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25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西地平线上》是一本关于自然科学的教材,通过介绍地球、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天文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1.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的基本概念;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规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地球的运动2.1 教学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2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实验,探究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3 教学步骤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进行实验,验证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意义。
第三章:太阳的运动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2 教学方法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通过实验,探究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3 教学步骤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进行实验,验证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运动的意义。
第四章:月亮的运动4.1 教学内容月亮的相位变化;月亮的运动规律。
4.2 教学方法观察月亮的相位变化;通过实验,探究月亮的运动规律。
4.3 教学步骤观察月亮的相位变化;进行实验,验证月亮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思考月亮运动的意义。
第五章:地球、太阳、月亮的关系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关系;日食、月食的成因。
5.2 教学方法观察日食、月食的现象;通过实验,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
5.3 教学步骤观察日食、月食的现象;进行实验,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季节的变化6.1 教学内容季节变化的原因不同季节的地理特征季节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6.2 教学方法使用图表和图像展示季节变化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季节的活动讨论和小组活动来探究季节变化的影响6.3 教学步骤展示季节变化的图表和图像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季节的活动分组讨论季节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享各组的发现和结论第七章:地球的气候带7.1 教学内容热带、温带、寒带的特点气候带的分布和形成原因气候带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7.2 教学方法使用地球仪和地图展示气候带的分布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不同气候带的特色小组研究不同气候带的生物和人类适应策略7.3 教学步骤展示地球仪和地图,指出气候带的分布观看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不同气候带的特色分组研究并报告不同气候带的生物和人类适应策略综合讨论气候带的生态和人文意义第八章:时间的测量8.1 教学内容日、月、年周期的测量历法的起源和发展现代时间测量工具和系统8.2 教学方法观察和记录日、月、年的自然周期介绍不同文化和历史中的历法使用计时工具进行时间测量实验8.3 教学步骤观察并记录日、月、年的自然周期介绍历法的起源和发展,展示不同文化中的历法使用计时工具进行时间测量实验,了解现代时间系统讨论时间测量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第九章:星空的探索9.1 教学内容天文观测技术和工具天体和星座的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9.2 教学方法望远镜观察星空星图和星座的学习视频资料展示人类宇宙探索的成就9.3 教学步骤使用望远镜进行星空观察,记录所见天体学习星图和星座,识别主要星座观看视频资料,了解人类宇宙探索的历史和成就讨论宇宙探索的意义和对未来的启示第十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0.1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认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10.2 教学方法环境问题案例分析可再生能源技术介绍可持续发展角色扮演和讨论10.3 教学步骤分析环境问题案例,讨论其成因和影响介绍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等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探索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总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个人和社会的责任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季节的变化季节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倾斜角度造成的,这影响了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公开课教案西地平线上戴伟【教学H标】1.从文中学会一二点景物描写的手法。
2.芳会对写景抒悄散文的基木研习方法。
3.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纶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H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象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著名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句千古绝唱“大漠孤长河落日圆”,这句诗曾给了我们对西部落日无尽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地平线上》,具体、真切地体会一下西部的落口的壮美景观。
2.检查预习二、【探究讨论】1 •行文思路: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我们都能知道这篇文章写的主要是落日的景象,那么谁能告诉我,文章当屮表现作者这个写作思路的句了呢?或者说哪些句了我们能够看出作者要写些什么了?迅速浏览全文,冋答问题。
)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口,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第六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第I•七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口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行文思路: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先总写新疆的雄伟风景尤其是落「I令我震撼,并用三次落日总领全文。
然后具体描写了不同地点三次落日以及带给我的感受。
最后总结三次落日及特征,照应开头。
2.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讨论⑴读完全文,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明确:“雄伟”;⑵作为文眼,最能概括全文内容和主题的语句是什么?明确:“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⑶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震撼”⑷讨论课文笫一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①课文笫一节写新强的雄伟风景尤其是落日令我震撼,并着重记述三次落日。
②点明主旨,表现了对西北雄伟风景的赞美和热爱!③引出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即“在所有雄伟的风景屮,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上》这幅画的背景、作者和创作年代。
2. 培养学生对印象派绘画风格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画面中的色彩、构图和光影运用。
4. 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评价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画家克劳德·莫奈及其作品《西地平线上》。
2. 分析《西地平线上》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
3. 探讨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艺术的影响。
4. 欣赏其他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西地平线上》的绘画技巧和艺术特点。
2. 难点:分析画面中的色彩、构图和光影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画家和作品背景、分析画面特点。
2. 引导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
3.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作品。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西地平线上》的图片和相关画家的作品图片。
2.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画作。
3. 准备教案、PPT等相关教学材料。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展示《西地平线上》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景色和氛围。
2. 介绍画家:讲解克劳德·莫奈的生平背景和艺术成就,突出其在印象派绘画中的地位。
3. 分析画作: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构图、色彩和光影运用,解释印象派绘画的特点。
4.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画作中的色彩、构图和光影运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 欣赏其他作品:展示印象派画家的其他代表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印象派绘画的魅力。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幅印象派画作进行模仿创作。
2. 要求学生在模仿创作过程中注意画面的色彩、构图和光影运用。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和帮助。
4. 展示学生作品,组织评价和讨论。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印象派绘画对现代艺术的影响有哪些?2. 学生发言: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印象派绘画的认识和感受。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上》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的意义和引起的思考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提出关于课文的问题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深层含义1.4 教学步骤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教师提出关于课文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第二章:文本解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提出关于课文人物和情节的问题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4 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学生提出关于人物和情节的问题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和情节的象征意义学生思考并讨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第三章:文本讨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来讨论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3.2 教学内容讨论课文主题,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提出关于课文主题的问题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3.4 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并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关于课文主题的问题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运用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4.2 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4.3 教学方法采用创意写作法,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并提供适当的指导4.4 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并提出写作要求学生进行写作,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受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学生完成写作,展示并进行分享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5.2 教学内容思考和反思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5.4 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6.2 教学内容分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象征意义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提供适当的指导6.4 教学步骤教师提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实际案例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从中理解课文的主题和象征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分析结果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第七章:小组讨论7.