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的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28.04 KB
- 文档页数:2
晕厥待查鉴别诊断:1、单纯性晕厥:多发生于体弱的青年女性,常见原因有站立过久,恐惧,激动,晕针,剧痛,晕厥前多有先兆,平卧后多在几秒至几分钟内清醒。
2、颈动脉窦性晕厥:颈动脉窦过敏的患者,一侧或双侧颈动脉窦受刺激后即可引起明显的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多无先兆,常见于颈动脉硬化,颈动脉窦区外伤等。
3、咳嗽性晕厥:好发于50岁左右男性,为剧烈咳嗽后短暂意识丧失,持续时间多在10秒左右,常发生于立位,无晕厥先兆,原因为剧烈咳嗽导致迷走神经兴奋,心动过缓,导致脑供血不足。
4、排尿性晕厥:青壮年男性多见,多在夜间睡眠起床排尿时发生,可因意识不清跌倒,发生原因为扩张的膀胱突然排空后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所致,晕厥持续时间1-2分钟,可自行苏醒。
5、直立性晕厥:直立时血压明显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晕厥发生,平卧时血压上升,症状消失,发生机理为升血压机制障碍,在由卧位转为立位时血压下降,导致晕厥,晕厥前多无先兆,常见于交感神经切除术后,脊髓痨,Shy-Drager综合征,服用某些降压药物。
6、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排出量突然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所致,常见于严重心律失常,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房颤,快速房扑,阵发性室速,Q-T间期延长综合征,急性心脏排血受阻,如严重主动脉狭窄,严重二尖瓣狭窄,急性心肌梗死。
7、跌倒发作:原因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常可很快自行站立,系下部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
8、低血糖症:临床上常表现为心悸,全身出冷汗,面色苍白,血糖低于2.8mmol/l,供糖后症状缓解。
晕厥高风险患者诊断标准
1. 年龄与性别:晕厥的患病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有所差异。
特别是年龄越大、女性患病率较高。
2. 症状:晕厥普遍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头晕目眩,严重时出现倒地甚至抽搐等状态。
如果发生了多次晕厥,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3. 病史:晕厥的发生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因此,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
4. 家族史:晕厥可有遗传倾向,因此需要了解患者的家族史是否有晕厥的先例。
5. 身体检查: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可以检测到一些可疑的体征,如心脏杂音、低血压等。
6.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发现一些代谢性疾病和贫血等,也能帮助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7. 心电图: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节律异常等心脏问题,是判断晕厥的原因的一项重要检查。
8. 脑电图:脑电图可以检测出脑电波的异常变化,这有助于诊断癫痫等脑部问题。
9. 平面头颅CT:平面头颅CT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是检测脑部异常的
重要手段。
10. TTT:TTT是倾斜试验,可以检查是否存在神经介导的晕厥,是诊断晕厥
的重要方法之一。
晕厥的诊治指南晕厥是指突然发生的、短暂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所导致的意识丧失和倒地的症状。
晕厥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并且涉及到多种原因和诊治方法。
本文将就晕厥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晕厥的常见病因和分类:1. 神经反射性晕厥神经反射性晕厥是指由于神经反射性机制的异常引起的晕厥。
最常见的神经反射性晕厥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和直立性低血压。
2. 心脏性晕厥心脏性晕厥是由于心脏功能异常所致的晕厥。
常见的心脏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心肌病和冠心病等。
