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化与未湿化中低流量导管吸氧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吸氧术考官提问考官提问:大手术后为什么要吸氧?考生回答:吸氧术的目的: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或者回答如下:1、大手术多为全身麻醉,全麻术后早期患者有呼吸遗忘,呼吸肌功能未完全恢复,吸氧有助于提高血氧。
2、开胸及开腹手术后呼吸功能受限,必须吸氧。
3、大手术容易造成机体的应激反应,患者肺功能受影响较大,应当吸氧。
考官提问:什么情况下的病人需要采用吸氧术?考生回答:吸氧术适应症:1.呼吸系统肺源性心脏病、哮喘、重症肺炎、肺水肿、气胸等。
2.心血管系统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
3.中枢神经系统颅脑外伤、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等。
4.其他严重的贫血、出血性休克、一氧化碳中毒、麻醉药物及氰化物中毒、大手术后、产程过长等。
考官提问:为什么要用湿化瓶吸氧?考生回答:主要是为了湿化氧气,使患者的气管保持湿润状态,增加进氧时间从而增加进氧量,提高血氧饱和度,预防脑缺氧现象的发生。
由于气管保持湿润,因而还可以防止痰痂形成,从而减少吸痰次数,不但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还能减少吸痰时器械对患者的损伤。
考官提问:湿化瓶内一般要什么溶液?考生回答:蒸馏水或洁净水。
考官提问:单侧鼻导管法时,鼻导管插多深?双侧鼻导管法,导管插入多深?考生回答:单侧鼻导管法约为鼻尖到外耳道口长度的2/3,即鼻翼到耳垂;双侧鼻导管将导管插入双鼻孔内深约1cm。
考官提问:漏斗法吸氧时,漏斗的放置位置?考生回答:将漏斗与橡胶管连接,调节氧流量,置漏斗于病人口鼻上方约1~3cm处,固定。
考官提问:氧气帐法,打开帐幕时应注意什么?考生回答:氧气帐法的氧气流量应控制在10~20L/min,打开氧气帐时,氧浓度会下降,所以我们应将氧流速加大至12-14L/min,持续3分钟,以恢复帐内原来浓度。
考官提问:面罩吸氧适用于哪些病人?氧流量是多少?考生回答:适用于神志清楚的合作者;氧流量是:6~8L/min。
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青岛市立医院(266071)刘彩云摘要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两种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2例因不同原因导致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术后,病情稳定,可以脱机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31例,均采用0.45%生理盐水作为气道湿化液。
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取60 ml注射器抽取湿化液后连接输液延长管及头皮针,用胶布固定于导管外周,外接面罩氧,根据痰液的粘稠度,调节微量注射泵速度为6~18ml/h。
然后给予接普通面罩吸氧。
对照组采用向带有氧驱动的面罩雾化罐内持续加入气道湿化液。
比较两组痰液湿化满意度、痰痂形成率、气道粘膜出血率、刺激性咳嗽情况。
结果观察组痰液湿化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痰痂形成率、气道粘膜出血率、刺激性咳嗽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法效果优于向雾化罐内持续添加气道湿化液方法。
关键词:气管切开;气道湿化;微量泵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充分而恰当的气道湿化可以有效减少人工气道的并发症【1】。
开放气道后,由于呼吸道湿化不足,气道干燥,纤毛的运动功能丧失,分泌物不易排出,导致痰液粘稠甚至痰痂形成,严重时出现窒息。
如何确保人工气道的通畅,降低护理风险,减少长时间留置气管套管引起的并发症,是气管切开患者治疗护理的关键措施。
因此,本科对62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改进气道湿化方法,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008 年11 月~2009年5 月共收治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术后,病情稳定,可以脱机的患者共62例,年龄33~74 岁,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31例。
2组患者在病情、性别、年龄、治疗方法上分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1.2.1 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
氧气吸入法操作规范氧气吸入法是常用的改善呼吸的技术之一,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目的1、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
2、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二、适应症1、因呼吸系统疾患而影响肺活量患者如哮喘、支气管肺炎或气胸等。
