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陆机《文赋》论“天机”的特点

从陆机《文赋》论“天机”的特点

从陆机《文赋》论“天机”的特点
从陆机《文赋》论“天机”的特点

从陆机《文赋》论“天机”的特点

姓名:聂国群

班级:文学11-3班

学号:20110101010

摘要

陆游在《剑南诗稿·文章》中说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中的“妙手”正是对于灵感与创作直觉的具象表达,然而对于创作灵感的研究,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在其《文赋》中已经进行过探索。灵感是一种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抵达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状态,本文通过对陆机《文赋》中对于天机(灵感)的探索,来讨论灵感的突发性与不可控性两个特点,并且通过对艺术家对于创作经历的总结和阐述,得出灵感的本质特点——创造性。从而引发我们对于当下艺术创作的思考。

关键词:文赋、天机、灵感、特点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西晋时著名文学家。关于《文赋》的写作年代,历来说法不一。杜甫《醉歌行》说:“陆机二十作《文赋》”1,后有人提出怀疑,认为是万年的作品。他全面系统的讨论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对与灵感的产生、特点以及作用进行了精彩而具体的描述。

《文赋》中关于灵感这样写道:“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齿。纷威蕤以馺鹓,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於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2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解读出灵感的两个特点——突发性、不可控性。

一、突发性

在文艺创作中,灵感的出现是难以预期的,正如陆机所描述的那样“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其大意是:灵感到来的时候,文思的畅通和阻滞,不能阻挡也无法挽留。消失的时候就像景象的消逝,出现的时候好像声音的响起。当天机(灵感)降临的时候,什么样纷扰的思绪无法解开呢?”。陆机用形象的言语描绘了灵感到来时的感受,这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自然之势”。这是一种长时间积累后的一种顿悟。艺术家对过去的一次豁然开朗的解读。

作家笛福的创作经历可以说明灵感的突发性。笛福一生的道路十分坎坷与颠沛流离。在这艰难的艺术体验后,当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军官被遗弃到荒岛,四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则新闻时灵感毫无征兆的降临,他回到住所思如泉涌般的写出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伟大的小说。3正如费尔巴哈指出的:“热情和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重点来调节的,是不会依靠预定的日子和钟头迸发出来的。”4

从生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灵感降临时大脑状态。作家在1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14页

2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11页

3引自《鲁滨逊漂流记》,李杰译,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版

4引自《艺术概论》,彭吉象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247页

那一瞬间“因为受到某种信息的有力诱发而在瞬间沟通大脑皮层的暂时联系,激活了原先储存在大脑中思维材料而骤然获得的。”5然而能够促成这种顿悟的最根本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艺术积累与艺术体验。正如柏拉图描述的那样:“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是去平常励志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6长期积累的艺术积淀与体验,在这一瞬间迸发而出。艺术家这种“迷狂”的状态下,就会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活力。

二、不可控性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灵感在它降临的时候,很难受到艺术家人为的控制。“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齿”。陆机说道:“文思有如风那样迅速发于作者的心中,文词如喷泉那样流于唇齿之间。”当精美的词句,画面、曲调在脑中喷涌而现时,这一刻却“非余力之所戮”。正如德国大文豪歌德在完成《少年维特的烦恼》时,灵感突如其来的降临,他将自己关进一个密闭的小阁楼里奋笔疾书。“像一个梦游者似的,在差不多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了这本小册子”7。这导致歌德在完成创作后,连他自己都十分惊讶。当他试图在此进入那种“空灵”的状态时,却怎么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了。这就是灵感不可控性的表现。

陆机形象的描述灵感的不可控性。“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於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这段的大意是:文辞就像清泉流淌似的从口中涌出。丰盛的文思纷纷涌现,络绎不绝,只须尽情落笔成文,但见满目是富丽的辞藻,充耳是清越的音韵。及至感情凝滞,神志停塞,像干枯的树木兀立不动,像干涸的河床流水断绝;只能聚拢精神,凝聚思绪,再去探求。那灵感隐隐绰绰,愈加掩蔽,那文思涩若抽丝,难以抽理。所以有时候竭心尽力构思成文反而多有懊悔,有时候随意挥洒反倒少有错误。

