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微澜艺术特色赏析修订稿
- 格式:docx
- 大小:288.50 KB
- 文档页数:11
《死水》闻一多全文及赏析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写于 1925 年 4 月。
这首诗通过对“死水”这一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诗的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开篇就给“死水”定下了基调——绝望、毫无生机。
清风都无法吹起它的波澜,足见其死寂的程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诗人以一种近乎戏谑的口吻,说不如让这死水更加污浊不堪,这种反讽更加凸显了对现实的绝望和无奈。
第二节,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死水中的“丑态”。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在这看似“美丽”的描绘背后,实则是对丑恶的深刻揭露。
铜绿成翡翠、铁锈似桃花、油腻如罗绮、霉菌像云霞,这些反常的、扭曲的“美”,恰恰反映了现实的腐朽和堕落。
第三节,“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诗人继续发挥奇特的想象,将死水比作绿酒,白沫比作珍珠,看似美好的表象下,却隐藏着被破坏和吞噬的命运。
花蚊的出现,更是给这一画面增添了一份丑恶和混乱。
第四节,“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里的“鲜明”并非真正的美好和光明,而是一种虚假的、表面的繁华。
青蛙的叫声在死水中响起,非但没有带来生机,反而更显这环境的死寂和压抑。
第五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这黑暗现实的决绝态度。
解析李劼人《死水微澜》201130401031 汉语言文学周扬[摘要]:《死水微澜》作为大河三部曲之一,将成都的风俗人情与市井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成为近代成都最真实的反映,也成为关于成都的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
它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甲午战争时期到辛亥革命时期这十几年的社会风貌,是整个中国旧社会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李劼人《死水微澜》乡土小说社会风貌在中国新文学兴盛之期,李劼人作为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
但是在当时,巴蜀作家里已经有了大成之家,如郭沫若、巴金、沙丁。
这导致李劼人的文学创作之路在初期并不辉煌,但是尽管这样,李劼人和他的大河三部曲,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大河三部曲中的《暴风雨前》和《大波》也是其不朽力作,不过我却对《死水微澜》印象最深。
《死水微澜》再现了辛亥革命前成都小市民的生活景象。
故事发生在清末,洋人入侵、洋教的大规模传入、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这些汹涌的事件,传到偏远的西南小镇天回镇,虽掀不起激烈的动荡,却也在这一潭死水的水面上搅起了些微动象。
以袍哥头目罗歪嘴和教民顾天成及蔡大嫂三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为描写中心,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出场将近60多人,刻划的都人有其情,各有其质。
《死水微澜》将成都的风俗人情与市井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成为近代成都最真实的反映,也成为关于成都的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
根据《死水微澜》改编而成的电影《狂》也深受观众的喜爱。
在此之前李劼人的创作并没有给他带来较大的影响,然,20世纪30年代《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的创作,给李劼人带来了较好的文字声誉。
这三部小说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甲午战争时期到辛亥革命时期这十几年的社会风貌,鲜活地勾画了那段过去了的时光。
就《死水微澜》来说,刚一出版,便轰动一时,郭沫若甚至称李劼人为“中国的左拉”。
该书曾频频被搬上戏剧舞台和影视屏幕,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
在李劼人先生创作小说已经70年后,《死水微澜》被搬上荧屏。
李劼人《死水微澜》讲义一、作者简介李劼人,原名李家祥,1891 年 6 月 20 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是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
他的创作风格独特,笔触细腻而真实,善于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百态和心理变化。
其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被称为“大河小说”。