3. 立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立位性低血压是指由于体位改变引起的血压骤降所致的晕厥。
正常情况下,改变体位时,人体会通过神经支配来保持血压平稳,但在立位性低血压患者中,这种调节机制失效。
4. 药物性晕厥某些药物(如抗高血压药物、利尿剂等)会引起晕厥。
这种晕厥多发生在药物剂量刚刚调整时或者患者处于过度用药状态时。
5. 其他原因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也可能引起晕厥,如代谢性疾病、低血糖、低氧血症等。
这些情况的晕厥通常是病情严重的体征之一。
二、晕厥的诊断流程:1. 病史采集在诊断晕厥时,重要的一步是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来确定晕厥的原因。
医生应该询问病人晕厥的时机、频率、持续时间、旁证症状等。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进一步明确患者病情的重要环节。
包括测量体温、血压、心率,观察皮肤色泽和水肿情况等。
3.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ECG在诊断心脏相关的晕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ECG结果,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心律失常。
4.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电解质、血糖和肝肾功能等指标,从而进行综合评估。
5. 倾斜试验(Tilt table test)倾斜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将患者固定在特制的试验台上,然后迅速将试验台倾斜,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晕厥症状。
三、晕厥的治疗方法:1. 针对病因治疗针对晕厥的具体病因进行治疗是最根本的方法。
晕厥的临床鉴别诊断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一般为突然发作,迅速恢复,很少有后遗症。
晕厥的病因及分类:1.反射性晕厥:多由于血管舒缩障碍导致。
1.1 血管迷走性晕厥(单纯性晕厥):发病机制: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血管床扩张及心动过缓,周边血管突然扩张,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减少,使心脏有加快和加强收缩的反射动作,某些人会因过度激发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而引起心跳忽然减慢、周边血管扩张,结果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而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
病例特点:发作常常有明显的诱因(如疼痛,情绪紧张,恐惧,轻微出血,各种穿刺及小手术等)。
起病前可有短暂的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视、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先兆症状,持续数分钟继而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有血压下降,脉搏微弱,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可自然苏醒,无后遗症。
鉴别要点:询问发病是否有诱因,以及发作前是否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1.2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病例特点:表现为在体位骤变,主要由卧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发生的晕厥。
鉴别要点:注意晕厥发作是否与体位改变有关。
1.3颈动脉窦综合征发病机制:由于颈动脉窦附近病变,致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致脑供血不足。
病例特点:刺激颈动脉窦可出现心脏抑制或单纯的血压降低等引起晕厥。
可表现为发作性晕厥或伴有抽搐。
常见的诱因有用手压迫颈动脉窦、突然转头、衣领过紧等。
1.4排尿性晕厥病例特点:多见于青年男性,在排尿中或排尿结束时发作,持续1-2min,自行苏醒,无后遗症。
1.5咳嗽性晕厥病例特点:见于患慢性肺部疾病者,剧烈咳嗽后发生。
1.6吞咽性晕厥发病机制:由吞咽动作引起的晕厥。
在吞咽时食团依次通过口腔、咽和食管3个部位。
支配这些部位的神经有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
