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微澜艺术特色赏析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37.84 KB
- 文档页数:12
闻一多的《死水》赏析闻一多的《死水》赏析闻一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
下面请欣赏闻一多的《死水》赏析!闻一多的《死水》赏析《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
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色。
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
诗集《死水》所收辑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
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闻一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自由,因此提倡一种新格律诗。
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
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辱、歧视的辛酸。
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
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
《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现代文学】李劼人《死水微澜》有什么艺术特色?《死水微澜》是李劼人“大河三部曲”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精致,最完美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
在情节结构的整体构思上,《死水微澜》颇具匠心。
这部小说以西南内陆一个偏僻的成都郊外小镇——天回镇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以杂货铺老板娘蔡大嫂的三次婚恋为情节主线,通过对她个人命运及情感轨迹的描写,突现了官府,袍哥与洋人等各方力量的牵制与消长,并借由蔡大嫂内心世界泛起的层层微澜,使读者看清了当时一潭死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如何在外国入侵势力的步步紧逼之下而渐生微澜的。
人物介绍:1)蔡大嫂(邓幺姐,邓幺姑):泼辣好强,长相漂亮。
2)罗歪嘴:袍哥组织的一员,蔡傻子的表哥,为人豪爽,其实他的嘴并不歪。
3)顾天成:是个粮户,常常在省里混,有做官的亲戚,进出过衙门,也有做官的心肠常想闹点官派。
4)刘三金:罗歪嘴所包养的妓女,为人奸诈,暗中帮助撮合罗歪嘴和邓幺姐。
5)蔡傻子(蔡兴顺):杂货铺兴顺号的老板,父亲死后继承父亲的铺子,兴顺号是全镇数一数二的大铺子,性格和他的父亲一样老实儒弱愚钝,禁止食客长期赊账,除了自己的表哥罗歪嘴。
后来经一个食客介绍娶了邓幺姐。
《死水微澜》以小见大地为我们生动展现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这段时间的时代风貌与社会风俗的变迁,并试图由此民间视角再现本民族的过去和发展,深入探寻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生巨变的内在原因,俨然是一部形象化的“小说近代史”。
《死水微澜》的历史叙述独特,其史诗性质与蜀地习俗的展现结合紧密,成为了一部近代的巴蜀风俗史。
李劼人自觉地秉承了法国“大河小说”重风俗民情的特点,对蜀中景象,乡土风情和民俗庆典一一给予了精确细致的描摹,如天回镇的地理风貌与赶场盛况,东大街“上九”夜的元宵灯会,青羊宫老子诞辰之际的赶庙会以及借韩二奶奶之口所描述的成都文殊院,会馆和名小吃等,市井气息,民俗色彩分外浓郁,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
这部小说的民俗风物描写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以往单纯的文艺目的,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增强了小说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而且也为相关的“民俗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闻一多《死水》赏析闻一多《死水》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闻一多《死水》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闻一多《死水》赏析篇1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
