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次给药毒性试验
- 格式:pptx
- 大小:59.38 KB
- 文档页数:18
简述| 药物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主要设计要点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药物在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拟用于人体的药物通常需要进行单次给药毒性试验。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对初步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和了解其毒性靶器官具有重要意义。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所获得的信息对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和某些药物临床试验起始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能提供一些与人类药物过量所致急性中毒相关的信息。
实验设计注意事项01受试物受试物应采用工艺相对稳定、纯度和杂质含量能反映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并须有研制单位的COA。
来自于市售的辅料、溶媒等应具有相关的说明和规格。
02实验动物年龄| 试验应使用年轻健康成年的动物,如果是儿童用药,必要时采用幼年动物进行试验。
种属| 可根据药代或药效结果选择合适的动物种属,试验应采用至少两种哺乳动物,从多个方面暴露药物动物毒性,选择一种啮齿类和一种非啮齿类动物,如未采用非啮齿类动物进行动物试验,应该说明理由。
性别| 通常采用雌性和雄性动物进行试验,雌雄各半。
若采用单性别动物进行试验,应阐明其合理性。
动物数|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动物数,比如小动物每组动物10只,大动物每组动物4只。
动物数应符合试验方法及其结果分析评价的需要。
体重| 试验中的啮齿类动物初始给药时的每组平均体重差异不应超过或低于平均体重的20%。
03给药途径通常情况下给药途径应至少包括临床拟用途径,或者增加一种能使药物较为完全进入全身暴露的途径如静脉给药。
急性经口给药前啮齿类动物应禁食一段时间,但禁食时间可能会影响暴露量,受到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受试物肠道内吸收的影响。
04给药剂量水平常用的试验方法有最大给药量法、最大耐受量法、半数致死量法等。
根据不同的试验方法选择合适的剂量,为了充分暴露毒性,高剂量可选择出现严重毒性的给药剂量或达到最大给药量,低剂量可选择未见毒性剂量,同时设空白和/或溶媒(辅料)对照组。
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小时内给药1次或2次(间隔6-8小时),观察动物接受过量的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为多次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分析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分析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I期临床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的设计提供参考信息等。
一、啮齿类动物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一)试验条件1.动物品系:常用健康的小鼠、大鼠。
选用其他动物应说明原因。
年龄一般为7-9周龄。
同批试验中,小鼠或大鼠的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实验前至少驯养观察1周,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饮食、体重及精神状况。
2.饲养管理:动物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标准。
若用自己配制的饲料,应提供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报告;若是购买的饲料,应注明生产单位。
应写明动物饲养室内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
3.受试药物:应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二)试验方法: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生死亡的剂量。
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 procedure)。
选择5、50、500和2000mg/kg四个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
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
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 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
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小时内给药1次或2次(间隔6-8小时),观察动物接受过量的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为多次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分析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分析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I期临床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的设计提供参考信息等。
一、啮齿类动物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一)试验条件1.动物品系:常用健康的小鼠、大鼠。
选用其他动物应说明原因。
年龄一般为7-9周龄。
同批试验中,小鼠或大鼠的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实验前至少驯养观察1周,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饮食、体重及精神状况。
2.饲养管理:动物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标准。
若用自己配制的饲料,应提供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报告;若是购买的饲料,应注明生产单位。
应写明动物饲养室内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
3.受试药物:应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二)试验方法: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生死亡的剂量。
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 procedure)。
选择5、50、500和2000mg/kg四个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
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
