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8.01 KB
- 文档页数:13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②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
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
②关树:关中之树。
扶疏:枝叶繁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
B.颔联写诗人看到朋友赠礼后内心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颈联通过“节”字,将“竹节”与“节操”相关联,把咏鞭与赞人联系在了一起。
D.尾联由竹鞭引发联想,表达了诗人愿与友人“策马同去”“敲镫吟诗”的美好愿望。
15.本诗为赠友之作,兼有咏物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14. B (“很想去观赏”有误,应是作者对碧竹生长环境的想象。
)15.要点:①从标题可以看出,本诗是为答谢友人赠礼而作;②诗中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美好品行的赞美与仕途前景的祝愿;③诗的前三联均为对友人所赠竹鞭的吟咏,有鲜明的咏物诗特点;④诗人“托物言情”,对友人的赞美与祝愿主要寄寓在对竹鞭的吟咏上。
(每答出一点给2分,满分6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 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2020江苏省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精选试题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南师附中期初检测、海安高级中学3月线上考试、丹阳市下学期期初考试、南师大附属扬子中学3月检测、南京十三中下学期期初考试、无锡市天一中学第一次模拟考试、盐城市阜宁中学网上教学模拟测试、新沂市润新学校第二次线上考试、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汇编而成南师附中期初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江上吟李白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9.试分析“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在全诗的作用。
(5分)10.简要概括全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6分)【分析】(9)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10)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解答】(9)“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意思是“屈原的词赋至今仍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而楚王曾建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
从内容看,有对比,屈原和楚王的对比,理解时抓住“词赋悬日月”、“台榭空山丘”,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再结合后文“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可以看出诗人对待功名富贵和对诗文的态度。
从结构上看,和下文“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相呼应。
(10)“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一是表现出诗人对屈原的推崇、也可以看出诗人鄙视功名富贵;“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负;“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表现诗人对当时人们对功名富贵追求的嘲讽。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9~20题。
(8分)戏答诸少年(唐)白居易顾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
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
古树(唐)徐凝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
19.《戏答诸少年》中“朱颜”一词意为,《古树》中“”一句写出古树的老态。
(2分)20.简析两首诗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6分)【分析】(19)本题考查对诗中关键词的理解以及诗句的理解。
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语境来理解。
(20)本题考查对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的掌握。
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再分析传达的感情。
【解答】(19)对“朱颜”的理解可结合学过的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里“只是朱颜改”一句中朱颜的词意,应该是指红润美好的容颜。
“枝不生花腹生草”一句写出了古树的老态,它已经不开花且腹中长满了草,证明了它已经老去。
(20)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一首写了诗人年老,头发已经白似雪,而少年们气概如云,两者对比,写出了自己的感慨。
第二首诗后两句“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说行人从来没见过树年青时,但是古树却已经见证了几番苍老,将“行人”与“古树”的年龄对比,写出了世事变迁,人与物代谢不同。
第一首后两句“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通俗易懂,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苍老的命运,诗人对青春难再有深刻认识。
第二首诗借写古树来表达对宇宙无限而人生短暂的感慨。
所以都喻指深刻,可以说是“借题发挥”。
答案:(19)红润美好的容颜(答“年轻的容颜”亦可)枝不生花腹生草(20)①都运用对照(对比)写法。
《戏答诸少年》将诗人的年老“头似雪”与少年的“气如云”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古树》将行人与古树时序(年龄)进行对比,写出了树的古老及世事的变迁。
②都在借题发挥。
《戏答诸少年》以“戏答”为题,以看似戏谑的笔调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如流、青春难驻的深刻认识;《古树》以吟咏饱经沧桑的古树来表达自己对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的感慨,颇具韵味。
姓名,年级:时间: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总体要求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简释:该要求有两重含义.一是阅读的诗歌的难易度:浅易。
二是以鉴赏为主,伴随着理解与分析活动.分项考点(1)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简释:该考点规定了鉴赏的内容。
①形象.它也叫意象,包括景物、事物、人物三类形象。
②语言。
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③艺术技巧。
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2)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简释: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评价”要求较高。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试题不多,倒是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试题较多。
