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知识点综合导学案70
- 格式:doc
- 大小:921.50 KB
- 文档页数:6
省句中高二化学导学案《化学反应原理》课题: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自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掌握原电池原理的应用3.学会书写原电池电极方程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教学重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电极方程式的书写【自主学习】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1、比较金属的活泼性例:把a、b、c、d 4种金属浸泡在稀H2SO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构成各种原电池。
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c为负极;a、c相连时,c为正极;b、d相连时,b为正极。
那么这4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 a>b>c>dB. a>c>d>bC. c>a>b>dD. b>d>c>a2、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例:100mL浓度为 2 mol·L-1的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可采用的方法是()A. 加入适量的 6 mol·L-1的盐酸B. 加入数滴氯化铜溶液C. 加入适量蒸馏水D. 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3、金属的防腐4、制作化学电源三、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依据总反应式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1.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总反应,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明确氧化剂和还原剂。
2.注意总反应式的发生条件(对于可逆电池,应把放电看做原电池),判断出它的正负极。
3.对于原电池来讲要注意关注介质条件。
4.依据介质条件书写电极反应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规律,注意难溶物质要写成化学式。
负极(—):还原剂-ne-=氧化产物正极(+):氧化剂+ ne-=还原产物5.检验:所写两电极反应式相加,应是原电池的总反应式,否则是错误的。
四、化学电源1、化学电池分类化学电池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定义电池中的反应物质进行一次氧化还原反应并放电之后,就不能再次利用。
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在放电后经充电可使电池中的活性物质获得重生,恢复工作能力,可多次重复使用。
高中化学必修二导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化学必修二导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化学必修二导学案的全部内容。
高中化学必修二导学案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与同位素、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Z X 的含义。
2.初步学会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联系起来运用能力。
【学习重点】同位素、质量数和AZ X 的含义 【预备知识】原子的构成:原子看表分析:1、构成原子粒子所带的电性及电荷大小。
2、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原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哪种微粒?总结: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 和核外带负电的 构成的。
原子核由 和构成. 【基础知识】 (一)质量数定义 符号: 计算式:质量数(A )= + 应用:用质量数表示某种原子[思考]: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科学探究]:12、原子形成离子之后构成原子的微粒哪些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质量数呢?[总结和比较]:和中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和电子数。
①阳离子中A Z X n+:核外电子数=质量数(A)=+②阴离子中A Z X m-:核外电子数=质量数=+(二)核素和同位素1.元素是,元素的种类由决定。
【观察思考】阅读课本P4的观察·思考,填写下表并思考①分别写出氕、氘、氚的原子符号表达式:氕氘氚②氕、氘、氚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异同?它们是同一种元素吗?它们是同一种原子吗? ③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吗?2.核素: 。
几种常见的核素(写出相应的核素符号)氢 ,碳 ,氧 ,氯 ,铀 同位素:它分为 和 两种,放射性同位素最常见的应用是 制造氢弹原料的是 , 制造原子弹和核反应堆燃料的是 。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学习目标】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与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预备知识】一、原子序数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原子序数===【基础知识】(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②周期的分类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课堂练习1]请大家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容。
[思考与交流]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归纳与整理]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
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用A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c、第Ⅷ族:三个纵行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③族的别称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ⅣA称为元素ⅤA称为元素ⅥA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零族称为元素[归纳小结]:(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1、。
2、。
3、。
(二)、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的结构:。
族的结构:。
[课堂练习2]请描述出Na、C、Al、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课堂练习3]某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ⅦA 族它是___元素。