二、《死水微澜》的故事背景《死水微澜》的故事发生在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这一段时间,地点是四川成都附近的天回镇。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外国列强的入侵、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都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四川,袍哥组织盛行,社会动荡不安。
而天回镇这个小小的地方,也成为了各种势力交织、各种矛盾冲突的舞台。
三、主要人物形象1、蔡大嫂蔡大嫂是小说中最具魅力和复杂性的人物。
她出身贫寒,但天生丽质,性格泼辣,敢爱敢恨。
她先是嫁给了老实憨厚的蔡兴顺,后来又与罗歪嘴产生了感情。
蔡大嫂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的行为和选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极为大胆和前卫。
2、罗歪嘴罗歪嘴是一个袍哥头目,在当地颇有势力。
他为人豪爽,重义气,但也有着江湖人物的狡黠和圆滑。
他与蔡大嫂之间的感情纠葛,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之一。
3、顾天成顾天成原本是一个普通的乡绅,后来在与罗歪嘴的争斗中吃了亏,于是加入了洋教,依靠洋人的势力进行报复。
四、故事情节小说以蔡大嫂的情感经历和生活遭遇为主线,展现了天回镇在那个动荡年代的社会风貌。
蔡大嫂嫁给蔡兴顺后,日子过得平淡无奇。
直到罗歪嘴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静。
罗歪嘴与蔡大嫂相互吸引,产生了感情。
然而,他们的关系引起了镇上人们的非议。
与此同时,顾天成与罗歪嘴之间因为一场赌博结下了仇怨。
后来,义和团运动爆发,清政府对义和团进行镇压,罗歪嘴也受到了牵连。
顾天成趁机借助洋人的势力,报复了罗歪嘴。
蔡大嫂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选择嫁给了顾天成。
但她的内心深处,对于过去的感情依然难以忘怀。
五、小说的主题1、社会变革《死水微澜》通过描绘天回镇的种种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在西方列强入侵和内部变革的冲击下,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逐渐瓦解,新的思想和势力开始崛起。
闻一多死水赏析闻一多大师在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你想要深入的去了解它吗?下面是有店铺为你整理的闻一多《死水》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闻一多《死水》原文欣赏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闻一多《死水》赏析一《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
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
《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闻一多《死水》赏析二创作于1925年的《死水》,是一首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与彻底不妥协的战歌。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论李劫人小说《死水微澜》的艺术特色课程名称:《经典名著赏析》上课时间: 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姓名:李坤学号: 201104030055院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年级: 11城市规划任课教师:史连成职称:统计师摘要:《死水微澜》的作者李劫人,现在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他的作品在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演进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他是新文学中最早试验做白话小说的一位作家,1912年就发表了以讽刺四川立宪派的共和党人选举为内容的白话小说《游园会》,是传统小说向“五四”新小说过渡的一个代表人物。
“五四”运动期间,曾应李大钊等人的邀请共同发起中国少年学会,随后留学法国。
1924年回国后,一边办工厂、办报纸,一边写小说、翻译法国文学作品。
1936至1937年李劼人出版了三部反映中国近代史的连续性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概括了自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和人间悲欢,其中《死水微澜》在艺术上最具特色。
关键词:四川乡土小说近代史社会心理动机创造性《死水微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知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在把握历史进程中,传统历史小说住住笔触集中在上层社会政治、军事、外交事件和显赫历史人物活动的狭小范围内,而《死水微澜》则突破了这一局限。
作者有意识地追求历史与世情、上层的动荡与普通人的命运、社会矛盾与生活纠葛的有机统一,力求多层次、大容量、全方位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为读者展现出异常开阔的社会生活全景。
一、创作的动机:1、源于作者大规模描写中国近代历史的雄心和企图。
《死水微澜》就是这一创作意图的最初尝试,也是最为成功的实践。
2、据李劫人回忆:“从1925年起,一面教书,一面仍旧写一些短篇小说时,便起了一个念头,打算把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切感过,所体验过,在我看来意义非常重大,当得起历史转捩点的这一段社会现象,用几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一段落一段落地把它反映出来。