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 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
布洛芬注射液小鼠单次腹腔注射给药毒性的试验研究目的观察布洛芬注射液单次腹腔注射以后小鼠的急性中毒反应。
方法试验采用ICR小鼠,给药后观察出现的各种应激反应和临床中毒症状。
连续观察14d后将动物安乐死,对肉眼所见异常的组织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给药后,小鼠出现活动减少、困倦、趴伏、呼吸减少的症状。
550、467、397、337mg/kg 组死亡动物数分别为10、9、2、1,动物死亡数随着剂量降低而减少;287mg/kg 组及溶媒对照组未见动物死亡。
结论按Bliss法计算,布洛芬注射液小鼠单次腹腔注射给药的LD50和95%可信区间为414.39mg/kg,385.17~445.89。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cute toxicity of Caldolor on ICR mice. Methods After treatment,the animals were observed daily for totally 14 days. Stress reactions and clinical symptom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At the end of the observation period,the mice were sacrificed,necropsied and the major organs were taken out for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mice appeared abnormal clinical signs such as reduced activity,sleepiness,reduced respiration. The number of dead mice for 550,467,397,337 mg/kg group were 10,9,2 and 1,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mouse dead in 287 mg/kg group and in the vehicl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Calculated by Bliss,50% lethal dose(LD50)of intraperitoneal Caldolor in mice is 414.39 mg/kg and th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is 385.17-445.89.[Key words] Caldolor;Acute Toxicity;LD50布洛芬是一个较强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以抗炎、解热和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成为全球最畅销的非处方药物之一[1-3]。
七、毒理学实验(一)、急性毒性试验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急性毒性试验,又称单次给药急性毒性实验,是指在24h内一次或多次给予动物受试物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二)、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1、实验动物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实验动物,例如大鼠、小鼠、犬。
本实验随机选用健康成年的12只大鼠和12只小鼠,要求雌雄分别对半,动物初始体重不超过或低于平均体重的20%。
2、给药途径由于本品为浓缩丸,因此选用口服进行实验。
给药前将实验动物禁食24h。
3、给药剂量将大鼠和小鼠分别两只一组,分大鼠6组,小鼠6组。
然后编号。
分剂量0g/kg,1g/kg,2g/kg,3g/kg,4g/kg,5g/kg对小鼠和大鼠进行灌胃口服,20ml/kg。
然后观察小鼠反应。
一般认为口服5g/kg时未见急性毒性或死亡,可不必提高剂量进行实验。
4、观察时间及指标给药后几小时内应严密观察动物反应,之后每天上下午各观察一次,至少连续观察14d。
5、在口服给药24h后,如果没有实验动物死亡,则每组各选一只动物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如果有动物死亡,则将死亡动物和未死亡的动物小组中选一只动物进行病理学检查。
6、实验动物临床表现与器官系统的关系急性毒性试验一般指征观察参考表(三)、长期毒性实验实验要求和内容1、实验药品要求选用符合相关制剂要求的同一批药品。
2、实验动物选用正常、健康、雌雄各半和动物体重应在平均体重的20%之内的成年各20只大鼠和小鼠。
将每种动物平均分四组,分别为高、中、低、和对照组。
3、实验动物饲养按照动物室正常标准进行饲养。
4、药物剂量根据相应动物急性毒性的最大无症状剂量(MTD)、1/3MTD、1/10MTD 分别设高中低三个剂量。
对照组为空白对照。
5、给药方法将药物加入到饲料中,依据确定的量进行。
6、给药时间给药6个月。
7、观察指标(1)一般指标实验动物的体重,和解剖后相关脏器的重量。
每周固定时间测1次大鼠体重及摄食量,试验期间详细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包括外观体征、行为活动、腺体分泌、呼吸、粪便等,必要时应测定大鼠饮水量。
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药物在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1、2]。
狭义的单次给药毒性研究(Single dose toxicity study)是考察单次给予受试物后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2]。
本指导原则所指为广义的单次给药毒性研究,可采用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药的方式获得药物急性毒性信息。
拟用于人体的药物通常需要进行单次给药毒性试验(见注释1)。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对初步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和了解其毒性靶器官具有重要意义。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所获得的信息对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和某些药物临床试验起始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能提供一些与人类药物过量所致急性中毒相关的信息[1]。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二、基本原则(一)试验管理用于支持药品注册的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的设计,应该在对受试物认知的基础上,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对于化学药,应根据受试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同类化合物情况、适应症和用药人群特点、试验目的等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设计适宜的试验方案,并结合其他药理毒理研究信息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对于中药和天然药物,还应考虑到其与化学药的不同特点,试验时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
