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网络招聘与社交网络招聘的比较研究

传统网络招聘与社交网络招聘的比较研究

传统网络招聘与社交网络招聘的比较研究
传统网络招聘与社交网络招聘的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917646405.html,

传统网络招聘与社交网络招聘的比较研究

作者:高畅吴慧玲何非刘本汉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18期

摘要:

21世纪以来,网络的迅速发展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了新的渠道,相比于利用传统媒介(报刊、广播、电视等)进行招聘,网络招聘更具效率和成本优势,但是传统网络招聘在发展过程中不免出现虚假信息泛滥、目标搜寻精准度低等问题,直到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兴起,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网络招聘的不足。为此,从实际出发,将传统网络招聘与社交网络招聘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在影响范围、影响方式和有效性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传统网络招聘;社交网络招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95-02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之一,招聘对于整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有效的招聘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到合适的人才,降低人才的流失率并为企业节省招聘成本,因此,随着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提高招聘的有效性成为众多企业关心的问题。

1 概念界定

网络招聘指的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招聘信息的发布、招募和甄选的过程。传统网络招聘是企业的招聘部门运用本企业的网站或者第三方专业招聘网站进行招聘的过程,目前,国内的第三方专业招聘网站主要有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和前程无忧等。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指的是社会化网络服务,社交网络的存在基础是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你和一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一个陌生人。根据这个理论,每个人的社交圈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大幅扩张的可能,社交网络的出现则刚好为用户社交圈的壮大提供了技术支持。社交网络招聘指的是利用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平台作为招聘渠道的新型招聘方式。在目前社交网络招聘实践中,较为常用的社交网络平台为大街网、微博、人人网等。

2 现状分析

关于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

关于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 社交的逻辑 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是一个很久就开始的事情了,以下列出4个基础论断,作为后续产品论述的前提(其实很多在产品中体现的还很不好)。 关系对人的影响在于,六度分隔所描述的是弱连接,通过弱连接,我们可以传递消息,创造合作机会;但如果关注人们之间是如何互相产生影响的,就必须关注强连接,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将称为“三度影响力原则”(人类行为深受三度以内朋友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既包括行为习惯上的影响,也包括观念上的影响。 群体对人的影响,主要是极化,即群体愚蠢或群体智慧。理论上,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分工互补,就可形成紧密的群。《乌合之众》里讲到,群体对于个体有着极端放大和缩小的能力,可以没有责任的暴虐成为暴民,也可以用高尚情感使之舍生赴死(领袖们打动群众需要言之凿凿,信誓旦旦的重复和强大意志的感染)。情绪化、简单化和跟随成本大大降低,是群对个人行为带来的影响。新浪微博的运营,就是典型的时尚流行话题带动,名人引导,最后完成群体讨论和活跃的。 另一方面,群体是可以产生超越个体的群体智能的,《失控》里称之为“涌现”(整体才具有,孤立部分及其总合不具有的性质)。这个在人类社会尚无很好的范例,亚马逊的相关商

品精准推荐,可能算群体预测吧,但在自然界涌现有很多范例,比如水分子朝一个方向运动会形成漩涡,白蚁可以构筑相当于人类数千层楼高的蚁巢,且通风卫生情况良好。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李晓明教授为《大连接》一书所写的推荐语:“社会网络”不仅是‘网络’更是‘社会’,深合我心。互联网的社交产品,就是要遵循规则,帮助用户使用、经营、扩展其社交关系,将整个社交网络经营成良好运转的虚拟社会。 社交的产品 社交产品主要论述四个部分:关系社交产品、内容社交产品、服务社交产品和社交产品的运营。 关系社交产品 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市前公开信中写道:“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人们分享得越多——即便只是与密友或家人分享——文化就越开放,对于他人的生活和观点的理解也就越深。我们认为,它能够创造更多、更强的人际关系,并帮助人们接触到更多不同观点。”这就是平台型的关系社交产品的主要思路。 实名动态(FEED)、好友关系(推荐)、个人主页(Profile)是关系社交产品的基本构成,持续不断的优化FEED的聚合和展现形态,进而激励更多的分享(含评论转发),不断基于标签推荐用户添加好友,不断引导用户浏览好友的个人空间,以此完成关系链的活跃和建设,其中相册、日志、活动和投票,是关系社交产品的基础分享应用和UGC内容来源。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第一章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概论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单项选择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B)。 A、良好的个性品质 B、社会适应良好 C、良好的人际关系 判断题 (正确)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能简单的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人就一定有心理疾病。 BJKx3qR。x2qsUyI。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健康 单项选择题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有:个性特征、个人能力和(B)。 A、社会事件 B、个人期望 C、生活事件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有:社会变革、角色压力和(C)。 A、行为模式 B、个人期望 C、生活事件 判断题 (正确)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悦纳自我适应环境 一、什么是社会适应? 判断题

