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工业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工业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工业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工业

第一章xx的主要产业

第二节工业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

立民族自信心。

3、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4、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基础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指导:

在“工业”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要贯穿始终。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趣味盎然,不至于枯燥乏味。如在讲述工业“较高的增长速度”时,既要有详实

的数据统计,又要让学生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切感受来印证。要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工厂,了解一些工业生产的流程,感受工业生产的氛围。

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们,通过“农业”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农业

给人们提供了基本生存保障。但大家试想:如果只有农业,人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学生的答案会有多样,教师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光靠农业是远远不够的,其他产业部门,如工业、交通、商业等都必须大力发展,尤其是工业,它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下面让我们开始学习“工业”。

方案②:在屏幕上依次展示一些工业产品的图片:书本、纸

张、文具、锅、碗、菜刀。瓷砖、彩电、洗衣机、化肥、收割机、投影仪、计算机、玻璃、水泥板、汽车、军舰、战斗机……提问:同学们,上面展示的这些物品,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工农业生产、国家建设、国防安全关系十分密切,你们知道它们是由哪一产业部门生产的吗?(学生回答:工——用;(3)显然,对于交通和国防建设来说,其现代化水平同样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因此,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3.设问:由于工业生产如此重要,所以各个地区都想发展具

有当地特色的工业。那么,一个地区发展工业生产时,应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启发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进行简单分析,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和解释。)

1.学生活动:简述你所了解的一种工业生产的流程过程(可安排在组织学生参观附近一工厂后进行)。结合实际,谈一谈工业

生产和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

讲述“我国工业的发展”时,可采用下述方法:

1.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P.11“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

变化”图。提问:(1)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

的产量增长速度怎样?(较快。)其中增长倍数最大的是什么?(彩电。)(2)从这组数据的变化中,你可得到什么结论?(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发展迅速,如彩电、化纤。)

2.让学生阅读教材P.11的正文。教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让学生从课文中或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找到答案:(1)旧中国我国

工业布局有什么特点?重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什么地区?轻纺工

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城市?(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分布有

什么变化?为什么?

3.教师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工业

产值突飞猛进,工业部门由少到多,并最终形成了独立的、门类

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现在我国已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

全部工业门类,我国的工业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基

本需要,而且许多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工业中心大量增加,遍布

全国各省区;工业发展由沿海指向内地;在一些工业集中分布的

地区形成区域性工业基地。工业分布的这种变化,在充分发挥地

区优势的基础上,促进了全国工业的发展,由沿海到内地,由城

市到农村,使我国的工业布局日趋

合理。

承转:在工业各部门中,哪些部门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

国防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最为密切?(能源、钢铁。机械。纺织等。)讲述“能源工业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问:(1)大家知道什么是能源吗?(2)在我们的生活。

学习和工作中,需不需要能源呢?请举实例说明。(3)我国的现

代化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如何?将来趋势怎样?为此应怎么办?

(开发与节约并举。)(4)你知道哪些能源类型呢?

2.学生填图:在我国主要煤矿分布的填充图(课前准备好)

上填写出我国主要的煤矿

和煤炭工业基地,了解它们的分布后思考:我国煤炭资源在分布

上有什么特点?

3.讨论: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开发则煤窑”的看法?

4.学生填图:在我国主要油田、天然气分布的填充图(课前

准备好)上填写出我国主要的油田,了解它们的分布后思考:我

国大陆上的油气资源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提问:我国南方的煤炭资源和油、气资源丰富吗?(不丰富。)那么,南方的能源开发应以什么能源为主呢?(水能。)我国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河流?为什么这些河流的上游多水能?(这些河流的上游多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

讲述“钢铁工业分布”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主要产品。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基础工

业?(要点:为机械工业。建筑业等提供原材料。)

2.让学生读教材P.14“中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分布”图,

逐一了解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名称及位置。分析它们在分布

上有什么特点?(分布较为广泛,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较为集中。)

3.学生活动:完成教材P.14活动题。引发思考:上海钢铁

工业基地和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形成的条件相同吗?如若不同,它

们的有利条件各是什么?(不同。鞍山的有利条件是附近有丰富

的资源;而上海的有利条件是水陆交通便利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讲述“机械工业分布”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让学生阅读教材P.15~P.16的正文。提问:大家知道

什么是机械工业吗?你知道哪些产品是由机械工业制造的?机械

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如何?从过去到现在,我国的机械工业发生

了哪些重大变化?

