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陆机《文赋》原文与译文

陆机《文赋》原文与译文

陆机《文赋》原文与译文
陆机《文赋》原文与译文

《文赋》

陆机

如何评价《文赋》

如何评价《文赋》 晏振亚1959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 读了《文学遗产》第278期上景卯同志写的《关于“文赋”一些问题的商榷》(以下简称《商榷》)一文后,经过仔细的揣想,并重新将《文赋》细读一遍,我觉得景卯同志的以及那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对他这些意见我基本上是不同意的,现在谈出来,供大家讨论。 一《文赋》所论述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景卯同志根据李善对“佇中区以玄览”与“遵四时以叹逝”两句的注解,就得出结论说:“陆机所认为的创作动机正是当时一般贵族文人受道家思想影响而趋于消极哀伤的创作动机。”从《商榷》一文看,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就是李善在注“玄览”二字时引了河上公注解《老子》上的一句话和李善对“遵四时宜叹逝”一句的注解。(《老子》第10章曰:滌除玄览。河上公注曰:心居玄冥,览视万物,故谓之玄览。另李善注:循四时而叹其逝往之事,揽事万物盛衰而思虑纷纷也。)这一根据不足的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为了便于分析和讨论,我也把《文赋》中的这几句抄录于后: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故,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粉: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懍懍以怀霜,志眇眇而临雲。永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芳。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在这段文字上面,何批汲古阁《文选》眉批曰:“此文章之本”。的确,细读这段文字,撇开古人摆的神秘的圈子,不难看出,《文赋》首先提出了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即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在这个问题上,历来都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换句话说,即在文学究竟是现实的反映或是超现实的认识上,历来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而陆机的立场、观点显然是属于前者的。不可否认,前人在训诂、注释古典文学的工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有一定的成就,因而就能使我们在研究和整理古典文学的时候走捷径。然而,古人终究是古人,他们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都与我们不同,所以他们的穿凿附会和迂腐之见比比皆是,这毫不足怪。那么,我们在接受他们的正确见解的同时,就不应拘于他们的所有见解,甚至很多完全应该摒弃。对李善所注的《文赋》也应该如此。从引的《文赋》的一段文字,可以看出陆机文学固然不能是“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的赏心悦目小技,也不能就如懦家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载人之行,传从之名“的”劝善惩恶“的工具。(引文见五充《论衡佚文》篇)更不是受了道、佛家思想支配写出的与现实不着边际的“玄言诗”、“游仙诗”与发明禅理经义的讲道诗,而是认为文学创作首先必须具有感情,文学是抒情的。“情”从何处来?在陆机看来,“情”并不是飘浮在云天雾里不可着摸,而是活的现实生(物)的反映,现实生活发展,变化是“情”的源泉。因而,文学必然是现实生活的产物。何以见得?《文赋》开宗明义就指出,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先,必须“佇中区以玄览”。如果我们跳出陈旧俗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求作家在创作之先必须站在宇宙之内对自然界(中区)进行深入,细密的观察(玄览)(任继愈先生把玄览二字译成“深入静观”,是也。见《老了今译》)。通过对自然界现象变化的观察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客观宇宙或自然界现象变化最鲜明的标志,莫过于节令更替,节令和事物的变化往往强烈的刺激着人们的心理,使人们产生复杂的感情与艺术创作的冲动。可见这个“情”就是外界事物变化在人们内心的反映,它是不能超现实的。陆机的这种观点到南朝得到充分的发展,锺嵘在他的《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刘勰把这种观点阐述得更完整,他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原因是“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引文均见《文心雕龙.物色》篇,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古诗桂桌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翻译赏析

古诗桂桌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 天一方翻译赏析 “桂桌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出自古诗《前赤壁赋》,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桌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①壬戌(rén xū):宋神宗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②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③徐:缓缓地。 ④兴:起。 ⑤属(zhǔ):通“嘱”,致意,引申为劝酒。 ⑥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详见下注。 ⑦窈窕(yǎo tiǎo)之章:《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⑧少焉:一会儿。 ⑨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⑩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