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死水》赏析一:《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题目:论李劫人小说《死水微澜》的艺术特色课程名称:《经典名著赏析》上课时间: 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姓名:学号:20院系:机械工程学院专业年级:任课教师:职称:统计师摘要:《死水微澜》是中国文学史上知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在把握历史进程中,传统历史小说住住笔触集中在上层社会政治、军事、外交事件和显赫历史人物活动的狭小范围内,而《死水微澜》则突破了这一局限。
作者有意识地追求历史与世情、上层的动荡与普通人的命运、社会矛盾与生活纠葛的有机统一,力求多层次、大容量、全方位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为读者展现出异常开阔的社会生活全景,成功塑造了罗歪嘴、顾天成、蔡大嫂等几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浓郁的巴蜀城镇特色。
关键字:《死水微澜》历史小说社会生活正文:作品以天回镇为主要场景,以罗歪嘴、顾天成、蔡大嫂之间的恩怨纠葛、悲欢离合为中心线索,形象地描绘出“这安定得有如死水般的古城”,是怎样荡起了微澜的。
从表面上看,这微澜是由袍哥管事罗歪嘴与教民、土粮户顾天成争凤吃醋引起的,但透过浮表的涟俯,不难发现:罗顾之间的斗怯,天回镇上的风波都与北京的义和团、红灯教、董福祥、攻打使馆的消息相联系,推而广之,“又系于国际形势的变化”。
所以,罗顾之间的矛盾斗争,其意义远远超过他们个人的恩怨,它从一个特殊侧面,展现了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这一历史阶段四川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庚子事件在四川城乡那一潭兀水中怎样激起了波澜。
作品不仅通过这三位主角的私人纠葛,展现了那一时期四川会党空前活跃、教民势力日渐猖皿、晚清政治腐败衰朽、官民夷之间矛盾重重的历史生活主导面,反映了北京义和团运动对四川的冲击。
而且借助与主角有种种关系的次要人物如蔡兴顺、刘三全、钟么嫂、郝达三、葛衰中、顾辉堂等形象的刻画,展示了当时四川社会官绅粮户、商人市民、牧师教士、明妓暗娼等众多阶层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
《死水微澜》是李劼人先生写的一部反映1900年左右四川乡土风情的小说,也是他最受推崇的一部小说。
小说描写了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几年间成都郊区天回镇袍哥和洋教两股力量的起落消长,以及古城死水微荡的历史波澜。
作为一名四川成都的文学家来说,李劼人先生的这部作品以故乡四川为背景,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
比如:小说中对于妇女的描写就非常有特色。
当时巴蜀地区道德文化积淀相对浅薄,贞操观念的淡薄为四川女性的种种“出轨”创造了社会环境,形成了女子们的“川辣子”气。
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因子,使得川妹子既叛逆又现实。
在蔡大嫂生活的天回镇,就有很多同样不守规矩的小掌柜娘,她们也并未遭到过多的道德谴责。
蔡大嫂当然不是什么新女性,她只是一个为生活所累的女人,在她身上自然谈不上个性解放、妇女独立的命题,但是,正因为有了蔡大嫂这样的大胆叛逆的女子,才能在这沉寂的川西坝搅出波澜,正因为有了这反抗的气魂,才能有打破“死水”的希望。
又比如:小说在环境的勾画上,具有浓烈的地方风味,里面描绘的赶尝东大街花灯火炮、赶青羊宫等,都是蜀地鲜活的民俗风情的写照,方言、行话的使用,更给小说增添了几分活的生命力,但是,这种浓郁的地域性特点,并没有影响到小说宽广的时代视野。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先生对于四川的文化是非常了解,有研究的。
而这一切又说明李先生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成都。
作为一名以李先生的故居“菱窠”来命名学校的老师,我觉得首先就应该培养孩子们这种热爱家乡的情感。
比如那次世界文化遗产日,我带着孩子们去参观了李劼人爷爷的故居——菱窠博物馆。
孩子们如饥似渴的仔细阅读着李劼人爷爷的资料,并不时地做着笔记.以后我一定要以劼人爷爷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为成都争光,为中国争光!”因此,作为一名成都的教师,我们有责任要引导孩子去了解成都,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成为新时代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成都人。