陆机通过创作实践提出的“天机”,虽然只是抓住灵感表象的某些特征,当然,在其所处的时代,苛求他另案作出准备的科学把握也是缺乏实际的。他能首先提出关于灵感的问题,且形象描述出灵感来

5引自《艺术概论》,彭吉象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93页

6引自《艺术盖伦》,彭吉象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136页

7引自《少年维特之烦恼》,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临时的复杂精神活动现象,并重视灵感是一个极大的贡献。虽然陆机因为其深处时代的局限性,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去解释灵感的由来与本质。但他以一个严肃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局限性:“虽然文章出自我手,但文思灵感却绝非我所能把握,所以常独自慨叹,我哪能知道文思开阖通塞的缘由?”。

这就是陆机所描绘灵感。突发性与不可控性是灵感的两大特点,但从众多艺术家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灵感的本质特点——创造性。灵感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往往是独创和跳跃的。与之前的积累相比,是一种质的飞跃。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待灵感的创造性。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枯燥、乏味、思维枯竭,这都是“量”的积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会引发质变,那么灵感就是“质”的飞跃。这种顿悟打破了在量变过程中的惯性思维与常规想法,是一种对于规律的把握。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是有规律的,并且规律又是可以被主观意识所认知的。

因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消极的等待灵感的降临,而要积极去累积艺术体验与知识。大千世界,万物都可以触发各式各样的灵感,而获得灵感并转化实现为作品服务,那就必须深入活动,才顺利进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境界。要相信在我们拥有足够的底蕴之后,灵感会如期而至。

课堂建议

其实在大一的时候就听过老师的名字。听过学姐们谈论过老师上课时的状态。那投入而又乐在其中的状态,让我这一个学期中深刻的感受到古代文学批评的真正魅力。因为爱,所以沉迷。我想这是老师能够进入这种状态的原因。我想对我们而言,老师的状态是我们很难达到的。但我很喜欢听老师说对于周围事物的看法,这是一种另类的人生体验。听着老师你讲述在美国发生的事情,让我见识到另外一个国度的生活。老师你说:地球变小了,世界变小了。但对于我们而言这个世界太小,也太大。我们可以从网络上获得任何角落的信息,然而我们却不能像思想那样停滞在我们向往的地方。我羡慕老师能够完成“去远方”的梦想,而老师传递给我们的只字片语,就是那从“远方吹来的风”。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去远方”的梦想,这个梦想也许从物质条件来说很容易实现。然而,真正能够放下一切,去接受一个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我想对于我而言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我敬佩老师的勇气,还有那追求一生所爱的毅力。老师的上课方式也许受到了西方教育方式的影响,并不是中国传统式的“照本宣科”。而是以一种谈话的方式,聊天的方式传授知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方式。尽管古代距离现在太过遥远,但先人精炼的语言似乎已经将世间的一切都已说破。从孔子到庄子,从曹丕到陆机,尽管时代不同,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他们智慧的魅力。

这学期即将结束,大学生活也快要结束。我想我们是幸运的,能在大学时光的尽头与老师相遇;我想我们是幸运的,能够与老师分享对于整个世界看法;我想我们是幸运的,在这珍贵的时间里再沐浴先人的智慧。

愿老师保持现有的讲课风格,不断的将最新潮的思想与我们分享。最后祝老师身体健康,事业顺利,越来越年轻!