浅述陆机《文赋》中的文学创作理论

浅述陆机《文赋》中的文学创作理论 摘要: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对文学性质、创作主体修养、创作动机生成、创作构思,以及构思中的想象、审美表达等进行完整、系统地描述的专论。它对文章的缘起、构思、写作、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写作的毛病以及文章的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其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因此以创作构思为中心。它继承着曹丕《典论?论文》的理论遗产,并为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奠立了深厚的基础。 关键词:陆机;文赋;文学创作理论;写作 陆机,字士衡,魏元帝曹奂景元二年(261年)生于吴郡(今江苏吴县),晋惠帝司马衷泰安二年(303)年因卷入八王之乱的政治漩涡之中,而被成都王颖密命手下牵秀捕杀于军中,死时年方四十三岁。陆机虽然终遭战乱之不测,但在生前亦曾经历了一段西晋史上相对稳定的时期,晋武帝灭吴(280年)之后,西晋文学在其间有了重要的发展,以贾谧为中心的“二十四友”称盛一时,陆机亦在此际获得了张华的赏识,文名大噪,不仅创作了诸多的诗、赋,更写下了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价值的《文赋》,蔚为一时美谈i。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对文学性质、创作主体修养、创作动机生成、创作构思,以及构思中的想象、审美表达、作品形态与作品风格等进行完整、系统地描述的专论2。《文赋》全文1700余字,包括序文共二十段,每段分论一个中心问题,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文章的起源,二、文章的构思,三、文章的写作,四、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五、各种问题的特点,六、文章的毛病,七、文章的社会作用3。 一、论文章的缘起 文章开头便开宗明义地提出文章写作的动因,陆机认为作文之由不外两途:一是感于物,即观察自然万物的感受;二是本于学,即研读古书经典的体会。“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秋天树叶凋落使人悲伤,春天树木抽芽使人喜悦,看到霜雪使人胸怀贞洁,面对白云激发人的高远志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

《文赋》解读

《文赋》解读 文赋全文可以分为6大段,如下: 1-4节为第一大段, 徐复观:本段论由写作之动机以迄写作之成果,皆所以述“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的“追体验”,及“每自属文,尤见其情”的创作体验。由追体验与创作体验的互相印合,描述了有了创作动机之后,在酝酿过程中,写作时,如何能使意可以称物,文可以逮意的文学心灵活动的历程。 张少康:这一大段主要分析了由酝酿创作、构思形象、进入创作,安排结构,一直到全篇写成的过程。下文进一步论述创作中的一些重要利害问题。 第5小节为第二大段 徐复观:,总论文章之共同要求,及各题材体裁之个别要求,以作后文“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的张本。 张少康:本段论述文学创作中的风格和体裁问题。 风格的多样化:一则“物”本身之多样化。二则,与作家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气质性格有密切关系。又,风格的特点和作品不同的体裁有很大关系。 6-16节为第三大段 本大段总论文学创作中所应注意之问题及容易出现的毛病,申述小序中“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之意。文学著作之总原则应为:“因宜适变”,“离方遁圆,期穷形而尽相”,分而述之,则为会意、遣言、音声迭代。 17单节为第四大段 杨牧:此段陆机指出作者之认识和实践是不免有所偏差的。 徐复观:此段言评鉴之难。对此段以上所做之评鉴,感到歉然有所不足,此乃从事于评鉴者应有的甘苦之谈。在全文中卫第四段。(按:徐氏此论可备一说。) 张少康:此段中心是感叹人的才能有限,常常不能如愿以偿的写出好作品。陆机感到尽管自己对文章写作中的原理和规则,非常了解,非常熟悉,对于创作中的弊病和优长也了如指掌,自己也可以写出一些好作品,然毕竟有限。 按:本段陆机以己属文之情见才士作文之用心,深感“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良有以也;以陆机之才识,尤不能曲尽作文之妙,联属昌言以垂范后世,此系陆氏自谦之词也。又叹知音之难,盖千载难逢,万人一遇也。方竑之释甚的!其云:“此其自道也。’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伤古尔思今也。浚发巧心,受蚩拙目,叹知音之难。琼敷玉藻,虽纷蔼于此世,而学薄才疏恒病昌言之难属。踯躅短垣,庸音足曲,遗恨终篇,取笑鸣玉,则亦谦之甚也。 18单节为第五大段 黄侃:以上言文思开塞之殊。 竑:此自述其思致之通塞之情也。 徐复观:此在全文为第五段,所以补足第一大段创造历程中所常遭遇的文机有利有钝的问题。 张少康:此段中心是讲创造灵感。 19单节为第六大段 黄侃:以上总叹文用。 徐复观:言文章之功用价值,以总结全篇。 张少康:最后一段讲文章的社会功用。陆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基本上承袭了儒家的传统观点。