(错误)社会适应是改变环境以适应个体要求的过程。 (正确)社会适应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错误)个体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无法实现自身的心理需要。 二、自我成长三部曲 单项选择题 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包括自我、超我和(B)。 A、镜我 B、本我 C、理想我 判断题 (错误)“悦纳自我”就是既要喜欢自己的优点,也要喜欢自己的缺点,对自身的各方面很满意。 (正确)能了解自我,不过度自卑或自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第三章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 一、职业适应 单项选择题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职场新人社会适应的内容?(C) A、心理适应 B、作息时间的调整 C、消费方式的改变 判断题 (错误)职业适应就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正确)职业适应就是积极调整,使自己尽快进入职业角色的过程。 二、xx 单项选择题

职业社交网络平台招聘功能分析

职场移动社交应用招聘功能分析 目前的职业社交网络平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社交网站,一种是职业社交APP。一部分公司只做PC端或移动端业务,有的公司两个方向都在做。 一、当前趋势 1、大中介——小中介。一个社交网站、一个社交APP就可以是一个中介。通过对商务群体市场细分,以及基于社交的招聘场景开发,职业社交平台逐渐走上小中介的道路,区别于智联、51等大型中介。 2、被动——主动。对于企业HR来讲,招聘活动逐渐由被动变成主动、被动相结合。传统的被动招聘是发布职位等待求职者,社交招聘要求HR主动搜索人才,通过社交互动来吸引人才。一定程度讲,现在的HR要做以前猎头需要做的工作。 3、PC端——移动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移动端应用成为新的潮流,同时由于传统招聘网站对PC端的垄断,因此移动端成为新型招聘平台的主战场。职业社交网络平台也从网站快速转入到手机APP应用。国内较早的职业社交网站也呈现三种不同态势,一种是经营方式变为PC端与移动端双向发展,逐渐过渡,如领英中国和若邻网等,一种是基本上放弃PC 端,全力开拓移动端,一种是还在坚持做PC端。如环球人脉网、人和网等。 4、新的卖点:社交招聘、数据分析、微信推广 社交招聘提供一种新的招聘场景,在这一场景中,群体具有同质性,通过建立人脉、加入特定商务圈,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互动,实现边聊天边招聘。 数据分析,实现目标人才的精准定位。招聘信息的针对性传播 微信推广,借助微信工具实现招聘信息推广在规模、速度上的提升。 二、产品介绍 职场移动社交应用:领英(赤兔)、好好约、猎聘同道、脉脉、人脉通。职场社交网站:领英、天际网、若邻网、人和网、环球人脉网。 (一)移动应用产品分析 1、赤兔 简介:由领英中国本土团队独立研发的基于真实身份的职场社交APP,于2015年6月上线。产品结构:赤兔、人脉、消息、发现、我 招聘方式:1、在人脉菜单下,点击人脉搜索,即可按照姓名、公司、职位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结果显示符合关键字的陌生人,可查看到陌生人的职业背景、教育背景等内容,决定是否加为好友,发送请求并得到对方接受,即双方建立好友关系,在人脉菜单好友栏下显示全部好友。在建立好友关系后,就可以主动联系目标人,吸引对方应聘职位。同样方式在小组栏下可以加入感兴趣小组。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人际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际交往伴随着人的一生,人的幸福、快乐、成功或痛苦、烦恼、失败,都或多或少的与自身的人际交往状况有关。成功的人际交往是人们生活幸福,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 而中学时期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一方面对社会有各种强烈的需求,极力地想表现出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缺乏认识,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与可能性了解得还不够深刻,加之人生的价值观尚未稳定地建立。因此,他们的愿望与现实有时可能一致,优势有时可能遇到冲突。因而伴随着愿望的实现和落空,情绪也会随之浮动。这种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造成他们在交往心理上的障碍。据调查,目前有28%初中生、55%的高中生存在着交往上的障碍。最典型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来源于心理学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自卑是中学生的大忌,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自信,总是想象成功的经验少,失败的经验多,丧失了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2.自傲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自傲心理表现在交往中是不切实际地对自己作高度评价,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甚至不愿与人交往,常常使别的同学处在难堪、窘境中。 3.自私心理:在交往中,以自己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目的,不顾他人利益和需求,常常引起同学的不满和反感,影响交往的产生和发展。怎么在当前独生子女占多数的中学生中,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 4.恐惧必理:在交往中,特别是在大庭广众面前,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担心和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会发展为交往恐惧症。 5.封闭心理:具有封闭心理的同学主要有两种:一是害怕别人算计自己,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人交往。二是学习时间太紧,无暇与人交往,颇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味道。这种心理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从此也就隔绝了人际交往。 6.害羞心理:害羞心理有较大的普遍性。中学生在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表情羞涩,神情不自然,往往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成为交往中的被动者,从而使他们失去许多社会交往和比较的机会,推动他人的鼓励以及自我进取的动力。 7.嫉妒心理:这种病态心理比较常见,是对他人所取得的地位、名誉、成绩、进步等的一种不服气、不友好,甚至是敌对的情感,是由一种想保住自己的优越地位而极力要排除他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嫉妒给自己带来的不是上进,而是忌惮、愤恨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8.猜疑心理:表现为在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太重,长期处于“疑神疑鬼”的情绪生活中,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不信任,往往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 9.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中学生日益增强的独立性和闭锁性,与家长和教师闹对立而形成的。这种心理表现为对所交往同学的言行举止不加分析地批判、对抗和抵制,使双方关系紧张,致使同学之间的交往难以顺利进行。 10.干涉心理:干涉心理表现为对别的同学的事情过分关心,表现为以打听、传播和干预别人的私事、私密为乐趣,从而引起别人的不满和厌恶,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 以上不良心理并非彼此孤立,而往往是相互交错,相互作用不同的交往过程中。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人际交往困难和不适应是难免的,而对这些青少年的不良交往心理,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必须从调节交往认知结构和学习交往技能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求中学生必须端正交往态度,纠正不良认知,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1.树立平等交往的观念。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有理性的主体,都有自己的尊严。在交往中,不管性别、家庭条件、地位、学习成绩如何,都是平等的主体,而无尊卑优务之分。这

