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破裂的护理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32 MB
- 文档页数:11
护理查房肠破裂目录•肠破裂概述•肠破裂的护理评估•肠破裂的护理措施•肠破裂的康复与预防•肠破裂的案例分享01肠破裂概述肠破裂是指肠道完整性受到破坏,肠内容物外溢至腹腔,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症状。
定义肠破裂可分为自发性破裂和外伤性破裂,自发性破裂多见于新生儿和老年人,而外伤性破裂则多由腹部外伤引起。
分类定义与分类由于肠道炎症、肠道缺血、肠道肿瘤等原因导致肠道壁薄弱,在腹腔内压力升高时发生破裂。
自发性破裂肠破裂引起的腹痛通常表现为剧烈的腹部绞痛或持续性疼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腹痛腹膜刺激征全身症状肠破裂后,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腹膜刺激,表现为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
肠破裂后,由于腹腔感染和毒素吸收,可能出现发热、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全身症状。
03020102肠破裂的护理评估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体征、排便情况等,以判断肠破裂的可能性。
观察法通过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休克等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通过腹部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肠破裂的部位和程度。
影像学检查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
腹部体征观察患者的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表现,判断是否有腹腔内出血或感染。
排便情况观察患者排便的次数、量、颜色、气味等,了解肠道功能状况。
评估流程初步评估通过观察和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肠破裂的可能性。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根据初步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护理计划制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包括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饮食指导等方面。
03肠破裂的护理措施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体液平衡疼痛护理01020304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窒息。
根据患者情况,遵医嘱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肠破裂围手术护理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②术前准备:严密监测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禁食水,完成各项检查,准备血液、血浆;腹部常规备皮。
给予胃肠降压并留置导尿,建立静脉通道。
术后护理:①呼吸循环监护:患者手术创伤大,术毕即送ICU监护,动态监护生命体征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
术后体液损失大,感染机会也大。
我们及时足量补液,保持输液顺利、通畅,严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
②吻合口瘘的观察与预防:吻合口瘘是十二指肠术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我们术后要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早期发现吻合口瘘的发生,每隔2小时仔细观察1次,并详细记录,引流液由专人倾倒,准确记量。
患者术后T型管引流出黄褐色胆汁300~400ml/日,腹腔引流管引流出淡红色血性液体200~300ml/日,3天后颜色逐渐变淡、量逐渐变少,胃管引流出墨绿色液体300~400ml/日。
而且更要加强引流管的护理,包括胃肠减压管,腹腔引流管,T形管以及留置导尿管,各种管道有明确标志,并妥善固定,避免扭曲、滑脱,每天更换引流袋1次,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注意连接紧密,勿错接,保持各管道引流通畅、有效。
③感染的观察与护理:由于肠腔破裂,腹腔内有胰液、肠液、胆汁样液体、血液等。
易引起腹腔内感染。
因此,术后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引流物的形状等,并且要保持引流通畅,伤口敷料干燥。
患者在第5天,发现腹部切口及十二指肠造瘘管、腹腔引流管周围皮肤红肿,浓性渗液,立即给予清洁换药,创面间断烤电,并给予消炎,输注血浆等支持治疗。
术后2周切口愈合良好拆线。
而造瘘口及引流管周围由于的肠液等具有较强的腐蚀性,造成其周围皮肤明显的红肿、溃烂,严密观察,及时发现有渗液及时换药,并用红外线照射,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区部清洁后涂抹复方氧化锌软膏保护。
4周后引流管周围皮肤略红,但无渗血、渗液;拔除腹腔引流管;7周后T型管造影无异常,拔除T型管。
肠破裂术后护理措施简介肠破裂是指肠道壁破裂导致肠内容物泄漏的情况。
由于肠道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肠破裂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肠破裂术后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后休息、饮食调控、药物管理等方面。
1. 术后休息术后休息对肠破裂患者的恢复非常重要。
以下是术后休息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躺平休息,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剧烈运动;•维持室温适宜,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噪音和干扰;•定期调整体位,避免压迫伤口,可以采用侧卧位或半卧位。
2. 饮食调控术后饮食调控是肠破裂患者护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下是饮食调控的护理措施:•术后早期,患者需要禁食,给予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和营养平衡;•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开始肠道灌流,一开始采用无刺激性液体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定期观察患者的饮食摄入量和排出情况,监测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饮食中应避免高纤维、油脂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肠道。