(三)随机、对照、重复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应符合动物试验的一般基本原则,即随机、对照和重复。
三、基本内容(一)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
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
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
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目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小时内给药1次或2次(间隔6-8小时),观察动物接受过量的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为多次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分析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分析人体过量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I期临床的剂量选择和观察指标的设计提供参考信息等。
一、啮齿类动物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一)试验条件1.动物品系:常用健康的小鼠、大鼠。
选用其他动物应说明原因。
年龄一般为7-9周龄。
同批试验中,小鼠或大鼠的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所用动物平均体重的20%。
实验前至少驯养观察1周,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饮食、体重及精神状况。
2.饲养管理:动物饲料应符合动物的营养标准。
若用自己配制的饲料,应提供配方及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报告;若是购买的饲料,应注明生产单位。
应写明动物饲养室内环境因素的控制情况。
3.受试药物:应注明受试药物的名称、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二)试验方法:由于受试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理、毒理学特点各异,毒性也不同,有的很难观察到毒性反应,实验者可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由下列几种实验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1.伴随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方法:最大耐受剂量,是引起动物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而不产生死亡的剂量。
3.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方法:在合理的浓度及合理的容量条件下,用最大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的反应。
4.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procedure)。
选择5、50、500和2000mg/kg四个固定剂量。
实验动物首选大鼠,给药前禁食6-12小时,给受试药物后再禁食3-4小时。
如无资料证明雄性动物对受药试物更敏感,首先用雌性动物进行预试。
根据受试药物的有关资料,由上述四个剂量中选择一个作初始剂量,若无有关资料作参考,可用500mg/kg作初始剂量进行预试,如无毒性反应,则用2000mg/kg进行预试,此剂量如无死亡发生即可结束预试。
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药物在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1、2]。
狭义的单次给药毒性研究(Single dose toxicity study)是考察单次给予受试物后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2]。
本指导原则所指为广义的单次给药毒性研究,可采用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药的方式获得药物急性毒性信息。
拟用于人体的药物通常需要进行单次给药毒性试验(见注释1)。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对初步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和了解其毒性靶器官具有重要意义。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所获得的信息对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和某些药物临床试验起始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能提供一些与人类药物过量所致急性中毒相关的信息[1]。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二、基本原则(一)试验管理用于支持药品注册的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的设计,应该在对受试物认知的基础上,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对于化学药,应根据受试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同类化合物情况、适应症和用药人群特点、试验目的等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设计适宜的试验方案,并结合其他药理毒理研究信息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对于中药和天然药物,还应考虑到其与化学药的不同特点,试验时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
(三)随机、对照、重复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应符合动物试验的一般基本原则,即随机、对照和重复。
三、基本内容(一)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
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
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
附件2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药物在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1、2]。
狭义的单次给药毒性研究(Single dose toxicity study)是考察单次给予受试物后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2]。
本指导原则所指为广义的单次给药毒性研究,可采用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药的方式获得药物急性毒性信息。