年份诗题体裁题材试题考点题点题号题干分值2015《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词(长调)赠寄诗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鉴赏技巧用典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5分鉴赏描写方式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技巧1.选诗特点:多变(1)从体裁上看,灵活多变。
既有近体诗,又有古体诗;既有诗,又有词。
(2)从时代上看,跨度较大。
既有唐宋的,又有南宋的,更有金、元的.总体上以唐宋为主。
(3)从题材上看,多元交替.既有传统的题材诗,如送别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又有新颖的赠寄诗、民生诗。
选材富有浓浓的家国情怀。
(4)从难易程度看,难易适中,近几年偏易。
2.考点特点:稳定主要考“意"(思想内容)、“情”(思想感情)、“法”(表达技巧),尤以表达技巧为最,每年必考。
3.题型特点:稳定主要由一道填空题与一道简答题构成。
填空题重点放在思想内容及情感上,答案简洁,多为2分,试题容易。
简答题几乎全放在表达技巧上,答案完备,难度较大,多为6分。
1.(201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2020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思想情感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安定城楼(唐)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释】①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
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②回:挽回、扭转。
③鹓雏: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
《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乃登楼之所见。
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D.颈联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昂转入低沉,诗人想象自己一生无为,只能在白发苍苍的晚年泛舟湖上,渺如沧海一粟。
E.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雏,也就是以凤凰自比,这是诗人立身处世的极其鲜明、有力的表白。
2.通读全诗,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述之。
(6分)答案1、CD【解析】C项“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主要还是诗人的身世自况,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情感没有那么积极。
D项意思表述全然相反。
颈联是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情感比较积极。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精选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公无渡河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B.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下“茫然风沙”。
C.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D.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写”。
15.李诗比课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体现在哪里。
(6分)14 A(“触龙门”只是在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15 、两首诗均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李白诗的悲剧意味更体现在①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气势,及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②除了妻子的劝阻,李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侧面烘托出狂夫的悲剧。
③李诗还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1,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2,辛苦向天涯。
[注]1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
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赠驭说高秀英①(元)王恽短短罗袿淡淡妆,拂开红袖便当场。
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谈霏玉有香。
由汉魏,到隋唐。
谁教若辈管兴亡。
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②未易当③。
[注]①驭说,即说书。
高秀英,当时著名女说书艺人。
②拍板门锤,说书时使用的道具。
③未易当:没有改换。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首句连用叠词“短短”与“淡淡”,写出了说书女打扮素洁得体而脱俗的形象特点。
B.“拂”字准确传神地刻画说书女干净、利落的动作,表现了她嬉笑怒骂、愤世嫉俗的态度。
C.上阕三四两句运用比喻(通感)手法形容艺人说书技高超,谈吐清雅、英爽,如含珠泻玉。
D.上阕写女艺人装束和高超的说书技艺,下阕写说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想评论,层次清晰。
(2)简要分析词的下阕末尾“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未易当”两句所表达的主旨。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
要结合诗中关键词语,关键意象,揣摩它们背后的含义。
【解答】(1)B.“表现了她嬉笑怒骂、愤世嫉俗的态度”错,“拂”字只表示一个干净利索的动作而已。
(2)“百年总是逢场戏”,语义双关:一是指百年兴亡,什么汉魏隋唐,只不过是逢场作戏,表达作者对人生兴亡的感慨;而是说说书作场,讲古论今,不过是逢场作戏,其间自有说书人一段辛酸在。
最后一句“拍板门锤未易”带有讥弹,百年兴亡不过是逢场作戏,说书人可顷刻间说破,然而仅靠说书人的褒贬,能在芸芸众生领悟其中的虚幻。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精选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公无渡河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B.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下“茫然风沙”。
C.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D.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写”。
15.李诗比课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体现在哪里。
(6分)14 A(“触龙门”只是在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15 、两首诗均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李白诗的悲剧意味更体现在①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气势,及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②除了妻子的劝阻,李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侧面烘托出狂夫的悲剧。