3. 药物管理药物管理是肠破裂患者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药物管理的护理措施:•根据医嘱给予患者静脉输液,保持水、电解质和营养平衡;•给予患者抗生素等药物,预防感染的发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给予相应的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的疼痛;•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4. 伤口护理肠破裂术后伤口护理是保证伤口早日愈合的关键。
以下是伤口护理的护理措施:•定期观察伤口的情况,包括伤口的颜色、渗出量和异味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伤口受到压迫和摩擦,防止感染发生;•如有需要,给予患者合适的止痛药物。
5. 注意观察术后肠破裂患者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下是需要注意的观察项目:•定期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及时评估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患者有无感染征象,如发热、红肿疼痛等,及时进行感染处理。
总结肠破裂术后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后休息、饮食调控、药物管理、伤口护理和注意观察等方面。
小肠破裂的临床护理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肌性管道,也是消化与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场所。
人类小肠全长3~9m,平均5~7m,个体差异很大,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属上消化道,空肠及其以下肠段属下消化道。
各种外力的作用所致的小肠穿孔称为小肠破裂。
小肠破裂在战时和平时均较常见,多见于交通事故、工矿事故、生活事故如坠落、挤压、刀伤和火器伤。
小肠可因穿透性与闭合性损伤造成肠管破裂或肠系膜撕裂。
小肠占满整个腹部,又无骨骼保护,因此易于受到损伤。
由于小肠壁厚,血运丰富,故无论是穿孔修补或肠段切除吻合术,其成功率均较高,发生肠瘘的机会少。
(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了解病人腹部损伤的时间、地点及致伤源、伤情、就诊前的急救措施、受伤至就诊之间的病情变化,如果患者神志不清,应询问目击人员。
2.临床表现小肠破裂后在早期即产生明显的腹膜炎的体征,这是因为肠管破裂肠内容物溢出腹腔所致。
症状以腹痛为主,程度轻重不同,可伴有恶心及呕吐,腹部检查肠鸣音消失,腹膜刺激征明显。
小肠损伤初期一般均有轻重不等的休克症状,休克的深度除与损伤程度有关外,主要取决于内出血的多少,表现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皮肤发冷等。
若为多发性小肠损伤或肠系膜撕裂大出血,可迅速发生休克并进行性恶化。
3.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说明腹腔炎症;血红蛋白含量取决于内出血的程度,内出血少时变化不大。
(2)X线检查: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有无气腹与肠麻痹的征象,因为一般情况下小肠内气体很少,且损伤后伤口很快被封闭,不但膈下游离气体少见,且使一部分患者早期症状隐匿。
因此,阳性气腹有诊断价值,但阴性结果也不能排除小肠破裂。
(3)腹部B超检查:对小肠及肠系膜血肿、腹腔积液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4)CT或磁共振检查:对小肠损伤有一定诊断价值,而且可对其他脏器进行检查,有时可能发现一些未曾预料的损伤,有助于减少漏诊。
(5)腹腔穿刺:有混浊的液体或胆汁色的液体,说明肠破裂,穿刺液中自细胞、淀粉酶含量均升高。
一、引言肠破裂是一种常见的腹部外科急症,是指肠道壁的完整性被破坏,导致肠道内容物外漏到腹腔内。
肠破裂的术前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肠破裂术前术后护理措施,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二、术前护理措施1. 心理护理(1)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2)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法、术后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3)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生命体征监测(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2)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3. 肠道准备(1)术前3-5天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稀饭、面条等。
(2)术前1天给予流质饮食,术前6-8小时禁食、禁水。
(3)术前1天晚上给予清洁灌肠,确保肠道清洁。
4. 防止感染(1)术前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
(3)术前做好皮肤准备,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5. 术前检查(1)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
(2)检查心电图、胸部X光等,评估患者全身状况。
三、术后护理措施1. 生命体征监测(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2)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疼痛管理(1)术后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减轻疼痛。
(2)观察患者疼痛程度,调整镇痛药物剂量。
3. 饮食护理(1)术后禁食一段时间,待肠道功能恢复后再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
(2)术后1-2周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4. 肠道功能恢复(1)观察患者排便情况,如排便时间、颜色、性质等。
(2)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腹部按摩,促进肠道蠕动。
5. 预防并发症(1)观察切口情况,预防切口感染。
(2)观察腹部体征,预防腹腔感染。
(3)观察患者体温,预防发热。
6. 心理护理(1)术后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