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麻省中医医院:一、中药西制理论的背景.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5
西医药对中医理论的借鉴与发展研究中医药和西医药作为世界上两大主要医药体系,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治疗,而西医药则注重病因学和精密的诊断技术。
这两种医药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互补关系,在实践中也常常互相借鉴和融合。
本文将探讨西医药对中医理论的借鉴与发展,以及这种借鉴与发展在实践中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1. 经络学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学说是中医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生物能传导通道,通过调节经络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西医药中的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研究对经络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神经系统的研究揭示了神经递质的作用和神经传导的原理,为经络学说提供了生理学上的解释。
血液循环系统的研究揭示了血液的输送和供氧功能,与中医理论中的气血观念相呼应。
中医药通过吸取西医药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了经络学说并完善了治疗方法。
2. 脑科学与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药的特色疗法,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有效,但其作用机制一直被西方科学怀疑。
然而,脑科学的发展为针灸疗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的反应,对疼痛有镇痛作用。
这一发现为针灸疗法的科学性提供了支持,并激发了更多关于针灸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
西医药在脑科学领域的发展,对中医药的针灸疗法进行了理论上的支持和发展。
3. 中药药效的科学研究中药药效的科学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西医药通过分子生物学、化学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药效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抽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并与西药相比较,西医药对中医理论的借鉴注重了中药药效的科学性和证据的支持。
这一借鉴和发展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可靠的科学依据,并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4. 技术交流与疗效提升中医药和西医药分别有自己独特的诊疗技术,通过技术交流和学习,两种医药体系可以相互借鉴,进一步提高疗效。
中医药西医药的异同中医药与西医药是世界上两大主要医学体系,各自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探讨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异同点。
一、理论基础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都是由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西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现代生物医学科学,包括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西医药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知识为依据,强调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直接作用在病变部位,解决病变问题。
二、诊断方法中医药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即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西医药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依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现代医学技术。
通过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辅以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表现,来判断疾病的诊断。
三、治疗方法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中药以草本植物、动物器官等为原材料,通过炮制、煎服等方式进行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效果。
推拿则通过按摩、拍打等方式,改善人体气血循环,调节阴阳平衡。
西医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
药物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来干预人体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手术治疗通过切除病灶、修复器官等方式进行治疗。
放射治疗则利用放射线来杀死或抑制病变细胞。
四、发展趋势中医药在保健、康复和慢性病治疗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许多西医医院已经引入中医药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以提高疗效。
同时,现代科技的进步也使中医药在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西医药以其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手段在急危重症救治、疑难病诊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仍然是当今世界主流医学。