③李诗还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1,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2,辛苦向天涯。
[注]1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
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A 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14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
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题详解】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杜牧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 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C. 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 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2)这首诗的颔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C(2)①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
②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
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
④“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
【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
(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解析】【分析】(1)C项,“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错,诗句“邪佞每思当面唾”可以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但“清贫长欠一杯钱”句并非“借酒浇愁”,表现的也非“遭贬后的郁闷”,而是对邪佞的唾弃、憎恨。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张孝祥试题专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雨中花(南宋)张孝祥一舸凌风,斗酒酹江,翩然乘兴东游。
欲吐平生孤愤,壮气横秋。
浩荡锦囊诗卷,从容玉帐兵筹。
有当时桥下,取履仙翁,谈笑同舟。
先贤济世,偶耳功名,事成岂为封留。
何况我、君恩深重,欲报无由。
长望东南气王,从教西北云浮。
断鸿万里,不堪回首,赤县神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阙开篇描绘了浩渺江景,与苏轼《赤壁赋》泛舟夜游所写意境有相似之处。
B.“浩荡”“壮气”“万里”等词语境界阔大,体现出该词恢弘豪放的语言风格。
C.下阕承接张良拾履典故,表现词人希望建功立业、报国为民而不求功名的情怀。
D.“断鸿”在词中借指书信,由于金兵南侵,词人无法归乡,不禁悲从中来。
2.清代词学家陈廷焯评论说:“张安国词,热肠郁思。
”试结合该词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南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前两句写湖光秋色,对仗工整,绘就了一幅绚烂的秋日湖光图。
B.词人未正面描绘舟行所遇的狂风恶浪的险境,而是侧重写奇妙遐想。
C.下片写明日天气更好,还可在水晶宫里欣赏乐章,露宿也内心惬意。
D.词作构思颇具匠心,情景交融,意境幽雅,足见词人对山水的喜爱。
4.请对本词上片后两句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三、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完成5-6题。
水调歌头·隐静山观雨(南宋)张孝祥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
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
电掣金蛇千丈,雷震灵龟万叠,汹汹欲崩空。
尽泻银潢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
人间应失匕筋①,此地独从容。
洗了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
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匕筋,羹匙和筷子。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两句描写了大雨将至的景象,山间的“云气”“回风”拉开了降雨的序幕。
核心突破一鉴赏古诗形象(说明:在诗歌中,形象与意象是可以合二为一的,但从理论上看,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意象是隶属诗歌形象的,诗歌形象所指范围广,既可是具体的,也可是抽象的情感或理趣;而意象只能是客观的、具体的。
诗歌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情、理等,而意象通常只是自然景象、物象。
)题点一人物形象——因形悟神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
每首诗都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都有客观的人物形象。
诗中客观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抒情达意的途径之一。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是词中的人物形象,而那中年失意、壮志未酬又略显旷达的苏轼,就是主观形象。
结合课本知识填空。
《琵琶行》一诗中的客观人物形象是琵琶女,其形象特征是年老色衰、沦落江湖。
主观人物形象是作者(白居易),其形象特征是怀才不遇、沦落江湖、忧愁痛苦。
古诗中八类人物形象及其特征①正直之士: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②爱国之士: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③隐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④失意之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⑤报国之士: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⑥游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⑦疆场将士:献身边疆、反对征伐。
⑧痴情儿女:缠绵悱恻、爱恨情长。
1.(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训练一意象“三考”练前提醒意象是诗歌的核心元素。
高考设题是“三考”意象。
一考:找意象。
意象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找意象时注意结构的转换。
如诗中是“花红”,转换为意象应是“红花”。
二考:析内涵。
分析时要注意两点:①关注意象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因为不同季节、不同色调所呈现出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②要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通过外在的形象特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
另外,要分清意象的固定内涵与在具体诗歌中含义的关系,不可见“柳”就是“离别”,见“月”就是团圆。
三考:说作用。
分析意象的作用时要注意四个方面: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
②借景抒情,为情铺垫。
诗歌中的意象可以为抒情蓄势做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