社交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分析

社交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分析 用户在社交网络里的行为逻辑是用户个人的真实写照,在社交网络里的自我个性特点,也反映了用户的真实个性,如果能准确把握用户的行为逻辑,那么将有助于你做出符合大众用户的社交功能。一款社交产品的成功必须能够准确把握用户在其中的心理变化,哪些莫名火爆的应用背后到底是什么? 笔者不才,就几个简单的用户行为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在我简述几个行为的同时,看看你自己有没有同感? 1、不同社交应用的不同社会角色 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下,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即会有不同的表现,这是一种社会效应,即使映射到社交网络,无论在你微博、微信、QQ、人人上,你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留意一下你自己的各种不同社交应用,每次你打开它一定是不同的意图,继而获取信息和产生内容的初衷也会有所不同。有人会说,我有的好友在不同的社交应用里同时更新一样的内容作何解释?不要忘了,获取社交信息和用户产生内容是两种行为,可能他在获取的阶段是不同的社交初衷。 这就是我为年轻人高呼“爸妈来了,这个应用我不用了”的现象做出的解释,除了青春期遗留下来的逆反心里,企图标新立异有意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得到

社会认同之外,单一的大众性社交应用将现实社会不同场景下的社会关系高度重合在一个社交场景里,难免让人感到“隐私”没了,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的时候自然就有不同的语言行为规范,一个父母面前温顺可人的角色怎么能容忍客串成在朋友当中破粗口胡吃海喝的角色。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些老牌的社交应用里,即使我们经常登录,也再也不会更新内容的现象,因为像 QQ 这样的社交应用,根基太早,从家庭朋友社交场景到工作关系场景,社交关系太过臃肿,不是一个很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还是应该将它着重定位在即时通讯吧。随着微信将手机通讯录和 QQ 好友关系链都移植到了自己的社交关系里,即使在朋友圈里更新可以设置可见范围分组,比起这种在下游手动添加范围,我宁愿有个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社会场景的应用。 还有两个相对成型的特定社交分类,即职业社交与婚恋交友,用户其实都是在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婚恋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3917646405.html,的邵光荣曾表示,社交本身并不是需求,而是手段,不同的社交都是有着不同的目的,一旦某个平台的社交功能无法达到用户的目的,用户也就会沉默或离开,社交其实也就不存在了。意思无外乎也是说用户需要扮演角色来达到某种目的。 2、自我“隐私”保护和窥探他人“隐私” 为什么要在隐私上加引号?因为在社交网络我们自主公开的生活隐私不能纯粹意义上算隐私。先说说第一种行为,你的好友会经常直播自己的生活或者一天上传几十张自拍照,人类是群居动物,群居本能分两级:第一级寻求群体认可,心理学上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