P相邻的同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是【过关检测】1.19世纪中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A.提出原子学说B.提出分子学说C.发现元素周期律D.提出电离学说2.在短周期元素中,原子最外电子层只有1个或2个电子的元素是()A.金属元素B.稀有气体元素C.非金属元素D.无法确定为哪一类元3.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A.HF B.H3O+C.NaH D.H2O24.某一周期Ⅱ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则同周期的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A.只有x+1 B.可能是x+8C.可能是x+2 D.可能是x+1或x+11或x+25 5.短周期元素X 和 Y 可以形成 XY4型化合物, 若 X 的原子序数为 m , Y 的原子序数为 n , 则 m 和n 的相互关系为()A.m – 13 = nB.n + 5 = mC.m + 8 = nD.n – 11 = m6.下列各表中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所表示的元素与它们在周期表中位置相符的一组是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碱金属开始,最后以稀有气体结束B.同一周期中(除第一周期外),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核的电子数都是从1个逐渐增加到8个C.第二、三周期上下相邻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差8个D.第七周期只有23种元素8.某元素X,它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X在周期表中位于A.第二周期B.第三周期C.ⅣA族D.ⅥA族9.有短周期元素A、B、C,其中A、B同周期,B、C同主族,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核电荷数之和为31,则A、B、C为()A.C、N、SiB.N、P、OC.N、O、SD.C、Si、S10.已知a为ⅡA族元素,b为ⅢA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且a、b为同一周期元素,下列关系错误的是()A.n=m+1B.n=m+11C.n=m+25D.n=m+1011、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的元素种数如下:周期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元素种2 8 8 18 18 32 32数请分析周期数与元素种数的关系,然后预言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数为()A.18B.32C.50D.6412、元素周期表中,除去第一、第二周期元素以外,其原子的次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元素分布在()A.第三周期所有元素B.零族C.ⅠA、ⅡA族D.所有主族13、第三周期第IVA族的元素原子序数是:N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相邻的同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是:短周期元素中,族序数=周期序数的元素有: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2倍的元素有:周期序数=族序数2倍的有:16、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右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X元素形成单质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2)写出Y元素形成的单质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3)写出单质Z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高二化学导学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化学课程,以“导学案”形式进行。
教学任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基本技能,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涵盖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技能、化学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理论、实验操作等,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
在此基础上,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为高考及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特长和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如摩尔概念、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平衡等;(2)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进行物质组成分析、化学计算等;(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实验并正确处理实验数据;(4)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环保等方面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2)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在生活、社会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信心;(4)通过化学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高二化学导学案高二化学导学案§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84~87页,划出重要知识,规范完成课前预习案内容并记熟基础知识,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2、及时整理、自我点评,及时完成巩固练习,改正完善并落实好学案所有内容3、把学案中自己的疑难问题和易忘、易出错的知识点以及解题方法规律,及时整理在笔记本上,多复习巩固.学习目标1、了解金属腐蚀带来的危害,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2、了解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涵义,认识钢铁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发生的条件及原理,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3、了解常见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及其原理.自主·课前预习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1、金属腐蚀是___________与周围的气体或液体物质发生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损耗的现象.金属腐蚀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化学腐蚀:金属与接触到的或等直接发生反应而引起的腐蚀.例如, .3、电化学腐蚀:与接触时,会发生反应,比较的金属 .例如, .4、从本质上看,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都是金属原子___________电子被___________的过程,但是腐蚀过程伴有电流产生,而腐蚀过程却没有.在一般情况下,两种腐蚀同时发生,只是___________腐蚀比___________腐蚀普遍得多,腐蚀速率也___________.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1、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总是作为原电池__________极的金属被腐蚀,作为__________极的金属不被腐蚀.如果能让被保护金属成为______极,则该金属就不会被腐蚀.