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320.63 KB
- 文档页数:6
唐宋变革从开放包容到保守内敛的转变唐宋两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之间的变革从开放包容到保守内敛的转变,呈现出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唐宋时期这一历史变革的转折点。
开放包容的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以其开放包容的治国策略而著称。
在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鼎盛,与外国的交流与贸易频繁,文化交流互动充满活力。
这种开放包容的特点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盛世。
保守内敛的宋朝时期宋朝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另一次伟大变革。
宋朝时期,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国家逐渐趋向保守内敛。
宋朝政府更加注重内政治理,文化思想也更加倾向于儒家传统,对外交流相对收敛。
这种保守内敛的特征使得宋朝在政治和文化上呈现出与唐朝截然不同的风貌。
唐宋变革的深层原因唐宋时期的变革,从开放包容到保守内敛的转变,背后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复杂变化。
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而宋朝的保守与内敛也是由于当时政治格局和社会形势的演变而产生的。
这种变革既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也受到内部体制的制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唐宋变革的启示唐宋时期的变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开放包容与保守内敛并非是非黑即白的对立,而是历史发展中不同阶段的表现。
唐宋变革的转变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发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既要借鉴历史经验,又要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与时俱进。
唐宋时期的变革,从开放包容到保守内敛的转变,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政治、文化特征。
这一历史变革的转折点,为我们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启示我们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应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历史专题--唐宋变革论唐宋变革论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经历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唐宋变革的背后,既有历史上的政治力量斗争,也有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文化思潮的交汇。
本文将通过多个方面,从朝代更迭、经济发展、军事制度、文化繁荣等角度探讨唐宋变革的特点和意义。
首先,唐宋变革以朝代更迭为核心。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原地区统一的大一统王朝,而宋朝则是北方民族政权的覆灭、中原振兴的结果。
唐朝由于盛世的政治安定和繁荣经济,为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宋朝则以创立了包括科举制度在内的官僚体制,进一步推动了中原社会的发展。
这种朝代更迭不但带来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也影响了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变化。
其次,唐宋变革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从而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而宋朝则进一步强调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河道、运河等水运交通便利的特点,发展官营工坊和外贸等经济形式,推动了各种产业的发展。
这种经济发展为后来的社会变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者,唐宋变革对军事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在边疆地区实施“节度使”制度,加强对边境安全的控制。
宋朝则通过在北方建立了重要的军事防线,有效地解决了边疆的安全问题。
这种军事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上的军事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后,唐宋变革在文化繁荣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唐代文化以诗词为代表,诗人们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形成了盛世文化。
而宋代则以以文人为主的文化成就为特点,出现了众多的文人作品和学者。
这种文化繁荣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总之,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唐宋变革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为我们研究和借鉴历史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唐宋的文化盛期与社会变革唐宋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被誉为“盛唐”与“宋代文化繁荣时期”。
这两个时期的文化盛世和社会变革密不可分,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生活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唐宋时期的文化盛期与社会变革。
一、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统一王朝,自唐太宗李世民于618年开始,至唐玄宗于907年退位,历时289年。
唐朝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处于一个高峰期,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盛唐时期”。
宋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于960年登基开始,至宋理宗赵昀于1279年被元朝所灭,历时319年。
宋朝时期,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在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突出的成就,被誉为“宋代文化繁荣时期”。
二、文化盛期1. 文学唐代文学成就很高,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方面都有很多杰出的作品和名家。
