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有机化合物光谱和波谱分析-2.3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60
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课程设计1. 背景和目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类含有碳元素并通常与氢元素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学结构的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是化学学科中的基础实验技能之一,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成功地进行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实验及数据分析。
2. 教学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原理•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质谱2.2 仪器及设备•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光谱仪•质谱仪•一些常用的有机化合物实验室通用设备2.3 实验操作技能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光谱仪和质谱仪的实验操作技能及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2.4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3. 实验安排3.1 实验1:红外光谱仪实验实验目的:掌握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操作技能,了解红外光谱的应用领域和适用范围。
实验步骤:•选择合适的样品,进行样品的制备和处理;•开启红外光谱仪,进行仪器的预热和校对;•采集红外光谱图像和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3.2 实验2:核磁共振光谱仪实验实验目的:掌握核磁共振光谱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操作技能,熟练运用核磁共振光谱仪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实验步骤:•制备样品或使用现有的标准样品;•开启核磁共振光谱仪,进行数据采集;•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3 实验3:质谱仪实验实验目的:掌握质谱的基本原理,熟练操作质谱仪进行质谱图像和数据采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实验步骤:•制备或准备样品;•开启质谱仪,进行样品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4. 教学评分•实验报告(30%):实验报告应该详细描述实验设计、操作和结果,并包括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期末考试(60%):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考核。
•实验室表现(10%):包括实验室操作能力、实验室卫生、仪器设备保养等方面。
5.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并能够成功地进行相关实验及数据分析,具备较高的就业竞争力和实用性。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第三版教学设计引言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是有机化学分析的重要内容。
只有深入理解波谱解析原理,才能正确地分析有机分子的结构。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波谱解析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介绍了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第三版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质谱分析原理和技术方法;2.掌握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原理及其应用;3.学会通过波谱解析方法推断并分析有机分子的结构。
教学内容1. 质谱分析1.1 基本原理1.2 典型离子源1.3 典型质谱图解析2. 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2.1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2.2 红外光谱谱图解析2.3 紫外光谱基本原理2.4 紫外光谱谱图解析3. 综合应用3.1 通过不同波谱数据解析有机分子的结构3.2 应用波谱解析技术解决有机分析问题教学方法本节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其中,实验环节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掌握实际操作技巧。
具体实验内容包括:1.质谱分析实验,学生可通过实验操作了解质谱分析原理和技术方法;2.红外光谱实验,学生可通过实验了解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谱图的特征;3.利用波谱解析方法解决实际有机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1. 质谱分析部分1.1 质谱分析原理和技术方法的讲授1.2 展示典型质谱图,讲解质谱图的特征1.3 分组讨论质谱图的解析方法1.4 实验室进行质谱分析实验2. 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部分2.1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的讲授2.2 展示典型红外光谱图,讲解红外光谱图的特征2.3 紫外光谱基本原理的讲授2.4 展示典型紫外光谱图,讲解紫外光谱图的特征2.5 分组讨论典型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图的解析方法2.6 实验室进行红外光谱实验3. 综合应用部分3.1 展示不同波谱数据的解析,推断有机分子结构3.2 学生分组进行有机分析问题的解决,通过波谱解析方法推断有机分子结构教学评估采用成绩评分和作业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其中,成绩评分主要包括:1.平时成绩: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评分等;2.考试成绩:闭卷考试,考查理论知识和波谱解析实验操作能力。
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首先是红外光谱(IR)。
红外光谱是通过测量有机化合物在不同波长的红外光下吸收或散射的强度,来确定化合物中基团的种类和取代位置。
红外光谱仪可以测量有机化合物在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吸收频率和强度。
每个有机化合物都有独特的红外光谱图谱,这些图谱可以用来识别和鉴定化合物。
在红外光谱中,常见的吸收峰对应于不同的化学键和官能团,如C-H拉伸振动、O-H伸缩振动、C=O伸缩振动等。
其次是质谱(MS)。
质谱是一种测量分子的质量和分子结构的方法。
通过质谱仪,可以将有机化合物分子转化为带电粒子,然后测量这些带电粒子的质量和相对丰度。
质谱的主要结果是质谱图,其中质谱图的横坐标表示有机化合物的质量,纵坐标表示相对丰度。
通过质谱图,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式。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质谱图中的碎片峰来推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分子间的连接方式。
最后是核磁共振(NMR)。
核磁共振是一种通过测量有机分子中核自旋的性质来确定化合物结构的方法。
核磁共振谱仪可以测量有机化合物中不同核自旋的共振频率。
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核磁共振谱有氢谱(1HNMR)和碳谱(13CNMR)。
通过分析核磁共振谱图,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中不同氢原子或碳原子的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和相对丰度。
这些信息可以用来推断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取代位置。
综上所述,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用于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
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可以提供有机化合物的不同信息,互相补充,为化学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来解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通过熟练掌握这些波谱分析技术,化学家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和鉴定有机化合物,推动有机化学的发展。
2.3 红外光谱红外光是一种波长大于可见光的电磁波,波长在800nm~1000μm ,通常又把这个区域分为三个部分,即近红外区(12500~4000cm -1)、中红外区(4000~400cm -1)和远红外区(400~10cm -1)。
其中最常用的是中红外区,大多数化合物的化学键振动能级的跃迁发生在这一区域,在此区域出现的光谱为分子振动光谱,即红外光谱。
2.3.1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2.3.1.1 红外吸收分子作为整体来看是呈电中性的,但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电负性各不相同,分子因此可显示不同的极性,其极性大小可用偶极矩μ来衡量。
偶极矩μ是分子中负电荷量的大小(q )与正负电荷中心距离(d )的乘积,即μ=q ·d (2-6)图2-15 H 2O 和HCl 分子的偶极矩分子内原子不停地在振动,在振动过程中q 是不变的,而正负电荷的中心距离d 会发生改变,因此分子的偶极矩也发生变化。
对称分子由于正负电荷中心重叠,d =0,因此对称双原子分子中原子振动不会引起偶极矩的变化。
用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照射分子,如果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和它一样,则二者就会产生共振,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而传递给分子,分子中某个基团就吸收了一定频率的红外光。
分子就由原来的基态振动能级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振动能级,产生红外光谱。
这就说明并非所有的振动都能引起红外吸收,只有引起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才能产生共振吸收。
对于完全对称的分子如N 2、H 2、O 2等就不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2.3.1.2 分子振动方程式分子中的原子以平衡点为中心,以非常小的振幅(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相比)作周期性的振动,即所谓简谐振动。
这种分子振动的模型,可用弹簧模型来描述,把两个原子看成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刚性小球,化学键好似一根无质量的弹簧,如图2-16所示。
按照这一模型,双原子分子的简谐振动应符合虎克定律,振动频率v 可用下式表示:BA B A m m m m k kv +==πμπ2121 (2-7) 式中:v 为振动频率;k 为化学键力常数,即为两个原子由平衡位置伸长0.1nm 后的恢复力,在有机化合物中,单键的k 值为(4~6)×102N/m ,双键的k 值为(8~10)×102N/m ,三键的k 值为(12~15)×102N/m ;μ为折合质量,即BA BA m m m m +=μ其中,m A 、m B 分别为化学键两端原子A 与B 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