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 格式:ppt
- 大小:147.00 KB
- 文档页数:12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一.新政(1901-1905)背景:义和团运动、八国侵华国内出现立宪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代表人物:张之洞、袁世凯内容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实质:讨好列强,维护专制统治。
二.预备立宪(1905-1911)领导:资产阶级立宪派过程:五大臣出洋考察内容:《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三.异同点比较相同点:1.指挥者相同。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都是在清政府的指挥下进行的。
2.发生时间大致相同。
二者都是在快要灭亡的清朝晚期进行的。
3.目的相同。
都是为挽救快要灭亡的王朝而努力的。
不同点:1.二者的结局不同。
清末新政取得了最终的成功,产生了一些比较显著的效果。
但是,预备立宪被揭穿最终失败,是一场阴谋。
2.进行的方式不同。
清末新政主要是对国内的制度军队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并且派出政府官员出国考察,学习外国先进经验。
而预备立宪是进行一场阴谋的变革政府的活动.3.性质不同。
清末新政是一场比较正义的维护政府统治的变革。
而预备立宪是一场阴谋活动,非正义的企图篡权的活动。
四.维新派和立宪派之比较1.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
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但未触及封建土地制度维新派主张和平和改良的方式,幻想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2.君主立宪派:是20世纪初中国政坛上出现的一个政治群体。
他们的基本主张是: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一下,颁布宪法,召开国会,建立所谓责任政府,以便资产阶级上层能够参与政权。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清末新政(1901--1905)
1、原因:19C末20C初,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是清政府内外交困;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清政府为笼络人心缓和矛盾,挽救统治危机
2、措施:政治上:减冗员,修刑律,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整顿吏治;经济上:奖励实业振兴农业;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军事上: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教育上:推行教育改革,1905年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3.影响:客观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军事法制教育近代化。
二.预备立宪(1906--1911)
1、原因:各地群众反抗斗争;民主革命思潮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派和一些官僚要求实行君主立宪
2、目的:遏制革命形势发展,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3、措施:行政司法教育改革,核心是官制改革;实行议会;实行地方自治
4、结果: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矛盾,引起社会巨大混乱,加速了清朝的覆灭;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专制向“宪制”的和平过渡尝试;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没有触及根本专制制度。
20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1 清朝末期改革20世纪初,清朝末期,以韩非子为总负责人,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以便重新修复帝国。
被称为“新政”的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彻底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它的目的是促进政治的现代化和经济的现代化,最终实现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完全同步。
2 预备立宪改革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政治,清政府于1906年发布《预备立宪ity改革方案》。
这一改革方案推出了议会制度,包括议会主席任期,及有权行使议会权力的委员会等。
此外,还规定议会会议由国务院任命的和由大臣投票选出的代表组成,旨在从政治和法律上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同时,政府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实施这项改革,以实现公民的政治和经济权利的实行。
3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新政”重要的一部分,旨在改革传统的清朝学校,包括改革传统科目,重新设立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三种基础教育模式,以及改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另外,清政府还派给中国留学生去国外留学,让他们接受现代文化的西化教育,让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够迎接来自西方的现代化文明。
4 经济改革清政府“新政”的经济改革是由韩非子的努力推动的,他的改革目标是改善中国的生产和贸易,以及改革中国的金融秩序。
清政府设立更宽松的财政政策,使人们可以更多地利用工业机械、提高贸易量,改善人民的生活;同时,还改革了金融体系,推行铸币与纸币现金兑换制度,减少流通中人们使用钱币对纸币的汇率,以便改善经济秩序。
5 运动及洋务两大改革末期清政府另外两大改革是根据洋务思想的“运动”和“洋务”。
“运动”的目的是使除封建官僚体系,使政府机构和官员能更好地维护生活和经济活动;洋务改革的目的则是使清朝的政府机构能够与西方政府机构相比,从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20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改革,实质上是一股维护政府统治权威和西化运动,“预备立宪ity改革方案”是该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推出了议会制度,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同时,政府还改革了教育体系、经济体系,派给学生去国外留学,开放贸易,改善经济秩序;并且“运动”和“洋务”及时调整了政府机构,以便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完成西化文明。
