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侍女图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17
粉黛流芳宫廷仕女图屏赏析户外湖石玲珑,彩蝶起舞,萱草含芳。
室内仕女手持葫芦倚案静思。
此画描绘的虽然是仕女夏日休闲的情景,表达的却是乞生贵子的吉祥意愿。
萱草,又名忘忧、鹿葱。
《草木记》谓“妇女怀孕,佩其花必生男”,因此,它以有助于孕妇生子,又有“宜男萱”之美誉。
葫芦,属于生命力旺盛的多籽植物,常被用以喻“百子”之意。
画家巧妙地将萱草与葫芦绘于石侧、掌中,既增加了画面的观赏性,又蕴涵了求子的深意。
发式中国古代女性发型样式丰富多采,仅唐代段成式《髻鬟品》中记录的即有百余种,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髾、鬓、髲等变化而来。
其表现形式可概括地分为结鬟、拧旋、盘叠、结椎、反绾、双挂等六类。
此图中女子的发式属于盘叠式梳编法,即将头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相互交错搭叠在头顶,最后以簪子固定。
这种发型简捷大方并富有装饰性,是明清宫廷女子最流行的发式之一。
发簪妇女头饰的一种。
贵族妇女,特别是清代后妃们所用的发簪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因发簪上饰有珠翠宝石,可起装饰作用;另一方面,头发挽成髻后,用发簪上细长的金针插入头发内,可起连贯固定之作用。
萱草萱草,又名忘忧、鹿葱。
《草木记》谓“妇女怀孕,佩其花必生男”,因此,它以有助于孕妇生子,又有“宜男萱”之美誉。
葫芦葫芦,属于生命力旺盛的多籽植物,常被用以喻“百子”之意。
画家巧妙地将萱草与葫芦绘于石侧、掌中,既增加了画面的观赏性,又蕴涵了求子的深意。
桐荫品茶仕女手持薄纱纨扇,坐于茂密的梧桐树下静心品茶。
茶饮原是一种日常饮食行为,由于品茶论道的盛行,而成为历朝文人士大夫中的风雅之事,逐渐提高了茶的境界。
图中月亮门内有一黑漆描金书架,满函的书籍不仅为画面增添了儒雅的书香气息,而且与仕女手中的茶具相互映衬,表现出宫中女子的文化修养。
发式此图中之女子发式亦名“回心髻”。
与《烛下缝衣》中的“回心髻”不同的是,它是将发髻盘叠置于脑后,以便于在前额饰以“寿”字头箍。
花簪头花是妇女们戴在头上的装饰品。
唐宫仕女图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
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宫仕女图》系列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
它们所表现的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挥扇仕女图》传为唐周昉绘,绢本,设色,纵33.7cm,横204.8cm,故宫博物院藏。
无作者款印。
引首清高宗弘历题“猗兰清画”四字。
钤明韩世能“韩世能印”、“韩仲子氏”、“世能”,清梁清标“蕉林书屋”、“蕉林居士”、“蕉林考藏”,清高宗弘历“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等鉴藏印,共31方。
此图描绘了13位头挽高髻、细目圆面、长裙曳地的妃嫔和宫女形象。
全幅以横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种活动:执扇慵坐、解囊抽琴、对镜理妆、绣案做工、挥扇闲憩等。
作者注意画面横向疏密、松紧的韵律变化,纵向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从而使得画面结构井然有序,并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
图中色彩丰富,以红色为主,兼有青、灰、紫、绿等各色。
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
衣纹线条近铁线描,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较准确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画家周昉出身于豪门显宦,因此,他对于贵族阶层绮靡奢华的生活非常熟悉。
其仕女画不以烈女、贤妇、仙女等为表现对象,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贵族妇女的行乐活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从而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
其作品在张扬唐王朝繁华兴盛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揭示了贵妇们极度贫乏的精神世界。
此图中嫔妃们体貌丰腴,衣饰华丽,但她们面含幽怨,举止慵倦,毫无生气。
《虢国夫人游春图》纵51.8厘米,横14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
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
美术赏析—女史箴图姓名:李书瑶学号:院(系):艺术系班级:美本二班专业:美术学完成时间:2011年11月27日摘要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
