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变论概说共2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58.50 KB
- 文档页数:21
通史整合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崩溃和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我国经历着划时代的社会大变革,这次变革纷繁复杂,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因此,需要多角度的去把握。
首先,它是经济上变革,经济变革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
2、生产关系上: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耕作方式也由集体农耕转变为个体小农经济。
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此建立。
3、经济政策变革: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
第二、它是政治上的变革。
1、政治制度上: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日益衰微,通过分封制形成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战国时,这种局面进一步发展,由支配变成了兼并。
通过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以军功制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世袭制,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起来。
2、国家格局:顺应了走向统一。
3、民族关系上: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第三、它是思想文化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是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等因素在思想领域的反应,各家从各自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
二、唐宋变革论内藤湖南1910年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
“唐宋变革论”是以对比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治体制为核心而展开的,然后推广于经济、学术、文学、艺术、音乐等层面的变化。
首先、政治方面:1、政治制度演变上看:唐代中后期的政治体制,在中枢体制上不再是三省制的“步骤精密”,而是中书门下体制,其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
二轮:唐宋之变引子我国学者夏曾佑认为:“自传说时代至周末,为上古之世;自秦至唐,为中古之世;自宋至今,为近古之世。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把中国分为:上古(至后汉中叶)、中世(中古,从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近世(前期:宋元;后期:明清),在这一历史分期基础上,他认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唐宋变革或者说是从中世向近世的转移,这一转移以“贵族的衰退和独裁的兴起”为标志。
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市定认为中国的“唐宋之变”,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也揭开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变和大转型的序幕。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中国社会在公元6-10世纪发生了重大变革,严格说来,这种变革是在隋朝和唐朝前期开始出现的,所谓“唐宋变革论”,实际上是指主要发生在唐代的,而最终落实到宋朝的社会变革。
一、中枢机构的演变1.宰相制度的演变金朝正隆元年(1156)“罢中书省门下省,止置尚书省”,建立尚书省一省制,其长官为宰相。
宋代,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
宋初中书门下的办公地点独立化了,即在皇城之内,行使宰相职权,而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办公地点在皇城之外,只存空名。
这一时期实行中书门下体制,以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三省长官只有虚名。
宋代规定参知政事“下丞相一等”,是副相。
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
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
宋神宗时废中书门下恢复三省六部制。
但三省长官实行兼职制,即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
其议事地点不像唐代那样在门下省或中书省,而是在尚书省的三省都堂。
南宋高宗建立以尚书省为中心的三省合一体制。
同时取消三省长官的兼职制,规定“尚书左、右仆射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门下、中书侍郎并为参知政事”。
在这种体制之下,只有尚书省的长官才是宰相,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仅仅是副相。
元在继承了南宋三省合一和金代尚书省一省制的基础上,实行了中书省(间有尚书省)的一省制,其长官为宰相。
唐宋变革论折叠编辑本段基本简介“唐宋变革论”是以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治为核心展开的,然后推广到经济,文学、学术、艺术、音乐等层面的变化。
此理论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1910年提出,其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
折叠编辑本段产生背景《唐宋变革论》书籍“唐宋变革论”的内藤湖南历史分期说的产生,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日本史学界吸收西方的史理论,运用西方的分期视角的产物。
较早时期的里斯(LaduigRiess)等外国学者对日本学界的影响,为学界熟知。
恰恰就在内藤写下前面所提到的“讲课提纲”前后。
1906年,德国出版了OskarNachode的GeschichtevonJapan《日本史概说》(二卷,德国,莱比锡)这是西方在公元2世纪初,有关日本上古、中古史的代表性研究,并反应到日本。
对于正在不断吸收西方新学术的日本学界、对于内藤湖南来说,这在思考方式上,恐不无影响。
