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留学生与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体制的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2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早期体育运动的萌芽(1840年-1911年)在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早期阶段,由于外来的体育文化影响,一些体育项目开始在中国出现。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法等西方国家向中国传播了现代体育运动,如足球、乒乓球、射箭等。
1864年,上海英商劳力士公司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体育俱乐部,标志着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开始。
此后,中国的体育运动逐渐从高等学校及华人社会蔓延至全国。
2. 体育改革与全国性组织的成立(1912年-1949年)辛亥革命后的新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发展,提出了“强国崛起必先有健全的体魄” 的口号,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体育运动发展的政策。
1914年成立了中国体育协会,并举办了全国性的运动会。
1922年,中国第一届田径比赛在上海举行,正式开启了中国田径运动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体育组织逐渐增加,各类比赛也逐渐举办,为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发展竞技体育(1949年-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并逐渐建立了完善的体育管理体制。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鼓励培养优秀的体育运动员。
1952年,中国首次派出代表团参加奥运会,并取得了优秀成绩。
这一阶段,中国体操、乒乓球等项目在国际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成就,使中国体育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4. 体育改革与全民健身运动(1979年至今)1979年中国进行了体制机制的改革,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成立了中国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体育开始注重基层的全民健身运动,并提出了“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口号。
此后,中国政府加大了体育设施的建设,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同时,中国在奥运会、亚运会等重要国际赛事中多次取得优秀成绩,展现了中国体育的实力和水平。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从竞技化到全民化的转变。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近代体育的兴起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发展过程,但也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近代体育的兴起。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一、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认识到教育对国家未来的重要性,开始推行教育改革。
1898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大力建设新式学堂,超过95%的学生学习中西合璧的新式科学,特别是物理、化学、农学、机械工程等。
随着学堂的发展,许多学生开始接触到西方的体育运动,比如田径、篮球、足球等。
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了新时代的教育发展。
然而,近代初期的教育实质上仍然是以传授文化知识和入仕需要为主要目的,因此体育教育仅限于一些私人学校和学界活动,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的体育教育。
此时,体育运动主要是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存在的,没有成为人们日常运动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近代体育的兴起到了20世纪初,随着国内外社会的变革,中国的体育活动逐渐步入正轨。
1904年,中国学生第一次赴美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运动会。
1908年,中国第一次举办学生运动会,此后学生运动会成为其它学校和社会团体模仿的标志。
此外,在近代的学校和俱乐部中,体育运动也成为了重要的活动。
1920年,上海成立了华中运动会,全国范围内第一次举办体育赛事,标志着中国体育活动开始向更广泛的群众推广。
1921年,清华大学建立体育学系,这是中国最早开设体育教育的学校之一。
随后,中国的体育运动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化,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的运动员也逐渐增多。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体育的兴起,促进了中国体育活动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开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现代体育活动的兴起,体育教育的实践也出现在众多私人教育和社会团体中,但真正的体育教育体系却远未建立,离现代化还有差距。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推动体育教育的现代化,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代体育运动会发展研究中国近代体育运动会发展研究是中国体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中国体育运动会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体育运动会的发展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中国近代体育运动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体育运动会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全社会的焦点。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中国近代体育运动会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发展规律和历史背景。
在清朝末期,西方体育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一些西方国家的体育团体开始在中国进行活动,如英国的“上海体育会”、法国的“中华体育会”等。
