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与
- 格式:pdf
- 大小:323.57 KB
- 文档页数:5
电子元件的发展历史第一阶段:早期电子元件(18世纪-19世纪)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随着电学的诞生,早期电子元件开始出现。
最早的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它是由一个或多个电子真空管构成的。
电子管的发明推动了无线电通信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此后,电阻器、电和电感器等简单的元件也被开发出来,用于控制和调节电流和电压。
第二阶段:晶体管时代(20世纪40年代-50年代)20世纪4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改变了电子元件的面貌。
与电子管相比,晶体管更小、更节能,且寿命更长。
它还比电子管更容易制造和操作。
这些特性使晶体管成为计算机和通信系统等领域的关键元件。
这一时期的电子元件技术成为信息时代的基石。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出现引领了电子元件的又一次飞跃。
集成电路是一种将许多晶体管、电和电阻器等元件集成在一小块半导体芯片上的技术。
它使得电子元件的集成度提高,功耗降低,速度提高,体积更小。
集成电路的问世加速了电子产品的革命,推动了计算机、通信、娱乐等领域的发展。
第四阶段:微纳电子元件(21世纪至今)21世纪以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微纳电子元件开始崭露头角。
微纳电子元件以纳米技术为基础,能够在纳米尺度上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小的尺寸。
纳米级材料、纳米电路和纳米加工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子元件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和高效化。
微纳电子元件的出现为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结论电子元件的发展历史见证了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从早期的电子管到现代的微纳电子元件,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推动了电子产品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电子元件技术的更大突破和应用。
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风格特点比较与鉴赏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艺术迅速发展,同时也通过不同的时期、文化和社会影响,不断塑造和改变了电影的风格。
下面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风格特点,并对其进行鉴赏。
20世纪初期20世纪初期的电影艺术在刚刚起步阶段,风格特点不太明显。
大多数电影都是简单的故事情节,角色表现和镜头技巧还不够成熟。
好的例子是D.W.格里菲斯的名作《雾中人》(The Birth of a Nation),这是一部从创新角度来看较为出色的电影,尤其是在当时它所采用的手持摄像机技术。
20世纪20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电影艺术开始寻求自我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明显的风格特点。
不同的导演和制片人开始尝试创新,独特的视觉效果、戏剧性故事情节、风格化的事件和象征性的意象被赋予更多的关注。
珍妮-蕾诺的经典作品《梵高在阿尔勒》(The Passion of Joanof Arc)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采用了从没见过的标志性拍摄角度和镜头,深刻而细致地描绘了角色的情感内部世界。
而克里斯汀-普茨的《胖子与小偷》(The General),则是一部风格独具的爱情喜剧电影,影片故事情节简洁,场景、场景的设计、音乐以及行动都表现出这个电影时期的独特特征。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艺术被认为是院线电影的黄金岁月,电影制作的工业化成为了制片人和导演的创新场所。
电影制作在技术层面上进步了很大,音乐、对白、灯光、特效等行业配套设备的完善,使得电影创意和制作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罗伯特-弗洛里的《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和约翰-福特的《圣徒马丁》(The Informer),都是20世纪30年代的代表作品,它们显示出当时电影时代的风格和特点,包括复杂的故事情节,切换和交替的视觉效果和音乐配合等。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俗话说的好:“大时代,大艺术”。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是一段电影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塑造了电影艺术的多个关键方面。
世界现代史是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
关于世界现代史的起点,以往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十月革命两种观点。
近年来,多数学者认同世界现代史始于20世纪初。
世界现代史一般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后一时期又称为当代世界史。
从20世纪人类文明的演进来看,世界现代史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现代化(现代化危机与突破)转型期的震荡、现代化的全面展开和现代化的新发展。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同时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不过,在全球范围内,现代化的发展并不均衡,走上现代化道路并进入现代化新阶段的只有少数欧美国家和亚洲的日本。
与欧美、日本等国相比,亚、非、拉广大地区尚未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仍处于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区。
在受到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内部还没有积累起足够的能够启动现代化的因素,传统社会被现代社会打败。
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民主运动兴起。