诗歌方面,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散文方面,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小说方面,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女儿经》、《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戏剧方面,代表作品有《汉宫秋》、《长生殿》等。
宋代文学继承了唐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欧阳修、李清照等。
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文坛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水平都很高,代表作品有苏轼的《赤壁赋》和《东坡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水龙吟》,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东京梦华录》等。
2. 科技唐宋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高峰期,科技成就较为突出。
唐代时期,出现了众多杰出的科技家,如房玄龄、李密、李约、张衡等,他们在农业、能源、机械、造船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
宋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科技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如磁针、活字印刷、火药、羊皮地图等。
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改变了生活方式,也对中国的文明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艺术唐宋时期,艺术方面的成就也很显著,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
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变迁一、唐宋经济繁荣的背景与特点唐宋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经济繁荣的背后是政治稳定和国力的强盛。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农业生产的昌盛唐宋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力发展。
由于气候适宜和水利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水平。
在唐朝,农民们普遍开始使用灌溉系统,通过人工灌溉和修筑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农产品的产量。
而到了宋朝,更加完善的水利系统进一步推动了农业发展,灌溉设施的修复和改良,极大地提高了禾稼的生长水平,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2. 商业贸易的繁荣唐宋时期,商业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由于社会的稳定和政府对商业贸易的支持,商业贸易逐渐成为了经济的重要支柱。
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扬州和汴京(今开封)等城市兴起,成为了繁华的商业集散地。
同时,大规模修建和维护的运河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经济区域间的交流和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商业经济进一步繁荣。
3. 工艺业的繁盛唐宋时期,工艺业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
陶瓷、丝织、铁器等工艺品的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尤其是宋代的瓷器业,不仅以高质量的瓷器闻名于世,还远销世界各地,形成了连通中外的贸易网络,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二、唐宋时期社会变迁的影响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风貌的改变。
1. 农民地位的提升农业生产的繁荣不仅使农民的收入增加,也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农民的地位逐渐得到尊重和重视,他们成为唐宋时期经济的支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农业生产。
农民的社会地位提升还反过来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有地位和财富的乡绅和士人。
2. 商业阶层的兴起唐宋时期商业经济的繁荣导致商人阶层的兴起。
商人们通过参与商业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社会中的重要一部分。
商人们的财富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和商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士人的地位变迁唐宋时期,士人阶层的地位经历了一些变迁。
唐宋之变的表现
1、政权更迭: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最终被后来的五代十国所取代。
而后,北方的辽、西夏等民族政权相继建立。
而南方的宋朝则武力统一了中原地区,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
2、政治体制的变化:唐朝末期,集权皇权逐渐衰弱,宦官和藩镇割据等问题加剧了政治的混乱。
宋朝则采取了更为强调文化和文治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实行了科举制度并重视儒学思想的传承。
3、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带来了繁荣的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
宋朝继承了唐朝的经济基础,并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市,如开封、杭州等。
4、文化艺术的转变: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巅峰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画家层出不穷。
唐朝的文化风气以豪放洒脱为主要特点。
宋朝则注重文人雅致、儒家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宋词和宋画的繁荣,并在科技、农业和医药等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
5、社会变革与思想观念的变迁:唐朝末期和宋朝初期,社会流动性增加,士人地位提高,农民起义频发,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思想上,唐朝的大乘佛教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唐宋文化。
而宋朝则更加重视儒家思想的传承,注重实用主义的道德伦理。