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1901——1911)一、背景1、帝国主义加深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列强对华政治控制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1902至1903年,英、美、日等国先后与清政府签订新的《通商航海条约》,取得免征厘金、增开商埠、扩大内河航行等一系列新的特权。
为外国资本家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1903年,英国派军侵略西藏。
日俄战争(1904—1905):《朴茨矛斯条约》规定俄国将旅大租借地、长春至旅顺口铁路(南满条路)及其他相关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
2.义和团运动3.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4.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资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5.来自西方的变革压力列强也要求清政府实行某些新政,因为一个顽固守旧的政府是不利于它们的“以华治华”方针的,而仿行西方的新政,在本质上就是按照它们的需要来改造中国,去掉那些不便于它们在华扩张的制度,建立起适合它们扩张的制度,二、内容(一)清末新政:1901——19051.目的:抵制革命,维护清朝的统治;2.内容:①经济:奖励实业,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商法;1903年设立商部,后改为农工商部,并制订商律,先后颁行《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法;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等。
②教育:废科举,办学堂(高等学堂、中小学堂、女子学堂、各类职业技术学堂);派遣留学生;推行新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③军事:建立练兵处,编练新军;铁良和袁世凯在北京训练八旗兵军制改革的意义:1、一支与旧式军队完全不同的现代化军队开始具备了基础。
有知识的军事学堂毕业生于军事留学生排斥与取代了旧式军官而成为军队的骨干,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军官制度的基础。
2、大量军事学堂的建立与军事留学浪潮,为清末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掌握了近代军事指挥艺术,具有专门技术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为军队现代化的前途提供了人才的保证。
3、军事改革,从根本上对中国社会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有所冲击。
清末新政时期的立宪论争及其现代启示筹备立宪是清末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环绕着中国是不是应该推进立宪政治这一问题,在清末新政中出现了持续的激烈的论战。
本文通过考察清末立宪派与立宪缓行派之间的论争,来揭示中国立宪政治所面临的内在矛盾。
对这些内在矛盾的历史考察,对于当代中国人更深入全面地思考中国宪政与民主政治发展的条件,对于理解后发展国家采取西方立宪政治时所需要各种因素,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政思潮的特点立宪思潮发端于清代中后期,早在同治年间,士大夫中的一些精英人物,就对西洋的议会政治制度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种兴趣之所以产生,乃是由于中国人发现,西方立宪政治所具有的某种优点,恰恰是专制传统政体最为缺乏,因而也是中国最需要获得的。
王韬就在其《漫游随录》中盛赞英国的“君民共主”的议会政治制度,在这本著作中,王韬把君主专制与民主政治的结合看作是巩固一个国家的君主与民众之间的“上下相通”的手段,因而也是实现“富强之效”的手段。
⑴ 到了光绪初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同样沿着这种思路来理解西方宪政。
他认为,立宪与议会的好处是“集思广益”并消除君民之间的隔阂。
⑵ 到甲午战争发前,陈虬、陈炽、许景澄、张荫桓等人,均以大体相似的方式和用语,介绍并赞扬了他们所理解的西洋议会制度。
从这些近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对西洋议会制度的认识来看,他们对西方制度的兴趣着眼点,是这些政治制度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特殊“效能”,而这种“效能”恰恰又是中国所缺乏的。
他们正是带着对本民族特有的“问题”的关注,来认识西方文化的。
由于中国传统专制政治在应付西方挑战时暴露出来的严重弊端,由于中国传统政体使君主与民众上下相隔,于是,在他们看来,议会政治的意义并不是西方原生意义上的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与约束,而是这种制度能够“集思广益”,“固结民心”。
用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的话来说,“中国而终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由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其必自设议院始矣。
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1901——1911)一、背景1、帝国主义加深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列强对华政治控制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1902至1903年,英、美、日等国先后与清政府签订新的《通商航海条约》,取得免征厘金、增开商埠、扩大内河航行等一系列新的特权。
为外国资本家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1903年,英国派军侵略西藏。
日俄战争(1904—1905):《朴茨矛斯条约》规定俄国将旅大租借地、长春至旅顺口铁路(南满条路)及其他相关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
2.义和团运动3.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4.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资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5.来自西方的变革压力列强也要求清政府实行某些新政,因为一个顽固守旧的政府是不利于它们的“以华治华”方针的,而仿行西方的新政,在本质上就是按照它们的需要来改造中国,去掉那些不便于它们在华扩张的制度,建立起适合它们扩张的制度,二、内容(一)清末新政:1901——19051.目的:抵制革命,维护清朝的统治;2.内容:①经济:奖励实业,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商法;1903年设立商部,后改为农工商部,并制订商律,先后颁行《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法;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等。
