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说课稿-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6.01 KB
- 文档页数:6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介绍1.2 教学目标说明1.3 教学方法与手段1.4 教学内容概述第二章:罗丹与雕塑艺术2.1 罗丹生平介绍2.2 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与技巧2.3 罗丹的代表作品分析2.4 学生创作练习:观察雕塑作品并尝试分析其特点第三章:罗丹的创作方法与应用3.1 罗丹的创作理念与方法3.2 罗丹的工作流程与实践经验3.3 雕塑创作技巧的实践与应用3.4 学生创作练习:尝试用罗丹的方法进行创作第四章:罗丹对现代雕塑的影响4.1 罗丹对后世雕塑家的影响4.2 现代雕塑的发展趋势与罗丹的关联4.3 学生创作练习:研究现代雕塑作品,探讨罗丹对其影响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5.2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5.3 拓展学习建议5.4 作业布置第六章:罗丹的雕塑表现手法6.1 罗丹雕塑的表现力与情感传达6.2 罗丹对光线和阴影的运用6.3 罗丹对人体解剖的把握与应用6.4 学生创作练习:尝试运用罗丹的表现手法进行雕塑创作第七章:罗丹的艺术观与审美观7.1 罗丹的艺术观及其时代背景7.2 罗丹的审美观念与创作动机7.3 分析罗丹作品中的审美价值7.4 学生创作练习:从罗丹的审美观出发,进行创作实践第八章:走进罗丹的雕塑世界8.1 罗丹的创作灵感来源及其影响8.2 罗丹对雕塑主题的选择与处理8.3 罗丹作品的独特视角与创意8.4 学生创作练习:尝试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雕塑创作第九章:罗丹与同行比较分析9.1 罗丹与代雕塑家的比较9.2 罗丹与后世雕塑家的关联与影响9.3 学生创作练习:选择一位雕塑家与罗丹进行比较分析第十章:教学反思与课程总结10.1 课程实施的反馈与评估10.2 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与成长10.3 课程的改进与优化建议10.4 期末作品展示与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中,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与技巧。
补充和说明:可以通过讲解雕塑的历史发展,展示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让学生了解雕塑的分类和特点,教授雕塑的基本技巧,如比例、形态、质感等。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罗丹及其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重点:1. 罗丹及其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罗丹的雕塑创作理念。
2. 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有关罗丹及其作品的图片、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笔、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罗丹及其雕塑作品《思想者》。
2. 引导学生关注《思想者》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二、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罗丹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形式、内容和创作理念。
三、创作实践(20分钟)1. 教师提出创作任务:以罗丹的雕塑作品为灵感,创作一幅表现思考状态的绘画作品。
2. 学生现场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关注艺术创作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对艺术创作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罗丹及其作品的课后研究报告。
2. 下周上课时提交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罗丹及其雕塑作品《思想者》,引导学生关注艺术创作的特点和创作理念。
在欣赏与分析环节,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分析,培养了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创作实践环节,学生以罗丹的作品为灵感,进行绘画创作,锻炼了艺术表现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罗丹的创作理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在创作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绘画技巧不够自信,教师应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深入学习与探讨(15分钟)1. 教师提供关于罗丹其他著名作品的图片和资料,如《加莱的市民》、《欧米茄男子》等。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罗丹及其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罗丹的创作过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罗丹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简介。
2. 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形态特征、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
3. 罗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及其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罗丹的生平和主要作品,雕塑作品《思想者》的艺术特点。
2. 难点:罗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罗丹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分析《思想者》的艺术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罗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得到启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罗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罗丹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引发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罗丹的代表作《思想者》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分析罗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罗丹的创作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得到启示。
4. 讨论:组织学生就罗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传达了罗丹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信息?学生是否掌握了《思想者》的艺术特点和罗丹的创作理念?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准备1. 准备有关罗丹的生平介绍、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图片和相关文献。