信息传播中的SIR模型

SIR模型 使用SIR 模型来描述信息的传播,把社交网络中的节点分为三类:传染节点(I)、未感染节点(S)、免疫节点(R)。未接触节点S不会感染别人,但是有可能被接触到的信息所感染,变为传播节点;传播节点已经接受了该信息并具有感染别人的能力;免疫节点可能没有接触信息也可能接受了信息但是对信息并不感兴趣,免疫节点缺乏信息的传播能力。 未接触信息的节点在接触信息后可以变为传播节点,而不管是未感染节点还是传播节点最后都会变为免疫节点。 把节点分为传播节点(I)、未感染节点(S)、免疫节点(R),在t时刻这三类人在人群中所占据的比例分别为I(t)、S(t)和R(t)。当t=0 时,传播节点和免疫节点的比例为I0 和S0,每天每个传播节点有效接触的人数为α,即有α个人变为传播节点,β是每天传播节点变为免疫节点的数目,γ是未感染节点变为免疫节点的数目。传播动力学方程表达式如下: [1] H. Li, Z. Zhang, C. Zhao, “DISCOVERY OF PUSHING HANDS NODE IN

SOCIAL NETWORKS BASED ON SIR MODEL AN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RESTRAINT”,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SoftWare, vol. 33 No. 6, pp. 118-121, 2016. 缺点: 1. 传统SIR模型α,β,γ为常数,即对每个用户传播概率与免疫概率都是不变的,与实际情况不符,设置为常数是不合理的; 2. 微分方程组求解较为困难,且对初值比较敏感,对模型的稳健性有很大影响; 3. 模型没有加入反馈机制,在预测过程中,单纯一句已有数据预测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数据,必然会使准确度降低。

基于社交网络的人才推荐探析-科技创新论文

基于社交网络的人才推荐探析-科技创新论文 基于社交网络的人才推荐探析 李京蔚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本文对比传统的招聘渠道,剖析了基于社交网络的人才推荐具备覆盖范围广、信息真实有效、定位更精准、双方良性互动、成本更低等特点。基于社交网络的人才推荐过程,根据人才是主动被推荐给企业还是被动被企业发现,将基于社交网络的人才推荐模式分为主动推荐与被动推荐两种模式。其中,主动推荐模式是社交网络招聘的主流方式,被动推荐模式则有助于企业发现潜在候选者。 关键词社交网络;人才推荐;主动推荐模式;被动推荐模式 作者简介:李京蔚(1993—),女,湖北南漳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本科,数据挖掘方向。 0引言 在传统企业招聘渠道中,内部推荐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方式,其推荐方式早已被证实是企业寻找具备专业经验的被动候选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内部推荐仅仅局限于公司职员内部,导致企业的甄选范围较窄无法在短时间内补充人员,企业被迫依赖外部招聘,从而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传统的招聘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和求职者的需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站成为企业新的招聘平台[1]。社交网络的出现,是对内部招聘的全新“升级”,其将线下的社会信息逐步转移到线上,借助网络平台维持现有关系并建立新的关系,解决企业与求职者供需双方不匹配的现象[2]。因此,基于社交网络的人才推荐实质是一种依托网

络信息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其特点及模式,能够为人才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为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真实、高效与互动的人才招聘解决方案。 1 基于社交网络的人才推荐特点 陈琳等[3]以微博为例探究了企业社会化招聘的应用现状,基于社交网络的人才推荐,除了具备传统网络招聘模式拥有的覆盖范围广的特点,还具有信息真实有效、定位更精准、双方良性互动以及成本更低等特点。 1.1 覆盖范围广 基于庞大的社交网络用户群体,企业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建立包含企业介绍、招聘职位等信息描述的企业档案或群组。求职者只需要利用线上的共享功能,就能在不经意间与企业的HR建立沟通[4]。即便关注企业动态的人并非职位的合格人选,但在他们的社交圈内或许就有企业需求的人才。通过朋友联络、同学介绍、社团组织等多种渠道能在SNS上建立复杂而紧密的关系,好友“推荐”和“分享”等社交网络功能使企业信息的影响在各种社交圈间传播与扩大。 1.2 信息真实有效 目前求职者简历存在水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招聘,公司不仅仅可以通过应聘者的简历获得应聘信息,更可以通过应聘者在社交网络中发布的状态来考察其真实状态。简历可能存在一定的虚假信息,但公司通过应聘者的社交网络,观察应聘者发布的状态,甚至交往的人群等各个方面,从应聘者的专业技能、道德品质、与人沟通的能力等方面全面评价应聘者,从而使公司获得的信息更加真实,透明度更高,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性。 1.3 定位更精准 社交网络中的交际圈子一般是由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特征的人形成的

