yk一、作者简介:高建群,当代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
世间有大美——《西地平线上》的教学思考
鲍善宝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西地平线上>是一篇个性鲜明而不失厚重感的散文,也很好地体现了高建群文学创作风格,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页数】1页(P99-99)
【作者】鲍善宝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高级中学,江苏新沂,2214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西地平线上》中的两个问题
2.善于发现美、感悟美、表达美——《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
3.解读《西地平线上》的“大美”
4.在整合教学中体会“美”——以《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为例
5.《西地平线上》教学案例\r——例谈\"一线串珠式\"教学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地平线上》语篇整体赏析
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是2022年的中国散文的重要收获之一。
2022年的散文创作,大散文引人注目,出现了李存葆的《东方之神》、卞毓方的《独秀的另类“文存”》、贾平凹的《通渭人家》、史铁生的《想念地坛》、余秋雨的《苍老的河湾》等散文名篇,使人们有了硕果累累的感觉。
而相对这些“大散文”的,是一些作家精美的散文随笔,是散文界另一处风景。
多少年前,史铁生的一篇《我与地坛》成为散文界的经典之作,2022年作者又写出了《想念地坛》,“与”与“想念”是不同的概念了,“与”是融合,“想念”是回望。
地坛那原本的与世隔离的安静与荒旷,已经越来越远去了,它如今只成为了作者心神中的一块圣地和净土。
文章自然沉静,透出些许超然中的失落。
高建群的这篇《西地平线上》记述了三次观赏落日的经历,并且对三次落日的景象作了“令人震撼”的描写,充满了苍凉豪放之气。
文章一开头,作者先交待了自己“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目的是为了去欣赏“世间的大美”,而这些大美中,“最令我震撼”的是“落日”。
接着,作者描述了三次观赏落日的经历和感受:
第一次,是“在甘肃的定西高原”“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
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像民间剪纸。
它大极了。
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
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
”“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
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
半个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
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然若一场梦境。
”在这里,作者特别强调了落日的背景,这次落日的描写,“恍然若一场梦境”。
第二次看落日,“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这次落日的描写,更为详细:“它是那样鲜艳、温柔,就像我早年间,家里的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
记得每个可以偷懒的星期天,我都躺在被窝,瞅着那胭脂脸蛋出神。
”与上次落日不同的是这次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为了更进一步体现这些特点,作者用《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罗曼·罗兰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的感受等加以渲染,是景物的描写增加了很深的文化内涵。
第三次看落日,是“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这次描写,作者变换了角度,重点描写了“火烧云”,“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物什,给我留下一个惊骇的印象。
”“西天的那吞没一切的大片火烧云,是太阳坠入云层以后,突然出现的。
我们汽车的方向是正西,因此,我们感到自己正向那一片红光走去。
”接着,作者又从现实走入了历史:“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
曾经在东北亚草原上游荡过许多年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循着西地平线远去的。
还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
正是在此处,我脚下的这个地方,他召开了誓师大会,而后,兵分两路,一路打通伊犁河谷,一路翻越阿尔泰山最高峰———友谊峰,西征花剌子模,尔后进入欧洲,进入非洲。
”在这里,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给我看。
”
三次落日描写,一次比一次详尽,所抒发的情感也逐步地深化。
在“雄伟的风景”面前,人的胸襟也开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