在亚、非、拉地区,由于自身社会发展水平、西方殖民侵略所带来的现代化因素的深入程度不同,民族民主运动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中国、印度、北非的埃及等国家在西方的影响下,已经产生了现代民族工业,诞生了现代阶级。
中亚地区的伊朗、阿富汗的社会经济尚处于农业社会阶段,没有出现现代经济。
非洲大部分地区还处于部落阶段。
这些国家绝大多数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
虽然拉丁美洲国家经过独立战争,到19世纪初期基本独立,但这些国家内部大土地所有制盛行,经济上受到西方国家的控制。
总体来看,亚、非、拉国家还没有进入现代社会。
这些国家需要在取得民族独立的基础上对国内进行全面的改革,才能走上现代化道路。
这预示着亚、非、拉地区的现代化还需要经过艰苦的斗争过程。
第一节现代化转型时期的危机与震荡在世界近现代史交替的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
正是由于这一转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危机、激烈的震荡。
文化的取径与反省:20世纪40年代陈序经、费孝通美国文化观之比较◎刘集林内容提要 20世纪40年代中期,社会学家费孝通、陈序经先后访美,分别留下了较详细、系统地介绍美国文化的著述,希望借鉴美国经验,推动中国抗战胜利后的社会与文化重建,改变中国以落后农村为主的面貌。
但二人笔下的美国文化形象明显有别:在陈序经那里,美国文化处处占优势,在费孝通那里则优劣互现。
不同的倾向体现了当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两种类型:理想型与实践型。
二人之所以在抗战胜利前后积极、努力介绍美国文化,体现的正是当时知识分子在复杂时局中,期望通过文化借鉴与反省,寻求社会文化重建的忧患意识与迫切心情。
而二人的美国文化形象与其说是对立的,毋宁说是互补的,且二者均强调吸收美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谓殊途同归。
关键词 陈序经 费孝通 美国文化 理想型 实践型〔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4-0109-08 近代以来,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经常拿其他国家的案例比对、审视中国的问题,省思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比如1943-1945年,新华社就连续三次在美国独立日发表评论,赞颂美国民主自由,以批评国民党的独裁和腐败。
①既然美国镜像对中国如此重要,那美国是什么,不免让人怀想。
1945年,社会学家费孝通感叹,中美接触了这么久,“竟没有一本解释美国的书流传在中国读者间”,以往中西文化讨论虽多,但多限原则问题,缺乏“详细地、有系统地介绍西洋文化”的基础性工作,“所以结果发生了‘全盘西化’等说法”。
②因此,费于1943年6月至1944年7月访美期间,即写了“旅美寄言”等系列访美观感的文章,发表于国内报刊;1945-1947年,又相继出版《初访美国》《美国人的性格》等具体介绍、诠释美国文化的著述,指陈美国文化的得失,反省融合中西的合理出路,在当时颇感前途迷茫的知识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颇有意思的是,主张“全盘西化”的核心人物陈序经,此时也在“详细地”“系统地”做介绍美国文化的基础性工作。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与不同版本的特点简介: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软件之一,它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并提供用户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操作系统也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演变和更新。
本文将以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介绍操作系统的不同版本及其特点。
一、早期操作系统(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在计算机技术刚刚诞生的早期,操作系统的概念并不明确。
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诞生,但当时并没有操作系统的概念,计算任务完全由人工控制。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早期操作系统,如EDSAC、UNIVAC 等。
这些早期操作系统主要特点是简单、粗糙,以批处理方式工作,无法并行处理。
二、批处理操作系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1960年代末期,批处理操作系统开始出现。
批处理操作系统能够自动化地处理一批批的作业,无需人工干预,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IBM的OS/360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分时技术和虚拟存储器管理,使多用户能够同时共享计算机资源。
此外,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众多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如分布式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等。
三、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这也催生了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微软的MS-DOS和苹果的Mac OS。
MS-DOS是基于命令行界面的操作系统,用户需要通过输入指令来完成各种操作。
而Mac OS则是首个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用户可以通过鼠标进行操作。
这一时期,操作系统着重于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和多媒体功能。
四、网络操作系统(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推动着计算机系统的演进。
此时的操作系统更加注重网络通信和数据交换。
最典型的例子是Unix操作系统和Windows操作系统。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内容提要】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深化时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新的学术人才的涌现,其中不乏像钱钟书这样大师级的人物;第二是权威性的学术机构真正开始运作,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第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科形态基本确立;第四是代表20世纪学术研究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关键词】人员构成/学术机构/学科形态/学术经典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深化时期。
