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习题课key)
- 格式:doc
- 大小:138.00 KB
- 文档页数:6
第六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1、钢尺量距中,下列几种情况使量得的结果产生误差,试分别判定误差的性质及符号。
(1)尺长不准确 (2)尺不水平 (3)估读不准确 (4)尺垂曲(5)尺端偏离直线方向2、水准测量中,下列几种情况使得水准尺读数带有误差,试分别判定误差的性质及符号。
(1)视准轴与水准轴不平行 (2)仪器下沉 (3)读数不正确 (4)水准尺下沉 (5)水准尺倾斜3、为鉴定经纬仪的精度,对已知精确测定的水平角α=45°00′00″作12次观测,结果为:45°00′06″、44°59′55″、44°59′58″、45°00′04″45°00′03″、45°00′04″、45°00′00″、44°59′58″ 44°59′59″、44°59′59″、45°00′06″、45°00′03″ 试求观测值的中误差。
解:Δ=+6、-5、-2、+4、+3、+4、0、-2、-1、-1、+6、+3[ΔΔ]=36+25+4+16+9+16+0+4+1+1+36+9=157 m=±3.62″4、已知两段距离的长度及其中误差为300.465m ±4.5cm 、660.894m ±4.5cm ,试说明这两个长度的真误差是否相等?(不一定) 它们的最大限差是否相等?(相等) 它们的精度是否相等?(相等) 它们的相对精度是否相等?(不相等)5、已知两独立观测值L 1、L 2的中误差均为m ,设x=2L 1+5,y=L 1-2L 2,Z=L 1L 2,t=x+y ,试求x 、y 、z 、t 的中误差。
6、在已知高程的两水准点A 、B 间布设新的水准点P 1、P 2(如图)。
高差观测值及其中误差为mm m h mm m h P P AP 2.5246.17.3783.3211±-=±=,,若已知点的高程无误差,试求: (1)由A 点计算P 2点高程的中误差 (2)由B 点计算P 2点高程的中误差±6.38mm7、在高级水准点A 、B(其高程无误差)间布设水准路线(如图),路线长度为S 1=2km ,S 2=6km ,S 3=4km ,设每公里高差观测值的中误差为±1mm ,试求:(1)将闭合差按距离分配之后的P 1、P 2点间高差中误差 (2)分配闭合差后P 1点的高程中误差mm m H H h h h H h h h H h f h h mm m H H h h h H h h h H h f h h mmm mmm mmm H h h h H f h BA B A h h BA B A h h h h B A h 3/54361636123625)(61616165)(61122ˆ3441641241)(21212121)(21126ˆ46212321ˆ321321111ˆ321321222321±=⨯+⨯+⨯±=----=-+++-=-=±=⨯+⨯+⨯±=---+-=-+++-=-=±±=±=-+++=8、在水准测量中,每站观测高差中误差均为±1cm ,今要求从已知点推算待定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5cm ,问可以设多少站?(最多25站)9、在水准测量中,已知每100m 观测高差中误差为±3mm ,求下图中AB 、BC 、AC 间观测高差的中误差。
(±4.7,±3.0mm ,±5.6mm)10、若要在已知点间布设一条附合水准路线,已知每公里观测中误差为±5mm ,要使平差后线路中点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0mm ,问该路线最多可达几公里?kmL km L mm L L L m H H h h H h h H h f h h m mm L m H h h H f h BA B A h h h B A h 16281025541541)(212121)(2121ˆ5121ˆ212111121≤≤±≤=⨯+⨯±=---=-++-=-==±=-++=11、有一角度测20测回,得中误差±0.42″。