帝国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
在唐代人物画中,也许没有哪一种题材更像仕女画那样,可以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这一盛世的声色风貌。
在这一时代,魏晋士大夫所推崇的“秀骨清像”也已了无踪影。
丰肥雍容中的雅致,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
这种充满繁荣、自信、满足、大气的风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唐代仕女画《簪花仕女图》周昉目录唐代具有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唐代的工艺美术具有健康、明朗、活泼的美学风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盛唐以后特别是描绘仕女生活情态的风俗画得到发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簪花仕女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周昉,中国唐代画家。
字景玄,又字仲朗。
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春日阳光下几位贵妇赏花游园的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簪花仕女的意思是头戴花朵的贵族妇女,而《簪花仕女图》的得名便来源于此错误!未定义书签。
从图中仕女丰盈的体态中我们还了解到唐朝以富态为美的审美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唐代的女性尤喜红色...............................................................................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从唐代仕女画中发现仕女头部妆扮之美第一章唐代仕女画的兴起顾名思义,“仕女画”即是指描绘“仕女”的绘画作品。
仕女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属于人物画的范畴。
在古代的时候,“士女”与“仕女”是通用的。
《诗经》日:“士与女,方秉阑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勺药”,“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在秦代以前,士与女为两个相反的意思,士代指男性,女代指女性,也专指未婚的男女。
秦代之后,“士女”才渐渐合并为一个名词,且专指上层社会的贵族女.眭。
在绘画中,最早使用“士女”一词的是在唐代,见于初唐朱景玄所著的《唐朝名画录》中,提到周昉、陈闳、张萱、程修己……等人都善画“士女”,在画家评述中也多次提及“士女”一词,又如“周昉……又画士女,为古今冠绝”“张萱……画士女乃周叻之伦”“陈闳……人物士女可居妙品”等。
仕女画作为美人画的同义词,首先对象得必须具备美丽的外表、容貌、身材、姿态更符合唐朝人民普遍所认同的美的标准。
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
帝国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
唐代妇女脸上的妆容,前期是继承了前朝的传统妆容方式,只是比前朝更为夸张和富丽。
后期则是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
第二章唐代仕女的发型发饰与面妆第一节发型与发饰唐朝人生活奢侈浪漫,妇女们对装饰也十分注重。
她们的妆容力求浓艳,饰物讲究华美。
说到发式的话,虽然自古就人人皆梳发髻,但是在唐朝花样更多,而且喜欢将发髻加高。
贵妇人们大多喜欢用假发来增加发量,头发上再装点首饰,有簪、有钗、有梳子,还有已经化繁为简的金步摇。
1发型唐代妇女发型千姿百态,多种多样。
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写道:“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明皇帝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
贞元中有归顺髻,又有闹扫妆髻。
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又抛家髻及倭堕髻”。
其实当时发髻的名称远远不止这些;另外还有百合髻,堕马髻,百叶髻和螺髻等等。
然而这些发髻的名称并没有画出形状,也没有做出说明。
中西方结课论文周昉挥扇仕女图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唐代也是仕女画发展最迅速,最繁荣兴盛的阶段。
端庄华丽,雍容典雅,是对唐代仕女画的贴切形容。
《挥扇仕女图》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挥扇仕女图》是一幅描写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佳作,画作上并无作者款印,《清河书画坊》认定为周昉所做,盖由《宣和画谱》所记周昉作品”纨扇“而来【1】。
长卷绢本设色。