这些团体推广了足球、田径等运动项目,为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体育运动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1915年,中国参加了第一届远东运动会,这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随后,中国开始出现一些全国性的体育组织,如“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等。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西方化与民族化的结合,中国开始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体育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政府开始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
中国的体育组织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中华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国奥委会”等。
此时,中国的体育运动开始向大众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中国近代体育运动会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传统体育逐渐失去了其地位。
然而,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也为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中国近代体育运动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经济的发展也为体育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条件,为中国近代体育运动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化因素是中国近代体育运动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冲击,但也为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试述近代中国的体育思想作者:郑长兴来源:《楚商》2016年第02期摘要:1840年以来,西方国家的体育制度、方法及运动项目随着各种渠道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我国体育运动的主流,而传统体育退居次要地位。
但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使中国体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但中体育还是在困难的情况下顽强发展着。
关键词:近代中国体育体育思想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崛起。
洋务运动始以建立新军、配备洋枪洋炮、兴办工业矿山、创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为宗旨。
特别是在各种军事学堂中,引进西方练兵新法,并聘请外国人担任老师或军事教练,德国式的体操、日本式的赛跑也被纷纷引进。
在洋务运动的高潮中,中国的民族工业开始诞生,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为了“救亡图存”,提出了改良主义的主张。
而在体育领域,这种思潮也得到了响应和发展。
一、近代体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近代体育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早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和主张;一是以“五四”前后以蔡元培、毛泽东、鲁迅等为代表的先进无产阶级体育思想。
早期的改良主义者如冯桂芬、郑观应等提出了“学西艺、设学校、变科举”和“中体西用”的主张。
而“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则积极提倡新学,鼓吹西方体育精神,介绍西方体育的思想和方法。
康有为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培养人才。
在其所著的《大同书》中,强调学校体育卫生,要保持校舍“静正之原”。
认为“学室之式,务便养生,多其容率以得气,慎主光舍以宜目,酌其户牖以通气,植其花木以游娱”。
他认为“体操场游步场无不广大适宜,秋千、跳木、沿竿无不具备,花木水草无不茂盛,足以适生人体”。
他对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教育都有不同的设想。
他认为儿童时期,尤重养身,少年时期的体魄强健与否和精神的健康,对一生有重大影响,因此要扩大场地,增加体育设备,尤其是游戏类设备,更是不可少。
中学时期,为一生之学根本,所以要“养体开智”,但“又以育德为重,可以学礼习乐矣”,学校场地也应有体操场、游步园等。
体育科学:体育史找答案三1、单选早期正规比赛,特别是大型运动会是由()发起组织的。
A、洋务派B、维新派C、教会学校D、基督教青年会正确答案:D2、填空题1952年7月,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举行的((江南博哥))揭开了新中国全面进入国际体育界的序幕。
正确答案:芬兰赫尔辛基;第十五届奥运会3、问答题中华民国时期学校体育哪些变化与发展?正确答案:1、双轨制体育的出现,双轨制体育是指民国初年学校中既有“以兵操为主”的体育课,又有以田径、球类为内容的课外活动的做法。
2、实行新学制(1)扩大了体育教学的范围(2)重视了体育教学法的研究——分组教学法4、填空题近代体育竞赛的发展以()的()为主线,绅士体育、学校体育的改革和英国竞技运动的传播都起了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英国;竞技运动5、名词解释博爱派教育正确答案:1774年,巴泽多(J.B.Basedow)在德国东部的德绍(Dessau)创办的泛爱学校中最早实现了关于体育的设想。
教授的体育科目有:舞蹈、击剑、骑马、沙坑跳远、悬球跳高、平衡木、爬梯等。
6、多选我国古代宫廷的摔跤队曾被称为()。
A.先马走B.内等子C.善扑营D.贵赤卫正确答案:B, C7、问答题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军事体育和养生实践活动?正确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步战兴起,对步兵体能和作战技能的训练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步卒主要的训练内容包括举勇、角力、举鼎、拓关、奔走、跳跃、投石和习剑,其中拳勇和角力最受关注。
水军内容主要有游泳、操舟、强钩等。
1、《黄帝内经》一书为代表的防病养生主张;2、老庄“顺其自然”理念为基础的静养主张;3、《吕氏春秋·尽数》一书为代表的动养主张。
8、单选1890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是我国最早举办的田径比赛。
A.上海圣约翰书院B.北京协和书院C.烟台汇文书院D.广州南洋公学正确答案:A9、单选襄尺属于()A.射箭B.击壤C.田猎正确答案:A10、单选针对宋元以采儒生主静恶劳的恶习,提出“今日正可言动”、“一身劫则一身强”主张的,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
浅析近代中国体育发展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紧密相关。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中国正面临着国家危机和民族困境,体育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然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带动了近代中国体育的快速发展。
首先,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体育理念和运动项目。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留学生的海外学习经历,他们从欧美国家带回了体育知识和经验。
其中,陈宝琛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接受了现代体育理念的熏陶,并在1909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现代体育学校,上海德文体育学校。
