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经典古诗词-教学设计公开课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2.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离乡之情和对入京使的嘱托。
2.难点:感悟诗人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强烈感情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人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家乡,踏上远行的征程。
在这漫长的路途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一种人被称为“入京使"。
“入京使”通常是被派往京城传递消息或执行任务的使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诗人岑参在遇到入京使时所作。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他在远离家乡的路上的心情和思考。
(二)作者介绍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雄奇著称。
岑参自幼聪慧过人,五岁时便开始接受教育。
他早年投身仕途,但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
然而,这些经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岑参的诗歌多以边塞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紧张的战争场面以及士兵们的生活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边疆将士的赞美。
岑参的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等。
他的诗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岑参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展现了唐代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写作背景《逢入京使》的写作背景是岑参在安西都护府任幕府判官时,前往安西途中偶遇入京使者,勾起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岑参身处遥远的边塞,离家万里,环境艰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遇到了入京的使者,心中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但由于行程匆忙,他没有时间写信回家,只能托使者捎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
这首诗既表达了岑参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他在边塞生活中的孤独和艰辛。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虞美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培养学生运用“逗"等格律知识诵读古典诗歌的能力。
(2)学习体会《虞美人》的艺术美:虚实结合、设问、比喻、衬托等艺术手法的精妙。
(3)提高古典诗歌鉴赏技巧型答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大问题探究模式,赏析《虞美人》,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运用大问题探究模式,赏析《虞美人》,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虞美人》的国破家亡、屈辱无终、尊严尽失、物是人非、泪尽血泣的凄凉哀伤之情。
(2)激发学生对李煜《虞美人》节奏美、意境美、情感美、艺术美的喜爱。
(3)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词作尤其是李煜词作的热爱。
(4)引导学生学习李煜宁用生命守住本心,守护本真、抒写真情、率真而不做作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虞美人》的国破家亡、屈辱无终、尊严尽失、物是人非、泪尽血泣的凄凉哀伤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虞美人》的国破家亡、屈辱无终、尊严尽失、物是人非、泪尽血泣的凄凉哀伤之情。
【教辅用具】教学PPT 视频文件【教学时间】1课时【主要教法】诵读法、讲解法、鉴赏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课前预习】见学案【教学模式】大问题探究模式【课前准备】课前抄写《虞美人》词于黑板左侧,请一学生将自己在课前划好的“逗”和重音,标注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四面楚歌故事导入。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司马迁《史记》二、欣赏《虞美人》的意境美环节(一):学生齐诵词作学生齐诵《虞美人》,读准“逗”和重音,初步感悟诗歌的节奏美。
环节(二):教师讲解据宋代王铚《默记》记载,978年,作为南唐最后一个国君,李煜被宋朝押解到汴京(今河南开封)软禁,失去人生自由已有三年。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僵、阙、戍、绫、鼾"等。
* 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2.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注意重音和节奏,读出韵律。
* 抓住关键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收复国土的豪情壮志和赤诚情怀。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师先讲解生字词和诗歌大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 诵读法。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典故与背景介绍。
结合诗人陆游的生平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谁能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
可是,有一个宋朝的大诗人,他生活的时代,是当时屈辱的南宋,当时南宋被北方金国欺压,岁岁年年被迫给金国缴纳岁币、进贡。
他看着自家的土地被金国一点一点地侵占,看着自家的亲人被金国贵族任意侮辱,他的梦想就是要收复祖国北方的失地,统一中国。
可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排挤,68岁时还被罢官。
在咱们学过的他的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就曾真实地描述了当时国家的现实:“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投影出示)这首诗中描述了当时黄河之水滚滚东流,象征了当时统治下百姓的眼泪一代又一代地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被当成了与内地隔绝的一道天然屏障。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友人的劝勉之情,颈联更是千古名句。
全文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但对于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刻哲理和复杂情感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引导。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感悟等方式,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二、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品味、感悟等方式,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诗歌意象、意境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诗歌的审美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2. 品味和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深刻哲理和象征意义。
2. 感悟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品味法: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和鉴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外延。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刘禹锡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南安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南安军》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一首诗歌。
【设计说明】《南安军》是文天祥被俘虏期间所作的诗篇,表现了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高尚品格。
本教学设计旨在带领学生在声韵分析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这首诗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感受诗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力量。
【教学目标】(1)抓住“梅花"、“风雨”、“采薇"等意象,深入理解诗歌含义,能熟读成诵,准确默写诗歌。