纵33.7厘米,横204.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挥扇仕女图》全卷画有九个有身份的宫廷贵妇,二个侍女,二个内监,共计十三人,皆头挽高髻、细目圆面、长裙曳地。
全幅以横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种活动:执扇慵坐、解囊抽琴、对镜理妆、绣案做工、挥扇闲憩等。
作者注意画面横向疏密、松紧的韵律变化,纵向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从而使得画面结构井然有序,并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
图中色彩丰富,以红色为主,兼有青、灰、紫、绿等各色。
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腻和衣料的华贵。
衣纹线条近铁线描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较准确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画作内容从右至左分为五个段落。
起首第一段为“挥扇”,凡四人。
一位妃子按纨扇慵坐,睡眼惺忪,眼神懒散。
她头上戴着精致繁复的玉莲冠,冠体玉质细腻温润,足见画工精湛。
身着洋红色襦裙,浅色披驳随意搭在肩前手边,裙上绣有精致的灰蓝色六边团花图样,画工细腻,可见其身份尊贵,裙子随着身体的姿态呈现褶痕,脚上部分的群体也隐约现出鞋子的形状。
其所坐的椅子上也雕刻有精细的画案,腰际垂绦。
其衣着华丽而倦倦无生机,深宫妇女任人遗弃的悲凉跃然纸上。
其右一女官,颔首,紫袍束带,官服上大团花纹细致生动。
贞观四年八月十四日,诏曰,冠冕制度,以备令文,寻常服饰,未为差等。
于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
【2】由此可见此女官官阶在三品之上,也侧面说明了执扇妃子的尊贵身份。
女官两手横扇。
扇面为青色,画一对凤凰图案。
另有两女持梳洗用具侍立于左侧。
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
唐代仕女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主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其主要艺术特点如下:
突破传统:唐代仕女画在题材上突破了汉魏至六朝时期贞女、烈女的藩篱,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趣味。
画家们更关注女性的日常生活、情趣和仪容风度,描绘了妇女的优雅、豪华和奢侈。
人物形象:唐代仕女画的人物形象丰满、肥胖、线条强劲,富有充沛的体力感。
面部特征丰富而具体,生动表现了女性的性格和情感,尤其是对于妆容服饰的描绘尤为精细,展现出独特的视觉魅力。
色彩饱满:唐代仕女画的色彩饱满、浓郁,富丽堂皇,匀净清新,具有鲜明的色彩特点。
画家善于运用不同的色彩和线条来刻画人物形象,使得画面色彩鲜艳、充满活力。
画面构图:唐代仕女画的画面构图丰富多样,画家们善于运用大胆的构图手法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同时,画家们还注重画面中物件的安排和布局,将各种细节处理得非常精致。
唐代仕女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一个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流派,其描绘妇女的生活情趣和仪容风度,展现了唐代上层社会女性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对于中国古代绘画以及人类艺术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人物仕女画家——周昉他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家,也是仕女画方面与张萱足以比肩抗衡,同被后世公认为画史上深具开创贡献的二人。
论影响与地位,他似乎犹在张萱之上。
周昉,事略见载《唐书·艺文志》《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宣和画谱》《海岳画史》《广川画跋》等书。
他是长安人,字景玄(一字仲朗),生卒时年不详,活动时间依据各种数据显示,约从玄宗天宝八年至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49—804),与张萱同时而稍晚后。
出身阀阅世家,父亲周庆元,曾官监察御史;兄名周皓,善骑射,曾任官执金吾。
他本人则做过宣州长史。
为人好属文,工书,又善丹青之妙。
他于画广艺多能,擅画佛道、人物、写真,以及鞍马、鸟兽、草木和林石等,尤其长于仕女、婴孩。
他的写貌,能够“兼移其神气”;佛道画,则是“菩萨端严”,而且妙创“水月观音之体(造型)”,为后世画家所效法。
周昉把宗教美术世俗化。
促使绘画艺术走向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他创制出体态端严的“水月观音”,后人将周昉的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和佛像画的造型尊为“周家样”,与“曹家样”(北齐曹仲达)、“张家样”(南朝梁张僧繇)、“吴家样”(唐代吴道子)并立,合称“四家样”,是中国古代最早具有画派性质的样式,为历代画家所推崇。
