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会议程序材料.pdf
- 格式:pdf
- 大小:385.63 KB
- 文档页数:15
一起来学习开庭前的基本流程和步骤开庭前的基本流程和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庭前会议、开庭准备、庭审准备和开庭确认。
准备阶段:在开庭前,法院和各方当事人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法院会准备相关庭审材料,包括起诉状、答辩状、证据材料等,并将其送达给各方当事人。
各方当事人也需要准备并提交相关的诉讼材料,如证据、辩护意见等。
此外,法院还会确定开庭日期、时间和庭室。
开庭前会议:开庭前会议是法院安排在开庭前举行的会议,目的是协调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争议焦点和证据的争议,促进庭审的有效进行。
开庭前会议一般由法官主持,并邀请双方当事人参加。
在开庭前会议中,法官会确认一些基本的信息,如当事人身份、庭审争议焦点、诉讼请求等。
如果双方当事人对认定事实、适用法律、证据的争议存在,则可以在会议中达成一致意见或就争议问题交换观点。
开庭准备:开庭前,法院需要准备开庭所需的场地、设备和人员。
法庭会保证有足够的座位供出席的人员使用,并安排相关的设备,如录音设备、投影仪等。
庭长、书记员、法官助理等工作人员将确保庭审进行的顺利。
庭审准备:在开庭前,双方当事人需要对庭审进行准备。
原告方将会整理好自己的证据,确认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并准备好相关的法律依据和辩护意见。
被告方也需要对原告方的诉讼请求进行准备,并整理好相关的证据和辩护意见。
在庭审准备阶段,双方律师或当事人可能还需要进行模拟庭审的演练,以及讨论和思考可能的反驳和质询策略。
开庭确认:在开庭当天,法院会进行开庭确认流程。
一般情况下,法院会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始开庭。
法官会主持开庭,宣布庭审开始,并核实当事人的身份和诉讼请求。
同时,法官还会简要介绍开庭的基本情况和庭审的主要原则,以及对庭审过程作出的一些规定和要求。
此外,法官还会对庭审中可能发生的争议和问题进行预警和引导。
以上就是开庭前的基本流程和步骤。
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根据不同的法院和案件性质会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这些步骤能够帮助双方当事人对庭审做好准备,帮助法院和各方当事人保证庭审的公正和顺利进行。
庭前会议程序之规范建构一、明确庭前会议的启动方式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182条第2款的规定来看,刑事诉讼法规定审判人员可以“召集”控辩双方召开庭前会议,法律赋予法院启动权,而控辩双方能否有权启动程序则没有明确。
借鉴英美法系针对庭前会议的立法经验,庭前会议的启动可以分为依职权启动和依申请启动两种方式。
(一)赋予公诉机关建议权在办理一些疑难复杂、证据材料较为繁多案件时,检察机关应当填写《召开庭前会议建议书》,在案件移送公诉时一并提出法院。
(二)辩方同样享有庭前会议启动的申请权辩护方作为程序性争议的当事人,也应有权申请启动程序。
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向法庭提出《召开庭前会议申请书》,在申请书载明关于庭前会议的主要议题。
(三)赋予法院对是否召开庭前会议决定权主要是发挥其“过滤”作用,防止庭前会议的被滥用。
决定召开会议后,人民法院应在庭前会议召开三日前,将会议的时间和地点通知参加人。
参加人应当按时出席庭前会议,若应该参加会议人员未出席会议的,则此次会议不能举行。
若被告人未被羁押,由法院应提供场所,供三方讨论之用。
若被告人被羁押的,法院应与看守所协商,在看守所设立专门的庭前会议办公室来进行。
二、界定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一)庭前会议是否适用简易案件目前,司法实践中,多个地方制定的庭前会议实施意见均规定简易案件不适用前会议程序。
关于简易案件是否适用庭前会议,笔者认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出于对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的考虑,新刑事诉讼法扩大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简易案件基本覆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所有的“认罪”案件,其中也可能存在被告人人数众多、犯数罪导致证据数量大的刑事案件,存在进行庭前证据整理的情形。
笔者认为,在制定实施意见时,对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微的刑事案件,完全可以不必经过庭前会议程序。
对可能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适用简易程序案件,如果经控、辩、审三方均同意的也可适用。
(二)对于没有辩护人的案件是否可以召开庭前会议没有辩护人参加,不建议召开会议。
最高法庭前会议十一项程序一、会议召开前的准备工作在最高法庭前举行会议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相关人员应当提前确定会议的主题和议程,确保会议的目标明确。