基于融合社交网络相似度的群体推荐算法研究

基于融合社交网络相似度的 群体推荐算法研究 1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和目的 1.1课题来源 本课题来源于实验室项目,旨在研究电子商务中的推荐系统。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近年来,Web2.0 技术的兴起更进一步拓展了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作用,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但也进一步加快了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海量的信息在给广大互联网用户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使得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偌大的信息库中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由此便导致了“信息过载”和“信息爆炸”的问题。个性化推荐作为目前解决信息过载问题的主要技术,个性化推荐技术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如电子商务、社交网站、搜索引擎等。作为全球率先研究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企业之一的Amazon[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3],也早已将个性化推荐服务放到了网站中的各个角落,成为目前应用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成功案例之一。 迄今为止,关于个性化推荐技术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已有的推荐系统大多都旨在为单个用户提供推荐,而现实生活中,有时却需要向一个群体提供推荐。比如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同时观看电影、一个群体需要选择旅游目的地以及一个群体需要选择用餐地点等。由于群体成员的兴趣爱好具有差异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因此为一个群体提供推荐,同时要求推荐列表能够最大化群体用户的满意程度是相当困难的,传统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于群体推荐系统的情景,因此研究更为有效的群体推荐系统算法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群体推荐系统的研究对于互联网企业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它能够借助于用户的兴趣偏好与社交网络关系扩大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接触面,从而获得更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研究.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研究 摘要:社交网络是近几年产生、发展、兴起的,给人们的现代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社交网络具有传统网络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其独特性,它是以人为中心建立的网络社 交。社交网站是互联网由分散的网络应用向以人为中心的网络应用平台转化的必由之路,是互联网发展由浅层向深入,由分散到集中,由以应用为核心到以人为核心的转变。 关键词:社交网络、社交网站、社交网站用户行为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5-0000-01 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11年中国社交化电子商务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社交网络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3.7亿,较2010年增长17.6%,预计到2014年这一规模将达到5.1 亿人,社交化元素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中的基础性应用。从社交网络用户数据快速增长上来看,社交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社交网络,他的 用户行为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文以文献综述法进行总结归纳研究。 1.社交网络和社交网站 1.1社交网络的定义 自社交网络诞生以来,有关学者和专家就对社交网络的概念定义和内涵解释存在不少争议,且国内外的学者对社交网络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其商业及社交价值,加之社交网络 这一存在还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使得学界对社交网络的定义更加模糊不清。 国外学者Antelman(2003)对社交网络的定义是:社交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个 人空间,用户在空间里上传个人资料,兴趣爱好,并且不断更新自我状态与信息,同时连接聚集到一 个或多个可信赖的朋友或同事群体中,使用社交网络提供的多种应用工具丰富充实空间里的信息资料,同时达到增进群体内部关系的目的。黄婷(2009)在总结社交网络特点 的基础上将社交网络服务定义为:社交网络服务(SNS)是以网站为载体,通过为用户提供各种交互功能,以帮助用户拓展社交圈为目的的服务类产品。 --!> 综合网络及国内外学者对社交网络的研究,本文将社交网络定义为:以社交软件(Social Network Software)为工具,以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为载体,通过一系列 网站应用为人们提供社会性网络服务,帮助人们建立网络社交关系的交往平台。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交网站。 1.2 社交网站的特点

社交招聘

前程、智联“去死”,垂直与社会化才是招聘的未来? 以往在网上找工作我们一般都会去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等这些传统的招聘网站,这里有海量的信息,当然简历也得海量投递。 但是近几年来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新兴招聘网站开始走入求职者的视野,并且他们似乎来势汹汹,迅速抢占了大块的市场。 现在找工作你还会首选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这三巨头吗? 据了解,发展前期主要面向大学生市场的大街网已经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截至今年2月注册用户数超过1200万,2011年7月大街网宣布获得了富达、新东方、和通三家机构的千万美金级融资。我所认识的很多大学生现在都是在使用大街网寻找工作,而很少会再去理会前程无忧、智联招聘这样的网站。 除了面向大学生和白领人群的大街网之外,主打高端用户群的天际网、优士网等也正开始在招聘领域蚕食传统招聘网站的市场。未来的招聘市场究竟会是何种形态?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招聘市场主要有两个发展趋势,一个是垂直化,另一个是社交化。 所谓垂直化,通俗一点的讲就是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满足某一类型的需求。互联网行业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已经出现垂直化趋势或者步入了垂直化时代,电商领域是最具代表性的。那么,招聘行业垂直化改造有戏吗? 毫无疑问,垂直化的一大好处就是专业靠谱。如果只专注于某一个特定领域,那么企业就能更好地提升招聘服务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一个专注于其所在领域的招聘网站肯定更懂行,在这里找到的人才会更加专业,质量更高。对个人求职者来说,肯定会认为一个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的招聘网站更有可能提供心仪企业的招聘信息,从而提高获得满意工作的几率。想想看,你觉得一个百货超市提供的服务更加专业可靠呢还是一家专卖店更加靠谱呢? 国外在垂直招聘领域已经做的比较成熟了,不仅有面向各个专业领域的垂直招聘网站,甚至专门面向女性群体这样的招聘网站都已经有人做了,而在国内还基本没有形成比较有影响力的垂直网站。 除了专业性以外,垂直化发展还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用户口碑,提高企业招聘效率等。老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当你专注于一个领域后,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必然会更加了解这一领域的行业规则、运营技巧等,开源节流、精益求精就更有可能实现了。 在垂直化之外还有一条展现在招聘网站眼前的可选道路那就是社交化,那么作为Web2.0主基调的社交网络能够成为救活传统招聘网站的灵丹妙药吗? 据国外调查机构Jobscience在2012年3月针对HR、招聘专员、招聘总监等职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社交网络特别是职业社交网站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企业招聘人才的方式。3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今年计划通过Facebook等社交网络来寻找候选人。而最受这群国外HR、招聘者青睐