2018年翻硕考研之中华文化术语翻译整理

2018年翻硕考研之中华文化术语翻译整 理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由中华民族主体所创造或经涵容创新,凝聚、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特征、人文精神、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主题词或关键词语。下面凯程考研跟大家分享的“玄览”,希望大家会有所收获。 玄览(xuánlǎn) 原指在深远虚净的心境下览知万物,是老子提出的认识“道”的一种方法。老子认为,只有摒弃一切杂念与成见,保持内心明澈如镜,才能静观万物,从而认识“道”,体会其精要。后世文艺评论家因为“玄览”所主张的心境与文艺创作及鉴赏所要求的审美心境相契合,遂用为文艺思想的重要术语,以说明文艺创作与鉴赏时应具有的超越一切欲望与功利的特殊心境。 Xuanlan ( Pure-minded Contemplation ) This term was first used by Laozi as a way to understand Dao. He believed that one cannot understand Dao by calmly observing everything unless one abandons all distracting thoughts and biases, and keeps one’s mind as clear as a mirror. Later literary critics believed that the state of mind as required for xuanlan has similarities with the state of mind required for literary writing and appreciation, thus they made it an important term to mean one’s state of mind must transcend all desires and personal gains in literary writing and appreciation. ******************************************** 【引例】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十章》)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陆机《文赋》) Is it for sure that there will be no flaws when one cleanses away all distracting thoughts and watches the world with a clear, peaceful mind? (Laozi) Standing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nd watching the world with a clear, peaceful mind, the writer enriches and improves himself through reading great works of the past. (Lu Ji: The Art of Writing) 天下(tiānxià) 古多指天子统治范围的全部土地及统治权。古人认为,大夫的统治范围是“家”,诸侯的统治范围是“国”,天子的统治范围是“天下”。“天下”字面义是“普天之下”,实质指天子统治或名义之下的“家国”统合体所覆盖的全部疆域,并包括天下所有的人及国家的统治权。后演变指全民族或全世界。 Tianxia (All Under Heaven) This term referred mainly to all the land under the name of the Son of Heaven and the right to rule on such land. The ancient Chinese held that the rule of senior officials was over their enfeoffed land, and that of dukes and princes was over feudal states. The rule of the Son of Heaven was over all the land. Literally, tianxia (天下) means “all under heaven.”It actually refers to all the territory embracing the enfeoffed land and feudal states under the rule or in the name of the Son of Heaven, as well as all the subjects and the right to rule. The term has later

陆机文赋欣赏(包括原文、译文、欣赏、书法、讲解)

晋《陆机文赋陆柬之书》赏析 (陆机《文赋》原文和译文评论陆柬书法真迹) 文赋(晋陆机) 【原文】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译文】 我每当看到文士的作品,私下领会了他们艺术构思的意图。他们运用语言表意修辞,变化确实够多的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语言来评述的。我每当自己作文,更加体会到作文的甘苦。常常害怕思想与所表现的客观事物不相吻合,文辞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不是“知”的困

难,而是写作实践上的困难。所以我作这篇《文赋》,借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文,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将来或者可以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借鉴古代作家的写作经验,就象拿着斧子砍伐木头做斧柄一样,固然榜样就在眼前,至于笔下的千变万化,的确很难用言辞表达出来。我所要说的,完全在这篇文章里面了。 【原文】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译文】 (在创作前的准备阶段,)长久地佇立在天地间深刻观察,在古代典籍中任性情潜化。随着季节的变迁,他慨叹时光的流逝;看到万物纷呈又思

绪纷发。深秋季节,因树叶零落而感到悲凉;阳春三月看到枝条柔嫩又乐开了花。有时,心存敬畏, 如冰霜在胸;有时,志趣高远,上及行云。詠唱先贤的丰功伟绩,歌颂古人德行的芳馨。在文艺的林海中遨游,赞美那优美诗篇的文质彬彬。有了感受,于是执笔进行写作,把感受在文章中加以敷。 【原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遊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译文】 (进人写作过程以后)开始的时候,不看不听,沉思默想,多方探讯;让思想向八方驰骋,想象