这一举措为中国的体育事业打开了新的大门,为培养专业体育人才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20世纪初至中叶,中国的体育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的发展过程。
当时,体育运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一些教育机构中,普通民众的参与度较低。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对体育的兴趣日益增加,中国政府也开始重视体育的普及和推广。
1922年,中国体育总会成立,标志着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形成。
随后,中国陆续成立了各类运动协会和体育学院,促进了中国体育的组织化和规模化。
最后,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支持和投入,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体育的发展。
2024年,中国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24-2024年)》,提出要普及全民健身,推动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此外,中国先后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展示了中国作为体育大国的实力。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经历了从引入西方体育理念到普及推广的过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和发展,为中国体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信未来中国体育事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论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及未来摘要: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是由1840鸦片战争开始至今,伴随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也进入了近代体育发展史。
主要由于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外国近代体育的兴起与发展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基本内容。
而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是由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到现在已经经历了60余年,这段时间的体育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中国由最初的体育弱国成长为在29届北京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榜首这样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还有就是中国体育以后的发展道路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近代体育现代体育体育发展体育科学化体育社会化学校体育正文:一、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中国近代体育,一般指从1840—1949年,这一时期内中国流行和实施的体育。
这一时期中国体育的主要特征是:西方近代体育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不同的渠道与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了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体育的主流位置。
为中国体育的的主要内容和模式,伴随这一过程中国体育与当时的世界体育的发展主流模式逐渐融合一致,成为近代体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从而为中国现代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
【1】1、中国近代体育的发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以后,清朝政府统治集团中产生了“洋务派”洋务运动开启了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先声,近代体育的某些内容被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而首先引进中国从1862年起,清朝政府开始对部分军队实行西式编练当时的“兵操”俗称“洋操”实际上是西方仅是军队以列队的训练和基本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军事体操。
创办军事学堂,设置体操课程。
19世纪后叶洋务派引进西方科技,培养人才。
先后兴办了一些新式军事工业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些较早创办的新式学校大多仿照外国同类学校设置课程。
一般都开有体操课程,并聘用欧洲人担任教习。
以得、日两国居多。
派遣留学生学习近代体育为了培养军事工业人才及军官。
洋务派曾选送不少学生赴英、法、德、美、日等国留学。
这些学生回国后带回了一些西方近代体育,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近代体育知识。
1. 人类自身的进化,为体育产生提供了生理学与体质人类学基础。
2. 劳动与生产,是体育起源的直接动因与条件。
3. 成丁礼是原始社会中男孩的成年仪式,一半多在15岁左右。
4. 史前体育的特点:a史前体育所经历的时间最长b史前体育具有多种社会和文化功能c史前体育在发展水平上处于原始的和低级的阶段d史前体育具有原始平等性质e史前体育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5. 狩猎是娱乐和现实贵族体力、智慧的重要方式。
游泳是社会各阶层都开展的体育娱乐活动。
6. 征服者雅利安人将其统治下的人群划分成四个等级:第一种姓为婆罗门,即僧侣阶层,第二种姓为刹帝利,即为武士阶层,第三种姓为吠舍,即为牧民即工商者,第四种姓为首陀罗7.瑜伽是源于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修炼理论与技术其中包含了很多呼吸术和健身术,是古印度体育文化的独特方法与典型代表8. 斯巴达体育与雅典体育的异同:由于作为统治者的斯巴达人在人口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因而他们必须在身体素质和战斗技艺上保持质量优势,以维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力量之间的平衡。
因此,斯巴达教育的特点是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战斗技艺为核心,实施国家强制性的体育教育。
与斯巴达不同的,雅典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其教育手段包括了文化教育与体育教育两大部分,在这一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雅典公民既是勇敢善战的战士,又是文化素质很高的社会活动家及文学家和艺术家。
9古希腊体育文化遗产对世界体育史产生了影响和贡献:其一创造了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模式。
其二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古奥林匹克思想体系,其中包括了奋斗精神、业余原则、公平竞争的原则、对美和荣誉的追求、和平友谊的理想,等等。