基于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的研究综述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19, 8(1), 27-33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3917646405.html,/journal/sse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917646405.html,/10.12677/ssem.2019.81004 Research View Based on Online Social Network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odel Yanyan Luo The Glorious Su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Dec. 20th, 2018; accepted: Jan. 3rd, 2019; published: Jan. 10th, 2019 Abstract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has become a popular social media platform with its unique communica-tion advantages. According to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del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combined with the infectious disease dynamics model and the influenc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search object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online social net-work propagation model proposed by scholars is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different re-search theories are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The research theory is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and finally,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research methods, I will put for-ward my own thinking on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words Social Network,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fluence Model, SIR Model 基于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的研究综述 骆彦彦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20日;录用日期:2019年1月3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10日 摘要 在线社交网络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针对在线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的形式特点,结合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以及影响力模型,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将学者提出的基于在线社交网络传播模型进行分类和总结,并对不同的研究理论进行综合叙述,最后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思考。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 第一章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概论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单项选择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B)。 A、良好的个性品质 B、社会适应良好 C、良好的人际关系 判断题 (正确)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能简单的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人就一定有心理疾病。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健康 单项选择题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有:个性特征、个人能力和(B)。 A、社会事件 B、个人期望 C、生活事件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有:社会变革、角色压力和(C)。 A、行为模式 B、个人期望 C、生活事件 判断题 (正确)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悦纳自我适应环境 一、什么是社会适应? 判断题 (错误)社会适应是改变环境以适应个体要求的过程。 (正确)社会适应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错误)个体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无法实现自身的心理需要。 二、自我成长三部曲 单项选择题 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包括自我、超我和(B)。 A、镜我 B、本我 C、理想我 判断题 (错误)“悦纳自我”就是既要喜欢自己的优点,也要喜欢自己的缺点,对自身的各方面很满意。 (正确)能了解自我,不过度自卑或自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第三章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 一、职业适应 单项选择题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职场新人社会适应的内容?(C) A、心理适应 B、作息时间的调整 C、消费方式的改变 判断题 (错误)职业适应就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正确)职业适应就是积极调整,使自己尽快进入职业角色的过程。 二、职业倦怠 单项选择题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职业倦怠的表现:(A) A、喜欢与人聊天 B、身体疲惫 C、人际关系的疏远 判断题 (正确)职业倦怠总体而言是缺乏职业价值感的表现。

基于数据挖掘的校园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分析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数据挖掘的校园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分析毕业设计论文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社交网络,简称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在Web2.0浪潮中已发展为社会化媒体中一个主要平台。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 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同时报告显示,社交网络应用持续呈现增长趋势,截止2012年12月,国内社交网络用户总数已达2.75亿,占到了全部网民人数的48.8%,增速保持在10%以上。 与此同时在2010年之后社交网络又出现两大新增长点:其一微博用户持续增长,微博用户规模在2012年达到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虽然微博急速扩张的阶段已经结束,但年增幅仍能达到23.5%;其二用户逐渐移动化成为了社交网络用户增长的又一亮点,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随着手机智能化,相当一部分用户访问和发送微博的行为发生在手机终端上,为社交网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此外“社交化”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元素,正在全面融合到各类互联网应用中。一方面,2012年涌现出大批具备社交基因的新应用,包括图片社交、私密社交、购物分享等,尤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由于手机天生的通讯功能,2012年许多热门移动应用都具备社交功能;另一方面,搜索、网购、媒体等互联网应用正在融合社交因素,以丰富自身的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创新服务和盈利模式。在整个互联网都走向社交化的大趋势下,传统的实名制社交网站也不断增加平台功能,在原