2.学生读图:“中国机械工业分布”图。了解我国一些主要

的机械工业中心,然后在填充图上填图巩固。

3.学生活动:教师展示一些著名机械产品的图案标志(如汽

车),让学生回答它们的名称及产地。讲述“纺织工业分布”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设问:(1)大家知道自己所穿的衣服是由什么原料通过再

加工制成的吗?(棉、毛、麻、丝、化纤等。)据此,你能将纺织工业进行简单的分类吗?(2)人们在商场选购衣物时,总是对棉织产品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穿着舒适、物美价廉。)棉纺工业在整个纺织工业中的地位如何?(最重要。)

2.读“中国纺织工业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纺织工业基

地或纺织工业中心,熟悉它们的名称和位置。对照“中国部分经

济作物分布”图,思考:(1)我国主要棉纺织工业基地与棉花产

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接近棉花产地。)(2)这种关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棉花体积膨胀,不便运输。)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从容说课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理学对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地域文化则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如东亚稻米文化、南亚佛教文化、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化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具有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是由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同时,它也能够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作用。 学习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如晚婚的爱尔兰妇女,主要受婚俗的影响。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主要是受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可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能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为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与人口的理解,教学中可多让学生收集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生育观念问题上存在差异的材料,再结合这两个地域不同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和讨论,从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与人口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 教学难点 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 教具准备 收集我国和西方欧美国家在生育观念、婚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其人口发展影响的相关资料、部分人口数据资料、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学会了解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方法。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师以上文字材料揭示了人口发展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生文化传统。 师什么是文化? 生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师(总结)地理学关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课件展示: 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希腊神庙”“荷兰风车”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农业》教案

第一节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教学难点 主要农业区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我国主要牧区的分布和主要的优良畜种。 新课教学 新课导人:方案①: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原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农业。)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方案②: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呢? 方案③:同学们,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学生会有各种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先锋实验学校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最南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东经73度 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东经135度 活动:1。算一算我国最南端和最北端大致跨多少度?主要跨五带中的哪一

带?南北景色有何差异? 2.算一算我国最东端和最西端相差约多少度?根据时区划分,我国东西跨多少个时区? 3.当我国东部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西部帕米尔高原有什 么景象? 讨论:我国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分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讨论)家庭作业:学法大视野第一节

先锋实验学校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复习: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的领土四端。 引入:上节课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是咱们中国有多大,说到这个 问题时 我们就会想到中国辽阔的疆域,中国有 960万平方千米 的国土,但 是,这仅仅只是中国的陆地面积,中国还有广阔的 海域,那么,中国的 海洋又有多大呢? 放映影片:《中国的海域》 3. 中国的海域 影片总结:中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是300万平方千米,濒临渤海, 黄海,东海,南海等以及太平洋。 多媒体展示:“广阔的海域” 老师看图讲解:四大海域的名称,位置以及分界线 读图:中国重要的岛屿和海峡 学生总结: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琼州海峡台湾海峡 总结:中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有18000多千米,此外还有14000 多千米的岛屿海岸线。 区别几个概念:1》领海:沿海国从其海岸基线向外延伸并划 出一定宽度,属于其主权管辖范围以内的海域。 中国的领海宽 度是12海里。 多媒体展示:领海的划分方法,强调是主权管辖和是从全部海 岸基线 所划分的这两点。 实 施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说课教案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教材分析: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七、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一节农业 一、农业及其主要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种桑养蚕、栽培茶树的国家。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 1、粮食、肉类、花生、油菜子、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棉花人均超世均。 2、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但基础设施仍较薄弱。 3、农业生产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1、农产品出口基地:山东半岛、太湖平原、闽南、珠江三角洲 2、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江淮地区、珠 江三角洲、 因地制宜:丘陵—副业、经济林;山地—林业; 平原盆地—种植业;高原—畜牧业;水域—渔业 第二节工业 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我国工业的发展 1、煤炭、钢铁、棉布、电视机、电冰箱、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2、新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旧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城市,新中国一方面加强了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和工业中 心的建设,另一方面在中部、东北和西北地区扩建或新建了一些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三、能源工业的分布 1、最大能源的煤炭工业分布: (1)我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的国家,山西省是我国产煤最多的首。 (2)基地:山西的大同、阳泉;河北的开滦、峰峰;河南的平顶山;内蒙古的霍林河;黑龙江的鸡西、鹤岗;贵州的六盘水、江苏的徐州;安徽的淮北、淮南。 2、第二大能源的石油工业分布: (1)基地:黑龙江的大庆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山东的胜利油田;河南和山东交界的中原油田;河北的华北油田;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陕西和内蒙交界的神府—鄂尔多斯油田 (2)新疆是未来我国石油生产的龙头。 3、潜力巨大的水能开发地区: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松花江的上游。