拟用于人体的药物通常需要进行单次给药毒性试验(见注释1)。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对初步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和了解其毒性靶器官具有重要意义。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所获得的信息对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和某些药物临床试验起始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能提供一些与人类药物过量所致急性中毒相关的信息[1]。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二、基本原则(一)试验管理用于支持药品注册的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的设计,应该在对受试物认知的基础上,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对于化学药,应根据受试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同类化合物情况、适应症和用药人群特点、试验目的等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设计适宜的试验方案,并结合其他药理毒理研究信息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对于中药和天然药物,还应考虑到其与化学药的不同特点,试验时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
(三)随机、对照、重复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应符合动物试验的一般基本原则,即随机、对照和重复。
三、基本内容(一)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
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
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是获知受试物在毒性试验中不同剂量水平下的全身暴露程度和持续时间,预测受试物在人体暴露时的潜在风险(注释1)。
毒代动力学是非临床毒性试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研究重点是解释毒性试验结果和预测人体安全性,而不是简单描述受试物的基本动力学参数特征。
毒代动力学研究在安全性评价中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一)阐述毒性试验中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及其与毒性反应的剂量和时间关系;评价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在不同动物种属、性别、年龄、机体状态(如妊娠状态)的毒性反应;评价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合理性。
(二)提高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预测价值。
依据暴露量来评价受试物蓄积引起的靶部位毒性(如肝脏或肾脏毒性),有助于为后续安全性评价提供量化的安全性信息。
(三)综合药效及其暴露量和毒性及其暴露信息来指导人体试验设计,如起始剂量、安全范围评价等,并根据暴露程度来指导临床安全监测。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生物制品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注释2)。
二、基本原则毒代动力学研究需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注释3)。
毒代动力学试验通常伴随毒性试验进行,常被称为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
开展研究时可在所有动物或有代表性的亚组或卫星组动物中进行,以获得相应的毒代动力学数据(注释4)。
三、基本内容(一)暴露量评估毒代动力学试验的基本目的是评估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量,常通过适当数量的动物和剂量组来开展研究。
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所用动物数量应保证能获得足够的毒代动力学数据。
由于毒性试验中通常采用两种性别动物,暴露测定也应包括两种性别的动物。
选择单性别动物时应说明理由(注释5)。
暴露评估应考虑以下因素(注释6):血浆蛋白质结合、组织摄取、受体性质和代谢特征的种属差异、代谢物的药理活性、免疫原性和毒理学作用。
在血浆药物浓度相对较低时,特殊的组织或器官也可能会有较高水平的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
[2]胡素连,潘鹏翔,喻征兵,等.跌打消痛片的祛瘀、抗炎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7):151-153. [3]蒋孟良,董桂兰,易延逵,等.伤痛外搽酊活血祛瘀作用的研究[J].中成药,2000,22(11):60-62.[4]蒋孟良,黄政德,易延逵,等.酒炙丹参大黄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1):783-785. [5]林桂平,卢春颜,邝巧芬,等.复方丹参注射液抗心肌缺血及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3):251-254.[6]祝晓雯,宋燕,金若敏,等.水蛭超细粉及水煎液活血化瘀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1):33-37. [7]蒋孟良,黄芝蓉,彭延古,等.活络止痛丸制备工艺筛选的研究[J].中成药,2004,26(2):154-156.[8]胡素连,蒋晓煌,蒋孟良,等.用镇痛与刺激实验优选乳香最佳炮制工艺的研究[J].中成药,2013,35(7):1515-1517,1586. [9]蒋孟良,易延逵,陈军.伤痛外搽酊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3):15-17.[10]雷亚锋,王冬.自制抗生丸对大鼠外伤瘀血模型血液血管方面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1):680-681. [11]李胜利,方苏亭,李列大,白芍止眩方对动物活血止痛调节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6):13-17. [12]蒋晓煌,蒋孟良,贺卫和,等.胶艾汤不同炮制组方对动物激素水平与凝血机制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6):113-115.[13]蒋晓煌,蒋孟良,贺卫和,等.胶艾汤不同炮制组方对动物子宫收缩、PT与纤溶活性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5):53-56.*通讯作者苦豆子总生物碱的单次给药毒性试验曹晓东张谦张微肖云峰王芳(内蒙古医科大学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新药筛选工程研究中心呼和浩特010018)摘要:昆明种小鼠灌胃苦豆子总碱,进行单次毒性试验,记录急性中毒症状,剖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靶器官并以Bliss法计算苦豆子总生物碱的半数致死量。
丹参注射液小鼠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研究郎彤\戴晓莉2,薛云2(1.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潍坊261041;2.山东省药学科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目的观察单次静脉和腹腔注射给予丹参注射液后对小鼠产生的毒性。