许多人提到《死水微澜》,一般都说是反映义和团运动前后当时的四川社会的“袍哥”和“教民”之间的摩擦,其实那只是故事的外部结构。
•••••••••••••••••闻一多《死水》赏析闻一多《死水》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闻一多《死水》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闻一多《死水》赏析篇1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
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死水》赏析一:《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死水微澜》的戏剧艺术赏析上了许多次课,然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次《死水微澜》的片段。
因为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人,所以听见浓厚的乡土口音感觉特别亲切。
那次课之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网上找到了完整版观看,感慨良多。
于是,我想通过那次课之后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首先自然要感谢原著者精彩绝伦的作品,然而我们更要感谢查丽芳,一部戏剧作品,当在舞台上获得了自然生命之后,又能在人们的反复谈论中获得绵长的文化生命,并因为较早地深入到对戏剧艺术本质内核的探究而获得理论品性的升华,这本身就是一件具有观照价值的事。
《死水微澜》的川味是很迷人的,以至于看视频的时候旁边还有几个外乡人啧啧赞叹。
导演构思的核心问题不是从剧本所提供的回味空间中寻找舞台伸发的可能,而是用自己对世道人情真切的感触重新解释人物性格和事件性格,从众多可供选择的舞台呈现形式中遴选出最能开掘剧本原始立意的一种,从而直达舞台艺术的完美境界。
虽然那次课只看到前面的两场戏,但是这却勾起了我强烈的往下观看的欲望。
剧情处理:从开场到出嫁这是个极有仪式感、极有雕塑性的戏剧场面,以凝固开头,以凝固中蕴涵的爆发开头,这是导演一个寓动于静的处理为暴风雨到来打好铺垫。
记得张艺谋在《红高粱》的开头也给了一个较长的黑屏,配了画外音解释“我奶奶”的故事,给了人遥远的遐想。
“滴答滴答”的水滴声,一下就交代了故事背景,含蓄而悠远。
为什么要安排水滴?代表着绵延的痛苦,交代似水的青春,还是故事开始的前奏?邓幺姑一生三嫁中的第一次出嫁。
从开场袍哥们念白头帖子的荒凉悲怆感,到邓幺姑的明丽欢快的出场,这需要仔细而周到的衔接。
导演使用的是“黑纱”。
整个舞台上弥漫的是黑纱的意象、黑纱的气味,有硕大的十字架被众教民簇拥而上,列成纵队,像是“徘徊在中国上空的幽灵”。
几点零星的幽蓝,在充满了清雾的教堂前,显出几分恣意和恐慌。
一个黑暗的背景和一个低压的心情。
天边——在那里,温暖的橘黄色逆光从大墙布景的裂缝中倾泻而出,映现的是邓幺姑天真烂漫、美丽活泼的剪影。
解析李劼人《死水微澜》201130401031 汉语言文学周扬[摘要]:《死水微澜》作为大河三部曲之一,将成都的风俗人情与市井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成为近代成都最真实的反映,也成为关于成都的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
它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甲午战争时期到辛亥革命时期这十几年的社会风貌,是整个中国旧社会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李劼人《死水微澜》乡土小说社会风貌在中国新文学兴盛之期,李劼人作为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
但是在当时,巴蜀作家里已经有了大成之家,如郭沫若、巴金、沙丁。
这导致李劼人的文学创作之路在初期并不辉煌,但是尽管这样,李劼人和他的大河三部曲,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大河三部曲中的《暴风雨前》和《大波》也是其不朽力作,不过我却对《死水微澜》印象最深。
《死水微澜》再现了辛亥革命前成都小市民的生活景象。
故事发生在清末,洋人入侵、洋教的大规模传入、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这些汹涌的事件,传到偏远的西南小镇天回镇,虽掀不起激烈的动荡,却也在这一潭死水的水面上搅起了些微动象。
以袍哥头目罗歪嘴和教民顾天成及蔡大嫂三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为描写中心,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出场将近60多人,刻划的都人有其情,各有其质。