其三创造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理想模式。
当然,作为奴隶制度下的一种体育制度,古希腊体育与古代奥运会也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9.“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游戏(包括下棋、球戏)和吟诗等。
10. 意大利医生赫•美尔库里亚里斯于1569年发表了近代体育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专著《轮体操》11. “近代学校体育之父”夸美纽斯宗教改革时期对近代体育的形成与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夸美纽斯。
体育专业留学生与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体制的形成作者:张宝强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3期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清末至解放前出国留学的115位体育专业留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总结他们在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体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揭示中国人对西方体育的探索及“本土化”的努力过程,为当代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研究认为,体育专业留学生对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体制的贡献:组建体育运动团体,建立中国本土的运动竞赛组织;开办早期的运动会,形成地方、大区、全国3级运动竞赛体制;参与国际性体育运动竞赛,使中国较早地融入世界体育大家庭。
关键词:近代体育;中国;体育专业留学生;运动竞赛体制;奥运会中图分类号: G 808.2文章编号:1009 783X(2014)03 0234 05文献标志码: AAbstract: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the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115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studying sports during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Liberation of China in 1949,so as to summarize the role they played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 sports competition system,to reveal the exploration a nd localization of western sports in China,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s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overseas students studying spor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sports competition system mainly include:the establishment of sports groups and Chinese sports competition organizations,the organization of early sports games and the 3 level (local,regional and national) athletic competition system,as well as the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sports competitions and the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sports games.Keywords:modern sports;China;overseas students studying sports;sports competition system;Olympic Games收稿日期:2013 09 0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890044);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KRM54);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1XSYK109)。
作者简介:张宝强(1973—),男,陕西泾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史、体育文化。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陕西咸阳 712000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712000,China.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是西方体育文化向中国的传播过程,也是中国不断吸收西方体育文明成果的过程。
在中国近代体育的演变进程中,许多历史人物起了一定作用。
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外国人(如外国传教士、商人等)和中国人(如出国留学生、华侨等)2类。
分析相关文献后发现,国内学者对外国传教士、教会学校及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近代体育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较多,而对中国人自己的努力论及不够。
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李喜所 [1] 指出:“在中国学术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那些顶尖级的学术大家,基本上是学成归国的留学生。
中国现代学科的创建,例如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地理、建筑、桥梁、矿冶、水利、工程等,多由归国留学生一手创办。
”“只有理清中国留学生的发展轨迹,才能真正弄明白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历程……留学生是探讨中国学术史的一把钥匙……。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清末至解放前(1903-1949)出国学习的115位影响较大的中国体育专业留学生(以下简称“体育留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总结体育留学生在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体制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揭示中国人自己对西方体育的探索及“本土化”的努力与创造,为当代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1体育留学生出国学习的历史背景清朝后期,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中国逐渐失去封建社会前期的辉煌,日益从中心社会沦为边陲社会。
在这样一种世界格局中,欧美等中心社会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逐渐落后的中国只得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西方先进文化。
