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 格式:ppt
- 大小:159.00 KB
- 文档页数:96
什么是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关于病毒性肝炎,大家可能比较经常听到的是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等,关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大家可能知之甚少。
但事实上这种疾病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而且目前对于巨细胞病毒并没有有效的免疫防治措施。
这种疾病尤其多发于婴幼儿,若不及时治疗,将导致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以及生长发育迟缓等。
那么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什么是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导致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巨细胞病毒(CMV)或称人类疱疹病毒5型,通过唾液、性接触和宫内或围生期传播,原发性感染后,CMV常不能被宿主完全清除,隐伏在宿主体内,多种情况可使感染再活化。
免疫功能正常时病毒的再活化受到细胞介导免疫的控制,病人常无临床症状。
然而,在T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害时,出现再活化。
临床表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CMV感染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热是最突出的症状。
新生儿的先天性CMV感染伴有溶血性贫血和肝炎,在新生儿黄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先天性CMV感染的严重后果据报道是肝炎后纤维化、门脉高压或胆道闭塞。
儿童先天性CMV肝炎随访观察表明,肝脏炎症常自行缓解,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弱智和重听。
CMV是肝移植后病人临床出现的肝炎的常见原因。
治疗: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CMV肝炎为自限性经过,无需特殊治疗。
免疫受抑制的病人伴发CMV感染的治疗目前仍甚困难。
药物更昔洛韦疗效甚佳,比阿昔洛韦强10-100倍,但在免疫受抑制的病人疗效甚不理想,用药期间病毒培养可转为阴性,但停药后临床症状常复发,持续用药常见白细胞缺乏症等严重毒性反应。
而药物膦甲酸可用于艾滋病合并CMV感染,虽然可使存活期延长,但具有肾脏毒性、癫涧发作和呕吐等副作用。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并没有十分可怕,只要得到及时治疗,是能够控制并痊愈的。
而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进行有意识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感染巨细胞病毒。
特别是育龄期妇女应尤其注意,以减少巨细胞病毒对胎儿的严重危害。
【关键词】更昔洛韦;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不良反应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儿科较常见的疾病,并且预后较差。
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肝酶升高,严重可致胆汁淤积、肝硬化等不良后果。
更昔洛韦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药物,它是无环鸟苷(阿昔洛韦)的衍生物之一,是一种广谱抗dna病毒药物,其疗效比阿昔洛韦强50~100倍,在体内可抑制疱疹病毒的复制。
更昔洛韦在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上也取得满意疗效[1],但其作为一种化学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对婴幼儿产生的副作用也应引起重视。
我们应用注射用更昔洛韦(丽科伟,丽珠集团湖北科益药业有限公司)治疗65例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对其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2000年7月~2006年7月间收住入院的符合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标准[2]的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65例,cmv igm阳性,出现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炎症状,并排除其他如乙肝、胆道畸形等病因。
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38 d~11月。
均采用更昔洛韦诱导治疗。
1.2 研究方法用药前先告知家长用药疗程、费用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家长同意并签字后给予更昔洛韦诱导治疗。
治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
诱导治疗为5 mg/(kg·次),2次/d,静脉滴注,时间大于1 h,疗程14 d。
用药后每周复查1次血常规,每2周复查1次肝肾功能和心肌酶谱。
每日仔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并详细作好病程记录,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共复查血常规4次(诱导治疗后第1、2、3、4周),复查肝肾功能心肌酶谱2次(诱导治疗后第2、4周),对其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并进行分析。
2 结果2.1 疗程完成情况65例患儿中共60例完成了诱导期治疗及复查,未完成诱导期治疗及复查的5例中,4例因出现皮疹不能完成诱导期治疗,1例因感染其它疾病转科治疗。
2.3 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