方法采用经典半数致死量(LD50)法进行小鼠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动物分组后以不同的剂量静脉或腹腔注射给药1次,药后观察小鼠反应,检 测体重和死亡率,连续观察14 d后剖检,观察主要脏器的病变。
结果丹参注射液小鼠单次静脉和腹腔注射给药半数致死量分别为3.2 g •kg-1和6.3 g •kg-1。
死亡小鼠毒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俯卧不动、抽搐、呼吸困难、昏迷、尿失禁继而死亡。
结论丹参注射液大剂量腹腔和静脉注射可致小鼠全部死亡,但其半数致死量分别为临床用药剂量的65和129倍,安全范围较大。
关键词:丹参注射液;单次给药毒性;小鼠;半数致死量中图分类号:R994.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375(2018)04-0201-003d o i:10.13506/j.c n k i .jp r.2018.04.004The study of single-dose toxicity of Danshen Injection in miceLANG Tong1 ,DAI Xiaoli2 ,XUE Yun2(1. Weifang No.2 Hospital,W eifang 261041,C hina \2.Shandong Academyo 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Jinan 2501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ngle-dose toxicity of Danshen Injection by intravenous and intraperiatoneal injections in mice.Methods The single-dose toxicity of Danshen Injection in mice was evaluated with classical LD50.Animals we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and administered with different dose for one time.The general symptoms, body weight and mortality were obser^^ed after administration.The animals were autopsied and lesion of main organs were obser^^ed after continuous obser^^ation for 14 days.Results The LD_5〇of Danshen Injection in mice was 3.2 g •kg1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and 6.3 g •kg 1after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The main acute toxicity symptoms of dead mice were prone position, convulsion, dyspnea, coma, urinar^^ incontinence and eventually to death. Conclusion Danshen Injection can induce all mice to be dead.The LD50of Danshen Injection in mice was 65 times of clinical dosage for intravenous injection and 129 times of clinical dosage for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The safety scope of Danshen Injection was very large.Key words:Danshen Injection;Single-dose toxicity;Mouse;Half lethal dose丹参(Saliia miltiorrhirn)是植物丹参的根茎,性 微寒,味苦,是应用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最常见中药材 之一[1]。
丹参注射液小鼠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研究郎彤;戴晓莉;薛云【摘要】目的观察单次静脉和腹腔注射给予丹参注射液后对小鼠产生的毒性.方法采用经典半数致死量(LD50)法进行小鼠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动物分组后以不同的剂量静脉或腹腔注射给药1次,药后观察小鼠反应,检测体重和死亡率,连续观察14 d 后剖检,观察主要脏器的病变.结果丹参注射液小鼠单次静脉和腹腔注射给药半数致死量分别为3.2 g?kg-1和6.3 g?kg-1.死亡小鼠毒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俯卧不动、抽搐、呼吸困难、昏迷、尿失禁继而死亡.结论丹参注射液大剂量腹腔和静脉注射可致小鼠全部死亡,但其半数致死量分别为临床用药剂量的65和129倍,安全范围较大.【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8(037)004【总页数】3页(P201-202,233)【关键词】丹参注射液;单次给药毒性;小鼠;半数致死量【作者】郎彤;戴晓莉;薛云【作者单位】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潍坊261041;山东省药学科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山东省药学科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94.39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是植物丹参的根茎,性微寒,味苦,是应用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最常见中药材之一[1]。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丹参注射液属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注射剂,临床上主要用于心绞痛、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以及辅助抗肿瘤等疾病[2-3]。
中药注射液为我国特有的药物品种,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因其成分复杂,其不良反应事件也越来越频发,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4]。
因此,为了更好地评估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国启动了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
随着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丹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也经常发生,其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变态反应、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药物性肝炎、腹泻、肌肉震颤及尿毒症等[5-6]。
本实验按照中药注射液再评价的技术规范要求,在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条件下对丹参注射液进行了单次给药毒性再评价研究,为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监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