其特征至少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格局的变化,学者队伍基本上由五四时期及3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学人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给30、4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全面的影响。
二是现代学术机构真正运作起来。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影响巨大的学术机构,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都是在30年代开始全面、系统地实施研究计划。
三是20世纪的中国学术的学科形态在这时基本确定。
就文学研究而言,小说史、戏曲史、词学、文学批评史、晚清小说史、新文学史等研究专题,从30年代开始在中国各大学的国文系或中文系被逐步列为专业课程,由专职人员系统讲授,形成了20世纪特有的文学研究专题,对20世纪后来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像吴梅的《曲学通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阿英的《晚清小说史》、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夏承焘的《唐宋词人年谱》、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钱钟书的《谈艺录》等一大批优秀的学术论着在这一时期完成或出版。
正是有了这些出色的研究成果作基础,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才得以确立。
因此,在概括和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学术成果时,我们应该注意到30、40年代在整个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即它一方面延续了五四新文化确立的现代学术规范和样式,另一方面,30、40年代的研究者在各个研究的具体领域又体现出自己的研究风格和个性。
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析引言: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重变革的关键时期,艺术歌曲也随之迎来了深刻的进步。
本文将从音乐元素、歌词内容和演唱方式等方面探析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唱表现。
一、音乐元素的艺术特征在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中,音乐元素的表现具有鲜亮的特色。
起首,乐曲的调性倾向于简洁明快的旋律,旋律线条明晰,抒情和节奏感强烈。
其次,伴奏的编配形式多样,交响乐队的运用较多,使得乐曲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具有浓郁中国音乐风格的乐器,如古筝、笛子等,在歌曲中得到广泛运用,增添了中国特色。
总体而言,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元素鲜亮且多样,具备了奇特的艺术风貌。
二、歌词内容的艺术特征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内容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出特殊的艺术特征。
起首,歌曲的歌词通常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着人民的期望、梦想和对美妙生活的向往。
一些经典作品如《春天的芭蕾》、《我爱北京天安门》等,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次,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一些歌曲也反映了战争时期的残酷和人民的不屈精神,如《黄河大合唱》等。
这些歌词内容不仅具备了时代意义,更融入了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形成了奇特的艺术特点。
三、演唱方式的艺术特征在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方式中也有着奇特的艺术特征。
这一时期的演唱方式重视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保持音乐形式的完整性。
演唱者通常重视准确的发音和音准,力求将歌曲的意境和情感透过声线传达给听众。
同时,情感的抒发也分外重视细腻表达,通过音乐的力气激发听众的共鸣。
正是这种表达方式的多元和丰富,使得演唱者能够将歌曲的魅力完美地呈现出来,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
结论:二十世纪20至40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变革和进步的关键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在音乐元素、歌词内容和演唱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奇特的艺术特征。
政治文明建设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改革之比较□李先伦 政治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次较大的社会和政体转型,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历史教训,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晚清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另一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国民党的军阀独裁制度使中国进入人民共和国时代。
令人费解的是,无论清政府抑或国民党政府都曾进行过一次宪政改革即20世纪初晚清宪政与40年代国民党宪政,他们都希望以此缓和矛盾稳固统治,但最后又都毁灭于他们自己所发动的改革。
本文拟对这两次宪政改革的背景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影响意义进行对比,以找出在整个中国政治现代化中宪政改革的一些规律性东西。