尤其是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一方面给闭关自守的清政府以极大震慑,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的仁人志士不得不思考救亡图存的道路。
于是,出国留学成为一条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
1872年8月11日,首批30名晚清幼童从上海乘船驶向美国旧金山,开启了近代中国留学国外的先河。
自此以后,出国留学云蒸霞蔚,连绵不绝,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大地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留学浪潮。
数据显示:1850-1949年的100年间,中国共有1万8 600人赴美留学;1896-1937年间,中国赴日留学人数不少于5万人;清末至1949年,中国前往欧洲的留学人员约为2万人;1949-1965年,中国向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1万678人 [2] 。
这些莘莘学子在不断汲取西方先进文化和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充当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的排头兵。
他们学成归国后,在中国的政治革命、教育科技、思想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辛勤的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近代以来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动者和教育科技制度的开创者。
在中国向国外派遣的留学生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体育生。
资料显示:清政府时期,仅1901-1907年,留日学生已达1万 5 000 余人,其中学习体育专业的有近百人。
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出国学习体育专业的留学生约有70多人(其中以留美者最多,约50人) [3] ;1927-1937年间出国学习体育专业的留学生约有20多人 [4]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我国派往苏联学习体育的留学生有30多人 [5] 。
这些留学生积极吸取国外体育的“合理内核”,在传播国外先进体育文化、发展中国学校体育、组织运动竞赛、开展奥林匹克运动及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等方面,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体育留学生在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和实践值得学习和研究。
本文主要对体育留学生在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体制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2体育留学生与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体制的形成运动竞赛体制是关于各级各类体育比赛的机构设置、制度安排、组织运行等一整套体系和机制,具体包括管理机构的建立、运动训练的安排、运动竞赛的组织等内容。
体育留学生回国后主要参与体育运动社团的建立,各级赛事的组织等活动,为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摆脱外国人的控制,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运动竞赛体制作了一定的贡献。
2.1体育留学生与体育运动社团体育社团是开展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保证。
体育社团是指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具有发展体育事业的价值,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6] 。
近代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一些体育运动社团。
其中,留学生回国后,有的发起、创建了体育运动社团,有的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
2.1.1参与、创建体育运动社团表1 [7] 列举了近代以来留学生回国后参与、创建的体育社团。
在旧中国,1911年以前建立的体育社团是以体育练习为形式,主要目的是为培养、训练反清革命力量服务,但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体育的发展;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体育社团,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体育运动,为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服务。
体育留学生建立的体育社团属于第2类情况。
2.1.2在体育运动社团中的任职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回国后的社会任职大体分为行政职务、体育团体兼职、学术团体兼职、政治团体兼职等4种情况。
在这4种任职类别中,体育留学生任职最多的是体育运动社团。
体育留学生在体育运动社团筹备、组织、管理及运行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下面以近代史上有名的体育社团——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例,说明体育留学生及体育社团在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中的影响。
表 1近代以来留学生创建的部分体育运动社团名称参与、创建者年份地点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张伯苓、袁敦礼 *、 马约翰 *、郝伯阳 *等1922北京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王正廷、张伯苓、 沈嗣良 *、宋如海 *等1924南京上海中华篮球联合会沈嗣良 *1925上海上海中华棒球联合会张伯苓、沈嗣良 *1926上海注:表1中带“*”号的是体育留学生。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24年8月正式成立于南京,是当时全国性体育运动的领导组织,也是正式的国家奥委会组织。
它在推动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筹办第4至7届全国运动会;选拔参加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的中国选手;审定各项运动的规则和全国田径、游泳最高纪录;解答各地有关比赛和裁判方面的疑难问题;出版体育科学研究刊物;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等 [8] 。
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发挥其重要作用的过程中,体育留学生作出了积极努力。
在旧中国,自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至1948年,历届协会主要负责人多为留学生(以体育留学生为主)。
如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正式成立时,王正廷(日、美留学生)为名誉会长,张伯苓(日、美留学生)为董事长,沈嗣良(留美体育生)为名誉主任干事,郝伯阳、宋如海(2人均为留美体育生)为名誉干事,蒋湘青为干事 [9] ;1927年郝更生(留美体育生)继任会长;1933年中华全国体协改选新董事9人,张伯苓当选会长、王正廷为主席董事、沈嗣良为名誉主任干事,其余董事有袁敦礼、郝更生、高梓、吴蕴瑞、马约翰(5人均为留美体育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