有关他绘画写貌、佛画,善于捕捉对象神气,以及如何谦虚学习的精神,画史记载故事两则: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局部)……时属德宗修章敬寺,召皓云:“卿弟昉,善画,朕欲宣画章敬寺神,卿特言之。
”经数月,果召之,昉乃下手。
落笔之际,都人竞观,寺抵国门,贤愚毕至,或有言其妙者,或有指其瑕者,随意改定,经月有余,是非语绝,无不叹其精妙,为当时第一。
郭令公(子仪)婿赵纵侍郎,尝令韩幹写真,众称其善。
后又请周昉长史写之。
二人皆有能名。
令公尝列二真置于坐侧,未能定其优劣,因赵夫人归省,令公问云:“此画何人?”对曰:“赵郎也。
”又云:“何者最似?”对曰:“两画皆似,后者尤佳。
”又问:“何以言之?”云:“前画者,空得赵郎状貌;后画者,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情性笑言之姿。
唐朝时期周昉挥扇仕女图卷绘画赏析唐朝《挥扇仕女图》卷,又名《纨扇仕女图》。
藏故宫博物院,相传为唐周昉所绘。
绢地,不论从主题还是画面来看,都突破了六朝以前有着浓厚鉴戒意义的列女、孝妇、贤妃、圣后等题材的妇女画束缚,而描写了贵妇的现实生活。
《挥扇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画卷长204.8厘米,高33.7厘米,绢地,签条由乾隆亲笔御书“唐人纨扇仕女图内府珍藏”11字。
设色画贵妇女官等13人。
主人公是头带莲花冠、身穿红衣及粉色绿团花长裙的贵妇,坐于靠背椅上,右手执绿色纨扇,左手扶椅圈,头微低,若有所思。
对面立一头戴幞头、身穿灰紫窄袖盘领长袍、腰束朱带者,手摇金凤鸾纨扇,为贵妇消暑。
贵妇背后二宫女,一持水盂,一持花盆,等候吩咐。
一女侍和一侍童抱琴离去。
再后男侍持镜,宫女对镜梳妆。
其后是三人坐于毡上,宫女和侍童正在引线或绣花,另一宫女倚坐于绣架之旁,左手支颔,作锁眉沉思状。
最后一景是宫女背坐于四足登上,右手执扇,扭头顾眄倚树而立的宫女。
整幅画面除了一树之外,没有任何衬景,突出了人物形象。
其中九妇皆面庞圆胖,短眉平直,眼小微阖,樱桃小口,表情冷漠、忧郁。
此卷用笔简练刚劲,硬直凝重,色彩鲜艳浓郁,充分反映出唐代染撷工艺的高度成就。
但此画究竟是何人手笔,一向有不同见解。
故此卷是否为周昉之作仍需予以考证澄清。
周昉字仲朗,长安人,出身于贵族。
其绘画“初效张萱,后则小异”,大致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的40余年(公元762-805年),所作“水月观音”的形象,世称“周家样”。
后人评其画为“古今冠绝”。
《宣和画谱》记载周周昉画目计72件,属于仕女画题材的约30有余,其中有一件“纨扇”。
《清河书画舫》可能据此订为周日方之作。
这种结论是否正确?我们可研究一下此图描写的人物究竟是唐代哪一时期,从出土实物和文献记载可以了解;初唐与隋代接近,穿紧袖衣,尖头靴,天宝末年便易为“小头鞋履窄衣裳”(白居易诗《上阳白发人》),至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时世宽妆束”(同前),说明唐代衣服由紧、窄向宽变更,这是非常清楚的。
美术鉴赏唐宫仕女图心得体会800字以上《唐宫仕女图》,绢本设色,唐代画家周昉作,用笔朴实。
气韵古雅。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描写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画面描绘仕女们的闲适生活。
她们华丽奢艳在庭院中游玩,动作悠闲、拈花、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
其赋色技巧,层次明晰,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
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润润光泽,都画得肖似,表现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
《唐宫仕女图》绘有仕女五人,使女一人,犬两只,鹤一只。
画中仕女穿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
头戴折枝花朵和身穿透明纱衣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新奇装束,其样式应为中晚唐服装样式。
纱罗作为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色,而不著胸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表明了唐人思想的开放。
《唐宫仕女图》中的仕女是典型的体态丰腴的唐代美女形象。
整幅图不做概景,仕女、白鹤、小犬几乎做等距安排,却又安排一仕女在远处。
整幅图比例协调,又有一侍女小与其他仕女,遵守“主大从小”的规则。
构图可看作以中间的仕女为中心两边大致对称,前后仕女又相互呼应的整体统一形式。
画面色彩艳丽,却又不失之粗俗,线条精细,却又略带高古,虚实把握极为到位。
这幅画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中唐宫苑仕女的生活场景,并对于其心理微妙的变化展示在画面上。
在仕女们闲散、舒适的表面背后却将忧郁、感伤、惆怅、悲切等感觉表露无异,反映出经过安史之乱的唐宫仕女们颓废的精神情绪。
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卷首与卷尾中的宫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