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死水》赏析死水闻一多【原诗】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赏析】《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革命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
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
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
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
《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创作于1925年的《死水》,是一首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与彻底不妥协的战歌。
诗人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令他痛心与失望。
炽烈的情感被冷酷的社会现实凝固,而构起诗人脑海中的“死水”形象。
“死水”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沤得发绿,没有活力,绝望呆滞。
通过这一沟“死水”倾泻了诗人迸发出的愤怒与痛苦。
诗歌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对旧社会的诅咒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宣泄,而是狠狠的揭露与批判。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与“死水酵成一沟绿酒”等诗句正是诗人用以再现令人恶心的社会本质,所谓是入木三分!《死水》的笔触是辛辣而细腻的。
首先,多用反语,即运用绮丽、鲜亮的词语表达诗人极度的憎恨,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蒸出些云霞”等等,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勾勒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与之绝裂的态度。
论《死水微澜》的经典性作者:李一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死水微澜》可以说是李劼人最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死水微澜》无论在历史和时代内涵的丰富性上,还是在对人性和文化剖析的深刻性上,都无愧于一部经典作品。
关键词:《死水微澜》;经典性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14-01博尔赫斯曾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经典作品的意蕴不仅体现在它所容纳的复杂丰富的历史空间与跌宕起伏的时代浪潮中,还体现在它对于人性的剖析和文化的思考上。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长篇三部曲之一《死水微澜》这部作品,无论在历史诠释性还是在人性理解的深刻性上,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展示出对于社会历史和生命形态的深度认识和思考。
《死水微澜》叙述的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订立这段历史时期。
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小说并没有直接通过政治、经济、军事这些大事件来展示时代风貌,而是将四川成都城外小镇中普通人的生活命运与悲欢离合放于舞台中央,以此来表现当时中国内地社会上教民与袍哥两种势力的相激相荡,让我们透过普通民众生活思想的脉动看到整个时代的风貌和历史的真实。
多种势力激荡交织的斗争隐现在小说的乡风世情和人物的生活细节当中。
作品将目光聚焦于巴蜀地区,是作者“切感过、体验过”的生活地域,语言颇有巴蜀韵致,对成都小镇乡风世情生动细致地描绘增加了作品的历史真实感。
内容上,以蔡大嫂、袍哥头目罗歪嘴和乡绅教民顾天成的情感纠葛与悲喜遭际为主线,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展现晚清政府官僚势力、外洋势力和民间势力之间复杂的斗争和勾连。
《死水微澜》唤起了人们遗忘的却不应该被遗忘的关于无名小人物记忆,那些在宏大历史中容易被遗忘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才是人类更加真实的生命经验。
《死水微澜》是李劼人先生写的一部反映1900年左右四川乡土风情的小说,也是他最受推崇的一部小说。
小说描写了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几年间成都郊区天回镇袍哥和洋教两股力量的起落消长,以及古城死水微荡的历史波澜。
作为一名四川成都的文学家来说,李劼人先生的这部作品以故乡四川为背景,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
比如:小说中对于妇女的描写就非常有特色。
当时巴蜀地区道德文化积淀相对浅薄,贞操观念的淡薄为四川女性的种种“出轨”创造了社会环境,形成了女子们的“川辣子”气。
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因子,使得川妹子既叛逆又现实。
在蔡大嫂生活的天回镇,就有很多同样不守规矩的小掌柜娘,她们也并未遭到过多的道德谴责。