然而,西医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药物耐药性的问题、副作用等。
西学中医的概念西学中医是指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学习和研究中医理论和技术的一种学术和医学实践方式。
西学中医的概念源于对中医的国际传播和发展的认识,它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中医学术体系的理解、学习和应用。
西学中医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医国际化的趋势和需求。
西学中医的兴起主要源于西方国家对中医的兴趣与认可。
近年来,中医在西方国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医在保健和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力。
西学中医的发展也得益于信息交流的便利,中医理论和技术在国际上得以快速传播和推广。
西学中医的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经典著作、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
学习中医理论是西学中医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病因病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
西方学生和研究者可以通过中医教育机构、学术研讨会、学术期刊等途径学习中医理论知识。
此外,西学中医还包括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读和解读,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西学中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外貌、听声音、询问症状、切脉等方式对疾病进行诊断。
治疗技术则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这些技术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西方学生和医生可以到中医医院、培训机构等地学习和实践中医诊断和治疗技术,也可以在国外的中医机构获得相关的培训。
西学中医在中医国际教育和医学科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立了中医相关的学位课程和科研项目,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中医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通过翻译、教学、临床实践等方式促进了中医理论、经验和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为中医的国际化和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西学中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中医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与西方医学有着不同的基础和思维方式,学习和理解中医需要跨越文化和学术的障碍。
其次,西学中医在国际标准、教育体系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认可,这给学生和从业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风险。
中医药文化背景资料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医学体系与西方现代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中医药文化的一些背景资料:
1. 传统理论基础
*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药理论的核心之一,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和五行(木、火、土、金、水)构成,人体的健康与这些元素的平衡息息相关。
* 气血理论:认为人体内有气和血两种重要的生命能量,在身体健康和疾病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 经络系统:中医药强调身体内部有一套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能够调节和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
2. 诊断方法
* 望闻问切:中医诊断的四大方法,包括观察病人的外表、听闻病人的症状、询问病史和进行脉诊。
* 舌诊:中医常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和湿润度来判断病情。
3. 治疗方法
* 中草药治疗:使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配制药物,以平衡体内的阴阳五行,恢复健康。
* 针灸疗法: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针刺来调节气血,促进治疗。
4. 文化价值
* 综合性治疗观:中医药注重全面治疗,不仅关注症状,更重视调整整体身心健康。
* 预防保健:中医药不仅治疗疾病,更注重预防保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 现代发展与挑战
* 现代科技结合:有些现代医学已开始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将中医药的理念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 标准化与国际化:中医药在标准化和国际认可方面面临挑战,但也在不断努力推广、标准化其治疗方法和药物。
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类健康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选择。
中医与西医研究的发展历程医学作为一门关乎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学科,自古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主要的医学体系,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西医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两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一、中医的起源与发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国古代医学家根据人体的脏腑经络系统、阴阳五行理论以及望、闻、问、切等方法,总结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著作成为了中医学的重要基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在中国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