宫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
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特别是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
画家在手臂上的轻纱敷染淡色,深于露肤而淡于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唐宫仕女图》(全集特大高清图)张萱周昉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
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唐宫仕女图》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它们所表现的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张萱、周昉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画大家,驰誉丹青。
张萱在盛唐时画贵族人物最负时誉,不仅能够表现上层社会妇女的姿容情态,而且善于巧妙地刻画出“金井梧桐叶落黄”这种宫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
周昉出身显贵,多画宫廷妇女,其风格为优游闲逸,容貌丰肥,衣榴劲简,色彩柔丽,独树一帜。
虢国夫人游春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
画面描写了一个在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
全画共九人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是侍从、侍女和保姆,中间并行二骑为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
其中四人(包括女孩)穿襦裙、披帛,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
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左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
秦国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国夫人诉说什么。
捣练图《捣练图》唐代作品,原属圆明园收藏。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
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
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唐朝仕女画:大美于声色(1)“仕女画”,一称“美人画”。
尽管这些画作中的女性形象并非都是绝代佳丽,但这一别名却能沿袭至今;或是因其遵循了画者本人发自肺腑的“审美观”而得名吧。
作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一种,我们可以将仕女画简单地理解成以女性为描绘对象的画作。
秦汉以前,“仕”与“女”分别泛指未婚的男性与未婚的女性,于是,古时候的“仕女”通常用来专指贵族女性。
以仕女入画的“画俗”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战国时期,《龙凤仕女图》等作品已经把仕女题材作为绘画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到了东晋时期,《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亦将仕女画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当唐朝的“仕女之美”更被彰显得淋漓尽致。
“陆得其骨,顾得其神”,说的还是千余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当老庄思想为主的道家意向尤为盛行时,仕女画的摹本也受此类玄学审美观的影响,主要来自琅琅上口的诗词歌赋或者出神入化的民间传说。
若高山仰止,神秘难测,被请到画纸上的她们颇具“神女”风范。
这倒不难理解:画者必然要求所绘人物的外在形体能够尽可能地服务于其内在的理想化气质不是?例如顾恺之笔下那位窈窕多姿的洛水女神形象,陆探微笔下那位多才又多艺的蔡姬形象……这些仕女们个个窄肩细腰,好像依依杨柳伴云拂风而至,无不呈现出清一色的“秀骨清像”。
岁月匆匆,唐朝时期“仕女画”发展成真正独立而且繁盛的画种。
说它“独立”,它的确日渐颠覆了和颠覆着前朝固有的“审美框架”,最终以“环肥”式的“丰肌之美”惹得世人爱慕;说它“繁盛”,它真真地走进了现实生活的角角落落,有血有肉又有情地令世人瞩目。
何也?倘若追溯而去,我们定不难发现这种变化其实并非偶然――众所周知,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愿吾身瘦,天下必肥”……可以说,唐朝的历代皇帝差不多都有极其重视人民和重用人才的一面。
由于当朝者们始终奉行着轻赋税、薄徭役的人文性管理政策,坊问轻松有余,也因此一度发明了曲辕犁、筒车等种种节时省力的劳作工具。
《簪花仕女图》赏析看到《簪花仕女图》的第一印象,就像看见整个大唐王朝雍荣华贵的缩影,尽显富贵荣华之气。