新版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已整理)

纳雍县**中学2013-2014学年度八年级 拟写人: 时间:地理教案 1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上台阐述,培养学生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和阐述本质规律的能力主。 (4)通过读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法、谈话法、分组活动法 教学过程: 引入 中国东西横跨5200多千米,南北纵贯5500余千米,涵盖了从沿海到内陆、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种自然景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让我们来认识祖国各地的面貌,畅游神州大好的河山吧! 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差异。 2

2、阅读P3秦岭和淮河的阅读材料 3、活动 (1)读图5—1,完成下列任务。 找出秦岭和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找出秦岭和淮河所在或流经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2)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而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读图5-6、5-7,请解释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三、四大地理区域 1、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阅读: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活动: (1)结合“秦岭—淮河线”的学习,说一说中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有哪些显著的地理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议一议,确定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确定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又是什么?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3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北方的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等基本情况。 2.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表、分析对比,使学生识记北方的区域特征 3.了解北方人文旅游资源;重要的农业生产特征与森林资源的分布。 4.了解北方的矿产资源及重要的工业基地。 5.分析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成就、问题及措施;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一、教学目标: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相当巨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完整版)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 秦岭—淮河线 1.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 意义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 方(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 过的地方 (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1.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 缘线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 区。 3.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 西 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夏季风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地形地势(或平均海拔) 二.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西安、兰州等。 16:着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 三.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 口约占全国的55﹪. 3.民族:本区拥有30多个民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 4.地形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5.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6.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7.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8.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剑麻、矿产资 湾日月潭等 四.西北地区 1.位置: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

3.民族:汉族约占全国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4.地形:高原和盆地为主。 5.自然环境特征:干旱 6.干旱原因:地处内陆,又有山岭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7.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8.地面植被:东部为肥美草原,中部为荒漠草原,西北为荒漠。 9. 10. 古草原、 11. 矿, 12. 短缺。 14. 1. 山— 西部。 2. 的25 左右。 3.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4.自然环境特征:高寒(原因是海拔高) 5.河流特点: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都发源于这里。 6.珍惜动物:藏羚羊、雪豹、野驴。 7.环境问题: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 8.保护环境的意义:防止生态破坏和草场退化,保护珍稀动 物。 9.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 护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 发源地)。 10.农业类型:主要以畜牧业 为主,农作物一般分布在地势 较低的河谷地带,农业为河谷 农业(地势较低,气温较高)。 11.主要农业区:湟水谷地和 雅鲁藏布江谷地。 12.主要农作物:青稞、豌豆、 小麦、油菜等。 省(简称东北三省),位于中 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 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 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 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 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 要。 2.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 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 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 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 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 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 阔的平原。 3.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 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 季温暖短暂。东北地区自南向 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 带,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 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 国降水较多的地区。 4.人口分布:(1)东北地区人 口分布不均。中部和南部平原 地区人可多,工业和交通运输 发达的地区人可多,其中松嫩 2)东北 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 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工业部门:以机电、重型机械、 有色冶金着称。 (5)大连:职能:是东北地 区的重要门户,着名的避暑旅 游胜地,全国重要的水产基 地。工业部门:造船、机车制 造、石油化学、服装等工业发 达。 6.农产品生产基地 (1)农业发展条件:土地资 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已整理)教学文案

第六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备课节次:1 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 亚洲的位置特点; 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学会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温度带图等图标的能力 教学重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和温度带划分 教学难点:我国冬夏季气温差异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的密切关系,培养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气候复杂多样 一、导入部分—— 快到国庆节了,大家都想出去玩吧,想去哪儿呢?。。。想去的地方太多了。对!应该多出去走走,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出门之前,咱们得做好准备,我们不能打无准备的仗,是不是?首先咱们得知道我们要去的地方冷不冷,下不下雨,要带多少衣服,那要得知道这些,那就得学习我们今天的内容《中国的气候》。请同学们把教材和地图册都准备好,先翻到教材的32页。(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气候复杂多样—— 1、回顾知识:气候和天气 说到气候,我就想起了天气,我看了看今天的天气预报,上面说,今天的天气是23——29度,中雨,明天是22——27度,大雨。 那说明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运动状况,它只代表了短时间的天气情况,而气候是

