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炼精测卷 诗歌表达技巧(新课标地区)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11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01 考点解读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02 考查方式鉴赏表达技巧命题方式通常有:1、请分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
3、某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03 技巧点拨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5.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如朱嘉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阅读下列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寇准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日暮长廊闻燕语,清寒微雨麦秋时。
客中初夏①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哲宗即位后始回京任职。
这首诗作于退居洛阳期间。
(1)两首诗都写夏日,请指出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后一首还运用了哪种不同于前一首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概括两首诗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借景抒情,前一首借深院、垂柳、夕阳、燕语等景物表现感情,后一首借晴好天气和葵花等景物抒情;后一首还使用了比喻手法(托物言志)来抒情,将“柳絮”比作投机小人,将“葵花”比作自己,言在此意在彼。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攻略解资料关系析表达技巧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总会提到“艺术特点” 。
它是一个比较广泛的观点,包含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篇章构造、语言特点等。
一般来说,我们平常所说的“表达技巧” ,主要指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特别是表现方法。
但从这些年高考题所给的答案看,也波及到修辞方法和篇章构造。
下边分点作简单论述。
一、表达方式。
指记述、描绘、谈论、抒怀、说明。
诗词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主假如描绘、抒怀,有时也会用到记述和谈论。
二、表现方法。
主要包含:(一)、与记述相关的:正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表达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
(二)、与描绘相关的:写景状物、铺陈、衬着、工笔(细描)、白描;描绘角度,包含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变化,包含俯视、仰望,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
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工笔小诗。
作者春季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光景有所感想,即兴抒发了国破河山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宜阳城下草萋萋” ,作者立足城头,眺望城外景致,土地荒凉,野草旺盛,冷清冷的山泉再没人汲引浇灌,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
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赏识了。
“芳树无人花自落” ,这里重申“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触,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赏析,只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 ,春山一路,移步换景,固然令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委宛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一衬托,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足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自落”“空啼”相照顾,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河山的多少孤独之感啊!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形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
说景即是求情,非借物遣怀,马上人喻物。
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表达技巧鉴赏题》及练习题(附答案解析)●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2)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
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练案31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水仙子渡瓜洲赵善庆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
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
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这首曲子的前三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中秋无月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惟有烛花红。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上片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行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①,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①河湟地: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一带地区,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4.(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①,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①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5.(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别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强化练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姜楚公画角鹰歌杜甫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①,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注①左绵:地名,代指绵州。
杜甫此诗写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由。
“诗歌的表达技巧”过关检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玉楼春①欧阳修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
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
尊②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注]①一说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
②尊:通“樽”。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C.“南浦”句化用南朝文学家江淹《别赋》中的“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借以表达“春水绿波”的美好意境。
D.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花朵相继开落,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解析:选B B项,“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错误,应该是一年中芳华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现,最值得人放眼欣赏。
★(2)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
(6分)答:解析: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需要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并结合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另外,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角度,本题应该答写景技巧和抒情技巧。
参考答案:①三、四两句运用对举(对偶)的手法写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纹”,南与北、高与低、红与绿的对举,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偶,更暗示了整个天地间都是蓬勃绚烂的春景。
(若答拟人、比喻,酌情给分)②这两句融情于景,充满生机的春景,正是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坚韧豪放的个性和赏玩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
(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白话诗歌]突然间雪云消失幻变成春云朵朵,渐渐觉得这样的大好时光正好极目远眺。
第03讲散文的表达技巧目录“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
《考试说明》要求能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其实所指的就是表达技巧。
这里的“表现手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还包括“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修辞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是指一些具体技巧。
分析手法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题中出现频率极高,此类试题与考纲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中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手法试题按所分析的手法分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分析修辞手法试题,题干中有“修辞”一词,绝大多数分析手法试题要求在指出表现手法基础上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因此题干一般包括“两问三限”。
“两问”就是“手法”和“表达效果”各设置一个问题,第一问一般是“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第二问一般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
“三限”就是明确限定了分析范围、手法类型和手法数量,以“第第几段”限定要求分析的具体范围,以“修辞”和“表现手法”规定要求分析的手法类型,以“哪些”“什么”等词语提示要求分析的手法数量。
本考点综合性较强,有时考题可能同时涉及多种表达技巧,甚至还会与其他考点混合考查。
因此,考生要建立一个清晰的表达技巧知识库。
【常用设问方式】(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2)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虹关何处落徽墨》) (3)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四堡雕版》)《故都的秋》1、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秋的怎样的特点。