《死水微澜》将成都的风俗人情与市井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成为近代成都最真实的反映,也成为关于成都的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
根据《死水微澜》改编而成的电影《狂》也深受观众的喜爱。
在此之前李劼人的创作并没有给他带来较大的影响,然,20世纪30年代《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的创作,给李劼人带来了较好的文字声誉。
这三部小说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甲午战争时期到辛亥革命时期这十几年的社会风貌,鲜活地勾画了那段过去了的时光。
就《死水微澜》来说,刚一出版,便轰动一时,郭沫若甚至称李劼人为“中国的左拉”。
该书曾频频被搬上戏剧舞台和影视屏幕,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
在李劼人先生创作小说已经70年后,《死水微澜》被搬上荧屏。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死水微澜》女性形象及语言风格张欣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夏雨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摘 要:《死水微澜》用宏观视角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小乡镇上各种势力之间争权夺势的场景,以主线人物的命运起伏折射了整个社会环境的更迭激荡,其中女性形象显得尤为精致动人。
出于对四川方言的极度熟悉和对社会局势的准确把握,李劼人用充满地域色彩的语言完成了对四川成都社会生活与世态人情的描摹。
关键词:死水微澜;女性形象;语言风格作者简介:张欣(1992-),女,汉,河南省商丘市人,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夏雨(1978-),女,汉,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48-02李劼人《死水微澜》以史诗形的姿态描写了特定历史时期发生在四川成都天回镇上的地方势力更迭及全国性运动对地方的冲击,以袍哥和教民的冲突为情节发展线,塑造了蛮勇好斗又不失决断力的罗歪嘴,精明泼辣的邓幺姑,憨厚老实的蔡兴顺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作品展现了内忧外患时期部分人民的生存状态,也刻画了历史新旧交替时期社会形态转变对人价值观的冲击与重塑。
作品虽然是为了再现当时四川成都的社会生活图景,但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依然让其按照自身性格发展逻辑去描写,并没有为了传达作者意图而影响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所以人物显得鲜活生动。
小说在处理女性形象时比较具有地方色彩,不论社会地位如何,她们身上都有着主动性和较为明显的女性自我意识,最起码对于自身的利益和欲望坚决维护。
虽然依旧缠小脚,但在自我意志方面她们已部分跳脱出旧时代女性的精神枷锁。
在书写语言方面作者娴熟地运用大量富有鲜明特色的四川方言,干净利落地展示了当时四川地区的风俗民情,也为人物形象塑造增色不少,这种极具特色的话语表达也成为李劼人小说的标志性特征。
李劼人《死水微澜》讲义一、作者简介李劼人(1891 年 6 月 20 日-1962 年 12 月 24 日),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
他是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
李劼人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以其对四川地区社会生活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洞察而著称。
二、《死水微澜》的创作背景《死水微澜》创作于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
李劼人以他熟悉的四川地区为背景,通过对当地人民生活的描写,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思想状态。
这部作品是李劼人“大河小说”系列的第一部,为他后续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三、故事梗概《死水微澜》的故事发生在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这一段时间,地点在四川成都附近的天回镇。
