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结构分析【可编辑】
- 格式:ppt
- 大小:565.00 KB
- 文档页数:6
《六国论》是权书中地一篇,原题为《六国》,是一篇借古讽今,以史论政地出色政论.文章借评论六国破灭地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地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记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尽管苏洵地史论并不正确,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地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地.而且,《六国论》以它结构上地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地基础,而与贾长沙地《过秦论》、柳子厚地《封建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典史论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地称道,可为我们师法.《六国论》全文共五个小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节),文章一开篇就单刀直入提出了观点,对六国地破灭进行评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全文地论述树起了一面鲜明地旗帜,显示了苏文尖锐泼辣地风格.紧接着从两方面给论点下了注脚.一方面用直陈语气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方面先设问,然后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后作结:“故曰弊在赂秦也”.老苏在立论开始即摆出两个论据,正反对照,虚实结合,为下文地论述举纲张目,并使行文曲折起伏,在跌宕中巩固和突出了论点,象一块磁石,吸引着读者地注意力,真是落笔不凡!接着文章以其内在地联系,省略一切过渡地文字,“跃入”第二部分,显得极其简练而严谨.第二部分(、两节),分析史实,纵横捭阖反复论证.首先作者就“赂者”方面进行阐述.文章围绕一个“赂”字,从正面论证自己地论点,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照应开头地第一个论据,组成论证地第一部分.这一节共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指出秦之受赂所得百倍于战胜所得,诸侯(韩魏)因行赂地失亦百倍于战败之所失.这层文字,一开头就以“秦以攻取之外”一句,将秦在与六国抗衡中野战夺城地事迹一笔带过,省略了不少文字,把重点放在“攻取之外而得者”,紧扣中心,突出了“赂”.真是惜墨如金,显示了老苏取舍地功夫和组织材料地匠心.这是一层对比文字,拿秦地受赂所得和战胜所得,韩魏地战败所失和因行赂所失作对比;又拿秦和诸侯作对比,在对比中使“秦之大欲,诸侯之大患,固不在战”地观点非常明确.为什么呢?作者有意不讲明这“赂”,故设悬念,以启下文.下文又出人意外地先宕开一笔,从纵处开拓,指出六国土地地来之不易,是其祖先“暴霜露,斩荆棘”,辛勤开垦地结果.而后才转入“赂”,揭露他们地“子孙视之不甚惜”,竟以地“赂秦”,而助长秦之侵略野心,终于造成“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地局面和必然“至于颠覆”地结果.文势跌宕,富有波澜.这层叙述,作者寓情于叙议之中,感情激荡,似痛心疾首,捶胸顿足,谴责之意溢于言表.而文势起伏,步步深入,在对诸侯地“奉之弥繁”地谴责和对暴秦“侵之愈急”地揭露中,自然地进入第三层.第三层引用战国时期主张合纵地苏代地话作结:“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用生动地语言,恰当地譬喻,有力地论据,表达了作者反对忍辱赂秦地主张,从而点明这个“赂”,及其后果.至此,戛然止住,结束了这层论述,显得简洁挺拔,斩钉截铁.确是“止于不可不止”,恰到好处.三层意思,层层递进,紧扣一“赂”.第一层先摆事实,使人震惊;第二层揭示原因,端出“赂”字;第三层顺理成章,引出结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这样,“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已被充分论述,作者对诸侯地批判之意,也已昭然若揭.行文至此,作者又以设问过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再掀一波,开辟出另一层议论,照应第一部分地第二个论据,组成论述地第二部分.并与上面地论证对照,在正反对照中使“弊在赂秦”地论点更为突出.这一节(第节),是就“不赂者”方面来论证地,也有三层意思.•但内容不同,写法有别,富于变化.上一节是以层层递进从纵地方面深入地,现在却是从横地方面发展,对“不赂者”地三国逐一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紧紧环绕“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而展开,肯定“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地论点,议论中贯穿着一个主张:战.先说齐,它是东方大国,要是一心联合五国,协力战秦,那是完全可以与秦抗衡地.然而它没有识破秦地远交近攻政策,更没有真诚联合其它五国,实际上附和了秦,终于继五国之后在公元前•年而灭亡.这段史实,本可写出不少文字,但因齐虽未赂秦却也不战,所以苏洵只用数语点明要害,“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略写一笔,显得明确犀利,又流露了作者对齐不屑多谈地神情,把笔墨化在主张抗秦地燕赵之上,又一次看到了苏洵选材组织地匠心.第二层讲燕赵.这是作者寄寓苦心,进行反复分析地重点层次.全层在“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一句总启后,先分析燕,再讲赵;论述了燕赵失败地内因,又用一“且”,递进到对他所失败地外因地分析.“燕虽小国而后亡”,就因为它能战——“斯用兵之效也”;它地所以“速祸”,就因为未能,而用荆卿之计,赵也这样.李牧能战,所以“连却之”;“战而不终”则“邯郸为郡”.至于燕赵最后“战败而亡”,“非兵不利,战不善”,而是由于“智力孤危”、“诚不得已”.因此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总之,这两层文字前后对照,例证有力,充分证明了“弊在赂秦”之论断,充满了作者对燕赵抗秦地褒赞和他们诚不得已而失败地惋惜之情.接着又用“向使”一词,虚拟一笔,进行假设论证,写了第三层,论述更为酣畅淋漓.