2、心肺功能不全,使肺部充血而致呼吸困难者如心力衰竭时出现的呼吸困难。
3、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使氧不能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而产生缺氧,如巴比妥类药物中毒、麻醉剂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4、昏迷患者如脑血管意外或颅脑损伤病人。
5、其他某些外科手术前后病人、大出血休克病人、分娩时产程过长或胎心音不良等。
三、护理评估评估患者病情、年龄、意识、缺氧程度、血气分析结果、鼻腔情况、合作程度。
四、操作方法(一)操作前准备1、护士准备:服装鞋帽整洁,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可亲,语言柔和恰当,洗手,剪指甲。
2、物品准备:氧气装置一套(流量表、湿化瓶)、一次性吸氧鼻导管、橡皮筋、安全别针、治疗碗内备湿化液、棉签、弯盘、氧气记录卡。
3、病人准备:向患者解释吸氧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4、环境准备:整洁、安静、安全、无烟、无尘、无火源。
(二)操作程序1、携用物至床边,核对,解释取得合作。
2、打开中心管道旋钮,上流量表 ,确认有无漏气,接湿化瓶、吸氧管。
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清洁鼻腔。
4、开流量表开关,调节氧流量,湿润鼻导管,检查氧气是否通畅,有无漏气。
5、将吸氧管插入鼻腔,妥善固定于耳廓,再用安全别针固定氧气管于床单上。
6、在氧气记录卡上记录用氧的日期、时间、流量及签名。
7、交代用氧的注意事项及安全用氧相关知识,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8、给氧期间经常巡视患者,观察病情、用氧效果、有无氧疗副作用、定时观察氧流量、湿化液量、用氧设备及管道通畅情况。
循证护理在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湿化与非湿化的应用【摘要】目的:就循证护理在中低流量鼻导管湿化与非湿化的应用展开研究分析。
方法:研究目标抽取我院各科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收住院进行中低流量鼻导管氧疗的12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研究组各63例,基于循证护理模式上分别为两组采取吸氧湿化、吸氧非湿化策略,探讨相应策略效果。
结果:分析两组不适症状发生率,指标对比差异不强烈(P>0.05);分析两组吸氧护理操作时间,研究组用时更短(P<0.05)。
结论:循证护理下,中低流量鼻导管湿化与非湿化在氧疗效果、舒适度方面差异性不大,但非湿化策略护理操作用时则更短,有助于护理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循证护理;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湿化,吸氧非湿化鼻导管吸氧是昏迷、中毒、心肺功能不全等病患常用吸氧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提升动脉血氧分压与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纠正缺氧状态,以加速组织新陈代谢与维持机体生命活动[1]。
本研究基于循证护理下,分析了湿化与非湿化两种吸氧策略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效的开展提供参考意见,内容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目标抽取我院各科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收住院进行中低流量鼻导管氧疗的12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研究组各63例。
前一组有男38例、女25例,年龄33~79岁,平均(56.63±22.88)岁;后一组有男41例、女22例,年龄36~76岁,平均(56.74±20.02)岁。
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各指标之间不存在影响此次研究结果的显著差异(P>0.05),有对比性。
1.2方法两组均在循证护理模式下开展氧疗护理:(1)成立小组:组建由指导老师、护理部主任、各科护士长等成立的循证护理小组,在强化循证护理相关知识认知基础上,组内讨论,确定循证护理问题。
(2)获取证据:以“中低流量鼻导管”“湿化”“非湿化”“循证护理”作为关键词,于BMJ、NGC、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中英文网络医学数据库中进行搜索,依据就相关资料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分析,最终讨论确定护理方案。
湿化与未湿化中低流量导管吸氧
作者:周芹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9期
摘要:目的探讨常规湿化与未湿化中低流量(12h的患者分为常规湿化吸氧组(湿化组)与未经湿化吸氧组(未湿化组);②持续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时间>24h的患者,分为自身常规湿化吸氧与未经湿化吸氧。
观察两组患者的呼吸道反应情况。
结果患者仅出现鼻咽喉部干燥感。