③抒情载体,寄托情感。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物、景,是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
④贯串全诗,成为线索。
意象作为诗歌的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串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9分)阅读文签:七律+情景交融重阳①文天祥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②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③如梦中。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
当时,皇帝、皇太后均已投降,并劝文天祥投降。
②何心:何来的心。
③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
读懂点睛:(1)找出诗歌中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并结合注释进行思考。
(2)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思考诗人的情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实写诗人长期被囚的景况以及思乡怀国的孤独情绪,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囚人形象。
B.“梧桐”是狱中所见景象之一,诗人着意写它,寄寓了一片深情,属于触景生情的写法。
C.颔联通过想象描绘雁南飞、燕归巢等美妙景象,表现了诗人坚信能重获自由的乐观豁达。
江苏省姜堰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考前指导古诗词鉴赏一、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客之湖南白居易年年渐见南方物,事事堪伤北客情。
山鬼趟跳唯一足①,峡猿哀怨过三声。
帆开青草湖中去②,衣湿黄梅雨里行。
别后双鱼难定寄,近来潮不到湓城③。
【注】①施跳:形容敏捷。
②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今湖南岳阳,与洞庭湖相连,为湘水所汇。
③湓城:即浔阳,取境内湓水为名。
1.“事事堪伤北客情”的“情”包含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6 分)2.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艺术。
(5分)参考答案:1.①多年客居他地的感伤;②送别朋友时的伤感、留恋;③对朋友别后生活的关切和担忧。
(每点2分)2.虚写,诗人想象友人路途中的见闻和经历;(2分)通过视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2分)寓情于景。
(1分)二、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午寝梦江外兄弟韩偓长夏居闲门不开,绕门青草绝尘埃。
空庭日午独眠觉,旅梦天涯相见回。
鬓向此时应有雪,心从别处即成灰。
如何水陆三千里,几月书邮始一来。
1.请简要赏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5分)答: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写出了诗人居舍幽闭、生活清闲、远离世俗的特点;(2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1分)为下文写诗人午睡时梦见远在天涯的兄弟作铺垫。
(2分)2.①以“雪”喻鬓角白发,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感慨和对兄弟的牵挂;②“心从别处即成灰”,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失意潦倒的苦闷心境;③借描述水陆距离之遥远、书信抵达时间之久,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以及对不能归去的无奈。
(每点2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陪李梓州、王阆州、苏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①杜甫春日无人境,虚空不住天。
莺花随世界,楼阁寄山巅。
迟暮身何得,登临意惘然。
谁能解金印,潇洒共安禅②。
【注】①梓州、阆州、遂州、果州均位于四川境内,此诗为杜甫流寓四川时所作。
古代诗歌阅读—“炼字”、“炼句”一、(2019·淄博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寄黎眉州①苏轼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②。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③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
②瓦屋、峨眉:四川山名。
③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入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答案】C(C项,“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分析有误。
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
)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
②“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
这两句对比鲜明,情感真挚。
二、(2019·临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惠洪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①。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②。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注】①大夫:秦始皇东巡泰山避雨于松树下,因树护驾有功,遂封其为“五大夫”。
②於菟:老虎佛经中有老虎听法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身高节,风骨清癯既写竹子外形,又写其内在美质形神具备。
B.竹尊者虽没像真僧参拜木莲花座上的佛,却日日听法,修炼成高僧。
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月考前综合训练(一))语文试题汇编而成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羌村三首(其二)杜甫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公元 757 年,诗人言事触怒肃宗,被迫回到因战乱十余月未通音信的羌村,与家小相聚,写下《羌村三首》。
糟床,榨酒的器具。
9. 简要赏析“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两句的表达效果。
(5 分)10.古人评点: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
请结合后八句诗,简要分析这样评说的原因。
(6 分)9.细节描写逼真感人地刻画幼子与久别之父见面情状。
(1 分)“不离膝”写娇儿久别后乍见父亲的惊喜、亲昵、不舍;(1 分)“畏我”点明娇儿久视父亲后因陌生而畏惧的心理。
(1 分)“复却去”表现了娇儿发觉父亲“少欢趣”,害怕而不解的心理(或:害怕、担心我又离家的心理)。
(1 分)侧面表明诗人落魄凄苦的现状。
(1 分)10.(1)中四句:对比今昔家中生活,寄托胸中苦闷。
“抚事”直说思量当前国事。
“煎百虑”极写忧国深沉的情感煎熬。
(2)后四句:名写酒,实说愁,是迟暮之年、壮志难伸的愤激之辞。
“且用”表现了诗人深沉无奈与痛楚之情。
(6 分。
每点 3 分)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至后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
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当年他与李白也是在洛阳相识。
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
9.请赏析颈联的表达特色。