蔡大嫂当然不是什么新女性,她只是一个为生活所累的女人,在她身上自然谈不上个性解放、妇女独立的命题,但是,正因为有了蔡大嫂这样的大胆叛逆的女子,才能在这沉寂的川西坝搅出波澜,正因为有了这反抗的气魂,才能有打破“死水”的希望。
又比如:小说在环境的勾画上,具有浓烈的地方风味,里面描绘的赶尝东大街花灯火炮、赶青羊宫等,都是蜀地鲜活的民俗风情的写照,方言、行话的使用,更给小说增添了几分活的生命力,但是,这种浓郁的地域性特点,并没有影响到小说宽广的时代视野。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先生对于四川的文化是非常了解,有研究的。
而这一切又说明李先生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成都。
作为一名以李先生的故居“菱窠”来命名学校的老师,我觉得首先就应该培养孩子们这种热爱家乡的情感。
比如那次世界文化遗产日,我带着孩子们去参观了李劼人爷爷的故居——菱窠博物馆。
孩子们如饥似渴的仔细阅读着李劼人爷爷的资料,并不时地做着笔记.以后我一定要以劼人爷爷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为成都争光,为中国争光!”因此,作为一名成都的教师,我们有责任要引导孩子去了解成都,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成为新时代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成都人。
许多人提到《死水微澜》,一般都说是反映义和团运动前后当时的四川社会的“袍哥”和“教民”之间的摩擦,其实那只是故事的外部结构。
《死水微澜》的戏剧艺术赏析上了许多次课,然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次《死水微澜》的片段。
因为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人,所以听见浓厚的乡土口音感觉特别亲切。
那次课之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网上找到了完整版观看,感慨良多。
于是,我想通过那次课之后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首先自然要感谢原著者精彩绝伦的作品,然而我们更要感谢查丽芳,一部戏剧作品,当在舞台上获得了自然生命之后,又能在人们的反复谈论中获得绵长的文化生命,并因为较早地深入到对戏剧艺术本质内核的探究而获得理论品性的升华,这本身就是一件具有观照价值的事。
《死水微澜》的川味是很迷人的,以至于看视频的时候旁边还有几个外乡人啧啧赞叹。
导演构思的核心问题不是从剧本所提供的回味空间中寻找舞台伸发的可能,而是用自己对世道人情真切的感触重新解释人物性格和事件性格,从众多可供选择的舞台呈现形式中遴选出最能开掘剧本原始立意的一种,从而直达舞台艺术的完美境界。
虽然那次课只看到前面的两场戏,但是这却勾起了我强烈的往下观看的欲望。
剧情处理:从开场到出嫁这是个极有仪式感、极有雕塑性的戏剧场面,以凝固开头,以凝固中蕴涵的爆发开头,这是导演一个寓动于静的处理为暴风雨到来打好铺垫。
记得张艺谋在《红高粱》的开头也给了一个较长的黑屏,配了画外音解释“我奶奶”的故事,给了人遥远的遐想。
“滴答滴答”的水滴声,一下就交代了故事背景,含蓄而悠远。
为什么要安排水滴?代表着绵延的痛苦,交代似水的青春,还是故事开始的前奏?邓幺姑一生三嫁中的第一次出嫁。
从开场袍哥们念白头帖子的荒凉悲怆感,到邓幺姑的明丽欢快的出场,这需要仔细而周到的衔接。
导演使用的是“黑纱”。
整个舞台上弥漫的是黑纱的意象、黑纱的气味,有硕大的十字架被众教民簇拥而上,列成纵队,像是“徘徊在中国上空的幽灵”。
几点零星的幽蓝,在充满了清雾的教堂前,显出几分恣意和恐慌。
一个黑暗的背景和一个低压的心情。
天边——在那里,温暖的橘黄色逆光从大墙布景的裂缝中倾泻而出,映现的是邓幺姑天真烂漫、美丽活泼的剪影。
闻一多《死水》赏析《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首诗每节押韵,读起来节奏分明,音韵铿锵;外形方正整齐,形成均衡美、对称美;注意挖掘语言的色彩感,构成美丑迥异、富有暗示性的画面。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闻一多《死水》赏析,欢迎阅读!闻一多《死水》赏析《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
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色。
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
诗集《死水》所收辑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
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闻一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自由,因此提倡一种新格律诗。
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闻一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也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
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欺辱、歧视的辛酸。
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
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
小说《死水微澜》的艺术特色《死水微澜》是李劼人“大河三部曲”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精致,最完美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