社交网络的传播特性

社交网络的传播特性——以新浪微博为例 摘要: 社交网路即是社交网络服务(SNS),通过互联网这个通道将人们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特定的团体。在我国使用较为多的社交网络有新浪微博、QQ、人人等。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阐述社交网络的传播特性。 关键字:社交网络、新浪微博、传播特性 一、社交网络简介 社交网络这个名词是1954年由巴恩斯提出并使用的。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起点是电子邮件。至今为止,电子邮件仍是最为普及的网络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完善和科技的进步,网络社交也随之发展,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更加趋于完整。这时,社交网络随之出现。 社交网络的开端只是获取人们的个人资料和形成好友列表。随后,社交网络又通过五个阶段,即早期概念化阶段——六度分隔理论;结交陌生人阶段——好友帮你建立弱关系,从而给你带来更高的社会资本的理论;娱乐化阶段——创造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来吸引注意力的理论;社交图阶段——复制线下真实人际网络到线上进行低成本管理的理论;云社交阶段——云分布式网际社交理论来进行完善的。社交网络发展的整个过程是遵循着人们逐渐将线下生活更完整的信息流转移到献上进行低成本管理,使得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社交出现交叉。不仅如此,社交网络还通过不断完善自身功能尽可能的满足不断增长的人们的低成本社交的需求。i 二、新浪微博 不用多说,新浪微博应该是众所周知的一个著名的社交网络平台。新浪微博是由新浪网推出的提供微博客服务的类Twitter网站,是一款提供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新浪微博的用户在实名认证后可以通过网页、W AP页面、手机客户端、手机短信或彩信等形式发布信息。 新浪微博在发布之后,也不断完善其功能。它除了拥有发布、分享、转发、关注、评论、私信、同步、搜索等主要功能之外,还有门槛低、随时随地、快速传播、实时搜索等特性。自2009年8月发布以来,至今为止,新浪微博的用户已经突破3亿且每日信息流传量为2500万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社交网络之首”。 三、传播特性

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探微

Hot-Point Perspective 热点透视 DCW 161 数字通信世界 2019.07 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网络社交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网络即SNS ,可以理解为社交网络服务,是为了能更好的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的网络所产生的应用服务,可以使兴趣相同的人们在线交流,建立一个在线社区。随着社交网络不断的推广,当前这类服务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基于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的网络社交平台。 1 社交网络的概述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 )即为社交网络服务,目前社交网络服务已经覆盖了所有的网络服务,逐渐成为一个互联网发展的热点领域。随之出现很多知名的社交网络平台,如美国的Facebook 和Twitter 、日本的Line 和Mixi 、欧洲的Odnoklassniki 和Orkut 以及中国的目前主流的微信、微博等,据相关调查显示,登录社交网络的人数已经超过全球互联网的三分之二,是继电子邮件之后,第四受大众喜爱的互联网服务,其发展目前也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并且社交网络已经成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在社交网络的影响下,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交媒体。当前,我国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但是对社交网络的传播方式和规律没有深入地研究。 2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理论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基础理论是六度分隔理论和150法则。六度分隔理论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所研究得出结论,是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弱链接”现象。而150法则由马尔肯?格拉维尔德所提出的定义,即150就是成为人们保持交流的最大值,被人们称为“强链接”,在目前无论是哪一种社交网络平台服务,都符合150法则。基于这两种基础理论的情况下,目前出现了Web2.0信息化互联网,可以以人的维度,构建一个具有社会性的网络,增加了用户体验,有效促使用户可以主动用信息的方式介绍自己,目前Web2.0作为社交网络的重点应用之一,良好的继承了Web1.0的特点,同时更加注重对用户之间互动性,Web2.0的出现对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3.1 经典信息传播模式 传播方式是对传播过程中内部和外部机制产生联系的一种直观的描述,也是一种从思维和思想层面解决问题的方式,经典信息传播模式是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基础。一共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线性阶段、控制论阶段以及社会系统阶段,线性阶段 是一种直线型的信息单向传播过程,可以有效的将信息传递给他人,但是这种传播模式忽略反馈机制,在传播过程中没有社会的制约。因此在1950年,出现了一群以控制论为思想的传播模式,将单向信息传播变为双向循环信息传播,加入了反馈机制,从而更有效的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社会系统模式的传播,随着传播方式不断的更新,人们对传播现象的认识越来越全面。3.2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经典信息传播模式很多时候不能有效的适用于现在的网络环境。因此网络信息传播模式逐渐发展起来,互联网作为当前的第四大媒体,其传播性更加广泛,更加具体,人们可以通过互联进行实时、多样化、自由的信息传播。目前,国内有很多学者都纷纷提出使用网络信息传播的方式,并对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基本要素进行了概括,建立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 目前,社交网络传播方式以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为主,并且在Web2.0互联网的发展下,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基于六度分隔理论和150法则定义,每个个体的社交圈子都不断扩大,又建立起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平台。但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依旧属于网络传播的模式,只是相对比于网络传播方式,其传播者、受众、传播媒体以及传播效果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社交网络传播方式的研究,在一定程度可以能帮助人们更加了解社交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信息传播模式有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通过对传播模式及社交网络进行探究,可以使人们认清社交网络的真面目,但同时也需要人们不断的进行探索,将传播模式的缺陷以及问题找出并加以分析,进一步推进社交网络的发展。参考文献 [1] 刘贵香,蔡永明,刘璐,英玉超.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机制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经贸实践,2018(06):69-70. [2] 史亚光,袁毅.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探微[J].图书馆论坛,2016,29(06):220-223. [3] 刘宇,梁循,杨小平.浅谈基于社交网络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J].中国管理科学,2018,26(12):158-167. 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探微 冷 蒙,陈 晓,韩 丽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秦皇岛 066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人们主流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社交网络也逐渐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社交网络已经覆盖超过85%的互联网网络服务,同时也处于发展的快速时期,因此对社交网络进行深入地探讨,并对社交网络的概念以及传播模式进行详细的论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交网络;信息传播;传播模式doi :10.3969/J.ISSN.1672-7274.2019.07.126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码:1672-7274(2019)07-0161-01基金项目:2019YB011,融合集对分析理论的多元符号网络建模与表示学习研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 (上接第106页)服务质量,所以在超高清数字电视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信号传递的技术进行不断的革新。参考文献 [1] 惠慧,朱林林,何大治等.超高清电视发展趋势研究[J].电视技术,2015, 39(6):22-26,100. [2] 左宏睿.数字电视的网络传输与前期调试研究[J].西部广电视,2015(11):256. [3] 杨明文.浅析数字电视网络传输技术[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05):24.