②教育:废科举,办学堂(高等学堂、中小学堂、女子学堂、各类职业技术学堂);派遣留学生;推行新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③军事:建立练兵处,编练新军;铁良和袁世凯在北京训练八旗兵军制改革的意义:1、一支与旧式军队完全不同的现代化军队开始具备了基础。
有知识的军事学堂毕业生于军事留学生排斥与取代了旧式军官而成为军队的骨干,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军官制度的基础。
2、大量军事学堂的建立与军事留学浪潮,为清末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掌握了近代军事指挥艺术,具有专门技术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为军队现代化的前途提供了人才的保证。
3、军事改革,从根本上对中国社会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有所冲击。
【摘 要】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清末“新政”的截止时间表述不明,对“新政”与“预备立宪”的论述易于理解为两个较孤立的历史事件,对它们的评价也存在偏颇之处。
该教材的编写具有“在维新中守旧”的特色。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材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 表述【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094-02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模式方面采取的是专题加模块的形式,具有很大的创新与优势,因为它避免了与初中历史的重复,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在一些历史事件细节的表述上仍存在值得教师与学生思考的地方。
本文试以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为例,对清末“新政”截止时间的表述、“新政”与“预备立宪”的关系以及对二者的评价等方面做一思考与评价,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学与课程教材的深层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对清末“新政”截止时间的表述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以下简称选修2)认为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1月,但止于何时,并未说明,因为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故其用“在‘新政’的最初几年里”含糊表述。
但此句并非凭空产生,前人已说,“从光绪二十六年底即1901年初西太后在西安宣布‘变法’开始,几年之中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所谓‘新政’”。
而“最初几年”具体是指哪几年?选修2也未明注,笔者认为在常规教学中可以说是1901—1905年,因为过去人们习惯于将“新政”限定在当年(1901年)1月29日朝廷在西安颁发“变法”上谕至1905年“预备仿行宪政”开始之前这一时段,但选修2教参中却写成1901—1904年则欠妥,须更正。
另外,只提“最初几年”,不说后几年怎样?这也许是编者有意地传达一些学术信息,给学习者留下一些思考空间。
笔者认为,教师应向学生补充说明,所谓的“新政”实质上就是清末改革,它应是20世纪初晚清政府自上而下进行诸多改革的总称,即“广义言之,辛丑之后,迄于辛亥,清政府推出的弃旧图新变革措施,均可视为‘新政’”;另有学者也明确其起止时间,“1901年1月29日清廷发布上谕,宣示了改革决心,标志着晚晴最后10年改革时期的开始,史称‘清末新政’”。
论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摘要: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1年,被八国联军赶到西安途中的满清慈禧太后,于1月29日发布了一道变法上谕——在内外压力之下,慈禧意识到:不改革中国没有出路。
为挽救王朝危亡、化解内外危机,两年前血腥镇压“百日维新”的慈禧太后,不得不推行新政。
作为新政最重要内容的“预备立宪”是在各种矛盾中由清廷主导的,结果却对以后中国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
本文就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活动做以浅论,对一些疑难问题给予解释。
关键词:新政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一、历史背景及原因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我国遭遇了全面危机,改革的浪潮从未平息。
首先兴起了以“中体西用论”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这一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器械技术,实现强国之梦,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其彻底破产。
当时的精英阶层转而认识到:要让国家富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器械之理,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在维新派的极力劝说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下诏“明定国是”,仿效当时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展开了自上至下改革的变法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运动。
2但这个变法运动不久就失败了,当时保守派的慈禧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
但后来由双手沾满戊戌志士鲜血的慈禧发起的新政却在力度上超过了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途中所宣布的“新政”并非完全没有诚意,也不是没有具体措施和实际投入。
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新政”中有关改革的深度与成效超过戊戌变法,这是没有疑义的。
慈禧等人的转变主要是因为:首先,从国际环境看,经过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扶植清朝傀儡政权,实行“以华治华”,从而维护其殖民利益的政策,他们要求清政府披上“民主宪政”的外衣。
1亓冰峰:《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版,第2页。
2徐祥民等:《中国宪政史》,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其次,就国内形势而言,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资产阶级革命正在兴起,封建专制主义与资本民主主义的矛盾已十分尖锐;而代表资产阶级右翼和一部分地主官僚的君主立宪派也积极活动,企图通过立宪分得一点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