著名的医学家如张仲景和李时中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理论,并提出了著名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的中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指导。
二、西医的起源与发展西医,即西方医学,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被誉为西医之父,他提出了著名的“风湿寒热”的医学理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地记录医疗经验的医学家之一。
随后,古希腊医学发展到了罗马时期,并在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中世纪的欧洲,尤其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医学经历了重要的进展。
通过研究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领域,西方医学家获得了深入的医学知识,并在医学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例如,英国的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通过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研究,提出了现代循环系统理论。
三、中医与西医的交流与融合自从中医和西医分别在东西方独立发展以后,两者之间就有了一系列的交流与融合。
早在古代,东西方的商贸交流就促进了医学知识的传播和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和西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互相借鉴和学习。
近代以后,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医和西医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更加频繁和深入。
简论中医与西医药学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简论中医与西医药学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片剂和中成药;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药,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和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误区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称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为中药。
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存在种种误区。
(一)按产地划分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
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中国亦研制了很多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也是西药,故此种划分不正确。
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二)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正确。
现在所的西药如黄连素、地高羊、大量的抗生素类药物均是天然产物,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应。
(三)按组成成为为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为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为中药,这种标准也不确切。
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四)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为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料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为中药。
这显然也不合理。
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
而西药的一些合剂即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有丸散膏丹等剂型。
中药制剂和西医诊疗的协同效应理论与实践在现代医学中,中药制剂和西医诊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两者各具特点,而且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和互补性。
中药制剂以其独特的中药组方和制备工艺,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而西医诊疗则以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药制剂的独特优势中药制剂以中药为原料,通过独特的炮制工艺和合理的配方,制备出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中药制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广谱性疗效:中药制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可以同时调节机体的多个方面,从而发挥广谱性的疗效。
这种特点使得中药制剂在一些复杂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2. 养生保健:中药制剂以其温和、缓和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领域。