聂国群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其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楚辞以其思想上的博大精深、艺术上的精美富丽深受世人的瞩目,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堪称典范,以至在其以后的诗歌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与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相结合的优秀传统。《诗经》和楚辞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的作者在学习中对诗、骚作了一些研究,现就二者之间的表现手法、主题、审美等作粗浅的比较。 一、《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同时,《诗经》对历代文人的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启发诗人与作家以文学为手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抵制脱离社会内容、单纯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倾向,推动了诗坛的健康发展。《诗经》在艺术表现上对后代诗歌的影响也很大。它树立了一种朴素而优美的风格,不事雕琢,而是选择准确、生动的语言刻画各种事物,尤其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寄托复杂的感情的比兴手法,向来被后代诗人所称道、继承和发扬,在我国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个传统。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楚国民歌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在音调、句式、韵律以及风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同楚辞有明显的沿承关系,楚辞不过是扩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其次,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摇篮。当然,楚辞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就诗歌而言,代表着中原诗歌最高成就的《诗经》不仅是北方各诸侯国家从事外交活动的辞令规范,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典章和教材,也深受江淮流域诸国的重视和喜爱。战国时,能够赋诗言志的楚国政客文人很多,屈原作为楚国的一个高层知识分子,对《诗经》无疑是相当精熟的,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如《天问》、《橘颂》等在形式体制上深受《诗经》

如何评价《文赋》

如何评价《文赋》 晏振亚1959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 读了《文学遗产》第278期上景卯同志写的《关于“文赋”一些问题的商榷》(以下简称《商榷》)一文后,经过仔细的揣想,并重新将《文赋》细读一遍,我觉得景卯同志的以及那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对他这些意见我基本上是不同意的,现在谈出来,供大家讨论。 一《文赋》所论述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景卯同志根据李善对“佇中区以玄览”与“遵四时以叹逝”两句的注解,就得出结论说:“陆机所认为的创作动机正是当时一般贵族文人受道家思想影响而趋于消极哀伤的创作动机。”从《商榷》一文看,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就是李善在注“玄览”二字时引了河上公注解《老子》上的一句话和李善对“遵四时宜叹逝”一句的注解。(《老子》第10章曰:滌除玄览。河上公注曰:心居玄冥,览视万物,故谓之玄览。另李善注:循四时而叹其逝往之事,揽事万物盛衰而思虑纷纷也。)这一根据不足的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为了便于分析和讨论,我也把《文赋》中的这几句抄录于后: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故,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粉: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懍懍以怀霜,志眇眇而临雲。永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芳。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在这段文字上面,何批汲古阁《文选》眉批曰:“此文章之本”。的确,细读这段文字,撇开古人摆的神秘的圈子,不难看出,《文赋》首先提出了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即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在这个问题上,历来都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换句话说,即在文学究竟是现实的反映或是超现实的认识上,历来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而陆机的立场、观点显然是属于前者的。不可否认,前人在训诂、注释古典文学的工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有一定的成就,因而就能使我们在研究和整理古典文学的时候走捷径。然而,古人终究是古人,他们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都与我们不同,所以他们的穿凿附会和迂腐之见比比皆是,这毫不足怪。那么,我们在接受他们的正确见解的同时,就不应拘于他们的所有见解,甚至很多完全应该摒弃。对李善所注的《文赋》也应该如此。从引的《文赋》的一段文字,可以看出陆机文学固然不能是“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的赏心悦目小技,也不能就如懦家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载人之行,传从之名“的”劝善惩恶“的工具。(引文见五充《论衡佚文》篇)更不是受了道、佛家思想支配写出的与现实不着边际的“玄言诗”、“游仙诗”与发明禅理经义的讲道诗,而是认为文学创作首先必须具有感情,文学是抒情的。“情”从何处来?在陆机看来,“情”并不是飘浮在云天雾里不可着摸,而是活的现实生(物)的反映,现实生活发展,变化是“情”的源泉。因而,文学必然是现实生活的产物。何以见得?《文赋》开宗明义就指出,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先,必须“佇中区以玄览”。如果我们跳出陈旧俗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求作家在创作之先必须站在宇宙之内对自然界(中区)进行深入,细密的观察(玄览)(任继愈先生把玄览二字译成“深入静观”,是也。见《老了今译》)。通过对自然界现象变化的观察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客观宇宙或自然界现象变化最鲜明的标志,莫过于节令更替,节令和事物的变化往往强烈的刺激着人们的心理,使人们产生复杂的感情与艺术创作的冲动。可见这个“情”就是外界事物变化在人们内心的反映,它是不能超现实的。陆机的这种观点到南朝得到充分的发展,锺嵘在他的《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刘勰把这种观点阐述得更完整,他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原因是“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引文均见《文心雕龙.物色》篇,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浅述陆机《文赋》中的文学创作理论