主人公蔡大嫂是一个性格泼辣、敢爱敢恨的农村妇女。
她先嫁给了蔡兴顺,一个老实憨厚的掌柜。
后来,她与袍哥罗歪嘴产生了感情。
然而,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社会动荡不安,罗歪嘴被迫逃离,蔡大嫂为了保护家人,无奈改嫁顾天成。
四、人物形象分析1、蔡大嫂蔡大嫂是小说中最具个性和魅力的人物形象。
她美丽、聪明、大胆,不甘心过平凡的生活。
她对爱情有着自己的追求,敢于冲破传统的道德束缚。
她的性格中既有泼辣、强悍的一面,也有善良、温柔的一面。
她的命运在时代的浪潮中起伏,展现了女性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挣扎与抗争。
2、罗歪嘴罗歪嘴是一个袍哥头目,他豪爽、仗义,但也有粗鲁、霸道的一面。
他与蔡大嫂之间的感情复杂而真挚,他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
3、顾天成顾天成是一个投机取巧、心胸狭隘的人。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但在面对蔡大嫂时,又表现出了一定的痴迷和软弱。
五、主题探讨1、社会变革的反映小说通过描绘天回镇的生活场景,展现了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
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义和团运动等事件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女性意识的觉醒蔡大嫂的形象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李劫人小说《死水微澜》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对于80、90的我们可能对李劫人的小说并不是很熟悉,他的小说不仅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20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巨变,而且也揭示了以独特的地域文化。
李劫人小说不仅是历史小说,同时也是文化小说。
因此,本文通过对其小说《死水微澜》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蜀文化地域特色以及叙事特色等方面作以简要叙述,浅谈小说的艺术特色。
希望可以引起更多朋友的注意,一起探讨关于李劫人及其小说的魅力。
关键词:死水微澜;人物形象;地域文化;叙事;艺术特色作者从1925年起,一面教书,一面仍旧写一些短篇小说时,那时的他便起了一个念头,打算把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切感过,所体验过,在他看来意义非常重大,当得起历史转折点的这一段社会现象,用几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一段落一段落地把它反映出来。
而《死水微澜》就是这一创作意图的最初尝试,也是最为成功的实践。
《死水微澜》是一部描写了中国社会现实的优秀长篇历史小说,有人说它也是一部文化小说。
小说叙事客观,注重写实。
以成都郊外的天回镇为主要场景,以罗歪嘴、顾天成、蔡大嫂、等人之间的恩怨纠葛、悲欢离合为中心线索,形象地描绘出“这安定得有如死水般的古城”,是怎样荡起了微澜的。
就小说的艺术特色,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死水微澜》穿越世俗的执着,以人写史,以人物命运的变化写历史的变动,用人性的复杂写历史演变的错综。
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底蕴厚重、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
其中,蔡大嫂、罗歪嘴、顾天成是李劫人在《死水微澜》中塑造的最典型的三个人物形象,这也是作者对现代汉语历史小说的特殊贡献。
1、蔡大嫂:“不安分”构成其性格的核心。
这是小说塑造的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
其性格特点:敢爱敢恨,外表泼辣,心地善良,性格复杂。
她是一个生命意识开始复苏,企图主宰自己命运、执着追求的叛逆女性。
在当时的背景下,蔡大嫂的形象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赏析死水篇一:《死水》赏析《死水》赏析诗人闻一多曾经留学美国。
在美国期间,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国的民族歧视。
这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
他的诗作《洗衣歌》就是这种心情的摹画。
1925年夏,不堪忍受美国种族歧视的诗人毅然提前回国。
他满以为让他魂牵梦绕的祖国一定会给他带来慰藉,然而他所接触到的却是军阀混战,生灵荼炭,如死水一般黑暗的现实。