通过长期的服用,可以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增强抵抗力,防治疾病的发生。
3. 个体化治疗:中药制剂提倡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体质、病情以及环境因素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
这种个体化治疗的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二、西医诊疗的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西医诊疗以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医疗技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西医诊疗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准诊断:通过先进的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和生物学技术,西医诊疗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疾病进行诊断。
这种精准诊断为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避免了盲目治疗和药物滥用。
2. 有效治疗:西医诊疗以其药物、手术和物理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控制疾病的发展,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
这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急性和危重病症的治疗尤为重要。
3. 基础研究支持:西医诊疗以其严谨的科学方法和强大的研究基础,不断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通过基础研究的支持,西医诊疗能够逐步改进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三、中药制剂与西医诊疗的协同效应中药制剂和西医诊疗两者在临床实践中往往会相互配合,发挥出协同效应,提高治疗的疗效。
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搜集整理。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序这里写的都是真实的故事。
没有大话,没有夸张,没有虚构。
它是人生奋斗的轨迹。
一名中药西制理论建树人, 外科学教授和肿瘤学教授, 能在精通西医西药的同时又融汇现代中医中药,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
原载 (美洲事报) 二00四年十一月十二日话说麻省中医医院:一. 中药西制理论的背景刘大卫医学博士、教授吴阶平教授是我国医学界的泰斗,是中国泌尿外科和男性疾病的权威。
六年前,黄洁夫教授陪同他一道来哈佛大学访问,我去旅馆拜见他们,并特别向吴佬求教几事。
我们介绍了6个中药西制产品Hearing Recovery®, Anti-Migraine®, Oxygene®, Cancer Preventer-1®, 肿瘤一针消(CA-LZD®) 和Happyman®。
吴佬说,第一要确保安全,第二要确保疗效。
应用做西药的高科技术生产中药是一个很好的新思想,要提倡。
这里写段插曲。
一九八七年,我从同济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前往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工作。
恰好在我到达之前三个月洁夫教授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肝移植后回国,我在同济医科大学主要负责肝脾破裂病人保守外科治疗和脾脏移植,也参加临床肝移植病人的治疗和管理。
洁夫教授有很好的微小血管吻合技术,不久我俩合作施行了中山医科大学首例狗的节段胰腺移植。
后来,我又在中山医大第一附属医院施行了广东省第一例人体自体脾移植。
同年,我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先在北京大学学习德语,然后上Hanover 医学院作博士后研究。
一九九0年,我转往瑞典Lund 大学工作。
在那里我通过瑞中文化学术交流中心,瑞典驻中国大使馆和国家教委帮助洁夫校长建立了Lund 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校际友好关系,即瑞典政府拨款指定Lund大学每年为中山医科大学提供25个带薪学习的博士后名额。
这是中山医科大学在海外学者交流方面最大的一个长期合作项目。
这次洁夫教授到波士顿访问,也来我家作客。
他表示很高兴和我合作,并计划将我的“肿瘤一针消”中成药用到他的肝癌研究课题中去。
当然,我们谈论的重点还是关于中药西制的问题。
那末,什么是中药西制呢?概括地说就是用生产西药的研究方法和生产技术来设计和制备中成药。
具体地说中药西制应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要明确每味中药有效作用化学成份。
例如治疗冠心病的要药丹参,其有效成份为丹参酮II A。
在结扎冠状动脉制作的心肌梗死模型证实,丹参酮II A有显著的对抗心肌梗死和减轻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
又如甘草主要含有甘草甜素和甘草黄甙。
前者有糖皮质激素样的作用,因而能够有效地用于治疗阿狄森氏病和尿崩症。
因皮质激素有免疫抑制作用,所以甘草提取物又可用于治疗爱滋病及过敏症。
再如昆明山海堂,又名掉毛草,其主要药效成份为雷公藤素甲和乙,前者具有强烈的免疫抑制作用,能够有效地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器官移植介导的排斥反应。
因其能够非特异性地抑制细胞的DNA复制,所以可用于治疗肿瘤。
还如中药附子+人参,是古代著名的参附汤,用于治疗休克和心衰。
因为附子含有乌头碱,在极低浓度(1:10,000稀释)下便有强心和增加血液循环之作用。
然而,未经加工制过的附子有很大的毒性,所含乌头碱在药用前一定要灭活,否则0.2mg 的乌头碱能使一个成人中毒,2-4mg的乌头碱毒性能引起一名成人死亡。
(二)要选用顶级地道药材。
中药药材的种植,采集和制备有许多严格的要求和标准。
就种植而论,地理,气候,水土,阳光和海拔都有很大学问。
例如,我国东北长白山区最适宜种植人参。
同样,朝鲜与中国接壤地区盛产著名的高丽参,而美国康州则丰产西洋参。
有人将西洋参移栽到中国,其人工栽培的西洋参质量尤如萝卜干,含人参成份极少。
有学者对长白山的野山参,朝鲜的高丽参和日本的园参作了对比研究,发现因为产地不同,不但总人参皂甙不同,而且不同皂甙的含量也不相同。
又如贯众,独活,厚朴等中药,就来源于20多种不同种属的植物。