(2)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声音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感悟其心境。
(3)体会诗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学生:用《中华经典吟诵》读本预习,吟诵九下的诗词;搜集文天祥的材料。
教师:从“语文吟诵系统”调取资源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诗,了解作者。
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
代表作品《正气歌》《过零丁洋》。
2.作者生平:1256年进士考试第一名(状元)。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征兵勤王。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
1278年在五坡岭(海丰)被俘,次年写《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
3.播放作者介绍小视频,加深记忆。
(二)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本诗与《过零丁洋》是写于同一年,所表达的情感也是近似的。
(三)一吟品析品析意象明诗文,起承转合总关情首联“起":渲染气氛,奠定基础。
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这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三首诗词。
2、品味诗词的语言,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3、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古诗词,培养阅读兴趣,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音频朗读、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三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
他是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写作背景《行路难》这组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检查预习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的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五、诗歌赏析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3.理解字词。
(1)金樽:金酒杯。
樽,盛酒的器具。
(2)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3)直:同“值”,价值。
(4)箸:筷子。
(5)歧路:岔路,大路分出的路。
(6)会:一定,必然。
(7)云帆:高悬的帆。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长沙过贾谊宅》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长沙过贾谊宅》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 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习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结构,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刘长卿对贾谊的怀念之情,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2.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1. 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基调。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二)诗歌语言的鉴赏1. 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及其用法。
2. 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1. 理解诗歌中隐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2.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及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二)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1.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贾谊是谁吗?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贾谊的身份和贡献,激发他们对课文背景的兴趣。
接着,简要介绍贾谊作为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那么,刘长卿又是谁?他为什么会写这首诗来怀念贾谊?继续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刘长卿的身份和创作动机。
简要介绍刘长卿是唐代的诗人,他的诗歌多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2. 背景介绍,铺垫情感(1)贾谊被贬长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能从哪些历史资料中感受到?通过讨论贾谊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他可能的心理状态,为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基调做铺垫。
可以引用一些历史资料或贾谊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他的孤独与无奈。
(2)刘长卿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自己又经历了什么?这与贾谊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介绍刘长卿的生平,特别是他被贬的经历,让学生看到两位历史人物在命运上的相似之处。
12 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次的艺术风格和豪放词派。
2.、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跨越时空,和古人对话,理解古人的情思,学习他们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敢于献身的传统精神和求真求美的创作态度。
教学重点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质疑解疑法讲授法提问法课前准备查阅与本课相关资料,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素材,紧扣教学目标制作体现教学流程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
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
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
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一)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出示相关图片)1.按照创作时间梳理初中三年苏轼的作品,明确学习目标。
.梳理作者作品(请学生在PPT 1.简介苏轼生平留白处填写)明确:1071年,自请出京,任杭州通判。
1074年调往密州任知州。
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1076年中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4《水调歌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的第三首。
一、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设计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为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经典诗词,很适合朗读,教学设计给足了朗读时间,用不同形式进行阶梯式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歌,也为体会情感、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苏轼的《水调歌头》继承了屈原、李白等人的问天传统,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既表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传统主题,又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既有一般写月诗词思念亲人的伤感之情,又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很适合学生品味赏析,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做出个性化解读,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诗词学习能力,也能自觉主动参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所以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这样有利于继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词,把握诗词感情。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朗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经典诗词,很适合朗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诗歌,也为体会情感、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