一、两次宪政改革的背景条件 1.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促成改革的启动任何重大的政治变革都有其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中国20世纪这两次重大的宪政改革,也是在其经济发展进而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革这双重因素的基础上促成的。
尽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便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但在近代也曾出现过几次黄金时期。
清末“新政”对民办企业的鼓励就使民族资本主义一度发展。
据统计从1901~1911年的十年间,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企业在全国有370家,资本总额高达8620万元,发展之迅速可见一斑。
经济发展使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士绅阶层地位提高并逐渐形成具有初步参政意识的立宪派,要求清政府迅速实施宪政以挽救民族危机。
如果没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在此基础上士绅阶层和立宪派的形成,晚清宪政改革不会发生得那样快。
南京国民政府刚建立后的一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这为后来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但40年代国民党所推行的经济统制和限价等种种阻碍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日益成熟的民族资产阶级感到不满,他们要求经济上的公平民主和自由竞争,并希望通过宪政来推动国民党政府迅速实施民主,从而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20世纪四十年代十三行历史20世纪四十年代是世界历史上重要而动荡的时期,这十年间发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对20世纪四十年代的历史进行回顾。
一、政治20世纪四十年代最显著的政治事件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引发了这场全球规模的战争。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几乎整个世界都被卷入了战争的漩涡中。
战争期间,盟军与轴心国进行了多场激烈的战斗,包括著名的诺曼底登陆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
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二、军事20世纪四十年代的军事冲突不仅仅局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美国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分别轰炸了日本广岛和长崎,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核武器,也是二战后期的重要事件。
此外,冷战的萌芽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1947年,美国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将援助西欧国家以抵御共产主义的扩张,这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三、经济20世纪四十年代是世界经济恢复和重建的时期。
战争结束后,各国都面临着庞大的经济重建任务。
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署确立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这推动了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
此外,20世纪四十年代也是联合国成立的时期,这个国际组织的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间的合作。
四、文化20世纪四十年代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好莱坞成为全球电影的中心。
不少经典电影如《乱世佳人》和《魂断蓝桥》等问世。
此外,音乐界也涌现出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如弗兰克·辛纳屈、埃拉·菲茨杰拉德和比利·霍乱等。
20世纪四十年代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转折点,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开始兴起。
总结起来,20世纪四十年代是世界历史上充满战争与冲突的年代,也是重大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事件频发的时期。
这十年间的历史不仅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这段历史的回顾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在华的种族歧视与暴行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在华的种族歧视与暴行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反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涉及到国家领土的边界和主权,更揭示了日本侵略者在华进行的种族歧视与暴行。
本文将详细揭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这一恶劣现象。
一、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展开了广泛的种族歧视行为。
这种歧视不仅表现在对中国人身份的不尊重,更体现在了对中国人民生命和尊严的践踏。
首先,日本侵略者将中国人视为二等公民。
他们打着"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声称要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新秩序。
然而,实际上他们将中国人看作是殖民地的居民,将其当作劳动力的来源、商品的消费者,完全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和尊严。
其次,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展开了残酷的屠杀和性侵行为。
他们在中国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无辜的中国平民成为了他们暴行的受害者。
同时,性侵也成为了日本侵略者在华的常态,无论是妇女、儿童还是老人都未能幸免。