从陆机《文赋》论“天机”的特点

从陆机《文赋》论“天机”的特点 姓名:聂国群 班级:文学11-3班 学号:20110101010

摘要 陆游在《剑南诗稿·文章》中说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中的“妙手”正是对于灵感与创作直觉的具象表达,然而对于创作灵感的研究,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在其《文赋》中已经进行过探索。灵感是一种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抵达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状态,本文通过对陆机《文赋》中对于天机(灵感)的探索,来讨论灵感的突发性与不可控性两个特点,并且通过对艺术家对于创作经历的总结和阐述,得出灵感的本质特点——创造性。从而引发我们对于当下艺术创作的思考。 关键词:文赋、天机、灵感、特点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西晋时著名文学家。关于《文赋》的写作年代,历来说法不一。杜甫《醉歌行》说:“陆机二十作《文赋》”1,后有人提出怀疑,认为是万年的作品。他全面系统的讨论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对与灵感的产生、特点以及作用进行了精彩而具体的描述。 《文赋》中关于灵感这样写道:“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齿。纷威蕤以馺鹓,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於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2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解读出灵感的两个特点——突发性、不可控性。 一、突发性 在文艺创作中,灵感的出现是难以预期的,正如陆机所描述的那样“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其大意是:灵感到来的时候,文思的畅通和阻滞,不能阻挡也无法挽留。消失的时候就像景象的消逝,出现的时候好像声音的响起。当天机(灵感)降临的时候,什么样纷扰的思绪无法解开呢?”。陆机用形象的言语描绘了灵感到来时的感受,这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自然之势”。这是一种长时间积累后的一种顿悟。艺术家对过去的一次豁然开朗的解读。 作家笛福的创作经历可以说明灵感的突发性。笛福一生的道路十分坎坷与颠沛流离。在这艰难的艺术体验后,当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军官被遗弃到荒岛,四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则新闻时灵感毫无征兆的降临,他回到住所思如泉涌般的写出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伟大的小说。3正如费尔巴哈指出的:“热情和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重点来调节的,是不会依靠预定的日子和钟头迸发出来的。”4 从生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灵感降临时大脑状态。作家在1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14页 2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11页 3引自《鲁滨逊漂流记》,李杰译,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版 4引自《艺术概论》,彭吉象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247页

初中文赋16篇

+++++初中文赋16篇 1、《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bì)患者何不为(w?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ěr)而与之,乞人不屑(xia)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a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我欤(yú)?向(xiàng)为(wai)身死而不受,今为(wai)宫室

中国古代文论——翻译版

翻译 文赋(陆机)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翻译: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自以为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作家行文遣词,的确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语言来评述的。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有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立意。大概这个问题不是认识道理的困难,而是实践操作的困难。因此我作《文赋》借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文,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将来或者可以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至于借鉴(前人的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经验就在眼前,但那得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我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都在这篇《文赋》里了。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翻译:(在创作准备阶段)要伫立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

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临深秋因树叶凋零而伤悲,处芳春由枝条柔嫩而欢欣。有时,心意肃然如胸怀霜雪,有时,情志高远似上青云。歌颂前贤德行的伟大显赫,赞咏古圣道德的芳香芬馨。遨游在前人书林中,欣赏文质并茂的佳作,于是慨然有感投书提笔,敷陈成这篇诗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翻译:开始创作时,视听都要收拢,聚精会神,潜心思索,旁搜博寻,精神驰骋于远方,思想游逸在九霄。当(文思酝酿)到了极致的时候,朦胧的情思如初生的太阳逐渐鲜明,外界物象也愈加清晰地不断奔涌显现。(创作时)吸取群书中的精华,《诗》、《书》等经典就像芳菲的雨露滋润笔端。艺术的想像,有时浮上天渊平静地流动,有时深入九泉尽受浸润;于是艰涩的辞语像衔钩之鱼从深潭中艰难而出;联翩的辞藻像中箭的飞鸟不断地从层云之端坠落。(于是就会)吸收历代古籍中缺失的文字,采摘到千百年来(作者)亡失的诗篇;抛弃那些前人用过的陈词滥调像抛弃已陨落的朝花那样,采用前人还没用过的清辞秀句像拾取还未开放的花朵那样,(灵感奔涌时)能在片刻间观察古今,能在眨眼间尽览天下。