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论“唐宋变革”与中国历史分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一学术史的回顾把“唐宋变革”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一般认为始于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内藤湖南。
内藤湖南在1910年发表的《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认为,唐代是中世(medieval),而宋代为近世(modern)。
①1925年他在京都帝国大学讲课时这样归纳“中国近世史的意义”②:所谓近世的内涵,与中世相比,大体有哪些不同呢?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
与此同时,人民的地位也有了显著的变化。
君主与人民之间的阶层——官吏,其录用法也改革成为科举制了。
亦即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一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
内藤湖南对于唐宋变革论的把握,明显受到基佐《欧洲文明史》的影响。
内藤的唐宋变革论是从社会性质上来观察唐宋之间的变化,从西方文明史观的角度来解读唐宋之间的变革。
③内藤之后,宇都宫清吉的《东洋中世史的领域》虽然对内藤观点的细节提出一些批评,但是,总体上并没有否定唐宋变革观。
④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⑤,更加进一步发展了内藤湖南的看法。
他不仅继承了内藤关于唐宋变革是贵族政治向君主独裁政治转变的观点,而且十分突出地强调宋代作为近世的意义,认为,与西方相比,东洋的进入近世的历史要更早。
⑥很显然,从内藤湖南到宫崎市定,日本学者明显主张唐宋之间的变革是一种社会变革。
其后学谷川道雄《试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构造》⑦虽然试图修正或者减弱内藤湖南“格义”史学的痕迹,淡化社会性质变革的内容,但是,从总体看来,至今的日本学者还是主张唐宋是中世和近世的分界线。
近年来美国学者也关注唐宋变革问题。
赫若贝(Robert M. Hartwell)⑧、包弼德(Peter Bol)①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中华书局(北京)1992年版,第10—18页。
②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4年版,第323页。
唐宋变革论研究综述【摘要】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
本文通过综述唐宋变革论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唐宋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并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唐宋、变革、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一、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
唐代以契丹族的入侵和农民起义的频繁爆发而告终,宋代则以北方部分土地的失去、南方的经济腾飞和文化的繁荣为特征。
唐宋变革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变革和演变,同时也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唐宋社会变革1. 社会结构变迁唐代社会以地主、士农工商的四等制度为基础,但士农工商的地位和权力逐渐发生变化。
到了宋代,商人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社会中的新阶层。
这一变革反映了商业经济的兴起和人们观念的转变。
2. 科举制度的改革唐代科举制度虽然存在,但对于士人地位的保障不够明确。
宋代修订了科举制度,加强了官员选拔的公正性和士人的地位保障。
这一改革为后来的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唐宋经济变革1. 农业生产的变革唐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这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
水利工程的兴修、耕地的扩大和农具的改良,都为唐宋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商业经济的崛起唐宋时期,商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
开放的海上丝绸之路、商业城市的兴起、货币的广泛流通等因素,促进了商业经济的繁荣。
商业经济的崛起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四、唐宋政治变革1. 经院学派的兴起唐宋时期,经院学派在政治决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经院学派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研究社会治理和政策制定。
他们的兴起标志着儒学的复兴和士人主导的政治决策的崛起。
2. 宋朝的政治改革宋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分权制衡、推行新法等。
这些改革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为后来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宋阶段特征总结一、政治特征:1. 唐代政权强大稳定,宋代政权相对较弱。
唐代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设立科举制度、推行均田制等,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唐朝的统治地位。
而宋代则因为北方辽金等族的威胁,南方的宋朝政权相对较弱。
2. 唐朝实行了察举制度,宋朝则实行了科举制度。
唐朝的察举制度是通过选拔官员的方式,选取有能力的人才担任官职;而宋朝的科举制度则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文化程度来评价官员的能力。
3. 唐朝建立了健全的官僚体系,宋朝进一步完善了官僚体系。
唐朝的官僚体系包括了九品中正制等,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宋朝则进一步完善了官僚体系,设立了机构专门管理科举考试,并实行了官员轮流任职制度。
二、经济特征:1. 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鼎盛时期,宋代则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时期。
唐朝时期,国内外贸易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得以发展;宋代则继承了唐代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业城市,如杭州、苏州等。
2. 唐代实行了均田制,宋代则进一步完善了土地制度。
唐代的均田制通过平均分配土地,使农民的土地利益得到保障;宋代则进一步完善了土地制度,实行了庙堂租佃制,使土地更加有序地利用起来。
三、文化特征:1.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宋代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时期。