在这层文字里,作者连用“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三句,一一照应前面两层,并从反面进行总结,从而得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地推论,又突出了“战”字.三层文字,强调一“战”,正反对照,虚实结合,开合自如,裁剪得体,笔墨酣畅.读完第二部分,象是看到作者在大庭广众之中,面对众多论敌发表演说,进行答辩.其逻辑性之强,语言地犀利是非常突出地.第三部分(第、节)篇末点题,画龙点睛.在上述论述之后,结论已呼之欲出了,因而顺势作结,先后写了两节.第一节,即结论地第一层,这是承上而来.上面波澜壮阔,这里仍留漪澜,在作结前又进行一层论述.先正面摆出自己主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又当别论.继而又回到史实,抨击六国地政策,使六国“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这样既照应上文地论述,成为它地“余波”,又为中心论点地提出作好铺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照应开头地“弊在赂秦”,正面陈述了自己地政见,指出了全文地题旨.在简洁、流畅地行文中,显出了结构上细密、自然、严谨地特色.这节文字,连用两个叹词、一个语尾助词哉,加上对偶,和句法地长短错落,作者地见解透彻地表达出来了,而感情地抒发也达到了高潮.接着作者用“夫”一词,上下过渡,使情绪稍稍平息,在比较平静中进入收尾:篇末点题,说明作文目地.《六国论》虽是作者“闲君之所为”却“多言今世之事”,作者论史以为政,讽古以砭今.因此,写到这里,再向纵深推进,有机地加上第二节,即结论地第二层.在这层中,文章运用宋与六国相比较地办法,以类比推理,规劝北宋王朝“不要以天下之大”,忍辱求和.老苏生活地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内和战两派激烈交锋地时候.公元年,宋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地澶渊和约,宋输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年)契丹谴使者至宋,责问宋廷并无理要求割地,结果定盟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且改称“赠”为“纳”.西夏也趁机向宋廷索取大量钱币、财物.这些屈辱投降政策,自然引起了人民和某些有识之士地不满.所以,老苏士人进谏,提出“封谋臣”,“礼奇才”地主张,强调“简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国下矣”,发出了严厉警告.这些都是针对时势,有感而发地.也因为有了第二部分地喻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论述和一再铺垫,使上述警告显得十分有力,令人信服.这最后一层,是点题之笔,言简意赅;结句真是“立片言而居要”,乃全篇之警策呵!。
《六国论》课文赏析《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议论性散文,旨在探讨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强调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赏析,主要从文章结构、语言表达、主题思想、历史背景、修辞手法和论据的运用等方面展开。
一、文章结构《六国论》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开篇即提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分别从“赂秦之弊”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了文章的论点。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二、语言表达《六国论》的语言表达质朴自然,简洁明快。
苏洵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来铿锵有力,极具气势。
同时,苏洵在文章中还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事例,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三、主题思想《六国论》的主题思想深刻,意义重大。
苏洵在文章中强调了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重要性,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它们不能团结一心,互相支援,而是采取了自保的政策。
这一主题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
四、历史背景《六国论》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分裂但又充满机遇的时期。
苏洵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窗口。
五、修辞手法《六国论》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苏洵在文章中运用了排比、对仗、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例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句话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赂秦政策的不可取之处。
六、论据的运用《六国论》的论据运用得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苏洵在论证过程中引经据典,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数据,使得他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同时,苏洵在论证过程中还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和思路。
综上所述,《六国论》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六国论〉课文分析(2009-04-27 05:29:34)转载▼分类:教案标签:教育一、作者简介《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
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
•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课文分析《六国论》是《权书》中的一篇。
原题只有《六国》两个字,因为《权书》和《衡论》都是评论性的文章,所以后来才在六国后面加上了个“论”字。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