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7.2 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7.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提供适当的指导7.4 教学步骤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学生交流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完成讨论,分享小组的共识和成果第八章:艺术创作8.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创造力8.2 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创造力8.3 教学方法采用艺术创作法,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并提供适当的指导8.4 教学步骤教师提出艺术创作的主题和要求学生进行艺术创作,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受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学生完成艺术创作,进行展示和分享第九章:课程评价9.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课程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9.2 教学内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9.3 教学方法采用自我评价法,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并提供适当的指导9.4 教学步骤教师提出课程评价的要求和标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学生完成课程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10.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未来的启示10.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未来的启示10.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10.4 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感受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课程导入:重点关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西地平线上说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一、课程背景1. 地球自转与公转2.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3. 地平线的概念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知识2. 使学生掌握地球形状与结构的特点3. 培养学生对地平线的认识三、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定义及特点2.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3. 地平线的概念及形成原理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互动讨论法3. 图像展示法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地球的自转与公转2. 讲解地球的形状与结构3. 介绍地平线的概念及形成原理5. 课程总结第二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自转1. 自转的定义2. 自转的方向与周期3. 自转产生的现象二、公转1. 公转的定义2. 公转的方向与周期3. 公转产生的现象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相互作用2. 地球倾斜角度对气候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互动讨论法3. 模型演示法五、教学步骤1. 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点2. 介绍地球公转的定义与特点3. 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5. 课程总结第三章:地球的形状与结构一、地球的形状1.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2. 地球的扁率3. 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二、地球的结构1. 地壳2. 地幔3. 地核三、地球板块构造学说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2. 板块的运动与地震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互动讨论法3. 图像展示法五、教学步骤1. 讲解地球的形状及其特点2. 介绍地球的结构组成3. 阐述地球板块构造学说5. 课程总结第四章:地平线的概念与形成原理一、地平线的定义1. 地平线的概念2. 地平线的特点二、地平线的形成原理1. 地球曲率的影响2. 大气折射的作用三、地平线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1. 平静水面上的地平线2. 地形起伏对地平线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互动讨论法3. 图像展示法五、教学步骤1. 讲解地平线的定义与特点2. 介绍地平线的形成原理3. 分析地平线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4. 学生提问与解答5. 课程总结第五章:实践活动一、实践活动目的1. 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认识2. 培养学生对地平线的观察能力二、实践活动内容1. 观察日出、日落的地平线2. 测量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3. 制作地球模型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2. 实验法3. 互动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组织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地平线2. 指导学生测量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3. 引导学生制作地球模型4. 学生提问与解答5. 课程总结第六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一、时间观念的建立1. 日、月、年的概念2. 时区与夏令时二、地理环境的影响1. 气候带的划分2. 昼夜长短的变化三、生活作息的调整1.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2. 人类活动的时间安排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互动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五、教学步骤1. 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对时间观念的影响2. 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探讨地球自转与公转对生活作息的调整4. 学生提问与解答5. 课程总结第七章: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对导航的影响一、导航技术的发展1. 古代的导航方法2. 现代导航技术的发展二、地球形状与结构的作用1. 地球曲率对导航的影响2. 大气层对导航的影响三、卫星导航系统1. GPS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2. 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简介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互动讨论法3. 图像展示法五、教学步骤1. 介绍古代和现代导航技术的发展2. 分析地球形状与结构对导航的影响3. 讲解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4. 学生提问与解答5. 课程总结第八章:地平线在文化艺术中的表现一、地平线在绘画中的应用1. 西方绘画中的地平线2. 东方绘画中的地平线二、地平线在摄影中的作用1. 地平线在摄影构图中的重要性2. 拍摄地平线的技巧三、地平线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1. 文学作品中的地平线描写2. 地平线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互动讨论法3. 作品分析法五、教学步骤1. 讲解地平线在绘画中的应用2. 介绍地平线在摄影中的作用3. 分析地平线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象征意义4. 学生提问与解答5. 课程总结第九章:实践活动一、实践活动目的1. 培养学生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理解2. 提高学生对地球形状与结构的认识3. 增强学生对地平线在文化艺术中作用的体会二、实践活动内容1. 绘制以地平线为主题的画作2. 拍摄地平线照片3. 创作以地平线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三、教学方法1. 创作法2. 互动讨论法3. 作品展示法四、教学步骤1. 组织学生绘制以地平线为主题的画作2. 指导学生拍摄地平线照片3. 引导学生创作以地平线为背景的文学作品4. 学生提问与解答5. 课程总结第十章:课程总结与评价一、课程收获1. 学生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理解2. 学生对地球形状与结构的认识3. 学生对地平线在日常生活和文化艺术中的作用二、课程评价1. 学生自我评价2. 同伴评价3. 教师评价三、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2.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3. 学生的参与度四、教学改进方向1. 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参与度2. 增加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体验3. 引入更多实例以加深学生理解五、教学步骤1. 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收获的分享2. 开展课程评价3.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4. 学生提问与解答5. 课程总结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补充和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重要方面。
《西地平线上》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地平线上》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文精神;(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自然、关注人生;(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主题思想;(2)作品的艺术特色;(3)文学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西地平线上》的作者和背景;(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5. 文学鉴赏方法指导:(1)介绍文学鉴赏的一般方法;(2)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文本鉴赏。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文精神;(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写一篇关于《西地平线上》的读后感。
1. 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3.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4.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深入解读文本。
3. 运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