长时间的平均的天气状况,它具有稳定性。比如说我们广西的气候就是:夏天高温多雨,冬天低温少雨,而且是常年都是如此。 过渡—— 问—— 2.气候的特征 那说到中国的气候,大家可以在教材上看到中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生答:。。。。。。(板书) 师:复杂多样,这是我国气候的最主要的特征,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我国的气候是如何的复杂。首先我们知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气温。(板书) 讲授—— 3、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看第一幅图—— 大家请看课本内的《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首先可以看到它是有不同的颜色和线条组成,观察图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不用的颜色依次表示的是不同的温度范围,用暖色调表示高温,用冷色调表示低温,而在相邻颜色之间的界限用红色线条划分的则是等温线。 问——那什么是等温线 。。。。。。 师解——等温线就是将温度相同的地方用曲线连接起来,所以在同一条等温线上面的地方的温度是相等的。 那大家根据图例,找找一月份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地方。 。。。。。。 小结——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一月份也就是我国的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黑龙江的北部,平均温度是在—32摄氏度以下,其中在最北部的漠河出现的极端低温可以达到—52.3摄氏度,漠河素有中国的“北极村”之称。 而温度最高的地方出现在海南省,平均温度在16摄氏度以上。那我们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知道在一月份,我国的南北温差可以达到40度以上。我们还发现: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 导入新课 师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资源预期寿命图 图的右侧表示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其中深色条框表示按指数增长的预期寿命,浅色条框表示消费水平不增长条件下的预期寿命。左侧条框表示各种矿物消费的年增长率。据图谈一谈你对未来资源环境状况的看法。 板书: 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生(合作探究)维系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不久的将来被消耗殆尽,人类将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4.1《农业》教案

《农业》(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农业的主要部门; (2)通过读图分析、讨论探究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农业和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以及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图片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农业的概念和农业的分类;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小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农业的分类及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教学难点】 我国农业发展获得的成就及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图片:馒头、米饭、蔬菜、水果、鱼肉、猪肉等 提问:这些都来自哪个产业部门?(学生回答:农业)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产业——《农业》。 (一)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提问:你觉得什么是农业?(学生回答) 明确:在农田,人们种植庄稼;在牧场,人们放牧牲畜;在山野,人们植树造林;在河湖,人们撒网捕鱼……这就是农业。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展示图片: 种植业——种植业就是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 渔业——渔业就是在河、湖、海上养殖或捕捞 林业——林业就是在林地上植树造林 畜牧业——畜牧业就是在草原放牧或者饲养牲畜 归纳: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 提问:你了解中国农业悠久的历史吗?(学生回答) 明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 中国是大豆、大白菜、芥菜、萝卜、韭菜、茭白、荔枝、梨、桃、橘、枇杷、麻等农作物的原产地; 中国最早种桑养蚕,古代商人经“丝绸之路”将丝绸运往西亚和欧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茶叶一直是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提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情况如何?(学生回答) 明确: 1.中国的谷物、肉类、籽棉、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 2.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3.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展示图片:繁华的农贸市场、农村新民居、农村健身设施、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 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变化图 提问:在我国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还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回答)明确: 原因1: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在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高产稳产田;在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培育了新的农业基地;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还建立了许多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农产品基地。 原因2:农田灌溉和机械化程度提高,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农产品育种 播放视频:超级杂交稻 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新型农业吗?(学生回答)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认识大洲教案湘教版

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三、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五、课时安排 6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二)新授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板书 4.时区

精修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示范教案

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 从容说课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先锋实验学校教师统一备课用纸课题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第一课时) 教 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 学 2(了解中国的领土四端,培养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目 3(培养学生的分 析能力 标 教重点:1. 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材 2(领土四端的位置 分难点: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析 复习:初一认识世界,初二了解中国,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 伟大的祖国吧。 实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施 一( 伟大的祖国 教 设问:很多外国朋友很向往到中国来,因为她是一个有着悠久学 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日益强盛的新中国,更是过 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度。08年的北京奥运会,更是让更多的外国程 友人认识和了解了我们伟大的祖国,那么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设 一位小成员,你如何向外国朋友介绍我们中国呢, 计 首先要告诉他们,我们中国在哪里, 放映影片:《中国在哪里,》

结合影片,中国在哪指的就是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 1 读图:“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动手:画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标出中国的海陆位置。 承转:外国朋友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大国,那么我们中国到底有多大呢, 二(辽阔的疆域 复习:1。国界线:本国与邻国之间的界线,它是用来划分国家间行使主权的范围。 2(领土:国界线和领海范围内的陆地,领海,领水,领空,总称领土。它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 3(疆域:边界,界限范围内的地方。 放映影片:《中国有多大,》 读图“中国的疆域”,结合影片: 1(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位。 2( 领土的四端 最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北纬53度。 2 最南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东经73度 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东经135度活动:1。算一算我国最南端和最北端大致跨多少度,主要跨五带中的哪一带,南北景色有何差异,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什么是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产业部门。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 【讲解】什么是区位?两层含义:该事物的位置;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 【多媒体图片展示】给出下列两幅图,分析其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 【点拨】三江平原: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较先进、国营农场种小麦。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地势高峻、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放牧藏绵羊、山羊和牦牛。两地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农业区位差异。 【思考】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是哪三种?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的? 【点拨】