古诗词诵读《书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愿以身报国,叹无处效忠——《书愤》陆游【情境导入】《钗头凤·红酥手》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周恩来评价陆游及其作品: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
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伤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问题:从上面的两篇作品中,你能理解周总理对陆游及其诗歌的评价吗?(意图: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教学目标】1.速读助学资料,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积累知识。
2.精读诗文,能够从人事、情感、手法等方面全面解读诗歌内涵,并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
3.学以致用,利用学到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解读新诗歌,尝试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评论性文字,表达自己对诗人爱国情感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难点】重点:作家、作品、文体知识识记与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难点:写诗歌评论【学法指导】问题导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矫正法、迁移法【教学过程】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课前完成)自主阅读“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文体常识"等辅助资料,将你认为重要的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写在下面空白处。
(自我深度学习)学习活动二研读诗文《书愤》任务一:诵读感知(自我深度学习)(1)自由朗读《书愤》,至少读3遍,小组派代表有感情地朗读分享。
(2)思考并解说标题“书愤”的含义。
任务二:品鉴诗文思考:全诗“书"何事?抒何情?怎样“书”?(自我深度学习+小组有效合作学习)(1)再读全诗,逐联(首、颔、颈、尾)分析并用简短的文字概括其所“书"之事。
级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龟虽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
朗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学年,我们学习了曹操的《观沧海》,体会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曹操还有哪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名作《龟虽寿》。
二、自学检测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诗歌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2.作品背景《龟虽寿》是一首四言诗。
四言诗是我国古体诗中的一种,盛行于西周。
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基本上是四言体。
四言诗四字一顿,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具有古朴之风。
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
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
三、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2.朗读指导3.借助课下注释,扫清读这首诗的障碍。
重点词语注释:【竟】终结,这里指死去。
【骥】骏马,好马。
【枥】马槽。
【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暮年】晚年。
【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
怡,愉快。
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境导入,引发对主问题“颍州西湖究竟哪里好”的思考。
2.品味语言,通过对颍州西湖“四美”的探究,理解词中意境和词人心情。
3.知人论世,探究欧阳修在创作时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通过对颍州西湖“四美”的探究,理解词中意境和词人心情。
2.知人论世,探究欧阳修在创作时的特殊心境。
教学过程问题导入课前,张同学在读到注释中到这句“《采桑子》十首,每首词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西湖好'"时,问了老师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首词,我真的没有读出来颍州西湖究竟哪里好?”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为张同学来解答一一颍州西湖究竟哪里好?【设计意图】出于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根据情境式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大情境一一为张同学解答疑问。
导入直奔主题,这个疑问就是本堂课的主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既聚焦重难点,又富有启发性。
一、好在良辰美景1.良辰【概括大意】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告诉老师: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预设:歌咏西湖春景。
师:准确。
此刻,你就说出了西湖的第一好,好在恰逢良辰。
2.美景【描绘画面】师:春天,多么美好的季节!在这个时刻泛舟西湖,词人看到了哪些美景呢?请你选取最能打动你的一处美景,发挥想象,把这一画面描绘出来。
预设1:“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一一湖中是碧绿的春水,流转绵延,无穷无尽。
远处长堤一横,堤岸上芳草萋萋,野花开放,生机盎然。
【板书:绿水、芳草】预设2:“无风水面琉璃滑”一一天朗气清,平静无风,湖水平滑如琉璃,纤尘不染。
【板书:琉璃】预设3:“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一一细微的涟漪从船边向远处荡漾开去,却未曾想到,栖息在水草里的白鹭被这涟漪惊动,急忙忙往岸边飞去。
【板书:禽】师:静谧、清新、富有生机的湖景着实让人心醉,这就是西湖第二好,好在醉心美景。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咸阳城东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咸阳城东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了解怀古诗的特点。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
了解怀古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杜牧在《赤壁》由“折戟"联想到三国的赤壁之战,又想到有东风相助的周瑜,慨叹自己怀才不遇。
刘长卿在《过长沙贾谊宅》中,由故居想到贾谊的经历,慨叹自己与贾谊一样,命运多舛。
今天,我们随着许浑一起登上咸阳城东楼,了解一下他的想法。
文学常识作者介绍许浑,字用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
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
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怀古诗的特点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
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潼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潼关》的诗意,掌握七言绝句的基本结构。
2. 通过对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 感受谭嗣同的胸怀大志和豪情壮志,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潼关》的诗意,掌握七言绝句的韵律和节奏。
2.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理解谭嗣同的胸怀大志和豪情壮志,并转化为自己的人生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于潼关的了解,引入课题《潼关》。
让学生先描述潼关的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潼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诗歌内容。
三、讲解诗歌:1. 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理解的句子,为进一步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2. 通过逐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潼关》的诗意。
重点讲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深层含义,让学生体会谭嗣同的胸怀大志和豪情壮志。
3. 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全面理解《潼关》的内涵。