方法一中观察组中行湿化的患者26例,其中出现鼻咽喉部干燥的患者2例,干燥者34例,出现鼻咽喉部干燥的患者4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二中观察组患者25例,其中湿化吸氧时出现鼻咽喉部干燥的患者1例,将其换为未湿化吸氧后,其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加重;在未经湿化吸氧过程中出现鼻咽喉部干燥的患者l例,将其换成湿化吸氧后症状未见明显减轻,两种不同的吸氧方式对患者呼吸道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
(P>0.05)。
结论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无需常规湿化。
可以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湿化;氧气吸入疗法;导管吸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近期收治的需要持续吸氧治疗的住院患者300例,按照入院的时间分为分为常规湿化吸氧组(湿化组)和未经湿化吸氧组(未湿化组),对照组采取湿化方法,治疗组采取不湿化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出现鼻腔粘膜改变、分泌物性质改变、上呼吸道干燥、肺部感染等方面的变化。
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意识比较上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
1.2方法随即分为常规湿化吸氧组(常规组:采用医用蒸馏水进行湿化吸氧,注意湿化水的更换)和未经湿化吸氧组(使用无水式鼻导管进行吸氧,无需对吸氧装置进行更换,直至停止吸氧治疗)两大组,观察两组患者出现鼻腔粘膜改变、分泌物性质改变、上呼吸道干燥、肺部感染等方面的变化。
1.3统计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16.0,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2结果
鼻咽喉部干燥感为本研究中出现的唯一症状。
方法l观察60例中湿化组26例,患者自诉鼻咽喉部干燥的共2例,干燥者34例,自诉鼻咽喉部出现干燥现象者4例,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方法二中观察组患者25例,在其进行湿化吸氧过程中,自诉鼻咽喉部出现干燥现象的患者1例,经更换为湿化吸氧后,临床症状未出现明显加
重;在未经湿化吸氧的患者中,自诉鼻咽喉部出现干燥现象的患者l例,经更换为湿化吸氧后,临床症状未出现明显减轻,两种吸氧方式对患者呼吸道影响差异不显著,统计学无意义。
3讨论
3.1经湿化和未经湿化行鼻导管吸氧的患者,鼻咽部是否出现干燥的症状比较提示,是否经过湿化对于患者吸氧时的感受并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仅有部分患者在24h内有鼻咽部干燥的现象,其干燥程度程度与持续吸氧时间的长短并无明显的关系,结果提示,患者经湿化氧疗时鼻咽部出现干燥现象后更换为未湿化吸氧,其鼻咽部干燥症状并未出现明显的加重;行未湿化氧疗的患者在出现鼻咽部干燥现象后更换为湿化吸氧,症状也未得到明显改善。
经作者分析发现:①是因为患者的呼吸道黏膜本身起到湿化空气的功能,同时还能对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湿化。
②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国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中低流量(
3.2未经湿化鼻导管吸氧的优点与常规湿化吸氧比较。
未湿化吸氧操作简便.护士的工作量降低,也节约了成本。
重要的是因湿化液易滋生脓杆菌、霉菌等多种微生物,而随着湿化瓶持续使用时间延长,微生物滋生加剧,无需湿化,能较好的解决湿化液的微生物污染。
因此,对鼻导管吸氧患者氧气湿化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从临川工作中寻找科学依据,并完善鼻导管习惯吸氧工作的循证依据,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改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适感,提升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吸氧量
参考文献:
[1]石兰萍,田琳琳,杨冬艳,等.气湿化液的污染状况分析及对策[J].理研究,2005,19(5):765-766.
[2]祝仲珍,王占科,郭伟.医用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情况调查与有效控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8):1513-1514.
[3]王露霞,汤蓓,石凌波,等.重症监护病房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与呼吸道感染关系探讨[J].中华医院学感染杂志,2005,15(4):409-411.
[4]刘学英,胡鸽,邓雪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0,9(8):60-63.
编辑/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