晕厥的诊断流程及危险分层1.短暂意识丧失与晕厥1.1 概念短暂意识丧失(TLOC)•真正的或貌似意识丧失的一种状态特征•无意识期间记忆缺失、运动控制异常•反应能力丧失、持续时间短暂晕厥•由于脑组织缺血导致的TLOC•特点为发生迅速、短暂、能完全自行恢复的意识丧失1.2 鉴别2.晕厥的诊断流程2.1 流程图2.2 误诊为晕厥的原因2.3 初步评估和危险分层2.4 急诊科晕厥的评估3.晕厥危险分层3.1 晕厥的分类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综合征•血管迷走性晕厥•情景性晕厥•颈动脉窦性晕厥•不典型情况2)直立性晕厥3)心源性晕厥•心律失常•器质性疾病3.2 病史高危因素1)主要•新发的胸部不适、呼吸困难、腹痛、或头痛•在劳力或卧位时晕厥•突发心悸后即刻出现晕厥•严重的结构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2)次要(只有伴发结构性心脏病或心电图异常才视为高危)•没有前驱症状或前驱症状短暂(<10S)•有早发的心脏猝死的家族史•坐位晕厥史3.3 体格检查高危因素•急诊科不明原因的收缩压<90mmHg•直肠检查提示消化道出血•清醒状态下非运动锻炼所致的持续的心动过缓(<40b.p.m)•不明原因的收缩期杂音3.4 心电图高危因素1)主要•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缺血的改变•II度II型和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缓慢型心房颤动(<40b.p.m)•在清醒状态下持续窦性心动过缓(<40b.p.m)•反复窦房阻滞或者窦性停搏>3s而非体育运动训练•束支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心室肥厚,Q波符合心肌缺血或者心肌病•持续性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植入性心脏装置功能障碍(起搏器或ICD)•1型Brugada波•反复12导联心电图QTc间期>460ms,提示长QT间期综合征2)次要•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和显著的PR间期延长的I度的房室传导阻滞•无症状的轻度窦性心动过缓(40-50 b.p.m)或缓慢房颤(40-50 b.p.m)•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预激QRS综合波•短QT间期(≤340ms)•非典型性Brugada波•右胸导联T波倒置,Epsilon波提示ARVC3.5 心源性晕厥VS非心源性晕厥3.6 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3.7 低危晕厥1)患者特点• 年轻患者(<40岁)2)晕厥特点•仅站立时晕厥•由卧位/坐位起立时晕厥•晕厥前恶心或呕吐•晕厥前有热感•疼痛/激动诱发的晕厥•咳嗽、排便、排尿引发的晕厥•多年反复晕厥病史且发作特点相同3.8 中危晕厥1)ACC/AHA/HRS指南•年龄≥50岁•既往有心脏病史,心脏装置功能未见异常、心电图异常,早发心源性猝死家族史•症状与神经介导性晕厥不同2)ESC指南介于低危晕厥和高位晕厥之间3)国际急诊共识•具有其他合并症的低危患者(如慢性肾衰、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肿瘤、脑血管病或心脏受损病史)•无合并症但晕厥表现严重•不具备任何低危或高危因素4.基于危险分层的处理策略4.1 初步评估后的处理4.2 晕厥的急诊处理4.3 需要进一步住院评估。
晕厥的诊断
晕厥是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丧状态,是由于大脑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所致。
引起此种
改变的主要原因有:心脏输出量减少或心脏停搏、突然剧烈的血压下降或脑血管的普遍性暂
时性闭塞。
其临床特点是急性起病,短暂意识丧失。
患者常在晕厥发作前约1min出现前驱
症状,表现为全身不适感、视力模糊、耳鸣、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无力,随之很
快发生晕厥。
晕厥发作时,随意运动和感觉丧失,有时呼吸暂停,心率减慢,甚至心脏停搏,此时难以触及桡动脉、颈动脉搏动。
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瞳孔散大,光反射与角膜反射消失,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流涎、尿失禁等。
一般持续2-3min,继之
全部功能逐渐恢复。
晕厥在临床比较常见,为脑部全面性血流灌流不足所致,有短暂的意识障碍,需要与各种癫
癎发作相鉴别。
晕厥在发生前一般先有头昏、胸闷、黑矇等症状,意识和体力的恢复较缓慢,而癫癎发作为突然发生,恢复较快;晕厥引起的抽搐历时极短,通常在15s以下;癫癎大发
作的抽搐通常持续约50s。
癫癎发作时,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发作时有意识丧失,可有大小
便失禁、肢体抽搐、咬破舌头等。
脑电图及脑CT或MRI有异常发现。
单纯性晕厥发作前,
大多有精神刺激、疼痛刺激史或持久站立等诱因。
一般而言,晕厥在直立位置较易发生。
颈
动脉窦过敏的晕厥,一般发生于立位或坐位;体位性低血压病人常于卧位突然起立时发生晕厥。