大青叶可分别来源于蓼兰,十字花科菘兰,爵麻科马兰和马鞭草科大青叶。
大黄有掌叶大黄,唐古大黄,药用大黄,河套大黄,华北大黄,天山大黄等等。
其泻下作用半数有效剂量ED50分别为326,437,687,3500,3579和大于5000等,作用强度各异。
由此可见,正确选用地道药材,是保质保量搞好中药西制,确保疗效治愈病人的重要环节。
(三)要科学合理组方。
一帖用于治疗单种疾病的处方,最好只由3-5味中药组成。
我的体会是,重点突出,调理全身,平衡整体。
例如丹参舒心片(单味丹参制剂)治疗323例冠心病患者,总有效率为80.9%。
而复方丹参片也只有3味中药(丹参、三七、冰片),其针剂对冠心病的有效率为95%。
著名的冠心II号也仅由5味中药所组成(川芎、丹参、红花、赤药和降香)。
我们自己设计的高效中成药“基因氧“也仅有几味中药成分。
实验证明,基因氧中成药能快速扩张心脏冠状血管从而增加心肌血流,能在5-10分钟内减轻和消除病人心绞痛症状及全身状况,久服不产生耐药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疗效可与西药硝酸甘油相媲美。
(四)要正确提取有效成份。
首先要应用正确的提炼溶剂。
大多数中药的有效成份为有机化合物,分为水溶性,醇溶性和酯溶性三种。
水煮法仅能提取其水溶性药效成份和极少量醇溶性药效成份。
高浓度醇溶液能有效地提取醇、酯溶性二种药效成份。
倘若使用60%醇水混合溶液,则可同时提取以上三种有效药物成份。
自从1995年以来,我们已经成功研制了18种高效中成药,全部采用醇水混合提取法。
我们的经验证明,采用醇水法提取的中成药其疗效为水提法中成药3倍以上。
其次要应用正确的提取方法。
目前,中药工业化生产的提取方法主要有三种。
1、传统工艺水煮法,即将中药置入水中持续100o C沸煮24小时,将过滤的水溶液蒸煮浓缩,再置入烤箱中干燥成块,然后用粉碎机成粉或填装成胶囊或制成片剂。
这种方法生产的中成药疗效甚差,现已基本弃用。
2、热回流法,又称真空负压水煮浓缩中药,是目前工业界广泛应用的一种方式。
由于中药原料系在密闭,真空和旋转的条件下煎煮,沸点仅有70-80o C,许多中药有效成份得以保留。
3、醇水浸泡滤渗法。
指的是将中药原料与60%醇水溶液混合浸泡两周,待回收中药提取物中之酒精后,再经瞬间干燥器成粉。
中药浓缩药液在高速喷雾机热风气流中,实现了瞬间干燥。
整个药物提取过程仅有3秒钟高温期,是现今中药生产工业中技术最完美的方法。
与传统工艺相比,它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药物的药性和药效,且产品流动性和溶解性好,纯度高。
(五)要改进传统中药的剂型和包装。
直至如今,许多服用中药的病人仍然感到极不方便,必须每天面对“一大包、二次煎、三大碗”的用药现实。
不仅国人难以接受,外国人更是不可思议,何以谈论中医中药走向世界呢?在西北地区有一个中药制药厂是国家单味浓缩中药生产厂家之一。
我们的研究证明,他们浓缩中药的质控是很好的。
然而由于该厂未能突破中药剂型和包装的改革,将一个高科技制成的现代化产品回复到了“三大碗”的原始服药方式。
他们将200种中药提取物粉剂分装在200个密封防潮仓内,然后按医生处方重新混合。
例如治疗病态窦房综合症的复方参附汤配伍,他们将人参、附子、干姜、麦冬和淡吴萸5味浓缩中药混成一剂,让病人用水冲成汤剂服用。
我们在访问时对其董事长说:“这叫穿新鞋走老路”。
后来我们与贵厂合作进行了剂型和包装的现代化改进,将颗粒粉剂改为复合片剂和胶囊并按小儿和成人每日剂量制成塑板,病人非常喜闻乐用。
(六)中药西制的工业流程应当在GMP车间完成。
关于中药西制被提出的基础和被认可的故事要追溯到八十年代。
当时我在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外科担任总住院医师,正值我国提倡中西医结合的鼎盛时期。
虽然本人系学西医出生但却酷爱中医。
多年来,我不断总结经验,坚持用西医的方法明确诊断,用高效中药对症治疗的方针,用自己研制的多种中成药治好了许多西药不能缓解或不可治愈的病患。
例如突发性耳聋,老年性耳聋,偏头痛,II型糖尿病,关节炎,不育症,冠心病,肿瘤和免疫功能低下综合症等等。
我所管治的胃肠道术后病人常规给予三剂中药,配合肌注西药新期的明,并鼓励病人早日下床活动。
经中西药联合治疗的病人其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单用西药新斯的明者要提早1-2天。
我们对不完全性肠梗阻病人采用中药保守治疗,也获得了很好疗效。
后来,又将中药丹参、麦冬、大蒜和冬虫夏草引入器官移植术后病人,联合应用环孢素A和硫唑嘌呤,显著地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
此外,我们还首次报道了中药菟丝子提取物有效治疗肝癌的新成果。
一九八九年,我从德国上日本大畈医学院开会。
会间参观了两个当地的日本中药药厂,使我大受震惊。
此时,日本生产出来的单味浓缩中药颗粒几乎接近西药工业生产水平。
原来,早在70年代,日本医药界已经看准中药(日本人称作汉方药)的良好疗效,依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对原药材采用超低温冷冻粉碎,对药渣与提取液一起离心分离,对药液进行超滤处理,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等等)对中医中药展开了全方位研究。
日本最初是从无糖型复方颗粒(四君汤颗粒和小柴胡汤颗粒)开始,现已发展到单味中药浓缩颗粒200多种和复方中药浓缩颗粒200多种。
1976年日本厚生省公布了210个中药处方允许厂家生产,其中163方选自我国的古方。
同时,日本还将中药颗粒列入国民健康保险用药范围。
在1976-1988年期间,日本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产值由1.7亿日元上升至10.4亿日元,销往欧洲的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多达200余种。
在九十年代初期韩国也生产出68种单味浓缩中药颗粒,并列入健康保险用药范围。
此时,台湾也开始了浓缩中药试制工作。
台湾人们爱称浓缩中药为“科学中药”。
令人痛心的是,当时大陆中药工业还停留在水煮法粗提物传统工艺上。
回到欧洲后,我将以上资料整理成章写了一篇题为(关于我国中医中药现代化改革提议:中药西制可行性报告),特请同济医科大学刘树茂校长修阅后呈送卫生部。
一九九0年,我的博士论文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科技成果进步奖。
一九九一年,我和德国导师Pichlmayr教授合写的(肝门阻断期间细菌从肠道移位门脉血流)一文获得瑞士Heinz Karger 医学大奖。
在唐大使的重荐下,陈敏章部长亲笔写信邀请我等回国,探讨建立双边实验室和中药西制等事宜。
值此机会,我再次将(中药西制可行性报告)面呈陈部长。
他阅后对我及陪同人员说(原话):“你小刘可以提出中药西制,但我不行,因为我陈敏章是学西医出生的。
如果我提中药要西制,老头子们(老中医们)会说我陈敏章以西压中。
”由此可见,要提出一个新学说,要建立一个新理论,要推广一件新事物,是何等的不容易!……一九九三年,我在北京再次见到陈敏章教授,他高兴地对我说,你的提议写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