唐代的文化以诗歌、文学、绘画等为代表,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如《长恨歌》、《白日依山尽》等;宋代则继承了唐代的文化传统,发展了词、曲、小说等,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艺术家,如苏轼、辛弃疾等。
2. 唐代实行了科举制度,宋代则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使得文官选拔更加公正,也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土壤;宋代则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设立了进士、举人、秀才等等级,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四、社会特征:1. 唐代社会阶层分明,宋代社会阶层相对平等。
唐代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士人地位尊崇,是社会的主要精英;宋代则相对平等,官僚地主与商业资本家之间的地位差距逐渐缩小。
唐宋时期历史特点与诗词发展状况总结河北省兴隆县第一中学孟凡喜(整理)了解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对外关系等时代特点,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唐宋文学发展状况,更能够帮助我们从更深更广的维度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一、唐代的历史特点与诗歌发展状况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
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
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时万国来朝达到鼎盛,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
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政治上:1.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唐朝沿用隋朝官职制订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礼部礼兵刑工。
地方官制:道置观察使,州(郡)设置刺史(太守)、长史等官职;县设置县令;县丞、主簿、县尉等官职。
2.选官制度和法律制度在选官制度是主要采用科举制度;唐朝法律将谋反、谋叛等反对朝廷的行为定作不得赦免或赎免的“十恶”大罪,贵族、富人、官僚受到了一定的不平等的法律保护,在与庶民触犯同样的法律下可减刑或免刑。
军事上: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军事特点,因安史之乱在军事上全面收缩,接踵而至的藩镇割据导致华北地区经济萧条。
经济上:唐朝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较前代有新的进步。
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
对唐宋变革论的看法
唐宋变革既是一次规模宏大的文化运动,又是一次朝代变革,它不仅改变了政治制度,而且对中国的精神文化以及实践思维观念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研究者们对唐宋变
革论有着不同的看法,由此也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论。
首先,有学者认为,唐宋变革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促使社会从封建等级制度走向议会制度,也就是从单一统治走向多元社会。
社会观念传统有着中国封建统治在其中扮演的重要
角色,而唐宋变革反映出社会观念的变化,反映出新的政治议程,使大多数人拥有了选举
的权利,甚至可以进行议会和准宪法政府的试行。
其次,一些学者认为,唐宋变革引发了中国文化和宗教繁荣的变革。
由于变革,唐宋
晚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如农村文学和古典文学,清晰地反映了社会问题的变化,
如生活贫穷、宗教压抑、农村负担等。
唐宋时期,文学、哲学、宗教和绘画都取得了长足
的进步,中国诗歌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再次,有人认为,唐宋变革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思维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般
而言,这次变革将重点放在传统文化观念和思维观念改革上。
除了改变传统文化以外,唐
宋变革也使中国在自然科学、数学等领域有了重大进步。
在这次变革过程中,中国发明的
科学发明被视为历史的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唐宋变革是中国古代文化变革的一次重要运动,其影响和意义巨大。
它不
仅改变了政治制度,而且引领了文化繁荣和科学发明的变革,其思想影响了后人数百年,
成为中国古代变革和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宋社会变革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唐朝和宋朝无疑是一段充满变革与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唐宋社会变革的历程、影响及启示。
唐宋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尤其是宋朝,由于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如减轻商税、设立市舶司等,推动了宋代商业的繁荣。
此外,唐宋时期科技进步也十分显著,如活字印刷、火药的发明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宋社会变革的历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上,从唐朝的藩镇割据到宋朝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变革体现了社会进步。
在经济上,唐宋时期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上,唐宋时期儒释道合流,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宋社会变革的影响深远。
首先,这一时期的变革奠定了后世中国经济繁荣的基础。
其次,政治体制的变革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最后,文化的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持。
唐宋社会变革论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
这一时期的变革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贡献。
唐宋时期的变革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推动。
在今天,我们仍可以从唐宋社会变革中汲取经验,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起止时间大约为公元618年至公元127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革,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唐宋变革的由来与发展,以及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唐宋变革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建立。