要达到这个目的,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2、除了电化学防腐蚀外,金属防腐蚀方法还有很多种.例如, 还可以采用等方法使金属与空气、水等物质隔离,以防止金属腐蚀.预习自测1、下列事实与电化学腐蚀无关的是A.埋在潮湿土壤中的铁管比干燥土壤中的更易被腐蚀B.生铁比纯铁容易生锈C.钠放入水中后消失D.镀银的铁制品,镀层破损后,露出的铁更易被腐蚀2、下列事实不能用电化学理论解释的是双选A.轮船水线以下的船壳上镶嵌有一定量的锌块B.镀锌的铁制品比镀锡的铁制品耐用C. 铝片不用特殊方法保存D.常温下铝跟稀硫酸快速反应,跟浓硫酸几乎不反应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A、原电池中阳离子向负极移动B、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C、马口铁镀锡的表面一旦破损,铁腐蚀加快D、白铁镀锌的表面一旦破损,铁腐蚀加快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A.钢铁因含杂质而容易发生电化腐蚀,所以合金都不耐腐蚀B.原电池反应是导致金属腐蚀的主要原因,故不能用来减缓金属的腐蚀C.钢铁电化腐蚀的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水膜的pH不同,引起的正极反应不同D.无论哪种类型的腐蚀,其实质都是金属被氧化5、下列各种方法中,能对金属起到防止或减缓腐蚀作用的是①金属表面涂抹油漆②改变金属内部结构③保持金属表面清洁干燥④金属表面进行电镀⑤使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 D.全部互动·课内探究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课题一、金属的腐蚀问题1、金属腐蚀的共同点本质是什么问题2、你认为金属在什么条件下易被腐蚀实验验证钢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学生活动根据原电池原理,写出电极反应式及电池反应方程式中性电解质:酸性电解质:负极:负极:正极:正极:总反应:总反应: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比较系更为普遍问题3、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条件金属跟物质直接接触不纯的金属与接触现象电流产生电流产生本质被氧化被氧化相互关系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往往___ _发生课题二、金属的防护问题1、在船体上装锌块来避免船体遭受腐蚀,锌块须定期更换,思考其原因问题2、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原理:形成原电池时,让被保护金属作 ,不反应受到保护;而附加的作 ,反应受到腐蚀.问题3、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原理:将被保护金属与另一附加电极作为的两个极,使被保护的金属作为 ,在的作用下使阴极得到保护.课堂小结知识构建总结知识要点,构建知识体巩固练习1、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其中的成分主要是铁粉、碳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用塑料袋密封,使用时从袋中取出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用完后袋内有大量铁锈生成,回答下列问题:1 热敷袋放出的热是来自 .2 碳粉和氯化钠的作用分别是:3 写出有关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2、如图, 水槽中试管内有一枚铁钉,放置数天观察:⑴若液面上升,则溶液呈_________性,发生_____________腐蚀,总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若液面下降,则溶液呈_______性,发生______腐蚀,总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变相思考金属腐蚀给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要利用恰当的方法科学防止金属被腐蚀.那么,金属腐蚀对生活一定不利吗人们是否可以将金属腐蚀的原理用于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呢请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举例说明.。
高中化学经典导学案一、导学目标通过本次导学案,学生将能够: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熟悉常见的化学反应和平衡方程式;4. 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二、导学内容1. 化学的基本概念- 物质的分类及性质-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离子、原子和分子的区别2. 化学实验- 实验器材和操作步骤- 实验中的常见安全问题和应对措施- 实验中的常见测量方法和技巧3. 化学反应与平衡方程-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氧化还原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平衡方程的表示方法和意义4. 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各种物质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物质的化学键和化学键能的作用三、导学过程1. 导入(概念解释和实例介绍)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我们身边的许多日常现象和实验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的变化。
例如:燃烧、腐败、发酵、溶解等都属于化学反应;铁锈、风化、变色等都是物质性质的变化。
2. 学习重点了解物质的分类及性质,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熟悉常见的化学反应和平衡方程式,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3. 学习方法-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参与实验,亲自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 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实例,思考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4. 实践与总结通过进行化学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
同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进一步提高实验技巧和操作安全性。
5. 展示与讨论学生可将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分享实验经验和观点,拓宽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学习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我们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实例分析,增强了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实验经验,提高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二化学导学案第二章第四节课题: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第 1 课时编写:朱道福审核:高二化学备课组学习目标:1、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工业合成氨的适宜条件2、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适宜条件3、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