浅述陆机《文赋》中的文学创作理论 摘要: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对文学性质、创作主体修养、创作动机生成、创作构思,以及构思中的想象、审美表达等进行完整、系统地描述的专论。它对文章的缘起、构思、写作、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写作的毛病以及文章的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其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因此以创作构思为中心。它继承着曹丕《典论?论文》的理论遗产,并为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奠立了深厚的基础。 关键词:陆机;文赋;文学创作理论;写作 陆机,字士衡,魏元帝曹奂景元二年(261年)生于吴郡(今江苏吴县),晋惠帝司马衷泰安二年(303)年因卷入八王之乱的政治漩涡之中,而被成都王颖密命手下牵秀捕杀于军中,死时年方四十三岁。陆机虽然终遭战乱之不测,但在生前亦曾经历了一段西晋史上相对稳定的时期,晋武帝灭吴(280年)之后,西晋文学在其间有了重要的发展,以贾谧为中心的“二十四友”称盛一时,陆机亦在此际获得了张华的赏识,文名大噪,不仅创作了诸多的诗、赋,更写下了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价值的《文赋》,蔚为一时美谈i。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对文学性质、创作主体修养、创作动机生成、创作构思,以及构思中的想象、审美表达、作品形态与作品风格等进行完整、系统地描述的专论2。《文赋》全文1700余字,包括序文共二十段,每段分论一个中心问题,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文章的起源,二、文章的构思,三、文章的写作,四、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五、各种问题的特点,六、文章的毛病,七、文章的社会作用3。 一、论文章的缘起 文章开头便开宗明义地提出文章写作的动因,陆机认为作文之由不外两途:一是感于物,即观察自然万物的感受;二是本于学,即研读古书经典的体会。“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秋天树叶凋落使人悲伤,春天树木抽芽使人喜悦,看到霜雪使人胸怀贞洁,面对白云激发人的高远志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

高中课程文言文翻译注释系列——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朝代:唐代作者:杜牧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乎一作:不知其;西东一作:东西)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有不得见者一作:有不见者)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六国的宫妃和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

陆机《文赋》点评

陆机《文赋》 1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全文序言,解释《文赋》的写作目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作者把创作过程归纳为“意称物,文逮意”的过程,由此提出全文的中心论题:“物——意——辞”的关系问题。 2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谈创作准备三要素:深察万物,以物起兴;学习经典,陶冶情志;广览古籍,借鉴前修】 3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谈想象的特点及在构思过程中的作用】 4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谈谋篇布局、遣辞命意及表达中理与文、情与词之主次关系】 5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条竖,郁云起乎翰林。 【从文学的创造性谈行文之乐】 6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遁员,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谈形象的构成方法、作家审美趣味对风格形成的影响,以及文体区分问题】 以上为全文第二部分(二至六自然段)。论述创作前的构思准备以及形象创造、文体区分、行文之乐、风格形成等创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7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