在唐朝前期,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中国社会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然而,到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爆发,使得唐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此后,唐朝的中央集权逐渐衰落,各地的节度使和藩镇开始崛起,形成了所谓的“藩镇割据”局面。
唐宋变革论内容以下是 8 条关于唐宋变革论的内容:1. 唐宋时期的社会,那变化可老大了!就好比一个人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成熟稳重的大人一样。
你看唐朝那会,世家大族多厉害啊,可到了宋朝,平民百姓也能通过科举崭露头角啦,这不是巨大的变革嘛!就像原本走一条窄路,突然变成了宽阔大道,能不震撼?2. 唐宋的经济发展,真的让人惊叹啊!唐朝时商业虽也不错,但宋朝简直就是爆发式增长!想想看,唐朝的集市和宋朝那满街的商铺、热闹的夜市能一样吗?这就好比原来是潺潺小溪,后来变成了奔腾大河呀,难道不是变革吗?3. 唐宋的文化差异可太明显啦!唐朝的诗歌豪迈奔放,宋朝的词就变得婉约细腻多了,这难道不是一种转变?就好像一座山,从险峻奇峰变成了秀丽小山,各有各的美,都是变革的体现呀!咱能说这不重要吗?4. 政治制度上,唐宋也不同啊!唐朝那会还有各种门阀势力呢,到了宋朝可就大不一样了,官僚体系更完善了呀。
这像啥,就像一个游戏,玩法彻底变了,还不是变革?5. 军事方面,唐宋的变化也不小呢!唐朝重外战,宋朝可能更多地是注重内部防守了。
这好比一个武林高手,以前喜欢出去找人挑战,后来改成在家好好练功了,这不是变化是啥?6. 唐宋的城市格局也变好多!唐朝的坊市制度多严格,到宋朝就自由多啦。
这不就是从一个规矩多多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绝对是变革啊!7. 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唐宋也不同哦!唐朝人可能更追求华丽,宋朝人似乎更讲究精致。
这就跟穿衣服似的,以前爱穿大袍,后来改成精致的小褂了,能不是变革嘛?8. 思想观念上唐宋也有很大差别呀!唐朝比较开放,宋朝相对更内敛些。
这就好像同一条路,唐朝走得洒脱,宋朝走得稳重,这不是变革是啥子嘛!总之,唐宋变革论那是非常有道理的,咱得承认这些巨大的变化呀!。
唐宋变革论全文
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时期,它是从唐朝的灭亡到宋朝的建立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变革。
这个时期的变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时期的变革。
一、政治变革
唐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和军事失利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动荡不断,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到了北宋时期,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发动革命,建立了宋朝,开始了中央集权的新政治体制。
这个新政治体制的出现,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变革
唐宋变革期间,中国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朝时期,农业经济是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但随着商业经济的兴起,货币经济逐渐取代了以粮食为主的实物经济。
宋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商业繁荣,使得这里的税收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源。
同时,宋朝建立了多个制度,如市易、钞票、交子等,为中国的商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变革
唐宋变革期间,中国的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唐朝时期,诗歌、文学等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到了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让文化变得更加精细和细致。
同时,宋朝的科技水平也大大提高,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一系列重要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
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总结起来,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个变革时期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对唐宋变革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唐宋变革论观点
唐宋变革论观点是指对唐朝和宋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变革的分析和解释。
关于唐宋变革的观点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以下列举几个主要观点:
1. 政治变革:唐朝和宋朝都经历了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有人认为,唐朝的政治变革主要体现在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地方行政的规范化,形成了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制度;而宋朝则出现了官僚集团的崛起和专权,使得中央政权变得更加集中。
2. 经济变革:唐宋时期都经历了经济的繁荣和变革。
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尤其是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商品经济的兴起。
宋朝则进一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推动了农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商业的繁荣。
3. 社会变革:唐宋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发生了重要变化。
有人认为,唐朝社会结构更加稳定,世族士大夫占据统治地位,社会阶层固化;而宋朝社会结构相对松动,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负担加重,同时官僚和商人的崛起也改变了社会的格局。
4. 文化变革:唐宋时期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唐朝文化以诗词曲赋为代表,宋朝则以文人士大夫的儒学和绘画为主导。
唐朝的文化以开放包容为特点,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宋朝则更加内向,注重经世致用和实用主义的精神。