梦想幻灭了,剩下的只是深切的悲哀和愤恨。
在诗作《发现》中激烈地宣泄着自己的失望和愤怒“这不是我的祖国,不是不是”。
诗人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感到悲哀,对丑恶而腐朽的社会感到愤恨,然而他又对这一切无可奈何。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情感下,1926年他创作了《死水》一诗。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怒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是对死水的总体印象,用“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来象征军阀统治的黑暗。
第二节至第四节分别描写了死水的丑恶状况。
第二节诗人用“铜”、“铁罐”、“油腻”、“霉菌”来修饰“翡翠”、“桃花”、“罗绮”、“云霞”这些美好的形象,正是对现存社会“金玉其外,败絮之中”的丑恶本质的反讽。
这种表面繁华的外表只不过是“破铜烂铁”生出了锈渍,“剩菜残羹”发生了霉变。
第三节对死水进行了本质的揭露,所谓的“绿酒”、“白沫”、“小珠”、“大珠”、“花蚊”只是死水腐烂发酵结出的恶果,让人不得不对这个恶水横流、花蚊猖獗、行将毁灭的“死水”产生厌恶和绝望之情。
第四节诗人让青蛙在死水中“叫出了歌声”,可谓是绝妙的嘲弄。
“一沟死水”本该死气沉沉,而由死水养活的青蛙唱起了“鲜明”的赞歌,反动派的厚颜无耻的嘴脸跃然纸上。
第五节诗人提出了对“死水”的毅然决绝的态度,“死水不是美的所在”,“让丑恶去开垦它”。
死水微澜艺术特色赏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公共艺术课程论文论李劫人小说《死水微澜》的艺术特色课程名称:《经典名着赏析》上课时间: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姓名:李坤学号:院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年级:11城市规划任课教师:史连成职称:统计师摘要:《死水微澜》的作者李劫人,现在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他的作品在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演进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他是新文学中最早试验做白话小说的一位作家,1912年就发表了以讽刺四川立宪派的共和党人选举为内容的白话小说《游园会》,是传统小说向“五四”新小说过渡的一个代表人物。
“五四”运动期间,曾应李大钊等人的邀请共同发起中国少年学会,随后留学法国。
1924年回国后,一边办工厂、办报纸,一边写小说、翻译法国文学作品。
1936至1937年李劼人出版了三部反映中国近代史的连续性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概括了自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和人间悲欢,其中《死水微澜》在艺术上最具特色。
关键词:四川乡土小说近代史社会心理动机创造性《死水微澜》是史上知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在把握历史进程中,传统历史小说住住笔触集中在上层社会政治、军事、外交事件和显赫活动的狭小范围内,而《死水微澜》则突破了这一局限。
作者有意识地追求历史与世情、上层的动荡与普通人的命运、社会矛盾与生活纠葛的有机统一,力求多层次、大容量、全方位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为读者展现出异常开阔的社会生活全景。
一、创作的动机:1、源于作者大规模描写中国近代历史的雄心和企图。
《死水微澜》就是这一创作意图的最初尝试,也是最为成功的实践。
2、据李劫人回忆:“从1925年起,一面教书,一面仍旧写一些短篇小说时,便起了一个念头,打算把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切感过,所体验过,在我看来意义非常重大,当得起历史转捩点的这一段社会现象,用几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一段落一段落地把它反映出来。
”二、赏析内容1、创作方法上:《死水微澜》是一部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实的优秀长篇小说,但是它与同样是描写中国社会现实的茅盾的小说《子夜》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死水微澜》受法国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叙事客观,注重写实。
2、作为历史小说,它开创了历史小说的新路子。