其次,需要确定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参会人员,并发送邀请函通知各方参会。
同时,还需要准备会议所需的文件、资料和设备,以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
二、会议开场白会议开始时,主持人应当进行开场白,简要介绍会议的目的和议程安排,以及会议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开场白的目的是为了让与会人员了解会议的背景和目标,确保大家对会议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并为会议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三、主题发言在会议的议程中,通常会安排一段时间进行主题发言。
主题发言是会议的重要环节,是各方就特定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的机会。
在主题发言环节,与会人员可以就提前确定的议题进行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建议和看法。
这有助于各方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从而为会议的决策提供参考。
四、问题讨论问题讨论是会议的核心环节之一。
在问题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可以就议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通过集思广益,共同分析和探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以便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问题讨论需要确保各方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要注意维护会议的秩序和效率。
五、决策与投票在问题讨论完成后,会议需要做出相应的决策。
决策是会议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决策可以解决问题、制定政策和规划未来。
决策通常需要通过投票来确定,每位与会人员都有权进行投票,并根据多数意见来确定最终的决策结果。
决策的过程应当公正、透明,并确保每个人的意见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考虑。
六、制定行动计划在决策完成后,会议需要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是将决策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通过明确任务、责任和时间等要素,确保决策的有效实施。
行动计划应当具体明确、可操作,并有相应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以确保计划的顺利执行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七、总结发言会议接近尾声时,通常会安排一段时间进行总结发言。
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程(试行)理解与适用一、前言庭前会议是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程序。
它主要是为了达到调解、审查证据、缩短审判期限、增加审判质量等目的。
为了规范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的程序,我们制定了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各级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的程序。
三、主要内容1. 庭前会议时间:庭前会议应在案件立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召开。
如果需要延期或提前举行,应当经过当事人、辩护人或者代理人同意,并得到审判长的批准。
2. 庭前会议地点:庭前会议应当在法院审判庭上举行,但当事人或者辩护人可以提出在案发地或者当事人所在地举行的申请,经审判长批准后可以确定。
3. 庭前会议主持人:庭前会议由审判长主持,有2名以上审判员参加。
如果有需要,可以邀请法律专家或者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
4. 参加庭前会议的人员:庭前会议应当邀请检察机关的检察官、当事人、辩护人及其代理人参加。
5. 庭前会议的目的:庭前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对案件进行调解,审查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的证据,认真听取各方当事人对案情的陈述,了解审判所需要的其他信息。
6. 庭前会议的结果:在庭前会议后,如果达成调解协议,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执行。
如果没有达成调解协议,应当及时向当事人、辩护人说明本案的审理程序及期限等相关信息。
7. 庭前会议记录:庭前会议应当作成记录,并告知当事人、辩护人确认。
当事人、辩护人如认为记录有误,可以在记录上补正或者在记录后提出异议。
8. 庭前会议程序:庭前会议按照如下程序进行:(1)主持人宣布庭前会议开始,并说明本次庭前会议的目的。