总的来说,唐宋变革论观点认为唐朝和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重
要的时期,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宋时期历史特点与诗词发展状况总结河北省兴隆县第一中学孟凡喜(整理)了解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对外关系等时代特点,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唐宋文学发展状况,更能够帮助我们从更深更广的维度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一、唐代的历史特点与诗歌发展状况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
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
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时万国来朝达到鼎盛,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
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政治上:1.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唐朝沿用隋朝官职制订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礼部礼兵刑工。
地方官制:道置观察使,州(郡)设置刺史(太守)、长史等官职;县设置县令;县丞、主簿、县尉等官职。
2.选官制度和法律制度在选官制度是主要采用科举制度;唐朝法律将谋反、谋叛等反对朝廷的行为定作不得赦免或赎免的“十恶”大罪,贵族、富人、官僚受到了一定的不平等的法律保护,在与庶民触犯同样的法律下可减刑或免刑。
军事上: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军事特点,因安史之乱在军事上全面收缩,接踵而至的藩镇割据导致华北地区经济萧条。
经济上:唐朝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较前代有新的进步。
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
论“唐宋变革”与中国历史分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一学术史的回顾把“唐宋变革”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一般认为始于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内藤湖南。
内藤湖南在1910年发表的《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认为,唐代是中世(medieval),而宋代为近世(modern)。
①1925年他在京都帝国大学讲课时这样归纳“中国近世史的意义”②:所谓近世的内涵,与中世相比,大体有哪些不同呢?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
与此同时,人民的地位也有了显著的变化。
君主与人民之间的阶层——官吏,其录用法也改革成为科举制了。
亦即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一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
内藤湖南对于唐宋变革论的把握,明显受到基佐《欧洲文明史》的影响。
内藤的唐宋变革论是从社会性质上来观察唐宋之间的变化,从西方文明史观的角度来解读唐宋之间的变革。
③内藤之后,宇都宫清吉的《东洋中世史的领域》虽然对内藤观点的细节提出一些批评,但是,总体上并没有否定唐宋变革观。
④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⑤,更加进一步发展了内藤湖南的看法。
他不仅继承了内藤关于唐宋变革是贵族政治向君主独裁政治转变的观点,而且十分突出地强调宋代作为近世的意义,认为,与西方相比,东洋的进入近世的历史要更早。
⑥很显然,从内藤湖南到宫崎市定,日本学者明显主张唐宋之间的变革是一种社会变革。
其后学谷川道雄《试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构造》⑦虽然试图修正或者减弱内藤湖南“格义”史学的痕迹,淡化社会性质变革的内容,但是,从总体看来,至今的日本学者还是主张唐宋是中世和近世的分界线。
近年来美国学者也关注唐宋变革问题。
赫若贝(Robert M. Hartwell)⑧、包弼德(Peter Bol)①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中华书局(北京)1992年版,第10—18页。
②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4年版,第323页。
③内藤湖南观点其实还得益于他在京都大学的同事日本史学者内田银藏。
后者曾从师于兰克(L.Ranke)弟子利兹(L.Ricess),有留学欧洲的经历。
他在1903年出版了《日本近世史》一书中,首次将日本史与西方史作比较,认为日本从足利末期到江戸初期,“已经出现了与西欧社会及其相似的,由中世向近世过渡的情形。
”他又将中国史与西方史进行对比,以秦汉比拟罗马帝国,将魏晋以降的混乱比拟日耳曼的民族迁徙,以隋唐比拟西方的中世。
总之,内田从与西方史的比较出发,将日本的江戸和中国的宋元明时期划定为近世。
内藤湖南在与内田的交往中,于1921年发表了题为《关于应仁之乱》的演讲,指出室町中期日本在文化、社会上均发生了变化,认为从此平安贵族文化彻底崩溃。
并将日本近世的特征归结为:1下层人民的地位上升;2贵族文化扩展为庶民文化;3日本文化独立于隋唐文化等。
由此,他进一步指出:“其实在中国从唐代到五代末期也出现了这种时代”,还提出了唐宋变革时期乃中国向近世过渡期的见解。
且于次年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等,提出唐宋过渡期所呈现出从贵族政治到君主独裁、人民经济地位的上升、文化的民众化倾向、民族意识之高扬等等中国近世的特征。
参见《史学月刊》(开封)2005年第5期,葭森健介《唐宋变革论成立的背景》。
④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第122—134页。
⑤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第153—241页。
⑥最近关于内藤湖南唐、宫崎市定唐宋变革观的学术评论,请参见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期,第125-170页。
⑦收入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卷,商务印书馆(北京)2002年版。
⑧ Hartwell, Robert M.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 Harval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2, No.2(1980): 365-442. “Financial Analogism, Examination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Economic Policy in Northern Sung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0(1971):281-314.①等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模式。
与日本学者从君、臣、民的关系来建立自己的理论架构不同,美国学者更注重从人口、地区、精英之间的关系模式来进行考察。