从陆机《文赋》论“天机”的特点

从陆机《文赋》论“天机”的特点 姓名:聂国群 班级:文学11-3班 学号:20110101010

摘要 陆游在《剑南诗稿·文章》中说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中的“妙手”正是对于灵感与创作直觉的具象表达,然而对于创作灵感的研究,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在其《文赋》中已经进行过探索。灵感是一种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抵达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状态,本文通过对陆机《文赋》中对于天机(灵感)的探索,来讨论灵感的突发性与不可控性两个特点,并且通过对艺术家对于创作经历的总结和阐述,得出灵感的本质特点——创造性。从而引发我们对于当下艺术创作的思考。 关键词:文赋、天机、灵感、特点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西晋时著名文学家。关于《文赋》的写作年代,历来说法不一。杜甫《醉歌行》说:“陆机二十作《文赋》”1,后有人提出怀疑,认为是万年的作品。他全面系统的讨论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对与灵感的产生、特点以及作用进行了精彩而具体的描述。 《文赋》中关于灵感这样写道:“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齿。纷威蕤以馺鹓,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於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2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解读出灵感的两个特点——突发性、不可控性。 一、突发性 在文艺创作中,灵感的出现是难以预期的,正如陆机所描述的那样“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其大意是:灵感到来的时候,文思的畅通和阻滞,不能阻挡也无法挽留。消失的时候就像景象的消逝,出现的时候好像声音的响起。当天机(灵感)降临的时候,什么样纷扰的思绪无法解开呢?”。陆机用形象的言语描绘了灵感到来时的感受,这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自然之势”。这是一种长时间积累后的一种顿悟。艺术家对过去的一次豁然开朗的解读。 作家笛福的创作经历可以说明灵感的突发性。笛福一生的道路十分坎坷与颠沛流离。在这艰难的艺术体验后,当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军官被遗弃到荒岛,四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则新闻时灵感毫无征兆的降临,他回到住所思如泉涌般的写出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伟大的小说。3正如费尔巴哈指出的:“热情和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重点来调节的,是不会依靠预定的日子和钟头迸发出来的。”4 从生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灵感降临时大脑状态。作家在1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14页 2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11页 3引自《鲁滨逊漂流记》,李杰译,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版 4引自《艺术概论》,彭吉象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247页

(完整版)《阿房宫赋》原文注释翻译对照及文言现象全面总结

阿房宫赋 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完结,指为秦国所灭 统一四川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出,出现,意思是建成。蜀,四川 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蜀山的树木被伐光了,阿房宫才盖起来。 ,隔离天日。骊( 盖,层层叠叠 (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古咸阳在骊山西北)。走,趋向 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从骊山之北构筑宫殿,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修到秦京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 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水波荡漾地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各随地形。这是写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下向背而建筑的状态 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如今指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五步一栋楼,十步一座阁。走廊宽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环抱,宫室高低屋角,像钩一样联结,飞檐彼此相向,又像在争斗。 )焉,蜂房水涡,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 “凛然”“欣然”的“然”,意为...的样子。楼阁依山而筑,所以说像蜂房,像水涡。盘盘,盘旋的样子。囷囷,屈曲的样子,曲折回旋的样子 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矗,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与此相同。落,相当于“座”或者“所” 盘旋地、曲折地,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 长桥卧在水上,有“云从龙”的话,所以人们认为有龙就应该有云。这是用故作疑问的话,形容长桥似龙 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叫做复道。霁:雨后天晴 长桥横卧在渭水上,(人们看了要惊讶:)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横空而过,彩色斑斓,(人们看了要诧异:)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

陆机文赋欣赏(包括原文、译文、欣赏、书法、讲解)

晋《陆机文赋陆柬之书》赏析 (陆机《文赋》原文和译文评论陆柬书法真迹) 文赋(晋陆机) 【原文】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译文】 我每当看到文士的作品,私下领会了他们艺术构思的意图。他们运用语言表意修辞,变化确实够多的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语言来评述的。我每当自己作文,更加体会到作文的甘苦。常常害怕思想与所表现的客观事物不相吻合,文辞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不是“知”的困

难,而是写作实践上的困难。所以我作这篇《文赋》,借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文,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将来或者可以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借鉴古代作家的写作经验,就象拿着斧子砍伐木头做斧柄一样,固然榜样就在眼前,至于笔下的千变万化,的确很难用言辞表达出来。我所要说的,完全在这篇文章里面了。 【原文】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译文】 (在创作前的准备阶段,)长久地佇立在天地间深刻观察,在古代典籍中任性情潜化。随着季节的变迁,他慨叹时光的流逝;看到万物纷呈又思

绪纷发。深秋季节,因树叶零落而感到悲凉;阳春三月看到枝条柔嫩又乐开了花。有时,心存敬畏, 如冰霜在胸;有时,志趣高远,上及行云。詠唱先贤的丰功伟绩,歌颂古人德行的芳馨。在文艺的林海中遨游,赞美那优美诗篇的文质彬彬。有了感受,于是执笔进行写作,把感受在文章中加以敷。 【原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遊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译文】 (进人写作过程以后)开始的时候,不看不听,沉思默想,多方探讯;让思想向八方驰骋,想象