重难点: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适宜条件【课内探究】一、合成氨条件分析1. 利用平衡移动的知识分析什么条件有利于氨的产量?2.有人认为:增大压强,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个方面都对合成氨有利,故可以尽可能地增大压强。
这种观点正确吗?请予以评价。
3.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合成氨的反应,从开始反应到氨气的浓度不再增大,这一过程中,正反应速率如何变化?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为什么?简述理由。
4合作分析合成氨反应有哪些特点?5.“假设聘你为某合成氨工厂的技术顾问,你将为提高生产效益提供那些参考意见?”(从加快合成氨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两个方面考虑)。
【点拨】1. 从反应速率的角度,反应要求在高温下进行有利于加快反应速率;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反应要求在低温度下进行有利于平衡右移。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点拨】2. 资料表明,合成氨工业生产中,采用的条件一般是“20~50MPa、700K 、铁催化剂”。
如何理解这一反应条件的选择?催化剂【小结】:(1)反应特点: N2(g)+3H2(g)2NH3(g) △H=--92.2kJ/mol1. 2. 3.。
(2)适宜条件:1、适宜压强()2、适宜温度()3、使用催化剂()4、及时补充N 2、H 2并将NH 3分离出来。
二、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类型(1)浓度计算(2)转化率和产率的计算(3)压强和气体体积的计算(4)方程式中物质计量系数的确定。
例1 、某条件下合成氨达平衡时氨的体积分数为25%,若反应前后条件保持不变,则反应后缩小的气体体积与原反应物体积的比是() A .1/5 B.1/4 C.1/3 D1/2变形题1:在一定温度下,将2molN 2和6molH 2充入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 2(气)+3H2(气)2NH 3(气),达到平衡后,若保持温度不变,令a 、b 、c 分别为初始加入的N 2、H 2、NH 3的物质的量,重新建立平衡,混合物中物质的量仍和上述相同。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导学案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第一节: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导学目标: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
研究内容
1. 元素的定义和特征
2. 化合物的定义和特征
3. 混合物的定义和特征
4.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之间的区别
研究要点
-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构成的纯物质,无法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其他物质。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其他物质。
-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各组成部分在物理性质上保持原有特征。
研究扩展
通过实例分析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物质的微粒性
导学目标:认识物质的微粒结构和微观行为
研究内容
1. 物质的微粒结构: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2.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3. 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4. 物质的微观行为:热运动和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要点
-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具有质量和体积。
-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核运动。
-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以共价键相连而形成的微粒,可以是同种元素的原子或不同元素的原子。
- 物质的微观行为受热运动和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研究扩展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微粒的热运动和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现象,深化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
*以上内容仅为导学,详情以课堂教学为准。
*。
高中化学导学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围绕“高中化学导学案”展开,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其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任务包括:梳理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及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需要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难度。
教学对象具有以下特点: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此外,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需要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如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化学反应等;(2)了解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3)学会使用化学实验仪器,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实施能力;(4)掌握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提高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5)培养化学思维,能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2)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运用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4)运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新能力;(5)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其热爱化学、探究化学奥秘的情感;(2)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其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自信;(4)通过化学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二导学案高中化学必修二导学案一、导学案类型与适用对象本导学案为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材的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本导学案适用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学习化学必修二课程的学生。