2. 准备教学PPT,包括罗丹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介绍、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形态特征、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等。
3.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包括罗丹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实例。
《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教案一、导入新课:“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知道这条名言是谁说的吗?他就是罗丹,享誉世界的雕刻大师。
茨威格正是从罗丹得到了伟大的启示,找到了成功的秘诀,最后成为了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从罗丹得到的伟大的启示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这篇文章,去探寻这个伟大的启示吧!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
现在,请打开书65页,用3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思考:作者从罗丹得到了什么启示?师:大家找到了吗?在第几段?那一句话?一起念好吗?明确:“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思维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个词语,是什么?明确:专心。
板书:专心注:如果有学生说出热忱,也给予肯定,然后说,我们先来看专心。
三、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罗丹带给作者的启示是专心,大家很快找到了这个词.那么,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读出了罗丹的专心呢?(一)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读出了罗丹的专心呢?要求:默读课文,按下面的句式写出自己的理由:我读出了罗丹的专心,是因为“”这句话(这个词),(填文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这句话(这个词),(填分析)所以,我认为罗丹专心.示例:我读出了的罗丹专心,是因为“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句话,这句话写出了罗丹看雕像时的动作,“退”说明要找一个很好的距离,“仔细”说明看得很认真,细致入微,全神贯注 ,所以,我认为罗丹专心。
注意:不强求学生对于语句的理解;但是分析必须体现专心;不用强拽到词语上来,有的句子适合于引导到对能体现专心的词语上来,就引导;如果此句中没有,就不用引导;尽量尊重学生的理解;对于专心的理解,可以是词也可以是句.如果出现同一句话,有的学生说使句子,有的学生说的是词语,对学生的点评,可以说更透彻,更深刻,但是不能说更完美,更全面。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教学设计下面这篇《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教学设计,是我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意识到这篇文章的重要性而写的。
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下,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教学目标】1. 了解罗丹及部分雕刻作品,积累一些雕刻艺术方面的知识。
2. 自主探究本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细致刻画、描写的方法。
3. 学习雕塑大师全神贯注于艺术创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 材料的详略安排。
2. 细读罗丹进入创作状态时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分析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难点】1.首位呼应的句子。
2.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3.分析、体会描写人物句子的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时间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读课文,疏通字词,掌握文学常识,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标题,培养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文本。
2. 师生共享预习资料,由学生用文字介绍雕塑大师罗丹有关情况。
图片部分由老师用课件展示。
听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一代雕塑大师罗丹的成功离不开他对艺术的坚持不懈,离不开他对创作的独特思维外,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成功的秘诀呢?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这位难得的“导游”一起走进罗丹的生活。
二、教师简介作者大凡热爱生命,最后又不得不走上自杀之路的作家和诗人,都值得世人的尊重和景仰。
茨威格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位充满良知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作家,在写出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旷世杰作后,却迫于法西斯主义的统治,流亡南美,最后在悲观绝望中携妻双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茨威格十分擅长在小说中刻画各种细腻多姿的女性,因为他写出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名篇,高尔基还把“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的桂冠送给了他。
听说,最近有内地和香港两地的导演争相把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搬上银幕。
茨威格的名字又将再度热起来了。
三、基本积累1. 读准音:zhēng ráo pì wú症结饶舌媲美魁梧rán cù huáng chén白髯蹙眉惊惶热忱2. 写对字:kǎi chì jiàn lì(慨)叹 (炽)热关(键) 激(励)nǎo j iàn guàn chá苦(恼) (健)壮 (贯)注 (察)觉3. 解准词:症结:中医指腹腔内结块的病。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罗丹及其雕塑作品《思想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分析《思想者》的形式美和内涵,领会罗丹的艺术创作理念。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4.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1. 罗丹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
2. 《思想者》的形式美和内涵。
3. 艺术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领会罗丹的艺术创作理念。