(2)检察官先发表意见,即对案件的证据、调查情况等作出说明。
(3)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对检察官的意见进行答复。
(4)主持人询问当事人、辩护人及其他参加人员的意见。
(5)按照程序依次进行询问、辩论、说明、询问、辩论等程序。
(6)当事人、辩护人发表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者请求。
(7)主持人宣布庭前会议结束,并说明下一步的审理程序。
庭前会议规程1、会议主持人:会议的主持人是由当事人的各司法院官员提名的,主持人是负责调解庭前会议的正式人员,除调解人主持外,还可以有一名以上的助理调解人,这些调解人都由各司法院官员提名,由司法机关组织督导。
2、出席会议的当事人:当事人是按照案件实际情况,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提请参加庭前会议及调解程序的主体机构或者个人,在法定有效期限内向司法机关提出参加庭前会议及调解程序的,司法机关应当向该当事人发出调解通知书,使其成为调解庭前会议的当事人。
3、辅助人员:为了帮助调解庭前会议取得实际效果,在经过司法机关研究决定的情况下,可以有聘请的律师,仲裁员,咨询专家,法官调解员或其他有资格的人员参与会议,为参加会议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法规咨询和技术服务。
二、会议准备工作1、准备相关文件:针对具体案件,司法机关应当组织当事人提交有关材料,包括:当事人的申请、草拟的外层会议规程,以及调解协议,以及有关证据材料;其他可能有用的第三方文件,如当事人向司法机关提交的材料,司法机关应当组织将其归类整理,并择期与当事人一起准备会议。
2、准备参与会议的当事人:庭前会议要求当事人参加,调解人根据案件有关事实和双方当事人之间关系,组织当事人参会,除了参与会议已有的当事人之外,也可以邀请旁观者、居民社区等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3、准备会议活动:为防止发生突发情况,庭前会议应设置相关预防措施,如参会当事人须签署保证书,保证不使用侮辱人格、危害社会安全等行为;调解人必须准备案件有关的文件以及其他必备的工作和活动用品。
三、会议开始1、宣读调解庭前会议规程:调解人你宣读调解庭前会议规程,使参会人员明确会议的各项规定,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调解人发表开设讲话:开设讲话主要有:阐述会议的目的、内容和使命;回顾案件发生的历史;对案件和当事人存在的问题作出简要阐述;表明调解人和参会人员的期望;提出如何解决案件的可能性。
3、当事人发表陈述:参会的当事人可以针对调解人发表的开设讲话提出意见和建议,当事人之间可以就案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把案件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害关系通过友好调解,其过程可以由当事人或调解人本人进行协商。
庭前会议程序的建立及其完善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在开庭前,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这一程序的建立,打破了中国刑事审判程序由起诉到审判的直接过渡,在起诉和审判之间植入了中间程序,由此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庭前会议程序的雏形。
一、庭前会议程序及其价值功能1、庭前会议程序涵义和渊源所谓庭前会议,是指对重大、复杂、疑难案件,为了避免审理的中断或拖延,保障集中审判、快速审判,法官依职权或依控、辩双方的申请,认为有必要时,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到庭对庭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必要沟通的庭前准备程序。
国外大部分国家审判程序中都有中间程序。
这一程序德国称之为中间程序,法国称之为预审程序,美国称之为庭前会议,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称之为庭前整理程序。
具体而言,在中间程序中,对回避人员、出庭证人名单予以确定,对非法证据予以排除,确定庭审重点与争议焦点,提高庭审效率。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公诉方式与庭前审查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从1979年的“全案移送、庭前实质审查”到1996年的“移送主要证据的复印件或照片、庭前形式审查”再到新刑诉法的“全案移送、庭前形式审查”。
新刑诉法与1996年刑诉法相比,庭前审查进一步贯彻形式审查原则。
2010年两高三部联合发布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第四条规定,“起诉状副本送达到开庭审判前,被告人提出其审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
人民法院应当将被告人的书面意见在开庭前交人民检察院。
”本条规定了证据取得合法性审查的启动程序,避免出现一开庭即休庭或者延期审理的情况,旨在充分保障被告人合法权利,保障庭审活动的顺利进行。
2、庭前会议程序的价值功能公正与效率并重是庭前会议程序的重要价值与功能,具体体现如下:(1)有利于控辩双方诉权平等,保障审判公正。
为了保障控辩双方的权利平等,应当保证辩护方可以查阅控方的全部案卷和证据,包括对被告人有利和不利的证据。