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
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本文的时代背景可参看有关备课参考资料。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破灭”和后文的“颠覆”、“革灭”、“迁灭”都是灭亡的意思。
“兵”这儿是本义,兵器、武器。
“弊”是毛病、病根儿。
赂秦的“赂”念lù,本来是指送给别人物品,本文则专指割地。
“赂秦”一词出自汉代贾谊的《过秦论》。
其中有“从(zòng)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一句。
“从”指合纵,“约”指六国订立的盟约。
所以“赂秦”就专指诸侯割让土地给秦国这件事。
《六国论》的第一句的意思是:六国的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没有打好,而是病根儿在于把土地献给秦国。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力亏”指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六国论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著作,作者为战国时期的韩非子。
其中第四段是整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结构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是整篇文章的转折点。
前三段主要是对六国的分析和比较,而第四段则开始探讨如何使一个国家强大。
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得人”、“得地”、“得权”三个方面的观点,这些观点为后面的论述打下了基础。
第四段是整篇文章的核心。
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得人”、“得地”、“得权”三个方面的观点,这些观点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要有优秀的人才、广阔的领土和强大的权力。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才能使一个国家强大起来。
第四段是整篇文章的高潮。
在前三段的分析和比较中,作者只是客观地陈述了各国的情况,而在第四段中,作者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观点和方法,为整篇文章的高潮部分,也是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
第四段是整篇文章的总结。
在第四段的结尾,作者总结了前面的论述,并且强调了“得人”、“得地”、“得权”三个方面的重要性。
这些总结,为整篇文章的结论部分,也是读者最需要的部分。
第四段在整篇文章的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整篇文章的转折点、核心、高潮和总结,为整篇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提供了保障。
苏洵《六国论》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及结构分析苏洵《六国论》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及结构分析《六国论》(苏洵)写作背景及主题思想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现实针砭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
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
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
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略谈《六国论》的题目和结构likegang略谈《六国论》的题目和结构兼与张全夫同志高榷张全夫老师写的《我是怎样教〈六国论〉一文的》教学经验1980年3•月在《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发表以来,对中学教师的备课启发和帮助很大,是一篇有价值的经验之谈。
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篇文章也有一些不足与不确之处。
虽然瑕不掩瑜,缺不掩盈,但如能拭去这块美玉上的小斑点,同时补足缺陷,使该文由“弯月”变成“满月”,也许对同行们的教学更有好处。
一、关于题目张文指出,《六国论》是一个“倒装的动宾词组”,这是对的。
但作者却未指出,这个题目不仅是倒装句,而且是省略句。
实际上,作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文中明确指出:“六国论这个题目……实际上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既然 “六国论”三字包含了“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十个字的意思,•为什么不指出题目是倒装句兼省略句呢?其实,这篇文章原题为《六国》,比课本上用的题目《六国论》还要省略。
二、关于结构这是讲《六国论》时应该抓的重点,惜乎作者却谈的很少。
文章第三部分的小标题虽然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讲清文章思路和字词句,作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但就这一部分而言,也是字词句谈得多,结构则只设计了一个结构图,告诉读者说:“我一边讲解,一边用结构图配合,使学生清楚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但文中对文章的内在关系和论证方法却未加说明。
当然,应该承认张全夫老师设计的这个结构图是相当好的。
据我所知,不少中学教师放大了这个结构图作为教具,我们也是其中之一。
但在放大这个结构图时,却发现以下一些缺点:1.第一层下可标明“非兵不利战不善”,并标明反证法。
2.第二层没有标明分论点。
如果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与“赂秦力亏、破灭之道”就是分论点,那么二者显然上下倒置了。
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论据应是“齐人与嬴、终继迁灭”、“燕用刺客、始速祸焉”、赵国灭亡、用武不终”,而非“大欲大患、固不在战”和“奉之弥繁、侵之欲急”。
六国论的文章结构及梳理《六国论》这篇文章呀,真是精彩得不得了。