此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这幅画的艺术价值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这卷画用笔朴实,气韵古雅,以工笔重彩依次描绘了5名贵族妇女和一名仕女的形象。
春夏之交,她们在幽静而空旷的庭园中,过着以白鹤、蝴蝶取乐的闲适生活。
这些贵族妇女体态丰满,服饰豪华。
高耸的云髻,前面簪着步摇钗,头顶戴着不同的折枝花朵,身着齐胸的贴身长裙,外披敞领宽肥纱衣。
点缀在人物中间的有两只可爱的小狗与一只丹顶鹤,画幅的尽头,竖立起一面玲珑石,它后面是一株盛开的辛夷花,粉紫色的花朵陪衬着少许的绿叶,把整个画面气氛装点得非常和谐。
整幅画沉着艳丽的色彩,更展现了唐代人物画富丽工整的风格。
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此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簪花仕女图》无论是线条和赋色的技巧,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画中伫立的妇女虽然装束相似,面容相仿,但却没有雷同呆板的感觉。
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简洁而遒劲的长线条,十分准确地表现每个妇女各不相同的手势,又恰当地安排了复杂的色调,经过千年的岁月,这些颜色仍然很好地保留在画绢上,可见唐人用颜料之精。
全图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富贵而不俗,表现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
此图绢本设色,无款识题跋,历代著录传为唐代周昉所作。
周昉笔下的妇女形象多作浓丽丰肥之态,他是唐代仕女画的重要代表性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中享有盛誉,传世作品有《纨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等。
中国书画艺术由魏晋而至现当代,渊源千余年,历代名家灿若星汉,历代名画片纸万金。
我们特辟“水墨撷英”栏目,请山东新闻大厦董事长、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支英琦先生,赏析历代名作佳品,他用如诗的语言引导我们去体悟中国绘画中的空灵与超迈、感受古人的风骨与幽情。
唐代仕女画的特点艺术特征唐代仕女画的特点艺术特征仕女图主要是以美女、贵族妇女为题材的画,是人物绘画的一种,最早始于战国,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领域也不断扩展。
唐代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代仕女画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唐代仕女画的特点唐代仕女画的气氛是轻松与美艳的,观者尽可以在艺术家们流畅舒缓的线条引导下,从容地去欣赏这个时代的美。
这些美轮美奂的仕女画像李太白的诗一样,浸泡在富足繁荣的金樽美酒之中。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
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
张萱、周昉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仕女画家。
周昉笔下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代表了唐代宫苑仕女画在形神兼备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画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
这种美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而备受瞩目,并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继唐代之后的五代是个政权交替频繁的时代,画家们在仕女画的创作上,即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有所变革。
如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笔下的女伎与唐代的仕女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歌伎丰腴的肌肤因缺少唐代宫女臃懒的体态,而更具健康之美。
阮郜《阆苑女仙图》中仙女们修长的身材更是越出了唐代仕女丰满肥胖的造型程式,一改唐代即使画仙女,也始注重表现女性身段线条的曲线美及娇媚之姿。
仕女画的特色明清时期是仕女图的发展时期。
明代早期由于当时青花原料的限制,仕女图并不多见。
明中期的仕女图多反映贵族妇女的生活,虽然为数不多,却对后来仕女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成化朝仕女虽不甚精细,但颇有古意。
明晚期仕女图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现状。
清代仕女图尤为盛行,但历朝风格各不相同,如顺治仕女的衣带飘然,康熙仕女的妙笔传神,乾隆仕女的精细写照,无不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