(6分)10.本诗尾句“诗成吟咏转凄凉”,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都有哪些“凄凉”之情。
(5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解答】(1)“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作者引用了《诗经•棠棣》的典故:“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作者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述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诗句中的“棣萼”采用借喻的手法,除了指花,像早就谢了的棠棣花的兄弟,写出了时光流逝,而诗人与兄弟亲友分别,表达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这里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使诗句更有感染力。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运用借代手法,“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故乡洛阳在安史之乱中已经物是人非,抒发出对国家局势动荡和物是人非时的悲哀,以及眷恋故乡的感情;“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表达出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诗人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看出有着有志不得伸的落寞失意。
答案:(1)借喻。
棣萼喻指兄弟,表面上诗人是讲两种花,实际是由眼前的梅花欲开,联想到像早就谢了的棠棣花的兄弟朋友。
用典,用《诗经•小雅•棠棣》中的词句,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借景抒情(触物伤怀),诗人看到含苞待放的梅花,想起分别己久的兄弟。
(2)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的落寞失意之情;对国家局势动荡和故乡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对兄弟朋友思念的悲戚之情。
译文: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
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
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
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
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
赏析:“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
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而且与严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当年也正是在洛阳相识的。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
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
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
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这是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处名园。
铜驼,指的是铜驼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
故人们常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或者指代洛阳。
但洛阳城里的“金谷铜驼”并非故乡的典型特征。
诗中的“金谷”与“铜驼”,已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杜甫在剑南所思念的洛阳,是可肯定为其故乡的。
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
正如《杜诗详注》云:“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诗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
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堂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
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
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
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它。
(棠棣,有人以为就是郁李,以上为郁李花。
)诗人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
【点评】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
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聚蚊谣刘禹锡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注】唐元和年间,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刘禹锡受到牵连,被贬谪朗州。
利觜:尖利的嘴。
丹鸟:萤火虫的异名。
(1)诗歌前八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蚊子”这一形象。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把握诗句的表达效果,要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句含义,分析结构和内容上的特点。
【解答】(1)“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伺暗”、“喜昏黑”,写出其偷偷摸摸、鬼鬼祟祟不敢正大光明地活动;“嘈然歘起”,用雷声来比喻“飞蚊”聚集的鸣叫之声,刻画其特别善于聚众起哄,造谣惑众的特点。
“利觜迎人”,乘人不备,利嘴相加,给人以突然伤害,表现其心地歹毒的特性。
用“蚊子”比喻腐朽官僚,写出了腐败官僚为了迫害正直的人,也像“飞蚊”那样,暗中活动,造谣惑众,纠集起来,乘机给人以致命的中伤,活画出了腐朽官僚的丑恶嘴脸。
(2)“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等到凉风吹来,在秋天的拂晓,你这细微东西就要给丹鸟吃光!前一句与“沉沉夏夜闲堂开”相照应,夏去秋来,这是季节推移,谁也无法更改,暗示出蚊子的必然灭亡;后一句与上面对“飞蚊”的赫赫威势的描写,形成对比,那不可一世,“利嘴迎人”、“能我伤”的蚊子,这时都要被吃掉了;通过这样照应、对比,突出了“飞蚊”的可悲、可耻的下场,表现出诗人对“飞蚊”的鄙视以及诗人在身处逆境中能够不因一时的挫折而颓丧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答案:(1)用蚊子比喻腐朽官僚。
“伺暗”、“喜昏黑”,表现其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阴贼本性。
“嘈然歘起”,刻画其特别善于聚众起哄,造谣惑众的特点。
“利觜迎人”,表现其心地歹毒的特性。
(2)“清商一来秋日晓”与前文“沉沉夏夜闲堂开”相照应;“羞尔微形饲丹鸟”与上面对“飞蚊”的赫赫威势的描写形成对比,突出了“飞蚊”的可悲、可耻的下场;用词精巧,情感强烈,“清商一来”“羞尔微形”等,强烈表现出诗人对“飞蚊”的鄙视以及乐观豪爽的精神气度。
译文夏夜沉沉,清静的堂屋门窗大开,飞蚊趁着黑暗,发出雷鸣般的声响。
喧闹声突然而来,起初听了吃惊,像是隆隆的雷声从南山传来一样。
蚊子喜欢在昏暗的夜里嗡嗡地鼓翅飞舞,糊涂人分辨不清,聪明人也感到迷惘。
在露水下滴、月上中天的夏夜,尖嘴叮人,难于觉察提防。
虽然我有七尺之躯,你蚊子小如芒刺,但是我寡你众,所以你能把我伤。
天生蚊子有一定时节,我不可阻遏,为了避开你的叮刺,我只好躲进蚊帐。
等到凉风吹来,在秋天的拂晓,你这细微东西就要给丹鸟吃光!赏析:诗歌前八句集中笔墨写蚊子的特性,活画出了腐朽官僚的丑恶嘴脸。