在情节结构的整体构思上,《死水微澜》颇具匠心。
这部小说以西南内陆一个偏僻的成都郊外小镇——天回镇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以杂货铺老板娘蔡大嫂的三次婚恋为情节主线,通过对她个人命运及情感轨迹的描写,突现了官府,袍哥与洋人等各方力量的牵制与消长,并借由蔡大嫂内心世界泛起的层层微澜,使读者看清了当时一潭死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如何在外国入侵势力的步步紧逼之下而渐生微澜的。
人物介绍:1)蔡大嫂(邓幺姐,邓幺姑):泼辣好强,长相漂亮。
2)罗歪嘴:袍哥组织的一员,蔡傻子的表哥,为人豪爽,其实他的嘴并不歪。
3)顾天成:是个粮户,常常在省里混,有做官的亲戚,进出过衙门,也有做官的心肠常想闹点官派。
4)刘三金:罗歪嘴所包养的,为人奸诈,暗中帮助撮合罗歪嘴和邓幺姐。
5)蔡傻子(蔡兴顺):杂货铺兴顺号的老板,父亲死后继承父亲的铺子,兴顺号是全镇数一数二的大铺子,性格和他的父亲一样老实儒弱愚钝,禁止食客长期赊账,除了自己的表哥罗歪嘴。
后来经一个食客介绍娶了邓幺姐。
《死水微澜》以小见大地为我们生动展现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这段时间的时代风貌与社会风俗的变迁,并试图由此民间视角再现本民族的过去和发展,深入探寻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生巨变的内在原因,俨然是一部形象化的“小说近代史”。
《死水微澜》的历史叙述独特,其史诗性质与蜀地习俗的展现结合紧密,成为了一部近代的巴蜀风俗史。
李劼人自觉地秉承了法国“大河小说”重风俗民情的特点,对蜀中景象,乡土风情和民俗庆典一一给予了精确细致的描摹,如天回镇的地理风貌与赶场盛况,东大街“上九”夜的元宵灯会,青羊宫老子诞辰之际的赶庙会以及借韩奶奶之口所描述的成都文殊院,会馆和名小吃等,市井气息,民俗色彩分外浓郁,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
这部小说的民俗风物描写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以往单纯的文艺目的,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增强了小说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而且也为相关的“民俗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对“恶”的歌咏,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来尔《恶之花》的影响。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主要的成就还在于对于新格律体诗体的创造。
在闻一多加入新月社之后,针对五四白话新诗的过分直白和散漫无羁,主张“诗应该带着镣铐跳舞”,并具体提出了“三美”的主张,也就是“音乐美”,即音节的和谐;“绘画美”,即辞藻的美;“建筑美”,即形式的整饬。
这首《死水》就是他的诗学主张的具体的实践。
《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
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
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
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
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
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
再说绘画美。
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
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象,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产生张力,画面更加活泼起来。
这样的“三美”手法的运用使《死水》形成了总体的整齐凝重的风格,作者的那种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更是跃然纸上。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诗格律的诗人,他的主张和实践不但对匡正五四新诗的诸多缺憾起到了更大作用,而且在中国现代诗学和传统诗学之间架起了通达的桥梁。
而《死水》就是这桥梁上的典范性作品。
死水微澜艺术特色赏析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公共艺术课程论文论李劫人小说《死水微澜》的艺术特色课程名称:《经典名着赏析》上课时间: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姓名:李坤学号:院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年级:11城市规划任课教师:史连成职称:统计师摘要:《死水微澜》的作者李劫人,现在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他的作品在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演进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他是新文学中最早试验做白话小说的一位作家,1912年就发表了以讽刺四川立宪派的共和党人选举为内容的白话小说《游园会》,是传统小说向“五四”新小说过渡的一个代表人物。
“五四”运动期间,曾应李大钊等人的邀请共同发起中国少年学会,随后留学法国。
1924年回国后,一边办工厂、办报纸,一边写小说、翻译法国文学作品。