先不说内容,光是那种气势就让人忍不住想为作者摇旗呐喊。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六国,各自为政,有的捉襟见肘,有的野心勃勃,真是一团乱麻。
说到这里,就让我来慢慢道来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顺便聊聊它的魅力。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抛出了一个大问题,嘿,六国为何如此薄弱?这可是个关键的疑问,直接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然后,作者通过对比,把六国的情况和秦国的强大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
其实这就像打牌,大家都在盯着对手的牌面,结果秦国反而利用了这一点,顺利拿下了胜利。
看吧,六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反而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真是“树倒猢狲散”,这场景让人不禁想笑,毕竟谁能想到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竟然在这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作者又开始讲道理了。
六国的君主们各怀鬼胎,有的贪图眼前的小利益,有的则是盲目自信,完全没有意识到形势的变化。
就好比说,大家都知道水深火热的时候,偏偏有些人还在沉迷于自己的小日子,真是“坐井观天”,看不到外面的风云变幻。
此时的作者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些国君的愚蠢和短视,真是干脆利落,像一把锋利的刀,割开了迷雾,让人豁然开朗。
然后呢,作者就开始唠叨起了外交的艺术。
想想当时的局势,六国如果能团结一心,抱团取暖,那可真是风雨无阻。
但偏偏这些小国,个个都是“各自为政”,谁都不愿意依赖别人,结果就是“孤掌难鸣”。
这段话就像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告诉我们团结的重要性。
就像是我们平时玩游戏,若不组队,注定是被别人吊打的命。
虽然作者并没有用游戏来比喻,但这个道理却深深扎根在了读者心里。
到了作者呼吁大家,哎,团结起来吧!不管是为国还是为己,这可是最明智的选择。
说得真是好,正如那句老话“众志成城”,这个时候想想也真是心潮澎湃。
试想,如果六国能够携手并进,那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大不相同,甚至有可能书写出一段辉煌的篇章。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觉得《六国论》不仅仅是一篇历史文章,更是一个大大的警钟,让人清醒。
《六国论》的论证结构这篇文章的论证结构不是什么难点,不过很典型,尤其是对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很有帮助,所以我要说一说。
这篇文章的论证结构很平常,是议论文的最常见的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
提出问题即提出论点部分。
首先是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之后是分论点,有两个,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灭亡,有赂秦和不赂秦两种情况,作者都考虑进去了。
其中,第二个分论点之后还有一句分析原因的话,“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样这个分论点也就很充分了。
最后的一句是一个小结,这是学生写作时最缺少的。
文章首段破题,极为简洁,分析论点,层次分明而全面,让自己的立论牢牢站立,这是学生最应该学习的。
分析问题部分有两段,分别从两个分论点的角度进行论证。
第三段是针对第一个分论点进行的论证,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其次还有引用论证。
有三组对比:对比组一:秦战胜得到的土地与和谈得到的土地的对比,六国战败失去的土地与割地失去的土地的对比,“其实百倍”,结论是“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看来秦的目的是很明确的,而六国很糊涂,竟把打仗看的很重要,把土地看的很一般,本末倒置,导致国力受损。
对比组二:六国祖先创业艰难与六国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暴霜露,斩荆棘”写创业艰难,“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写割地的轻率。
这样割地就不仅仅是国力受损的问题了,还是一个道德伦理的问题,这样的子孙简直就是败家子,六国的子孙就不仅仅是目光短浅的问题了。
结果是“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对比组三:地有限,欲无厌;奉弥繁,侵愈急。
结论是“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这三组对比从六国作战目的不明,守土意识不强,割地后果认识不足三个方面,逐层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的观点。
最后一句是引用论证,古人早有此认识,可惜六国的子孙就是不明白。
此段主要是针对韩魏楚三国。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六国论》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司马迁的代表作之一、它是记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六个国家(秦、齐、楚、燕、吴、韩)的历史,以及各国相互之间的政治斗争、外交关系和国家兴衰的原因分析。
结构上,该书可以分为序、篇目、条目组成。
首先,从结构上分析,《六国论》的序言为《序》,全书共分12篇。
《序》是司马迁对整本书的一个总体概括。
在《序》中,司马迁明确写道:“六国非无耻之民也,不爱其君,不听其法,专主私意,畔逆者是也。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全书的核心思想,即各国之所以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君和臣民的不忠不义、专权专利的行为。
然后,《六国论》根据六个国家的不同,分成六篇,分别为《秦篇》、《齐篇》、《楚篇》、《燕篇》、《吴篇》和《韩篇》。
每一篇又分成若干个条目,对各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进行逐一分析和评述。
在每个篇目中,司马迁还根据国家的兴衰来分成四个时期,即起初之时、盛衰之时、衰绝之时和败亡之时。