二、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本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包括:1、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特点及相关实例;2、理解电子转移的过程、影响因素和反应类型,并能够举出实际例子;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的移动。
学习内容包括:1、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特点及相关实例;2、电子转移的过程、影响因素和反应类型,以实例说明;3、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的移动;4、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了解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5、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理解共价键和离子键的概念及实例;6、溶液的酸碱平衡,理解pH值和酸碱指示剂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学习步骤与方法1、预习: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提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学习:在课堂上,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深入理解知识点,特别是对于一些难点和重点,要注意听讲和做笔记。
3、练习: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和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4、复习:在课程结束后,及时复习所学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巩固记忆。
5、应用: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检验与拓展1、学习检验: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学习检验题目,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拓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或互联网资源,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3、讨论: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学习小组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学习总结与反思在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该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特别是对于一些难点和重点,要回顾和巩固。
综合测试题(三)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个或两个正确答案)1.将0.1molN2O4置于1L密闭烧瓶中,然后将烧瓶放入100℃的恒温槽,烧瓶内的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N2O4(g)2N02(g)下列结论不能说明上述反应在该条件下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烧瓶内气体的颜色不变,不再加深B. N2O4的消耗速率与N02的生成速率之比为1:2C. N02的生成速率与N02的消耗速率相等D. N02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2.某温度下,在固定容积的容器中,可逆反应A(g)+3B(g)2C(g)达到平衡,此时测得n(A):n(B):n(C)=2:2:1.若保持温度不变,以n(A):n(B):n(C)=2:2:1的比例向该容器中再充入A B和C则(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平衡不发生移动D.增大3.下列事实能说明醋酸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①中和10ml1mol/LCH3COOH溶液需要10ml1mol/LNaOH溶液②物质的量溶液相同时,锌粒跟盐酸反应的速率比跟醋酸反应的速率快③0.01mol/L醋酸溶液pH的大于2④0.1mol/LCH3COONa溶液显碱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4.向含有Mg2+ Fe2+ NH4+ Al3+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加热搅拌,再加入过量盐酸,溶液减少的阳离子是( )A.NH4+B.Mg2+C.Fe2+D.Al3+5.在100ml0.2mol/LNH3·H2O溶液中,欲使NH3·H2O溶液的pH变小,可采用的方法是( )A.加热至沸腾B.加少量NaOHC.加100ml水D.加20ml0.4mol/LNH3·H2O溶液6.将 2.7gAl与100ml2mol/LH2SO4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慢慢滴入25ml4mol/LNaOH溶液,其结果是( )A.所得溶液的pH为7B.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C.取少量所得溶液,加NaHC03,无明显现象发生D.另取少量所得溶液,加入几滴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7.在中和滴定中,下列操作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滴定管时,滴定管必须用待装液润洗2~3次B.酸式滴定管不能盛装碱液,碱式滴定管不能盛装酸液或强氧化性溶液C.盛装准确量取的待测液的锥形瓶应预先用待测液润洗D.滴定终点时,若不慎滴入过量标准溶液,可用装有待测液的滴定管再滴入一定量进行调整8.将等物质的量的镁和铝混合均匀,分成四等份,分别回到下列四种过量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A.3mol/LHCl溶液B.4mol/LHNO3溶液C.8mol/LNaOH溶液D.18mol/LH2SO4溶液9.下列各组物质反应后,再滴入KSCN溶液,显红色的是( )A.过量铁与稀盐酸B.过量氯水与FeCl2溶液C.过量铁粉与CuCl2溶液D.过量铁粉与FeCl3溶液10.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浓烧碱溶液中加入铝箔:Al+2OH-=AlO2-+H2↑B.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Fe+Fe3+=2Fe2+C.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硫化钠溶液:Cu2++S2-=CuS↓D.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足量烧碱溶液:Mg2++2HCO3-+4OH-=Mg(OH)2↓+2CO32-+2H2O11.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K+ Na+ HCO3-Cl-B.Ba2+ Na+ AlO2-NO3-C.NH4+ Al3+ NO3-Cl-D.Na+Fe3+Cl-SO42-12.30℃时,在某硫酸铜溶液中加入27.5gCuSO4或加入50.0gCuSO4·5H2O,恢复到30℃时,都刚好成为饱和溶液,则30℃时CuSO4的溶解度为( )A.4.5gB.22.5gC.25gD.32g13.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①天然水与空气、岩石和土壤的长期接触②工业生产中废气、废液和废渣的排放③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④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不当A.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14.结构简式为的有机物,其正确的名称是( )A.2-甲基-4-丙基己烷B.6-甲基-4-乙基庚烷C.2-甲基-4-乙基庚烷D.4-甲基-2-乙基庚烷15.某烃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只能生成一种一氯代物,该烃的分子式可能是( )A.C3H8B.C4H8C.C5H12D.C6H1416.下列反应中,以苯作原料,通过加成反应制得的是( )A.溴苯B.硝基苯C.苯磺酸D.环己烷17.煤或石油的加工方法中,可用于大量获取乙烯和丙烯的是( )A.煤的干馏B.重油裂解C.石油减压分馏D.石油常压分馏18. 在1L的密闭容器中,于一定温度下进行2A(g)+B(g)2C(g)的可逆反应。
