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治疗原则
- 格式:docx
- 大小:15.31 KB
- 文档页数:1
血液内科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诊治规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nocturnalhemoglobinuria,PNH)是红细胞的获得性缺陷引起的对激活补体异常敏感的一种慢性血管内溶血。
临床表现以与睡眠有关的、间歇发作的血红蛋白尿为特征,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或反复血栓形成。
(一)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发病隐匿,病程迁延,病情轻重不一。
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个别发生于儿童或老年人,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1)血红蛋白尿:多数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可发生肉眼血红蛋白尿,而以血红蛋白尿为首发症状者占1/4,尿液外观为酱油或红葡萄酒样,伴乏力、胸骨后及腰腹疼痛、发热等,腹痛为痉挛性,持续1~2d。
轻型血红蛋白尿仅表现为尿隐血试验阳性,可无任何不适。
血红蛋白尿一般在早晨较重,下午较轻,常与睡眠有关。
睡眠时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酸性代谢物积聚。
血pH下降诱发溶血,因为补体作用最适宜的pH是6.8~7.0。
此外,感染、月经、输血、手术、情绪波动、饮酒、疲劳或服用铁剂、维生素C、阿司匹林、氯化铵、苯巴比妥或磺胺药等也都可诱发血红蛋白尿。
(2)贫血、感染与出血: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贫血。
感染较常见,如支气管、肺、泌尿生殖道等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功能缺陷有关。
可因血小板减少而出现出血倾向。
(3)血栓形成:患者易有血栓形成,可涉及肝静脉、肠系膜静脉、脑和肢体末梢血管。
2.辅助检查(1)血常规:多数是重度贫血,Hb常低于60/L。
因血红蛋白尿铁丢失过多,可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合并血管内血栓形成时,血片中可见红细胞碎片。
粒细胞通常减少,血小板中度减少,约半数有全血细胞减少。
(2)骨髓象:半数以上患者骨髓象三系细胞增生活跃,尤以幼红细胞为甚。
在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时期内,增生程度可有差异。
再生障碍性危象时骨髓呈增生低下或再生障碍。
(3)血管内溶血的实验室检查:可阳性。
(4)尿液:血红蛋白尿发作期,尿隐血试验阳性,多数患者尿含铁血黄素(Rous试验)呈持续阳性。
mmmmmmmm一、是非题(判断题):答题者判断该题所叙述的内容是对还是错,对者在题号前的括号内打“√”,错者打“×”。
1.真菌性角膜溃疡一般起病较缓慢,病程较长,主觉症状较细菌性者轻。
A.对 B.错2.眼压≥21就毫米汞柱(2.793KPa),但无视乳头及视野改变,无房角改变,称为高眼压症。
A.对 B.错3.鼻泪管上接泪囊,位于鼻窦内,而下开口于鼻腔中鼻道。
A.对 B.错4.结膜有分泌粘液、泪液和保持眼球作用。
A.对 B.错5.下直肌主要作用是上转,次要作用是内转及内旋,支配神经是动眼神经。
A.对 B.错6.上斜肌主要作用是下转,次要作用是外转及内旋,支配神经是滑东神经。
A.对 B.错7.睫状充血常为角膜、虹膜、睫状体、巩膜疾患及青光眼等疾病所致。
A.对 B.错8.晶体既无血管又无神经,没有炎症反应过程。
A.对 B.错9.老视是随着年龄增加,眼球的屈光力与眼球轴长不相适应,而造成近距离工作和阅读发生困难。
A.对 B.错10.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与脉络膜分离。
A.对 B.错11.虹膜炎时,瞳孔括约肌受到刺激,而使瞳孔扩大。
A.对 B.错12.进行性翼状胬肉在症状控制后于静止期进行手术。
A.对 B.错13.树枝状角膜炎多为混合性细菌感染,故多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A.对 B.错14.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为麻疹,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的并发症A.对 B.错1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均应考虑行乳突根治术,以清除病灶A.对 B.错16.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重要诊断依据是听力改变A.对 B.错17.由于鼻窦开口解剖位置彼此邻近,因此一窦感染常累及多窦A.对 B.错18.变态反应性鼻炎可分为常年性与季节性两型,季节性鼻炎又称花粉性鼻炎,且较常见A.对 B.错19.成人咽后结核性脓疡,病变位于咽后间隙A.对 B.错20.临床诊断为鼻咽纤维血管瘤病人应进一步做病理活检,以求获得确切诊断.A.对 B.错21.鼻骨骨折复位时,复位器械远端深入鼻腔的深度应超过两侧内眦连线?A.对 B.错22.儿童鼻腔异物切勿用镊子夹取。
《内科学》教学大纲(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第一章贫血概述【目的要求】1、掌握贫血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
2、熟悉贫血的病因和形态学分类。
3、了解贫血的治疗方法。
【重点】贫血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诊断的重要性、诊断的步骤和方法。
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难点】贫血的分类【主要内容】一、概述:贫血的定义、影响正常值的因素。
二、分类:形态学分类和病因、发病机理分类。
三、临床表现:贫血时各系统的症状、体征;影响症状的各种因素。
四、诊断:1.病史;2.体检;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
五、治疗原则:1.对症治疗;2.对因治疗。
第二章缺铁性贫血【目的要求】1、掌握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2、熟悉正常体内铁的代谢、发病机理。