完整版阿房宫赋知识点总结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 剽掠 Pi ao 杳不知 y do 尽态极妍 鼎铛Ch eng 迤適 y a i 锚铢 Z izh U 架梁之椽_ ChU Cn 在庾之粟粒yUSU 横槛 ji Cn 呕哑一0Uya 参差一 Can Ci 鬟 hu Cn 困困qm 、重点实词: 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 2、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3、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 4、 盘盘焉,困困焉(萦绕曲折的样子) 5、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止,此处是雨停止) 6、 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 7、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 &纟曼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9、標掠其人(通“剽”,Pi ao,掠夺、夺取) 9、 奈何取之尽錮铢 (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 10、 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 三、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词]: 1、 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 直走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3、 钩心斗角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 落聶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所、座; 今义:下降、衰落。 5、 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6、 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 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精英 纟曼回 m Cn 不霁何虹ji 焚椒兰 ji ao 妃嫔媵嫡 P in y ig qi eng 辘辘1 U y Cn

2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9、可怜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词类活用]: (一) 名词用作状语 1、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从骊山;向北,向西) 2、 廊腰纟曼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3、 蜂.房?水.涡.,聶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4、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5、 朝.歌夜?弓玄(在早上,在晚上) (二) 名词作动词 1、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龙,出现虹) 2、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3、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4、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当做,把玉当做,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 5、 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三) 数词用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四) 动词作名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五)动词意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以……为鉴) [一词多义]: 1、 一: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2、 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④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3、 取: ①奈何取 之尽锂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② 青,取 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③ 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4、 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动词) ②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名词) 5、 纟曼:①廊腰纟曼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②纟曼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6、 尽:①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尽善尽美(副词,达到顶点)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 (企业、活 动)。

《〈诗经〉两首》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教材分析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抒情意味、意境出现和比兴叠韵,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关雎》描写了一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总之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身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身的才气和品德才干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难怪古人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有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有说它是“刺康王晏起”,这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礼教的涂饰,是一种歪曲。《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和。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突破天堑。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咫尺天涯,漫漫行程,令人无限难过!抒情主人公的左右求索、执著坚定,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涵义有异曲同工之妙。《蒹葭》的主题今

天来看,有着深沉而丰富的多义性。它可能是以描绘的方式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和的美好人生。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和的,爱情、事业、学习生活,在理想神往中更是常有。 《诗经》两首,充溢了细致、隽永的抒情意味,弥散着忧伤的情感。《关雎》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较宜。首章见物起兴,激起主人公的爱情,一片情思,无限向往。次章写他的寤寐不忘,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了追慕之心,姑娘劳作的窈窕身影,使他日思夜想,须臾不能忘怀。绵绵的忧思,两个字“优”“游”,流露出难耐的相思之苦。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情到极处必生幻,弹琴奏瑟的热闹局面,让抒情主人公简直陶醉在预想的胜利之中了。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又细微,又止所当止,情感率直、憨厚、真挚、健康。《秦风·蒹葭》已达到纯情的高度,秋水伊人的咏吟,为爱情诗之旷古绝唱。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所表达的情感是“哀而不伤”。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的变换,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试想,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萧索的旷

陆机《文赋》原文及译文

陆机《文赋》原文: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躑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之无常,故崎錡而难便。苟达变而相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秩叙,故淟涊而不鲜。 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意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或藻思綺合,清丽千眠。炳若缛绣,悽若繁絃。必所拟之不殊,乃闇合乎曩篇。虽杼轴于予怀,忧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扌帝。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于集翠。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或讬言于短韻,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絃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絃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谐和,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故高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絃之清氾;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絃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练世情之常尤,识前脩之所淑。虽濬发于巧心,或受蚩于拙目。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虽纷蔼于此世,嗟不盈于予掬。患挈餅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故踸踔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惧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