比如,在他的《支那上古史》中谈到,当时有人模仿西方,把历史分为“上古史、中世史、近世史”,又探讨过“因今日西洋史上的feudalsystem翻译成封建制度”,这个词在日本历史和中国历史的研究中的使用情况。
都说明他是关注西方史学,并受到其影响的。
二、中日两国史学界交流的产物。
20世纪初,中国也出现了新的史学风潮。
据胡逢祥的研究,仅1901年至1903年,中国人翻译出版的日本人著史地类书籍即达120余种。
1902年中国夏曾佑出了半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后改名《中国古代史》)虽说只到魏晋六朝,未完,但是在当时颇有影响。
有的学者认为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史学体裁,其中有日本学者的影响。
反过来,内藤湖南也注意到夏曾佑的著作情况,他也关注梁启超的著作,他在《支那上古史》等著作中,谈到过梁启超。
此外,在《支那学》杂志第2期(1910-1911)就发表了《读梁启超氏的历史研究法》。
这份杂志,是本天成之、小岛祜马、青木正儿等主办的,内藤当然也是知道所刊的文章的。
唐宋社会变革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唐朝和宋朝无疑是一段充满变革与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唐宋社会变革的历程、影响及启示。
唐宋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尤其是宋朝,由于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如减轻商税、设立市舶司等,推动了宋代商业的繁荣。
此外,唐宋时期科技进步也十分显著,如活字印刷、火药的发明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宋社会变革的历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上,从唐朝的藩镇割据到宋朝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变革体现了社会进步。
在经济上,唐宋时期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上,唐宋时期儒释道合流,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宋社会变革的影响深远。
首先,这一时期的变革奠定了后世中国经济繁荣的基础。
其次,政治体制的变革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最后,文化的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持。
唐宋社会变革论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
这一时期的变革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贡献。
唐宋时期的变革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推动。
在今天,我们仍可以从唐宋社会变革中汲取经验,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起止时间大约为公元618年至公元127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革,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唐宋变革的由来与发展,以及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唐宋变革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建立。
在唐朝前期,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中国社会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然而,到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爆发,使得唐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此后,唐朝的中央集权逐渐衰落,各地的节度使和藩镇开始崛起,形成了所谓的“藩镇割据”局面。
唐宋变革论全文
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时期,它是从唐朝的灭亡到宋朝的建立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变革。
这个时期的变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时期的变革。
一、政治变革
唐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和军事失利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动荡不断,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到了北宋时期,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发动革命,建立了宋朝,开始了中央集权的新政治体制。
这个新政治体制的出现,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变革
唐宋变革期间,中国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朝时期,农业经济是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但随着商业经济的兴起,货币经济逐渐取代了以粮食为主的实物经济。
宋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商业繁荣,使得这里的税收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源。
同时,宋朝建立了多个制度,如市易、钞票、交子等,为中国的商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变革
唐宋变革期间,中国的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唐朝时期,诗歌、文学等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到了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让文化变得更加精细和细致。
同时,宋朝的科技水平也大大提高,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一系列重要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
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总结起来,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个变革时期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对唐宋变革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进入21世纪,唐宋史学界不约而同的认识到,打通唐宋断代界限,是提高唐、宋史研究的重要途径,而要打通唐宋研究,在20世纪有影响的“唐宋变革”论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故受到国内学者们的关注。