社交化招聘和雇主品牌营销主题课件一

社交化招聘和雇主品牌营销 主题课件一 @欧阳泽林 2014年6月

课程培训目标 社交招聘是什么?什么是社交招聘?社交招聘的本质是什么?一定要做社交招聘吗?什么是所谓的边社交边招聘?为什么要边社交边招聘?社交招聘=社交+招聘吗?社交与招聘之间的核心联系是什么?怎么管控好这种联系?为什么要做社交招聘?为什么?社交招聘带来的价值是什么?社交招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什么?社交网络能解决什么人力资源部门的哪些问题?社交网络会给人力资源部门带来哪些问题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社交网络对于招聘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什么样的企业最有必要开展社交招聘?为什么?社交招聘和社交网络招聘有什么区别?社交网络为什么能够用来做招聘?社交网络仅仅是能够用来做招聘?社交网络除了做招聘还可以用来做什么?怎么做?社交招聘的效果如何衡量?具体怎么评估?社交网络的人才库和传统招聘网站的人才库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级别职位适合放在什么样在社交网络用于招聘有利于效果最大化?选择某一社交网络开展企业初步的社交招聘行为实施,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 希望各位共同思考深入互动 10个概念10个模型10个案例50个技巧

一、主题概念导入、雇主品牌的WHAT/WHY/HOW 01、个人职业介绍 02、课程培训目标(10个概念、10个模型、10个案例、50个技巧)和课程框架介绍 03、招聘创新和雇主品牌传播以及课程涉及的概念和定义解读 04、雇主品牌和招聘的那些事——对于雇主的ROI(投资回报率) 05、对XX雇主的雇主品牌和招聘的初步印象 06、雇主品牌的项目立项和建设的常见流程(Research、Creative、Communication) 07、雇主品牌项目切入和推动的7个维度 08、EB和EVP以及EVP Message的获取逻辑(Qualitative Research & Quantitative Research) 09、Research/雇主品牌调研的方法论和模型(Interview & Focus Group) 10、Creative/雇主品牌创意和案例分享(Concept & Visual) 11、插播四家雇主的雇主品牌概念创意和视觉创意 12、雇主品牌部分的总结和现场互动交流(EVP和SLOGAN创意以及解读) 13、Communication/雇主品牌传播和案例分享(Internal & External、communication via social media) 14、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雇主品牌传播玩法(Social Media/Micro Film/ Interaction/ Gamification/ Mobile/ Augmented Reality/ Personal Branding/Content Marketing) 15、插播某公司雇主品牌的微电影(视频) 16、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雇主品牌传播和招聘营销 17、上午部分的回顾和总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