《死水微澜》与以往的中国历史小说两样,它不是神话史、英雄史、阶级史、道德史,而是风俗史、人情史、人性史,为我国现代汉语历史小说另辟新路,另创新局。
三、思想内容《死水微澜》以成都郊外的天回镇为主要场景,以民女蔡大嫂、掌柜蔡兴顺、袍哥罗歪嘴、土粮户顾天成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为基本叙事脉络,在弥漫川西文化风情的大背景中,活画出草根阶层中的袍哥与教民两股势力之间相生相克、相激相荡的风貌。
通过人物命运的变迁,展现了中日甲午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期间内地民间死水微澜的生动景观,从底层、民间和政治经济地理的边缘,预示了近代中国更加殖民化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动向《死水微澜》描写的是成都附近一个小小的、十分封闭的天回镇在甲午战争后社会世态所发生的变化。
由于军阀混战、帝国主义物质和文化的渗透,使这个被封建地方宗派势力所盘踞的小乡镇发生了震荡,犹如一潭死水掀起了微微的波澜。
这部小说所涉及的社会矛盾也是多方面的,但在小说的艺术构思上它又区别于比它稍早出版的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它不像《家》那样以“网伞”结构将矛盾封闭在一个大家庭内部,也不像《子夜》那样在层次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来凸现社会几种本质性矛盾的棱角。
《死水微澜》所采取的是一种我称之为“漫反射”折射生活的艺术方式,也就是通过民俗风情和人物心态的漫散而细致的描绘,来折射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世态的变迁。
四、人物形象《死水微澜》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是以人写史,以人物命运的变化写历史的变动,以人性的复杂写历史演变的错综。
因此,着力塑造人物形象就成为作家写好历史的关键。
蔡大嫂、罗歪嘴、顾天成是李劫人在《死水微澜》中塑造得最为丰满的三个人物形象,这也是作者对现代汉语历史小说的特殊贡献。
(一)、蔡大嫂:是小说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
1、其性格特点:她是一个生命意识开始复苏,企图主宰自己的命运,敢爱敢恨,外表泼辣,心地善良,性格复杂的女性。
“不安分”构成其性格的核心。
(1)、成为蔡大嫂之前的邓幺姑,是四川乡村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少女,略为不同的是性格更为倔强,有对追求物质生活的强烈向往(2)、嫁给蔡兴顺成为蔡大嫂后,与罗歪嘴“偷情”,体现了她遵循自然生命欲望,敢于冲破封建道德樊篱,无视世俗羁绊,敢爱敢恨、敢作敢为、大胆泼辣的一面。
(3)、为了解救丈夫和情人,嫁给猥琐庸俗、改吃洋教的土粮户顾天成,既有追求物欲的一面,也体现了她心地善良的一面,可见其性格的复杂性。
这时的蔡大嫂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堕落还是背叛,我们很难一言以蔽之,而这正是蔡大嫂这个人物的魅力所在,也是李劫人对人的认识的独特发现。
2、蔡大嫂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邓幺姑→蔡大嫂→顾三奶奶,既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史、性格史、人性史,又牵动和折射出闭塞停滞如死水般的内地社会波澜初兴,各种变动潜滋暗长的历史讯息。
(1)、邓幺姑对城市文明的向往意味着现代意识对乡村世界的侵入。
(2)、蔡大嫂对罗歪嘴的偷情,无疑有性情相投、两情相悦的因素,这只是表象,从深层次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是一种象征行为,延续几千年的道德伦理、价值秩序已在蔡大嫂和罗歪嘴无视一切的越轨行为中分崩离析;罗歪嘴对蔡大嫂的征服也说明,至少在蔡大嫂时期,传统的乡村社会在地方势力的支配下依然维持着既有的格局。
(3)、但到后来,当大胆泼辣的蔡大嫂有条件的降服为顾三奶奶以后,吃洋教的打败了袍哥,占据了上风,逐渐成为乡村社会的实际支配者时,这种格局已然被打破,中国社会的殖民化已经扩展到乡村,渗透到草根阶层。
历史正是在这里打了个楔子,掀起了一个微澜,种下了“暴风雨”和“大波”的因由。
邓幺姑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
小说对邓幺姑三次嫁人的虚荣心态,写得真实生动、细致入微,作者正是以“心态”来折射“世态”,让我们看到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渗入,不仅引起社会力量的变动,而且还诱发了隐蔽在人身上的物欲与情欲的恶性滋长。