通过对这几个时期的分析,司马迁更加清晰地展示了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以及其所遭遇的困境和原因。
此外,结构上,司马迁对整个《六国论》进行了详细的拆分,并给每个篇目起了寓意深厚的名字。
例如,《秦篇》分为“起初之时”、“盛衰之时”、“衰亡之时”和“败亡之时”四个条目;《齐篇》分为“闾丘之会”、“齐人聚而告田常”、“何以才而能王”、“齐不过田简也”四个条目。
这种精细的拆分和命名,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方便地理解和掌握各个国家的历史情况。
最后,《六国论》的结尾是一个总结篇目,名为《燕闵之行》。
在这一篇目中,司马迁再次强调了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和政治制度的优劣。
他举例说明了燕国因为君王不听臣子的忠告而导致国家衰败的故事,以引导人们反思君臣关系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综上所述,《六国论》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基本按照六个国家的历史顺序和事件发展来安排,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剖析和评述,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分析了六国的兴衰原因。
《六国论》详细讲解(含详细答案)《六国论》详细讲解(含详细答案)1. 简介《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散文,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韩非。
本文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
韩非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刻的思考,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
2. 文章结构《六国论》分为三个部分:2.1 引言引言部分,韩非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强大的六国会在短时间内接连灭亡?然后他自问自答,认为六国的灭亡并非是由于地理环境的恶劣,而是因为内部的腐败和无能。
2.2 本论本论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韩非详细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他认为,六国的君主和贵族们沉溺于奢侈和享乐,忽视了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他们内部争斗不休,导致国家无法集中力量对抗外敌。
同时,六国的君主们缺乏远见和胆识,无法任用贤才,使得国家无法得到良好的治理。
2.3 结论结论部分,韩非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教训,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必须懂得任人唯贤,重视国家的安危,关心人民的疾苦,才能够使国家繁荣昌盛。
3. 详细答案3.1 引言部分- 问题:为什么强大的六国会在短时间内接连灭亡?- 答案:六国的灭亡并非由于地理环境的恶劣,而是因为内部的腐败和无能。
3.2 本论部分- 问题: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六国的君主和贵族们沉溺于奢侈和享乐,忽视了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他们内部争斗不休,导致国家无法集中力量对抗外敌。
同时,六国的君主们缺乏远见和胆识,无法任用贤才,使得国家无法得到良好的治理。
3.3 结论部分- 问题:六国灭亡给我们什么教训?- 答案:一个国家的君主必须懂得任人唯贤,重视国家的安危,关心人民的疾苦,才能够使国家繁荣昌盛。
4. 总结《六国论》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散文,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深入剖析,提出了作者的治国理念。
韩非的观点和思考,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依然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六国论》讲义一、作者及作品背景《六国论》的作者是苏洵。
苏洵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的北宋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外患,北方的辽和西夏对边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这种形势下,苏洵写下了这篇政论文,借评论六国灭亡的史实,来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覆辙,要以史为鉴,奋发图强,抵御外敌。
二、文章内容分析(一)论点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直接点明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贿赂秦国。
(二)论证结构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文章首先论述了赂秦的国家因贿赂秦国而导致自身实力削弱,最终走向灭亡。
以韩、魏、楚三国为例,详细阐述了它们赂秦的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
韩、魏、楚三国向秦国割地求和,虽然暂时换得了短暂的和平,但却使得秦国的实力不断增强,自身的力量却越来越薄弱,最终无法抵御秦国的进攻。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接着,苏洵指出不赂秦的国家也因为赂秦的国家失去了抵抗秦国的力量而相继灭亡。
以齐、燕、赵三国为例,齐国与秦国交好,不帮助其他五国,最终在五国灭亡后也被秦国所灭;燕国派荆轲刺秦,试图以武力抵抗秦国,但最终失败;赵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有过胜利,但由于受秦国反间计的影响,杀掉了大将李牧,导致国力衰退,最终被秦国所灭。
(三)论证方法1、对比论证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论证,如赂秦之国与不赂秦之国的对比,赂秦所得到的短暂安宁与最终灭亡的对比,六国祖先创业之艰难与子孙割地赂秦之轻易的对比等。