庭前会议制度的程序内容
庭前会议制度的程序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召集与参加:庭前会议一般由法院或审判机关指定法官主持,由法院或审判机关根据案情决定有关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是否应当参加
庭前会议,并告知参加庭前会议的时间、地点与会议程序等。
2. 会议主持:庭前会议将由指定的法官主持,在会议中负责讨
论案情,并就当事人、证据、程序等提出问题,引导当事人积极发表
意见,确定争议焦点,达成和解或者协商一些程序性问题,提高审判
效率。
3. 讨论案情:庭前会议中,法官将向各方了解案件基本情况、
当事人主张、证据等,就具体问题进行提问和辅导,发表自己的看法
和意见,引导当事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事实,确定本案问题和争议焦点,充分了解案件的实质性问题,为当事人提供有益的建议。
4. 程序协商:庭前会议中,法官也将就程序性问题与当事人进
行协商,如就庭前证据是否一致、是否需要进行庭前辩论、是否需要
审理程序的调整等事项进行协商,以提高程序性的效率。
5. 协商和解:庭前会议也是解决纠纷的主要场所之一,法官将
与当事人就争议事项进行协商和谈判,尝试着寻找双方都可以接受的
解决方案,以避免审判或减轻审判压力,达到迅速解决纠纷的目的。
6. 记录和备案:对于庭前会议中商议的问题和达成的协议,应
当进行记录和备案,以便后续审理和执行使用。
记录应当客观、正确、明确,涵盖庭前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当事人的陈述发言,备案应当在庭
前会议结束时完成。
总之,庭前会议是一个重要的程序环节,其内容丰富、程序权威,能在实际操作中充分发挥其调解和司法化功能,为司法公正提供重要
保障。
庭前会议报告的格式及范文一、庭前会议基本信息。
1. 会议时间:[具体日期和时间]2. 会议地点:[详细地点]3. 主持人员:[法官姓名]4. 参与人员:公诉方:[检察官姓名]辩护方:[律师姓名]被告人:[被告人姓名]二、会议目的。
这次庭前会议呢,就像是一场大戏开演前的彩排和对词儿。
主要就是为了让大家在正式开庭前,把一些程序上的事儿、证据相关的问题啥的,都捋一捋,避免在正式庭审的时候出现混乱,就像你去旅行前要先规划好路线一样重要。
三、会议议程及内容。
# (一)案件管辖权问题。
1. 公诉方观点。
公诉方觉得这个案子就该咱们这儿审,理由是案件的发生地就在咱们这个辖区内,这就像在自己家里出的事儿,当然得自己家里人来管啦。
他们还拿出了一堆证据,像案发地点的证明文件啥的,明明白白地指出来这事儿就发生在咱眼皮子底下。
2. 辩护方观点。
辩护方也不含糊,仔细查看了公诉方提供的证据。
不过呢,他们觉得有些地方还值得再琢磨琢磨。
他们提出,虽然案发地点看似在咱们辖区,但是案件中的一些相关因素可能涉及到其他地区,比如说证人大部分都在隔壁市,调查取证啥的可能在那边更方便。
但是经过一番讨论,最后辩护方也表示在目前的证据情况下,暂时认可咱们这儿的管辖权。
3. 结论。
经过大家这么一交流,最后确定咱们这个法院对这个案子有管辖权,就像确定了一场比赛就在这个场地举行一样,大家都没什么大的异议了。
# (二)回避问题。
1. 公诉方。
公诉方表示他们没有需要回避的人员,那态度就像在说“我们这儿都是公正办事的,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关系”。
2. 辩护方。
辩护方也是很谨慎地审视了一下法官、书记员等相关人员,还问了几个关于是否和案件有潜在关系的问题。
最后呢,辩护方也说没有发现需要回避的情况。
3. 被告人。
被告人自己也表示没有发现有谁让他觉得不公正,得让人家回避的。
4. 结论。
得嘞,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就不存在回避问题啦,就像比赛的裁判大家都认可,那就可以安心比赛啦。
庭前会议纪要
时间:2013年10月28号
地点:江阴市人民法院刑三庭
参与人:审判长王煜、书记员枟桢、公诉人许红继、辩护人张霄洋、被告法定代理人许占奎
纪要:
对许源故意伤害一案召开庭前会议,由审判人员王煜主持,书记员枟桢担任记录人员。
首先,被告人法定代理人及其辩护人不申请回避,对变更强制措施没有异议,对案件管辖权不存在异议,双方对公开审理本案没有异议,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
其次,在证据方面,双方对被告人的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现场看验笔录,被害人病例,法医鉴定书,赔偿收据,医疗费收据均达成一致。
没有提出非法证据排除,没有申请调取新的证据和重新鉴定。
再次,被告人许源于2013年9月20日下午放学后,骑到月桐路与戚月路交叉路口时,被害人骑一辆自行车,从后面冲向被告人许源,撞到被告人许源的右侧,把被告人许源撞倒。
且当时被害人陈洪明对被告人许源进行辱骂,即时,被告人许源一拳打到被害人陈洪明的左眼,致使左眼失明,视力严重受损,随后对被害人陈洪明实施暴力。
对于以上案情,双方均已了解清楚。
由于公诉人及被告辩护人及法定代理人无法达成庭前刑事和解,本院决定于10月29日开庭审理本案。
庭前会议笔录时间:年月日时分地点:主持人:书记员:书记员查明当事人身份情况。
原告:被告:主持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二十四条之规定,现对原告诉被告纠纷一案召开庭前会议。
本案由主审法官承办。
今天的庭前会议由主持,由书记员担任记录。
双方是否听清,是否同意?原:听清了,同意。
被:听清了,同意。
主:本案立案时要求原告填写要素表,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及原告要素表复印件时,已告知被告填写要素表,(概述双方填表情况)。