邓幺姑这个形象,带有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影子,但形象的内涵还是有所不同,福楼拜是写爱玛受浪漫主义小说和资本主义糜烂生活的引诱而堕落,而李劼人在邓幺姑这个农村女性身上,除了她的虚荣心导致其不择手段追求物欲与情欲外,还揉杂了一种大胆妄为、藐视传统的因素,蕴含有一种长期被封闭、被压抑后所迸发的无节制的顽强生命力量。
在以往的小说中,也不乏世情描写,而《死水微澜》这种“漫反射”的艺术构思方式,则不同于那种纯客观的、随意性的琐细纪实,它是在作者对社会的整体面貌获得理性认知后,对生活现象不仅有感性体验而且有了理性触照后所进行的艺术创造。
(二)、罗歪嘴:一个善恶并陈,美丑兼备的袍哥头目。
(1)、一方面,他“走官府、进衙门、给人家包打官司,包收滥账”,具有民间社会草莽英雄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色厉内荏、脆弱胆小的一面,当遭顾天成诬告,被官府捉拿,仓皇出逃时,他“脸无人色”,见蔡大嫂声泪俱下的场面亦是证明。
(2)、另一方面,他设赌局、嫖妓女、施圈套,一身的流氓习气;但在青羊宫打退流氓,救出郝家小姐的行为,尽管有在蔡大嫂面前“作秀”的成分,仍依稀可见一点正义感(3)、再一方面,出于自发的民族情感、民族立场,当帝国主义势力逼入乡村的时候,他宣传过打教堂的白头帖子,谴责过庇护洋人、欺压百姓的官府,多少有一点民族气节。
而在于蔡大嫂的关系上,又表现出她性格中粗鲁里有细腻,玩世不恭中有真诚的一面。
罗歪嘴就是这样一个多性格因素并存,多种矛盾杂糅统一的人物形象。
(三)、顾天成:与罗歪嘴相比,顾天成的性格更加复杂多面。
他可以说是一个面目猥琐、精神萎靡、好色成性、憨里土气又不乏狡诈的小财主形象,集地主、教徒、嫖客、赌棍、丈夫、父亲等多种角色于一身,既可恨,又可悲,还可叹。
(1)、作为恶棍与无赖,他好色好淫、好嫖好赌,无所不为;为了报仇,他丢掉民族良知,投靠洋教;洋教倒霉时,他追悔莫及,洋教嚣张时,他又趾高气扬,沾沾自喜,一副小人得志的丑样,毫无正义良心可言。
(2)、作为丈夫,他有对妻子温存的时候,妻子生病,他悉心照料。
(3)、作为男人,为占有蔡大嫂,他频献殷勤,低三下四,一脸无赖相。
(4)、作为父亲,当女儿丢失后,他表现出让人动容的舐犊之情,并有过对自己放荡行为的诚心忏悔。
(5)、作为赌徒,被罗歪嘴巧设陷阱“烫毛子”,既输钱又挨打,蠢态可掬,令人同情。
在顾天成形象的塑造上,充分体现了作家写真实录、美丑毕露的写实原则,也使这一形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圆形人物”。
五、艺术特色(成就):1、塑造了一系列底蕴厚重、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
2、具有叙事客观性的鲜明特色。
李劫人深受以左拉为代表的法国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将自己的主观好恶、价值判断渗透融合进故事和人物之中,隐藏在不动声色、不露痕迹的客观叙事当中,让主观的倾向和意图从作品描写的“事实”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作者仿佛退出作品,对眼前发出的人和事作冷眼旁观。
无论是蔡大嫂、罗歪嘴,还是顾天成,作者都没有直接站出来做主观判断,而是竭力将道德的眼光抛开,如实地呈现他们的言行和心理,追求情节的生动丰富与细节的真实。
即使是心理描写,作者也极力通过细微的动作,或者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者是一个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行为,来传达人物内心的隐秘,竭力做到冷静客观、漫不经心。
六、浓郁的蜀文化地域特色。
李劫人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带有浓郁的四川地域特色,这种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他小说的地方志的写法、方言词语的运用和不拘一格的叙述模式上,在这其中,四川摆龙门阵的民间叙述模式对其小说创作影响甚大。
3、小说的叙事吸取了四川民间“摆龙门阵”的技法。
其“显着特征就是以故事讲述为主,在不破坏叙述脉络的清晰可辨、有条有理的前提下,同时又包含若干自由穿插的叙述手段,将故事向着前后左右方向扩展开来,以丰富我们的见闻。
4、运用了大量的四川方言。
诸如:“苏气多了”——谓态度大方,打扮漂亮。
“对识一下”——相互认识一下。
“烫了他的毛子”——喻指在赌博场上,使用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把别人的银钱弄光。
“不伸抖”——说假话被人识破了,不能自圆其说。
等都是地道的四川土话。
郭沫若因此赞称李劫人是“用着大众语写着相当伟大的作品的作家。
总之,《死水微澜》深得蜀文化的精髓,其浓郁的地方性,使其成为近代四川历史的绝妙的风景画。
参考文献:1、试论《死水微澜》的语言特色,张瑞科2、龙门阵里面的“死水微澜”——《死水微澜》中龙门阵文化的探析,李直飞3、《死水微澜》的漫反射艺术,陈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