二、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破坏除了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日本侵略者还展开了对中国文化的破坏。
他们试图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残害和篡改,彻底扭曲中国人的历史和身份认同。
日本侵略者大肆破坏中国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古迹、文物还是图书、档案,都成为他们肆意破坏和劫掠的对象。
这种行为不仅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损失,更对中国人的认同感和自尊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而对于已被侵略的地区,日本侵略者试图通过教育体系的改变来替代中国文化。
他们抹去了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通过操纵教科书的内容,完全颠覆了中国人对自己历史的认知。
这种破坏行为在许多方面持续影响着中国人民至今。
三、中国人民坚决的抵抗与抗争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种族歧视与暴行,中国人民展现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他们以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宁为己任,积极组织和参与了各类抗日运动。
20世纪45十年代中国文学有关女权的作品摘要:一、引言二、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三、女权主义文学的兴起四、代表性的女权作品1.《寒夜》2.《马伯庸》3.《生死场》五、女权主义文学的影响与意义六、结语正文:一、引言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在历经战乱与动荡之后,开始重新审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批关注女性权益、呼唤性别平等的女权主义作品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1.战乱时期:1945年前后,中国正面临抗日战争的严重威胁,社会秩序混乱,民众生活困苦。
2.文化启蒙:在战争背景下,知识界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呼吁民主与科学,为女性权益发声创造了条件。
三、女权主义文学的兴起1.女性意识的觉醒: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女性开始关注自身的权益,要求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2.文学创作转型:一部分作家开始关注女性问题,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女性生活,揭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四、代表性的女权作品1.《寒夜》: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女性主人公韩素音的生活遭遇,展现了女性在传统家庭中的困境与挣扎。
2.《马伯庸》: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以讽刺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现象。
3.《生死场》: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描绘了农村女性在战乱中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五、女权主义文学的影响与意义1.为女性发声:女权主义文学反映了女性对社会现实的呼声,为女性权益争取到更多的关注。
2.促进性别平等:女权主义文学的传播,有助于消除性别歧视,推动社会进步。
六、结语20世纪40年代的女权主义文学,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女性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上半叶,景德镇陶瓷雕塑在宗教雕塑和一些民俗雕塑以及比较著名的政治人物雕塑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尤其是丰城籍雕塑家曾龙升创作的孙中山雕像,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这一时期,因为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景德镇相对而言比较平静。
在德化从业的游长子辗转来到景德镇,利用景德镇材料进行陶瓷雕塑创作,影响了一大批景德镇当地的雕塑艺术从业者。
经过与当地艺人的相融相合,以这些老艺人为主体的两派雕塑从业者,逐渐从景德镇陶瓷材料方面找到了符合景德镇陶瓷材料和装饰技法表现语言的一个创新模式。
20世纪40年代左右,景德镇陶瓷雕塑基本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窑厂不断萎缩,技术工人纷纷地回到原籍,或者改学其它技艺,这都是由于战争造成了人们流离失所,无所适从,没有一个正常的社会生活,许多老艺人都是靠回乡砍柴、种田为生。
有的老艺人食不果腹,靠庙里的供果为生,处在非常艰难的生活境遇。
在1949年解放以前,景德镇陶瓷雕塑从业环境非常萧条,处于停顿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作者:游长子 年代:晚清民国初 福建会馆作者:薛长森 年代:民国早期 福建会馆近现代雕塑瓷发展掠影《时髦女花插》 年代:民国时期《斯大林》 作者:曾龙升 年代:民国时期《渔翁》 作者:曾龙升 年代:民国时期《座像》 作者:佚名 年代:民国时期(邓庆福供图)(邓庆福供图)(吴华锋供图)近现代雕塑瓷发展掠影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兴起,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成为当时陶瓷雕塑艺术表现的一个主流,其中代表传统表现题材的是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带了他的学生郑于鹤来景德镇,与景德镇当地的老艺人老雕塑家进行技艺的切磋,创作了一批戏曲人物题材的雕塑,他将泥塑转化成陶瓷雕塑,是景德镇陶瓷雕塑历史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事件。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中央美院雕塑系一批学生来到景德镇莲花塘,在刚刚成立的陶研所进行社会实践和作品创作。
这批学生有刘焕章,王克庆,周国桢,时宜,杨淑卿等等,这批作品由当时的雕塑系秘书潘绍棠主编,书名《瓷塑》,朝花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国建设以来,第一本介绍陶瓷雕塑的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