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答案】.2、文章写的是故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北方的秋?【答案】《我与地坛》1、文章第二部分中写母亲的语句,体现母亲怎样的人物形象特征?怎样活的问题?“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第03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目录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1)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1)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2)考点一信息的筛选与整合.............................................................................................错误!未定义书签。
考点二信息的辨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 (17)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26)考点概述"分析表达技巧"是指分析作者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查中的必考考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手法。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热点。
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从小处设题,即题干明确规定从表达技巧的某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鉴赏;另一种是从宽处设题,即宽泛设题,不明确要求。
在高考的框架下,常常分为以下几类:(1)表达方式;(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4)篇章构思。
考点1鉴赏表达方式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
1.抒情手法:抒情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2)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专题六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三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即时练(计时:45分钟满分:36分)频考点28鉴赏修辞手法专练1.(2015·甘肃省白银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赠范晔①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②。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注:①据《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此诗。
②陇头人,指身在关中的范晔。
陇,陇山,天水附近。
“聊赠一枝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句使用了借代与象征的表现手法。
(2分)“一枝春”,借梅花代指江南的春天,也象征了他们之间纯洁的友情,诗句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
(4分)赏析诗的开篇即点明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
而这一次,诗人传送的不是书信却是梅花,是可见得两个人之间关系亲密,已不拘泥形式上的情感表达。
一个“逢”字看似不经意,但实际上却是有心;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直白平淡,那么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
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
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
“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
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2.(2015·河南省实验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6分)海上吊吴野人墓(清)于震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诗歌表达技巧(每题6分,满分:90分时间:90分钟)1. [2014·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①正对山凹。
山竹炊粳,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
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注】①草团标:茅屋。
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
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6.(1)[答案] 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意思对即可。
)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采用白描写法,每一个意象之前都冠以“山”这一定语,赋以山的特征;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也是一种渲染,通过这样的反复或说渲染,作者意在传递山之于作者的生活、情感的影响。
多次出现“山”,增强了节奏感,每个“山”都有不同的意义,并不雷同。
(2)[答案] (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
(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个问题的难点在于“扫山云”。
“扫山云”是指掠过山头的云,云动影生,惊动了栖息的鸦鸟;“月出惊山鸟”中的“惊”是因为月光的作用使鸟产生错觉。
前句鸟因形(或影)而惊,后句鸟因光而惊,二者是有差别的。
动态的东西包含形与质,具体来说包括动作、声音、光线等的变化,只要考虑到这一点,答出以动衬静这一表达技巧不是难事。
另外,在一般诗文中,山村大多是静的,这些动态的东西往往会增加山村的灵动性,也可以更明显地衬托出山村的幽静。
2、.[2014·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14.(1)[答案] 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
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
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
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题型为一字领全诗,也有人称为“诗眼”题。
解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逐句或逐层分析。
(2)[答案] 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解析] 这种表达效果题,答题时表述要规范:某字(词、句)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及其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清】赵熙静极小三昧①,夜蛩秋满庭。
风清闻远水,天碧撒群星。
故友书多断,衰年梦每灵。
诗成呼病妇,试踞灶觚听。
注:①三昧:指心情平静。
(1)诗歌的尾联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诗歌在写景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答案:(1)细节描写。
通过写诗人把写好的诗读给正在灶下做饭的病妻听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因没有朋友,无人唱和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2)反衬。
诗歌通过写秋夜之中听到的秋虫的叫声、风声、水声,衬托出秋夜寂静至极,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境。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谭用之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注]。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王孙:指游子。
诗的颔联和颈联中,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请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指出这两联中的景和情各指什么,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比如诗歌中诗人情因景生,景以情合。
答案:颔联写万里江天,极其阔大,侧重写景;颈联写乡思难遣,仕途不遇,侧重抒情。
境界的阔大壮美,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从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
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踏莎行[注]陈尧佐二社良辰,千秋庭院。
翩翩又见新来燕。
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
画梁时拂歌尘散。
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注:宰相吕夷简欲致仕,仁宗问何人可代替,吕夷简推荐陈尧佐。
陈特写此词以致意。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词首句中的二社指春社与秋社,这里主要指春社。
“千秋”同“秋千”,是寒食之戏,词的前两句点明了时节。
词人以春天燕子的翩然来归,喻朝廷的济济人才,同时也寄寓词人对如同明媚春光的盛世的赞美与热爱。
“凤凰巢稳许为邻”一句以凤凰形容邻座之巢,突出其华美与高贵,系象征手法的运用。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二句,笔法细腻,体现出燕子心情的舒畅。
结合注解可知,结尾二句以主人喻吕夷简,以燕子喻自己。
答案:示例:①采用比兴、暗喻的手法,词人以燕子自喻,“新来”写己之初任,语虽浅而义深。
②采用象征、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心情舒畅的燕子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的情境,表达出词人当时欢乐、舒畅的心境。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清明高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诗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思考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或场景,然后分析这些内容之间的区别。
诗歌的颔联,写的是子女们到祖先坟前扫墓的场景,即焚烧纸钱以及他们哀伤的情感;而诗歌的颈联,写的是坟前的孤寂以及子女们回家后的情况。
扫墓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
答案:诗歌紧扣扫墓前后的不同景象展开对比。
清明时节,大家纷纷到自己祖先的坟前扫墓,他们在坟前焚烧纸钱、泪雨滂沱,十分哀伤;扫墓后,坟头依旧清冷,只有狐狸卧眠坟上,而那些归家的儿女们在灯前嬉戏。
诗歌通过扫墓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人生有酒须当醉”的旷达情怀。
7.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回答后面问题。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①元好问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②。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
(自注:国初取宋,于青城受降。
) 注:①这首诗写于金哀宗天兴二年。
这一年四月,无赖出身的金汴京守将崔立发动兵变,投降蒙古。
四月二十九日,金留守官员被蒙古军羁管出京,暂住青城。
诗人时任左右司员外郎,也在被羁管出京之列。
②骎骎:马疾驰的样子。
诗歌前两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解析:要注意分析诗句描写的具体内容和使用的手法,比如首联,写金国只注重宴请蒙古人而忽略了蒙古南下的企图,这是一种对比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