陆机《文赋》原文及译文

陆机《文赋》原文: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躑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之无常,故崎錡而难便。苟达变而相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秩叙,故淟涊而不鲜。 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意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或藻思綺合,清丽千眠。炳若缛绣,悽若繁絃。必所拟之不殊,乃闇合乎曩篇。虽杼轴于予怀,忧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扌帝。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于集翠。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或讬言于短韻,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絃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絃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谐和,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故高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絃之清氾;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絃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练世情之常尤,识前脩之所淑。虽濬发于巧心,或受蚩于拙目。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虽纷蔼于此世,嗟不盈于予掬。患挈餅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故踸踔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惧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

《文赋》译文

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诚然,作家行文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分辨并加以评论的。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不能准确反映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大概这个问题,不是难以认识,而是难以解决。因此作《文赋》借评前人的优秀作品,阐述怎样写有利,怎样写有害的道理。或许可以说,前人的优秀之作,已把为文的奥妙委婉曲折地体现了出来。至于前人的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就在眼前,但那得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能用语言说明的我都在这篇《文赋》里了。 久立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临肃秋因草木凋零而伤悲,处芳春由杨柳依依而欢欣。心意肃然如胸怀霜雪,情志高远似上青云。歌颂前贤的丰功伟业,赞咏古圣的嘉行。漫步书林欣赏文质并茂的佳作,慨然有感于是投书提笔写成诗文。 开始创作,精心构思。潜心思索,旁搜博寻。神飞八极之外,心游万刃高空。文思到来,如日初升,开始

朦胧,逐渐鲜明。此时物象,清晰互涌。子史精华,奔注如倾。六艺辞采,荟萃笔锋。驰骋想象,上下翻腾。忽而漂浮天池之上,忽而潜入地泉之中。有时吐辞艰涩,如衔钩之鱼从渊钓出;有时出语轻快,似中箭之鸟坠于高空。博取百代未述之意,广采千载不用之辞。前人已用辞意,如早晨绽开的花朵谢而去之;前人未用辞意,象傍晚含苞的蓓蕾启而开之。整个构思过程,想象贯穿始终。片刻之间通观古今,眨眼之时天下巡行。 完成构思,布局谋篇。选辞精当,事理井然,有形之物尽绘其形,含声之物尽现其音。葳者层层阐述,由隐至显或者步步深入,从易到难,有时纲举目张,如猛虎在山百兽驯伏,有时偶遇奇句,似蛟龙出水海鸟惊散。有时信手拈来辞意贴切,有时煞费苦心辞意不合,这时要排除杂念专心思考,整理思绪诉诸语言,将天地概括为形象,把万物融会于笔端,开始好象话在干唇难以出口,最后酣畅淋漓泻于文翰。事理如树木的主体,要突出使之成为骨干,文辞象树木析枝条,干壮才能叶茂校繁。情貌的确非常一致,情绪变化貌有表现。内心喜悦面露笑容,说到感伤不禁长叹。有时提笔一挥而就,有时握笔心里感到茫然。

陆机《文赋》原文与译文

《文赋》 陆机 原文译文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诚然,作家行文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分辨并加以评论的。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有能下确反映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大概这个问题,不是难以认识,而是难以解决。因此作《文赋》借评前人的优秀作品,阐述怎样写有利,怎样写有害的道理。或许可以说,前人的优秀之作,已把为文的奥妙委婉曲折地体现了出来。至于前人的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就在眼前,但那得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能用语言说明的我都在这篇《文赋》里了。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久立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临肃秋因草木凋零而伤悲,处芳春由杨柳依依而欢欣。心意肃然如胸怀霜雪,情志高远似上青云。歌颂前贤的丰功伟业,赞咏古圣的嘉行。漫步书林欣赏文质并茂的佳作,慨然有感于是投书提笔写成诗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 开始创作,精心构思。潜心思索,旁搜博寻。神飞八极之外,心游万刃高空。文思到来,如日初升,开始朦胧,逐渐鲜明。此时物象,清晰互涌。子史精华,奔注如倾。六艺辞采,荟萃笔锋。驰骋想象,上下翻腾。忽而漂浮天池之上,忽而潜入地泉之中。有时吐辞艰涩,如衔钩之鱼从渊钓出;有时出语轻快,似中箭之鸟坠于高空。博取百代未述之意,广采千载不用之辞。前人已用辞意,如早晨绽开的花朵谢而去之;前人未用辞意,象傍晚含苞的蓓蕾启而开之。整个构思过程,想象贯穿始终。片刻之间通观古今,眨眼之时天下巡行。 完成构思,布局谋篇。选辞精当,事理井然,有形之物尽绘其形,含声之物尽现其音。葳者层层阐述,由隐至显或者步步深入,从易到难,有时纲举目张,如猛虎在山百兽驯伏,有时偶遇奇句,似蛟龙出水海鸟惊散。有时信手拈来辞意贴切,有时煞费苦心辞意不合,这时要排除杂念专心思考,整理思绪诉诸语言,将天地概括为形象,把万物融会于笔端,开始好象话在干唇难以出口,最后酣畅淋漓泻于文翰。事理如树木的主体,要突出使之成为骨干,文辞象树木析枝条,干壮才能叶茂校繁。情貌的确非常一致,情绪变化貌有表现。内心喜悦面露笑容,说到感伤不禁长叹。有时提笔一挥而就,有时握笔心里感到茫然。