容器内开始加入下列各组物质,在达到平衡时逆反应速率最大的一组物质是( )A.2molA 1molBB.1molA 1molBC.1molA 2molBD.1molB 1molC19.下列变化由加成反应引起的是( )A.乙炔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中,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乙烯在一定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为聚乙烯C.在一定条件下,苯滴入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有油状物生成D.石油裂解后所得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20.汽油燃烧产生的汽车尾气中,所含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 )A.碳的氧化物B.硫的氧化物C.氮的氧化物D.磷的氧化物21.下列物质中,既能发生加成反应,也能起取代反应,并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是( )A.氯仿B.苯C.甲苯D.乙烷22.甲烷和丙烷混合气的密度与同温同压下乙烷的密度相同,混合气中甲烷和丙烷的体积比为( )A.2:1B.3:1C.1:3D.1:123.做饭时使用的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为C3H8)燃烧反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分别为:现有一套以液化石油气为原料的灶具,欲改为烧天然气,应采取的措施是( )A.减小空气进量,增大天然气进量B.减小空气进量,减小天然气进量C.增大空气进量,增大天然气进量D.增大空气进量,减小天然气进量24.下列石油的炼制和加工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常压分馏B.减压分馏C.裂化D.裂解25.下列各烃中,完全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是( )A.乙烷B.乙烯C. 乙炔D.苯26.把一块铁铝合金溶于足量的盐酸中,通入足量氯气,再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把滤渣充分灼烧,得到的固体残留物恰好跟原来合金的质量相等,则此合金中,铁、铝质量之比约为( )A.1:1B.3:1C.7:3D.1:427.0.1mol/LK2CO3溶液中,由于CO32-的水解,使得c(CO32-)<0.1mol/L。
如果要使c(CO32-)更接近于0.1mol/L,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加入少量盐酸B.加入适量水C.加入适当KOHD.加热28.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若反应后溶液的pH为7,那么A.H3COOH与NaOH的质量相等B.CH3COOH与NaOH的物质的量相等C.NaOH过量D.CH3COOH过量29.10. 可逆反应2N2O5(气) 2N2O4(气)+O2(气)—Q进行到t1时达到平衡,t2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停止加热并保温,t3时又建立新的平衡,下列图中能表示上述情况的是()30. 反应X(g)+3Y(g)2Z(g) +Q,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 )A B C D31. 可逆反应mA(g)+nB(g)eC(g)+fD(g),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 的百分含量与温度、压强关系如图3-5,图3-6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达平衡后,使用催化剂C 的百分含量变大B. 达平衡后升温,平衡左移C. 方程式系数m+n>e+fD. 达平衡后,增加A 的量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2CO(1222NH 3 (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为v2。
对于上述反应当反应温度升高时,v1和v2的变化情况为。
33.某可逆反应mX+nY pZ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
已知,m+n=p,X是固体,Z是气体。
如果对体系加压,则化学平衡向方向移动,如果升高温度时Y的转化率降低,则正反应是热反应。
34.将等物质的量的A、B、C、D四种物质混合,发生如下反应:aA+bB cC+dD,已知生成物C是固体,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测得A减少了nmol,B减少了n/2mol,C增加了3n/2mol,D增加了nmol,此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是:a= b= c= d=(2)如果只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则反应中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是 AB C D 。
(3)如果只升高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知这四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
则该正反应是热反应。
35.(1)在氯化铵的水溶液中,等距离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2)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2mol/L的下述八种溶液:①HNO3②H2SO4 ③CH3COOH ④Ba(OH)2⑤NaOH ⑥CH3COONa ⑦KCl ⑧NH4Cl这些溶液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填写序号) 。
36.在新制的硝酸亚铁溶液中,滴入少量浓盐酸,可观察到溶液变为色,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7.现有100mlFeCl3 FeCl2 CuCl2的混合液,其中各种物质的浓度均为1mol/L,在该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
(1)当反应完毕时,铁粉有剩余,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其物质的量是。
不含有的金属离子是所得固体的成分是,其质量比反应前加入的铁粉的质量(填多或少) (2)当反应完毕时,如果没有固体物质存在,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其中物质的量为定值的金属离子是它的物质的量是。
38.1mol某不饱和烃可以和1molCl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2,3-二氯-2-甲基戊烷,则该不饱和烃是。
39.已知ABCD分别AlCl3、BaCl2、FeSO4、NaOH是四种化合物中的一种,它们的水溶液之间的一些反应现象如下:①A+B→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②B+D→白色沉淀,在空气中放置,沉淀由白色转化为红褐色。
③C+D→白色沉淀,继续加入D溶液,白色沉淀逐渐消失。
(1)试推断A、B、C、D各是什么物质(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A溶液+B溶液→白色沉淀②C溶液与D溶液反应后生成的白色沉淀溶解于D溶液中。
40.某地所生产的天然气里含有90%甲烷、5%乙烷、3%二氧化碳、和2%氮气(均为体积分数)。
燃烧1000L,需要多少空气?(假设体积均为标准状况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