1.自然因素: (1)气候: 光照:万物生长靠太阳。 热量:(积温)决定复种制度。复种制度=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降水:决定农作物类型(水田或旱田) 两者结合: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蔗北菜;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2)土壤:万物土中生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例如,茶树:南方的酸性土壤,甜菜:北方的碱性土壤。 (3)地形: 平原:种植业,原因: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山地丘陵:畜牧业与林业,原因:耕作不便,不易于保持水土。 (4)水源:灌溉水源,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市场需求量是农业生产的最终决定因素)决定农业生产类型与规模。 (2)交通:园艺业与乳畜业,其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而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政策:中国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会增加农民收入。 3.农业生产技术: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现代农业生产中,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提高农业产品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的农业新增产值中,有60%是靠科技投入转化来的。 【思考】以上为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主要影响农业生产对象种类差异(农产品类型);而社会经济条件、科技因素更多地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在这些因素中,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更多的考虑自然还是社会经济因素? 【点拨】社会经济因素。原因:自然条件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条件多变。其中市场是最终决定要素。 【讲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很多,对于具体的某种农业生产来说,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因素是最重要的,称为主导因素。例: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热量;河西走廊的粮棉和南疆的棉花——水源;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地形;珠江三解洲的基溏生产——地形;城郊的园艺与乳畜业——市场;江南丘陵的茶树,东北的大豆——土壤;以色列的无土栽培——技术。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 3.农业生产技术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八年级下湘教版第一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 农业1同步作业

过关测评题(第一节农业)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小明说,我们这里的农民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时,收割机上计数器能计算出玉米棒子数。你认为这种农业模式属于() A、生态农业 B、精确农业 C、旅游农业 D、外向型农业 2.《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粮食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你认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是() A、保护耕地,提高单产 B、退耕还林 C、储备进口粮 D、围湖造田 3.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A、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B、低山、丘陵地区 C、高山、高原地区 D、盆地内部 4.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我国是小麦的原产地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 D、目前,我国的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5.下面是四位学生关于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玲玲说: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不合理 B、轻轻说:在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的地区,建设了大量的高产稳产田 C、乐乐说:在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培育了新的农业基地

D、昌昌说:我国建立了许多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农产品基地 6.种植业区域内南方与北方有很大的差异,这条分界的山脉是 ( ) 7.商品粮基地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是 () A、三江平原 B、松嫩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辽河平原 8.影响青藏地区粮食作物生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 B、土壤肥力 C、热量 D、光照 9.关于珠江三角洲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里是水稻的集中产区 B、这里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C、这里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基地 D、这里是纤维作物的主产区 10.下面的省级单位与农业特色搭配正确的是 () A、广西壮族自治区——花生 B、山东省——甘蔗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识记:城市化的含义、标志; 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意义、动力机制及特点; 3.应用: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过程和主要特点。 【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特点 【知识梳理】 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1.城市化 (1)概念:又叫,是指和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数量;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城市用地规模。 【探究活动1】有A、B两座城市,A城市总人口为1000万,城市人口460万;B城市总人口2000万,城市人口680万,哪座城市城市化水平高呢?(3)意义: 项目意义 人口转化城市能创造出比较多的机会,大量吸引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 构 工业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的进步和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思想、 观念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 村的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 2.城市化动力机制 (1)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2)城市化与三次产业 农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劳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城市化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服务业发展 【同步检测1】 1.下图表示某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t1到t4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② ;③。 (2)此过程被称为。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5)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6)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7)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 (8)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界线 (9)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10)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2.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 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夏季风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地形地势(或平均海拔) 二.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 3.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4.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5.重要农业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 6.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7.重要林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8.年降水量:400-800毫米。 9.作物熟制: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10.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棉花、谷子。 11.耕地类型:旱地。 12.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13.主要矿产地: 黑龙江省—鸡西、鹤岗煤矿,大庆油田。 辽宁省—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 河北省—开滦、峰峰煤矿,迁安、武安铁矿,华北油田。 陕西省—神府煤矿。 山西省—大同、阳泉、西山煤矿。 山东省—兖州煤矿、胜利油田、招远金矿。 河南省—平顶山煤矿。 山东省与河南省交界处的中原油田。 安徽省-淮北煤矿。 14.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15.工业中心: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 16:著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