问再增加多少测回,其中误差为±0.28″?解:20测回中误差为±0.42″,则1测回平均值的中误差2042.0±N 测回平均值的中误差为±0.28″,则1测回平均值的中误差N 28.0±则N=45,所以要增加25测回12、设某角的三个观测值及其中误差分别为30°41′20″±2″,30°41′26″±4″, 30°41′16″±1″,现分别取±2″,±4″,±1″作为单位权中误差,试按权的定义计算出三组不同观测值的权,再按各组权分别计算这个角的最或然值及其中误差。
解:"""""""""""""""±=±='︒=++⨯+⨯+⨯+'︒====±=±=±='︒=++⨯+⨯+⨯+'︒====±=±=±='︒=++⨯+⨯+⨯+'︒====±=87.03125.112.174130116/14/111616/1264/1204130116/14/1187.02142.1741301614161612642041301614487.025.522.17413044/114164/126120413044/112321032103210x x x m )(x ,P ,P ,P m m )(x ,P ,P ,P m m )(x ,P ,P ,P m 设设设13、设n 个同精度观测值的权为p ,其算术平均值的权为p ,问p 与p 的关系如何? 解:np p =14、取一长为d 的的直线之丈量结果的权为1,求D 的直线之丈量结果的权。
解:设单位权中误差为m ,则D 的中误差为m d D /,权为D d /15、设附合水准路线长80公里,令每公里观测高差中误差的权为1,求平差前后最弱点(线路中点)高程的权 (设起点高程无误差)。
解:每公里观测高差中误差的权为1,则40公里观测高差中误差的权为1/40,平差前后最弱点高程的权1/2016、在相同观测条件下,作了四条路线的水准测量,它们的长度分别为10.5km 、8.8km 、3.9km 、15.8km ,试求各条线路的权,并说明单位权观测的线路长度。
17、应用水准测量测定三角点之间的高差,高三角形边长分别为10km 、8km 、4km ,令40km 的高差观测值为单位权观测,求各段观测高差的权。
18、以同精度测得一三角形三个角度α、β、γ,其权均为1且互相独立。
现将三角形闭合差ω平均分配到各角3/ˆωαα-=、3/ˆωββ-=、3/ˆωγγ-=,试求ω及αˆ、βˆ、γˆ的权。
(3/1=ωp ,5.1ˆˆˆ===γβαp p p )19、某水准网如图,A 、B 、C 为已知水准点(无误差),P 1=P 3=P 5=2,P 2=P4=5,单位权中误差为±2mm ,试求D 点高程最或然值之中误差、CD 间高差的最或然值之中误差。
(均为±0.5mm)20、已知距离AB=100m ,丈量一次的权为2,丈量4次平均值的中误差为±2cm ,若以同样的精度丈量CD16次,CD=400m ,试求两距离丈量结果的相对中误差。
解:AB 丈量一次的权为2,则丈量4次平均值的权为8,单位权中误差为:cm 66.582±=±,相对中误差为1/5000CD 丈量一次的权为1/2,则丈量16次平均值的权为8,中误差为:cm 28/82±=±,相对中误差为1/2000021、某一距离分三段各往返丈量一次,其结果如表所示。
令1km 量距的权为单位权,试求:(1)该距离的最或然值 (2)单位权中误差(3)全长一次测量的中误差 (4)全长平均值的中误差 (5)段号 往测(m) 返测(m) 1 1000.009 1000.007 2 2000.011 2000.009 3 3000.008 3000.010mm npdd1.12±=±=μ,最或然值6000.027m 第二段一次测量中误差:mm p m 6.1122±=±=μ全长一次观测高差中误差:[]mm S m 7.2±=±=μ 全长高差平均值中误差:mm m 9.12/±==22令1km (1)各测段一次观测高差中误差 (2)各测段高差平均值的中误差 (3)全长一次观测高差的中误差 (4)全长高差平均值的中误差 解:mm npdd09.12±=±=μ 第一段观测高差中误差:mm p m 62.1111±=±=μ,其高差平均值中误差:mm m 15.121=± 第二段观测高差中误差:mm p m 50.2121±=±=μ,其高差平均值中误差:mm m 77.122=±第三段观测高差中误差:mm p m 09.1133±=±=μ,其高差平均值中误差:mm m 77.023=± 全长一次观测高差中误差:[]mm S m 18.3±=±=μ 全长高差平均值中误差:mm m 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