本案要素表共有项,原告提交的要素表填写了项,被告提交的要素表填写了项。
对原告填写的要素表内容,被告有什么意见?被:对被告填写的要素表内容,原告有什么意见?原:(此两问题要充分解释要素表,尽量缩小异议,争取有异议的要素要到最小范围。
)主:根据原、被告各自填写的要素表及双方刚才阅表意见,双方队表格涉及的项无异议,对表格涉及的项有异议。
(尽量简练清晰的描述双方要素表比对的结果,尽量缩小争议,本过程重在作实质性的工作,充分导诉释明。
)主:现在进行证据交换。
交换证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举证方应当说明提交证据的编号、书证的页数、是否原件,是复印件的说明不能提交原件的原因,要证明的问题。
质证者要对证据的真实性、证明目的是否成立明确发表意见。
(双方依次举证、质证)主:通过刚才的证据交换,双方对证据交换之前的陈述的对对方填写要素表的异议是否有新的意见?(证据交换之后,对无争议和有争议的问题,当事人可能根据对方的证据对原有异议发生变化或缩小了异议范围,如此征求意见,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争议。
)原:被:主:根据对方填写的要素表核对情况,以及刚才证据交换,现在双方对以下事实无异议:有争议问题如下:主:对以上总结,双方是否听清,有什么意见?原:被:主:现在,根据现有材料及庭前会议的情况进行庭前调解,原、被告双方是否同意?原:被:(由辅助法官主持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报请主审法官审核签发;调解不成的,报请主审法官择期开庭。
庭前会议程序材料一、基本法条《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最高院刑诉法解释》:第一百八十三条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一)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二)证据材料较多、案情重大复杂的;(三)社会影响重大的;(四)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的其他情形。
召开庭前会议,根据案件情况,可以通知被告人参加。
第一百八十四条召开庭前会议,审判人员可以就下列问题向控辩双方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一)是否对案件管辖有异议;(二)是否申请有关人员回避;(三)是否申请调取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但未随案移送的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四)是否提供新的证据;(五)是否对出庭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名单有异议;(六)是否申请排除非法证据;(七)是否申请不公开审理;(八)与审判相关的其他问题。
审判人员可以询问控辩双方对证据材料有无异议,对有异议的证据,应当在庭审时重点调查;无异议的,庭审时举证、质证可以简化。
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可以调解。
庭前会议情况应当制作笔录。
二、具体问题(一)庭前会议的召开条件按照法条精神,庭前会议的召开,以案情重大复杂、影响力大的案件或需非法证据排除案件为主。
此外,当事人可能在法庭上提出回避、管辖、申请证人出庭等影响庭审进行活动的特殊申请的,也可以召开庭前调查程序,再者,需要进行调解活动的,也可以召开庭前会议进行调解。
庭前会议的启动,由审判人员决定。
(二)庭前会议的参加人员审判人员、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必要时可以通知被告人。
人民陪审员是否应当参加庭前会议未作说明,但从庭前会议精神上看,庭前会议不是对案件实体情况进行审查,人民陪审员并不必须参加。
侦查人员是否可以参加庭前会议法条没有进行说明,但从庭前会议中非法证据排除程序来看,如果法庭认为有必要的,应当予以通知出庭,对证据合法性进行说明。
(三)庭前会议的通知程序立法没有规定庭前程序召开应提前几日通知,但按照法条精神及庭前会议的目标,应当给予参加会议人一定准备时间,故提前3日以上通知为宜。
(四)庭前会议的具体审查内容庭前会议主要审查当事人对于审判方式和证据调取等程序方面是否存有疑问,具体包括:(一)是否对案件管辖有异议;(二)是否申请有关人员回避;(三)是否申请调取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但未随案移送的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四)是否提供新的证据;(五)是否对出庭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名单有异议;(六)是否申请排除非法证据;(七)是否申请不公开审理;(八)与审判相关的其他问题。
审判人员可以询问控辩双方对证据材料有无异议,对有异议的证据,应当在庭审时重点调查;无异议的,庭审时举证、质证可以简化。
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可以调解。
因此,庭前会议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审判程序事宜:包括管辖、回避、公开审理;(2)证据的初步审查:主要包括证据提交和证人出庭情况、证据合法性审查、双方对证据异议状况;(3)庭前调解。