四、拓展与延伸:1. 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描述那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3. 推荐学生阅读谭嗣同的其他诗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五、作者介绍及背景《潼关》——一首写尽大河雄浑与山峦起伏的诗在清代末年,一位名为谭嗣同的政治家、诗人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名为《潼关》。
这首诗以其豪迈奔放的风格,巧妙地结合了写景与言情,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谭嗣同,生于1865年,是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诗人。
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
在政治上,他积极参与改革,提倡科学和民主,力图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3 唐诗五首《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之八上13课《野望》《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诵读和粤语听读,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律诗的对仗与平仄之妙。
(重点)2、通过揣摩动词“望"徙倚”“相顾"长歌”,读懂王绩无处归宿的彷徨与孤独。
(重点)3、通过辨析“晖"皆”“唯"返”“归"字的用法,体会王绩用字的精到。
(难点)教学重难点1、通过合作诵读和粤语听读,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律诗的对仗与平仄之妙。
(重点)2、通过揣摩动词“望”“徙倚"相顾”“长歌”,读懂王绩无处归宿的彷徨与孤独。
(重点)3、通过辨析“晖”“皆"唯”“返"归”字的用法,体会王绩用字的精到。
(难点)【教学目标确立依据】1、依据选文特征。
《野望》是王绩的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
作者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
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2、依据基本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练就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积累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经验。
但受制于生活阅历不足等因素,极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需要技巧指引方能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内心情感与艺术之美。
全诗表面看似描述了一幅静谧安详的山家晚秋图,然而细究其情,我们更能看到一个因仕途不得志,彷徨孤独的诗人内心。
3、依据编者意图。
《野望》是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要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洗去雕饰浮艳的朴素之美和律诗初备的格律规范。
同时,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感世抒怀,寄情于景。
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情怀之高尚。
4、依据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级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龟虽寿》《龟虽寿》教学设计教学思想:课标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龟虽寿》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欣赏中的一首诗歌,选自曹操乐府诗集《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
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再回到哲理的思辩,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暮年赞歌。
这节课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曹诗的特点,了解建安风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节奏的把握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具备了理解诗歌意境及情感的一定能力。
就本诗的作者曹操而言,学生并不陌生,可是对生活在和平年代又衣食无忧,知识积累水平与生活阅历都不足的孩子们而言,要达到对这首诗的深层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初中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古诗词掌握理解的程度,距离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需要老师能用更具体灵活的方式贯穿课堂始终。
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诗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目标:借助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读透文本,分析和想象“老骥"烈士”的人生轨迹,探讨生命的长度;通过对比阅读,感受曹诗的特点,了解建安风骨。
教学重点:分析和想象“老骥"烈士”的人生轨迹,探讨生命的长度。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感受曹诗的特点,了解建安风骨。
教学方法:品读朗诵法、对比阅读法、引导式提问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安排:一课时课程资源:曹操资料、课外古诗文预习任务:朗读《龟虽寿》,自主解决字音字形的问题。
课外查找作者曹操的相关资料,了解曹操其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板书“生命")生命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大部分学生答“有限”,少部分答“无限")在1800 年前的乱世之中,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晚年时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并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曹操的《龟虽寿》(板书题目)(1)(二)、明确目标:学生:(齐读目标)(2)(三)、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老师:朗读是我们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谁能一马当先给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诗呢?学生:(举手)老师:请关注这几个字的读音(3),第一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一语立骨,以泪切入,层层深入,推进课堂。
从自然环境得出军旅凄苦之泪,从人事环境得出强敌难却之泪,从直接、间接抒情得出思念家乡之泪,从归与不归的矛盾中得出精忠报国之泪,以此,直抵范仲淹思想深处。
【设计流程】学生需求分析:词中暗用典故,内容充实,理解的难度较大,且流露出复杂的情绪,感情深沉,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去体悟,很多学生对此词的情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比如说在《渔家傲秋思》中学生就会粗浅地认为只有思归之情,而不能深入感知作者深切的优惠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爱国之情。
教学内容分析:此课文内涵丰富而深刻,阅读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学习此课要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并且在诵读中增强语感。
【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空前加剧,前有辽、西夏虎视眈眈,后有金、蒙古踏破山河,边疆烽火连绵不绝。
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若你生在此时,你想有合作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多男孩子有着驰骋疆场,奋勇杀敌。
面对此一现状,志士文人或驻守边疆,或建言献策,或吟咏高歌,他们留下许多动人篇章。
后人将御边西夏之作命名为御夏词,取抵御西夏之意。
过渡语:(师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我们来看看心忧天下的范仲淹,此时在做什么?读注释。
1、《观沧海》曹操(汉末)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春望》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赤壁》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水调歌头》苏轼(北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北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1、《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2.《行路难》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