通过这些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赂秦的危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引用论证文章引用了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不可取,使论证更加生动有力。
三、文章的现实意义(一)以史为鉴《六国论》虽然论述的是六国灭亡的历史,但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威胁时,不能采取妥协退让的策略,而应该坚定地捍卫自身的利益和尊严。
(二)治国理政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保持强大的实力,必须注重内部的发展和团结。
•••••••••••••••••《六国论》的结构安排和语言特色《六国论》的结构安排和语言特色作者:likegang这里重点探讨一下《六国论》的结构安排和语言特色,对于我们指导学生练习写作政论文,或许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先谈一下它的结构。
文章共分五段。
每一段以总论点提携全文。
启篇首句便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否定了一般人的见解;接着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弊在赂秦”--这是全文的总论点。
继而以“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论据,对总论点作了概要阐明。
这两个论据,又被作为分论点,分别在第二、第三两段里给以具体论证。
第二段紧扣前一个论据,阐明赂秦之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这里是从两个方面论述的:其一,用秦以积威所得比以攻取所得多百倍,与六国因赂秦所亡者比因战败而亡者也多百倍的事实,论证“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回应文章的首句“非兵不利,战不善”。
其二,通过具体叙述诸侯赂秦的过程,感既颇深地指责了赂秦者为了“一夕”的苟安,而忘记先祖父创业不易、“举以与人”的'失策,说明以有限之地奉无限之欲,结果必然是“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从而得出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最后进一步推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并引用古人的比喻,补充和印证了自己的论据,发人深省。
至此,为总论点的成立打下了第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三段紧扣后一个论据,引证历史事实,深入一步阐明“不赂者以赂者丧”。
先以齐为例。
齐虽未赂秦,但“与嬴而不助五国”,六国不同心,不能互相支援,结果“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证实了前文的“失强援,不能独完”的论断。
次举燕赵。
从正面用它们的“用兵之效”的事实(燕虽小国而后亡;赵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等),从反面用它们由于内外政策的错误而导致灭亡的原因(燕派刺客,赵信谗而除良将),来证明“非兵不利,战不善”;强调指出它们“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战败而亡”,也恰好论证了“失强援,不能独完”。
略谈《六国论》的结构likegang略谈《六国论》的结构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以擅长议论而著称。
在他留传后世的《嘉祐集》中,主要论著有:《几策》两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
这些文章都以他的纵横捭阖和缜密论述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并被推荐给皇帝,一时流行于文坛,为许多学者所模仿。
老苏的论文,继承了《论语》、《孟子》、韩子的传统而形成自己的独家风格:笔力雄健,老辣简奥。
他的论文观点鲜明,论证深入,波澜跌宕,结构严谨,富有逻辑力量,颇有论辩色彩。
苏洵论文的这种风格,我们可以从《六国论》窥见一斑。
《六国论》是权书中的一篇,原题为《六国》,是一篇借古讽今,以史论政的出色政论。
文章借评论六国破灭的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的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记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
尽管苏洵的史论并不正确,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的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而且,《六国论》以它结构上的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础,而与贾长沙的《过秦论》、柳子厚的《封建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典史论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的称道,可为我们师法。
《六国论》全文共五个小节,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文章一开篇就单刀直入提出了观点,•对六国的破灭进行评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为全文的论述树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显示了苏文尖锐泼辣的风格。
紧接着从两方面给论点下了注脚。
一方面用直陈语气说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方面先设问,然后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而后作结:“故曰弊在赂秦也”。
老苏在立论开始即摆出两个论据,正反对照,虚实结合,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并使行文曲折起伏,在跌宕中巩固和突出了论点,象一块磁石,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真是落笔不凡!接着文章以其内在的联系,省略一切过渡的文字,“跃入”第二部分,显得极其简练而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