其中,审判程序方面,系对当事人可能影响案件审理的申请进行预先调查,防止影响案件庭审活动。
证据方面审查,首先系补全证据的过程,即对于当事人可能提交的证据和可能申请调取的证据进行预先了解,以免在庭审中突然袭击;其次系对于当事人要求证人出庭状况预先了解,避免当事人当庭要求证人出庭,而致延期审理;再者系对于证据进行初步质证,对双方无异议的证据,可以在庭审过程中简化,有异议的证据,应当在庭审过程中重点调查;最后是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对于当事人在庭审会议前提出的申请排除的非法证据进行合法性调查。
庭前会议中的调解,可以与检察人员共同调解,也可以在庭前会议后单独调解。
(五)庭前会议的具体程序1、在送达起诉书副本时,应当通知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庭审会议前)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申请,并应提供涉嫌非法取证的人员、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相关线索或材料。
2、当事人提交非法证据排除申请的,应当召开庭前会议;如果法庭认为有庭前会议必要的,可以决定召开庭前会议。
法庭决定召开庭前会议的,尽量提前3日通知参加人员。
3、法庭决定召开庭前会议的,在通知参加庭前会议时,可以询问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是否申请非法证据排除,并要求尽快提供申请材料。
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确认申请的,可以给予必要准备时间,并延后庭前会议时间。
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庭前会议前提交非法证据排除申请的,应当立即将申请书或者申请笔录及相关线索、材料的复制件送交人民检察院,通知检察机关做好证据合法性说明准备。
当事人如果确认不申请,而在庭前会议或庭审过程中提出申请的,在没有新的证据或材料情况下,法庭可以不再审查。
4、庭前会议前,书记员应当作好记录和准备工作。
程序应当与一审程序开庭和法庭调查部分相同;(1)审判长宣布庭前会议开始,(2)介绍案件情况、起诉案由、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姓名及是否公开审理;不公开审理的,说明理由。
(3)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名单及辩护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诉讼参与人名单。
(4)询问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是否对管辖有异议、异议的理由。
(5)询问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是否申请回避、申请何人回避和申请回避的理由。
(6)询问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是否申请不公开审理。
(7)进入证据初查程序,公诉人逐条宣读提交的证据目录,法庭逐条询问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该证据是否存在异议。
对于不具有异议的证据,最后予以列明告知,并说明对于有异议的证据会在庭审中重点审查。
(8)公诉人宣读完毕后,法庭询问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是否申请调取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但未随案移送的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
(9)询问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是否提交新的证据。
对于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法庭也可以询问公诉人是否存在异议。
(10)公诉人说明提请出庭的证人、鉴定人员、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名单。
法庭询问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此名单是否有异议,是否提请新的证人出庭。
(11)对于当事人提交的非法证据排除申请,开始非法证据排除调查程序。
(12)证据初查结束后,有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庭可以进行庭前调解,调解可以请公诉人参与,也可以不邀请公诉人参加,立法未对此作出说明。
(13)宣布庭前会议结束。
(六)庭前会议与庭审的衔接庭前会议中已经审查和询问的内容,在庭审活动中就可以简化程序,例如回避、管辖等就可以不再询问,而由审判人员进行说明,当事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庭审中给予回应。
庭前会议中无异议的证据,在庭审中举证、质证可以简化。
对于当事人庭前会议未提出申请,而在庭审过程中提出,没有新的事实和理由的,应当予以驳回。
(七)庭前会议中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非法证据排除程序材料一、基本法条《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