从这种角度看唐宋之间的变化,那就不是社会性质的改变,而是看成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其基本观点包括:人口增长和政府控制力下降、社会发展导致财富精英进入政府以及精英的地方化等,从而构成了“唐—北宋—南宋”这样一个变化模式。
可见,美国学者只是把唐宋变化看成是一个长时段发展变化过程内部的一个环节而已。
②中国学者也谈唐宋变化。
尽管近代中国学者关注这个问题也许受到日本唐宋变革观的影响,从陈寅恪、钱穆到侯外庐、胡如雷等中国学者,都谈到唐宋之间的历史变化,但是,中国学者从来不认为这种变化是类似于西方近代社会变革的那种性质。
陈寅恪先生1954年发表《论韩愈》一文的末尾说:“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格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③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认为中国文化分秦汉、汉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唐宋是第二、第三期的分界线。
④这些看法与古人的观点一脉相承,例如明人陈邦基在《宋史纪事本末》的《序》中就说:“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为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而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而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
今国家之制,民俗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乎?”陈邦基用他那个时代的语言表达方式明确地把中国历史发展看成一个连续的演变过程,有阶段性的差异,其中唐宋之际的变化只是一个阶段与另外一个阶段的转折点。
就这一点来说,中国的古今学人是一致的。
⑤综合以上论述,关于唐宋变革其实有三个不同的观察角度。
陈寅恪虽然谈论唐朝前后期有变化,但是,并没有给这种变化定性,这其实继承了明清时期的顾炎武这些学者的观察。
中国学者早就已经注意到唐宋历史的连续性与转折性的问题,现代中国学者关于唐宋历史的看法并不直接来源于日本学者。
此是一种情况。
第二种是从社会性质上来观察唐宋之间的变化,比如上面提到的内藤湖南从西方文明史观的角度,在解读了日本历史发展同时,也拿来解读唐宋之间的变化。
三是侯外庐、胡如雷等用唯物史观来解读唐宋变革,但是,大多认为是封建社会内部的变革。
二唐宋变革与历史分期究竟如何来给唐宋之际的历史变化定位?有必要从中国历史分期中去考察。
尽管内藤湖南在学习西学(兰学)的过程中,把西方近代的变革套用在唐宋时期的变化上。
但是,他的唐宋变革论一开始就是与中国历史分期联系在一起的。
内藤湖南把从开天辟地到后汉中期定义为“上古”(后汉后期到西晋,中国文化暂时停止向外扩张);从五胡十六国到唐中期是“中世”(唐后期到五代,外部力量在中国达到顶点时期);进而把宋元作为“近世”前期,明清作为“近世”后期。
“内藤在这种时代区分法中,精巧地整理了繁难的史实,建立了自己的①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2001年版;《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国学术》第三辑,商务印书馆(北京)2000年版第70页。
②参见罗祎楠《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中国文化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第18—31页。
③陈寅恪《论韩愈》,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北京)2000年版。
④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1994年版,第203-204页。
⑤侯外庐、胡如雷先生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从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的变革上讨论唐宋变革,但也都不涉及到社会性质的变革。
如胡如雷认为:“唐宋之际的历史变革阶段可以从公元八世纪中叶,即开元、天宝间均田制基本破坏算起,直到公元十世纪末叶,即北宋建立和王小坡、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为止。
”见胡如雷《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对巨大变革》,《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6年版)。
体系,发挥了稀有才能。
”① Hartwell的唐宋变革观也是放在一个长的历史时段中理解的,是他对于750年至1550年长时段研究的基础。
从陈邦基到陈寅恪等也都要把唐宋变革(变化)发到一个长时段去理解。
我曾经在一次笔谈上提出用上古、中古、近古等中性的概念来标识中国历史的分期。
②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个主张,原因是这些用词是中性概念,具有世界可比性。
各民族各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上古中古和近代,但是其具体内涵各不相同,要加以客观确认,而不是简单地按照西方的分期法来加以套用。
因为一般的社会历史总是从古代到发展到近代,而古代又可能依据其不同的内容划分为若干阶段,因此,上古、中古、近古概念本身是没有社会性质内涵的。
这些概念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分析,就会有不同的性质界定。
就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论,先秦时期应该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可以算上古(ancient),晚清以来开始的近现代史也基本是史学界没有疑义的共识,可以算近代(modern)。
于是从秦汉以降,迄于明清,是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
上古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秦汉到明清是中华帝国时期,可以称前近代时期。
它们是否可以用中古(汉唐)、近古(宋元明清)来界定?当然可以讨论,但是,我们说唐宋之际的确实发生了变化,而且中华帝国时期(前近代时期)这个完整历史阶段之内的变化,完全无法套用基佐《欧洲文明史》中所展现的中世纪到近世的革命性转变。
唐宋变革只是中华帝国时期的一种阶段性变革。
我把唐宋变革看成是从中古向近古(或者中古后期later middle)的变化。
我观察到变化内涵乃是,士族门阀形成并走向解体,中国传统文化从思想经典形态逐渐演变成社会行为规范。
日本和美国学者都提到唐宋时期从贵族文化向平民文化的转变,从世袭或半世袭的精英向大众精英的转变。
但是,如何来说明和解释这种变化呢?都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其实,答案就在士族的变化中。
三中国历史分期的两条线索中国历史其实是由两条线索构成的。
一条线索是中原汉族文明的发展,另外一条是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战争、和平和统一等关系的发展。
这样两条线索合成在一起组成了中国历史起伏跌宕的发展路线。
因此,我们讨论中国历史分期,既要考虑中原地区主体文化发展的过程,也要考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王朝关系发展的过程。
非常凑巧的是,这样两天线索在唐宋之际都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