阿房宫赋原文注释

阿房宫赋①杜牧 六王毕②,四海一③,蜀山兀,阿房出④。覆压三百余里⑤,隔离天日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⑦。二川溶溶⑧,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⑨,檐牙高啄⑩。各抱地势11,钩心斗角12。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13,矗不知其几千万落1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15?复道16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17,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18。舞殿冷袖,风雨凄凄19。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①选自《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杜牧(803- 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名门世族,26岁中进士,曾任黄州(今湖北黄冈)、池州(今安徽贵池)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篇赋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王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阿(ē)房(páng)宫:,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到秦亡时尚未完工。 ②[六王毕]六国灭亡了。六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王,即指六国。毕,完了,指为秦国所灭。 ③[一]统一。 ④[蜀山兀,阿房出]四川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出,出现,意思是建成。 ⑤[覆压三百余里](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三百多里地。形容官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覆压,覆盖。 ⑥[隔离天日]遮蔽了天日。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 ⑦[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古咸阳在骊山西北)。走,趋向。 ⑧[二川溶溶]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 ⑨[廊腰缦回]走廊宽而曲折。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漫,萦绕。回,曲折。 ⑩[檐牙高啄] (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11[各抱地势]各随地形。这是写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下向背而建筑的状态。 12[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 13[盘盘焉,囷囷(qūn qūn)焉,蜂房水涡]盘旋,屈曲,像蜂房,像水涡。焉,相当于“凛然”“欣然”的“然”。楼阁依山而筑,所以说像蜂房,像水涡。盘盘,盘旋的样子。囷囷,曲折回旋的样子。 14[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矗,形容建筑高高耸立的样子。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与此相同。落,相当于“座”或者“所”。 1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易经》有“云从龙”的话,所以人们认为有龙就应该有云。这是用故作疑问的话,形容长桥似龙。 16[复道]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所以叫复道。 17[冥迷]分辨不清 18[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乐。 19[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诗经中的赋比兴之欧阳光明创编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以下分别论述。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

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

经(诗三百)中,开创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为今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例。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说: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作为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赋比兴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

陆机的文赋

陆机的《文赋》 ?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人。少有异才,文名著于世。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陆机是西晋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其作品颇重辞藻,开六朝绮丽之先河。《文赋》为陆机论文的重要著作,是他本人和当时的文学家的创作经验和文学观念的总结。 《文赋》的出现,把对文学的考察推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第一、它标志着对文学的探讨更加理论化,第二、《文赋》标志着人们开始深入文学创作过程中,透过文学的表面去探求它内部的思维规律。 ?陆机《文赋》的巨大功绩,是首次揭开了文学创作思维的“暗箱”,他开始把文学思维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文赋》主要讲的是作家的创作过程,正如陆机在《文赋》的开头所说的,它是以探讨作家创作之“用心”和“论作文利害之所由”为其宗旨的。 ?关于《文赋》,杜甫《醉歌行》说“陆机二十作《文赋》”,后又有41岁作,入洛后作等三种说法。从《文赋》所表现出的对文章的成熟看法,作《文赋》时应不止于20岁。 《文赋》中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在言意关系上,他主张言不尽意;在创作心理上,主张虚静;在陶炼文思时主张顺应自然天机。 《文赋》在后世很有影响,魏晋时期几个大家都不同程度受到陆机影响。 ?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说:“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倡论文心。”其中《神思篇》、《物色》篇都可以看出《文赋》的影响。 ?齐梁声律论亦源于陆机。 ?萧统《文选序》的基本思想亦脱胎于陆机。“事出于沈思,义归乎藻翰。” “物感说”对刘勰、钟嵘有影响。 “缘情说”对批评史的影响深远,屡被人提及。此外陆机关于构思、灵感、继承与革新、风格、文体、结构等方面的论述都对后世有影响。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於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小序乃全文之关键,论述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其中意乃构思中的“意”,是构思中所形成的具体内容。说明全篇是讲构思的问题。“物”指人的思维活动对象,“文”是指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章 ?其研究的模式为:物─意—文。即“意不称物”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对象,“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这是创作过程的两个重要方面。 ?其要解决的问题是: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创作准备阶段 1、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 2、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3、作者情感因自然景物、四时推迁而受到触发。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一、艺术构思阶段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