2. 从作品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教学准备:1. PPT课件:《从罗丹得到的启示》2. 相关视频资料:罗丹雕塑作品《思想者》的创作过程3. 画纸、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外形、表情、姿态等特征。
2. 提问:“你们认为这位‘思想者’在思考什么?”3. 简介罗丹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引发学生对罗丹作品的兴趣。
二、作品分析(10分钟)1. 引导学生从形式美和内涵两个方面分析《思想者》的特点。
2. 讲解罗丹的艺术创作理念,如“感受生命的律动”、“捕捉瞬间的美”等。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思想者》与其他雕塑作品的区别。
三、艺术鉴赏方法(5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品的形式美、内涵、创作背景等。
2. 举例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鉴赏其他艺术作品。
四、创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从罗丹的作品中汲取灵感,运用学到的艺术鉴赏方法,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题材进行创作。
2. 学生可以选择绘画、雕塑等形式进行创作,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交流。
2.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
3.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启示,激发对艺术创作的热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使学生了解了罗丹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分析了作品的形式美和内涵。
在创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从作品中汲取灵感,运用学到的艺术鉴赏方法进行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罗丹的启示1教案语文A版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4.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5.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罗丹画像、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罗丹是法国著名雕塑家。
他的著名雕塑作品有《思想者》、《吻》、《美丽的欧米哀尔》等。
他的雕塑作品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望。
这样的一位艺术家,他是怎样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6课(板书课题),相信大家学完以后,必定会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
A、指名拼读。
B教师范读正音。
C指导重点字读音。
D去掉拼音认读。
E让一名学生当小老师带领认读。
2.识记生字。
A、熟字加偏旁记忆:握、值。
B、熟字减偏旁记忆:揉。
C、熟字组合记忆:启、柔。
3.指导重点生字。
4.生字口头扩词,巩固生字。
5.出示认读字卡,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6.词语释义,积累新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教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将意思相同的自然段合并成一部分,想想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和一位艺术大师的普通见面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具体写“我”在罗丹的工作室,亲眼看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写“我”得到的启示。
四、朗读课文,自由感悟体会。
1.自由读。
2.男、女生对读。
3.各小组推荐代表诵读。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精读课文,探究释疑。
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课文。
2.合作探究。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对艺术大师的普通会面,有何感受?3.学生汇报交流。
4.老师相机指导。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说课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及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国家审定教材中的课文。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对文章的感知和领会。
“明确文章主旨,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本单元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茨威格年轻时游历巴黎的一段经历,他经朋友的介绍,有幸结识了当时已经享誉巴黎的雕塑家罗丹。
作者回忆了自己初见罗丹时的拘谨,对大师的崇拜,以及从他身上得到的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引导学生品位散文的语言,带领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据此,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随笔的文体特征“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罗丹全神贯注于艺术创作的精神,产生走近名人、学习名人优秀品质的愿望。
由此联想到自己无论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该专心。
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不应该自满,要谦虚才能进步。
平时也应不断反省。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我校的学生以高职高技为主,语文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习惯在课堂上保持言语的沉默甚至思维的“休眠”,而《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这篇随笔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
新课标强调“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人物分析,体会罗丹的专注,领悟描写的艺术表现力。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说课稿
以下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说课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也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分析教材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是北京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旨在使学生加深对散文的了解,培养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这篇课文记述了法国雕塑家罗丹专注工作的情形和对作者茨威格的启示。