青壮年男性病人夜间睡醒后起床排尿时突然发生晕厥,大多是排尿性晕厥。
服用降压药
物如盐酸哌唑嗪、硝普钠后,骤然起立所发生的短时意识丧失多属于体位性低血压所致的晕厥;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而导致晕厥。
大多数晕厥病人
在意识恢复后无不适,或仅有短暂而轻微的后遗症状。
如晕厥过后有明显胸痛,应疑及心肌
缺血的可能性;晕厥后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者,可能为脑血管意外。
心源性晕厥多有心
脏病史,活动中易诱发。
(一)病史、诱发因素、体征及辅助检查对晕厥的鉴别诊断
1.病史
应详询晕厥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发作时的体位,发作的持续时间,发作时的面色、冷汗、恶心、乏力、血压及脉搏情况,有无伴发抽搐,有无跌伤、尿失禁或咬破舌头,晕厥前期与晕
厥后期的表现,晕厥与用药的关系,既往有无相似的发作,家族中有无类似的病史等。
仔细
询问有无导致晕厥的基础疾患病史,如脑血管疾患,心脏血管病患中的房室传导阻滞、心动
过速等病史,以及糖尿病、贫血等病史。
2.诱发因素
晕厥的发作往往有下述诱因:如疼痛、恐惧、情绪紧张、空气污浊、疲劳、排尿、咳嗽、精
神刺激、用药、失血,脉动脉受刺激、衣领过紧等发生;低血糖性晕厥的每次发作均与空腹
有密切关系。
3.体格检查
注意血压,必要时应检查起立或卧位血压、心率、心律及有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应注意有
无尿失禁,肢体抽搐,咬破舌头等。
4.辅助检查
常规血糖、血色素检查。
怀疑有心源性晕厥者必须做心电图检查,24h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
动图检查,必要时做心电生理检查。
对疑有脑源性晕厥者需做脑电图、头颅CT或MRI检查、经颅多普勒检查脑血管、必要时做脑血管造影检查。
检查时,可使心率变慢,血压降低并引
起晕厥。
另外对怀疑特殊类型的晕厥,还可加做特殊检查,如颈动脉窦加压试验、倾斜试验等。
(二)不同类型晕厥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1.单纯性晕厥
又称血管迷走性晕厥,血压减压性晕厥。
临床上较多见,晕厥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疼痛、高温、神经紧张、恐惧、情绪激动、通风不良、空气污浊、疲劳、持续站立、饥饿、妊娠以及各种慢性疾病的后期。
晕厥前期历时较短,一般为15-30s,如果在此期迅速立即平卧,则前驱症状消失,前驱症状多为头晕、恶心、苍白、出汗等。
晕厥期的表现也为暂时性的,历时一般为30s至2-3min,表现为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四肢软弱无力,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而微弱、瞳孔扩大、灯光反应消失,应注意有无尿失禁。
肢体抽搐、咬破舌头等。
晕厥后期症状可有短暂性的无力或头昏等,一般恢复较快,无明显后遗症状。
2.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所致的单纯性晕厥发生于病人采取直立位或持久站立时。
此种晕厥的特点是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变化不大,晕厥持续时间较短,前驱症状一般不明显。
病人往往患有其他疾病,或有体质异常,或有晕厥的倾向。
体位性低血压所致的晕厥包括下述几种类型。
3.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此综合征可发生于妊娠后期孕妇仰卧位,也可发生于腹腔内巨大肿瘤病人取仰卧位时。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血压骤降、心搏加快与晕厥。
一般认为这是由于机械性压迫下腔静脉,使列脉回心血量突然减少所致。
如改变为侧卧位呈坐位,则上述症状自行缓解。
4.晕厥型癫癎
晕厥型癫癎甚少见,国内首次报道一组7例,发病年龄10~26岁。
其发病机制有作者认为发作放电累及心血管,致周围血管扩张,血压骤然下降,脑血流剧减而导致急性短暂性脑缺血——晕厥。
5.颈动脉窦综合征
病人有晕厥或伴有抽搐发作,而指压颈动脉窦诱发同样症状时,提示有颈动脉窦综合征的可能。
些病人由于各种压迫颈窦的动作如颈部突然转动,衣领过紧等均可诱发。
本病以中年以上患病较多。
6.舌咽神经痛所致的晕厥
舌咽神经痛的病人偶有在疼痛发作时或发作后的短暂时间有出现心率减慢、低血压、晕厥和抽搐,给予阿托品或苯妥英钠可终止发作。
此种晕厥可能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
参考文献
[1]唐其柱,许家琍.晕厥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4.
[2]胡钢,黄陵生,龚道恺,等.电话心电图监测在心源性晕厥诊断中的作用[J].心功能杂志,1998,10(2):127.
[3]张开兹.临床心律失常[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