1936至1937年李劼人出版了三部反映中国近代史的连续性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概括了自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和人间悲欢,其中《死水微澜》在艺术上最具特色。
关键词:四川乡土小说近代史社会心理动机创造性《死水微澜》是史上知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在把握历史进程中,传统历史小说住住笔触集中在上层社会政治、军事、外交事件和显赫活动的狭小范围内,而《死水微澜》则突破了这一局限。
作者有意识地追求历史与世情、上层的动荡与普通人的命运、社会矛盾与生活纠葛的有机统一,力求多层次、大容量、全方位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为读者展现出异常开阔的社会生活全景。
一、创作的动机:1、源于作者大规模描写中国近代历史的雄心和企图。
《死水微澜》就是这一创作意图的最初尝试,也是最为成功的实践。
2、据李劫人回忆:“从1925年起,一面教书,一面仍旧写一些短篇小说时,便起了一个念头,打算把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切感过,所体验过,在我看来意义非常重大,当得起历史转捩点的这一段社会现象,用几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一段落一段落地把它反映出来。
”二、赏析内容?1、创作方法上:《死水微澜》是一部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实的优秀长篇小说,但是它与同样是描写中国社会现实的茅盾的小说《子夜》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死水微澜》受法国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叙事客观,注重写实。
2、作为历史小说,它开创了历史小说的新路子。
《死水微澜》与以往的中国历史小说两样,它不是神话史、英雄史、阶级史、道德史,而是风俗史、人情史、人性史,为我国现代汉语历史小说另辟新路,另创新局。
三、思想内容《死水微澜》以成都郊外的天回镇为主要场景,以民女蔡大嫂、掌柜蔡兴顺、袍哥罗歪嘴、土粮户顾天成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为基本叙事脉络,在弥漫川西文化风情的大背景中,活画出草根阶层中的袍哥与教民两股势力之间相生相克、相激相荡的风貌。
通过人物命运的变迁,展现了中日甲午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期间内地民间死水微澜的生动景观,从底层、民间和政治经济地理的边缘,预示了近代中国更加殖民化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动向《死水微澜》描写的是成都附近一个小小的、十分封闭的天回镇在甲午战争后社会世态所发生的变化。
由于军阀混战、帝国主义物质和文化的渗透,使这个被封建地方宗派势力所盘踞的小乡镇发生了震荡,犹如一潭死水掀起了微微的波澜。
这部小说所涉及的社会矛盾也是多方面的,但在小说的艺术构思上它又区别于比它稍早出版的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它不像《家》那样以“网伞”结构将矛盾封闭在一个大家庭内部,也不像《子夜》那样在层次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来凸现社会几种本质性矛盾的棱角。
《死水微澜》所采取的是一种我称之为“漫反射”折射生活的艺术方式,也就是通过民俗风情和人物心态的漫散而细致的描绘,来折射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世态的变迁。
四、人物形象?《死水微澜》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是以人写史,以人物命运的变化写历史的变动,以人性的复杂写历史演变的错综。
因此,着力塑造人物形象就成为作家写好历史的关键。
蔡大嫂、罗歪嘴、顾天成是李劫人在《死水微澜》中塑造得最为丰满的三个人物形象,这也是作者对现代汉语历史小说的特殊贡献。
(一)、蔡大嫂:是小说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
1、其性格特点:她是一个生命意识开始复苏,企图主宰自己的命运,敢爱敢恨,外表泼辣,心地善良,性格复杂的女性。
“不安分”构成其性格的核心。
(1)、成为蔡大嫂之前的邓幺姑,是四川乡村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少女,略为不同的是性格更为倔强,有对追求物质生活的强烈向往(2)、嫁给蔡兴顺成为蔡大嫂后,与罗歪嘴“偷情”,体现了她遵循自然生命欲望,敢于冲破封建道德樊篱,无视世俗羁绊,敢爱敢恨、敢作敢为、大胆泼辣的一面。
(3)、为了解救丈夫和情人,嫁给猥琐庸俗、改吃洋教的土粮户顾天成,既有追求物欲的一面,也体现了她心地善良的一面,可见其性格的复杂性。
这时的蔡大嫂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堕落还是背叛,我们很难一言以蔽之,而这正是蔡大嫂这个人物的魅力所在,也是李劫人对人的认识的独特发现。
2、蔡大嫂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邓幺姑→蔡大嫂→顾三奶奶,既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史、性格史、人性史,又牵动和折射出闭塞停滞如死水般的内地社会波澜初兴,各种变动潜滋暗长的历史讯息。
(1)、邓幺姑对城市文明的向往意味着现代意识对乡村世界的侵入。
(2)、蔡大嫂对罗歪嘴的偷情,无疑有性情相投、两情相悦的因素,这只是表象,从深层次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是一种象征行为,延续几千年的道德伦理、价值秩序已在蔡大嫂和罗歪嘴无视一切的越轨行为中分崩离析;罗歪嘴对蔡大嫂的征服也说明,至少在蔡大嫂时期,传统的乡村社会在地方势力的支配下依然维持着既有的格局。