在一位大师对另一位大师的记叙中,让我们看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才华。
本篇课文准备用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对茨威格和罗丹两位文学艺术家有初步的了解。
2、理解细节描写、首尾呼应的用法。
3、锻炼初步鉴赏用形象来论理的散文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大师的艺术光辉。
2、体会“专心”做事的态度对于人生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
本文在词句方面不是很难,学生通过预习和自读,可以基本
理解文意;所以我在知识方面只着重抓住首尾呼应这一点,强化阅读的基础知识。
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艺术形式的认识和兴趣,及对于“专心”的个人领悟。
而难点在于教师用什么样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艺术的情境。
四、学生情况和学法
我任教的班级是由19名肢体残疾学生组成的班级。
他们普遍敏感而自卑,对于学习语文缺乏兴趣,有的甚至漠视生活中的美好。
因此他们需要通过文美质优的散文带领他们看到不同于他们想象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
在艺术的情境中,整体领会课文的含义。
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阅读课文,分组查找罗丹的生平资料、搜集罗丹的雕塑作品、对茨威格有所了解等。
在上课的时候把他们获取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五、设计理念和教法:
重在情景的创设和关键点的点拨,而不面面俱到的分析。
在教授本篇课文的时候,对于作家作品的介绍不求深入,而力求广博和发散,由教师的引导,配合多媒体,用美好的雕塑作品、大师的人格魅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希望雕塑大师全神贯注于艺术创作的精神能够感染学生,对他们学习生活的习惯有些须影响。
在知识能力的培养上注重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
题。
寻找与课文有关的知识、书籍和问题,做好课后的知识、能力的拓展。
借鉴、吸收“感悟教学法”和“整合教学法”,作为理论指导。
六、教学程序:
(一)导入(5分钟)
用罗丹的著名雕塑“思想者”导入新课。
问学生看到这座雕塑想到了什么,请学生把自己想到的简要记录,为后面的比较做铺垫。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这座雕塑作品的作者罗丹,进入新课的学习。
与其说是教师在导入,不如说是学生在和大师的作品交流,创设艺术氛围从这个环节开始。
希望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可以开启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对新课的内容发生兴趣。
(二)简介罗丹和茨威格(8分钟)
由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罗丹的生平,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有代表性的雕塑,由学生猜测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再由学生讲解作者茨威格的介绍。
在这里,教师除了强调两位艺术家的国籍、代表作等重要常识之外,对于学生的见解不给以统一的定论,鼓励学生发散地思考问题。
浅显而留有余地的介绍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也激活了学生审美的情思。
(三)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全文脉络。
(5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作者如何见到罗丹的?作者见到罗丹几次?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因此由最简单的问题切入,可以使学生减少畏难情绪,并把握文章全局。
第三个问题问学生对罗丹的印象是什么?从课文中暂时抽离,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
“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这取决于学生各自的理解力和思维方式,也就不用去比较谁回答得好,更多的是感受的分享。
这样就最大程度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会乐于这样的表达。
(四)课文重点部分研读。
(17分钟)
学生齐读第11——16段,一起来看罗丹如何修改女正身像。
出示如下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1) 在“我”看来,罗丹大师已经完工的作品,他为什么还要修改呢?
(2)他是如何发现塑像的毛病的?
(3)在句子“还有哪里……还有哪里……”处中,你能根据上下文意思适当补充出来吗?
(4)罗丹对于自己的作品有怎样的感情?他对雕塑工作又有
怎样的感情?从何处能看出来?
通过讨论,各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老师写出相应的板书。
这几个问题是锻炼学生发掘文章细节的问题,学生自我阅读,抓住文章的细节,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如果学生之间
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他们进行争论。
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智力和思维程度的差异必定导致他们的理解和感受有很大不同,要给不同程度的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
(五)总括全文(5分钟)
教师提问“这个伟大的启示”是什么?作者找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症结”了吗?文章哪句话与之呼应?
逐一解开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得出“专心”可以成就“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的主旨。
使学生由“知情”、“知美”,进而“明理”。
(六)分享感受(5分钟)
回看雕塑“思想者”,让同学们重新谈出感受,与刚上课时写下的感受做对比。
作者通过罗丹的作为感悟到了全神贯注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同学们感悟到了什么?
先是让学生对比学习课文前后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收获。
后者是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感悟,继续联想,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同时发现自身的才能和创造性。
(七)拓展和作业(5分钟)
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请学生再举出几个专心致志地工作或学习的例子。
并选一个最让自己感动的例子,作为本周的札记内容。
希望学生把“专注”发展成自己的习惯。
这对于肢体残疾学生行为习惯的正确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2、列出一些与罗丹、与茨威格有关的书籍名称。
请学生分
组搜集相关的资料,总结成书籍简介,补充在课件的后面,存留本班电脑共享。
对于名家名作,学生能够有浅显的了解已经很好了,如果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对某些书产生兴趣,能够自发阅读,将是本课学习最好的延续。
在课程的结尾强调开放性。
课堂教学从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开始,经过整合与思辨,以更有价值、更有挑战价值的问题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