陶渊明经典文言文及翻译

陶渊明经典文言文及翻译 【篇一】陶渊明经典文言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 无问津者。 翻译/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

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 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 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 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表 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 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 狗叫到处能够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 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 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 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 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 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 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 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 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 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 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 人了。

陆机《文赋》的解释

陆机《文赋》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我每次看到有才之士的创作,私自以为懂得了他们写作的甘苦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他们造句遣词,确实是变化多端的了。(不过)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言辞表述的。)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我自己每次作文,更是体会到其中(甘苦)的情形。总是害怕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所表现的事物不能相称,(写出

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时的立意。这不是懂得道理的困难,而是付诸实践时能力上(达不到)的困难啊。)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所以我作这篇《文赋》,用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丽的文章辞藻,因之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以后或者可以曲尽写作的奥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至于借鉴古代作家的作文经验,就像拿着斧头砍伐木头做斧柄一样,虽然学习取鉴他

们的写作经验就在跟前,但是下笔写作时的千变万化,真的很难用言语来表达。我所能够说出来的,就全在这篇文章里了。) (提示:以上是本文的序言,叙述写作《文赋》缘由和目的。)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创作之前,作者)长久地站立在天地之间幽深寂静地观览(天地万物),以古代典籍陶冶滋养自己的情志。)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循着四季的变化而感叹时间

的流逝,观看万物的变迁而思绪纷呈。深秋时节,悲伤树叶的飘零;芳春时节,喜悦枝条树叶的柔嫩。(有时候)肃然敬畏,如霜雪在胸;(有时候)志意高远,如上临云霄。)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有的人)咏唱先世德行的伟大显赫,歌颂先祖道德的芳香芬馨。(作家应该)在(前人)文章的林海中遨游,赞美那美文的文质彬彬。于是慨然放下(前人)的文章,(自己)执笔进行写作,姑且(把

陆机《文赋》的原文与译文.docx

原文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 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 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 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 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 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 具于此云。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 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 万仞。其致也,情曈曨而 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 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 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 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 若游鱼 《文赋》 陆机 译文 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 对他 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诚 然,作家行文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 好坏还是可以分辨并加以评论的。 每当自 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 苦。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 意念有能下 确反映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 大 概这个问题,不是难以认识, 而是难以解 决。因此作《文赋》借评前人的优秀作品, 阐述怎样写有利, 怎样写有害的道理。 或 许可以说,前人的优秀之作, 已把为文的 奥妙委婉曲折地体现了出来。 至于前人的 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 虽然 样式就在眼前,但那得心应手的熟练技 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 大凡能用语 言说明的我都在这篇《文赋》里了。 久立天地之间, 深入观察万物; 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 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 临肃秋因草木凋零而伤悲, 处芳春由杨柳依依而欢欣。心意肃然如胸怀霜雪, 情志高远似上青云。歌颂前贤的丰功伟业, 赞咏古圣的嘉行。漫步书林欣赏文质并茂的佳作,慨然有感于是投书提笔写成诗文。 开始创作,精心构思。潜心思索,旁搜博寻。神飞八极之外,心游万刃高空。文思到来,如日初升,开始朦胧,逐渐鲜明。此时物象,清晰互涌。子史精华,奔注如倾。六艺辞采,荟萃笔锋。驰骋想象,上下翻腾。忽而漂浮天池之上, 忽而潜入地泉之中。有时吐辞艰涩, 如衔钩之鱼从渊钓出;有 时出语轻快, 似中箭之鸟坠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