(3)、但到后来,当大胆泼辣的蔡大嫂有条件的降服为顾三奶奶以后,吃洋教的打败了袍哥,占据了上风,逐渐成为乡村社会的实际支配者时,这种格局已然被打破,中国社会的殖民化已经扩展到乡村,渗透到草根阶层。
历史正是在这里打了个楔子,掀起了一个微澜,种下了“暴风雨”和“大波”的因由。
邓幺姑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
小说对邓幺姑三次嫁人的虚荣心态,写得真实生动、细致入微,作者正是以“心态”来折射“世态”,让我们看到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渗入,不仅引起社会力量的变动,而且还诱发了隐蔽在人身上的物欲与情欲的恶性滋长。
邓幺姑这个形象,带有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影子,但形象的内涵还是有所不同,福楼拜是写爱玛受浪漫主义小说和资本主义糜烂生活的引诱而堕落,而李劼人在邓幺姑这个农村女性身上,除了她的虚荣心导致其不择手段追求物欲与情欲外,还揉杂了一种大胆妄为、藐视传统的因素,蕴含有一种长期被封闭、被压抑后所迸发的无节制的顽强生命力量。
在以往的小说中,也不乏世情描写,而《死水微澜》这种“漫反射”的艺术构思方式,则不同于那种纯客观的、随意性的琐细纪实,它是在作者对社会的整体面貌获得理性认知后,对生活现象不仅有感性体验而且有了理性触照后所进行的艺术创造。
(二)、罗歪嘴:一个善恶并陈,美丑兼备的袍哥头目。
(1)、一方面,他“走官府、进衙门、给人家包打官司,包收滥账”,具有民间社会草莽英雄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色厉内荏、脆弱胆小的一面,当遭顾天成诬告,被官府捉拿,仓皇出逃时,他“脸无人色”,见蔡大嫂声泪俱下的场面亦是证明。
(2)、另一方面,他设赌局、嫖妓女、施圈套,一身的流氓习气;但在青羊宫打退流氓,救出郝家小姐的行为,尽管有在蔡大嫂面前“作秀”的成分,仍依稀可见一点正义感?(3)、再一方面,出于自发的民族情感、民族立场,当帝国主义势力逼入乡村的时候,他宣传过打教堂的白头帖子,谴责过庇护洋人、欺压百姓的官府,多少有一点民族气节。
而在于蔡大嫂的关系上,又表现出她性格中粗鲁里有细腻,玩世不恭中有真诚的一面。
罗歪嘴就是这样一个多性格因素并存,多种矛盾杂糅统一的人物形象。
(三)、顾天成:与罗歪嘴相比,顾天成的性格更加复杂多面。
他可以说是一个面目猥琐、精神萎靡、好色成性、憨里土气又不乏狡诈的小财主形象,集地主、教徒、嫖客、赌棍、丈夫、父亲等多种角色于一身,既可恨,又可悲,还可叹。
(1)、作为恶棍与无赖,他好色好淫、好嫖好赌,无所不为;为了报仇,他丢掉民族良知,投靠洋教;洋教倒霉时,他追悔莫及,洋教嚣张时,他又趾高气扬,沾沾自喜,一副小人得志的丑样,毫无正义良心可言。
(2)、作为丈夫,他有对妻子温存的时候,妻子生病,他悉心照料。
(3)、作为男人,为占有蔡大嫂,他频献殷勤,低三下四,一脸无赖相。
(4)、作为父亲,当女儿丢失后,他表现出让人动容的舐犊之情,并有过对自己放荡行为的诚心忏悔。
(5)、作为赌徒,被罗歪嘴巧设陷阱“烫毛子”,既输钱又挨打,蠢态可掬,令人同情。
在顾天成形象的塑造上,充分体现了作家写真实录、美丑毕露的写实原则,也使这一形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圆形人物”。
五、艺术特色(成就):1、塑造了一系列底蕴厚重、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
2、具有叙事客观性的鲜明特色。
李劫人深受以左拉为代表的法国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将自己的主观好恶、价值判断渗透融合进故事和人物之中,隐藏在不动声色、不露痕迹的客观叙事当中,让主观的倾向和意图从作品描写的“事实”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作者仿佛退出作品,对眼前发出的人和事作冷眼旁观。
无论是蔡大嫂、罗歪嘴,还是顾天成,作者都没有直接站出来做主观判断,而是竭力将道德的眼光抛开,如实地呈现他们的言行和心理,追求情节的生动丰富与细节的真实。
即使是心理描写,作者也极力通过细微的动作,或者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者是一个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行为,来传达人物内心的隐秘,竭力做到冷静客观、漫不经心。
六、浓郁的蜀文化地域特色。
李劫人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带有浓郁的四川地域特色,这种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他小说的地方志的写法、方言词语的运用和不拘一格的叙述模式上,在这其中,四川摆龙门阵的民间叙述模式对其小说创作影响甚大。
3、小说的叙事吸取了四川民间“摆龙门阵”的技法。
其“显着特征就是以故事讲述为主,在不破坏叙述脉络的清晰可辨、有条有理的前提下,同时又包含若干自由穿插的叙述手段,将故事向着前后左右方向扩展开来,以丰富我们的见闻。
4、运用了大量的四川方言。
诸如:“苏气多了”——谓态度大方,打扮漂亮。
“对识一下”——相互认识一下。
“烫了他的毛子”——喻指在赌博场上,使用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把别人的银钱弄光。
“不伸抖”——说假话被人识破了,不能自圆其说。
等都是地道的四川土话。
郭沫若因此赞称李劫人是“用着大众语写着相当伟大的作品的作家。
总之,《死水微澜》深得蜀文化的精髓,其浓郁的地方性,使其成为近代四川历史的绝妙的风景画。
参考文献:1、试论《死水微澜》的语言特色,张瑞科?2、龙门阵里面的“死水微澜”——《死水微澜》中龙门阵文化的探析,李直飞?3、《死水微澜》的漫反射艺术,陈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