3、了解发病情况和预防。
【重点】缺铁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难点】铁的代谢。
【主要内容】一、概述:缺铁性贫血的定义、发病情况。
二、流行病学三、铁的代谢:人体内铁的分布、需要量、来源、吸收、运输、贮存、再利用和排泄。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①铁需求增加而摄人量不足。
②铁吸收障碍。
③铁丢失过多。
2、发病机制:对铁代谢的影响、对造血系统的影响、对组织细胞的影响。
五、临床表现:1、原发病表现。
2、贫血表现。
3、组织缺铁表现。
六、实验室检查:1、血象2、骨髓象3、铁代谢检查(血清铁和转铁蛋白的饱和度、铁蛋白、红细胞内卟淋代谢)。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1、缺铁:体内仅有贮存铁的消耗、Hb 及血清铁等指标正常。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体内贮存铁消耗、FEP 升高、Hb 正常。
3、缺铁性贫血:除上述各项指标外,Hb 减少。
4、缺铁病因诊断。
(二)鉴别诊断:铁粒幼细胞贫血、海洋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转铁蛋白缺乏症。
八、治疗:1、病因治疗:强调病因治疗的重要意义。
2、补充铁剂:口服铁剂:常用制剂、用量、用法,毒副反应,影响疗效因素,疗效,治疗时间。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血液疾病,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血栓形成和骨髓增生不全。
该病通常由于由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突变引起的免疫原性溶血导致,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针对PNH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和干细胞移植等方面。
对症治疗1.输血治疗:由于PNH患者会持续发生溶血导致贫血,因此输血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输注患者所需的红细胞悬浊液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
2.铁剂治疗:频繁输血可能导致铁过多积累,因此PNH患者往往需要长期口服或静脉注射铁剂来减少铁的积累,防止铁中毒的发生。
药物治疗1.厄洛替尼(Eculizumab):Eculizumab是一种抗人补体C5单克隆抗体,是目前治疗PNH最为有效和常用的药物。
它通过抑制终末途径的C5a、C5b-9活性,可以有效减少PNH患者的溶血反应和血栓形成。
2.白介素-2受体拮抗剂:如沙利度胺(Siltuximab)、目贺(Mogamulizumab)等药物也被用于治疗部分PNH患者,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减轻疾病症状。
干细胞移植1.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一些年轻、健康的PNH患者而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选择。
该方法可以通过替换患者异常的造血干细胞来改善疾病的症状,但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
总的来说,针对PNH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液指标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为PNH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指南与操作规范【诊断与分型标准】1•诊断标准:需要符合下列5项条件:(1)全血细胞减少,如只有1〜2系下降,贝帰有血小板计数降低。
(2)一般无脾肿大。
(3)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伴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全片<7个)。
如有增生活跃现象,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
有条件者尽量行骨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多,巨核细胞减少。
对于临床表现和外周血象符合再障,但骨髓涂片检查不符合者,必须进行骨髓活检以利及时确诊。
(4)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它疾病。
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和急性白血病等。
(5)一般抗贫血药治疗无效2•分型标准:同时符合下列三项血象标准中的两项者,应诊断为重型再障(SAA):(1)网织红细胞<1%,绝对计数<15X109/L O(2)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vO・5X109/L O(3)血血小板<20X109/L。
根据分型标准,再障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急性再障(重型再障一I型,SM—I):病情进展迅速,外周血象下降较快,一般在3个月内达到SAA标准者。
②慢性重型再障(重型再障-II型,SAA-II):病情较缓慢,>3个月进展到上述SAA标准者。
③一般慢性再障(CAA):外周血象未达到SAA标准者。
3•其它参考分型:(1)极重型再障(VerySevereAplasticAnemia,VSAA):国夕卜Camitta诊断标准中,将SAA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2X10/L者,定为VSAA。
(2)中型再障(Moderate,AA):近年国外文献又将未达到SAA标准,但造血功能已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患者视为中等程度再障,标准为:①髓细胞成分<50%;②加以下三条中的两条:a・中性粒细胞计数V1・0X109/L;b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30X109/L;c・血小板计数<60X109/L,持续6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