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第五十六条法庭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认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对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依法予以排除。
申请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的,应当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
第五十七条在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的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证明。
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
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也可以要求出庭说明情况。
经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人员应当出庭。
第五十八条对于经过法庭审理,确认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对有关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最高院刑诉法解释》:第九十五条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或者采用其他使被告人在肉体上或者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者痛苦的方法,迫使被告人违背意愿供述的,应当认定为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
认定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应当综合考虑收集物证、书证违反法定程序以及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等情况。
第九十六条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的,应当提供涉嫌非法取证的人员、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相关线索或者材料。
第九十七条人民法院向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送达起诉书副本时,应当告知其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应当在开庭审理前提出,但在庭审期间才发现相关线索或者材料的除外。
第九十八条开庭审理前,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排除非法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前及时将申请书或者申请笔录及相关线索、材料的复制件送交人民检察院。
第九十九条开庭审理前,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有疑问的,应当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召开庭前会议,就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人民检察院可以通过出示有关证据材料等方式,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说明。
第一百条法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法庭应当进行审查。
经审查,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有疑问的,应当进行调查;没有疑问的,应当当庭说明情况和理由,继续法庭审理。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以相同理由再次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法庭不再进行审查。
对证据收集合法性的调查,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后进行,也可以在法庭调查结束前一并进行。
法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不符合本解释第九十七条规定的,应当在法庭调查结束前一并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进行证据收集合法性的调查。
第一百零一条法庭决定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调查的,可以由公诉人通过出示、宣读讯问笔录或者其他证据,有针对性地播放讯问过程的录音录像,提请法庭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等方式,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
公诉人提交的取证过程合法的说明材料,应当经有关侦查人员签名,并加盖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