但是,何谓唐宋变革?唐宋变革论的首倡者是谁?唐宋变革期的起始如何界定?如何看待唐宋社会性质等等,迄今仍有很大争议。
纵观20世纪以来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著,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因缺乏学术史的梳理,才导致众说纷纭现象的出现。
所以搞清唐宋变革论的由来和发展对于打通唐宋断代界限,提高唐宋史研究水平,乃至客观评价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很有必要。
实际上对于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讨论有两条主线索,一是从南宋以来迄20世纪中国本土学者对唐宋之际或之间社会变动的认识;一是20世纪初叶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先生提出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始而后演化成为“唐宋变革论”。
这两条线索在20世纪国内唐宋史研究领域基本是泾渭分明,只是进入20世纪后“唐宋变革”才与唐宋变动或变化相混淆,两条线索才绾结在一起出现泛化的倾向。
下面就这两条线索的由来和发展变化分成四个方面进行简要梳理。
一、南宋以来中国学者对唐宋之际历史变动的认识依据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划分历史阶段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
台湾《中国通史论文选》的编辑者说的好“历史的最大特性就是‘变’,研究历史就是要明了它的变化情形,若不分期,就不易说明其变化真相。
历史分期的目的即在于帮助我们找出历史的变点,进一步观察它的质变和量变,从而了解各时代的特性。
”1[1]“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1[1]中国通史教学研讨会编《中国通史论文选》第62页,台北华世出版社1979年版。
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
对于这种变动从南宋初期就已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并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
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称:“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唐宋社会变革论(一)五十年代唐宋变革论这一领域研究的展开,尽管是以对宋代社会的研究进展为基础,但是,与中国史的其它时代研究的深化、相关领域的日本史研究的动向、研究者立足的历史理论的研究进展等不无关系,而且,同研究者周围的世界局势,特别是中国的政治动向有着密切关系,自成中心的课题和研究方法自然改变。
战后,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框架转变很大。
由于战败,反省战前的中国史研究和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日本学者拟定了克服中国停滞论这一最重要的课题。
由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兴起,把中国史纳入世界史普遍发展的一个环节,人类社会从原始共产社会向社会主义相继而起的发展这一所谓世界史的基本法则适用于中国史,宋史研究这一领域也不例外,拟定出围绕封建制的问题。
为了论证中国史也和西方世界一样发展,检验封建制被视为占有关键位置的论证。
这不仅仅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立场的学者,而且也是站在文化史观立场的学者共有认识。
当然,不可能同战前的研究彻底地断裂开。
在充分继承内藤湖南(1922)提出的唐宋变革的意义的同时,如前所述,加藤繁的庄园研究(1928)成为战后宋代地主制研究的基础。
战后,唐宋变革论战的开端者是前田直典。
他设想东亚的中国、朝鲜、日本的历史具有平行法,以这一基本构想为基础,前田反对由内藤提倡而被其门下继承的唐中期为中世、宋代以后为近世社会的说法。
根据加藤的大土地所有论,即唐代中期前的大土地主要由奴仆耕种,均田制破坏以后,土地由佃农使用甚为流行(加藤1944)。
前田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唐代末年古代终结说”(前田1948)。
这一学说并不是倡导“宋代中世说”,但开了“宋代中世说”的先河,具有重大意义。
前田之后,立足于“唐末古代终结说”,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唐宋变革论。
首先,石母田正依据加藤1928、周藤1933年的实证成果,认定中唐以前的大土地所有为古罗马的奴隶制大土地所有制(colonatus),把此后形成的庄园制视为隶属性的佃户制(1ati—hundiumlatihundium)。
唐宋變革概說陳一中1整理唐朝上承魏晉南北朝,其文化受胡人習俗、佛教等外來文化影響頗重,回顧太宗亦曾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秋,朕獨愛之如一。
」然中唐以後,漢族民族意識滋長,對邊疆民族遂始有防範,於異族文化亦漸有歧視之感,如安史之亂後,唐人衣著已恢復舊觀,之於玄宗時仕女多衣胡服,相較之下可之其異。
而宋朝續於五代,五代為唐代藩鎮之延續,宋室為矯其弊,遂倡文人政治,嚴禁武將為政,且又因外敵環伺,夷夏觀念觀念則更趨嚴格。
故可知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在根本上有顯著的差異,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因此認為唐朝為中古之結束,宋朝為近世之開端,而五代則為兩者文化之過渡,大致有以下諸點原因:一、皇權逐漸提升。
六朝至唐代中期為貴族政治最盛時代,政治屬於貴族全體專有,皇帝為貴族之代表而已,政策的運作要靠兩者的協議,如唐代的三省制度就是政治的協議體。
故此時皇位頗不穩固,時有弒逆廢立之事。
而唐末以後貴族沒落,君主不再歸貴族群體所共有,獨裁政治代興。
宋朝時,門下封駁權衰退,皇帝掌有絕對之權力。
明清時,宰相遭廢,皇權更為膨脹,諸臣形同奴僕,是為獨裁政治之巔峰。
此中除元朝因蒙古文化較漢族落後,尚有貴族政治之遺骸外,君主專制的形式隨時代遞嬗已臻於完備。
二、人民地位改變。
以往人民被視做貴族的奴隸。
隋唐之際,部分人民從貴族手下解放,直轄於國家,成為國家的佃客,國家依此訂定新的土地制度以及租庸調制度。
唐代中期,租庸調制崩壞而以兩稅法取代,地租改以錢納,人民在居住權上獲得自由,擺脫原本束縛於土地的處境。
宋以後,豪強的部曲正式瓦解,蔭戶於莊園的隸農成為自由人,他們與地主締結自由的佃耕契約,而後王安石新法中更有低利貸款、將差役改為僱役的政策,更確立土地私有制。
原本貴族介於人民與皇帝之間,在貴族階級式微後,人民與皇帝的關係已變得直接。
三、科舉造成官吏任用產生變化。
六朝時代官吏評選的標準是「九品官人法」,選舉之權掌握在貴族,遂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